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集體土地使用證使用權面積

集體土地使用證使用權面積

發布時間:2020-12-31 03:57:00

❶ 93年發的宅基地集體土地使用證面積666平米確權時候按土地使用證面積還是按當地標准算

宅基地使用權
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法律效力:
1、宅基地使用權不得單獨轉讓,有下列轉讓情況,應認定無效:
(1)城鎮居民購買;
(2)法人或其他組織購買;
(3)轉讓人未經集體組織批准;
(4)向集體組織成員以外的人轉讓;
(5)受讓人已有住房,不符合宅基地分配條件。
2、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轉讓人擁有二處以上的農村住房(含宅基地);
(2)同一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轉讓;
(3)受讓人沒有住房和宅基地,符合宅基地使用權分配條件;
(4)轉讓行為徵得集體組織同意;
(5)宅基地使用權不得單獨轉讓,地隨房一並轉讓;
農村宅基地拆遷如何補償
1、土地法修正草案明確單獨補償農村村民住宅。草案規定,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安置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依照國務院制定的具體辦法,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規定補償安置的具體標准。
2、征地補償內容增加了對宅基地的補償和社會保障補償。修正案草案規定,征地補償包括土地補償,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補助與社會保障費用,農民村民住宅補償,以及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和青苗補償。
3、在住房保障方面。將對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提供該國有土地上的房屋,無法提供的按照市場價給予貨幣補償;城市規劃區外則安排宅基地重建住房並按照新建房屋成本給予補償。
農村的宅基地和房屋拆遷怎麼補償
1、農村的宅基地和房屋拆遷是分開補償。「分開補償」,是指土地補償和地上附著物補償的分離。農村宅基地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分配給村民使用,村民在宅基地上建房子居住。在遇到宅基地拆遷的時候,有兩種補償。
2、土地補償的標的是土地使用權,一般分為2種形式:一是貨幣補償,二是置換補償。
3、現行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 徵用土地的,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4、房屋拆遷補償價由宅基地區位補償價、被拆遷房屋重置成新價構成。計算公式為:
房屋拆遷補償=宅基地區位補償價*宅基地面積+被拆遷房屋重置成新價

❷ 集體土地使用證上使用權面積和共用分攤面積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您好,我是國家注冊執業的土地估價師和房產評估師。關於您所咨詢的問題,因為集體土地版,可以權分為宅基地、農用地、共用部分(比如村裡共用的道路、水井、田埂、池塘旱澇增減的部分),所以土地證書上可能會登載不同部分的土地面積。如果對我的回答滿意,記得選為最佳答案。未盡事宜,可以私*信聯系。

❸ 土改時確認農村個人宅基地使用權

一、對宅基地超占面積的處理:
1.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前,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在《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後至今未擴大用地面積的,可以按現有實際使用面積進行登記。
2.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起至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時止,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規定的面積標準的,超過部分按當時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處理後,可以按實際使用面積進行登記。
3.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後,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規定的面積標準的,按照實際批准面積進行登記。其面積超過各地規定標準的,可在土地登記簿和土地權利證書記事欄內註明超過標準的面積,待以後分戶建房或現有房屋拆遷、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實施規劃重新建設時,按有關規定作出處理,並按照各地規定的面積標准重新進行登記。
二、不予確權的情形:
1.宅基地不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2.除繼承和分居立戶外,農戶一戶超過一處以上的;
3.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城鎮居民在農村購買和建造的住宅;
4.土地權屬有爭議尚未處理結束的;
5.農村村(居)民因新建住宅,應當拆除而未拆除的舊宅或舊宅納入土地置換項目規劃,未復墾的;
6.空閑或房屋坍塌、拆除兩年以上未恢復使用的;
7.因拆遷或原住宅依法被徵收,已依法進行統一安置或補償的;
8.土地違法違規行為尚未處理或正在處理的;
9.經批准後連續兩年未使用的;
10.集體供養的五保戶騰出的住宅;
11.因依法查封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等原因限制土地權利的;
12.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其他不予確權的情形。
三、對於沒有權屬來源證明的宅基地確權:
對於沒有權屬來源證明的宅基地,應當查明土地歷史使用情況和現狀,由村委會出具證明並公告30天無異議,經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人民政府審定,屬於合法使用的,確定宅基地使用權。
四、非本村村民和非農業戶口的居民(含華僑)原經依法批準的宅基地確權:
非本村村民和非農業戶口的居民(含華僑)原經依法批準的宅基地,房屋產權沒有變化的,經該農民集體出具證明並公告無異議的,可依法確定其宅基地使用權。並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內注記「該權利人為原經依法批準的宅基地使用者」。
五、原村民轉為城鎮職工保留的宅基地確權:
原村民轉為城鎮職工保留的宅基地須出具轉工原始證明材料並加蓋村委會公章後,可依法確認其宅基地使用權,並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內注記「該權利人為原經依法批準的宅基地使用者」。
六、已擁有一處宅基地的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非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繼承房屋佔用農村宅基地的確定:
子女繼承房屋的要提供法律憑證或相關權利人共同簽署的意見,並由村委會蓋章認可後,方可申請登記;繼承人若為非本村村民(含城鎮居民)或雖是本村村民但在村內另有宅基地的,申請登記時應給予相應的條件限制,在土地登記審批表、土地登記簿和土地權利證書相關欄目內分別註明房屋不得翻建、改建、擴建,待處於不可居住狀態時(自然坍塌或自行拆除),宅基地由村委會收回。並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內注記「該權利人為本農民集體原成員住宅的合法繼承人」。

