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要求,對待思想上理論上的是非,只能採取什麼辦法
一、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
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是黨內政治生活准則中最根本的一條。黨中央所提出的政治路線,其基本內容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一條反映全國人民最高利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全黨同志必須堅決貫徹執行。
思想路線是黨制定和執行政治路線的基礎。黨的思想路線要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我們黨一貫倡導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點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林彪、「四人幫」長期歪曲、篡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違反它的精神實質,離開實踐標准,把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每句話都當作真理,都當作法律和教條,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所以必須強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才是真正捍衛和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
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必須反對兩種錯誤的思想傾向。
一是要反對思想僵化,反對一切從本本出發。那種本本上有的不許改,本本上沒有的不許說、不許做的思想,是一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是執行黨的政治路線的巨大障礙。我們看形勢、想問題、辦事情,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一定要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前的國內外形勢發展結合起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一定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本地區、本單位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實事求是的研究,以解決當前革命斗爭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各種理論和實際問題。
二是要反對和批判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無產階級專政,否定黨的領導,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錯誤觀點和修正主義思潮。社會主義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唯一正確的道路;無產階級專政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的保障;黨是領導全國人民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核心力量;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指導我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基礎。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斗爭中,必須始終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
黨的各級組織、各部門、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自覺地、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對黨的路線和黨的領導採取對抗、消極抵制或陽奉陰違的兩面派態度,是黨的紀律所不容許的。
二、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
集體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之一。從中央到基層的各級黨的委員會,都要按照這一原則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凡是涉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大事,重大工作任務的部署,幹部的重要任免、調動和處理,群眾利益方面的重要問題,以及上級領導機關規定應由黨委集體決定的問題,應該根據情況分別提交黨的委員會、常委會或書記處、黨組集體討論決定,而不得由個人專斷。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許用其他形式的組織取代黨委會及其常委會的領導。黨委成立的研究處理任何專題的組織,必須在黨委領導之下進行工作,不得代替黨委,更不得凌駕於黨委之上。
在黨委會內,決定問題要嚴格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書記和委員不是上下級關系,書記是黨的委員會中平等的一員。書記或第一書記要善於集中大家的意見,不允許搞「一言堂」、家長制。
各個領導成員之間,要互相支持、互相諒解、善於合作。大家都要自覺地維護黨委集體領導的威信。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時候,既要堅持原則,又要與人為善。
黨委會討論重大問題,要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討論中發生了分歧,既要認真考慮少數人的意見,又不可議而不決,耽誤工作。
堅持集體領導,並不是降低和否定個人的作用,集體領導必須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要明確地規定每個領導成員所負的具體責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不要事無巨細統統拿到黨委會上討論。
在分工負責中,書記或第一書記擔負著組織黨委的活動和處理日常工作的主要責任。不應借口集體領導而降低和抹煞書記或第一書記在黨委會中的重要作用。
