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大唱片公司是哪幾個
四大唱片公司是華納、百代、滾石、寶麗金。
1、華納唱片
公司名稱:華納音樂集團;外文名稱:Warner Music Group;總部地點:美國;成立時間:1930年
華納兄弟為拍片時可使用廉價音樂,於1929年曾創立「音樂出版有限公司」(MPHC),購入音樂版權。1930年購入Brunswick唱片公司而進軍唱片業。1967年,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收購大西洋唱片,1972年再購入Elektra Noneusch唱片,合組成立華納唱片集團(Warner-Atlantic-Elektra,簡稱WEA)公司。
2、百代唱片(EMI)
是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成立於1897年,其前身是英國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Company)和英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1931年,兩家唱片公司合並成Electric and Musical Instries,現為環球唱片旗下品牌。1955年,EMI收購了美國Capital唱片公司,並於1957年在英國正式成立了EMI唱片有限公司。EMI總部設在倫敦,在全世界146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
3、滾石唱片
全名為「滾石國際音樂有限公司」(Rock Records Co., Ltd),是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於1980年所創建的一家台灣唱片公司,目前也是亞洲最大的獨立唱片公司。滾石的創立可溯源至1976年《滾石》雜志之成立,由於創辦者段氏兄弟對ROCK&ROLL的鍾愛,而取名為滾石。1986年1月28日另成立「滾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MUSIC STONE CO.,LTD)。80年代中期:ROCK RECORDS取得西洋音樂品牌(如EMI.EMG..)的代理權,成為西洋品牌在本土發展的新助力,同時吸收國際著名唱片公司跨國經營的經驗。
4、寶麗金唱片
1972年,Deutsche GrammophonGesellschaft(DGG)與Philips Phonograhische Instry(PPI)宣告合並,取名為「Poly-GramInternational」(寶麗金國際有限公司),即「Polydor」的「poly」與「Phonogram」的「Gram」合成,總部設在英國倫敦。至此,寶麗金公司正式成立。
(1)emi版權音樂代理聯系方式擴展閱讀:
90年代中期,滾石開始迎向亞洲,積極向海外拓展,在亞洲各地設立約十家關系企業;每個關系企業除了經營『滾石』自製發行的產品外,同時取得來自不同國家五十多種品牌之代理權。滾石集團董事長以其對出版的熱愛及理想成立「滾石文化」。
1993年成立 ROCK-Hong Kong。「滾石國際有限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ROCK-中國大陸、ROCK-Japan、ROCK-Thailand。1998年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之餘並為因應環境變遷的需要,開始建立集團第2核心事業,除跨足具前瞻性之網路事業領域。另為增強產品的產品的競爭力與市場的擴大,成立亞洲製作部、MAGIC SOFT等部門,主要從事藝人、製作、產品之開發等服務。
② 日本音樂的代表人物
安室奈美惠
安室奈美惠,1977年9月20日生於沖繩縣那霸市,小學六年級在一次偶然的的情況下跟同學參觀藝人訓練學校時被發掘出來。她於14歲出道加入了五人團體SUPER MONKEYS合唱團,18歲的時候毅然選擇了單飛,成為艾回旗下的獨立歌手,在音樂教父小室哲哉的一手打造下一炮而紅,並成為上世紀9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女歌手,專輯張張都創下超過百萬張的銷量,坐上日本歌壇天後的寶座,成為當時日本第一個世界級的女明星。也成為了少女時尚的風向標。安室成為當時亞洲音樂招牌的代表。其超過20年的歌手生涯,使她成為其中一位日本最長壽歌手,並穩坐亞洲第一的天後寶座。被稱為avex音樂的代表歌姬。
濱崎步
濱崎步〔浜崎 あゆみ(はまさき あゆみ)〕,日本著名流行音樂女歌手,原演員、模特。本名濱崎歩,是亞洲歌壇重量級女歌手,亞洲流行天後,日本歌壇流行教主。在1999年一躍成名,席捲2000年代至今的亞洲音樂界,與宇多田光、倉木麻衣並稱日本平成三大歌姬。多張唱片登上日本公信榜榜首,代表作有《M》、《A Song For XX》、《Dearest》等。愛稱「あゆ」、「ayu」。所屬事務所為「avex management(エイベックス・マネジメント)」唱片公司為「avex trax(エイベックス トラックス)」。2012年8月8日,推出精選集《A SUMMER BEST》。
