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些物權因混同而消失
你好,混同是有關債的概念,混同,是指債權和債務同歸一人,致使債的關系消滅的事實;添附是關於物權的概念,主要適用於所有權,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加工三種方式。
B. 《物權法》上的混同與《合同法》上的混同有何區別
主要在結果上,
合同法上的混同造成了債權和債務的消滅。
物權法上的混同則會造成新的物權人的產生,接著可能導致新的債權債務的產生。
C. 物權行為的理論產生資料
物權行為理論肇始於德國普通法時期的普通法學。其創始人為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德國學者薩維尼。19世紀初,薩維尼在講學時發表了其關於物權行為最初理論。他關於物權行為獨立性的主張是通過觀察行人向乞丐的施捨而獲得的。他說:當某人向乞丐贈與一枚硬幣時,正當原因(經由交付而使硬幣所有權發生移轉的意圖)與交付同時發生。此時,除所有權的移轉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事實,在某人與乞丐之間,既不存在先前的契約,亦不存在任何債權債務關系。純粹的、唯一存在的事實上的交付即使所有權發生轉移。據此,薩維尼斷言,「所有權的移轉並不以債權契約為必要,交付表達了所有權讓與的合意,是一真正的契約,一個物權法上的物權契約」。
1840年,薩維尼出版了當時被稱頌為「巨著」的《當代羅馬法體系》一書,在書中,他進一步對物權契約理論進行了更為系統的闡述:
「私法上的契約存在於一切法律制度中,無論在何種法律制度里它們都是最重要的法的形式。首先是在債法中,它們是債產生最基本的源泉。這些契約人們稱之為債務契約。此外在物權法中同樣存在著,並且其運用有如債權法中那般廣泛。例如,交付具有契約概念的全部特徵,是一個真正的契約。它包括雙方當事人現實地移轉佔有與所有權的意思表示……,縱使僅僅該意思表示本身尚不足完全地移轉所有權,在此之外還必須加上佔有的現實取得這一外在行為,但這些均不足以否認其本質是契約……。可是,在所有的事例中,該行為的契約本質大抵被人們遺忘,而未予注意,原因在於那些行為里伴隨著債權契約,無法將其於債權契約區分開來。比如一幢房屋買賣,人們習慣上想到的是它是債的買賣,這完全正確;可人們忘記了隨之而來的交付也是一個契約,而且是一個與買賣契約全然不同的契約。由於這一契約與買賣契約不當的混同,又由於不存在債權契約而逕行交付的情形甚為稀少,故而人們對之未能仔細地理解與很好地探究。在諸如向乞食者施捨的場合里,包含著真正的契約,既存在著讓與和受領的意思合致,然而在這里卻不存在任何債權。 1、物權變動意思的獨立:物權行為與原因行為的「區分原則」,亦即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在動產交易中,動產的交付經常是買受人交易目的實現的標志。依照法國民法,標的物所有權從買賣契約成立時發生轉移,交付不過是債務履行的一種方式,是債權關系所發生的結果,交付行為包含於債權關系之中,交付行為所表達的「轉移佔有以及受領佔有」的意思,已被債權關系所記載和包容。
2、物權變動不受其原因行為效力的制約:物權行為之「抽象原則」亦即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交付是一個真正的契約,一個完整的法律行為,作為這一法律行為要素的意思表示即表現為交付的合意。但此一法律行為與彼一法律行為(債權行為)的關系如何?依照薩維尼的理論,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並非毫無關系,後者為前者的原因。
3、物權變動的意思必須依能夠客觀認定的方式加以確認:物權變動的形式主義原則。
物權行為理論的闡釋者指出,「因為在交付中當事人要作設立、依轉、變更、廢止物權的意思表示,根據物權具有公示性的特點,那麼創設、變更、廢止物權的意思表示必須具備其形式要件。
D. 物權的混同,例如甲在其房屋上為乙設定抵押權,後來乙購買了該棟房屋取得其所有權,則所有權與抵押權同歸
乙購買該棟房屋取得其所有權之前應該是考慮過抵押權消滅問題的,乙既然決意購買說明其利益並未受損。抵押權消滅並不意味著債權消滅,甲仍然應當償還所欠債務,只是乙在申請強制執行時需要尋找其他可執行物。
E. 請問物權混同與債權混同區別是
物權混同與債權混同區別簡單來說就是
債權混同就是同一類型的混同,也就是債內權之間的混同;容物權混同不僅僅是一個類型,物權混同也可能導致所有權和債權的混同,兩者之間的性質不一樣。
理論上如下:
合同法上的債權混同造成了債權和債務的消滅。
物權法上的物權混同則會造成新的物權人的產生,接著可能導致新的債權債務的產生。
F. 司法考試民法中引起物權的消滅的原因有哪些
物權消滅,是指物權因法律行為或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不復存在。它可以分為物權的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絕對消滅指物權客體滅失,不可能於該物之上再存在一個物權。相對消滅指物權移轉,一主體物權消滅,另一主體則對該物享有物權。
