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權怎麼理解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專的排他性的權屬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用益物權的特徵
(1)用益物權具有用益性;
(2)用益物權具有獨立性;
(3)用益物權具有佔有性;
用益物權的特點
(1)是對所有權有所限制的權利.用益物權人的權利也受一定的限制;
(2)是非所有人基於法律、合同或者其他合法途徑而取得的權利,也是對他人財務享有直接支配權。
(3)是從所有權的權能分離出來的相對獨立的他物權。
Ⅱ 物權法第31條是什麼內容,該如何理解
第九條不動產物抄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五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1、我覺得你說的不是第9、15條的意思,這兩條不涉及你提到的問題2、第九條說的是不動產的效力一般是經登記生效;第15條是指買賣不動產的合同是成立生效。即使簽訂後沒有按第9條對不動產登記,仍不影響合同的效力;3、也就是說不動產生效與否和合同生效與否是無關的。第9與第15說的是兩個不一樣的內容。4、如果真出現把一個不動產同時賣給多個人,如果論誰先取得所有權,那就看誰登記就行了。如果都沒有登記,那所有權人有權決定與誰登記,其他人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
Ⅲ 如何理解物權第202條
《物權法》第202條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專法院屬不予保護。注意這一規定廢除了《擔保法解釋》第12條第2款. (這是屬於權利的續存期間問題.)2007年司法考試題卷三13題相關考題:甲公司向乙銀行貸款1000萬元,約定2005年12月2日一次性還本付息。丙公司以自己的一棟房屋作抵押。甲到期沒有清償債務,乙銀行每個月都向其催收,均無效果,最後一次催收的時間是2007年3月6日。乙銀行在下列哪一時間前行使抵押權,才能得到法院的保護?()A2007年12月2日 B2009年12月2日 C2009年3月6日 D2011年3月6日答案 C
Ⅳ 用益物權是以所有權的權能為內容的,而對所有權的行使有所限制的物權。怎樣理解74
用益物權是物權,是使用,收益,處分財產的權利,
所以必須以佔有為前提,
而所有權則是對物的直接佔有,
但是有對所有全有所限制,
當二者相互沖突時,
用益物權要優於所有權的行使。
Ⅳ 如何理解物權法第三十一條
本條是關於非依法律行為享有的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規定。
本條的關鍵在於「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的規定,關於這一規定的具體含義,試舉例說明:
甲乙向法院訴請離婚,法院判決原甲的房屋歸乙所有,在判決生效之時,乙已經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但尚未去房產登記部門辦理變更登記,此時乙將房屋轉賣給丙,丙信賴乙出示的法院判決而與之交易,與此同時,甲將該房屋又轉賣於丁,丁信賴的是登記簿上甲為所有權人的登記記錄。
那麼乙對丙的處分行為能否發生物權效力而由丙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呢?按照本條的規定,答案是否定的。盡管乙為真正的房屋所有權人,也有權對房屋進行處分,但未經登記,該處分行為不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效力,丙只能要求乙負擔違約責任要求返還價款等,房屋的所有權由丁取得。
《物權法》第三十一條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第二十八條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九條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條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5)限制物權理解擴展閱讀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三條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第四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第七條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八條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Ⅵ 怎樣正確理解物權法第106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 (第106條)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
●立法背景
