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債權獨立物權

債權獨立物權

發布時間:2020-12-31 21:14:06

『壹』 合同法對債權的物權化怎麼規定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近現代法上,物權和目的性和手段性在發生著更迭與交錯,物權和債權吸收了對方的合理成分,特定領域內出現了債權物權化和物權債權化的狀態和趨勢。
一、 債權物權化
債權物權化,指法律規定是債權具有對抗一般人之效力[1]。傳統民法觀念認為,債是請求相對人為一定行為,具有嚴格的相對性。債權人僅能向特定的人請求給付。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債的相對性逐漸被突破,具有了一定的絕對性,具體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
(一) 租賃權物權化
該效力集中表現為"買賣不擊破租賃"原則,即房屋承租人得在出租人轉讓房屋時繼續享有承租權,該租賃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除此之外,租賃權物權化還包含如下幾方面內容:承租人可基於對不動產的合法佔有,對第三人侵害租賃物和租賃權的行為,可請求其停止妨害和賠償損失。在一定條件下,承租人可為轉租或租賃權讓與之行為[2]。
但也有學者對租賃權是否為債權提出了質疑[3]。認為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根據買賣合同而取得的所有權不得對抗此前存在的承租人對租賃物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進而認為這種權利的性質也是一種物權。因此"買賣不破租賃"完全符合民法相關法理,並非屬於"債權物權化"情形。筆者認為,依據"物權法定"原則,在法律尚未明確規定租賃權為物權時,不宜認定租賃權因具有物權性質而就此認定為物權,而只能做邊緣化的理解,即其被物權化。這一過程考慮到了人的基本權利居住權,使得房屋管理體制從注重保護所有權人利益向注重保護使用人利益轉變,保障了承租人生活的穩定。體現了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的價值取向,使得房屋的利用價值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保護了房屋租賃交易安全。
(二) 債權的公示
債權的設立,本無須公示,因為債權是相對權。但特定情況下為維護債權人的利益,當事人可通過一定的方式明示其權利的存在並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例如,在不動產物權的變動過程中,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可由當事人自行約定附條件或者附期限,故而債權行為往往先於不動產的變動登記,二者在時間上多存在差距,商品房預售便是典型。而在此期間內不動產權利人的其他處分足以危害債權人請求權的實現。基於發生特定物權變動為內容的債權,雖然原不動產物權人負有於將來移轉物權的義務,權利人也獲得要求對方移轉物權的請求權,但該請求權畢竟屬於債權,由於債權相互之間一般固有的平等原則,無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一旦原不動產物權人違約,將該物權移轉於第三人並辦理登記,則在同一物權之上既有債權又有物權,依據物權優於債權的法理,第三人將獲得物權。債權人僅得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不得要求債務人完成原約定的物權行為。這勢必不利於債權人的保護。相反,建立了債權物權化的不動產預告登記制度及其他債權公示制度,則不動產物權人所為的處分行為,若妨害已公示登記的債權,則為無效行為,這樣可以使不動產請求權得到切實的保護,債權人能切實地實現債權,也能有效地平衡不動產變動對方當事人的利益關系。
(三) 債權的優先力
傳統債權理論認為債權是一個相對權,其權利的對象直接指向的是人而非物,是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給付行為。在權利實現的安排順序上並沒有如同物權般規定有先後,因其在權利的效力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得平等受償。然而在債權物權化的進程中,出現了在特定情況下,某些債權較之於其他權利具有特定的優先效力。譬如破產法上的工人工資優先權;海商法上的船舶優先權;民用航空法上的民用航空器優先權;合同法上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等規定。
該規定是為適應社會生活之需要,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出於特殊的政策性考慮因素而做出的特別規定,其作用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以強化對某些特殊權利的保護。雖然被法律賦予優先權效力的特殊債權其基本性質雖不發生根本的改變,但卻在權利的實現上具有了物權的某些特徵。
(四) 債權成為物權客體
現代社會,隨著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和交易手段的多樣化,使得債權不僅是種交換的權利,而且其自身也被作為可交換的物,即債權本身就是一種物權客體。
就債權本身作為權利客體而言,權利人在處分該債權或處於債權被侵害的情形時,往往會表現出為一定物權行為的特徵。例如在債權人處分其債權時,有類似所有權人的地位。現代法上,債權也具有讓與性,即債權人可以依法處分其債權,而處分行為則又是典型的行使物權的表現。從這一現象上看,債權人對其債權具有支配權,故債權人讓與、處分其債權時,其地位與所有權人並無本質的區別[4]。又如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即如果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對債權債務關系予以故意破壞,債權人可以據此要求其賠償。我國現行立法尚未規定侵害債權制度,不過實踐中類似的糾紛已經大量出現。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責任,可充分保障債權人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但是,從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可以看到,債權人的相對義務人不再僅僅是債務人,已擴大到其他第三人。第三人侵害債權時債權人對他也產生了權利,即債權具有了物權的效力[5]。