公司經營理念為「做有獨特性的創造和貢獻」。秉承此明朗的理念,全體職員,演藝人員,事業合作夥伴都積極創業,在變化激烈的國際唱片界中成功發展成國際化跨越音樂及周邊產業的集團化企業。
業務方面涉及到唱片製作發行,藝人經紀,音樂雜志出版,網站,手機,藝人發掘與培訓等全方面。
公司設有專門的動畫製作公司,製作了電影版動畫《頭文字D Third Stage》等節目。1997年成立專門以網路提供信息產業的avex network。2001年設立行動電話專用入口網站。2001年在東京成立音樂學校。公司在香港,台灣,日本,倫敦,紐約設有分公司。
眾所周知,日本是全亞洲最大也是最完善的音樂市場。偏地開花的KTV,完善的單曲制等等都見證了日本市場的規范和龐大。
而艾回唱片應該是J POP界的龍頭老大,不同與其他的國籍唱片公司,艾回作為日本本土的唱片公司,更多的是立足與日本本地。打造的也幾乎是流行派的搖錢樹藝人。尤其在歌姬方面,濱崎步,幸田來未,島谷瞳等等都是日本最紅的女歌手。
艾回唱片於2001年在台灣設立分公司,正式進入華語市場。台灣艾回唱片的歌手也具有濃重的東瀛風格,目前艾回唱片旗下藝人有林曉培,徐若瑄,王心凌,唐禹哲,偶像組合5566,以及新晉加盟的超女安又琪,何潔等。去年伍佰&China Blue的「月光音樂」與「艾回唱片」合作,入主艾回新成立的Cutting Edge廠牌,隨即伍伯發行了簽約艾回的首張專輯《淚橋》。伍伯的加盟無疑壯大了艾回唱片的本土實力。而王心凌則是台灣艾回成立兩年來打造的第一位本土新人。雖然艾回的宣傳略顯不足,但台灣與日本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及日本艾回打造偶像的成功經驗都是艾回唱片的優勢所在。
EMI Music Japan
母公司是四大唱片公司公司之一的EMI(百代唱片)。2011 年因資金問題,EMI 宣布破產,花旗集團通過債轉股交易接管百代唱片100%股權。隨後,花旗集團以拆分方式出售百代唱片及出版業務。環球以約19億美元購得由百代錄制的唱片,而索尼以22億美元收購百代音樂版權公司(EMI Music Publishing)。
主要所屬藝人:宇多田光,椎名林檎,東京事変,GLAY,鬼束ちひろ,福田沙紀,長渕剛,雅-miyavi-,有里知花等。簡介
EMI唱片公司,全稱:電力及音樂集團(ELECTRICAL AND MUSICAL INDUSTRIESLTD),集團成立於1931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前身是1897年成立於倫敦的英國留聲機公司,是當今歷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迄今已有百年.EMI的歷史幾乎就是整個唱片業的發展史,許多著名的唱片廠牌都與EMI有著剪不斷的臍帶關系。
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EMI旗下的法國PATHE-MARCONT 唱片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公司。「百代」一詞也是PATHE 的譯音口彩。諸如:周旋、胡蝶、龔秋霞等中國昔日巨星以及聶耳、冼星海等進步音樂家無不雲集百代公司。
起源
EMI 的起源有兩個。一個Berliner在1898年創立的 HMV公司。1900年正式使用那個著名的小狗聆聽留聲機的 HMV商標;另一個是Columbla公司。1929年。兩者合並成立了Electrical And Music Instries (電氣實業有限公司),簡稱 EMI。這一合並使 EMI 成了當時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除了英國的 Decca、美國的Brunwick和德國的 DGG,其餘 的廠牌全由 EMI所控制。 二戰後, CBS率先推出了33轉LP唱片和45轉單曲唱片,但EMI仍死守78轉的10英寸唱 片老規格,導致不少旗下藝人跳槽離去。50年代初,本來由 EMI代理英國及英聯邦國家發行權的RCA、CBS也改與Decca和Philips合作。
1955年,EMI為了扭轉不利局面而收購了Capitol 公司,希望通過它來打開美國市場。但 Capitol公司的保守作風使 EMI無法在50 年代興起的搖滾樂潮流中獲益。進入60年代後, EMI才有了轉機。先是旗下的Cliff Richard和Shadows的走紅,然後 是以The Beatles 為代表的英國搖滾潮流的興起。這股潮流中的大部分英國樂隊都簽在EM。旗下,包括Gerry & The Pacemakers、DC5、Animals、Hollies、Herman's Hermits、Yar. birds 等,而這股潮流的領頭羊The Beatles 樂隊更成了 EMI30年來最大的「金礦」。但 EMI的美國分公司 Capitol卻平白放過了發財的機會,不肯與這些英國樂隊簽約,結果這些樂隊在美國都投到了Epic、 MGM等旗下。直到 EMI強下命令,Capitol才施施然 推出了The Beatles 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的美國版《Meet The Beatles》。60年代的好日子很快過去了。1970年The Beatles 樂隊解散後,Capitol 立即面臨了 破產的困境。