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請求權構成要件

物權請求權構成要件

發布時間:2020-12-31 14:37:12

1. 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的關系

1、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都是人們保護個人財產的權利。

物權請求權,又稱物上請求權,是指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礙或者有被妨礙之虞時,物權人為恢復其物權圓滿狀態,得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對於侵權民事責任方式的規定中,《民法通則》規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責任形式。

2、侵權請求權本身是一個債權請求權。

侵權請求權是指權利人基於債的關系而產生的、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在公權力不法侵害私權利的情況下,民事主體可以依據私權所產生的請求權,主動要求公權力機關糾正不法行為,如果不能實現,將進一步提起訴訟。這樣可以增加權利保護的途徑,強化公民的權利保障意識。

(1)物權請求權構成要件擴展閱讀:

物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相比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1、二者產生的目的不同。

物權請求權是為了保證物權的圓滿狀態而產生、存在的,物權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的可能,物權標的物尚存在時,物權請求權發生,請求權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預防妨害。

而當物權受到侵害、滅失、毀損時,物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物權的圓滿狀態無從恢復,權利無從實現,物權請求權亦無從行使,這時,受侵害人只能行使債權請求權即侵權請求權,侵權侵害人賠償損失。這一賠償請求權的目的在於以價值擔保代替現狀保護擔保,使物權人獲得適當的賠償。

2、從權利的獨立性來看。

物權請求權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附從性權利而非獨立性權利,這種權利是為了保證物權的圓滿狀態、保證物權的正常行使而存在的,因此其產生、變更、消滅均依附於物權。而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完全獨立於受侵害權利的財產權利,其可以獨立地轉讓

3、在兩種責任的構成要件中,妨害與損害的區別是二者不同的一個根源。

物權請求權是物權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時發生的,物權請求權的目的是為了排除或預防妨害。而侵權請求權是權利人受到損害時發生的,侵權請求權的目的是為了使損害得到填補,使權利人得到賠償。