❹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是什麼意思

國土資源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農業部關於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若干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農辦(農工部、農委、農工委、農牧辦)、財政廳(局)、農業(農牧、農村經濟)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財務局、農業局,解放軍土地管理局:
為切實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60號),進一步規范和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明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范圍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等土地權利的確權登記發證。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要覆蓋到全部農村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包括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遺漏。
二、依法依規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記辦法》、《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等有關法律政策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規定,本著尊重歷史、注重現實、有利生產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原則,在全國土地調查成果以及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基礎上,依法有序開展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依據的文件資料包括:人民政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處理決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調解書;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當事人之間依法達成的協議;履行指界程序形成的地籍調查表、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等地籍調查成果;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其他文件等。
三、加快農村地籍調查工作
各地應以「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准確」為原則,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07)、《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技術規定》、《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等相關技術規定和標准,充分利用全國土地調查等已有成果,以大比例尺地籍調查成果為基礎,查清農村每一宗土地的權屬、界址、面積和用途(地類)等,按照統一的宗地編碼模式,形成完善的地籍調查成果,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提供依據。同時,要注意做好變更地籍調查及變更登記,保持地籍成果的現勢性。
凡有條件的地區,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地籍調查應採用解析法實測界址點坐標並計算宗地面積;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為基礎,核實並確定權屬界線,對界址走向進行詳細描述,採用圖上量算或資料庫計算的方法計算宗地面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圖和地籍圖比例尺不小於1:10000。牧區等特殊地區在報經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意後,地籍圖比例尺可以放寬至1:50000。
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宗地地籍調查,應採用解析法實測界址點坐標和計算宗地面積,宗地圖和地籍圖比例尺不小於1:2000。使用勘丈法等其他方法已發證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在變更登記時,應採用解析法重新測量並計算宗地面積。
四、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
確定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遵循「主體平等」和「村民自治」的原則,按照鄉(鎮)、村和村民小組農民集體三類所有權主體,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凡是村民小組(原生產隊)土地權屬界線存在的,土地應確認給村民小組農民集體所有,發證到村民小組農民集體;對於村民小組(原生產隊)土地權屬界線不存在、並得到絕大多數村民認可的,應本著尊重歷史、承認現實的原則,對這部分土地承認現狀,明確由村農民集體所有;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所有權應依法確認給鄉(鎮)農民集體。
屬於村民小組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由其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小組依法申請登記並持有土地權利證書。對於村民小組組織機構不健全的,可以由村民委員會代為申請登記、保管土地權利證書。
涉及依法「合村並組」的,「合村並組」後土地所有權主體保持不變的,所有權仍然確權給原農民集體;「合村並組」後土地所有權主體發生變化、並得到絕大多數村民認可的,履行集體土地所有權變更的法定程序後,按照變化後的主體確定集體土地所有權,並在土地登記簿和土地證書上備注各原農民集體的土地面積。
涉及依法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的,原則上應維持原有土地權屬不變;依法調整土地的,按照調整協議確定集體土地權利歸屬,並依法及時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
對於「撤村建居」後,未徵收的原集體土地,只調查統計,不登記發證。調查統計時在新建單位名稱後載明原農民集體名稱。
在土地登記簿的「權利人」和土地證書的「土地所有權人」一欄,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按「хх組(村、鄉)農民集體」填寫。
五、依法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代表
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受本農民集體成員的委託行使所有權;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沒有鄉(鎮)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鄉(鎮)集體土地所有權由鄉(鎮)政府代管。在辦理土地確權登記手續時,由農民集體所有權主體代表申請辦理。
集體經濟組織的具體要求和形式,可以由各省(區、市)根據本地有關規定和實際情況依法確定。
六、嚴格規范確認宅基地使用權主體
宅基地使用權應該按照當地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面積標准,依法確認給本農民集體成員。非本農民集體的農民,因地質災害防治、新農村建設、移民安置等集中遷建,在符合當地規劃的前提下,經本農民集體大多數成員同意並經有權機關批准異地建房的,可按規定確權登記發證。已擁有一處宅基地的本農民集體成員、非本農民集體成員的農村或城鎮居民,因繼承房屋佔用農村宅基地的,可按規定登記發證,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應注記「該權利人為本農民集體原成員住宅的合法繼承人」。非農業戶口居民(含華僑)原在農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房屋產權沒有變化的,經該農民集體出具證明並公告無異議的,可依法辦理土地登記,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應注記「該權利人為非本農民集體成員」。
