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物權變動中的原始取得 消除原標的物上的任何負擔
原租賃合同當然有效!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專生效。第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其次,買賣不破租賃的內涵是在租賃期間租賃物的所有權變動,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法院的判決,也是所有權發生變動的一種方式.
所以,租賃合同繼續有效!
⑵ 物權里 的 「標的物」指什麼
標的物是指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商業買賣合同中的特定名詞,標的版物指買賣合同中所指的物權體或商品。舉例說明,在房屋租賃中,標的是房屋租賃關系,而標的物是所租賃的房屋。標的和標的物並不是永遠共存的,一個合同必須有標的,而不一定有標的物。在提供勞務的合同中,標的是當事人之間的勞務關系。而在勞務合同中,就沒有標的物。
⑶ 標的物滅失後能否提起物權確認之訴,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一、訴訟標的物滅失案件的審判思路是怎麼樣的?
確立如下審判思路:首先應該及時釋明引導當事人選擇恰當的訴訟請求;其次要掌握此類案件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再次要在特定案件中確立滅失標的物的價值認定方法與評估鑒定的限定;最後要正確把握標的物滅失案件中酌定損失方式的適用。
二、訴訟標的物滅失的范圍界定
訴訟標的物是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本文所指的訴訟標的物僅限於通常意義上的財物,不包括行為等。在合同法中,標的物滅失指徹底毀壞不留殘值以及下落不明等情形,如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表述為「標的物毀損、滅失」。本文所稱的標的物滅失,是為了研究和表達上的需要對某一類案件情形所作的統稱,不同於法律中常用的滅失,比其范圍要廣,是泛指同一類型的案件。既包括物理意義上的毀損、徹底毀壞不留殘值,也包括下落不明,還包括訴訟中查找不到的擬制滅失。根據標的物滅失的情形,以及與訴訟的關系,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標的物滅失的案例,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1.實際滅失。即在訴訟時,標的物確實已經毀損、毀滅或者下落不明(如遺失等)。此種情形比較常見,案例一即屬於此種類型,車輛經過多次交易,查找不到下落。
2.擬制滅失。即在訴訟中,一方否認持有標的物,或者認可持有但拒不提供標的物,導致人民法院在該案的審理中,無法查明標的物的確切下落。如案例三:原告孫某母親死亡後,原告應被告王某的要求,購買了金首飾3件(價值12092元),作為陪葬品交給王某。但王某沒有將其用於陪葬而是據為己有,原告要求返還。被告則辯稱放入死者衣服口袋一並火化了,不應該承擔返還責任。
3.金錢滅失。這是指在家事糾紛訴訟中,有證據能證明一方曾經持有一定數量的共有金錢,但在訴訟中,曾經持有的一方主張現在已經部分或全部使用完畢,而相對方又無證據證明該金錢現在仍然存在。如案例二。
三、及時釋明引導當事人選擇准確的訴訟請求
固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法官審理案件的第一步,也是請求權基礎分析法的基礎,因此法官需要讓當事人明確和固定訴訟請求,才能開展後繼的審理工作。為了保障審判的針對性以及訴訟的經濟性,相關司法解釋明確法官可以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予以釋明,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35條的規定,以及《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4條的規定。在標的物滅失案件中,當事人可能會提出返還財產、分割財產、確認物權、賠償損失等不同的訴訟請求。由於滅失的類型不同,會導致訴訟請求與案件不匹配,請求的內容不具有可執行性或可裁判性。如果簡單機械地按照當事人的請求進行審理,就會增加訴累,也會影響裁判的可接受性和可執行性。因此,為了妥善解決紛爭,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當根據不同的請求權基礎,以及不同的滅失類型,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評估分析。如果認為其訴訟請求不當,應及時向當事人作出釋明,引導當事人選擇恰當的訴訟請求。具體而言,可以按下列情形予以釋明:
1.實際滅失請求賠償。標的物確實已經毀損、毀滅或者下落不明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當事人要求返還的,因此時標的物已不可能重現,除可以返還替代物外,應當向其釋明變更訴訟請求為賠償損失。
