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復活節島石像版權

復活節島石像版權

發布時間:2021-01-01 11:22:10

❶ 復活節島石像為什麼遭到歧視與破壞

復活節島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孤島,因1722年復活節這一天,被荷蘭航海家羅傑溫發現而命名.島上因有數百尊巨石雕像而聞名於世.其石像高逾9米,重約30噸,石像面色凝重,神容孤傲,令人難以理喻.其石像及所涵蓋的文化意義令無數學者所熱衷.
在距離南美大陸3700千米的南太平洋中,有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孤島,這就是著名的復活節島.它面積只有117平方千米,人口不過1400名.然而,在全世界千千萬萬的其他島嶼中,沒有一個像它那樣充滿了如此眾多的引人入勝之謎.
島上聳立著一個個巨大的石像,奇怪的姿態和陰沉的眼神給小島籠罩了深厚的神秘氣氛.這些神像高達9米,是用巨石鑿刻而成的人頭像,長耳朵,短前額,大鼻子,面部表情十分嚴肅,令人望而生畏.
巨石人像的數量之多也是驚人的,僅這一處就達40多個,而在不遠處的拉諾·拉拉古山的一面斜坡上竟多達300個它們有的並靠在一起,更多的是隔50碼左右一個個地散立著.而每一尊巨石人像的重量都在30噸以上
多數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復活節島上延續至今的土著居民——玻利尼西亞人,是在公元12世紀左右定居於島上的.相傳這部分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乘著木筏,憑借著玻利尼西亞人高超的航海技術,從島的西北面3700千米以外的太平洋島嶼馬克薩斯群島遷移過來的.
這部分「移民始祖」的長相特徵是:耳垂很大,因此顯得耳朵很長,故被考古學家們稱為「長耳人」.這批早期移民在極其艱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克服了無數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在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大約14世紀前後,「長耳人」為了紀念他們的移民始祖所開創的基業,開始在島上建造巨石人像並將其作為偶像加以崇拜,他們還賦予這些神像以「莫埃依」的尊貴名稱.繼「長耳人」之後不久,又有一批新的移民從太平洋的其他島嶼遷居到這個島上.據說他們的耳朵與「長耳人」相比要短小許多,也許就像普通人一樣正常,歷史學家們為區別起見將這部分居民稱為「短耳人」.而「莫埃依」神像,也同樣是「短耳人」的崇拜物.
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島上的兩部分居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但在兩個世紀的和平歲月之後,分裂對抗的不幸局面卻發生了.「長耳人」依靠較長時間里建立的移民優勢,逐漸轉而壓迫並欲統治「短耳人」.不平等現象的日漸增多,終使「短耳人」起而反抗,導致了部落間的戰爭.經過殘酷的搏鬥廝殺,「長耳人」逐漸處於劣勢並後撤到該島東端的玻依克高地.
他們在那裡挖了一條兩千米長的溝壑,並填上樹乾和灌木條點火引燃.但這條大道僅擋住了一部分「短耳人」的攻擊,另一部分「短耳人」卻機智地避開火道,從高地的另一端攻了上去.這一突襲使「長耳人」潰不成軍,他們被趕到了自掘的火道邊上,絕大部分人都被活活燒死,生還者寥寥無幾.估計那場戰爭進行的時間大約在1680年左右.
但後來又發現,在復活節島上發現了刻有表意文字的硬木書板,而在島上一些巨石人像的後頸部位也發現刻有表意文字.而歷史學界公認的一個事實是,玻利尼西亞人從未有過書寫文字的表達形式.
因此,復活節島的最初移民一定是來自有過文字歷史的某個其他民族.在秘魯維拉科察一地發現的石刻人像,其面貌特徵與復活節島上的石刻人像驚人地相似.由此可以斷定,復活節島的最早居民和島上巨石人像的創造者是秘魯人.
秘魯人不是在公元12世紀左右才來到復活節島上的,而是早在公元3世紀時就漂流到了這里.這人」的崇拜物.
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島上的兩部分居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但在兩個世紀的和平歲月之後,分裂對抗的不幸局面卻發生了.

❷ 復活節島石像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復活節島處於南緯30度線上,而南緯30度這一地帶歷來就是一條充滿無數令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的集中地帶。

在地球的南北緯30度線上,有著很多著名的自然之謎。這里有埃及的金字塔之謎和獅身人面像之謎,有撒哈拉大沙漠綠洲之謎,大西洋諸島沉沒之謎,有死海形成之謎,百慕大三角之謎;還有美國聖塔柯斯鎮斜塔之謎,真是不勝枚舉!