而 EMI總公司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由於工黨政府上台後禁止英國企業將資金用作海外投資, EMI開始陷入困境。1979年, EMI為 Thorn(科藝)集團收購,但仍保持自主經營。同年,撒切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上台,實行經濟開放政策,EMI隨即收購了美國的Imperial、Liberty 等公司。整個80年代, EMI的經營狀況頗佳,David Bowie、Duran Duran、Queen、Pink Floy、Paul McCartney等為公司賺了大錢。1992年, EMI收購了英國著名的獨立公司Virgin, 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Japan)
在日本,日本索尼音樂集團(Sony Music Group)獨立於全球的索尼音樂(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之一)體系。
旗下藝人
男歌手:HYDE,平井堅,游助,清水翔太,玉置浩二,久保田利伸,小田和正等
女歌手:中島美嘉,YUI,伊藤由奈,JUJU,西野加奈,中川翔子,松隆子等
團體:生物股長(いきものがかり),彩虹樂團(L'Arc-en-Cie),SID(シド),橘子新樂園(orange range),HOME MADE 家族等
Being系
基本情況
喜歡日本音樂的朋友一定聽過Avex、Sony、EMI等公司,但聽過Being系的可能並不多,就算知道這位,也不知道他/她出於哪位公司。下面我將大概介紹一下Being系。希望對日本音樂真正感興趣的朋友能過目。
Being系是由B-Gram、ROOMS、ZAIN、GIZA等音樂公司組成,全名為Being Music Fantasy,或簡稱BMF。幕前幕後陣容之強大可說是日本最強的音樂機構之一。長戶大幸為Being創始者兼製作人,作曲包括栗林誠一郎、小松未步[曾為WANDS(已解散)、DEEN、the Field of View(已解散)提供過歌曲,自己也有拿回來唱,她自己演唱的歌有我們熟悉的柯南劇場版第四部主題曲あなたがいるから]以及被稱為織田哲郎(已退出,主要作品有櫻桃小丸子片尾曲:劈里啪啦……)的接班人大野愛果(為倉木麻衣等人提供歌曲)等人,被選為日本最受歡迎的作詞者坂井泉水(ZARD主唱)與AZUKI七等人為主要作詞,編曲有池田大介、古井弘人等。
音樂特色大多是以流行與搖滾(搖滾以B』z、WANDS為代表)為主,節奏輕快、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夠輕易琅琅上口,並且歌曲一開始就能馬上帶動高潮,例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灌籃高手主題曲(全部為Being歌手演唱)以及由名偵探柯南(除Two-mix那首外都由Being歌手演唱)等等。
旗下的樂團名稱大多以無特別意義的英文字為主(如B』z、ZARD、DEEN,WANDS有塔羅牌中幸福之杖的意思),並具有創作實力,而且不像一般偶像藝人以大量廣告、電視綜藝節目宣傳,而是「以不宣傳為宣傳」,大多靠自身實力及風格嶄露頭角,例如神秘天後大黑摩季(現已退出Being)曾經被傳出有其歌聲,並無其人的謠言,但在1997年個人演唱會上在五萬人前獻唱,不實謠言也停止流傳。
甚至曾經在1993年ORICON排行統計第一到第六名都是Being系藝人,但在注重影音聲色、偶像商業化的台灣市場,也難怪Being系在國內依然鮮為人知。
Pony Canyon
中文譯名「波麗佳音」,是富士產經集團所有的富士媒體控股的中核企業之一。除發行自行企劃製作的音樂產品外,亦為關系企業富士電視台發售節目DVD。波麗佳音是日本規模前列的唱片公司之一,亦是世界除三大唱片公司以外規模較大的一家獨立唱片公司。台灣,香港分公司所屬的歌曲版權一賣給豐華唱片。
所屬歌手
aiko,w-inds. ,橘慶太,上戸彩,恵比壽マスカッツ,工藤靜香,Sexy Zone,飛輪海,AARON(炎亞綸),SS501,Lead,渡り廊下走り隊7等。 濱崎步
宇多田光
倉木麻衣
以上為日本三大歌姬
幸田來未
安室奈美惠
大冢愛
中島美嘉
Yui
木村KAERA
BOA
水樹奈奈(聲優歌手)
西野加奈
小松未步
石川智晶
手島葵
JUJU
工藤靜香
赤井林檎
黑石瞳
島谷瞳
林原惠美
梶浦由記
真野惠里菜
男
福山雅治
miyavi
GACKT
喜多郎
平井堅
.....(排名不分先後) kat-tun
AKB48
早安少女組
Hundred Percent Free
SMAP
kinki kids
w-inds
ARASHI嵐
mr children
radwimps
perfume(電音香水)
RIP SLYME(屎爛幫)
橡膠樹(VR)
X JAPAN(VR) 柚子
決明子
Aqua-Timez
彩虹樂隊
神思者
SOUND HORIZON
東京事變
GLAY Bz
橘子新樂團
大無限樂隊
MOVE ZONE
LM.C
月之海
小事樂團
③ 求【壞人】-EMI&Jamen 的鏈接 可以放到空間音樂里的那種。
http://mp3.m.mop.com/201010020040//mop5/2008_11_11//.mp3
已通過網路Hi交流,已解決,謝謝回!答!