二、 物權債權化
物權債權化表現在所有權等物權由歸屬向利用轉變,將物權的權能轉讓與他人,即將佔有、使用、收益變成一種權利轉讓。並且,物權債權化更多的表現為利用所有物的交換價值,來設定擔保,獲得貸款和融資。物權人對物的現實支配更多地表現為收取價值,獲得融資,所有人只需在觀念上對物有支配行為,而無需現實的支配行為[6]。在物權債權化的情況下,債權成為了目的,物權成為了手段。
(一) 物權的證券化
物權的證券化主要體現在不動產的證券化上。所謂不動產證券化,即是將不動產上的財產權變成證券型態,更具體地說,是將對土地及建築物之財產權,由直接支配之物權關系,轉變為具有債權特性的證券型態,使原來流通性不強的土地及建築物財產權轉化為流通性較強的證券。物權的證券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態[7]:
1. 將不動產的價值形態分成若干份額,以證券的形式對外出售。
2. 美國的土地信託的典型操作模式。開發業者購買一塊生地,租給一家由該開發業者組成的公司,並將該土地的所有權信託移轉給一位受託人,依據信託契約,受託人發行土地信託受益憑證,而由委託人(開發業者)銷售該受益憑證,受益憑證代表對土地所有權(信託財產)的受益權,銷售受益憑證所得的資金,用來改良土地。受託人收取租金,負有給付受益憑證持有人固定報酬的義務,並將剩餘租金用來買回受益憑證,使開發業者的實質所有權(對信託財產的受益權)的負擔解除。
3. 抵押權以證券化的形式轉讓,在抵押權設定以後,因為抵押權常常由銀行所有,銀行可以將抵押權轉移給一家投資公司,投資公司以抵押權所具有的權益發行證券。
其次,諸如倉單、提單、商品券等的出現,也使這些證券所代表的物權之絕對權性質淡化。物權的證券化使物權和債權的關系更為密切,這就是說,物權不僅是權利人對物所享有的獨占的支配權,而且物權可以作為一項可交易的財產,以具有債權特點的證券形式在社會上流通當然,證券化使得對物的利用更有效率。
(二) 所有權的期限化
在物權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了所有權的期限化。所有權的期限化,又稱為有期產權,它是通過有期共享購買定式合同產生的一種不動產產權形式。這種定式合同賦予購買人在事先確定的期限排他性地使用特定不動產的權能,通常是由許多人長期或短期相繼和輪換使用同不動產,且這種權利可以在生前或死後轉讓[8]。例如,某人需要固定在夏天使用該市的某個別墅,他可以購買該別墅1月至5月的所有權。從而形成所謂的有期限的所有權。在該期限內,他享有對其產權的絕對的支配權,任何人佔用其財產,他都可以以所有人的身份請求排除侵害。在這種制度下,時間對權利的享用起到了限製作用。也就是說,每個權利人只是在既定的時間內享有獨占的支配權。此種所有權的產生,是現代社會資源的相對稀缺而需要對資源進行更有效的利用的產物。
三、 物權與債權區分的相對性與融合
民法理論上的將物權與債權的區分應該是明晰的,作為兩類最基本的財產權,學界對物權和債權的特性及差別作了較為一致的總結與歸納,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9]:
(一)權利性質上的差異
物權與債權,作為對財產權的基本區分,其性質是不同的。具體而言,物權為支配權,債權為請求權;物權為絕對權,債權為相對權;物權具有排他效力、優先效力、追及效力,債權則無這些效力,債權實行平等原則。
(二)權利客體的不同
物權的客體,由其性質所決定,只能是物,且原則上只能是有體物、獨立物、特定物;權利只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如權利質權、權利抵押權。債權的客體既不是物,也不是債務人的人身,而是債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
(三)主體的不同
物權的權利主體為特定的人,義務主體為權利主體以外的不特定的任何人;而債權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均為特定的人,稱為債權人和債務人。
(四)所涉及的利益的不同
物權因為是一種對世權,所以它不僅涉及當事人的利益,而且也涉及國家、社會乃至第三人的利益。債權則不同,它涉及的通常是當事人雙方的利益,雖然也存在三個當事人訂立一個合同--"第三人利益合同"和"第三人負擔合同"的情形,但它所涉及的仍然是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債務人與第三人的利益、債權人與第三人的利益)。
(五)權利效力和所及的范圍
物權的效力為對標的物的支配力,債權的效力為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請求力。物權人可以對抗除他自身以外的任何人,物權人以外的所有的人均為義務人,負有不得侵害、妨害物權人行使其物權的義務。亦即,物權的效力可以向任何人主張,故屬於絕對權、對世權;債權因屬於相對權,所以其效力只及於特定的債務人,債權人只能向特定的債務人主張債權,故債權又被稱為對人權。
然而,即便理論上將物權與債權相對性確定得再周嚴,劃分得再詳細,仍難以阻礙物權與債權之間出現融合和滲透。
從立法角度考慮,物權與債權的區分與獨立是抽象思維的結果,事實上,兩者之間本身具有一定的重合性,譬如,債權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流轉關系實質上必然包含部分支配關系,但抽象將其忽視,為的是更好的研究問題,更好地分析財產在不同法律關系中的作用。這種法律上的技術化處理的後果能夠有利於分析解決法律問題,但是卻是人為的劃分,當中的標准僅僅能夠反映一般的規律,對於特殊的現象,用一刀切的區分確實不恰當的,因為在邏輯上仍然存在兼具物權和債權特性的權利類型,在事物的發展中仍然存在物權與債權之間互相轉化的過程。
從現實角度考慮,社會實際生活的內容是豐富多彩、復雜多樣且交錯更迭的。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區分往往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物權與債權的關系也是這樣。現實生活中的物權與債權和理論常有一定的差異,二者在某些特定部分處於模糊狀態,其內容、效力和作用等方面會體現出一定的融合和交錯現象,由此便根據實際經濟生活的需要出現了物權債權化和債權物權化的現象。