2. 請求權的實例說明

——身份權的現代特質在古代的親屬法中,人的身份體現為家族和社會的雙重性,身份的法律含義體現的是國家
和家族中的權力和等級特權,高等級身份的人對低等級身份的人享有在人身和財產上的絕對支配,這也就決定了身份權在產生之初就表現為一種不平等的專制支配性質。英國學者梅因指出,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於古代屬於「家族」所有的權力和特權,在某種程度上,至今仍舊帶有這種色彩。在一定意義上,到此處為止,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身份的含義逐漸變化,即排斥其原本所包涵的權力因素,注入義務中心的觀念,變狹隘的特權為普遍的權利,變目的的社會結合的財產法上的支配為本質的社會結合之身份法上的支配,變單方的支配為相互的支配。
上述變化是身份權現代化的基本標志。在這一過程中,身份權的客體不再是活生生的自然人,而是演變成了身份利益。這樣,身份權的主體開始具有對偶性,身份權在權利主體與相對人之間的天平開始從絕對的支配性向相對的請求性轉變,身份權的性質變得復雜化,即身份權不再像物權一樣是一種純粹的絕對權。身份權已經演變成為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
身份權的對世性和對人性,構成了這樣一種特殊的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例如,配偶權首先是一個絕對權,是對世性的權利,對世宣告只有該夫妻之間才是配偶,確定只有他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這樣的身份地位,其他任何人都必須尊重這樣的配偶關系。 身份權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在其身份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或者防止妨害的權利。
界定身份權請求權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區分身份權請求權與確認身份權的請求權的界限。在中國,對於確認物權是否構成物權請求權的內容,學者曾有爭論。在身份權問題上,同樣存在確定身份權的請求權是否屬於身份權請求權的問題。確定身份權的請求權不屬於身份權請求權。 與其他絕對權請求權類似,身份權請求權是基於身份權而產生的權利,但是它不是身份權的本身,而是一種手段性權利,系屬絕對權請求權中的一種。它的功能是預防、保全母體權利即身份權不受非法妨害,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德國學者拉倫茨認為,人身親屬權(德語Familienrecht,即身份權)請求權實際上具有服務的功能。當遭遇妨害或者有妨害行為之虞時,絕對性轉化為相對性,身份權法律關系中對於任意第三人的絕對義務就轉變為直接針對加害人的相對義務。權利人可以向加害人直接行使,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身份權請求權具有以下獨特的表現:
第一,行使身份權請求權的前提是民事主體的身份權受到妨害。從身份權請求權的角度出發,妨害是沒有構成損害的侵害,妨害是對權利人之於其客體意思支配力的侵害;而損害則是造成權利之於其主體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有用性減損的侵害。 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主體一般只涉及兩方當事人。這是因為作為身份權請求權基礎的身份權的權利主體具有共生性,此類主體的權利能力可以稱之為身份性人格。這種共生性的身份權類似於團體,但又不同於合夥等團體。第三,在民事責任體系中,身份權請求權單獨對應的責任形式,可以稱之為狀態責任,或者存續保障責任,與一般的民事責任行使不同。
第四,近親屬(甚至包括其他親屬)侵害身份權的時候,受害人原諒發生的頻率往往很大,身份權請求權的適用通常是當事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例如,美國學者認為,配偶之間長期存在的各種沖突不同程度的產生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惟有婚內自我解決這些問題才是合乎邏輯的選擇。而更為重要的是,夫妻間的這些沖突在絕大多數家庭中已構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自我解決這些日常矛盾不僅與婚姻的性質更為適應,而且一般說來,也是對家庭生活進行社會控制的最有效途徑。 身份權請求權的類型具有特殊性,即除了包含妨害預防請求權和妨害排除請求權之外,還包括基於身份權的相對人違反身份權本身的請求權(即本權利請求權)而產生的作為請求權。
1.妨害預防請求權
妨害預防請求權是指是指民事主體的身份權有受到不法妨害之虞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防止妨害的權利。
2.妨害排除請求權
妨害排除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的身份權受到不法妨害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的權利。
3.違反身份權本身的請求權而產生的作為請求權
如前所述,身份權本身已經包含請求權。例如撫養請求權、贍養請求權、救助請求權等。但是,這些請求權不是身份權的保護請求權,而是身份權自身的請求權,即本權請求權。如果身份權權利人的相對人不履行撫養義務或者贍養義務等身份權的本權請求權,則權利人依據據此而產生的身份權請求權獲得救濟,這類請求權就是身份權請求權的第三種類型。
此類身份權請求權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和前兩種類型相似的,在此不做贅述。 與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構成要件一樣,身份權請求權的行使要件包括了妨害、違法性和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關於妨害,在《論人格權請求權》和上文中已有論述,可以參照;同時,關於因果關系的要件,也沒有特別之處,因此從略。下面著重論述身份權請求權行使要件中的違法性問題。
1.違法性的判斷標
身份權請求權的違法性判斷標准包括違反法律規定和違背善良風俗兩種情形。需要注意的有兩點:第一,違反法律規定不僅包括違反民法上的規定,違反其他以保護他人為目的的法律規范也可以被認定具有違法性。第二,違反違背公序良俗為判斷身份權請求權構成要件違法性的重要標准。在身份法中,最重要的是講究倫理秩序。
2.違法性判斷標準的不確定化
「打是親,罵是愛」、「清官難斷家務事」等俗語都說明了確定身份權請求權違法性判斷標準的難度。身份權的相對人對內侵犯身份權和第三人侵犯身份權的違法性判斷標準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對近親屬的妨害行為適用較高的判斷標准;對其他人的妨害行為適用較低的判斷標准。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在傳統上,直系尊親屬對子孫有教養撲責的權利,原不成立傷害罪,因子孫不孝或違犯教令,而將子孫殺死,法律上的處分也極輕,甚至無罪,過失殺死且不得論。
(五)身份權請求權和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適用關系
1.身份權的相對人作為妨害人——身份關系對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限制
身份權意味著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和親屬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身份地位,以及人格與財產兩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由於身份權會使相對人的人格權和財產權受到一定的限制,身份權當然也會對產生於人格權和財產權的人格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和知識產權請求權產生一定的限制。
2.身份權之外的第三人作為妨害人
在第三人妨害身份權權利人人格權的情況下,身份權的權利人可以依據其人格權受到妨害而主張人格權請求權的適用,而身份權的相對人可以依據身份權受到妨害而主張身份權請求權的適用。例如,甲的領導乙利用職務之便不斷對其進行性騷擾,並屢次對甲提出非分要求,據此,甲的丈夫可以依據身份權而主張身份權請求權的適用,而甲則可以依據性自主權主張人格權請求權的適用,從而排除乙的妨害。當然,這兩類請求權是競合關系,因為每一種請求權的適用都會達到排除妨害的效果。
3.身份權的相對人與第三人同時妨害人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身份權的相對人和第三人串通妨害身份權權利人的利益。最為典型的就是通姦。此時,身份權的權利人如果能夠原諒配偶,則可以依據身份權請求權請求相對人履行同居義務。 綜上所述,中國的身份權請求權制度亟需完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在體繫上,在民法典總則和分則相應部分,建立健全的身份權制度,確認身份權是一種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在民法典總則部分,建立統一的絕對權請求權條款,允許物權請求權、知識產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和身份權請求權基於自身的權利特點創設新的請求權類型。在婚姻家庭法編的總則中確立身份權請求權的一般規定,在其他部分直接規定具體的身份權請求權。
2.明確身份權請求權是基於身份權的絕對性和對身份利益的支配力而產生的保護性請求權。確立身份權請求權包括停止妨害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和違反身份權相對效力而產生的身份權請求權,以上三類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同時,單獨規定確定身份權的請求權,不將其作為屬於身份權請求權的類型。
3.身份權請求權的行使要件包括妨害、違法性和因果關系。其中,違法性包括違反法律規定和違反公序良俗。在訴訟上,身份權請求權表現為給付之訴。

