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善意佔有人是否對孳息有返還義務
根據物權法第243條: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佔有人佔有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專物及其孳息,但應當支付善屬意佔有人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支出的必要費用。
無權佔有可以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上述法條中(第二個逗號之前)明確規定,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和孳息,即不管是善意佔有,還是惡意佔有,一旦權利人請求返還,都必須返還孳息。
該逗號之後,則規定,權利人請求善意佔有人返還原物和孳息時,善意佔有人可以要求權利人支付因保存和管理佔有物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其包含的意思是,如果是權利人請求惡意佔有人返還原物和孳息,即使惡意佔有人因保存和管理佔有物支出了費用,權利人也無需支付。
② 佔有脫離物的物權變動可以對抗善意取得第三人的例外情形有哪些
不適用善意取得的情況很多啊,比如說下列動產均不適用善意取得: (1) 盜竊的贓物; (2) 拾得物、漂迴流物、失散的飼養動答物; (3) 埋藏物、隱藏物; (4) 有產權登記對抗效力的動產,如汽車。此外,與不動產分離之前的不動產出產物、非以無記名有價證劵表示的債權、法律禁止流通的物品、依法被查封的財產均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遺失物和盜贓物等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第三人從出賣同類物品的公共市場買得的除外。
③ 物權法中關於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的詳細解釋.
第九章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一百零七條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第一百零八條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這是物權法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對於你不理解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a.如果第三人是合法取得那物品的,「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也就是說原物主源泉向賣遺失物的人追償,可是不能直接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當可以向他買,再向賣遺失物的人追償。
b.
]:的確,在《物權法》草案上對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設置了比較明確的法律規則,設置這個法律規則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交易的安全提供相對比較……。因為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存在無權處分行為,就是在市場上賣的東西不是你的,但是市場經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點,可以說大多都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來打交道,不像在一個熟人的社會中,大家對對方享有哪些財產了如指掌,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市場買一個物品,我們無法去進行調查、去進行判斷,究竟商場賣給我們的商品有沒有權利賣給我們。
再這樣一個背景下確立善意取得制度對於整個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應該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物權法》草案上面對它做了相對比較明確的規定。但並不是說在市場流轉中所有的財產都可以去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所以在《物權法》草案中對遺失物專門設置了一項規定,認為遺失物不能夠去適用善意取得,這主要是有兩個考慮:一個考慮,在我們整個市場交易總量中,像遺失物這樣的物品在整個市場交易總量中所佔的比重微乎其微,占的比重非常小,不會對整個交易秩序造成影響。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當一個無權處分人處分遺失物的時候,他取得這個財產的佔有並不是基於財產權的意志去展開,這個時候如果是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話,應當說對財產實際權利人權利的限制有過分的嫌疑,所以從這點上考慮,《物權法》草案認為它是不能去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
④ 試分析我國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一)善意取得的含義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物的讓與人,不法將該物讓與買受人後,如果買受人取得該物時出於善意,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則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物的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來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從保護所有權的角度而言,所有權不因他人的無權處分而消滅,所有人得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其物。如果絕對依據這一法則,則交易活動必然受到影響。在廣泛的商品交易過程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所購買的商品進行深入的調查。如果善意受讓人取得財產後,因為無權處分而使轉讓無效,並讓受讓人返還財產,則要推翻業已形成的法律關系,而且損害交易的便捷。出於保護交易安全與交易便捷的需要,並保護登記和佔有的公信力,善意取得制度便由此確立。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
一般認為,善意取得制度需具備要件:
1、標的物必須為可以流通的財產
善意取得的財產必須是可以依法流通的財產。法律禁止、限制轉讓的物,如槍支彈葯、麻醉品、淫穢物品等,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2、受讓人取得財產時必須為善意