地球的南北緯30度線上,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這里常常是飛機、輪船失事的地方,人們都管它叫「死亡旋渦區」。北緯30度線上,有百慕大、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國大陸之間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這五個異常區;南緯30度線上的非洲東南部、澳大利亞西海岸、紐西蘭北部海區、南美洲東部和南太平洋中部五個異常區。如果人們把南部異常區和北部異常區在地球上標明出來,就會發現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是等距離分布的。如果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劃線,人們就會發現整個地球就會被劃分成20多個等邊三角形,每個區域都處在這些三角形的接合點上。

復活節島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基文於177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故得名。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故鄉」,或稱「特皮托?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東距智利本土3700公里,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公里,象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

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從高空島瞰地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假如確實如此,那又是誰,用什麼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

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卧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呢?它象徵著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採石場運往幾十公里外的海邊呢?

有關石像之謎,眾說紛紜。有說是外星人的太空船搬運石像;石像擁有神力,造好後會自己行去目的地。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里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恆的剪影。

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造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需要90人,於兩個月時間內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後,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原來還在人像頭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Pau取材的。因為PunaPau的火山岩石是磚紅色的,非常特別。紅帽子由此處雕好再運往海岸,怎樣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

島上居民對於這些石雕絲毫沒有歷史記憶,,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誰,因為這些石像直挺挺的鼻樑,薄薄的嘴唇,凹陷的雙眼,一點都不像當地的土著,是紀念什麼人?或是神呢?還是有」人」曾經教導過他們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知識,而令他們難忘,感恩之餘,雕刻這些石像,以茲紀念呢?

石像的搬運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復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岩構成的。玄武岩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3.2克/厘米,若按此計算,復活節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寬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層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厘米,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厘米。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說的那麼重。

不禁石像的重量被大大誇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誇大了。看上去直徑達3米、高為2.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海爾達爾認為一個普卡奧足有5隻大像那樣重。但不要忘記,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只有裡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岩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而且,用來製造普卡奧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岩石表面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皺紋。很明顯,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制好帽子後,不是搬著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復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過是一種例外。迄今為止,人們只發現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許多人認為,復活節島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諾洛拉克火山採石場里雕刻出來,然後再運到海邊,並在那裡為它們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採石場立志成的,然後再運到海邊。最後,人們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給它們戴上帽子。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已經說明了普卡奧是怎樣製成,又是怎樣戴到石像頭上去的。

洛基文曾寫道:「這些石像使我們震驚,因為我們無法理解這些人沒有大木頭可以製作任何機器和結實的繩子,卻怎麼可能立起這些石像?」洛加文的疑問,到現在還不斷地被人提出,也不斷地有人試圖給出種種答案。特別是那些神秘現象、天外來客、「史前文明」的宣揚者,更是把復活島上的摩艾拉來當證據。比如臭名昭著的丹尼肯,就聲稱這些石像是外星人用超現代的工具製作的,他們因為飛船失事被困在復活節島上,豎起這些石像向同類求救,救援飛船來了,他們便匆忙地離開了小島。

本來,復活節島是以巨大的石像而聞名於世的。這些聳立在阿胡之上的石頭巨人以它那獨特的形象和神韻,給復活節島增添了無窮的神秘色彩。

可是現在,當人們踏上復活節島的土地時,卻發現這些雄偉的石頭巨人默默無語地躺倒在地,與雜草為伴,同泥土為伍,有的沒了腦袋,有的缺鼻少耳,還有的更慘,整個身軀都摔成了碎塊。

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是什麼力量把石像推倒在地?如果是人,那他們究竟是誰,又是為了什麼推倒石像?如果是自然之力,那又是何種自然力?或許是象某些人所說的,是某種超乎自然的神奇之力吧?

人們對此提出了各種假設,搬出了各種各樣神奇的理論。有的說是一塊大隕石從天宇降落在復活節島上,隨著隕石落地的轟然巨響,島上的雕像也不幸倒地了。有的說是島上的領袖人物突然失去理智,下令讓他的臣民推倒了雕像。或者是兄弟親友之間有了隔閡,互相殘殺,而雕像作為倒霉的第三者成為他們互相發泄怒氣的對象。還有的人認為這是由於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離地起飛,把所有的雕像都震倒在地了。不愧是奇特的假設,十分吸引人,但其中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少呢?