3. 物權法第243條有哪些構成要件

第二百四十三條 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佔有人佔有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但應當支付善意佔有人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支出的必要費用。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無權佔有人應向權利人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並且善意佔有人享有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的規定。
●立法背景
關於本條所要規范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無論是善意佔有人還是惡意佔有人,原物和孳息是否都必須返還給權利人(回復請求權人)?第二,返還原物和孳息後,對於無權佔有人為維護被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所支出的必要費用,是否可以要求權利人返還?
首先,針對第一個問題,各國立法存在一些差別,此種差別主要體現在對善意佔有人可否保留孳息的爭論上(而對於惡意佔有人的原物及其孳息返還義務,各國立法均無異議)。善意佔有人是否要返還孳息?一種立法例認為,善意佔有人原則上不負擔從原物上獲得收益的返還義務和賠償義務。例如根據《德國民法典》第987條、第993條的規定,善意佔有人既不負有返還收益的義務,也不負有損害賠償的義務。一種立法例認為,善意佔有人無須返還從佔有物上獲得的孳息,但是如果善意佔有人保留孳息,則不得向權利人請求返還其為維護該動產或者不動產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在立法過程中,有的意見認為,善意佔有人有權保留孳息,理由在於既然善意佔有人被法律推定為適法享有權利的人,善意佔有人對佔有物的使用及收益得到法律的承認,對於佔有物的收益,善意佔有人有權保留。
分析各方意見,同時考慮到國外關於善意佔有可以保留孳息的規定,是同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相關的。例如《瑞士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以及台灣地區「民法」均規定,如果保留孳息,則善意佔有人不得向權利人請求返還其為維護該動產或者不動產而支出的必要費用。這同本法目前的規定的確有區別,但兩種處理方式的法律後果相差不大。原物和孳息返還權利人,但為維護佔有物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可以請求權利人返還的法律結果,和孳息保留必要費用不得求償的法律後果區別實益不大。
同時還應注意到本法目前的規定和民法中因無因管理而產生的法律結果是一致的。並且保留孳息的規定,並非各國通例。《德國民法典》關於這一問題並未區分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其第994條規定,所有人的償還義務依關於無因管理的規定確定之。因此,本法明確規定,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但應當支付善意佔有人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支出的必要費用。這樣就使得法律關系更加簡化,便於操作。
●條文解讀
關於本條,主要明確了兩層意思:第,無論是善意佔有人還是惡意佔有人,對於權利人都負有返還原物及其孳息的義務;第二,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之後,善意佔有人對於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可以要求權利人返還,而惡意佔有人無此項請求權。

4. 佔有排除妨害請求權有哪些內涵及構成要件

佔有排除妨害請求復權一般稱為制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它是佔有保護請求權的一種。佔有雖僅為一種事實,不是權力,但體現了一定的物之歸屬秩序,為了為了維護公民的權利,促進物盡其用,佔有,無論是有權佔有或無權佔有,也無論直接佔有或間接佔有均受保護。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是對佔有的物權法保護,當有人侵害或妨害了你對物的佔有時,就可以通過行使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的構成要件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排除妨害請求權,有必要分析一下它的構成要件,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如下:1、佔有被妨害。指以侵奪以外的方式妨害佔有人的佔有。2、請求人為佔有被妨礙者,無論是無權佔有或有權佔有,妨害具有不法性或者超越了正常的容忍程度。3、提出請求時,妨害仍在持續中。4、被請求人系對妨害的除去具有支配力的人

5. 司法考試民法:物權返還請求權和佔有返還請求權的區別

又是那個司考題,權利人有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和原物返還請求權,兩者皆可對無權佔有人主張,現在大陸就這個立法和研究水平,不可能深入到什麼侵奪佔有的善意的特定承繼人。按你的「首先另外還有」一個個來。
首先,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佔有回復請求權、佔有返還請求權,是對物權法245條的不同叫法,是保護佔有的形成權,說的都是一回事。
另外,c可以直接對丙行使34條原物返還請求權,該物權請求權沒有除斥期間限制。也可以對丙行使245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受1年除斥期間限制。可以直接對丙行使此兩項權利,也可以曲線救國請求甲讓與甲對丙的權利再由自己向丙行使,路徑不同但殊途同歸,乙的目的是回復佔有狀態,乙可以自由選擇,c選項盡管繞彎路也是路徑之一所以正確,c選項正確也並不排斥乙選擇直接行使自己對丙的權利。甲對丙和乙對丙的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不是同一個請求權,甲的請求權是因合同關系的消滅丙對甲的有權佔有轉為無權佔有。乙對丙直接行使的請求權,是乙自己對無權佔有人的請求權。乙可以直接行使自己的請求權,也可以把甲對丙的權利先拿過來,再由自己對丙行使,你可以說乙這樣干是脫褲子放屁沒有意義,但不能否認乙可以脫褲子放屁,更不能禁止乙脫褲子放屁,這是考題玩邏輯。
還有,這個題目給出了時間條件,租期1年,租期屆滿,就說明過了1年。間接的給出了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因1年的除斥期間經過不能行使的條件,所以d說可以行使是錯的,錯在後半句沒有考慮245條第二款的除斥期間。
至於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對佔有侵奪人的承繼人如何行使,不是這個題的考點。日本民法典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台灣民法典用了幾個條文來規定侵奪佔有和侵奪佔有的概括承繼,也未對佔有物返還請求權能否向侵奪佔有的善意的特定承繼人行使作出規定,台灣都還存在爭論,大陸物權法就用了侵佔兩個字來規定該形成權的行使對象,關於侵奪佔有的承繼人對瑕疵的概括承繼和特定承繼連概念都沒有,更不要說進一步對侵奪佔有物的特定承繼人的善意惡意作出區分了,現在就考這個,未免太超前了。這個題就這么簡單,考隱藏的1年除斥期間。

