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森林資源使用權流轉的適用情形

森林資源使用權流轉的適用情形

發布時間:2020-12-31 01:47:17

❶ 最新的林業相關的政策法規


2008年7月22日下午14時,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介紹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分5個部分、21條,我們稱之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1條」。這個《意見》,認真總結了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深刻闡述了這項改革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並對完善政策措施、加強組織領導提出了具體要求。這項改革最核心的內容是明晰產權,就是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法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方式落實到農戶,確立農民作為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的主體地位。

《意見》要求,明晰產權要維護「兩性」。一是維護家庭承包經營的長期性,承包期為70年,期滿後還可以繼續承包。二是維護承包經營的物權性。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對集體林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享有平等的初始分配權,即承包經營權。根據《物權法》規定,林地承包經營權為用益物權,農民對林地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受益和處置的權利。這就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真正做到「山定權、人定心、樹定根」。

《意見》特別強調了五項基本原則,即「五個堅持、五個確保」: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農民平等享有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二是堅持統籌兼顧各方利益,確保農民得實惠、生態得保護;三是堅持尊重農民意願,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四是堅持依法辦事,確保改革規范有序;五是堅持分類指導,確保改革符合實際。

《意見》還明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林木採伐管理機制,加強林地、林木流轉制度建設,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師制度和評估制度,建立支持集體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公益林補償制度、林權抵押貸款制度、政策性森林保險制度,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

❷ 哪些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根據《森林法》第十五條規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一、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權。

三、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

森林使用權的轉讓,是指使用權人將其享有的林木使用權或者林地使用權,一定期限內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他人。森林轉讓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效益優先

把生態建設作為林業發展的第一任務,以提高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保障生態環境不被破環為前提。

二、堅持林地所有權和用途不變

防止以投資發展林業為名,擅自改變林地用途,將林地改變為非林地。

三、評估在先

國有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轉讓,必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評估機構,按照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規定、規程先行評估。

四、自願、公開、公平、公正

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轉讓必須體現雙方的意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公開轉讓程序和結果,賦予社會各方面平等參與和監督的權利。

五、誰經營誰受益

森林、林木和林地轉讓,面向國內外法人和自然人,凡是有經營能力的社會主體均可以參與,經營收益歸經營者所有,可以繼承、轉讓、低壓、入股和作為合資、合作的出資條件。

六、森林、林木和林地轉讓協調一致

林地使用權轉移時,林地上的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一並流轉,但不包括林內野生動物、地下礦物和埋藏物。

七、森林資源培育規劃統一協調

轉讓的森林和林地,必須按照國家批準的森林分類區劃進行經營,符合森林資源培育和利用方向。

(2)森林資源使用權流轉的適用情形擴展閱讀:

《森林法》第十五條規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但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

(一)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權;

(三)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

依照前款規定轉讓、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的,已經取得的林木採伐許可證可以同時轉讓,同時轉讓雙方都必須遵守本法關於森林、林木採伐和更新造林的規定。

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森林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在農業社會,人類從森林樵採柴炭作為能源,採伐木材修建宮室、廟宇、房屋;在工業社會,人類從森林取得木材用作造紙、傢具、車船和建築材料。

當代社會,人類利用森林資源不僅是取得林產品,更要發揮它的生態屏障作用,還要它提供人們休閑遊憩場所。但森林資源是有限的,不合理的濫伐森林會造成生態災難。因此,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建立森林保護體系,是保證森林資源持續而高效利用的前提。

首先,要根據森林資源的特點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條件,制訂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合理安排林業生產的結構與布局。其次是制定保護森林的法令,實行以法治林,嚴懲濫砍濫伐森林,限制採伐量和採伐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林木採伐實行限額管理和採伐證制度,並提出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和制止亂砍濫伐的「三防」體系。最後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森林動植物資源。