2.擬制滅失避免訴累。持有標的物的一方否認持有標的物的,權利人可以要求返還財產(若不能返還則賠償損失),或者直接要求賠償損失。權利人僅要求返還財產的,在不能查找到具體標的物的情況下,為減少訴累,應向權利人釋明增加若不能返還則賠償損失的請求,人民法院在審理時應一並查明標的物的價值;當事人堅持不增加的,可以只判決返還,但應向當事人釋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94條的規定。因為根據該條的規定,在不能執行原物的情況下,可能要再次引發訴訟來確定賠償損失的金額。
3.實際滅失不確權及其例外。對於標的物確實已經毀損、毀滅或者下落不明的,一般不宜提起物權確認之訴,應當予以釋明,引導其主張賠償損失。因為標的物存在,物權就存在;標的物一旦毀損滅失,則特定物之上的物權也不復存在,這時物權已經消滅。原物權已經不存在,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基礎已經喪失,就不能再行使物權請求權了,只能另行提起侵權之訴。此時即使曾經的物權人請求確認物權,亦不應簡單支持其請求,而應當予以釋明,引導其主張賠償損失。但是,有原則就有例外,當實際滅失的標的物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爭議,對滅失之前的所有權歸屬進行確認,對當事人雙方存在確認利益且具有現實的爭訴價值時,允許對過去的物權進行確權是恰當的。[1]因此,當事人對確實已經毀損、毀滅或者下落不明的標的物存在物權爭議,若物權爭議的當事人僅存在物權爭議,不負有賠償或補償責任,且只有確定物權人,才能進一步向負有賠償或補償責任的責任人主張權利時,物權爭議者可以提起物權確認之訴。權利人請求確認物權成立的,應支持其訴訟請求。
4.抵押物實際滅失的釋明。抵押權人對已經實際滅失的抵押物要求行使優先受償權的,此時應該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四條的規定,向當事人釋明,抵押權人可以就該抵押物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優先受償。當抵押物實際滅失後不存在或無法獲得保險金或侵權賠償時,若抵押物的滅失系因抵押人過錯所致,應向抵押權人釋明變更訴訟請求為以抵押物價值為限承擔賠償責任,或者要求另行提供抵押物。
四、准確分配對標的物進行確定的證明責任
在涉及標的物滅失的案件中,標的物的確定直接影響審判的進程,無論是返還還是賠償的訴訟請求,都必須建立在標的物確定的基礎上。在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明確後,第二步要對標的物進行確定,只有證明標的物現時仍然存在,才能判決返還財產;或者通過證明標的物的原先存在狀態,才能進而確定該標的物的價值,才能確定判決賠償的具體金額。因此,標的物的確定對於案件的審理進程至關重要。
綜合上面所說的,訴訟標的物被滅失那麼就會涉及到賠償的事宜,對於此案件,執法人員在審理的時候就會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處理,在審判的思路上就會結合案件的整個的過程來確定責任,最後決定該由誰來進行賠償這個損失。
⑷ 標的物滅失後物權如何主張
你好!
標的物滅失,物權已經消失,但如果標的物的消失是因為侵權造成的,可以主張侵權損害,要求對方賠償損失。
如有疑問請追問,滿意請採納,謝謝
⑸ 物權標的和客體的區別
客體就是標的,不過客體是相對於物權來說的;而標的是相對於債權來說的。標的版物是標的或者客權體所指向的具體對象。舉個例子:你和別人簽訂一個買賣水果的合同,你的債權標的就是對方交付水果的行為,而標的物就是水果。
⑹ 1.標的物和標的是什麼意思,2.用益物權是什麼意思,我要通俗易懂的解釋,不要百度的結果
標的物是物,標的是法律關系,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分類,大概你可以理解就是對物的使用權。
⑺ 標的物的物權轉移
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抄,是指買賣襲合同的標的物自出賣人轉移歸買受人所有。因為買賣合同是指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合同,買受人的目的是支付價款以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出賣人的目的是出讓標的物的所有權以取得價款。所以,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是買賣合同的基本問題,關系著當事人切身利益的實現。一旦標的物的所有權轉移到買方後買方拒付價款或者遭遇破產,賣方就將受到重大的損失。除非賣方保留了標的物的所有權,或者在標的物上設定了某種擔保權益。否則,一旦買方在付款前破產,賣方就只能以普通債權人的身份參與破產財產的分配,其所得可能會大大少於應收的價款。因此,討論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主要就是弄清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⑻ 動產作為用益物權標的會面臨什麼法律問題
由於社會物質財富存在一定的差異,並且對物進行利用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所有權人在一定情況下並不需要直接利用所有物,而非所有權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急需利用該物,同時又不願或者不能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基於此有了《物權法》動產用益物權的規定。