『貳』 知識產權與債權和物權的異同

知識產權與物權同屬於民事權利的范圍,都是一種對世權,即未經權利主體授權,任何人均不得擅自行使其權利。但知識產權與物權相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點:

(1)知識產權之客體是無形的智力創造成果和標記性成果,而物權的客體則是有形財產;

(2)知識產權之效力原則上受地域限制,而物權之效力原則上不受地域的限制;

(3)知識產權之存續原則上受時間限制,而物權原則上是永久的,與其客體同生滅;

(4)知識產權之內容具有雙重性,而物權只是一種單純的財產權,不包含人身權利;

(5)相同的知識產品在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一般只能由一個人一種知識產權,而相同的有形物則可由各自的主體享有各自獨立的物權;

(6)知識產品能否產生相應的知識產權,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法律沒有規定的知識產品不能產生知識產權,而任何有形物均能產生相應的物權,不必由法律對其作直接具體規定。
物權與債權的比較:

(1)物權與債權反映不同的財產關系,體現不同的經濟利益
物權反映靜態的財產支配關系,其體現的經濟利益,
債權反映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
(2)物權與債權的主體、客體不同
(3)物權與債權的效力不同
(4)物權與債權在有無期限性上存在區別
(5)物權、債權的變動不同物權的變動采法定主義和公示主義,債權的變動則否。
知識產權與債權區別:
債權可產生於合同、不當得利、無因管理、侵權等,是特定人對特定人就特定事務的一項權利,即債權具有相對性。
知識產權就是通過人的智力創造所享有的權利。因為它的外觀不易被描述,但是權利又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將其與物權相區別。