❸ 最新的森林法的內容是什麼 發布日期是什麼日期

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根據1998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決定》修正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盜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依法賠償損失;由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盜伐株數十倍的樹木,沒收盜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並處盜伐林木價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
濫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濫伐株數五倍的樹木,並處濫伐林木價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拒不補種樹木或者補種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林業主管部門代為補種,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 盜伐、濫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定,超過批準的年採伐限額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超越職權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糾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有關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未予糾正的,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可以直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買賣林木採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的,由林業主管部門沒收違法買賣的證件、文件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買賣證件、文件的價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偽造林木採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 在林區非法收購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的,由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收購的盜伐、濫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收購林木的價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進行開墾、採石、采砂、采土、采種、采脂和其他活動,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依法賠償損失;由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壞株數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樹木,可以處毀壞林木價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法規定,在幼林地和特種用途林內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依法賠償損失;由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壞株數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樹木。
拒不補種樹木或者補種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林業主管部門代為補種,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
第四十五條 採伐林木的單位或者個人沒有按照規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發放採伐許可證的部門有權不再發給採伐許可證,直到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為止;情節嚴重的,可以由林業主管部門處以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 從事森林資源保護、林業監督管理工作的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其他國家機關的有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0年11月 17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 1141次會議通過)
為依法懲處破壞森林資源的犯罪活動,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審理這類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規定的「珍貴樹木」,包括由省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其他部門確定的具有重大」歷史紀念意義、科學研究價值或者年代久遠的古樹名木,國家禁止、限制 出口的珍貴樹木以及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樹木。
第二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行為「情節嚴重」:
(一)非法採伐珍貴樹木二株以上或者毀壞珍貴樹木系使珍貴樹木死亡三株以上的;
(二)非法採伐珍貴樹木二立方米以上的;
(三)為首組織、策劃、指揮非法採伐或者毀壞珍貴樹才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第三條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數量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以盜伐林木罪定罪處罰;
(一)擅自砍伐國家、集體、他人所有或者他人承包經營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二)擅自砍伐本單位或者本人承包經營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三)在林木採伐許可證規定的地點以外採伐國家、集體、他人所有或者他人承包經營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第四條 盜伐林木「數量較大」,以二至五立方米或者幼樹一百至二百株為起點;盜伐林木「數量巨大」,以二十至五十立方米或者幼樹一千至二千株為起點;盜伐林木「數量特別巨大」,以一百至二百立方米或者幼樹五千至一萬株為起點。
第五條 違反森林法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數量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濫伐林木罪定罪處罰:
(一)未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及法律規定的其他主管部門批准並核發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雖持有林木採伐許可證,但違反林木採伐許可證規定的時間、數量,樹種或者方式,任意採伐本單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二)超過林木採伐許可證規定的數量採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林木權屬爭議一方在林木權屬確權之前,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數量較大的,以濫伐林木罪論處。
第六條 濫伐林木「數量較大」,以十至二十立方米或者幼樹五百至一千株為起點;濫伐林木「數量巨大」,以五十至一百立方米或者幼樹二千五百至五千株為起點。
第七條 對於一年內多次盜伐、濫伐少量林木未經處罰的,累計其盜伐、濫伐林木的數量,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條 盜伐、濫伐珍貴樹木,同時觸犯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第三百四十五條規定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九條 將國家、集體、他人所有並已經伐倒的樹木竊為已有,以及偷砍他人房前屋後、自留地種植的零星樹木,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第十條 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規定的「非法收購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中的「明知」,是指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視為應當知道,但是有證據證明確屬被蒙騙的除外:
(一)在非法的木材交易場所或者銷售單位收購木材的;
(二)收購以明顯低於市場價格出售的木材的;
(三)收購違反規定出售的木材的。
第十一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在林區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情節嚴重」:
(一)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二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一千株以上的;
(二)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珍貴樹木二立方米以上或者五株以土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在林區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情節特別嚴重」:
(一)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林木一百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五千株以上的;
(二)非法收購盜伐、濫伐的珍貴樹木五立方米以上或者十株以上的;
(三)其他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
第十二 條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違反森林法的規定,超過批準的年採伐限額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或者違反」規定濫發林木採伐許可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四百零七條規定的「情節嚴重,致使森林遭受嚴重破壞」,以違法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罪定罪處罰:
(一)發放林木採伐許可證允許採伐數量累計超過批準的年採伐限額,導致林木被採伐數量在十立方米以上;
(二)濫發林木採伐許可證,導致林木被濫伐二十立方米以上的;
(三)濫發林木採伐許可證,導致珍貴樹木被濫伐的;
(四)批准採伐國家禁止採伐的林木,情節惡劣的;
(五)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第十三條 對於偽造、變造、買賣林木採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件,森林、林木、林地權屬證書,佔用或者徵用林地審核同意書、育林基金等繳費收據以及其他國家機關批準的林業證件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罪定罪』處罰。
對於買賣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等經營許可證調,同時觸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百八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四 條聚眾哄搶林木五立方米以上的,屬於聚眾哄搶「數額較大」;聚眾哄搶林木二十立方米.以上的,屬子聚眾哄搶「數額巨大」,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的規定,以聚眾哄搶罪定罪處罰。
第十五 條非法實施采種、采脂、挖筍、掘根、剝樹皮等行為,牟取經濟利益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以盜竊罪定罪處罰。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六條 單位犯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第三百四十五條規定之罪,定罪量刑標准按照本解釋的規定執行。
第十七條 本解釋規定的林木數量以立木蓄積計算,計算方法為:原木材積除以該樹種的出材率。
本解釋所稱「幼樹」,是指胸徑五厘米以下的樹木。
濫伐林木的數量,應在伐區調查設計允許的誤差額以二上計算。
第十八條 盜伐、濫伐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的定.罪量形問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參照上述規定的精神,規定本地區的具體標准,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第十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本解釋第四條、第六條規定的數量幅度內,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量標准、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❹ 森林法作了哪些重大修改