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正確認識和處理領袖、政黨、階級和群眾的關系。對領導人的宣傳要實事求是,禁止無原則的歌功頌德。不許用剝削階級的阿諛之詞稱頌無產階級的領導人,不許歪曲歷史和捏造事實來宣揚領導人的功績。禁止給領導人祝壽、送禮、發致敬函電。對活著的人不許設紀念館,對已故的領袖們不應多設紀念館。禁止用黨的領導人的名字作街名、地名、企業和學校的名字。除外事活動外,禁止在領導人外出時組織迎送,張貼標語,敲鑼打鼓,舉行宴會。
三、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
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林彪、「四人幫」搞極左路線和無政府主義,既破壞了民主,又破壞了集中;既破壞了自由,又破壞了紀律。這種無政府主義流毒,至今沒有肅清。因此,必須嚴肅地重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原則。每個黨員要把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作為自己言論和行動的准則。
每個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黨委的成員,都必須堅決執行黨委的決定。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保留,或者向上一級黨委提出聲明,但在上級或本級黨委改變決定以前,除了執行決定會立即引起嚴重後果的非常緊急的情況之外,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原來的決定。
必須反對和防止分散主義。全黨服從中央,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的首要條件,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保證。任何部門、任何下級組織和黨員,對黨的決定採取各行其是、各自為政的態度,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就不執行,公開地或者變相地進行抵制,以至擅自推翻,都是嚴重違反黨紀的行為。
對於關系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的重大政治性的理論和政策問題,有不同看法,可以在黨內適當的場合進行討論。但是,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在報刊上進行討論,應由中央決定。黨的報刊必須無條件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政治觀點。對於中央已經作出決定的這種有重大政治性的理論和政策問題,黨員如有意見,可以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提出,但是絕對不允許在報刊、廣播的公開宣傳中發表同中央的決定相反的言論;也不得在群眾中散布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相反的意見。這是黨的紀律。
每個共產黨員和黨的幹部,都必須按照黨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來處理個人問題,自覺地服從黨組織對自己工作的分配、調動和安排。如果認為對自己的工作分配不適當,可以提出意見,但經過黨組織考慮作出最後決定時,必須服從。
每個黨員都必須嚴守黨和國家的機密,並同泄露黨和國家機密的現象作堅決的斗爭。一切黨員看文件,聽傳達,參加黨的會議,都要嚴格遵守保密紀律,嚴禁把黨的秘密泄漏給家屬、親友和其他不應該知道這種秘密的人。必須注意內外有別,凡屬黨內不許對外公開的事情,不準向黨外傳布。
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成為遵守國家法規,遵守勞動紀律、工作紀律,遵守共產主義道德的模範。
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事,必須顧全黨的、國家的和人民的大局,並且用這種顧全大局的精神教育群眾。這是共產黨員革命覺悟的重要表現,也是鞏固全國安定團結的重要保證。少數人鬧事,黨員必須按照黨的政策向他們進行宣傳解釋,慎重處理,使事態平息;對他們提出的某些合理要求,要說服和幫助他們通過正常的途徑解決。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慫恿、支持和參加鬧事。
四、堅持黨性,根絕派性
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所組成的統一的戰斗的集體,必須堅持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原則基礎上的團結,反對破壞黨的團結統一的任何形式的派性和派別活動。
在黨內組織秘密集團是分裂黨和顛覆黨的犯罪行為。共產黨員絕對不允許參加反對黨的秘密組織和秘密活動。各級黨的組織和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從林彪、「四人幫」煽動派性,組織秘密集團,陰謀篡黨奪權的反革命事件中吸取教訓,提高警惕,堅決防止這類事件的重演。
派性同無產階級的黨性是根本不相容的。搞小派別,結幫營私,是剝削階級極端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表現,是封建階級和小生產者的行幫思想在黨內的反映。
一部分黨員如果背著黨有組織地進行與黨的路線、決議相背離的活動,就是派性活動。進行派性活動,必然會阻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如果不加以堅決制止而任其發展,就會導致黨的分裂。
目前黨內雖然已經不存在公開的派別集團,但有些受林彪、「四人幫」影響較深的幹部和黨員仍然有派性,甚至仍在進行派性活動;在一些地區、部門和單位,「明無山頭暗有礁」,派性的「幽靈」不散,派性分子經常抵制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決議的執行。
各級黨組織和每個共產黨員一定要堅持黨性,為根絕派性進行不懈的斗爭。對於堅持派性屢教不改的人,一定要給予嚴肅的紀律處分。不應該讓這樣的人進領導班子,已在領導崗位上的一定要撤下來。
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在處理黨內關系方面要實行「五湖四海」的原則,這就是說,要團結一切忠實於黨的利益的同志,團結大多數。共產黨員一定要有共產主義者的偉大胸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處理同志的關繫上,只問他是否堅決執行黨的路線,遵守黨的紀律,不應因為私怨而耿耿於懷,排擠打擊,不應由於親疏而有不同的對待。絕對禁止搞宗派活動,搞小圈子;不允許拉攏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抬一部分人,壓一部分人。不要糾纏歷史舊帳。
