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1上海書展有哪些作家去簽售夏茗悠去不去
社科文出版聯合體將推出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獎」獲得者許小年博士的《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自由與市場經濟》。國內首部百萬大獎互動尋寶圖書——《天道密碼》首發也將亮相上海書展。「天道」系列作品由三部分組成:主作品《天道密碼》是一部獨立完整的探秘小說,與之配套的兩部外傳《天道手札》和《天道秘本》則提供了小說中的部分延伸資料和尋寶解密工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重磅出擊440萬字的《夏鼐日記》敘述一代考古大師夏鼐的傳奇人生;《人類性幻想》是繼弗洛伊德,金賽之後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性學著作;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和國際漢學長盛不衰的研究熱點《施蟄存全集》;中文版《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5卷上市,38卷即將出齊;吹響西方中心論最強的號角——《統治史》;保羅·策蘭逝世四十周年紀念版——《保羅·策蘭詩選》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將推出由著名科技史家柯林•羅南根據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縮寫而成的《中華科學文明史》,該書從根本上解決了李約瑟的巨著無法走向大眾的難題,被學界譽為「目前為止面向公眾普及中國科學史最好的讀物之一」;美國學者約翰·劉易斯·加迪斯著《長和平——冷戰史考察》,為我們全方位觀察冷戰發展提供了權威視角。
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蕭功秦先生讀後感覺類似《歌德談話錄》的《該中國哲學登場了?——李澤厚2010年談話錄》;格致出版社推出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傑羅姆·凱根著《三種文化》,該書第一次系統地對這三種文化的特點及其關系加以討論。
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中國智慧》和《易中天文集(16卷)》;世紀文睿公司推出了《周國平語錄》,讓你同哲學家一起體悟人生;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的《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叢書,通過8個國家的人和他們的故事,為上海做了一次全面細致的文化掃描。
上海書店出版社品牌叢書「海上文庫」又新添黃裳《門外談紅》、梁小民《走馬看商幫》、吳曉東《廢名·橋》、李天綱《歷史活著》4朵「新花」。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點推出中國迄今第一部以影印方式出版的內容最為豐富、涵括最為全面、卷帙最為浩瀚的斷代詩文總集《清代詩文集匯編》(全套800卷);中西書局將推出從英法聯軍視角描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資料性叢書《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
世紀文景公司將推出台灣當紅作家駱以軍「最悲傷的一部小說」《遣悲懷》,香港最重要的中生代作家董啟章,此次攜「自然史三部曲」之一《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亮相書展,世紀文睿公司將台灣「男人中的叛徒」張國立的《男人終於說實話》和《偷眼淚的天使》首次引進大陸
日本第一型男的著名作家、芥川獎評委島田雅彥的《徒然王子》,渡邊淳一繼《鈍感力》之後推出最新力作《幸福達人》和自傳體小說《魂斷阿寒》,春上春樹在中國推出關注現實題材作品《地下》,還有義大利80後青春小說代表作《質數的孤獨》等;喜歡破解懸疑之謎的讀者可以分享到日本「妖怪型」推理作家京極夏彥「塗佛之宴系列」的第二部《塗佛之宴——宴之始末(上、下)》,英國女作家斯嘉麗·托馬斯的《Y先生的結局》,還有《我燒了大文豪的家》、《英倫之謎:阿加莎·克里斯蒂傳》等。
為教師提供了有《教育心理學(第四版)》、《心理學導論》、《現代學校心理輔導叢書:學習心理輔導》、《數學教育研究基礎叢書》等數百種教育教學圖書;為學生提供了《感動共和國的小英雄》、《理想在我心中》、《西柏坡》(同名電影動漫)、《太空對接故事》、《傳播,以思想的速度——愛因斯坦與引力波》、《大眾科學指南——宇宙、生命與萬物》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普教育圖書,以及大量的高質量的學生課外讀物和教輔讀物。
