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處置填海造地的土地使用權
【問題】
2007年12月,某公司計劃填海造地,遂向當地海洋部門申請用海,經批准後,繳納海域使用金,獲取了海域使用權。後該公司向當地國土資源管理局申請土地登記,由於經營性用地必須實行招拍掛,國土資源局拒絕為該公司辦理登記。
問:1.取得海域使用權是否意味著直接取得了對填海造地所造之地的土地使用權?
2.既已繳納海域使用金,是否仍需要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分析】
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在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區,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填海造地的現象越來越多。填海造地,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問題。
(1)關於海域使用權問題。《物權法》規定,海域屬於國家所有。單位和個人使用海域,必須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權。填海造地的一般項目應當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特殊情況下或者佔用海域過大的由國務院審批。《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八條規定,「下列項目用海,應當報國務院審批:(一)填海五十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二)圍海一百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填海項目竣工後形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海域使用權人應當自填海項目竣工之日起三個月內,憑海域使用證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的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換發國有土地使用證書,確認土地使用權。」因此,海域使用權人並不因填海造地而自然取得土地使用權,仍需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確認登記程序,獲得土地使用權。
《物權法》明確要求,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物權法》實際上是對《海域使用管理法》的修改,即使已經取得海域使用權,但根據《物權法》經營性土地必須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規定,海域使用權人並不當然獲得填海造地的土地使用權。
(2)關於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問題。如果海域使用權人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取得了土地使用權,雖然海域使用權人在申請用海時,已經繳納了海域使用金,在填海造地取得土地使用權時,仍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因為海域使用金是一種對海洋資源利用的補償金,填海造地完成後,改變了海域資源的自然屬性,將海域變成了土地,成為國家土地資源的一部分,所以,應該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來進行管理。使用國有土地,應當繳納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是《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既然原來的國有海域資源已經變成了國有土地資源,土地使用權人當然應當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但因為填海造地的土地使用權人與單純從國家獲得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人多了一項填海的費用,筆者認為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繳納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予以考慮土地使用權人已經繳納了海域使用金的情況;如果海域使用權人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未獲得填海所造土地的土地使用權,政府應當對海域使用權人給予適當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