善意取得是所有權特別取得的重要方式,物權保護立法對此都要規定。如《瑞士民法典》對於善意取得作了非常全面的規定。其第714條規定:以所有權移轉為目的善意取得動產的,依照佔有的規定,其佔有受保護的,即使陔動產的讓與人無此轉讓權,該善意佔有人仍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第933條規定:凡以善意受讓動產所有權或有限物權的人,即使轉讓人未被授予讓與權,亦應保護受讓人取得該動產的事實。第1 153條規定:從非所有權人處取得物品轉讓的人可以通過佔有取得所有權,但是,以實行佔有之時具有善意並且持有適當的所有權轉移證書為限。在權利證書未表明所有權上附有其他人的權利並且取得方具有善意的情況下,佔有人無任何負擔地取得所有權。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取得用益權、使用權和質權。第1154條規定:誤信出讓人為所有權人或者誤信前佔有人已經取得了物品的所有權的理由不適用於知曉原因不法仍然取得物品的人。我國台灣「民法」也有較為全面的規定,其第801條規定:動產之受讓人佔有動產,而受關於佔有規定之保護者,縱讓與人無移轉所有權之權利,受讓人仍取得其所有權。第886條規定:質權人佔有動產,而受關於佔有規定之保護者,縱出質人無處分其質物之權利,質權人仍取得質權。第948條規定:以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之移轉或設定為目的,而善意受I止該動產之佔有者,縱其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其佔有仍受法律之保護。
●條文解讀
善意取得,指受讓人以財產所有權轉移為目的,善意、對價受讓且佔有該財產,即使出讓人無轉移所有權的權利,受讓人仍取得其所有權。善意取得既適用於動產,又可適用於不動產。善意取得中的受讓人需是善意的,不知出讓人是無處分權人,否則不構成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基於佔有的公信力,旨在維護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的條件:第一,受讓人需是善意的,不知出讓人是無處分權人。第二,受讓人支付了合理的價款。第三,轉讓的財產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三項條件必須同時具備,否則不構成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既適用於動產,又可適用於不動產。當事人出於善230意,從無處分權人手中購買了房屋並登記過戶,善意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善意取得制度常被認為僅適用於動產,其實不然,不動產也適用於善意取得制度。瑞士就有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其民法典第973條中規定:出於善意而信賴不動產登記簿的登記,因而取得所有權或其它權利的人,均受保護。
善意取得與可追認的無處分權人處分財產行為有別。善意取得制度中出讓人與可追認的無處分權人處分財產行為中的出讓人均是無處分權人,故善意取得是無處分權人處分財產行為的特別規定。善意取得中的受讓人是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行為自始有效,無需權利人追認。可追認的無處分權人處分財產行為中的受讓人非善意第三人,其知出讓人無處分權仍受讓財產,故該行為是可追認的行為。權利人追認的,讓與行為自始有效;權利人不追認的,讓與行為自始無效。
有意見認為善意取得對所有權人保護不利。善意取得對所有權人是有一定限制,但善意取得基於佔有的公信力,旨在維護交易安全,這項制度存在是必要的
Ⅶ 物權法二十條二款如何理解
預告登記,是為了保障購房者權益,防止開發商將一方兩賣,確定標的房屋已被登記人購回得。答
如果房屋買賣合同解除,買賣雙方債權債務消除,預告登記便失效
房子完全通過各部門驗收,房地產交易中心會通知物業或者管理人可以辦理產權證,通知到達之日3個月內,已進行預告登記的購房者必須前往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理產權證,逾期預告登記亦失效。
Ⅷ 如何理解物權法108條
《物權法》第一百零八條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回消滅,但善意受讓人答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正確理解:第一,善意受讓人有權取得動產上的權利,前提是其善意和以合理對價受讓(第106條規定);第二,受讓人權利受限制:一是在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有權請求返還原物,二是受讓人如非善意或知道權利存在,則權利人隨時有權要求返還。
Ⅸ 物權法上物內涵.特徵及物權的概念
物權法所稱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也包括法律規定作為物權客體的權利。版依法律規定理權解,物權法所說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財產」,即看得見、摸得著的財產,如土地、房屋、汽車等。而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商業秘密、商標、著作權等,則由其他相應的法律調整。
有形財產,以是否可以移動為標准,分為不動產和動產。土地、建築物等,屬於不動產;機動車、電視機、桌椅等,屬於動產。概括而言,物權法就是關於動產、不動產的歸屬和利用的法律規則。動產和不動產上所體現的物權,具體講,就是物權法所規定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Ⅹ 請問限制物權與不完全物權是否一樣
大眾的理解復應該是一樣的,制只是學術上一般用限制物權的概念,不用不完全物權的概念,不完全物權這個概念並不規范。
限制物權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可以支配物的權利。舉例來說,為了擔保債權或者使用土地而可以部分地支配物。民法中所認可的限制物權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是利用土地本身的效用即使用價值的權利,後者是把握物的交換價值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