1. 土地已經出租的,被徵用能得到賠償嗎
問:來去年,我在城源中村租了5畝地搞養殖,且簽了一份租期為一0年的合同,但是合同中沒確定若國家徵用土地該如何處理,且合同上只蓋了村委會的章,沒有村領導簽字。今年年初,政府修路要佔其中的三畝,村裡卻不承認這份合同了,說村領導沒簽字,合同無效,且由於是國家徵用地,合同要自動終止,剩下的兩畝我們也不能繼續租了,請問,我該咋辦?能否要求政府給予相應的補償? 答:你好,可以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的規定,國家徵用土地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你們是租賃方,在合同沒有到期的情況下享有土地的使用權;土地被徵用,你們就有權利獲得經濟補償。由於對方村委會無權單方面終止合同,建議你可先與村裡協商,要求村委會從土地徵用款裡面給予你適當的經濟補償,協商不成再到人民法院起訴
2. 租賃了大隊土地60年的使用權,遇到拆遷,是按怎麼賠償
1、原先在沒有進行不動產登記的時候用的是兩本證,一本是房產證,一本是土地證,現在為了操作和查詢方便,實質上就是兩者合一
2、原來土地證上有個土地使用年限,一般說來住宅是70年,商鋪40年,其實這里有個矛盾,那就是樓底下是門面,樓上住宅,到期了怎麼辦,總不能直接把一樓全都敲了吧,這時候不動產證就出現了,其實它解決了很多的尷尬。而且住宅70年指的是開放商拿地起計算,實際等到房屋造好,那麼這個時間肯定是不滿70年了,原來國家有關部門的說法是如果房子到期了就以磚頭瓦片的價格來進行補償,但是這個非常容易產生居民與政府的糾紛。當然百分之90的房子其實際建築規劃壽命可能才四十到五十年,根據政府規劃不斷的改變和更新,早拆遷了。
3、從兩者的對比來講「不動產證」比房產證產權內容更詳細,因「房產證」對房屋使用年限和房屋價格採取了規避態度,這兩點是直接與公民利益相關,「不動產證」則對使用年限進行了明確規定「起和止日期」和房屋取得價格,讓交易透明化、明確化。
4、根據相關部門的內部人員講「不動產登記是和《物權法》一體的,《物權法》明確了土地使用權自動續期,至於怎麼續期還需要討論。」也就是說實際改變的是房子有可能成為實際上的私有,這個說法有可能觸碰紅線,但理論上把相當於70年的房屋使用權變成了永久性使用權,不過還需要後期國家相關規定的出台。
3. 租賃土地被徵用後土地使用權人能否獲得補償
問:去年來,我在城中源村租了5畝地搞養殖,且簽了一份租期為10年的合同,但是合同中沒確定若國家徵用土地該如何處理,且合同上只蓋了村委會的章,沒有村領導簽字。今年年初,政府修路要佔其中的3畝,村裡卻不承認這份合同了,說村領導沒簽字,合同無效,且由於是國家徵用地,合同要自動終止,剩下的兩畝我們也不能繼續租了,請問,我該咋辦?能否要求政府給予相應的補償?
答:你好,可以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的規定,國家徵用土地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你們是租賃方,在合同沒有到期的情況下享有土地的使用權;土地被徵用,你們就有權利獲得經濟補償。由於對方村委會無權單方面終止合同,建議你可先與村裡協商,要求村委會從土地徵用款裡面給予你適當的經濟補償,協商不成再到人民法院起訴。
4. 租賃的土地面臨拆遷 是否能能夠得到賠償
國家徵收土地的補償主要是三個部分: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土地補償、安置補回償。土地補償答和安置補償分別補給土地所有者及土地原使用者。你可以得到地上附著物的補償(假如簡易房屋是你所建的話),應該可以按原來建造時所花費的金額全額賠償,如果現價超過原來建造時的價格,也可按現價進行補償。 並要求補償搬遷費用及搬遷期間的停業損失。
5. 土地使用權的租賃合同沒到期被國家佔用賠償金怎麼分配應該給集體百分之幾
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沒到期被國家佔用賠償金怎麼分配應該給集體百分之幾?土地租賃合同沒到期,被國家徵用的賠償金應該全部歸集體,但是租賃合同未到期可以按,違約合同補償自己的損失或和集體協商解決。
6. 關於土地租用 賠償問題。
按《中華人民共和復土地管理製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國家徵用土地的補償一般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二是安置補償(是補償的主要部分),三是土地補償。
其中安置補償應該補償給使用權人,就是給你家。
附著物主要是補償給地上建築物的建設者,按你所說那就應該補償那個租地企業。
土地補償是給村裡的。
7. 租賃土地 房地產評估
租賃土地使用權價格評估
1、估價依據:
租賃土地使用權價格評估除應依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外,還應執行地方關於土地租賃的管理規定。
2、價值標准:
租賃土地使用權的價值實質是土地使用權在租賃期限內年租金的貼現之和,但要考慮地方對租賃期限內土地使用權的限制。
3、估價方法:
(1)市場比較法。若租賃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權利與出讓土地使用權相同,則可以正常情況下的出讓或市場交易實例為比較案例,採用市場比較法評估,但要進行年期修正。(2)收益還原法。以年租金為土地純收益,按照租賃年限還原出地價。應注意使用期限內有無其它費用。
4、注意事項:(1)租金評估與租賃權評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要加以區分。租賃權指承租人所享有的權利的價值,即所謂租金溢利現象。(2)以營利為目的出租劃撥土地上的房屋,其租賃價格評估應另外給出租金中所含的土地收益值,並應注意國家對土地收益的處理規定,同時在估價報告中予以說明。
國有承租土地使用權的價格評估問題。思路如下:
1.首先設定該宗地為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採用基準地價系數修正法、成本逼近法等2種方法評估出50年的地價。
2.其次,評估土地年市場租金。市場租金=50年出讓土地使用權地價×土地還原利率/[1-1/(1+土地還原利率)的50次方]。
3.第三,評估土地的盈餘租金。盈餘租金=市場租金-合同租金(即租賃合同中確定的租金)。
4.第四,評估承租土地使用權剩餘年期的地價。地價=盈餘租金/土地還原利率×[1-1/(1+土地還原利率)的5次方]。式中的5為剩餘土地使用年期。
集體土地租賃權思路為:
1.首先評估出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地價。採用的方法為直接採用基準地價系數修正法或收益還原法等方法。建議是不要扣除出讓金或者土地補償費、勞動力安置補助費。
2.其次,評估市場租金,方法同"國有承租土地使用權的價格評估,2"。
3.第三,評估盈餘租金,方法同"國有承租土地使用權的價格評估,3"。
4.第四,計算地價,方法同"國有承租土地使用權的價格評估,4"。。
根據《城鎮土地估價規程》(GB/T 18508-2001)第9.1.2條第(3)款規定:承租土地使用權的投資風險比出讓土地使用權大,收益不確定性高,因此,在運用收益還原法評估時,承租土地使用權還原利率一般比出讓土地使用權還原利率高1個百分點左右。
8. 土地出租後被徵用如何補償
土地是可以租賃的,自己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可以租賃給別人,想要使用土地的可以向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人租賃土地,那麼要是租賃的土地被徵用找誰要補償?接下來由華律網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租賃的土地被徵用找誰要補償
租賃的土地被徵用找土地的使用權人進行補償,相關補償金額按照合同約定來。
農村土地徵收補償標准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構成。
一、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
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並至少每三年調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華律網
三、青苗補償標准
對剛剛播種的農作物,按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對於成長期的農作物,最高按一季度產值補償。對於糧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獲的,不予補償。對於多年生的經濟林木,要盡量移植,由用地單位付給移植費;如不能移植必須砍伐的,由用地單位按實際價值補償。對於成材樹木,由樹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補償。
四、其他附著物的補償標准
徵收土地需要遷移鐵路、公路、高壓電線、通訊線、廣播線等,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編制投資概算,列入初步設計概算報批。拆遷農田水利設施及其它配套建築物、水井、人工魚塘、養殖場、墳墓、廁所、豬圈等的補償,參照有關標准,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
農村征地補償標准要求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對「租賃的土地被徵用找誰要補償」問題進行的解答,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華律網進行法律咨詢
9. 政府徵收住宅土地使用權剩餘許可權補償有不同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五章 建設用地