6. 佔有回復請求權的構成要件

佔有回復請求權,又稱佔有返還請求權。指佔有被侵奪的,佔有人有權請求侵奪人及其繼受人回復其佔有,返還佔有物。佔有回復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如下:
(1)有權佔有或者無權佔有被侵害人侵奪。
所謂「侵奪」(法條用「侵佔」一詞),是指違背佔有人的意思以法律禁止的私力剝奪佔有人的佔有,將佔有人的佔有物轉移到自己的管理控制之下。佔有的動產被盜、被搶,佔有的不動產被霸佔均屬於「侵奪」。因此,」侵奪「是佔有回復請求權的核心。非因他人的「侵奪」而喪失佔有的,不享有佔有回復請求權。符合《物權法》第34條規定條件的,可以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2)請求權人必須是佔有被剝奪的佔有人,有權佔有或無權佔有、直接佔有或間接佔有均非所問。
(3)被請求人為佔有的侵奪人及其繼受人。注意兩點:其一,主張佔有回復請求權之時,侵奪人仍為佔有人(直接佔有或間接佔有均可)。否則,若侵奪人的佔有已經消滅,則對侵奪人無佔有回復請求權。其二,對於侵奪人的繼受人亦可主張佔有回復請求權。但,如果侵奪人的繼受人是基於買賣、贈與、出租等原因從侵奪人處繼受佔有,且為善意,則不得對其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
(4)須在一年的除斥期間內行使。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惟應注意,佔有回復請求權消滅的,不影響佔有被侵佔的物權人基於《物權法》第34條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7. 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構成要件

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權利人為內物權人。行使返容還原物請求權的主體應為失去佔有的所有權人、他物權人及其他依法享有權利的人。至於佔有人,無論其是否為有權佔有,均應依據佔有請求權行使權利,而不能依返還原物請求權行使權利。
(2)須有他人無權佔有動產或不動產的事實。無權佔有,指沒有法律根據、沒有合法原因的佔有。一般包括兩種情形:其一,佔有人從佔有之始就沒有法律根據,如佔有人佔有的物是他人的盜竊物。其二,佔有之始本來有法律根據,但是後來該根據消滅,如租賃他人的物,已經超過約定的期限而不返還。
(3)相對人須為現在的無權佔有人。所謂現在佔有該物之人,是指現在仍事實上管領其物但無正當權源的人。曾經佔有該物但現在沒有事實上管領其物之人,即使所有人的佔有關系因其人的行為而喪失,所有人也僅僅在此項行為具備侵權行為要件時,向該人請求損害賠償,而不能對其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8. 什麼是返還原物請求權~~

《物權法》第245條規定的是佔有回復請求權,而不是返還原物請求權。《物權法》第34條才是規定了返還原物請求權,這兩個請求權可以發生竟合。例如:甲的手錶被乙搶走,甲既可以對乙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也可以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但這兩個請求權系屬不同的請求權,具有以下主要區別:
1.法律依據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基礎是《物權法》第245條;返還原物請求權的依據為《物權法》第34條。
2.請求權人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人為佔有人,不要求是物權人;返還原物請求權人必須是物權人。
3.要件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以佔有被「侵奪」為要件;返還原物請求權以相對人為「無權佔有人」為構成要件。
4.權利行使的期限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應在 「自侵佔發生之日起」 一年內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行使不受時間限制或者受長期時效期間的限制。
5.目的和效力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具有維護財產秩序,保護社會和平,限制權利人以私力救濟剝奪無權佔有的規范目的;物權返還請求權的規范在於保護物權人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無權佔有人在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後,並不能繼續保有佔有的利益,在權利人請求時,無權佔有人應當依據《物權法》第243條的規定向權利人返還佔有物及其孳息。