在黨和群眾的關繫上,同樣要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傾向。共產黨員在人民群眾中是少數,必須把億萬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同心同德地為實現四化而奮斗。共產黨員必須在群眾中起模範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滿腔熱情地團結非黨同志一道工作。
在幹部工作中要堅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風,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嚴禁以派性劃線,嚴禁利用職權在黨內拉私人關系,培植私人勢力。共產黨員應該忠於黨的組織和黨的原則,不應該效忠於某個人。任何人不得把黨的幹部當做私有財產,不得把上下級關系變成人身依附關系。
五、要講真話,言行一致
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當老實人,光明磊落,表裡如一,是共產黨人應有的品質。全黨同志一定要努力肅清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造成的假話盛行的歪風邪氣,恢復和發揚黨一貫倡導的講真話,不講假話,言行一致的優良作風。
共產黨員要忠誠坦白,對黨組織不隱瞞自己的錯誤和自己的思想、觀點。對人對事要開誠布公,有什麼意見,有什麼批評,擺在桌面上。不要會上不說,會下亂說;不要當面一套,背面一套;不要口是心非,陽奉陰違。
要堅決反對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看領導眼色說話辦事,拿原則做交易,投機鑽營,向黨伸手要名譽地位的官僚政客作風和市儈行為。
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對人對己都要尊重事實,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如實地向黨反映情況。不可看領導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報喜不報憂,更不許可弄虛作假,騙取信任、榮譽和獎勵。不準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義縱容、暗示、誘使、命令或強迫下級說假話。
凡是弄虛作假給黨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凡是說假話騙取了榮譽地位的;凡是用說假話來掩飾嚴重過失或達到其他個人目的的;凡是縱容或誘迫下級說假話的,都必須繩以黨紀。對於那些不怕打擊報復,敢於為保衛黨和人民的利益說真話的人,應該給以表揚。
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做實事求是的模範。在工作中,各種不同意見都要聽,成績、缺點都要了解。要鼓勵下級同志講心裡話,反映真實情況。要努力造成和保持讓人當面提意見包括尖銳意見而進行從容討論的氣氛。
六、發揚黨內民主,正確對待不同意見
發揚黨內民主,首先要允許黨員發表不同的意見,對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要不反對黨的基本政治立場,不搞陰謀詭計,不在群眾中進行派性分裂活動,不在群眾中散布違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論,不泄漏黨和國家的秘密,由於認識錯誤而講錯了話或者寫了有錯誤的文章,不得認為是違反了黨紀而給予處分。要嚴格實行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所謂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就是禁止任意誇大一個人的錯誤,羅織成為罪狀,並給予政治上、組織上的打擊甚至迫害。
要糾正一部分領導幹部中缺乏民主精神,聽不得批評意見,甚至壓制批評的家長作風。對於任何黨員提出的批評和意見,只要是正確的,都應該採納和接受。如果確有錯誤,只能實事求是地指出來,不允許追查所謂動機和背景。
必須注意區別:反對某個同志的某個意見,不等於反對這個同志,反對某個領導機關的某個同志,不等於反對這個組織,不等於反領導,更不等於反黨。
領導幹部利用職權對同志挾嫌報復、打擊陷害,用「穿小鞋」、「裝材料」的辦法和任意加上「反黨」、「反領導」、「惡毒攻擊」、「犯路線錯誤」等罪名整人,是違反黨內民主制度和違反革命道德品質的行為。對敢於堅持真理的同志妄加反革命的罪名,亂用專政手段,進行殘酷迫害,這是嚴重違法的罪行,必須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
黨內在思想上理論上有不同認識、有爭論是正常的。對待思想上理論上的是非,只能採取擺事實、講道理、民主討論的辦法求得解決,決不能採取壓服的辦法。有些思想理論是非一時解決不了的,除了具有重大政治性的和迫切現實性的問題以外,不要匆忙作結論,留待以後進一步研究和經過實踐來解決。
把思想認識問題任意扣上「砍旗」、「毒草」、「資產階級」、「修正主義」種種政治帽子,任意說成是敵我性質的政治問題,不僅破壞黨內正常的政治生活,造成思想僵化,而且易於被反黨野心家所利用,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秩序。這種做法必須制止。
七、保障黨員的權利不受侵犯
各級黨組織必須切實保障黨員的各項權利。侵犯黨員權利的行為,是嚴重違反黨紀的。
黨員有權在黨的會議上和黨的報刊上參加關於黨的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問題的討論,有權在黨的會議上對黨的任何組織和個人提出批評。黨員對黨的方針、政策、決議有不同意見,可以在黨的會議上提出,也可以向各級黨組織直至中央作口頭或書面的報告。黨組織應當歡迎黨員群眾的批評和建議,並且鼓勵黨員為了推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和主張。
對於犯了嚴重錯誤拒不改正或不稱職的幹部,黨員有權建議罷免或調換。
黨員對黨組織關於他本人或其他人的處理,有權在黨的會議上、或向上級組織直至中央提出聲明、申訴、控告和辯護。黨組織對黨員的聲明、申訴、控告和辯護必須及時處理或轉遞,不得扣壓,承辦單位不得推諉。申訴和控告信不許轉給被控告人處理。不許對申訴人或控告人進行打擊報復。控告人和被控告人都不允許誣陷他人,對誣陷他人者,要按黨紀國法嚴肅處理。
黨組織對黨員的鑒定、結論和處分決定,必須同本人見面。在通過處分決定的時候,如無特殊情況,應通知本人出席會議。黨組織要認真聽取和考慮本人的意見。如本人有不同的意見,應將組織決定和本人意見一並報上級黨組織審定。
八、選舉要充分體現選舉人的意志
黨內真正實行民主選舉,才有可能建立起在黨員和群眾中有威信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
各級黨組織應按照黨章規定,定期召開黨員大會和代表大會。黨的各級委員會要按期改選。每屆代表和委員,應有一定數量的更新。選舉要充分發揚民主,真正體現選舉人的意志,候選人名單要由黨員或代表通過充分醞釀討論提出。選舉應實行候選人多於應選人的差額選舉辦法,或者先採用差額選舉辦法產生候選人作為預選,然後進行正式選舉。黨員數量少的單位,可不實行差額選舉或實行預選。候選人的基本情況要向選舉人介紹清楚。選舉一律用無記名投票。