一、關於森林法的適用范圍
新森林法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種植、採伐利用和森林、林木、
林地的經營管理活動,都必須遵守本法。」與原森林法相比,修改的主要內容有二點:一是,突出了森林、林
木的培育種植。原森林法將森林的採伐利用列在培育種植之前,這次修改將兩者的位置換了次序,並增加了「
林木」的培育種植。這個修改,反映了現代林業的經營理念,即更側重於擴大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
效益、社會效益。經營活動以營林為基礎,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個詞句順序的改變,卻反映了我國林業建
設指導思想的變化。
二是,增加了林地的經營管理活動,把林地經營管理納入了森林法的適用范圍。原森林法沒有明確林地的
經營管理活動要適用森林法的規定,因此,實踐中造成森林、林木的經營管理與林地的經營管理相脫節。這一
次修改森林法的內容有幾條都是關於林地的內容,如林地使用權的流轉的規定,關於國有林發證的規定,關於
征、佔用林地的規定等,這些內容進一步強化了森林法中對林地經營管理的規定。
二、關於國家所有的重點林區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確權發證
新森林法第三條在維持了原森林法關於森林、林木和林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權發證規定的同時,
增加了「國務院可以授權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對國務院確定的國家所有的重點林區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
造冊,發放證書,並通知有關地方人民政府」的規定。目前,國務院確定的國家所有的重點林區是指東北、內
蒙古國有林區的國家重點森工企業施業區。之所以規定這些重點林區的森林、林木、林地由國務院授權其林業
主管部門登記造冊,發放證書,是由這些重點林區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由於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強調地方利
益,通過確權發證的形式不斷蠶食這一重點林區森林資源的情況時有發生,將經當時的國家計劃委員會確定的
國有森工企業施業區內的森林、林木、林地劃給地方、集體甚至個人,嚴重地破壞了這一重點林區的森林資源
。1989年國務院決定由當時的林業部核發這一重點林區內森工企業的森林、林木、林地的證書(即林權證書)
,此次修改將實踐中證明有效的保護制度用法律規范的形式確立下來,也是對國務院授權其林業主管部門發證
行為的一種確認,同時,此次修改還進一步明確了林權證的法律地位,即林權證就是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的
法律憑證。
三、關於科技興林
新森林法第六條規定「國家鼓勵林業科學研究,推廣林業先進技術,提高林業科學技術水平」。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林業的發展也必須依靠林業科技的支持。因此
,此次修改突出了林業科研在森林法中的重要地位。將森林法第五條中第二款單獨列為一條,鑒於林業科學技
術在提高林業科技水平和林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新森林法中第六條增加了「推廣先進技術」的內容,尤其是
那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既是提高林業科學技術水平的主要內容,又是提高林業生產者素質的重要手段,應當引
起全體林業工作者和廣大林農群眾的注意。同時,在第十二條增加了「在林業科學研究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單
位或者個人」給予獎勵的規定,為實施科技興林提供了更為明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四、關於減輕林農負擔和維護造林者的合法權益
1.關於減輕林農負擔
新森林法第七條第一款規定:「國家保護林農的合法權益,依法減輕林農的負擔,禁止向林農違法收費、
罰款,禁止向林農進行攤派和強制集資。」廣大林農是我國林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實踐
中非法侵犯林農的合法權益,特別是非法增加林農的負擔的現象仍屢禁不止,這些都極大地挫傷了林農的積極
性。為依法解決林農負擔問題,新森林法增加上述規定。
2.關於維護造林者的合法權益
新森林法第七條第二款新增了「國家保護承包造林的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承
包造林的集體和個人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的規定,以維護承包造林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
益,促進林業發展。
五、關於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
新森林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國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提供生態效益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
林的森林資源、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具體
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1.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統稱為生態公益林。但這些森林資源只有生態和社會效益,無法進行市場交換,
如果對經營這部分森林資源沒有補償,就會形成「少數人投入,全社會受益」、「相對貧困地區投資,相對富
裕地區受益」的不合理機制。
2.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是一項服務社會、受益全民的公益事業,用法律的形式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森
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一項決策