9. 物上請求權的效力

物上請求權也稱物權請求權,推薦閱讀下文,期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如要引用請註明出處。
劉凱湘 北京大學法學院 教授
物權請求權基礎理論研究(下)
三、物權請求權的效力
(一)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
迄今為止的幾乎所有論著都是從物權請求權的具體類型特別是基於所有權的返還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和妨害防止請求權的角度去分析各個請求權的構成要件,而沒有從宏觀層次上歸納和總結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的確立對於物權請求權理論的完善十分重要,對於現實生活和司法實踐中物權人運用和行使物權請求權也至為重要,對於相對人就物權人的請求提出抗辯理由同樣十分重要。作者在考察物權請求權的性質和特徵的基礎上,歸納出物權請求權的一般構成要件如下:
1.須有權利人合法享有物權之事實
物權請求權是基於物權而產生的請求權,物權的存在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前提。此要件有如下幾層意義:
(1) 權利人享有的須為物權。至於是自物權還是他物權,他物權中是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則在所不問(僅影響物權請求權的具體類型,如抵押權不可能行使返還請求權)。若權利人享有的不是物權,而是人身權、知識產權、債權,則不能提出物權請求權。 [16]若權利人不是物權人而僅為佔有人,享有的是佔有權,也不能根據物權請求權的規則行使物權請求權,而只能依據佔有保護的規則行使佔有保護請求權(如需受較短消滅時效之限制等)。
(2) 權利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在所不問。若權利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則由其監護人或財產代管人代理行使物權請求權,在學理上與實務上均當無障礙。若權利人被宣告失蹤,也可由其財產代管人代理行使物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本身不具有單獨轉讓性,但並非與權利人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得由權利人的代理人、財產代管人等代為行使。
(3) 權利人以享有物權為已足,是否實際佔有物在所不向。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恰以失去對物的佔有為條件。
(4) 權利人須為物之現時物權人。曾為物權人而現已喪失物權者,自不享有物權請求權;依法律行為將取得物權但現時尚未取得者,也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乙通過合同約定將一幅土地的使用權由甲轉讓給乙,合同已生效,但尚未辦理轉讓登記手續,此時丙在該幅土地旁擅挖壕溝,危及土地之效用,此時僅得由出賣人甲向丙行使排除妨害請求權,買受人乙因尚未成為該幅土地的物權人而不得徑向丙行使物權請求權;若因甲怠於行使請求權而致土地效用受損,乙只能基於債權請求權請求甲折減相應之土地轉讓金或由甲恢復原狀後再行轉讓。
2. 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
這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實質要件。所謂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應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1) 須有妨害之事實。妨害之謂者,於物權人行使權利、支配物有不利影響也。若相對人之行為對物權人行使權利毫無影響,甚或有有利之影響,則物權人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對與乙共棟之牆實施加固作業,則乙不得以妨害為由請求甲排除妨害。當然,相對人的行為是否果有利於物權人,應以誠信原則參酌諸因素確定之。
(2) 須妨害之事實足以影響物權人對物的正常支配。一般而言,妨害應是處於持續狀態,並使物權人無法或難以依正常方法與效用支配物,物權的完滿狀態受損。如偶有妨害,或雖有妨害但未達到影響物權人正常行使權利之程度,則物權人應予合理的容忍,而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當然,何謂正常行使,何謂合理容忍,當視個案的具體情形依誠信原則確定之。例如,新房裝修而發出的噪音,緊鄰的餐館發出的烹炒油煙味道,因缺乏車庫而在家屬院中機動車的臨時佔道停放,嬰兒在夜間發出的啼哭,工地施工而臨時將工料堆放於鄰地的閑置場所,等,均可認屬於物權人應予合理容忍之情形。
(3) 須妨害為現時之妨害或未來可能之妨害。若曾有妨害但現已消失,則盡管曾經影響物權人權利之正常行使,但物權人現在不能主張請求權,這並非因適用時效之結果,而是因妨害已不復存在,便失去了請求權的前提性條件。如果妨害事實已經消滅但妨害結果仍在,則仍可提出物權請求權,或提出賠償損失的債權請求權,例如,甲因施工而將水泥等物料臨時置於乙之緊鄰閑地,當時乙基於合理容忍義務未請求排除妨害,但後來乙耕種該地時發現因水泥的污染而致土地不能正常生長莊稼,則乙此時或得行使物權請求權,請求甲將土地之利用價值恢復原狀,或得行使賠償損失請求權,請求甲賠償其土地地力減損和莊稼受損之實際損失。
3. 須妨害的出現非出於物權人之意願
若物權人自願限制其權利之行使,並使相對人產生合理之信賴,則物權人不得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甲將房屋租與乙,則在租賃期內甲不能完滿地支配該房,但甲不得對乙行使物權請求權。
4. 須有相對人之出現
妨害出現後,尚需有相對人,物權人始能行使物權請求權,因物權請求權的內容為請求特定之相對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若沒有或找不到相對人,縱有物權之正常行使受有妨礙之事實,物權人也無法行使物權請求權。例如,洪水過後,由上游漂流而下的大樹樁橫嵌在居於下游的甲之土地中,致甲無法正常耕作土地,妨害事實客觀存在,但因不知樹樁主人為誰,也即無相對人,物權人無從行使物權請求權。
綜上所考,須權利人合法享有物權之事實、須有妨害物權人對物支配之事實、須妨害的出現非出於物權人之意願、須有相對人之出現,乃物權請求權之一般構成要件。