選舉人要注意把那些堅決擁護和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大公無私,嚴守法紀,堅持黨性,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心,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幹部選進領導班子。還要特別注意選舉符合上述條件的中青年幹部。
不得規定必須選舉或不選舉某個人。個別有特殊情況的人,需要由組織上推薦選入的,也必須確實取得多數選舉人的同意。要堅決反對和防止侵犯黨員選舉權利,使選舉流於形式,妨礙選舉人體現自己意志的現象。
在各級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上級黨委可以根據工作需要,任免、調動下級黨委的負責人。
凡是需要整頓,暫不具備民主選舉條件的單位,經上級黨組織批准,可暫緩舉行選舉,其領導人由上級指派。
九、同錯誤傾向和壞人壞事作斗爭
為了端正黨風,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團結全體人民同心同德搞好四化,必須同錯誤傾向和壞人壞事作斗爭。
各級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率領黨員和群眾,堅決揭露和打擊反革命分子、貪污盜竊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和嚴重違法亂紀分子。
對於派性、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官僚主義、特殊化等錯誤傾向,要進行嚴肅的批評和斗爭。
對社會上的歪風邪氣、錯誤的和反動的思潮,必須進行批判和斗爭。
對於錯誤傾向和壞人壞事,採取明哲保身的自由主義態度,不制止,不爭辯,不鬥爭,躲閃迴避,就是放棄了共產黨員的戰斗責任,就是缺乏黨性的表現。
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在同錯誤傾向和壞人壞事作斗爭中,要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敢於挺身而出,不怕得罪人,不怕撕破臉皮,不怕受到打擊迫害。只有這樣,才能使錯誤傾向得到克服和糾正,使犯錯誤的人得到挽救,使壞人受到應有的制裁。
十、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同志
在黨內斗爭中,對犯錯誤的同志,採取「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達到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志的目的,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對於一切犯錯誤的同志,要歷史地全面地評價他們的功過是非,不要一犯錯誤就全盤否定;也不要糾纏歷史上發生過而已經查清的問題和歷史上犯過而已經糾正了的錯誤。要在弄清事實的基礎上,具體分析他們所犯錯誤的性質和程度,以熱情的同志式的態度,幫助他們認識犯錯誤的原因,指出改正的辦法,啟發他們做必要的檢查。要相信犯錯誤的同志大多數是可以改正的,要給他們改正錯誤、繼續為黨工作的條件。
在分析一個同志所犯錯誤的時候,首先必須嚴格分清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不可把工作中的一般錯誤或思想認識上的錯誤說成是政治錯誤,不可把一般的政治錯誤說成是路線錯誤,也不可把犯了路線錯誤、但仍屬於黨內斗爭性質的問題,同屬於企圖顛覆黨、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的反革命性質的問題混淆起來。企圖顛覆黨、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的陰謀家、野心家、反革命兩面派,同黨和人民的矛盾屬於敵我矛盾。這種人是極少數。要把跟著上級或主要領導人犯了路線錯誤的人,同參與篡黨奪權陰謀活動的人加以區別。
黨內斗爭,不許實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對犯錯誤的同志進行批評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可採取一哄而起的圍攻、不讓本人辯解、也不讓其他同志發表不同意見的「斗爭會」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實際上是以勢壓人,而不是以理服人。黨內不準用超越黨的紀律或違犯國家法律的手段對待黨員。要絕對禁止採用林彪、「四人幫」的封建法西斯手段解決黨內問題。嚴禁所謂揪斗,嚴禁人身侮辱和人身迫害,嚴禁誘供逼供。
對人的處理應十分慎重。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一時分不清的,先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凡涉及定敵我矛盾、開除黨籍、提交司法機關處理的,更要慎重。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株連無辜的家屬和親友。
建國以來的冤案、假案、錯案,不管是哪一級組織、哪一個領導人定的和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糾正過來,一切不實之詞必須推倒。
犯了錯誤的同志,應該誠懇地接受黨組織和同志們的批評教育和紀律處分。要吸取教訓,認真改正,更好地為黨工作。對於確實犯有嚴重錯誤、拒不承認而又堅持無理取鬧的人,要加重處分。
❷ 誰有李錫鶴《民法基本理論若干問題》的全文WORD版
http://www..com/s?tn=sitehao123&cl=3&rn=10&ct=0&lm=0&word=%C0%EE%CE%FD%BA%D7%A1%B6%C3%F1%B7%A8%BB%F9%B1%BE%C0%ED%C2%DB%C8%F4%B8%C9%CE%CA%CC%E2%A1%B7
❸ 求一份關於 「動力工程中的若乾熱點問題」的論文或報告~
一、 熱能與動力工程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意義