(1)因法律行為而消滅,指因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而消滅物權的情形。其方式包括拋棄、合同和撤銷權之行使。其中,拋棄主要指為消滅物權所為之單獨行為。在這些情形中,物權權利人應向登記機關進行消滅物權的意思表示並辦理塗銷登記,否則,不發生物權消滅的效力。
(2)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消滅。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標的物消滅,此時應依社會觀念判斷標的物是否消滅。二是因法定期間之完成而消滅,如抵押權因主債權的消滅而消滅。三是混同,即同一物的所有權及其他物權,歸屬一人。但如物權之存續於所有人或所有人以外的物權人本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時,物權並不因此而消滅。一般情況下,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致使物權消滅時,無須進行登記。
(1)混同。物權消滅原因的混同,是指兩個無並存必要的物權同歸於一人的法律事實。這時的混同雖然表現為權利的混同,但實際上卻是權利與義務的混同。物權混同時,對混同的效力有不同的主張:兩物權混同時,其中一物權被他物權吸收而消滅;由於同一物上所有權或他物權的同時存在,或定限物權與以其為標的其他定限物權同時存在,並無不可,且其在不動產登記上有一定效力,因此,物權不因混同而消滅;兩物權混同時,原則上其中一物權消滅,但該物權對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關系時不消滅。
(2)拋棄。拋棄是指權利人不將其物權移轉於他人而使其物權歸於消滅。拋棄是單獨行為。拋棄物權,應有意思表示。
(3)標的物滅失,是物權消滅的當然原因。
(4)因法定原因而消滅。例如,采礦權因法定原因而被撤銷。
(5)法定期間之經過
(6)他人因時效取得物權而使原物權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所有權的,不僅原所有權消滅,而且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其他物權也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其他物權的,原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不能相容的同種物權也消滅。
(7)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擔保物權以所擔保的債權存在為前提,因此,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時,擔保物權也消滅。應注意,最高額抵押權在其存續期限未屆滿前,並不因其所擔保的債權額為零而消滅。
G. 物權因混同而消滅的例外
例如《擔保法解釋》第77條規定的例外,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順序在先的抵押權與該財產的所有權歸屬一人時,該財產的所有權人可以以其抵押權對抗順序在後的抵押權。
H. 求教一個關於物權混同的問題
1,權利質權的標的是權利而不是動產,質權的標的有權利和動產
2,本例子中說的是抵押權,而不是質權
3,這個例子已經很明確了,甲的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給乙,之後甲如果又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給乙,那麼乙取得使用權,此時發生混同,所以乙的抵押權消滅…這是通常的規定
4,但是本例子中,乙的抵押權被作為標的,將他的抵押權抵押給丙,此時甲轉讓給乙後,如果發生混同,乙的抵押權消滅會導致丙的抵押權隨之消滅,所以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此時不能混同,乙對自己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享有抵押權,從而保護丙的抵押權的標的之存在
5,所以一般情況下,發生混同,但損害第三人利益時,不混同
I. 關於物權中的混同原則
首先擔保物權分抵押、質押、留置。
房屋為不動產,在我國法律上只能版設置抵押權權。不動產的抵押已登記為法定生效要件。先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後登記的。
甲與乙如果先登記的,其抵押權優先於丙。
如果甲同時享有房屋所有權和與乙的擔保物權,相對後登記的丙就享有優先受償權。
即假設房屋1000萬,乙的擔保物權為700萬,丙的為700萬。則房屋拍賣後的1000萬要優先清償前一個擔保物權700萬,剩下的300萬償還給丙。丙剩餘的400萬債權轉化為普通債權,只能向原債務人追償。
丙在債務無法清償時當然可主張拍賣房屋。當然甲如果不想房屋拍賣也可直接償還丙可對房屋主張的400萬。
如在不同部門(如房產局和土地局)同一天登記的,可視為同一順序,同等受償。一人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