當地人則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島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巫婆,是她調動石像排列在海邊,後來因居民沒有孝敬她美味的大龍蝦,她便勃然大怒,一口氣吹倒了所有豎立和行走的石像。專家們推斷,雕刻好的石像可能用圓木滾到海邊,但島上根本就沒有生長過高大喬木。也有可能石人用繩索牽拉,使「莫埃」底部兩側分別著地,類似人走路一樣向前移動。在科學家證明這一切之前,復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對世人來講依然是個謎。

❸ 復活節島石像下半身到底是誰建造的

復活節島石像,這是位於智利復活節島的巨型人像,這些石像有稜有角,跟人像幾乎是差不多的,在根據島上原住民的說法,他們在來之前就已經有復活節島的石像存在了,而在研究人員深入挖掘後發現,石像居然還有下半身被埋在土裡面,復活節島石像究竟是誰建造的呢?

復活節島石像的來歷:

復活節島並不是一個無人小島,至今島上仍有2000人左右的原住民,這里的原住民屬於波利尼西亞人的後代,被稱為拉帕努伊人,拉帕努伊人的祖先也為該島起了一個有特點的名字,翻譯後叫做「世界的肚臍」。不管名字如何,復活節島上的確有很多奇怪的地方,該島位於南緯27度,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地理位置也相當優越。據現代科學家考證,該島是由於一百萬年前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而火山灰土壤肥沃很時候植被生長,所以在理論上該島應該植被茂盛才對,可實際上現在的復活島「簡直就是一個荒島」。

❹ 復活節島石像的國別是什麼

❺ 是誰製造了這些復活節島石像

復活節島是一個乾旱、荒涼的地方,島上只有少數土著居民,但島上卻遍布著1000多尊巨大無比的巨人石像。這些巨人石像最重的可達90噸,高9.8米,就連最普通的也有二三十噸重。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巨大石像還都頂著巨大的紅石帽子。一頂紅石帽,小的也有20噸,大的重達四、五十噸。

面對著島上的巨石人像,人們首先要問的是:這些人像是誰造成的?有人做過精確的計算後指出,這些工作量最少需要5000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才能完成。他們還做了一個嚴格的實驗,雕刻一件中等大小的石人像,就需要十幾個工人幹上一年,這還不包括完工後的運輸。經過精確的計算,320個勞動力產生的拉力,可以拉動一尊8噸重的石像。那麼這些10噸、20噸、80噸重的石像,是怎麼拉動的?這些石像又是怎麼豎起來,怎麼戴上20噸重的紅帽子的呢?要知道,這個貧瘠的小島居民們無法種植糧食,食不果腹,最多能勉強維持2000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它們靠什麼來養活5000名強壯勞力?他們吃什麼?而人們發現這個島時,島上僅僅生活著幾百名土著人。他們怎麼能夠提供5000名勞力的各種需求,如木材、繩索、食物等呢?

在離復活節島500米的海面上,有三座高達三百米的小島,分別叫做莫托伊基,莫托努俟、莫托考考。他們四周是危崖絕壁,任何船隻都無法靠近。然而島民們清楚地記得,原來有幾尊巨人石像就高高聳立在這危崖的頂端。法國考古學家馬奇埃爾證實,這石像確已跌入海中,可石像的基座石壇還穩穩座落在危崖絕頂上。

❻ 復活節島石像象徵什麼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回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答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里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恆的剪影。

復活節島人熱情好客,友善禮貌,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島上的傳統節日島人節

島上最大的傳統節日莫過於一年一度的「島人節」。每年春天,全體島民齊聚奧龍戈火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祭拜自己的神明。「鳥人」出自島上流傳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海鳥蛋,並指定海上兩個礁嶼為取鳥蛋的地方。

❼ 復活節島石像是誰創造

這是一個未解之謎,時間不知,方向未解,數量巨大,可能地下還有埋藏,你可以買幾本未解之謎的書看看,就是開闊一下眼界,答案就不要深究了,畢竟不是學考古的!

❽ 復活節島巨人石像誰建的

是島上的原居民建的。

這是個典型的生態崩潰實例。古代這里有樹,人口較多,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後來因人口激增,環境惡化,結果樹木減少,無法建造大船出遠海捕撈,結果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❾ 復活節島石像是什麼人建造的

在太平洋的來東南部,有一個自面積僅117平方千米的小島,這就是智利所屬的復活節島。復活節島雖然小,但在世界上卻大名鼎鼎,因為島上存在一個千古之謎。

復活節島四周的海岸邊有600多尊巨人石像,這些石像一般高7~10米,重30~90噸,有的一頂帽子竟重10多噸。石像都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岩雕鑿,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去的。石像一律半身,沒有腿,外形大同小異。巨人全部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壯觀的場面完全可以和秦始皇兵馬俑媲美。

考古學家經過反復考證認為,這些石像是古代波利尼西亞人的作品。雕刻工程始於公元7世紀,12世紀進入施工鼎盛時期,歷經500餘年,但到1650年前後突然停止。

閱讀全文

與復活節島石像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