1.能源及環境是目前世界各國頭等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國現有能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存在著很多問題。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面臨的重要選擇。如何培養適應上述21世紀社會需要的能源動力類專業人才,是每個大學相關專業以及每位從事能源類專業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2。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使能源資源和環境面臨著重大壓力。使能源消耗和冶金技術進步相協調,是在發展中首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因此適用於我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的高質量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尤為重要。本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3.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涉及到傳統工業,同時使環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等相融合,相交叉,相滲透,揭示了專業交叉的優勢,也突出了特色和創新。能源和資源的開發轉化,利用水平和應用技術與本專業發展息息相關。建設好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4.在我省高校中,除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外,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具有較長辦學歷史。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得到熱能院、東大、北科大及鞍鋼等企業的支持和協助。本專業的發展迅速,在省內有很好的學術聲譽。本專業具有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具有熱能工程、動力工程、製冷與低溫技術及熱工測量及自動化4個專業方向,面向能源資源和環境發展的現代化工業建設。
5.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遼寧科大重點建設專業之一。該專業在教育部下發的教字(2000)10號文件的「關於公布國家管理的專業點名單的通知」中,被列入國家管理專業。在專業基礎上,現有2個碩士點,研究方向不斷拓寬,現有的冶金熱工技術、系統節能、熱工過程自動化、能源及環保工程、低溫技術等方向引入本專業,使研究方向突出特色。
6.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特點:(1)專業與環境問題的密切相關性;(2)不同學科間的高度交叉性。(3)對國家政策法規及發展計劃的依賴性。(4)基礎知識的廣泛適用性。(5)專業方向的對口性。示範性專業的理論和實踐,對指導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建設的不斷深入和擴展,越加顯示出本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不僅涉及到傳統工業,同時使環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等相融合,相交叉,相滲透,揭示了專業交叉的優勢,也突出了特色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發展和建設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及人類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影響,能源和資源的開發轉化,利用水平和應用技術與本專業發展息息相關。我國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發展水平不均,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發展和建設好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我校地處全國工業大省的鋼都,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研究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基地和服務對象。面對遼寧重工業基地的振興和大中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發展建設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本科涉及到冶金、機械、化工、輕工、航空、電子、能源、交通等各行業,在這些行業中。本專業的方向和領域對其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我省高校學科布局中,除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之外,在普通高校中,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具有較長辦學歷史的專業。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得到中鋼集團鞍山熱能研究院、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及鞍鋼等企業的支持和協助。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發展迅速,在省內得到了很好的學術聲譽,並取得較大的成就。本學科具有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形成以老帶新,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學術梯隊隊伍。本專業具有熱能工程、動力工程、製冷與低溫技術及熱工測量及自動化4個專業方向,面向能源資源和環境發展的現代化工業建設。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鞍山科大重點建設和新興的特色專業之一。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教育部下發的教字(2000)10號文件的「關於公布國家管理的專業點名單的通知」中,被列入國家管理專業。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基礎上,現有2個能源動力類碩士點,研究方向不斷拓寬,現在除保留原有的冶金熱工技術和熱工數值模擬的研究方向外,還將系統節能、熱工過程自動化、能源及環保工程、低溫技術等方向引入本學科,使研究方向具有實際意義和理論價值。熱能與動力工程的專業建設。近年來專業方向調整及招生規模的擴大,教學和科技水平也相應進一步提高。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遼寧省地區和冶金行業具有較高的聲譽,本學科專業的發展能極大的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及企業的科技進步。從促進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角度看,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專業的建設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它的建設具有創新性和地域特色,能為我國經濟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專業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和建設新型國家的需求,能反映出專業的先進教育理念。