『叄』 債權請求權的物權

1、物權請求權是基於物權而產生的請求權
依據我國《物權法》 第34至36條的規定,物權請求權主要包括四種,即返還原物請求權、排除妨害、消除危險和恢復原狀。
2、物權請求權具有不同於債權的特殊性質
2.1物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而產生的權利,其產生根據在於物權是對物進行支配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物權的請求權行使的根本目的在於維護物權人對其物的圓滿支配狀態,故物權請求權可視為物權效力的體現。
2.2物權請求權與物權是不可分離的,也就是說,物權請求權與物權具有共同的命運。當物權消滅時,物權請求權亦不復存在,物權移轉時,物權請求權也隨之移轉,甚至移轉返還所有物的請求權也可導致所有權本身的移轉。據此,移轉返還所有物的請求權可以成為一種交付財產的方式。
2.3物權請求權不適用消滅時效。在這一點上,其與債權的請求權是不同的,債權的請求權原則上都適用訴訟時效。據此可見,不能將物權請求權等同於債權或准債權。
2.4物權請求權的效力優先於債權請求權。如在破產程序中,所有人對其物享有取回權,此種取回權實際上是由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而派生的,當然應優先於一般債權而受到保護。
3、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的區別
3.1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
傳統的行使物權請求權的方式主要是請求返還原物、請求侵害排除和請求侵害防止,其目的在於排除物權受侵害的事實或者可能,恢復或者保障物權的圓滿狀態;
在物權保護中,行使侵權請求權就是要求加害人履行損害賠償之債,其目的是為了填補損失,即以貨幣方式恢復被損害物的價值狀態,彌補受害人所遭受價值損失。
物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這兩種不同的對物權的保護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物權損害予以不同的救濟,兩者對物權保護的側重點不同,兩者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結合適用。但是只有兩者同時並存的立法模式才是對物權最完善的保護機制,缺少任何一個都是不完備的。
注:
1、當物權受到侵害或者有遭受到侵害的可能時,首先應當適用物權請求權,以盡可能地恢復物權的完滿狀態。只有在遭受到的損害無法通過行使物權請求權予以恢復原狀,而使物遭受到價值貶損時,才可以行使侵權請求權,要求加害人給予損害賠償。
2、如物權遭受到侵害但是沒有發生價值減損,或者物權僅有遭受侵害的可能性而並未影響物權人的現有利益時,就只能通過行使物權請求權使物權得到保護;
3、如物權遭受的損害已經發生,而且損害沒有必要或沒有可能通過恢復原狀等物權請求權獲得救濟,就只有通過損害賠償的侵權請求權獲得價值上的補償。
3.2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要求相對人承擔責任的要件不同
首先,兩者的歸責基礎不同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除了法律特別規定的侵權行為以外,一般侵權行為的受害人要行使侵權請求權必須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是如果適用物權請求權,權利人要求侵害人返還財產、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恢復原狀,都不需要證明相對人具有過錯。如果以侵權請求權替代物權請求權,按照侵權請求權的歸責原則要求權利人必須對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的問題舉證,實際上加重了物權人的舉證負擔,這對於保護物權極為不利。
其次,從危害後果上來看,兩者行使的權利的前提不同
行使侵權請求權的前提是存在損害賠償之債。損害賠償之債要求加害人造成了受害人財產的損失才應負賠償責任,沒有損失就沒有賠償。
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前提是物權遭受到妨害或者有遭受妨害的可能,而不以造成財產損失為前提。
註:
1、不法行為人侵害或者妨害物權人的物權,造成了妨害或危險,此種妨害或危險本身並非一種損害,常常難以貨幣的形式來具體確定或定量,但這並不影響物權人行使物權請求權而對這些妨害或危險予以排除。即使在侵害行為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如果侵害的危險還沒有消除,物沒有恢復佔有或者物遭到損害但可以且有必要修復等情況下,不管物權人遭到的價值上的損失如何,都可以行使物權請求權。
2、以侵權請求權代替物權請求權的做法會加重了受害人的舉證負擔,不利於全面保護物權。
3.3兩種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不同
3.3.1訴訟時效針對的對象是債權請求權。
註: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35、136條的規定,侵權請求權適用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是2年,對於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等侵權案件適用1年的訴訟時效期間。
3.3.2對於物權請求權則不能適用上述訴訟時效的規定。
註:
1、對於諸如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而言適用兩年或一年的訴訟時效將不利於保護所有人的利益或權利。
例如,在某人的房屋邊上挖掘窖坑,嚴重影響到房屋的安全,如果房屋所有人請求挖洞的行為人排除妨害,行為人提出這個坑是在兩年前挖的,因而已過時效,其沒有義務恢復原狀,這就意味著經過一定的期限後將使某種違法的行為合法化,這顯然不符合時效制度設定的目的。
2、對返還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等物權請求權而言,也很難確定訴訟時效的起算點。因為物權的請求權通常適用於各種繼續性的妨害行為,妨害行為通常是持續不斷進行的。
例如,非法佔有他人的財產,只要沒有返還,物權就仍然處於遭受侵害的狀態;再如在他人的房屋邊挖洞,只要洞存在就會威脅到他人房屋的安全。如果嚴格適用訴訟時效的期間起算規則,即自「受害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物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則對物權人是不公平的,也不利於保護物權。
3.4兩種請求權的費用承擔不同
在行使物權請求權的情況下,可能涉及到費用承擔問題。
例如,某人的大樹被風颳倒在他人的庭院內,一方要求返還原物,另一方要求排除妨害,這就涉及應該由哪一方來承擔將該樹移走的費用問題。
3.4.1在物權請求權中,由於通常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因而在一方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就需要根據公平原則來分擔費用。
3.4.2在侵權責任中,侵權行為人侵害他人的人身或財產,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不可能在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之後,再由受害人來負擔費用。
3.5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對物權保護的效力不同
物權請求權來源於物權,是物權效力的內容;侵權請求權的性質為債權,是債權的內容。
由於物權請求權的效力優先於債權請求權,因此物權請求權應當優先於侵權請求權。
例如在破產程序中,所有人基於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而應當對其物享有取回權,因此這種取回權應優先於一般債權而受到保護。如果只允許所有人採用侵權請求權的方法保護自己的物權,就只能以一般破產債權人的身份按比例受償,顯然不如採用物權請求權,行使取回權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物權。由此可見,如果以侵權請求權代替物權請求權,則損害了物權應當具有的優先效力,在理論上與物權的性質不符,在實踐中也不利於對物權的保護。
註:
1、物權請求權的行使還應當受到一些特殊的限制。例如在相鄰的所有人之間行使排除妨害的請求權,還要適用相鄰關系的規則,受到妨害的一方應當適當忍受來自另一方的輕微妨害。而侵權請求權的行使則不存在上述限制。
2、當物權人的權利遭受侵害以後,物權人應當首先行使物權請求權,只有當物權請求權不足以保護物權人的權利時,才考慮行使侵權的請求權。