如果取得財產時受讓人為惡意,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受讓人為善意,指不知讓與人沒有讓與該物的權利。是否出於過失,應認為非有重大過失,而不知讓與人沒有該物的權利。受讓人善意,僅指讓與人向受讓人交付財產時為善意;以後是否仍為善意,不影響善意取得的發生。如果受讓人在讓與財產前為惡意,則可以推定其在接受財產時為惡意。
3、受讓人必須通過合法的交易行為有償取得財產
受讓人取得該物必須通過買賣、互易、債務清償、出資等有償的交易性質的行為而實現,如果通過繼承、遺贈而取得財產佔有,則不生善意取得的效力。並且應當讓與人已經現實的交付該物給受讓人。
4、讓與人為無權處分的動產佔有人或不動產的登記名義人
因為受讓人需要受讓對物的佔有,所以需要有讓與人的佔有可資信賴。並且受讓人並無處分物的權利,即受讓人為無權處分人。另外,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讓與人佔有動產必須是基於合法的原因,如租賃、借用等,即佔有委託物。登記錯誤,即登記與權利的實際情況不一致,而且這種不一致不能由登記簿發現。
錯誤登記雖未更正,但已經有人提出異議並記載於登記簿上的,該異議具有阻止登記的公信力的效力。
(三)善意取得的法律效力
善意取得一旦具備構成要件,受讓人即取得動產所有權。這是善意取得的基本法律後果。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原所有人與讓與人之間發生債權關系。由於讓與人無權處分他人財產,因而其轉讓財產的行為非法。原所有人受有損害時,可以主張以下權利:
1、原所有人與讓與人之間如果有債權關系,如租賃關系、保管關系,則其可以依債務不履行制度,向讓與人請求損害賠償。
2、讓於人處分原所有人的財產為無權處分,構成侵權行為,原所有人可以依照侵權行為制度,向讓與人請求損害賠償。
3、讓與人有償處分原所有人財產,所獲得的非法利益為不當得利,原所有人可以依照不當得利制度向讓與人請求退還。
4、善意第三人自登記名義人取得權利前,真實權利人有權向登記名義人提起訴訟,提請法院否定登記名義人的權利,確認自己的權利。訴訟獲勝後,真實權利人有權以法院判決為依據,請求登記機關更正錯誤登記。在此之前,真權利人還可向登記機關提出異議登記,阻止錯誤登記的公信力。
5、如登記機關對登記錯誤有過失時,真實權利人還有權請求登記機關或國家賠償損失。
(四)佔有脫離物與善意取得制度
關於盜贓物、遺失物等佔有脫離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各國立法規定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立法例:
1、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的規定。
2、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通過法定方式取得的,可以發生善意取得的效力。大陸法系多數國家采此立法例。如《日本民法典》規定,佔有物是盜贓物或遺失物時,受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日起2年,可以向佔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盜贓物或遺失物,如果是佔有人由拍賣處、公共市場或出賣同種類物的商人處善意買受的,受害人或遺失人除非向佔有人清償其支付的代價,不得回復其物。盜贓物、遺失物如果是金錢或無記名有價證券的,受害人、遺失人無權請求善意佔有人返還。
3、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義大利民法典》的規定。
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盜贓物、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是依據《票據法》等的規定,盜竊物、遺失物如果屬於無記名有價證券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種立法例有時對善意第三人有失公平,而且不利於維護交易安全。
《物權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可以認為也是認為佔有脫離物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
⑤ 善意取得和善意佔有的區別,我沒看懂,那位大神
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意義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在取得時效制度中,因佔有的善意或惡意之區別而時效期間有所不同,譬如台灣民法典第769條規定,一般情況下取得時效的佔有期間為20年,但在第770條規定,如果自佔有之始即為善意且無過失者,那麼取得時效期間即為10年。《物權法》中沒有對取得時效作出規定。 ●物權善意取得制度乃是以善意佔有為要件。《物權法》第106條規定了不動產和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其中要求受讓人在買受無權處分之標的物時,應為善意,也就是對標的物的佔有應為善意,確信出賣人為有處分權人,也同樣確信自己通過購買能夠取得合法佔有
⑥ 《物權法》中對遺失物的規定,「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如何理解善意佔有人出賣遺失物是否屬於此范圍
善意不適用遺失物的。屬於無權佔有。
⑦ 善意與惡意佔有區別
1、主觀不同:善意的無權佔有,指佔有人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自己沒有佔有的權利,相反,無權佔有人(根據起掌握的信息)虔誠地相信自己享有佔有的權利。惡意的無權佔有,指佔有人明知無佔有的權利,或者雖非明知但仍有所懷疑所形成的佔有。
2、費用不同:權利人請求返還佔有物時,善意佔有人有權請求權利人補償其所支付的保管、維修等必要費用;惡意佔有人無此權利。
3、賠償責任不同:無權佔有人「使用」佔有物導致磨損、折舊、損壞的,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善意自主佔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善意他主佔有人超越假想佔有許可權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區分善意與惡意佔有的方法:
一、主體
在主體方面,轉讓人須為無權處分人,受讓人為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只有當轉讓人無權處分該物時,原物所有人的利益才會受到侵害,才會存在犧牲原物權人的利益而保護第三人利益的情形,才有適用善意取得的必要。
並且,受讓人應當具有民事行為能力,這樣才能保證第三人的行為是有效的,一個被撤銷或無效的行為就不存在對其利益的保護問題。
二、客體
在客體方面,從《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規定善意取得的客體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動產以交付為其公示原則,不動產以登記為其公示原則。
三、主觀方面
就主觀方面來說,受讓人應當是善意的。所謂「善意」,主要指不知情,指行為人在為某種民事行為時不知存在某種足以影響該行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種心理狀態。對於認定這種「心理狀態」,我認為應當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受讓人是否有「知情」的義務,通過他的專業知識水平以及對轉讓人的了解程度,受讓人是否能夠判斷他的取得是善意的;