第四十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是,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前款所稱依法申請使用的國有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徵收的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第四十四條 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務院批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機關批准。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可以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
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五條 徵收下列土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一)基本農田;
(二)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三十五公頃 的;
(三)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 的。
徵收前款規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備案。
徵收農用地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先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其中,經國務院批准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准許可權內批准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超過征地批准許可權的,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另行辦理征地審批。
第四十六條 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第四十八條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第四十九條 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
禁止侵佔、挪用被徵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
第五十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從事開發經營,興辦企業。
第五十一條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徵收土地的補償費標准和移民安置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第五十二條 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建設用地標准,對建設用地有關事項進行審查,並提出意見。
第五十三條 經批準的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國有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持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有關文件,向有批准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十四條 建設單位使用國有土地,應當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但是,下列建設用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劃撥方式取得:
(一)國家機關用地和軍事用地;
(二)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用地;
(三)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用地。
第五十五條 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標准和辦法,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和其他費用後,方可使用土地。
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百分之三十上繳中央財政,百分之七十留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都專項用於耕地開發。
第五十六條 建設單位使用國有土地的,應當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等有償使用合同的約定或者土地使用權劃撥批准文件的規定使用土地;確需改變該幅土地建設用途的,應當經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報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改變土地用途的,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五十七條 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國有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的臨時用地,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土地使用者應當根據土地權屬,與有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簽訂臨時使用土地合同,並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臨時使用土地補償費。
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者應當按照臨時使用土地合同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並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
臨時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
第五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
(一)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建,需要調整使用土地的;
(三)土地出讓等有償使用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申請續期未獲批準的;
(四)因單位撤銷、遷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劃撥的國有土地的;
(五)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等經核准報廢的。
依照前款第(一)項、第(二)項的規定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五十九條 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農村村民住宅等鄉(鎮)村建設,應當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並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第六十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興辦企業或者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企業的,應當持有關批准文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按照前款規定興辦企業的建設用地,必須嚴格控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按照鄉鎮企業的不同行業和經營規模,分別規定用地標准。
第六十一條 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第六十二條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
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
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六十三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第六十四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的建築物、構築物,不得重建、擴建。
第六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
(一)為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三)因撤銷、遷移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依照前款第(一)項規定收回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