『肆』 民法中的獨立物權和從屬物權分別是什麼意思

民法理論上會根據物權是否有獨立性可將物權分為獨立物權,也版稱主物權和從屬物權,權也稱從物權。
獨立物權,主物權:不以他種權利的存在為前提而獨立存在不因他種權利的存在或消滅而影響其效力的物權,如所有權.地上權等。物權能否獨立存在一般由法律規定,但如果權利人出於一定目的也可依其意思將主物權變為從物權。
從屬物權,從物權:從物權則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是為擔保的債權而設定的。地役權在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關繫上,也是從物權。

『伍』 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是不是不要考慮物權行為只需要考慮債權行為

物權行為理論是近兩百年來民法界爭論最大的問題之一,其影響橫貫整個民法體系。隨著我國近些年來民法典的起草,我國關於認物權行為理論的爭論日趨激烈,明確我國民法是否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一、物權行為理論概述
所謂物權行為就是指以物權變動為目的,並須具備意思表示及一定形式要件的法律行為[1].
物權行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學者薩維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提出來的。薩維尼在《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寫道:「私法上的契約,以各種不同的制度和形態出現,甚為繁雜。首先是基於債之關系而成立之債權契約,其次是物權契約,並廣泛適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約之特徵,是一個真正的契約,一方麵包括佔有之現實交付,他方麵包括移轉所有權之意思表示。如在買賣契約中,一般人只想到債權契約,卻忘記了交付之中也含有一項於買賣合同相完全分離的,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物權契約。[2]」在這段論述的基礎上薩維尼創造了物權行為理論。
薩維尼的物權行為理論實際上包含了三個要點:
1、區分原則,實際上就是所謂物權行為獨立原則,指在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中,作為債權法上的原因行為(如買賣合同)和作為物權法上的履行行為(如合同標的物的交付),是兩種不同的行為,物權行為獨立於債權行為而存在如在買賣合同中,除表達買賣合意的債權合同之外,還需要一個以交付為形式的物權合同,才能移轉所有權。
2、抽象原則,實際上就是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所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指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原因行為即債權行為的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並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物權行為一旦生效,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實際上,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僅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過是一個從邏輯體系方面論述,而另一個是從效果方面論述。
3、形式主義原則,指作為物權變動基礎的獨立的物權意思必須要以一種客觀能夠認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加以確定的原則,一般認為,此種表現方式就是不動產的登記和動產的交付。按照形式主義原則,當事人在設立、移轉、變更或消滅物權時,如在提交不動產登記申請時,或者在移轉動產的佔有時,肯定要有意思表示,而且正是這樣的意思表示使得雙方當事人從各自獨立的物權意思走向了「物權合意」[3].
綜上所述,概括起來說,物權行為理論實際上包括三點:第一,物權行為是法律行為;第二,物權行為獨立於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第三,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的影響。
二、我國現行法律對待物權行為理論的態度
在我國學者們對我國現行法律是否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如學者孫憲忠認為「我國民法在不知不覺中承認了物權行為」[4]其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以及《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另一方則如梁慧星先生認為 「我國現行法不承認有物權行為,以物權變動為債權行為之當然結果,並以交付或登記為生效要件。 [5]」
筆者認為,我國現行法律並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因為如果要認定一個國家的法律承認物權行為,那麼這個國家的法律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上要承認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的絕對性。具體到所有權移轉上,第一必須強調形式,第二必須尊重所有權移轉的效果把他和原因行為相分離。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我國法律承認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解除後有要求回復原狀的權利。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法律並沒有強調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的絕對效力,在這個問題上我國現行立法並沒有具備承認物權行為理論的必要條件。
2、在立法細節上須嚴格區分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確認物權行為是獨立的法律行為。其中最重要就是明確物權行為的發生時間。這一點往往被支持我國法律承認物權行為論者所強調。因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 73條第二款「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與《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我國法律似乎給出了物權行為發生的時間,從而物權行為得以與債權行為相區別。但筆者以為這個觀點值得商榷。因為持這些觀點的人顯然混淆了物權的變動和物權行為。正如崔建遠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物權變動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民法上都會存在[6]」在不承認物權行為的法國日本都規定了物權的變動時間,但是「它是不是由物權行為引發的,從意思表示的角度觀察,它是不是同時表現為一類法律行為,並且是物權行為,則取決於它所處於的民法所選擇的立法目的、立法計劃及物權變動模式[7]」。依反對物權行為理論學者的觀點,物權移轉的時間無論是什麼時候,物權移轉的合意早在合同簽訂的時候就確定了,而之後的所謂交付僅僅是一個完成合同的事實行為,就它單獨而言並沒有法律效力。所以《民法通則》72條第2款和《合同法》的133條僅僅確定的是在雙方沒有明確約定時,物權變動的時間,而並非是物權行為發生的時間。
根據《擔保法》第四十一條,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這條法律規定實際上將合同的生效時間與物權的公示行為進行了捆綁,可知我國民法並沒有嚴格區分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發生時間,而是簡單將兩者混為一談,因此,這個角度而言,我國立法也沒有承認物權行為理論。
3、在立法,司法實踐中應主動適用物權行為理論解決遇到的理論難題。但我國卻沒有這種現象,如《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房地產抵押合同自抵押登記之日起生效。這些規定實際上是不合理的,登記過戶是合同的履行行為,以合同履行為合同的生效要件,實際上是把這些合同作為一個實踐合同處理,而對比其他合同,把房地產合同作為實踐合同顯然是嚴重不公平的。但這個問題如果套用物權行為理論就很好解決,把房地產買賣合同分為兩個法律行為,沒有登記,物權行為無效,債權行為仍然有效,這樣既保證了房地產管理秩序,又可以避免沒有過錯的一方因合同無效或被撤銷而顆粒無收。但是,我國的司法實踐卻沒有這樣做。
綜上所述,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立法體系是不承認物權行為的。