對於沒有權屬來源證明的宅基地,應當查明土地歷史使用情況和現狀,由村委會出具證明並公告30天無異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審定,屬於合法使用的,確定宅基地使用權。
七、按照不同的歷史階段對超面積的宅基地進行確權登記發證
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前,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在《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後至今未擴大用地面積的,可以按現有實際使用面積進行確權登記;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實施時止,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規定的面積標準的,超過部分按當時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處理後,可以按實際使用面積進行確權登記;1987年《土地管理法》實施後,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規定的面積標準的,按照實際批准面積進行確權登記。其面積超過各地規定標準的,可在土地登記簿和土地權利證書記事欄內註明超過標準的面積,待以後分戶建房或現有房屋拆遷、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實施規劃重新建設時,按有關規定作出處理,並按照各地規定的面積標准重新進行確權登記。
八、認真做好集體建設用地的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村委會辦公室、醫療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及其他經依法批准用於非住宅建設的集體土地,應當依法進行確權登記發證,確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將集體土地使用權依法確認到每個權利主體。凡依法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的單位或個人應申請確權登記。
對於沒有權屬來源證明的集體建設用地,應查明土地歷史使用情況和現狀,認定合法使用的,由村委會出具證明並公告30天無異議的,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審批,確權登記發證。[1]
九、妥善處理農村違法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問題
違法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必須依法依規處理後方可登記。對於違法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應當查明土地歷史使用情況和現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村鎮規劃以及有關用地政策的,依法補辦用地批准手續後,進行登記發證。
十、嚴格規范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行為
結合全國土地登記規范化檢查工作,全面加強土地登記規范化建設。嚴格禁止搞虛假土地登記,嚴格禁止對違法用地未經依法處理就登記發證。對於借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或者擅自通過「村改居」等方式非經法定徵收程序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轉為國有土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非法出讓或出租集體土地用於非農業建設、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等違法用地,不得登記發證。對於不依法依規進行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或登記不規范造成嚴重後果的,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十一、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
各地要從機構建設、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規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妥善處理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爭議。
十二、規范完善已有土地登記資料
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全面核查整理和完善已有土地登記資料。凡是已經登記發證的宗地缺失資料以及不規范的,盡快補正完善;對於發現登記錯誤的,及時予以更正。各地要做好農村集體土地登記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保證登記資料的全面、完整和規范。各地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有關制度和標准,統一規范管理土地登記資料。
十三、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登記信息化
要參照《城鎮地籍資料庫標准》(TD/T 1015—2007)等技術標准,積極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登記資料庫建設,進一步完善地籍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穩步推進全國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查詢系統建設,提升土地監管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為參與宏觀調控提供支撐,有效發揮土地登記成果資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各省(區、市)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細化制定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的具體工作程序和政策。 [2]
權威解讀折疊編輯本段
近日,國土資源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農業部聯合下發《關於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11〕178號)。就相關政策要點,記者采訪了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有關負責人。
定位:面上推進勢在必行,點上難題留有餘地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提出,「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力爭用3年時間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
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登記確權發證工作,是中央從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這項工作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為加快部署工作,2011年5月,國土資源部聯合財政部、農業部下發《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60號)文件。與此同時,對推進工作急需的政策措施,抓緊研究、論證,爭取早日形成《意見》。