《物權法》第四十條規定:「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同時第一百一十七條又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針對這兩個法律條文,筆者想談談自己對動產用益物權的理解與適用:
一、對動產用益物權的理解。
與財產所有權、擔保物權相比較,用益物權具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法律屬性,表現在:
(一)用益物權以對標的物的使用、收益為其主要內容,並以對物的佔有為前提。
用益物權之「用益」,顧名思義,就是對物的使用、收益,以取得物的使用價值。在這一點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不同,也由此決定了用益物權的設立,以對標的物的佔有為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必須將標的物的佔有(直接佔有)移轉給用益物權人,由其在實體上支配標的物。否則,用益物權的目的就無法實現。
(二)用益物權是他物權、限制物權和有期限物權。
用益物權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物權,是非所有人根據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對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使用、收益的權利。因而從其法律性質上講,用益物權屬於他物權。用益物權作為他物權,其客體是他人所有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它是所有人為了充分發揮物的效用,將所有權與其部分權能相分離,由用益物權人享有和行使對物的一定范圍的使用、收益權能的結果。因此,用益物權是由所有權派生的權利。但是,用益物權的這種派生性並不影響用益物權作為一種獨立的財產權的存在。用益物權一旦產生,其權利人就在設定的范圍內獨立地直接支配其標的物,進行使用和收益。用益物權人不僅可以排除一般的人對於其行使用益物權的干涉,而且用益物權人在其權利范圍內可以依據用益物權直接對抗物的所有人對其權利的非法妨害。用益物權之所以附有一定的存續期限,是因為用益物權是在他人之物上設定的權利,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如果允許設定永久無期限的用益物權,則所有權會處於一種有名無實的境地,有損所有權的本質。
?
(三)用益物權具有獨立性。
用益物權不以用益物權人對所有權人享有其他財產權利為其存在的前提。用益物權的獨立性表明了用益物權不具有擔保物權所具有的從屬性和不可分性的屬性。也可以這樣說,用益物權不以其他權利的成立為其成立的前提,也不隨其他權利的讓與而讓與,亦不隨其他權利的消滅而消滅。此外,用益物發生變化,比如部分滅失或者價值減少等,用益物權將會隨之發生變化。
(四)用益物權的客體為不動產或者動產。
用益物權是在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成立的物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首先,用益物權只能存在於他人之物上。其次,用益物權的客體可以是不動產也可以是動產。一般而言,用益物權的標的主要是不動產。《物權法》制定以前都將用益物限定為不動產,主要因不動產(尤其是土地)價值較高,擁有不容易。而動產通常價值較低,獲得也比較容易,將其利用價值與所有權分離而由不同的人來支配,並沒有多大社會意義。而隨著時代的不同,社會物質財富的不均衡,只規定不動產才可以設定用益物權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故《物權法》在第四十條增加了用益物權的適用范圍,把動產也可以設定用益物權用法律加以規定。
二、動產用益物權是不違反「物權法定」的。
《物權法》出台前,我國任何一部涉及到用益物權的法律都只規定了不動產的幾種形態。所以大多數人只要提到用益物權就會說:「物權法定」是鐵打不動的,動產是不享有用益物權的,只有法律列出的不動產那幾種形態才是用益物權。而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動產用益物權是不違反「物權法定」的。大多數人認為動產不能設定用益物權是對「物權法定」的理解錯誤。《物權法》第五條明文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這應該是人們所說的「物權法定」,是指物權的種類及其內容是由法律規定的,當事人只能依法律規定的種類和內容設定物權。眾所周知物權的種類分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即指權利人對自己所有的標的物依法進行全面支配的物權。「全面支配」意味著支配范圍的全面性和支配時間的無限性。只有所有權符合這一特徵,故自物權即所有權。他物權,是指權利人在他人所有的標的物享有的被限定於某一特定方面或某一特定期間的物權。它是由非所有權人對物享有的一定程度的支配權。從設立目的的角度對他物權進一步分類,可將其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是指以標的物的使用和收益為目的而設立的他物權,是「物權法定」中的種類法定的一種。