10. 物權法規定的物上請求權

你問的是一個法律概念 建議好好看看 你就知道是什麼回事了

物上請求權的定義
物上請求權是指當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或有可能發生妨害時,物權人為了使其物權恢復到圓滿狀態,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的概念和制度最早確立於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該法典專門規定了「基於所有權的請求權」,並具體規定了請求權實現的種類,其中包括第862條和1004條的排除妨害或停止侵害請求權;第985條和1861條的返還財產請求權;第989條的財產損害請求權。此後,物上請求權制度相繼在大陸法系的瑞士、韓國以及我國台灣等地確立。盡管我國民法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這一制度,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幾種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與《德國民法典》中規定的物上請求權的種類極近相似。因此可以說我國民法從傳統理論上仍然認知了它的存在,並且隨著我國《物權法》的制定,對於物權的民法保護機制之一的物上請求權問題也必然提到日程上來。物上請求權也被稱為物權請求權,或物權保全請求權、物上關系請求權,但無論何種稱呼,都不會離開物,因此,「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的存在為前提的」,是當物權人在其支配權的行使受到阻礙時行使的權利。有的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除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種類外,還包括確認物權(所有權)。然而,對於物權的確認是在物權的歸屬還處於待定狀態,即此時的物權人是不確定的,而從物上請求權的概念來看,物上請求權的主體必須是物權人,因此,筆者以為確認物權不是物上請求權的種類。
《物權法》,物上請求權制度作為物權保護的重要方式,是物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對物上請求權制度進行研究和分析,並提出對我國物權法中物上請求權制度的看法。
[編輯本段]物上請求權的性質與種類
物上請求權,也稱物權的請求權,是指當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時,物權人為了排除或預防妨害,請求對方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的目的為排除妨害,根據不同的妨害形態可分為以下幾種,
(1)當他人沒有許可權而佔有物權的所有物妨害物權時,發生物權的返還請求權;
(2)以此外的方法妨害物權的,發生妨害除去請求權;
(3)妨害有發生之虞的,發生物權的妨害預防請求權。
我國民法沒有物權概念,也沒有物上請求權概念。但是,有關於物上請求權的若干規定。在我國民法之上,強調了物上請求權的民事責任性質,即我國《民法通則》將物上請求權作為民事責任的形式之一同其他責任形式集中作了規定。與此同時,《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第六章明確規定了:「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和「侵權的民事責任」。則物上請求權作為民事責任而發生的行為屬於公民、法人不履行其他義務的行為。具體而言,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和返還財產即是以物上請求權為內容的民事責任形式。相應的,我國民法上的物上請求權為停止侵害請求權、排除妨礙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和返還財產請求權。
對物上請求權性質,有以下幾種觀點:
1、債權說,認為物權的請求權是對特定人行使的獨立的權利,屬債權性質的權利。
2、物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而非獨立的權利,其依存於物權而存在、消滅。
3、准債權說,認為其為類似於債權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但從屬於基礎物權並與之共命運。
但這三種觀點都有存在片面性。因為一方面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區別於物權;同時,物上請求權又是物權的作用,又區別於債權請求權。請求權,是指要求他人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中,有債權的請求權和物權的請求權,還有親屬權的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即以要求他人為一定的行為為內容。因此,在物上請求權的實現的問題上,適用關於債的履行或給付的規定,如給付不能、給付遲延等。當物上請求權構成給付不能時,則發生請求權的轉化問題。即根據佔有人的過錯情況分別轉化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在這一點上,物上請求權與物權相區別。物上請求權為請求權,為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的權利,但不能直接對客體進行直接支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物權是支配權,就權利的客體進行直接支配的權利。因此,物上請求權區別於物權,也獨立於物權。另一方面,物上請求權又是物權的作用或權能。
物上請求權,基於物權而生,與物權共命運,即隨著物權的發生、移轉、消滅而進行相應變動。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權能,是物權受到侵害或可能被侵害時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因此,物上請求權與債權的請求權不一樣,不適用於消滅時效制度。因為債權具有積極性,即權利須主動的請求對方給付,以實現其利益,而物權恰恰相反,物權具有消極性,即物權的享有不須積極的請求對方為給付行為,僅在其圓滿狀態受到破壞時才發動其請求權,以除去妨害等。消滅時效制度適用於債權,即債權的請求權的給付,對債權人積極行使權利無疑有很大督促作用。而保護物權完整的物上請求權顯然不應劃到消滅時效的適用范圍之下,否則無疑會激起侵害物權的投機激情。
[編輯本段]基於所有權的物上請求權
(一)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所有人對於無權佔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請求返還其所有物的權利。其構成要件只有一個,即相對人無權佔有其物。所謂無權佔有,是指沒有正當權源而佔有他人的物。其發生原因如何、其期間長短、佔有人善意或惡意、有無過失在所不問。若佔有人有正當權源,如有地上權或質權或債權等時,該物的佔有人得進行抗辯,而繼續其佔有。當某物上的所有權為共有時,若共有人中的一人逾越其應有部分行使權利,因認為其無權佔有他人的部分,阻礙了其他共有人行使權利,因此,應允許其他共有人得以行使物上請求權,請求返還佔有或除去妨害。