其次,受讓人是否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如果受讓人明知其取得該物的價格與實際價值相差極大,則可以認定為其行為出於「非善意」;
最後,應當考慮交易的場所是否符合常理。需要強調的是,善意取得為即時取得,因此善意的准據時點原則上應為法律行為發生時即受讓財產時為准,至於事後知情與否,並不影響善意取得的構成。
四、客觀方面
在客觀方面,善意取得必須依一定的法律行為而存在,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受讓人通過交易從轉讓人處取得財產,而受讓人的這種行為是一種「支付合理對價」的法律行為。
我國《物權法》中規定「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就充分說明了這種行為的性質必須是有償的,受贈、繼承等無償方式取得的物不能發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善意取得既可以適用於動產,也可以適用於不動產,但法律規定禁止流通的動產或者不動產,如貴重金屬、毒品、麻醉品、國家專有財產、盜竊物、贓物等不適用善意取得。
⑧ 物權法中的佔有即所有是什麼意思 請舉例說明
我國物權法上佔有制度規定得過於簡陋,《物權法草案》(第五次審議稿)僅有的七條到物權法頒布時僅剩下五條,而且關於佔有推定的規定,有權佔有的推定,善意佔有的推定都被刪除了。我國的佔有制度已經失去了佔有的本來面目,徒有佔有之名,而無佔有之實。
一、首先要明確一個事實,我國的物權法,根本沒有你說的:「佔有即所有」的規定。
二、我國《物權法》,也沒有明確規定無權佔有與有權佔有的概念。
三、我國《物權法》,也沒有規定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概念。
四、我國《物權法》,也沒有明文確立權利推定規則。
我國《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動產的佔有人是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這是關於佔有權利推定的規定。但《物權法》公布時,這個規定取消了。(這個就是你說的佔有即所有的規定)
五、我國《物權法》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了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這實在是我國《物權法》的一大進步。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佔有的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若該善意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時是處於善意,則該受讓人即時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我國物權法也進一步明確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權處分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有以下特點:一同時適用於不動產與動產。二同時適用於所有權與其他物權。
⑨ 物權法第243條有哪些構成要件
第二百四十三條 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佔有人佔有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但應當支付善意佔有人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支出的必要費用。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無權佔有人應向權利人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並且善意佔有人享有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的規定。
●立法背景
關於本條所要規范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無論是善意佔有人還是惡意佔有人,原物和孳息是否都必須返還給權利人(回復請求權人)?第二,返還原物和孳息後,對於無權佔有人為維護被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所支出的必要費用,是否可以要求權利人返還?
首先,針對第一個問題,各國立法存在一些差別,此種差別主要體現在對善意佔有人可否保留孳息的爭論上(而對於惡意佔有人的原物及其孳息返還義務,各國立法均無異議)。善意佔有人是否要返還孳息?一種立法例認為,善意佔有人原則上不負擔從原物上獲得收益的返還義務和賠償義務。例如根據《德國民法典》第987條、第993條的規定,善意佔有人既不負有返還收益的義務,也不負有損害賠償的義務。一種立法例認為,善意佔有人無須返還從佔有物上獲得的孳息,但是如果善意佔有人保留孳息,則不得向權利人請求返還其為維護該動產或者不動產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在立法過程中,有的意見認為,善意佔有人有權保留孳息,理由在於既然善意佔有人被法律推定為適法享有權利的人,善意佔有人對佔有物的使用及收益得到法律的承認,對於佔有物的收益,善意佔有人有權保留。
分析各方意見,同時考慮到國外關於善意佔有可以保留孳息的規定,是同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相關的。例如《瑞士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以及台灣地區「民法」均規定,如果保留孳息,則善意佔有人不得向權利人請求返還其為維護該動產或者不動產而支出的必要費用。這同本法目前的規定的確有區別,但兩種處理方式的法律後果相差不大。原物和孳息返還權利人,但為維護佔有物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可以請求權利人返還的法律結果,和孳息保留必要費用不得求償的法律後果區別實益不大。
同時還應注意到本法目前的規定和民法中因無因管理而產生的法律結果是一致的。並且保留孳息的規定,並非各國通例。《德國民法典》關於這一問題並未區分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其第994條規定,所有人的償還義務依關於無因管理的規定確定之。因此,本法明確規定,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但應當支付善意佔有人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支出的必要費用。這樣就使得法律關系更加簡化,便於操作。
●條文解讀
關於本條,主要明確了兩層意思:第,無論是善意佔有人還是惡意佔有人,對於權利人都負有返還原物及其孳息的義務;第二,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之後,善意佔有人對於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可以要求權利人返還,而惡意佔有人無此項請求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