④ 伯爵夫人的音樂原聲
《你聽到的歌聲》 EMI音樂出版香港公司
歌曲《何日君再來》 EMI音樂出版香港公司
樂曲《那個節奏男人》EMI音樂出版公司華納音樂有限公司
樂曲《雞尾酒》製作:約翰·希爾JOHN HUIE EMI音樂出版香港公司
《粉紅色的海洋》 Vertinsky基金會出版
《老茶館》製作:約翰·希爾JOHN HUIE
《黃色天使》製作:大衛·巴哈諾維奇DAVID BAHANOVICH 表演:皮艾爾·塞斯耐克PIERRE SEZNEC
Vertinsky基金會出版版權所有華納查泊爾音樂有限公司
《奇異的愛情》製作:約翰·希爾JOHN HUIE EMI音樂香港有限公司
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 EMI音樂香港有限公司
《青色的心情》演奏:艾林頓管弦樂隊 EMI音樂有限公司
歌曲《許我向你看》 EMI音樂出版有限公司
#9E小調夜曲 作曲:約翰·菲爾德JOHN FIELD
狂歡曲作品9號 作曲: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甜蜜的洛麗》 EMI音樂出版有限公司 製作:約翰·希爾JOHN HUIE
《俄羅斯搖籃曲》:馬德琳·波特MADELEINE POTTER
《你走了之後》演奏:露伊斯·阿姆斯特郎交響樂團EMI音樂出版有限公司
HMS前奏曲作曲:吉爾伯特及薩利文Gilbert & Sullivan FAMOUS音樂公司
《我應該這么說》:羅伯·威爾頓ROBB WILTON
《中國藍調》作曲:傑克·考特里爾JACK COTTRELL 表演:喬治·佛姆比GEORGE FORMBY
《上海藍調》製作:約翰·希爾JOHN HUIE
《現在還不晚》表演:麗貝卡·圖REBECCA TU 製作:約翰·希爾JOHN HUIE EMI音樂出版有限公司
⑤ 東芝EMI和EMI
金牌大風全稱「金牌大風音樂集團公司」
金牌大風以超過九位元數字港幣鉅資收購大中華區EMI股份躋身華人最大音樂公司
資深華語樂壇教父鄭東漢 野心再造音樂榮景
EMI唱片與TYPHOON GROUP(金牌大風)簽署一項投資金額高達九位數港幣的全新合作案,范圍涵蓋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地區,使得TYPHOON GROUP(金牌大風)成為最大的華人音樂公司,雙方在未來也邁向更多元化的合作關系。TYPHOON GROUP(金牌大風)的藝人在海外,可以交由EMI來推廣宣傳。而EMI國外的優秀產品,金牌大風也會持續代理發行。
香港
★男:
梁漢文 方力申、側田、蘇永康、、森美(梁志健)、小肥、鄭中基、胡清藍
★女:
鄧麗欣、吳雨霏、傅穎、唐素琪、楊愛瑾、林憶蓮、Celina Jade
★組合:
RubberBand 、軟硬天師、Ping Pung
大陸
★男:
胡彥斌(全約)、吳京(經理人公司)、蒲巴甲(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東方之星)、胡歌(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唐人電影)、許巍(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藝風娛樂)、
★女:
周筆暢(全約)、劉力揚(大陸唱片合約,台灣為華研音樂全約藝人)
★組合:
青鳥飛魚 、兄弟聯(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東方之星)
台灣
★男:
陶喆(旗下新時代廠牌藝人)、羅志祥(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天熹娛樂)、歐漢聲(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天熹娛樂)、林宥嘉(大陸唱片合約,台灣為華研音樂全約藝人),TANK(大陸唱片合約,台灣為華研音樂全約藝人)、林宗興、黃文星、黃偉豪、朱肇群、廖志良、黃宥恩
★女:
蕭亞軒(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天熹娛樂)、張惠妹(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聲動娛樂)、王心凌(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天晴音樂)、張芸京、黎卉淇、江明娟、王雅婷、曾愷玹
★組合:
Lollipop棒棒堂(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Channel V)、飛輪海(大陸唱片合約,台灣為華研音樂全約藝人)、動力火車(大陸唱片合約,台灣為華研音樂全約藝人)、超克7(唱片合約,經理人公司為Channel V)、SHE(大陸唱片合約,台灣為華研音樂全約藝人)、
東芝EMI在日本~東芝持有emi的股份.