物上請求權主體須為所有物的所有人,包括單獨的所有人或共同所有人。請求權相對人為現在的無權佔有人。所謂現在的無權佔有人,即現在仍事實上管領其物但無正當權源的人。相對人應不僅僅限於直接佔有人,間接佔有人也可以成為相對人。因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以物的交付為目的,但物的交付並不以現實的交付為限,還有觀念交付與簡易交付。故對於間接佔有人,物上請求權人也可行使返還請求權。
返還請求權的內容除原物的返還外,還涉及原物不能返還時的損害賠償問題以及費用能否求償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依佔有人的主觀心理狀態而有所不同。
1、 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
善意佔有人對所有物沒有惡意,即他們已經盡到了善良管理人應盡的義務,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沒有過錯,故不負賠償責任;如果提起侵權行為請求權的權利人能夠證明,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是由可以歸責於善意佔有人的原因造成的,則善意佔有人也應當負賠償責任以填補權利人無辜所受之損害。對於惡意佔有人,因其對所有物本來就具有惡意,故不可能證明自己已經盡到了善意管理人的義務,因此必須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負賠償責任。但是,權利人只要證明自己對所有物享有物權就可以提起返還請求權,而相對人則須證明自己是否為善意,若相對人不能證明自己為善意佔有時,即被推定為惡意佔有,就要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負賠償責任;而依侵權行為對惡意佔有人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權利人則必須證明惡意佔有人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有過錯,這就加重了權利人的舉證責任,對權利人不利。不過,這一點可以通過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加以彌補。不當得利制度對惡意受益人附加了返還不當得利的「加重」返還責任,返還的范圍包括受領時所取得利益、受領利益的利益以及受益人的損害賠償。
2、 關於費用的求償
善意佔有人支出的必要費用(指在出現危害物的存在的特別情形時為保持物的存在而付出的費用),應依何種依據請求返還,在我國現行法上並無明確規定。善意佔有人是誤將他人事務認為自己事務而為管理,對此能否成立無因管理,在理論上尚有分歧。筆者認為,為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不妨承認善意佔有人不違背權利人的意思、並且管理結果有利於權利人而實施的管理行為構成無因管理。學說上亦有「客觀標准說」,即:管理人管理的事務是否系他人的事務,應以客觀上是否屬於他人為標准來判斷,只要客觀上可以辨認屬於他人的事務,均可成立無因管理,故管理人誤將他人的事務作為自己的事務管理的,可以成立無因管理。在某些場合,善意佔有人所支出的必要費用還可以依不當得利請求權要求返還。受益人取得的利益,既包括財產的積極增加,也包括財產的消極增加。所謂財產的消極增加,是指財產利益本應當減少而因為一定法律事實並未減少。財產利益本應減少而沒有減少,客觀上仍然可以歸結為利益的增加。因此,善意佔有人能夠證明權利人佔有所有物時,也要為保持物的存在而付出此項必要費用時,就可以請求權利人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善意佔有人還可以就增加物的價值而付出的有益費用,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惡意佔有人支出的必要費用和有益費用,只有在能夠證明為權利人的利益而無因管理時,方可請求返還。
(二)所有權的排除妨害請求權
所有權的妨害排除請求權,是指所有人對其所有權的圓滿狀態被他人妨害時,得請求妨害人除去妨害的權利。無論妨害人是否有故意、過失的主觀過錯。妨害的形態有事實上的妨害和法律上的妨礙。但所有人有容忍義務的,妨害人可以此抗辯,不構成妨害。容忍義務包括基於法律規定的容忍義務,如相鄰關系;基於他物權發生的容忍義務。他物權是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他物權人對所有物的使用收益,所有權人有容忍的義務;基於債權發生的容忍義務,如對承租人的使用有容忍的義務。容忍義務的舉證責任應由妨害人承擔。所有權妨害除去請求權的效力,是排除一定行為的妨害。其不同於損害賠償請求權,所有人不能請求回復原狀,而僅能除去妨害因素,因為妨害區別於損害,損害為妨害行為所產生的各種不利益,以故意與過失為要件,屬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范疇。妨害為某一損害發生的源頭,是所有人請求排除的對象,非以故意或過失為要件。
(三) 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
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是指所有權人對於有可能妨害其所有權的行使的妨害人得以請求防止妨害的權利。無論妨害人有無故意、過失,只要存在妨害所有權人行使完整所有權的可能性,所有權人就得以行使防止妨害請求權。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的內容是,被告(有妨害所有權人之虞的人)應以自己的費用為妨害預防或防止行為--或為積極行為,其應以給付為之,但被告拒絕履行的自然適用關於強制執行的規定。一般的原則是,妨害防止行為應以被告的費用負擔。總之,應就具體情形,對各方利益進行全面衡量,而尋求較為妥當的判斷是可靠的做法。
[編輯本段]其他物上請求權
除所有權以外的物權,即他物權,其受侵害時他物權人是否也有權提起象所有權人一樣的物上請求權?各國立法例各不相同。由於我國現行法律尚未確立他物權的概念,因此未有他物權的物上請求權制度的規定。但從物權法的完整體系考慮,此次制定物權法應當借鑒其他國家地區的立法例及學說進行探討。
(一) 擔保物權
首先,關於抵押權。抵押權為不移轉佔有而設定物上擔保。因此抵押權人不佔有抵押物,因此抵押權人不會發生基於抵押權而要求返還佔有的問題;即不存在物的返還請求權。那麼,抵押權是否存在妨害除去請求權和妨害防止請求權呢?有的學者認為,對於抵押權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物的價值減少時,法律賦予抵押權人特殊的救濟途徑:
如當抵押權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物價值減少的,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權人停止其行為;當抵押物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恢復抵押物的價值,或者提供與減少的價值相當的擔保。因此認為沒有必要再規定抵押權的物上請求權。但是,關於抵押權保護的特殊規定,僅限於抵押物價值減少的情形。當抵押物被奪取、被他人非法佔有或有被妨害之虞時,難有保障。更何況抵押權也是物權的一種,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所有物的支配(對物的價值的支配)性質,當然也應有物上請求權存在的理由。因此,肯定抵押權上的物上請求權,也是抵押權的內在要求,這樣作無疑是妥當的。基於抵押權的物上請求權有如下幾種
