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國外版權專著

國外版權專著

發布時間:2020-12-30 07:30:11

1. 國外作品著作權登記需要提供哪些資料

涉外作品登記申請需提交以下材料:
— 1、授權委託書;
2、權屬聲明;
3、作品創意說明;
4、著作權人身份證明復印件;
5、作品登記申請表。
6、作品樣本

2. 國外是否有著作權證書

伯爾尼公約成員國都承認作品自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各國情況不同,沒有登記專證書的,可以要求提屬供原創證明,比如手稿等。

免費知識產權法律咨詢就到法幫網 http://www.fabang.com/ask/browser.php?tid2=21

3. 國外特別是歐洲國家文章的版權問題

朋友你好! 「版權與言論自由權……可以視為同一枚硬幣的相對兩面(o osite sides of the same coin),前者是所有權,後者則是社會的政治權利。它們被連在一起,是因為二者都涉及信息的流動(the flow of information),一個為營利,另一個為了自由。就像運河之閘,它可以促進信息流動,也可能阻礙流動。」[1]《版權的屬性》的作者對版權和言論自由(本文將主要使用「表達自由」一詞)之關系的把握,應該說是相當中肯而深刻的。 對於版權與表達自由的關系,下列敘述曾經是較大范圍內的基本觀點:第一,表達自由要求表達能夠自由傳播,而版權則允許權利人壟斷其表達,由此,表達自由與版權保護因「表達」而相關聯,並難免發生沖突。第二,基於沖突的可能,也基於法律價值的考量,版權法歷經幾百年的演變,已經為表達自由價值的實現預留了充分的空間,從而在法律規則上避免了邏輯上的沖突。由此,長期以來,版權法研究、有關國家的判例基本上不考慮這種沖突,因為他們認為,沖突已經解決。[2]然而,20世紀末,隨著互聯網的崛起,更隨著版權保護的一步步擴張,表達自由與版權保護之間的沖突開始較多地引起學界的關注,並頻繁地引發有關訴訟。[3] 在我國,表達自由與版權保護的關系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原因應該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國版權制度的建立時間短,沒有發生過相關的訴訟。據筆者的了解,吳漢東先生1995年的博士論文最早從合理使用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對系統的論述。[4]時至今日,隨著版權法律實踐與研究的深入,這一問題仍有許多值得繼續探討的必要。 本文的進路主要是:首先分析版權保護與表達自由之間可能存在的各種關系,包括共存、相互促進和沖突等;然後,重點分析二者之間的沖突,並從制定法以及判例的角度分析版權制度為解決這一沖突進行的規則設計。另外,版權保護與表達自由的關系涉及到法律價值與規則等不同層面,法律價值的沖突與協調需要深入的法哲學探討,本文對此不做專門論述。 「一枚硬幣的兩面」─在西方學者的生動比喻中,硬幣就是「表達」,兩面即是版權保護與表達自由。兩面因表達而共存;也因相反、相對而發生矛盾——正可用「相反相成」來形容這種關系的實質內容。簡單而言,圍繞表達,版權法與表達自由法有著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法律價值取向。這兩種取向雖有可能合力促進相同的目標與結果,更可能因取向相反而構成沖突。 在本文語境下,我們有必要理解版權法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版權的內涵。「人們相信,版權存在的理由是,保護創造作品的人,免受他人盜用(pilfer)其作品。」[5]版權是指作者或其他版權人「依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的總稱」[6]——查閱手頭數種教材或專著,即使有版權的明確定義,也只是如此簡明而籠統。確實,定義是不容易的。 不過,縱觀整個版權法理論,作為常識,以下幾點是非常明確的:第一,版權賦予作者就其作品享有排他性的控制權,他可以自己、也可以授權或禁止他人發表、修改,並以復制等方式使用該作品;第二,版權的客體是作品。由此,在版權法的視野內,「作品」成為壟斷、控制性使用的對象。除了作者或經其許可獲得權利的人,任何他人不得擅自使用作者的作品。 (二)表達自由:民主社會的公民基本權 表達自由已經成為現代民主社會公民的基本自由權,對此自不待言。[7]但是,各種著述表明,「表達自由」卻一直是一個內涵與外延都頗有爭議的概念。[8]總的來說,表達自由是指,在不損害他人的正當或合法利益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不受妨礙地利用各種方式、媒介,表明自己的意見、感受,傳遞任何信息。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種途徑來區分、並理解表達自由: 第一,從「表達」的媒介手段上,表達自由可以分為:口頭言說自由、書面言說自由、新聞出版自由、藝術創作與傳播自由以及行為表現自由[9].《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可以說明這一點,它提到,表達的方式「不論口頭的、書寫的、印刷的、採取藝術形式的、或通過他所選擇的任何其他媒介」。 第二,從表達中的信息的流向上,表達自由包括發出的自由、獲取的自由。前者是指表達主體把內在的意見等向外、向他人傳遞;後者指任何人對他人所傳遞信息的接受、獲得。一般而言,對外發表的自由是表達自由的原態,而獲取的自由則是一種延伸。《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有著幾乎相同的規定。 這種表達自由觀也在版權學者的論述中得到印證。國外學者指出,表達自由權不僅包括說(to eak)和出版(to print)的權利,也包括聽(hear)和閱讀(to read)的權利,從而就有了一種取用權(a right of acce )[10],它允許人們尋求、接受甚至使用已經公開的信息、作品等表達。 第三,另一方面,就表達主體與表達客體的關系而言,表達自由也可以分為使用自己的表達性客體、資料的自由和使用他人的表達性客體、資料的自由。在前者,任何人可以自由使用自己寫作、創作的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成果,屬於表達自由的當然內涵;在後者,人們可以自由使用他人發出的信息或資料,寫作、創作的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成果。 第四,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區別是,積極與消極意義上的表達自由。前者屬於作為的自由,後者則是不作為的自由,具體表現為沉默的自由。這樣,不僅任何人不得阻止我以任何方式發表言論、也不得強迫我發表言論。 關於表達自由的論述文獻汗牛充棟。筆者以為,上述幾點正可引向表達自由與版權保護之關系的分析。在本文的論述語境中,我們更主要的涉及:(1)新聞出版自由[11].表達自由固然涉及一切形式的媒體,但新聞與出版則是最基本、最傳統的形式,是一切表達自由的集中體現和根本保障;(2)發出的自由。獲取的自由固然非常重要,但前者是更基本的層面。另一方面,獲取自由也能反過來證明發出自由的重要;(3)使用他人作品的自由。顯然,使用自己的作品不會涉及版權糾紛;(4)積極意義上的表達自由。消極意義上的沉默的自由也涉及版權,如作者可以藉此支持其首次發表權。 幫你到網上搜的!願對你有用!呵呵~