在60號文件的基礎上,《意見》集中解決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急需的有關政策和技術措施等問題。《意見》起草過程中,經反復商討研究,吸收採納了法學界及實踐層面專家、學者的合理化建議,徵求了財政部、農業部、中農辦、國務院法制辦等多部門意見,在充分修改完善基礎上,最終形成《意見》。
部地籍司負責人指出,鑒於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全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十分復雜,通過一個《意見》解決所有問題不現實,《意見》定位在「面上推進工作、點上留有餘地」。《意見》主要就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明確政策措施,把一些更具體的局部地區的問題留給地方解決,允許地方細化政策。同時,目前解決的主要是研究得比較成熟、看得比較準的問題,對一時還看不準的,留待下一步解決。
范圍: 堅持「全覆蓋」原則,「身份證」有別「工作證」
《意見》首先明確了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范圍,即覆蓋到全部農村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包括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遺漏。
部地籍司負責人對「全覆蓋」原則,作了著重強調。他說,由於目前林業部門、草原部門都有各自的法律依據,在實際工作中,落實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全面覆蓋,與林地、草地登記發證有效銜接確實存在管理上的協調難度。對此,他認為,應當堅持一點,土地證書與林權證在內的其他證書的關系,應當是「身份證」與「工作證」的關系,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應當包括全部農村范圍內的集體土地。60號文件明確強調了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要堅持全覆蓋的原則,《意見》也重申了這一原則。
主體:不作「一刀切」規定,「是誰的就發給誰」
集體土地所有權發證到村還是到組?對這個地方反映強烈的問題,《意見》依據法律和中發〔2010〕1號文件,沒有作出「一刀切」規定,而是遵循了「是誰的就發給誰」的原則。
部地籍司負責人解釋,根據《物權法》、《土地管理法》和中發〔2010〕1號文件要求,對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應當「是誰的就發給誰」,屬於村一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確權發證給村一級農民集體;屬於村民小組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確權登記發證給村民小組一級農民集體;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確權登記發證給鄉(鎮)一級的農民集體。實際中,屬於村集體、村民小組和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在實地也是比較清楚的。
這位負責人認為,這次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是對土地權利歸屬的確認而不是調整。任何「一刀切」規定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發證到村或到組的做法,都是與法律政策不相符的。考慮到歷史原因、村民小組機構不健全等現實情況,《意見》規定以中央1號文件「把全國范圍內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為原則要求,同時允許對於屬於村民小組集體所有的土地,而村民小組組織機構不健全的,可以由村民委員會代為申請登記、保管土地權利證書,給地方留了空間。
焦點:「小產權房」不得登記發證,「撤村建居」把握「三個環節」
土地登記具有嚴肅性和權威性。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必須依法依規嚴格規范。這是《意見》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
《意見》明確要求,嚴格禁止通過土地登記將違法違規用地合法化,對於違法宅基地和建設用地必須依法依規處理後方可登記。對於借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或者擅自通過「村改居」等方式非經法定徵收程序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轉為國有土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非法出讓或出租集體土地用於非農業建設、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等違法用地,不得登記發證。對於沒有權屬來源證明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要求查明土地歷史使用情況和使用現狀,認定合法後,方可走程序並確權登記發證。對於違法違規登記發證或登記不規范造成嚴重後果的,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對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等重點工作中的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問題,60號文件明確對開展綜合整治和需要流轉的農村土地,優先進行登記發證,為整治和流轉提供條件。要盡快完成綜合改革試驗區、農村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地區、城鄉結合部等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滿足改革發展的需要。為此,《意見》對「合村並組」、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農村土地整治以及「撤村建居」等工作涉及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工作依據實事求是原則分類作出規定。
以「撤村建居」為例,部地籍司負責人解釋,現實中,「撤村建居」涉及的集體土地權屬問題十分復雜。有的「撤村建居」後,農民集體成員全部轉為城鎮居民;有的一部分轉為城鎮居民,一部分仍為農村居民;有的「撤村建居」後,集體土地全部依法徵收為國有;有的一部分土地徵收為國有,其餘部分沒有徵收,仍然保留集體土地權屬性質。按照現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對於「撤村建居」的情況,須把握三個環節。一是如果集體土地全部依法徵收為國有的,其農民集體成員全部轉為城鎮居民;二是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只能通過徵收這一合法渠道;三是集體土地所有權只能確權登記給農民集體,不能給城鎮居民委員會。鑒於此,《意見》規定,對於「撤村建居」後,未徵收的原集體土地,只調查統計,不登記發證。調查統計時在新建單位名稱後載明原農民集體名稱,以給下一步國家出台相關法律政策後妥善處理該問題提供依據。他表示,關於未徵收的原集體土地,如何經過依法徵收的程序轉為國有,是一個重大的法律政策問題,還須留待有關方面下一步研究解決。
對實際情況復雜的宅基地登記發證問題,《意見》規定,非本農民集體的農民,因地質災害防治、新農村建設、移民安置等集中遷建,在符合當地規劃的前提下,經本農民集體大多數成員同意並經有權機關批准異地建房的,可按規定確權登記發證。已擁有一處宅基地的本農民集體成員、非本農民集體成員的農村或城鎮居民,因繼承房屋佔用農村宅基地的,可按規定登記發證,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應注記「該權利人為本農民集體原成員住宅的合法繼承人」。非農業戶口居民(含華僑)原在農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房屋產權沒有變化的,經該農民集體出具證明並公告無異議的,可依法辦理土地登記,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應注記「該權利人為非本農民集體成員」。之所以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注記,主要是考慮這幾種宅基地權利特殊,以同今後相關農村宅基地管理政策的出台和實施做好銜接。