在日本是tochiba-emi公司
aika 上妻宏光 ACIDMAN
amin アルファ THE ALFEE
ANCHANG EAST UP LINE STARS 池上ケイ
諫山実生 175R 今井美樹
INSPi ウー・ファン ウェイウェイ
宇多田ヒカル うたまろ ウルフルズ
AK AIR エレファントカシマシ
大黒摩季 大城バネサ 沖 仁
奧村愛子 小沢健二 押尾コータロー
鬼束ちひろ 小野リサ 小原 孝
オフコース
か
KAME & L.N.K 氣志團 岸 千恵子
吉川晃司 ザ・キャプテンズ 9mm Parabellum Bullet
GUAN CHAI 久保田麻琴 GLAY
クレイジーキャッツ GREAT ADVENTURE COOL DRIVE
GO!GO!7188 好色人種 越路吹雪
coba 小林 桂
さ
Saigenji 坂本 九 坂本冬美
SAKURA theSoul Something ELse
椎名林檎 Ciel しおり
Jackson vibe JAMOSA JUN
JOUJOUKA JYONGRI 白根一男
JING TENG SUPER BUTTER DOG SUPER BELL"Z
須川展也 須藤元気 ストレイテナー
SPIRAL SPIDERS Spinna B-ILL Splash Candy
Springs three NATION SEX MACHINEGUN
SEX MACHINEGUNS 千住 明 SOPHIA
ソーランはっぴぃずと貓ひろし
た
高見沢俊彥 高宮マキ 谷本知美
stbox DABO 太郎
チェン・ミン TWIGY DJ OZMA
DISCO K2 TWINS detroit7 寺井尚子
東儀秀樹 東京事変 東京60WATTS
トータス松本
な
長渕 剛 中村美律子 NUMBER GIRL
は
HI-D HIFANA 服部浩子
ハナレグミ PAPA B 林 明日香
微熱DANJI 氷室京介 姫神
ビリケン 廣重 綾 FIRE BALL
PHONES FoZZtone フジファブリック
Base Ball Bear PE'Z BOφWY
布袋寅泰 本田美奈子.
ま
myco マイナスターズ MACKA-CHIN
槇原敬之 茉樹代 松田亮治
松任谷由実 松永貴志 松山恵子
三船和子 宮路オサム 森山愛子
や
矢井田 瞳 矢沢永吉 安田一葉
YAKKO for AQUARIUS 谷戸由李亜 山川 豊
ヤン・スギョン 有里知花 湯川潮音
由紀さおり・安田祥子 吉井和哉 より子
ら
RADWIMPS LUV AND RESPONSE ROOM
レキシ
宇多田ヒカル
⑥ EMI--Capitol Music是環球公司唱片公司的英文嗎
不是。
EMI: 百代唱片(Electrical And Music Instries 電氣實業有限公司),四大唱片業巨頭之一。林憶蓮、劉若英、版趙薇、楊千樺權都是其旗下簽約歌手。
Capitol Music是EMI旗下的一個音樂品牌,由前華納唱片副總陳澤杉創造的。
環球公司唱片的英文名稱是Universal Music Group,簡稱UMG
蔡依琳之前是在新力(索尼)唱片公司(SONY/BMG)
四大唱片業巨頭(百代、華納、索尼BMG、環球)
by http://hi..com/acoolsun
⑦ 全球有哪些唱片公司比較有名
公司:環球音樂集團英文:niversal Music Group
成立時間:1930年
代表藝人:張學友,譚詠麟,李克勤,陳慧琳,許志安,陳慧嫻
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是20世紀全球最大的唱片(音像製品製作,出版,發行)集團。環球唱片的前身是寶麗金唱片(Polygram)。1972年由德國Polydor International(德國DG唱片公司1941年以後的國際業務名)與荷蘭Phonogram(荷蘭Philips唱片公司當時的名稱)聯合組建了Polygram,並先後在1961年和1980年將美國Mercury(水星)唱片公司和英國Decca唱片公司收歸其下。20世紀90年代,Polygram又先後收購了美國A&M公司,Motion公司,英國Island公司。1998年12月,加拿大Seagram公司將Polygram和原BMG旗下的Universal/MCA公司合並成為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組成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唱片帝國」,與BMG(貝圖斯曼),EMI,Sony/CBS(索尼/哥倫比亞),Wea(時代華?並稱為世界五大唱片集團 。環球唱片在全球幾十個國家設有子公司,並擁有Polydor,MCA,Decca,Philips,Mercury,Island,Geffen,A&M,Motown,Interscope,Dreamworks,Walt Disney等眾多知名品牌。