3.生態公益林的生產經營者的勞動成果服務於全社會,其損失補償應由政府負責統籌。建立森林生態效益
補償基金,補償生產經營者,保證了從事林業生態公益事業建設的林場職工和農民有持久投入的積極性和承受
能力。根據本條規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另外,新森林法第八條還增加了一項內容,即「提倡木材綜合利用和節約使用木材,鼓勵開發、利用木材
代用品」,作為國家對森林資源實行保護的措施之一。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關於林業分類經營問題。修改後森林法中雖然沒有出現「林業分類經營」這個概念,
但是森林法的規定體現了林業分類經營的原則。特別是在森林法第六條中增加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規定
,在森林法第十五條中對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轉讓、入股
、作為合資、合作造林條件的規定,實際上肯定了林業分類經營的思路與做法。而且森林法在有關自然保護區
的規定中,在森林採伐和更新的規定中,對於不同種類的森林已經規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這些規定都可以為
林業分類經營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
六、關於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流轉問題
新森林法第十五條是這次修改中新增加的法律規定。
第一,規范森林、林木、林地流轉的現實意義。對一部分森林資源實行有償轉讓,可以使林業生產經營「
變長為短」,林業生產者造林、育林的成果可以隨時通過市場實現其價值,森林經營周期長的風險可以得到分
解,這對解決造林資金短缺,增加林業生產者近期收益也將起到一定作用。另外,可以促進林業生產要素之間
的合理組合,使森林向資金、技術等條件好的單位或個人轉移,以帶來林業建設投入的增加,有利於發展定向
培育的速生豐產林基地,也可以使部分鄉村集體林業再生產資金困難問題得以解決。
第二,有償流轉對象的限制。本條同時對有償流轉的對象進行了限制:除上述規定可以轉讓的情形外,其
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這里所指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的范圍,包括在本法
第四條規定的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的范圍內。總之,確定有償轉讓范圍的主要依據之一,是森林的不同用途及
林種的劃分。根據本法第四條的規定,森林分為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種用途林五大類林種。
這種分類方式,主要是依據森林的不同主導利用功能來確定的,同時,國家根據不同林種制定不同的政策,采
取不同的經營方式和不同的保護措施。例如,對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法律規定只允許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
採伐,不得進行以取材為目的的採伐。隨著森林資源有償流轉等森林經營實踐活動的進一步豐富、發展,森林
經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完善,森林資源流轉的制度也要繼續深入、細化。因此,本法對森林資源有償流轉只作
了原則上的規定,對有償流轉的具體范圍和有償流轉的具體辦法,本條規定由國務院另行制定相應的具體辦法