❺ 村委會可以決定宅基地的使用面積嗎

村委會無權決定農民宅基地的使用面積。
宅基地的使用面積由各省規定,一般情況下不得超回過144平方米。
《土答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

❻ 集體土地使用證中使用權面積207.1平米,獨自使用面積45.28平米,共同使用面積84平米是何意

全部按照使用權面積物盡其用~屬於劃撥宅基~拆遷安置按照面積重新給予面積~按照面積補償現金或實物

❼ 集體土地使用證怎樣辦理的具體問題

手續費用:宅基地登記發放證第5條規定,辦理土地使用證時需繳納土地勘丈費和登記費,居民住宅用地100平方米以下的收費15元,每超過50平方米內加收5元,最大加收不超過15元。 辦理程序具體參照: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關於貫徹實施〈土地登記辦法〉進一步加強土地登記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70號)和《關於進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46號)文件,依法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宅基地和各類用地管理,制定本方案。

第一章 總 則

1.1 登記內容
宅基地使用權和其他各類用地登記以宗地為單位進行登記。採用GPS儀器或皮尺進行測量形成宗地圖,四鄰在地籍調查表上進行簽字蓋章,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准確、四鄰簽字無爭議,宅基地使用權要有村集體組織簽屬的宅基地使用權證明材料。土地登記審批件齊全後,上報局地籍科,依法報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注冊登記,頒發土地使用證書。
1.2 技術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3)《省土地管理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5)《土地登記辦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管理法》;
(7)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46號);
(8)《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土地登記表格》(試行)通知》(國土資發[2008]153號)。
1.3 技術流程(如下圖)
土地登記技術流程圖

土地登記申請

地籍調查

權屬審核

注冊登記

頒發證書

歸檔立卷

1.4 基本技術規定
(1)依法原則
嚴格按照《土地登記辦法》等相關規定進行登記。
(2)登記基本單位
以每宗地為登記基本單位。
(3)土地登記審批件編號
鄉(鎮)採用以前一直延用的代碼(保留3位),村採用各鄉(鎮)延用的代碼(保留3位),屯採用各村延用的代碼(保留3位),宗地編號以三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宗地編號統一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由「1」開始順序編號,即「鄉(鎮)→村→屯→宗地」。
縣城區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地籍編號分為三級,即:街道—街坊—宗地,宗地編號統一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由「1」開始順序編號。
1.5 申請人應提交材料
1、宅基地使用權人應提交材料
(1)土地登記申請書;
(2)戶主身份證復印件和戶口本復印件;
(3)土地登記委託書;
(4)鄰宗地涉及村民委員會或企事業單位簽字的,提交村長及企事業單位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書;
(5)土地權屬來源證明文件,如村民委員會給申請人出示的宅基地使用權證明材料等 。
(6)村長及企事業單位法人委託他人指界的,提交指界委託書;
(7)地上建築物權屬來源證明,如房屋產權證、規劃許可證明及買賣合同等;
(8)宗地圖;
(9)委託人或委託代理人身份證復印件; (10)地籍調查表內四鄰簽字、蓋章等資料。
變更土地登記除提交上述材料外應提交原土地證書及有關批准文件資料。
2、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土地使用權人應提交材料
(1)土地權屬來源證明文件,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用地文件、買賣合同及拍賣方案等相關資料;
(2)土地登記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書及身份證復印件;
(3)組織機構代碼證、工商營業執照復印件;
(4)房屋產權證復印件;
(5)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法人委託他人辦理土地登記的,提交委託人或委託代理人身份證復印件;
(6)鄰宗地涉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或村民委員會簽字的,提交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法人代表或村長身份證明書;
(7)地籍調查表內四鄰簽字、蓋章等資料。
3、2006年以前已經縣政府《關於土地登記和換發土地證書的通知》(伊政發[2006]8號)文件及相關文件作廢或注銷土地證書、而未重新辦理的,須提供以上資料,重新進行土地登記;依法進行土地登記、持有合法有效土地證書的,除提供以上資料外,還應提供原土地使用證書到國土資源局申請土地登記,換發新版證書;新版證書不再實行年檢制。
1.6收費標准
按照《吉林省土地管理條例》、吉省價房涉字[1997]3號和國土籍字[1990]93號等文件規定,土地登記工作涉及的收費項目及標准為:
1、初始登記費:按國土籍字[1990]93號文件執行
2、變更登記費:0.50元/平方米
3、土地證書工本費:20.00元/本(特製)
4、測繪費:按國家測繪機構收費標准執行。
5、其他在土地登記過程需要處罰或補繳的規費按相應標准執行。
6、在2005年之後已經收取完土地證書工本費而未發放土地證書的宅基地,經復核與原地籍調查表一致的,不再收取費用。持有2005年以後發放的新版合法有效土地證書的,換發證書不再收取證書工本費。
1.7 時間要求
全縣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截止時間為2009年10月31日。
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各類經營性用地和有明確土地使用權的其他用地登記發證工作截止時間為2009年6月30日。