華語流行樂壇,環球唱片擁有數量龐大的子公司,從香港的正東、新藝寶到台灣的WhatsMusic(上華唱片)、福茂唱片,悉數劃歸環球陣營。縱觀七十至九十年代的華語樂壇,不能不首先提到環球唱片的前身寶麗金唱片。香港寶麗金唱片成立於1971年,最早進駐華語市場,在亞太地區拔得頭籌。從七十到九十年代,寶麗金旗下歌手有許冠傑、鄧麗君、徐小鳳、張學友、譚詠麟、黎明、陳慧嫻、王菲(新藝寶)、張國榮、達明一派、陳慧琳(正東)、鄭中基、黃耀明、陳曉東等,可以說寶麗金代表當年整個香港樂壇。
如今張學友、譚詠麟、李克勤、陳慧琳、許志安等老牌歌手是環球唱片的支柱,另外環球旗下藝人還包括陳曉東、張柏芝、2R、余文樂、麥浚龍等。但相比於當年的寶麗金無疑遜色不少,即使與其他幾大唱片公司相比,世界唱片業龍頭老大環球唱片在華語市場卻並沒有太大的優勢。一線歌手缺乏絕對的時代特性和號召力,充斥的二三線歌手也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旗下公司的龐雜,藝人數量的眾多,音樂理念的滯後,都使環球唱片形勢頗為被動。
環球唱片入主內地較晚,2004年才正式致力內地娛樂事業的拓展。2003年年底到2004年年初,環球唱片先後代理了廣東幾何音樂旗下張敬軒、與非門的海外發行權,借幾何文化將環球唱片伸向內地版圖。2004年3月,環球唱片亞太區與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建立了以音樂為基礎的新一代娛樂公司——上海上騰娛樂有限公司(SUM Entertainment),先期已注入啟動資金高達1億元人民幣。環球唱片東南亞區總裁許智偉甚至表示:「未來環球要在中國內地推出的每張唱片的銷量目標都將是1億張。」不知環球唱片內地事業的啟動能否改變目前嚴峻的現狀,帶動激活起整個唱片公司的良性運作,我們惟有靜觀其變……
---------------------------------------------------
公司:新力哥倫比亞唱片公司
英文名稱:Sony Music
成立時間:1890年
網址(中國)www.sonymusic.com.cn
www.sonymusic.com.tw
代表藝人:王菲,周傑倫,F4,王力宏,蔡依林,莫文蔚,阿杜,黎明,李玟
追溯新力哥倫比亞唱片公司(Sony Music)的歷史,最早哥倫比亞(Columbia)唱片公司成立於1890年,隸屬於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其餘為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歷史上與寶麗金,貝圖斯曼並稱為三大唱片集團。該公司1948年製成世界首張12英寸密紋唱片,1965年在倫敦設立分公司,成為橫跨歐美的唱片集團。1989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被日本索尼財團以20億美元收購合並,並廢除原有的Columbia和CBS商標,改用全新的Sony Music和Sony Classical商標發行唱片,成為20世紀五大唱片集團之一。索尼唱片旗下擁有Columbia Records、Epic Records、Sony Classical、Leqacy Recording、Sony Nashville、Sony Wonder等多個品牌。
縱觀當今華語樂壇,索尼唱片以其雄厚的實力和眾多華語一線歌手的黃金陣容,成為當之無愧的王牌老大。索尼唱片於90年代初在台北成立了新力哥倫比亞音樂股份有限公司,進駐華語樂壇。與當時主流的港台流行樂不同,索尼唱片卻是以西化的音樂路線大行其道登陸華語市場。整個90年代,索尼唱片大膽引入R&B等西方流行音樂元素,從最早簽約瘐澄慶到之後的李玟、柯以敏、王力宏,他們無一例外的堅持著國際化音樂路線。外加上孟庭葦、彭羚、林志炫等人良好的唱片品質,90年代末期索尼唱片大業已初具雛形。
索尼唱片在兩千年之後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輝煌期。不僅創造了F4的偶像神話,更不惜重金招兵買馬,以時尚多元的風格全力打造SONY「頂級艦旗」,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兩年間一舉取得「阿爾發音樂」周傑倫和「銀魚音樂」王菲的唱片發行權,將華語樂壇兩張絕對王牌收至帳下。目前索尼唱片,男歌手周傑倫、阿杜、王力宏、黎明、伍思凱、瘐澄慶實力偶像各有側重,女歌手王菲、蔡依林、莫文蔚、李玟、新老兼具個性鮮明,偶像組合F4、可米小子更是緊貼年輕受眾群。與其他大公司相比,索尼唱片勝在精兵強將,眾多大牌的各自宣傳也相當成功。資金雄厚,緊跟主流,音樂多元,市場明細,有的放矢便是索尼唱片的成功之處,也使他們成功站在了華語樂壇制高點的位置。
但索尼一向高價的唱片定位一直存在異議,不過對於以規模和歌手見長的索尼唱片而言,未來前景仍相當樂觀。