用益物權人可以根據不同種類的用益物權所限定的范圍依自己的意思對物進行利用,並排除他人包括所有權人的干涉,享有物上的利益。物之所有權人通過設定用益物權,將其所有物交給他人使用、收益,以取得一定的利益,從而可以不必親自使用其所有物而獲得收益。物的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都取得了各自的利益,說明了物的使用價值得到了最大的實現。用益物權不僅是要確認和維護用益物權人的利益,同時也反映物之所有權人的利益要求,從而達到所有權人與利用權人之間的利益的平衡。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物權的內容」?錢明星在《物權法理論》一書是這樣寫的:「物權的內容,就因對標的物的利益的不同,而有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動產用益物權是「物權法定」中種類法定中的他物權,是內容法定中的用益物權。《物權法》只是在法條中提了一下,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動產上設定用益物權,為什麼不像不動產那樣把每種形式列舉出來呢?筆者認為要把動產用益物權列舉出來不現實也沒有必要。不動產用益物權可以列舉窮盡,動產不計其數,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列舉出來的。《物權法》把動產用益物權設定的權利賦予給了所有權人,這在第四十條中已經充分說明了。也就是說動產用益物權根據不同的動產需要設定的用益物權的范圍、期限的不同而由所有權人跟用益物權人自己約定。
三、動產用益物權適用的法律依據。
目前在我國動產用益物權是以《物權法》為唯一依據。《物權法》第四十條規定:「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第一百一十七條又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這兩個法律條文就是動產用益物權設立和行使的法律依據。因以前各種法律並不承認動產可以設立用益物權,所以因動產用益物權發生糾紛,只有在《物權法》中才有規定,就變成了《物權法》是動產用益物權的唯一法律依據。
談到用益物權就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天然孳息收取權的問題,《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基於此法條,筆者談談動產用益物天然孳息收取權應該由誰取得的問題。
筆者舉一個例子,張三租了李四一頭母牛耕種,在租期內母牛產下一頭小牛,小牛應該歸誰呢?大數人會說當然歸所有權人。其實並不必然歸所有權人,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如果張三和李四之間簽定的是動產用益物權合同,那麼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的應該歸用益物權人所有。對於此例小牛當然歸張三所有。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只有在物之所有人沒有設定用益物權時才享有天然孳息收取權。這就給所有權人提了個醒,如果要設定用益物權就應簽定書面合同,並在合同中約定好天然孳息收取權歸誰?否則所有權人可能因沒有約定而喪失了收取天然孳息的權利。
有人看到筆者舉的例子就會說租賃合同產生的不是債權關系嗎?筆者的回答是:如果是一般的租賃關系當然產生的是債權關系,如果在租賃期間為所有權人設定了一些限制,對租賃人設立了一定許可權那就是動產用益物權了。因動產用益物權人是對他人所有的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就很容易讓人聯想這會不會發生債權和用益物權的競合呢?筆者認為此時是不會發生債權和動產用益物權競合的。因《物權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也就是說動產用益物權必須要所有權人和用益物權人設定,既然提前設定了,那麼發生糾紛時法律依據自然是《物權法》。到目前為此,我國除了《物權法》對動產用益物權有規定外,其他法律並沒有涉及,所以動產用益物權人與所有權人發生糾紛時的法律依據只能是《物權法》。
⑼ 什麼是物權什麼是標的
目前我國法律中還沒有物權這一說法,只有財產權的概念。財產的所有權是指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這里的財產當然包括了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物權在法律上的定義是什麼?至今還沒有見到過。一般來說,物是指有形物,而無形的則是權。利如房屋是有形物,而相鄰關系則是權利。法律上的物都有財產的屬性。沒有財產屬性的物就不會產生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太陽月亮是物,沒有財產上的意義,沒有所有人,也就沒有法律上意義。擋了別人家的陽光,並沒有侵犯具體的物,但也是侵權,這個權是由財產的所有權派生出來的。一切有形的物都是有所有人的,包括個人,法人,國家。沒有財產意義,沒有所有人,就不存在侵權問題,也就沒有法律意義。
資源有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例如微波通道,衛星空間軌道,這些是無形的資源。顯然,資源也具有財產屬性,也可以有所有人,所以在法律上是有意義的。物權不能解釋資源和無形財產,因此不如財產權准確。作為民法,還是講財產權不要講物權為好。