第二章 組織實施

2.1 准備工作
(1)組織准備
國土資源局成立土地登記工作領導小組,各中心國土所要成立本所土地登記工作領導小組。
(2)技術准備
① 制定技術方案
根據《土地登記辦法》和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46號)文件,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和進一步加強土地登記工作技術方案》。主要包括技術方法、技術流程、時間安排、組織實施及主要成果等內容。
②技術培訓
對參與登記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經現場實習合格後方可從事土地登記工作。
(3)資料准備
①地籍調查工具
手持GPS、皮尺、印泥、中性筆。
②土地登記資料
土地登記申請書,地籍調查表,土地登記審批表,地籍調查法人身份證明書,土地登記歸戶卡,土地登記簿等資料。
③其他資料
宅基地使用權和其他各類用地權屬來源證明,買賣契約書、房屋產權證、建設用地批准書等土地登記資料。
2.2 選址試點
全縣選莫里青鄉作為試點鄉(鎮),馬安中心國土所在本轄區選一個村作為試點村。其他各中心國土所按《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和進一步加強土地登記工作方案》,根據本轄區實際情況選一個村進行試點。
2.3 宅基地面積標准
《吉林省土地管理條例》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面積不得超過下列標准:
(1)農業戶(含一方是農業戶口的居民)住宅用地三百三十平方米;市區所轄鄉和建制鎮規劃區、工礦區農業戶居民的住宅用地二百七十平方米;
(2)農村當地非農業戶居民住宅用地二百二十平方米;
(3)國有農、林、牧、漁、參、葦場(站)和水庫等單位的職工住宅用地二百七十平方米。
原有宅基地超過標準的,應當根據村莊、集鎮建設規劃逐步進行調整,調整前可以按臨時用地管理。村莊、集鎮建設需要時,超過標准部分必須退回,並不予補償。
禁止在超過用地標準的住宅用地上建永久性建築物。
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在當地再申請住宅用地的,不予批准。
2.4 依法登記
(1)原劃撥用地出讓、轉讓、出租,或已改變用途等需有償使用的土地使用權,經處罰後補辦用地審批手續、繳齊土地出讓金(年租金)及相關規費,再辦理土地登記。
(2)因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權屬爭議、界線不清等問題,參照1988年第一次土地詳查數據,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確權後再進行土地登記。
(3)非法買賣、少批多佔、未批自建、以租代征、擅自改變用途、容積率等違法違規用地,必須經處罰後補辦用地審批手續、繳齊土地出讓金(年租金)及相關規費,再辦理土地登記。
(4)未經審批擅自圈佔、破壞耕地的,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嚴肅處理後,退回村集體經濟組織。
(5)嚴格落實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的法律規定。除繼承外,農村村民一戶申請第二宗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的,不予受理。
(6)嚴格執行城鎮居民不能在農村購買和違法建造住宅的規定。對城鎮居民在農村購買和違法建造住宅申請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的,不予受理。
(7)嚴格執行宅基地面積標准。宅基地面積不得超過《吉林省土地管理條例》規定的標准,對宅基地超占面積的,在辦理登記時按下列情況處理:
①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前,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在《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後至今未擴大用地面積的,可以按現有實際使用面積進行登記。
②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起至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時止,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規定的面積標準的,超過部分按當時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處理後,可以按實際使用面積進行登記。
③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後,農村村民建房佔用的宅基地,超過《吉林省土地管理條例》規定的面積標準的,按照實際批准面積進行登記。其面積超過標準的,可在土地登記簿和土地權利證書記事欄內註明超過標準的面積,待以後分戶建房或現有房屋拆遷、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實施規劃重新建設時,按有關規定作出處理,並按照規定的面積標准重新進行登記。
(8)對宅基地權屬存在爭議的,要依法、及時進行調處,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9)對新申請宅基地的,當事人在辦理宅基地用地審批的同時申請土地登記,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做到即批即辦,在住宅建成並實地檢查合格後,報人民政府核發土地權利證書。
(10)對已有的宅基地,要充分利用已有宅基地權屬來源材料,加快辦理登記發證。對2008年6月1日前已經填寫完《地籍調查表》、各項基礎材料齊全而未發放證書的,應按新規定補充《土地登記申請表》、《土地登記簿》等相關資料後發放土地證書。對2005年1月以後雖收取了費用,但各項材料不全的,按新規定進行登記,不再收取費用。