---------------------------------------------------
公司:EMI百代唱片
英文名稱:EMI
成立時間:1897年
代表藝人:林憶蓮,陶喆,簫亞軒,順子,齊豫,劉若英,張宇,戴佩妮,江美琪
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EMI唱片,又稱百代唱片,成立於1897年,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之一。EMI前身是英國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Company)和英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1931年,兩家唱片公司決定強強聯手,合並成Electric and Musical Instries,簡稱EMI。1955年,EMI收購了美國Capital唱片公司,並於1957年在英國正式成立了EMI唱片有限公司。EMI總部設在倫敦,在全世界146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1991年,英國Thorn-EMI集團以十億美元將同屬英籍之獨立品牌維京唱片(Virgin Music)並入旗下,目前EMI擁有Captial,Apple,Virigin,arlophone,Liberty,BlueNote等多個唱片品牌,是英國唱片業的龍頭公司。
EMI在中國發展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上世紀二十年代,EMI所收購的法國Pathe-Marconi唱片公司在中國上海成立了分公司,而EMI在中國之所以稱作「百代」,也正是這家法國公司Pathe的音譯。而今天位於上海衡山路上的中唱上海公司,其前身就是EMI當年在中國設立的這個分支機構。當年如雷貫耳的周旋,胡蝶,聶耳,冼星海等昔日巨星和進步音樂家均雲集EMI。而已故的一代歌神羅文從79年到93年一直是效力於EMI旗下。如今天王劉德華起步樂壇簽的第一家唱片公司也是EMI。而在內地方面,早在90年代EMI就曾與那英、鄭鈞、解曉東等人簽約。
在華語歌壇,從八九年十代開始,EMI就一直以音樂品質著稱,有陳百強、張宇、巫啟賢、彭羚等歌手。1996年EMI成功收購台灣本土著名的點將唱片,蔡琴、伍思凱、張清芳、優客李林的加入壯大了EMI百代唱片的實力。而EMI真正騰飛卻是在90年代末期,97年EMI一方面以6000萬港幣簽下產後復出的王菲,另一方面全力打造那英內地天後。兩位天後的成功瞬間扭轉了EMI缺少一線歌手的薄弱環節,大大提升了EMI百代在華語歌壇的地位。
兩千年以後,Virigin維京音樂成為EMI其下最重要的子品牌,之後維京音樂的總監姚謙躍升為EMI亞太區總經理,成為EMI發展的另一個轉折點。林憶蓮簽約EMI推出《至少還有你》成功轉型後,EMI便走著時尚化的音樂路線。彰顯都市時尚質感的林憶蓮、簫亞軒、B.A.D,創作歌手陶喆、順子、張宇,優質女聲戴佩妮、江美琪、許茹芸、何韻詩等都是EMI旗下的藝人。2003年劉若英、齊豫加盟旗下,為EMI百代平添了幾分人文氣息。在2001年之後的幾年,EMI在華語樂壇蒸蒸日上。
--------------------------------------------------------------
公司:BMG唱片
英文:Bertelsmann Music Group
成立時間:1987年
代表歌手:陳小春,彭佳慧,永邦,張惠春
BMG是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之一,全稱為Bertelsmann Music Group,是德國媒體巨人貝塔斯曼集團(Bertelsmann,世界第二傳媒帝國,被譽為最具全球性的傳媒公司)旗下的音樂業務子公司。貝塔斯曼於1835年由卡爾· 貝圖斯曼在德國創立,最初在圖書業以出版聖經發跡,1958年首次涉足音樂領域,分別收購了德國與奧地利的Ariola和Sonopress兩家唱片公司,1987年一舉買下了美國著名的唱片大廠RCA,並且正式成立了貝圖斯曼唱片集團(BMG)。BMG作為世界著名音樂集團,擁有阿日斯特唱片(Arista Records)、BMG加拿大(BMG Canada)、BMG阿瑞歐拉(BMG Ariola)等200多家子公司。
在華語樂壇,BMG於96、97年收購了台灣巨石(原屬滾石旗下)、香港藝能動音及日本FUN HOUSE唱片公司,在兼並收購浪潮中不斷壯大。但同其他四大唱片公司相比,BMG的實力和藝人陣容往往並不十分搶眼。劉德華和梅艷芳曾經是BMG無可撼動的絕對王牌,堂娜、鄭伊健、柯受良、徐若瑄、裘海正、鍾漢良、游鴻明、周俊偉也先後效力其下。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吳宗憲的阿爾發唱片公司成功挖掘了周傑倫,BMG一時風光無限。但隨著阿爾發唱片的拱手賣出,劉德華的New Melody Group製作公司收回BMG的宣傳權和天後梅艷芳的病逝,BMG發展勢頭率受重創,旗下藝人則只有陳小春、彭佳慧、永邦、張惠春等人。當今樂壇的許多大牌當年均來自BMG,多年來BMG更像是一個跳板,卻難於更進一步。公司整體實力、向心力、宣傳的欠缺以及模糊的音樂定位都成為BMG發展的桎梏。