『陸』 何為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這兩個條紋無法證來實中國的理論自和實踐中已經承認或者變相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與獨立性,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並不是物權行為確實沒有原因,而是原因行為(一般是債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這個按照本意准確的說應該是說物權行為效力的獨立性,不應該說是無因性,但是這個德國學者創造的概念,被中國人翻譯出來成為這樣,現在也只能這樣了。
中國的合同法和物權法都規定,債權行為的效力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比如著名的合同法51、52、58條。但是物權法第15條強調: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債權行為的效力,這與債權行為的效力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是完全兩個概念,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恰恰是物權行為沒有無因性和獨立性的證明。但是反過來,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不受物權行為效力的影響,正如買賣合同已經生效,但是標的物不存在了,這時候應該使用的是違約責任,而不是物權保護請求權。
樓上混淆了兩個行為互相影響的關系。

『柒』 知識產權與物權和債權的區別

知識產權與物權同屬於民事權利的范圍,都是一種對世權,即未經權利主體授權,任何人均不得擅自行使其權利。但知識產權與物權相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點:
(1)知識產權之客體是無形的智力創造性成果和標記性成果,而物權的客體則是有形財產;
(2)知識產權之效力原則上受地域限制,而物權之效力原則上不受地域的限制;
(3)知識產權之存續原則上受時間限制,而物權原則上是永久的,與其客體同生滅;
(4)知識產權之內容具有雙重性,而物權只是一種單純的財產權,不包含人身權利;
(5)相同的知識產品在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一般只能由一個人一種知識產權,而相同的有形物則可由各自的主體享有各自獨立的物權;
(6)知識產品能否產生相應的知識產權,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法律沒有規定的知識產品不能產生知識產權,而任何有形物均能產生相應的物權,不必由法律對其作直接具體規定。
物權與債權的比較:
(1)物權與債權反映不同的財產關系,體現不同的經濟利益
物權反映靜態的財產支配關系,其體現的經濟利益,
債權反映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
(2)物權與債權的主體、客體不同
(3)物權與債權的效力不同
(4)物權與債權在有無期限性上存在區別
(5)物權、債權的變動不同物權的變動采法定主義和公示主義,債權的變動則否。
知識產權與債權區別:
債權可產生於合同、不當得利、無因管理、侵權等,是特定人對特定人就特定事務的一項權利,即債權具有相對性。
知識產權就是通過人的智力創造所享有的權利。因為它的外觀不易被描述,但是權利又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將其與物權相區別。

『捌』 債權和物權的案例

一:丙可以向乙請求交付A物。因此時甲和丙達成合意 可以約定交付方式為版指示交付權 甲將對乙的物上返還請求權讓與了丙。二:甲可以向丁請求返還原物 因為物權的追及效力 丙不能請求丁返還原物 因為債權是相對的 丙對甲的債權不能指向丁三:乙的主張沒有道理。債權轉讓已經通知了乙。對乙已經發生了效力。 乙只能向丙清償債務,乙已經對甲的清償構成不當得利。四:首先我們討論存摺持有人甲和丙之間的法律關系 丙竊取存摺民法意義上侵犯了甲的物權 刑法上也構成盜竊罪,盜取信用卡等又提取進款的仍然按盜竊罪論處。 甲和乙銀行之間,乙構成違約,因為乙銀行有為甲保存存款不得給其他人兌付的義務。甲和乙發生債的關系。 乙和丙之間:構成不當得利。因為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五:三個合同都有效,因為債權和物權是有獨立性的。三個債權(合同)是可以共存的,如果是普通標的物,那麼履行誰的合同由甲決定,因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則。 商品房買賣另論。甲就不履行的另外倆個合同構成違約,要承擔違約責任。