第三,流轉的標的和形式。從流轉的標的來看,有兩種情況,一是林木(活立木)的所有權,二是林地使
用權。它們可以分別轉讓,也可以同時轉讓。轉讓的具體形式應由轉讓雙方根據實際需要而協商確定。除轉讓
外,本條規定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的出資條件。
第四,關於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有償流轉的條件限制。對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的有償流轉,本條
規定了兩種限制,一是用途限制,即轉讓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後不得改變林地的用途;二是經營限制,即
轉讓雙方都必須遵守本法關於森林、林木採伐和更新造林的規定。
七、關於佔用、徵用林地管理和森林植被恢復費
新森林法第十八條是對徵用和佔用林地及森林植被恢復費的使用的規定。
本條對佔用、徵用林地的原則作出了規定,即進行勘查、開采礦藏和各項建設工程,應當不佔或者少佔林
地。
第一,依照本條規定,必須佔用或者徵用林地的,應當經過三個程序:
1.佔用、徵用林地必須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這一規定是這一次修改森林法時新增加的規定。也就是說,佔用或者徵用林地的,必須先經縣級以上人民
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才可以辦理佔用、徵用林地的審批手續。這一規定主要是針對非法侵佔林地、
越權審批徵用、佔用林地屢禁不止的現象,以及一些國家和地方重點建設工程非法佔用林地十分嚴重的現象。
2.佔用、徵用林地必須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佔用、徵用林地不但涉及到林地權屬的變更,而且還涉及到如何給原使用單位、原所有單位安置、補償等
問題,所以必須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土地管理法實施細則等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3.佔用、徵用林地必須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
這一規定是這一次修改森林法時新增加的規定。也就是說,佔用或者徵用林地用於勘查、開采礦藏和各項
建設工程的,必須由用地單位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對徵用、佔用林地的,要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一方面能
夠保證森林資源和森林覆蓋率不因佔用或者徵用林地而減少,另一方面對用地單位也是一種經濟約束機制,可
以利用經濟手段控制林地的減少。
第二,森林植被恢復費的使用和監督
1.森林植被恢復費的使用
本條第一款增加規定森林植被恢復費必須專款專用,森林植被恢復費由林業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統一安
排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
2.森林植被恢復費的監督
一方面,法律要求上級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督促、檢查下級林業主管部門利用森林植被恢復費組織植樹
造林、恢復森林植被的情況;另一方面又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森林植被恢復費,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
審計相關對森林植被恢復費使用的情況加強監督。
第三,未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而佔用、徵用林地的處理
任何組織、單位、個人未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批准用地機關無權辦理批准佔用、徵用林地手續。違
法辦理審批佔用、徵用林地的,應依照土地管理法有關無權批准用地的法律責任處罰。
八、關於森林公安機關和武裝森林警察部隊
1.關於森林公安機關
新森林法第二十條第一款闡明了森林公安機關(即林業公安機關)是國家公安機關的組成部分,又是林業
主管部門中的一支重要執法力量。森林公安機關實行林業和公安雙重領導,以林業管理為主的體制。新森林法
規定森林公安機關可以在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授權范圍內,代行關於盜伐、濫伐森林或者林木、買賣林木採伐
許可證、木材運輸證等證件、在林區非法收購盜伐或者濫伐的林木和非法開墾、採石等行為的行政處罰權,有
利於充分發揮這支隊伍保護森林資源的主要作用,也界定了其與林業主管部門在行政執法上的法律關系。
森林公安機關代行本法規定的行政處罰權,有兩方面的限制,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由林業主管部門實施
的行政處罰都可以由森林公安機關代行。另一方面,森林公安機關代行行政處罰權要依照森林法的規定,在國
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授權的范圍內。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森林公安機關可以代行本法規定的部分行政處罰權,並不意味著森林公安機關是行使
本法規定的這些行政處罰的主體。森林公安機關可以代行的行政處罰權,林業主管部門仍然有權行使這些行政
處罰權。
2.關於武裝森林警察部隊
新森林法第二十條第二款:「武裝森林警察部隊執行國家賦予的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的任務。」原森林法
沒有對武裝森林警察部隊及其主要任務的規定。這是此次修改過程中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和武裝森林警察部隊在
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中所發揮的主要作用而新增加的規定。
武裝森林警察部隊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同管理、以地方管理為主,林業主管部門與公安機關共同管理、以林
業主管部門為主的體制。根據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有條件的大面積國有林區場所建立武裝森林警察
部隊。
九、關於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天然林資源
新森林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與原森林法的規定相比,在劃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中增加了「天然林區
」的規定。天然林是相對於人工林而言的,是我國森林資源中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森林。但由
於我國森林資源的數量減少,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國家和地方人民政府都將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
天然林的保護,並逐步減少對天然林的採伐,進而實現對天然林的禁伐。在目前還暫不具備禁伐條件的情況下
,將天然林劃為自然保護區是實施有效保護的重要措施。
在這次修改的森林法對這一條作了部分修改。修改內容為:將原森林法該條第一款中應當劃為自然保護區
的「天然熱帶雨林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林區」一句修改為「天然熱帶雨林區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其他天然
林區」,將「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其他天然林區」也應當劃定為自然保護區,以加強保護管理。
十、關於珍貴樹木及其製品、衍生物進出口管理
珍貴樹木的進出口管理直接涉及到國內珍貴樹木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森林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國家禁止或者限制珍貴樹木及其製品、衍生物的出口。
由於我國樹木資源非常豐富,禁止或者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或者其製品、衍生物,只是那些處於瀕危狀態