BMG於1996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進軍內地歌壇,期間旗下藝人有丁薇、李泉、孫楠、林依輪、瞿穎等人。但隨著李泉、林依輪過渡到BMG參與投資的NMG天中文化,其他歌手的跳槽淡出,BMG目前藝人主要有當家花旦丁薇和當家小生陳坤。
----------------------------------------------------------
公司:華納唱片
英文名稱:Warner/Wea
成立時間:1930年
代表歌手:張惠妹,那英,孫燕姿,鄭秀文,郭富城,孫楠
官方網址(中國地區):www.warnermusic.com.hk香港
www.warnermusic.com.tw台灣
www.warnermusic.com.cn大陸
華納唱片(Warner/Wea)集團是20世紀全球五大唱片集團之一,原隸屬於擁有好萊塢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影片公司,時代雜志,財富雜志,CNN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傳媒巨子的時代華納(Time Warner)集團。Warner Bros公司1930年因收購了Brunswick唱片公司而順利進軍唱片業。隨後又分別於1968年和1970年兼並了Atlantic(大西洋)和Elektra Nonesuch兩家唱片公司,並成立了華納唱片集團(簡稱WEA)。近年來, Wea先後將法國Erato公司,德國Teldec公司,芬蘭Finlandia公司收歸帳下。2004年3月,時代華納正式將旗下的華納音樂集團以2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由前任環球(Universal)集團總裁小艾德加·布隆夫曼(Edgar Bronfman Jr.)領導的美國布隆夫曼投資集團,之後華納音樂集團 (Warner Music Group, WMG)內部經歷了巨大的人事動盪,公布了一系列重組措施。
2003年華納唱片(華語)公司入主中文市場恰巧十年時間。1992年著名的台灣本土唱片公司飛碟被華納控股,1993年華納正式收購飛碟唱片,成立華納台灣唱片公司,標志著華納全面進軍華語樂壇。雖然收購了飛碟唱片,原飛碟旗下歌手王傑、蔡琴、郭富成、姜育恆、葉倩文、蘇芮、張雨生、陳百強、呂方、林憶蓮的唱片版權也歸於華納,但華納在90年代卻發展的並不順利。隨著旗下歌手合約紛紛到期,整個華納一度面臨著鄭秀文郭富城一王一後獨撐大局的窘境。而90年代華納唱片最值得圈點的則是,1995年將朱哲琴adawa成功的推向了世界市場,《阿姐鼓》在56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行,成為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全球發行並且銷量最高的中文唱片,在國際樂壇引起強烈反響。
華納唱片的真正猛崛起始於2000年前後。在1998年周建輝新任華納大中華區總經理之後,華納代理了擁有梁詠琪、古巨基的EEI唱片的發行業務。另外,華納把目光伸向了台灣和內地市場,在兩地分別簽下張惠妹、那英兩位大牌,更成功打造了人氣小天後孫燕姿,加上鄭秀文坐鎮香港,構成了華納獨一無二的「天後宮」。此外,華納主攻內地市場,與專營校園音樂的獨立品牌「麥田音樂」和以專業演藝經管為理念的「普萊音樂」簽約,兩者成為華納的加盟品牌。華納麥田的朴樹、周迅、老狼等人以及內地頭號男女歌手孫楠、那英均招至麾下,無疑擴大了華納的品牌內涵與內地影響力。
目前華納除了「四大天後」(張惠妹,那英,孫燕姿,鄭秀文)、「兩大天王」(郭富城,孫楠)之外,還擁有蔡健雅、麻吉等藝人。華納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託如雲的大牌歌手搶占市場。憑借國際化推廣的經驗,各自獨立的發展空間和相對固定的市場,避免了女歌手之間的顧此失彼。另外,華納音樂還是以港台商業化的主流音樂為主,如何拓展單一的音樂形式,攻克男歌手領域的軟肋,藉以突破固有的大牌表象,卻成為決定華納未來發展的重頭戲。
參考資料:http://www.davidcn.com/bbs/viewthread.php?tid=20869
⑧ 索尼BMG,華納,EMI,環球,相信音樂
資金應該是華納
歌手應該是索尼
音樂至今沒發現包括相信音樂開始也不純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