1、 停止侵害請求權
即《擔保法》第51條規定的,因抵押人或第三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物的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行為,防止抵押物價值的減少。至於侵害行為是出於故意還是處於過失,是作為還是不作為,是已經造成抵押物價值的減少還是僅對抵押物的價值構成威脅,是對抵押物的全部侵害還是對抵押物一部分造成侵害,都不影響抵押權人行使侵害停止請求權。但如果是抵押人正當使用抵押物而使抵押物價值減少,抵押權人不得行使停止侵害請求權。因為抵押權設定後,抵押人對抵押物仍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抵押人正當使用抵押物並不構成對抵押權的侵害。
2、恢復原狀請求權、增加擔保請求權
即《擔保法》第51條規定的,當抵押物因抵押人的行為已經造成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恢復原狀或增加新的擔保。恢復原狀,主要是指通過修復等手段,繼續保持抵押物的價值,若無法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費用過高,在經濟上不合算,則抵押權人只能要求抵押人增加擔保,而不能請求恢復原狀。
其次,關於質押權。質權的成立與存續,以質權人佔有質物為必要。那麼質權人喪失佔有後,其質押權因此而喪失還是得基於質權請求返還?筆者認為,應該區別不同情形作出不同的判斷。如果質權人基於自己的意願將佔有的質物返還出質人,不問返還原因為何,質權便歸於消滅,不適用佔有改定或代為佔有的制度,也不享有再返還請求權。若質權人喪失對質物的佔有,並且是永久性的、不能回復的,如遺失、滅失,則質權人的質權因此而消滅,不再享有質押權。如果喪失佔有可以回復,則質權並不消滅,而是得基於質權而請求返還,無論對方是第三人還是出質人。此外,質權人當然也得提起妨害除去及妨害防止請求權。只有如此,才能使質權這種物權不僅僅是法條上的權利。
其次,關於留置權。留置權屬法定擔保物權,基於特定的法律關系而佔有標的物,以對物的佔有為其存續要件,也就是說,留置權人非基於留置權而有佔有的權利,而是基於佔有而成立留置權。一旦佔有喪失,留置權即隨之而消滅。這一點區別於質權的先有質權後有佔有。因此,留置權的佔有喪失時,留置權人不能基於本權請求返還留置物,也不得於佔有被侵奪而喪失時,提起佔有之訴。但是當留置權受妨害或有妨害之虞時,得基於本權主張物上請求權。
(二) 用益物權
地上權及地役權等用益物權,雖不是對物進行全面支配的權利,但也具有對物進行部分支配的性質,而且在其存續的時間和空間上。其支配性質也包括對物的所有人的對抗和排斥。因此,當其受侵害時,也同樣得提起返還之訴、妨害除去之訴及妨害防止之訴。我國現行法之上,沒有確立物權概念,同樣也沒有地上權和地役權概念。不過,法律對此種權利有相應的規定。我國《土地管理法(1988年修正)》第七條、第九條、第十條及第十一條,界定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並規定了登記制度(發生、變更要進行登記),是明顯的物權,在性質上與地上權相似。除地役權、地上權以外,我國現行法上的用益物權還有承包經營權,以客體為標准可分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其他自然資源經營權和企業經營權。
[編輯本段]物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
對於物上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的問題,各國都有規定,其中,德國規定:除已經登記的物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外,其餘請求權均適用訴訟時效;日本盡管在其民法典中沒有對物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但在其審判實務中則強調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力,不適用訴訟時效;而我國台灣則承認物上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其民法典第125條規定:請求權因15年不行使而消滅,但法律所定期間較短者,依其規定。根據上述大陸法系代表國家的幾種規定,在我國國內也相應的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完全否定說。該學說以王利明教授為代表,其否認物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理由有二:其一,物上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與物權同命運,既然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因此產生的請求權也當然不適用訴訟時效。其二,鑒於物上請求權通常是一種連續性的侵害行為,因此難以確定訴訟時效的起算點。第二種觀點,選擇肯定說。該學說以梁彗星教授為代表,其認為對於物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要有選擇的適用,即僅針對返還財產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適用,其餘則不適用。第三種觀點,選擇否定說。該學說以陳華彬博士為代表,認為已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所產生的物上請求權不宜適用訴訟時效,其餘則適用,該學說應該是沿襲了德國民法理論⑨。
[編輯本段]物上請求權的案例
最初對物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問題引起爭論的案件是發生在90年代我國吉林省東豐縣工業局與劉學東排除妨礙的案件中,為了便於解讀,筆者將吉林省東豐縣工業局簡稱為甲、吉林省對外貿易公司簡稱為乙、劉學東簡稱為B:1982年4月甲與乙簽定了合建辦公樓協議,約定樓房建成後,甲住一樓,乙住二、三樓,樓上住戶可以通過一樓的樓梯、門廳上下班,樓房建成後,甲沒有直接使用而交給其下屬公司A使用,1992年乙將樓房的二、三層賣給B所有,B為了減少與A的糾紛而另行搭建外用樓梯,1998年,B將A起訴至法院要求繼續使用甲的一樓樓梯。案件經過初、中、高、最高審判機關的判決,最終判決支持了B的訴訟請求。對於最高法院為何支持B的訴訟請求,大多數學者認為,最高法院最終是從物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觀點考慮的。筆者對此案判決結果的觀點並不太清楚,但即便是從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來看,最高法院的判決也是正確的,因為B自1992年自行開辟他路,盡管B於1998年才起訴要求繼續使用樓梯,但此前B並不知道他的要求將受到A的拒絕,因此,訴訟時效不應當從1992年起算,當然B就沒有超過訴訟時效。

你的問題解決了嗎?

閱讀全文

與物權請求權構成要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