『玖』 物權和債權區別的意義

物權與債權區分的具體意義在於:
(一)明確物權作為支配權的屬性
物權在本質上是一種支配權。所謂支配權就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權利,與其對應的是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羅馬法學家很早就開始從對人權和對物權的區分中來觀察這兩種權利。而潘德克吞學派利用支配權和請求權來概括這兩種權利,按照薩維尼的看法,物權之所以區別於債權在於其以物為客體,在於其「以佔有或者對物的事實支配為其材料」。溫德薩伊德也認為,對物權應該是物上的權利(einRechtanderSache),並且應該以物為客體。[8]物權作為支配權,是與作為請求權的債權相區別的,支配權與請求權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權利,它們在權利的內容、取得方法、行使方式以及救濟途徑等方面存在重大的區,應當在法律上對二者進行區分。具體而言:
(二)明確物權具有對世效力和優先效力
區分物權和債權,首先要明確物權具有對世效力。這就是說,物權人所享有的權利,可以對抗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任何人侵害或妨害物權人的權利的,物權人都可以對其主張權利。而債權是一種對人權,權利人只能對特定的義務人行使權利,而不能對其他人主張權利。債權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正是因為這一原理,債權也被稱為相對權。這種區分的意義在於,
其一,在權利的行使方式上二者是不一樣的。就對世權而言,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人,任何人都負有不得妨害侵害的義務。而對人權的權利人只能對抗特定的義務人,權利人只能針對特定的義務人行使權利,而不能針對權利人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也不負有這種義務。
其二,由於物權是對世權,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所以這種權利的設定原則上應當採取公示的方法為第三人所知曉。而債權則不需要採取任何公示方法,債權人也沒有義務讓第三人知道自己是否享有債權以及其內容為何。
其三,二者在權利的保護方法上存在重大差異。由於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因而其應當受到侵權法的保護,任何人侵害物權或者妨害物權人行使權利,權利人都可以通過提起侵權行為之訴來獲得法律上的救濟。但債權作為對人權,原則上不受侵權法的保護。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債務,需要承擔違約責任。當然,在現代侵權法中,債權在特殊的情況下也能受到侵權法的保護,如第三人惡意侵害債權的,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侵權法對債權的保護是將其作為一種特殊利益加以保護的,即合同債權作為一種相對權,只能對特定的債務人產生效力,對第三人而言,它不是一種「權利」,而只不過是一種應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而已。可見,第三人侵害債權之所以能夠受侵權法的調整,實際上是將債權作為一種合法利益而不是權利來加以保護的。
(三)明確物權客體的特定性
物權作為一種支配權,必須以特定的物作為其支配的客體。這就要求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是獨立的、特定的,如果某物尚未形成為特定的物,是不能成為物權的支配對象的。例如,期房在建造過程中還不能形成為特定的物,所以不能成為房屋所有權的客體。但是債權作為一種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它以行為為其客體,但給付行為本身也可能涉及到一定的標的物的給付。例如買賣期房,要以一定的期房作為標的物。可見,期房因為還沒有特定化,所以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但它可以成為債權的標的物。
明確物權客體的特定性,其意義在於:一方面,有助於明確物權可被支配的范圍。例如,海水本身難以被支配,所以它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海洋利用技術的提高,海域是可以被確定支配范圍的,所以海域使用權可以成為一種物權。一定的空間,如果能夠成為被支配的對象,也可以在其上成立物權。另一方面,通過明確物權的客體,有助於理解一些物權法中新的客體。如果某物在交易中具有特定的交換價值,也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例如,雖然集合物中的各個物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集合物沒有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交易領域時,一般都可以被所有人分別支配。比如,企業中的財產如其土地、房屋可以分別作為物權的客體被支配,此時沒有必要將集合物作為整個所有權的客體來對待。但是當集合物進入到交換領域後,集合物作為一個整體具有某種交換價值,並可以與其他物相區別,這樣它就可以作為物權客體。比如將企業的財產整體上作為擔保物設定抵押,或者將企業的財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出售。還要看到,物權的客體是既存和確定的某一有體物,而債權可以成立於某一未定和將來的法律關系之上。譬如,當事人之間可以就未來的借款達成協議,也可以附條件的合同,待條件成就而使合同關系實際發生效力。但是物權則不存在著這樣的可能性。
(四)明確物權的法定性和公示性