今年恰逢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從事文學創作三十周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將她筆下的《男生賈里全傳》、《女生賈梅全傳》、《賈里日記》、《賈梅日記》等十七本經典校園小說集合成系列,隆重推向市場,讓喜愛她的小讀者們能夠更近距離地感受她博大的愛心、永遠的童心及浪漫的情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漢俄大詞典》、《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4卷本《牛津美國文學網路全書》、4卷本《美國文學網路辭典》(修訂版)、14卷本《語言與語言學網路全書》(第2版)、《中國譯學大辭典》、《英漢·漢英世界貿易組織術語詞典》《漢英中國哲學辭典》等多部國內原創語言類工具書。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文庫」「名家三十年集」、「好書庫」系列叢書、《魯迅的抬棺人——魯迅後傳》、《中國新聞傳播史(1978-2008)》。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推出的《市場與階層》,是威廉姆森的主要著作之一。《現代宏觀經濟理論的評論》是索洛的代表作。全書從構造完全預見和完全競爭的基本模型出發,提出了創造性的意見。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大養生經》:生,養生,大養生,大養生經。藏,珍藏,得珍藏,值得珍藏。 本書作者結合中醫、西醫及日常生活等知識,濃縮提煉出一部家庭必備的養生保健之佳作。
㈡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有那些
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有
蘇利·普呂多姆、莫言、特奧多爾·蒙森、比昂斯滕·比昂松、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何塞·埃切加賴亨利克·顯克維支、喬祖埃·卡爾杜齊、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魯道爾夫·歐肯、西爾瑪·拉格洛夫、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莫里斯·梅特林克、蓋哈特·霍普特曼、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二、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是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
頒獎公告
各頒獎機構一般在10月份評出並頒布當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最遲不得晚於10月15日。文學獎的公布時間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四,有時定在第二個星期四。頒獎公告只公布最後通過的頒獎決定,以及相關贊辭。所有的評議和表決紀錄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
對於頒獎結果所引起的爭議,各頒獎機構及其成員都不予置評.每年12月10日為「諾貝爾日」,即諾貝爾祭辰,隆重的諾貝爾授獎大典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兩地舉行。
和平獎得主由挪威國會主席在奧斯陸市政廳舉行的儀式上授獎,其它獎得主由瑞典國王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儀式上授獎。
諾貝爾獎每個得主除了得到一張獎金的支票外,還得到一張獎狀和一塊塑有諾貝爾頭像的金質獎章。如果獲獎者拒絕領獎,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會的要求兌取獎金支票,獎金都將自動並入主基金。
這樣的事發生過三次,其中兩次是文學獎得主,分別是蘇聯作家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和法國哲學大師讓-保爾·薩特(1964年)。
㈢ 中國出版過多少勒克萊齊奧的作品
中國出版的此人書籍及相關出版社如下
《訴訟筆錄》,版本一:上海譯文出版社。回版本二:安徽文藝出版社
《戰答爭》,譯林出版社
《金魚》,百花文藝出版社
《沙漠的女兒》,湖南人民出版社
《飢餓間奏曲》、《飆車》、《烏拉尼亞》、《看不見的大陸》、《流浪的星星》、《沙漠》、《尋金者》、《墨西哥之夢》、《奧尼恰》、《巨人》、《燃燒的心》,人民文學出版社。
㈣ 克萊齊簡介
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法國作家。2008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稱,他是文學新領域的開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詩意般的神秘,它是舊習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誕生,探索著在當代文明掩蓋下的人性,他的作品標志著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交融。 克萊齊奧1940年4月13日生於法國尼斯,遷到英屬地非洲的模里西斯。父親在奈及利亞擔任英軍醫生,8歲那年,隨父母前往奈及利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一家人與父親失去了聯絡。當時他正在尼斯文學院修讀法國文學。中學畢業後,他到布里斯托爾大學學習英語;其後,在法國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又在佩皮尼昂(Perpignan)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並獲得勒諾多文學獎。