第三章 技術標准

3.1 地籍調查表
地籍調查是指依照國家的規定,通過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查清宗地的權屬、界址線、面積、用途和位置等情況,形成數據、圖件、表冊等調查資料,為土地注冊登記、核發證書提供依據的一項技術性工作。地籍調查是土地登記的法定程序,是土地登記的基礎工作,其資料成果經土地登記後,具有法律效力。地籍調查表是地籍調查後的真實表現,填好地籍調查表特別重要,實地進行地籍調查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宗地草圖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按照規范的比例尺進行實地勾畫,對較大的宗地本表幅面不夠時,可加附頁繪制附在宗地草圖欄內。
(2)宗地草圖按「從左向右、自上而下,由「①」開始順序」標出界址點號,並在界址標示一欄按實地情況標出界標種類。
(3)宗地草圖上要標明丈量者,丈量日期。
(4)權屬調查是地籍調查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本宗地指界人要簽名並按手印或蓋章,鄰宗地指界人要簽名並按手印或蓋章,鄰宗地為村民委員會或企事業單位的,要蓋單位公章和法人旨章,並填寫土地登記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書、土地登記委託書和地籍調查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書。界址線的起點號、終點號、界址調查員姓名一定要填寫清楚。
地籍調查中有權屬爭議的,待爭議解決後再進行登記;沒有權屬爭議,但鄰宗地拒絕簽字或鄰宗地戶主長時間不在家的,國土資源部門工作人員可以將違約缺席定界通知書(內有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復印件一份)寄送給此鄰宗地戶主,並在鄰宗地牆面或明顯處貼上宗地圖復印件,在十五日內,若鄰宗地戶主對定界結果如有異議可提出劃界申請,並負責重新劃界的全部費用,逾期不申請,按地籍調查表上定界結果為准。此違約缺席定界通知書與土地登記件一起存檔。
(5)涉及共有使用權情況的要在共有使用權情況一欄標明共有情況。需要說明其它情況的要在說明一欄填寫清楚。
3.2 土地登記申請書
(1)申請書以宗地為單位填寫。
(2)一個土地使用權人或所有權人使用或擁有兩宗以上土地的,按宗地分別填寫申請書。
(3)一宗地有多個土地使用權人的,由各共有土地使用權人分別填寫申請書。
(4)當事人雙方共同申請登記的,應當由當事人雙方共同填寫一份申請書。
(5)申請書必須如實填寫,確屬不填的欄目用上斜線填充。
(6)登記申請人一欄應在使用權人欄畫「√」,填寫清楚名稱(姓名)、證件種類、證件編號、單位性質、通訊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聯系人姓名、聯系電話、代理人姓名、申請登記的內容等,需要備注的要在備注一欄填寫清楚。
(7)本申請人對填寫的上述內容及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一欄必須由申請人簽字並按手印或蓋章,寫明申請日期。
3.3 土地登記審批表;
(1)審批表以宗地為單位填寫。
(2)一宗地有多個土地使用權人的,按各共有使用權人的土地情況分別填寫審批表。
(3)審批表必須如實填寫,確屬不填的欄目用上斜線填充。
(4)登記類型一欄寫明「宅基地使用權登記」。
(5)申請人情況填寫內容與土地登記申請書一致。
(6)土地情況填寫清楚坐落、宗地面積、權屬性質、用途、使用權類型、使用期限、終止日期、權利設立情況、使用權面積(獨用面積或分攤面積)、調查表號等,土地分類面積一欄在住宅用地欄畫「√」。
(7)附著物情況填寫清楚建築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限高、建築物佔地面積、建築物類型、申報建築物權屬。
(8)土地權屬來源證明文件名稱、編號、日期一定要填寫清楚。
3.4 土地登記簿;
土地登記簿由每宗地的土地登記卡、土地登記卡續表、共用宗土地登記卡目錄三部分組成。土地登記簿以物的編成為基礎,以街道(鄉、鎮)為單位,按街坊(村)及宗地號順序排列組裝。
土地登記卡以宗地為單位填寫:
(1)土地權利人獨自擁有或使用一宗地的,土地登記時,只填寫土地登記卡及續表。
(2)兩個以上土地使用權人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記時,填寫宗地土地登記卡及續表、共用宗土地登記卡目錄、各土地使用權人土地登記卡及續表。
(3)土地登記卡記載的內容發生變更或進行初始、變更、注銷和其他登記的,在土地登記卡續表上進行登記。但地號、宗地面積發生變更的,須更換土地登記卡。
3.5 土地登記歸戶卡;
以土地權利人為單位填寫。土地權利人在同一縣級行政區域內擁有、使用兩宗以上土地的,應當填寫在同一土地歸戶卡上。
3.6 宗地圖;
宗地圖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點線和相鄰宗地關系的圖件。宗地圖是以宗地為單位編繪的地籍圖。宗地圖是土地證書的附圖,通過具有法律手續的土地登記過程的認可,是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持有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圖件憑證,是處理土地權屬問題時具有法律效力的圖件。
宗地圖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方位進行繪制,根據實地選擇比例尺,圖上四鄰要標注清楚。
宗地圖上要用紅線勾畫出批准撥用宅基地使用范圍,並在宗地面積處寫上實際使用面積,並在後面標注出批准撥用宅基地面積。
3.7 土地使用證書;
土地證書能夠對權利人、權屬來源、權屬性質、取得時間、使用年限、變化情況和土地面積、位置、用途、界限、等級、價值等進行記載。
宅基地使用權和各類用地登記審批件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注冊登記,必須經微機列印後方可發放,手寫無效。
3.8 土地登記卷宗。
已頒發土地使用證書的宅基地使用權和各類用地登記審批件要嚴格按照土地登記檔案的要求,裝訂成卷,每個審批件裝訂成一個檔案,以鄉鎮、村、屯為單位,歸檔立卷,永久保存,並列印宅基地使用權和各類用地登記檔案總目錄,以備日常管理需要。