4. 國外網路著作權研究現狀

建議上北大法意網找吧,免費的很多,質量如何不敢保證,至少可以找點思路出來,還是多找找吧,不要過多的依賴資源庫。

5. 關於外國公民作品的著作權

受中國的著作權法保護

6. 國外書籍多少年後將失去版權保護

第三節 權利的保護期
第二十條 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
第二十一條 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
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如果是合作
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的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享
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
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
法不再保護。
電影、電視、錄像和攝影作品的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五十
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
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

參考資料
http://www.angelaw.com/weblaw/c_weblaw39.htm

根據美國最新的版權法規定,著作權的保護期限是直到作者死後70年,這比伯爾尼公約規定的國際慣例多了20年,假如作品是集體創作或是1978年1月1日以前發表的,那麼其版權保持75至95年。1923年以前發表的作品均屬公有領域。但這個規則也有例外,一些1963年的作品已經進入公有領域,而另一些早於1923年的作品重新被申請版權因此依然受版權保護。出於法律的改變,到2019年為止不會有作品進入公有領域。

7. 世界名著的版權問題

有的名來著作者已經作古很多年源了(死後超過50年,國外作品也是如此),那麼他的作品版權已經進入公共領域,大家是可以隨便使用的(正常使用),但是,請注意,很多名著是翻譯的,那麼翻譯者也是擁有翻譯後的版權的,那麼你要使用的話,必須要徵得翻譯者的同意。當然,翻譯者死後50年後,翻譯版的版權也進入公共領域,此時,也不需要作者同意即可使用了。

8. 外國著作的版權過期,是不是就可以隨便用了這方面有什麼規定

中國的著作權法和國際是接軌的,因為我國於1992年加入《世界著作權公約》,所以保護期是國際標版准。
已過保護期的作權品,可以使用,再版發行也不必著作權人同意了,不需要交納有關費用,但是在使用時要注意,不可以侵犯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

補充回答:外國的作品版權過了期,可以免費用來當劇本,用來製作動畫,或拍電視電影,法律上並沒有什麼限制。也不需要交什麼費用。只要註明原著名和作者姓名即可。

9. 一著作能否同時投國內和國外出版社嗎

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
第三十條圖書出版者出版圖書應當和著作權人訂立回出版,並答支付報酬。
第三十一條圖書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按照約定享有的專有出版權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出版該作品。
第三十三條著作權人向報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發出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收到報社通知決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期刊社通知決定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報社、期刊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所以,你可以與多家聯系,但如果與一家簽訂了出版後,不能再與其它簽訂出版。
如果是向報社和期刊投稿的話,自稿件發出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收到報社通知決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期刊社通知決定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報社、期刊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在實際實踐中,如果發現有一稿多投的情況,都不會與作者合作的。

10. 國內著作權主體和外國著作權主體的差別和聯系

內國主體與外國主體。以著作權人所具有的國籍為標准而分類。
聯系:著作權主體都是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區別:由於著作權法具有非常嚴格的地域性,因此內與外待遇差異明顯。
(1)保護條件不同:中國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無論是否發表,依據著作權法直接 取得保護;外國人的作品若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依照我國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 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我國法律保護。
(2)作品首次發表的規定不同:中國作者的作品的首次發表,指作品首次在中國境內或 境外發表。對外國作者來說,其作品首次在中國境內發表,指外國人未發表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或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外出版後,30天內又在中國 境內出版的,也被視為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或外國人的作品未發表,但經授權改編,編譯後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也視為該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
(3) 著作權保護期的起算不同:中國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的作品,其著作權從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其著作權保護期自首 次發表之日起計算。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其保護期根據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及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來確定。

閱讀全文

與國外版權專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