至於什麼叫標的? 答案如下:
拍賣標的,是出賣人(委託人)與拍賣人、應買人之間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由
於拍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交易方式,具有較強的流通性和透明性,因此,大多數可用於買
賣的物品或權利均可以作為拍賣標的。
在國外,拍賣標的五花八門,包括書籍手稿、名人簽名、繪畫、熱照、汽車、名人日
常用品、稀有的歷史或自然物品、島嶼、城鎮、土地、森林等都可以作為拍賣品,甚至連
人的身體器官也能作為拍賣標的。
我國拍賣市場開放的時間雖然不長,拍賣交易也不大普及,不是所有物品都能拍賣,
但拍賣物品的種類也發展很快。《拍賣法》第六條規定:「拍賣標的應當是委託人所有或
者依法可以處分的物品或者與財產權利」。本條雖然是對委託人委託拍賣物品所有或處分
權利的規定,它同時也說明了我國拍賣標的的分類方法,即作為拍賣標的的物品主要分為
兩大類:分別是有形物品和與財產權有關的權利。
有形物品大體包括:藝術品,例如陶瓷、刺綉、書畫、玉器、首飾等;收藏品,如珠
寶、翠玉、郵票、獎牌、古舊像機、古舊鍾表等;生活用品,如電器、車輛、房屋、裘
皮、傢具等;娛樂物品,如樂器、玩具、體育用品、寵物、奇花異草等;生產用品,如機
器、設備、原材料、產成品或整個企業。
與財產權有關的權利主要包括:文化或科技成果、專利、圖文資料、稿件等;使用權,
包括土地使用權、車輛運營權、出版權、冠名權等;符號,包括電話號碼、商標商號
等。
凡屬上述類別的物品和權利,只要是委託人委託並為法律所允許的,均可以作為拍賣
標的。
保險標的指保險所要保障的對象。如財產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各種財產本身或其有關的利益或責任;人身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人的身體、生命等。
先了解在法律的概念上「標的」與「標的物」的關系,
事實上此二者是有區別的,只是很抽象罷了。
例如買賣汽車,買賣契約的「標的」是「汽車的所有權」,買賣契約的「標的物」是「汽車」。
■也可以指有紀念性的東西。
如各大學均有「標的物」。
在台灣,台灣大學的標的物之一 :[傅鍾],
即紀念傅斯年校長..等。
■在投資方面,指的是特定的商品或是契約合同 , 或股票、債券、期貨、信託、土地、房產....等概念。
■特殊風景區的景點也可稱之為「標的物」。
(如台灣北部的野柳,有許多著名 標的物....
■於競拍會場或網上拍賣等特殊物品也可稱之。
⑽ 當同一標的物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物權優先於債權。誰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的啊,,,
在大陸法系國家,物權和債權是民法中的兩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分別構成民法典中的物權法和債權法。物權法和債權法雖都屬於財產法,兩者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主要體現在物權的效力優於債權的效力。其原因可歸為:
(1)物權法調整的是人對物的支配關系,即靜態的財產關系,物權法的重心在保護所有權不受侵犯,旨在維護財產的「靜的安全」;而債權的重心在於保護和促進財產的流轉,旨在保護財產「動的安全」。
(2)物權法主要調整財產的佔有關系,所要解決的是在社會中的財產的歸屬和保護問題,它最直接地反映和保護著一個國家的社會所有制關系。債權法調整財產的流通關系,所要解決的是在社會中的具體、特定的人(自然人或法人)之間的經濟問題。兩者相比較,顯然整個社會、國家的利益高於個人(廣義的個人)的利益,物權的效力當然優於債權的效力。
(3)物權法以確認各種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為主要內容,並賦予物權以支配權和排他性,而且通常要涉及第三人的利益,這決定了物權法的規定大多數為強制性的規定,採取法定主義的原則,不允許當事人依其協議而排斥法律的適用。而債權更多地體現在合同關繫上,具有很大的約定性,強制性的效力高於約定性的效力,物權的效力自然優於債權的效力了。
(4)物權法為財產歸屬法,主要是關於社會財產的歸屬和保護問題,而財產歸誰所有,得由何人支配,直接關系著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全社會成員的生活保障條件,尤其是土地,為有限、稀缺的自然資源,與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密切相關。因此,物權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常涉及第三人及社會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而債權法絕大部分都在調整社會中的局部的財產關系,常涉及兩個特定的相對人之間的利益,其私人性比物權法的要強得多。人生活在社會中,私人意志須得服從公共意志,物權的效力理所當然地高於債權
以上就是為什麼物權的效力高於債權的效力的深層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