第四章 主要成果

3.1 外業成果
(1)地籍調查表本宗地及鄰宗地指界人簽字;
(2)宅基地使用權和各類用地權屬來源資料證明等;
(3)宗地草圖。
3.2 內業成果
(1)土地登記申請書;
(2)土地登記審批表;
(3)土地登記簿;
(4)土地登記歸戶卡;
(5)宗地圖;
(6)土地使用證書。

❽ 集體土地使用證產權人死亡,現在村拆遷,集體土地使用證上的面積算個人還是算集體的能算遺產嗎急急急

房產是個人,是可以繼承相關的房產,地上物是可以的

土地性質上屬於集體,蛤因為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時,原權利人已經繳納過相關費用了 且土地配屬房屋使用,所以相關權益人也可變更

❾ 集體土地使用證使用權面積3332平方米,是什麼意思

國家給你了3332平方的土地,摺合下來差不多5畝地,但是你只用了509平方的土地,房子的面積只有98平米,沒有分攤合適獨用面積。

❿ 集體土地使用證的使用權面積跟不動產證的土地使用權面積有啥區別,再說集體土地證有本宗地超面積53.9

您好,我是復注冊執業的土地估制價師和房產評估師。關於您所咨詢的問題,目前集體土地進行確權是綜合考量,以原有權重為基礎,參考村集體的戶數變更(出生死亡、嫁娶外遷等)、建設用地的歷史變化(如出租及流轉)等因素。圍牆如果在原有土地范圍內,則只計算投影面積,而非計算圍牆面積。同時提供超用面積的協議或合同作為依據,可以辦理相關產權的確認手續。如果對我的回答滿意,記得選為最佳答案。未盡事宜,可以私*信聯系。

閱讀全文

與集體土地使用證使用權面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