或者面臨著瀕危狀態或者名貴的樹木。因此,這就需要制定禁止或者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及其製品、衍生物的
名錄,只有列入名錄的樹木及其製品、衍生物,禁止或者限制出口。該條第一款還規定,國家禁止或者限制出
口的珍貴樹木及其製品、衍生物的名錄和年度限制出口總量,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該條第二款規定的出口國家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或者其製品、衍生物的批准程序可分為二種情況:一是出
口已經列入國家限制出口珍貴樹木或者其製品、衍生物的名錄內的珍貴樹木或者其製品、衍生物,但並沒有列
入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限制進出口的瀕危物種的,應當先經出口人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
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批准,海關憑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放行。二是進出口的珍貴
樹木或者其製品、衍生物,原產於我國,既屬於國家限制出口珍貴樹木或者其製品、衍生物名錄內的珍貴樹木
或者其製品、衍生物,又已經列入到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限制進出口的瀕危物種的,樹木或者其製品、衍生物
的出口人在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批准後,還應當向
國家設立的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機構申請辦理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海關憑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放行。
十一、關於法律責任
原森林法在法律責任方面的規定還不夠全面、完善,此次修改,根據新的刑法和當前實際情況,除了維持
原處罰規定外,加大了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
1.關於盜伐、濫伐森林和其他林木的處罰
新森林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除了維持原森林法的規定以外,修改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將原由林業主
管部門責令賠償損失修改為「依法賠償損失」。賠償損失屬民事責任,原規定容易誤解為行政處罰,兩者性質
是不同的,實踐中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賠償損失當事人不賠的,林業主管部門也不能強制執行,而改為「依法賠
償損失」則可按民事訴訟程序解決上述問題;第二,增加了「沒收盜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的規定,不讓違
法行為的人在經濟上佔得利益;第三,增加了「拒不補種樹木或者補種樹木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林業主
管部門代為補種,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的規定。
2.關於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的處罰
新森林法第十四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珍貴樹木是我
國森林資源中的寶貴財富,但原森林法只有原則性的保護規定,特別是沒有專門的處罰規定,此次修改根據修
訂後的刑法的規定,將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的,作為一種犯罪行為予以處罰,加大了懲罰力度。
3.關於超限額或者超越職權發放證件的處罰
新森林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與原森林法規定相比,修改的主要內容有:第一,擴大了超限額或者超越職權
發放證件的范圍,原規定只限於林木採伐許可證,現擴大到木材運輸證件、批准出口文件和允許進出口證明書
;第二,增加了「由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糾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
給予行政處分」的規定,強調了林業主管部門的職責;第三,進一步明確了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可以直接處理
的規定,即對有關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未予糾正的,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可以直接處理,進一步增強了處罰
的力度。
4.關於買賣或者偽造有關證件的處罰
新森林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與原森林法相比,修改的內容有:第一,將倒賣林木採伐許可證修改為「買賣
林木採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許進出口證明書」,這樣既擴大了原森林法規定的內容,
又加大了打擊的范圍;第二,將沒收違法所得、罰款修改為「沒收違法買賣的證件、文件和違法所得,並處違
法買賣證件、文件的價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這既加大了處罰力度,也便於在執法中操作,同時,對
違法買賣上述證件、文件的買方、賣方都要依法給予處罰,這有利於打擊非法買賣證件、文件的行為;第三,
偽造林木採伐許可證、木材運輸證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的,屬於一種犯罪行為,要依法追究
刑事責任,這樣規定便與刑法相一致。
5.關於非法收購明知是盜伐、濫伐林木的處罰
在林區非法收購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的,是引起盜伐、濫伐林木行為的重要原因。新森林法第四十三
條明確規定由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林木或者變賣所得,並處罰款,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
任。
6.關於毀林行為的處罰
新森林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與原森林法規定相比,修改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將原「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賠
償損失」修改為「依法賠償損失」;第二,增加了罰款處罰;第三,增加了「拒不補種樹木或者補種樹木不符
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林業主管部門代為補種,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的規定,既加大了處罰力度,又有利
於恢復森林資源。
7.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瀆職的處罰
新森林法第四十六條是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涉及林業
管理方面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給森林資源造成破壞或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實際情況而新增加的
規定。這里所說的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是指林業主管部門內部的工作人員和依法履行林業主管部門的管理
職能的人員;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主要是指人民政府或者依照法律規定履行職務涉及林業行業管理工作的人
員。對上述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閱讀全文

與森林資源使用權流轉的適用情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