區分物權和債權,有助於明確物權的法定性和公示性。所謂物權法定,就是指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以及公示方法由法律規定,原則上不能由法律之外的規范性文件進行規定,也不能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的種類以及確定物權的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物權法定存在的必要性在於,一方面,由於物權法是落實憲法所規定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所有制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反映社會的基本所有制關系,維護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物權必須要法定。另一方面,由於物權法定規定的物權類型就是對登記的指引與規范。依據物權法定原則所設定的物權公示制度,有利於防止欺詐,維護交易安全。還要看到,物權法定有利於節省談判成本。因為法律規定了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當事人在創設物權時就不需要在談判協商創設某一種物權應當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以及有關物權的內容應該如何確定。物權法定其實就是要形成一種物權創設的標准化(standardization),這就是說,在物權法定的模式下,法律所規定的物權類型和內容,是法律設計的最優化的財產權標准(optimalstandardization),按照這種標准化來創設物權就可以節省談判成本。]物權被法定之後,當事人在談判中只需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內容以及類型進行協商,而不必就某一類物權具有什麼樣的內容、達到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創設物權以及該物權具有哪些效力等問題大傷腦筋,這樣就減少了當事人談判的成本。而且物權法定也有利於減少當事人因為設定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物權及其內容,最終不被法律承認而不得不承擔的挫折成本(frustrationcost)。而對於合同債權,法律沒有法定的要求。在合同領域實行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完全可以依法自由設定法定類型之外的無名合同。只要當事人所訂立的合同沒有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在法律上就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五)明確物權的長期性
區分物權和債權,可以明確物權的長期性特點。相對債權來說,物權是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所有權是一種無期限限制的物權,他物權較之於債權一般也都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而債權是相對短暫的權利,物權與債權對應著兩種不同的財產結合關系。一般而言,物權對應著較為穩定、牢固的財產結合關系,而債權則對應著較為鬆散的財產結合關系。這種區分的意義在於:
其一,它直接表明了物權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確認某些財產權為物權,使其成為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使有恆產者有恆心,以此來鼓勵人們創造財富。
其二,這種區分在物權法上也會直接影響到現行法中法律規則的設計。以典權與租賃權為例,通說認為,典權是一種支配權,在舊中國民法和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中,承認典權是物權,而租賃權是一種請求權。而如果租賃權成為物權,就會在性質上發生變化。比如說《合同法》第221條規定:「承租人在租賃物需要維修時可以要求出租人在合理期限內維修。出租人未履行維修義務的,承租人可以自行維修,維修費用由出租人負擔。因維修租賃物影響承租人使用的,應當相應減少租金或者延長租期。」為什麼在承租期間內必須要出租人維修,而不應當由承租人維修呢?因為這畢竟是合同債權,而不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權利。如果某人租賃他人的房屋,時間也不長,他還要負擔維修的費用等,這樣成本過高,而且,一旦租賃合同終止,他要返還租賃物,維修房屋時的材料無法取回,甚至支付的費用都很難補償。但如果是一個典權,情況就不同了。承典人對於承典的房屋享有廣泛的使用收益的權利,同時,也相應地要負擔維修的義務。另外,根據《合同法》第223條的規定,承租人不得隨意對租賃物進行改善,或者在租賃物上增設他物。如果承租人違反了這種不作為義務,出租人有權要求其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這就意味著盡管承租人可以佔有租賃物,但畢竟租賃關系是一種鬆散的財產結合關系,對租賃物狀態的改變,必須要尊重出租人的意志。典權關系就並非如此,典權人對典物的改善或者在典物上增設他物,通常並不需要他人的同意。此外,物權和債權在時效的使用上也是不同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上述物權和債權區別的影響。
其三,由於物權是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因此,相對債權而言,物權通常可以自由轉讓,尤其是物權的轉讓不必要受到合同另一方的限制。債權的轉讓是受到限制的,尤其是受到合同相對方的限制。例如,租賃權本質上是一種債權,所以,轉租必須要取得出租人的同意。按照合同相對性的原理,出租人只有將租賃物交給承租人使用,而沒有將其交給其他人使用的意思。所以,承租人沒有取得出租人的同意而轉租,承租人將構成違約。但是,對於用益物權而言,通常是可以自由轉讓的。既然是一種物權,法律上不僅承認它是長期穩定的財產權,而且承認它可以自由轉讓。

『拾』 物權請求權是一種獨立的請求權與物權請求權不能與物權分離而單獨存在有矛盾嗎

回答是,沒有矛盾。
物權請求權是一種獨立的請求權,指的是物權人不論在任何法律關系回背景下,都能夠答使用物權請求權追及本物。比如一物多賣中,物權請求權可以超脫於其他基於合同債權而產生的權利之外,單獨發揮其作用。
物權請求權不能脫離本物權,是從物權請求權的來源上說明:沒有物權就沒有物權請求權。
故而兩句話只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問題,本身並沒有矛盾。、
如果滿意,請採納一下。

閱讀全文

與債權獨立物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