此後他相繼出版了三十餘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1980年,勒克萊齊奧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1994年,他在法國《讀書》雜志作的一次讀者調查中,被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是當今法國文學的核心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 克萊齊奧的代表作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游記》。他的早期作品,諸如《訴訟筆錄》、《可愛的土地》等,多尋找一種空靈與寂靜,人物時常在形式、色彩與物質的海洋中搖擺不定,人和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後期作品,諸如《尋金者》、《羅德里格島游記》等,則更關注心理空間,向著自然與人這兩個「宇宙」同時進行宏觀與微觀的探索。
勒·克萊齊奧曾三次來中國 喜歡老舍的小說
2008年1月28日,勒·克萊齊奧在北京被人民文學出版社授予2006年度最佳外國作家獎。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翻譯成中文,例如《訴訟筆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金魚》(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少年心事》(灕江出版社,1992)、《戰爭》(譯林出版社,1994)、《烏拉尼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勒·克萊齊奧曾經三次來過中國。他說自己一直保留了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興趣,「對我來說,它代表了東方思想的搖籃。閱讀中國的古典文學,鑒賞中國的京戲和國畫對我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我尤其喜歡中國現代小說,比如魯迅和巴金的小說,特別是北京小說家老舍的小說。我發現老舍的小說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國界的。」
「最偉大的在世法語作家」
克萊齊奧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是當今法國文學的核心人物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克萊齊奧至今出版30多部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
克萊齊奧早期的作品注重描寫語言、寫作和精神錯亂等主題,致力於實驗主義的探索,以叛逆者和改革者的姿態出現;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克萊齊奧風格大變,摒棄實驗主義,作品內容也遠離痛苦,開始探索「童年」、「青春期」和「旅行」等主題,讀者群也因此得到擴大。
而對評論家來說,因為其作品的主題、描寫對象多年來不斷變化,克萊齊奧是一名難以定義的作家。
1994年,在法國讀者調查中,克萊齊奧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13%的被調查者認為他是「最偉大的在世法語作家」。
「我是法國的『局外人』」
克萊齊奧1940年出生於法國海濱城市尼斯,其家族在18世紀從今天的模里西斯移民到法國。克萊齊奧8歲那年,他父親作為二戰軍醫被派往奈及利亞前線,他和母親追隨前往非洲。正是在前往奈及利亞的旅程中,他開始了文學創作。
23歲一舉成名
克萊齊奧從七八歲開始就寫作並顯露出寫作的天賦,後來在尼斯的文學院主修法國文學。1963年,年僅23歲的勒·克萊齊奧憑借第一部作品《訴訟筆錄》獲得當年的法國荷諾多文學獎,一舉成名。
後來, 克萊齊奧曾被派往墨西哥服軍役並開始迷上旅行,他曾深入巴拿馬,並在深山野林中與當地的印第安土著度過了4年時光。由於這段經歷,克萊齊奧對美洲土著文化十分著迷,如今,他的時間基本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和出生地尼斯度過。
「真正的家鄉在別處」
克萊齊奧並不諱言他感覺自己在祖國法國像一個「被流放的人」,或許是因為他的家族源自模里西斯,一個混合了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歐洲影響的地方。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告訴自己,或許我真正的家鄉在別處。有一天我會去到我的家鄉,了解那個地方。因此,在法國的時候,我一直覺得自己像一個『局外人』。但在另一方面,我熱愛法語,或許法語是我真正的故鄉。但就法國這個國家來說,老實說我並沒有認同感。」克萊齊奧說。
文學應和混亂的世界
對自己的作品,克萊齊奧認為,自己更著重於表達信仰而非思想。「在寫作的時候,我通常將自己聯繫到每天的生活與每一件具體的事情當中。我們今天正生活在一個麻煩不斷的世界中,每天面對一大堆混亂想法和畫面的轟炸。今天,文學的作用或許就是去反映和應和這個混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