二、熱能與動力工程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項目解決的關鍵問題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示範性專業建設項目的提出和實踐過程,針對專業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專業方向、專業定位、專業特色、專業師資隊伍和教學基本建設等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結合現行的示範性專業標准和建設實踐,旨在理清思路明確方向,處理好各種矛盾,做好評建工作,切實落實專業建設。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示範性專業建設項目的提出和實踐過程,擬解決和協調下述關系:
1.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與環境問題間的密切相關性。 常規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動力學科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常規化石能源的使用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這些常規化石能源主要直接應用於火力發電,這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水污染和熱污染等。因此,對能源動力生產過程中的這些環境問題必須進行妥善處理和控制,實現其環境友好化,才能保證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不同學科間的高度交叉性。能源動力學科的技術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涉及到多學科領域的知識,熱能動力工程專業涉及到熱學學科、力學學科、機械製造學科、自動控制及計算機學科和化學學科。為適應21世紀初我國能源學科發展的需要,應當在各專業課程的設置中,適當安排各個有關學科的知識。
3.基礎知識的廣泛適用性。節能是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節能的知識不僅能源動力學科的學生應當掌握,也是幾乎所有工科學生應當掌握的內容。這就要求不僅要做好本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而且也應當承擔起向所有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節能技術教學的任務。
4.專業方向的對口性。目前,我國的能源動力學科的不同專業方向服務於不同的工程技術領域,還多少帶有產品專業的烙印。不僅在冷的方向與熱的方向中,主導專業的工作機械與系統差別巨大(例如製冷機與發電廠),就是在同一個專業方向,例如熱方向中,鍋爐與氣輪機就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對於旨在以零距離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與學校,密切關注當前經濟發展以及行業發展的需要,使得學生能到對口的專業單位工作,及時充分發揮其專業特長,具有重要意義。急需解決以能源動力類寬口徑專業人才培養與目前我國能源動力類大部分企業對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強調專門化要求之間的矛盾。
三、熱能與動力工程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項目的特色與創新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的特色是基於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示範性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教學改革實踐,將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和培養模式的理論相結合,通過調查研究、比較研究、綜合研究和解析研究的方法,構造適合專業培養環境的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新的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體系和框架結構,找出專業建設的差距。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注重厚基礎和寬口徑結合重實踐重創新。社會不同領域、不同分工對本專業人才有著不同的需求,國家需要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規格和模式。具體情況形成我校集中冶金領域特色輻射全國各個行業領域。專業培養規格主要分「研究型」和「應用型」兩大類。我校重點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學時分配適當向傳授專門應用技術的專業課傾斜,實踐教育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考慮學生在寬厚基礎上的專業發展,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分成以冶金等工業生產為重點,以熱能轉換與利用系統為主的熱能動力工程及控制方向;以制氧動力機械和空調系統為主的製冷與低溫技術方向;以電能轉換機械工程為主的鍋爐動力與流體機械方向;以熱工測試調節和自動化控制為主的熱工測試及自動化工程方向。這些專業方向突出了我校專業特色。按照專業規范要求在培養學生的素質方面要求思想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協調發展;在能力方面要求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齊備;在知識結構方面要求具有較好的工具性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經濟管理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學科技術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❹ 請問「文件對經濟領域中的若乾重要問題,從理論上和政策上做了詳細的規定和深刻的說明。」
搭配不當,抄詳細的規定襲是對政策而言,深刻的說明是對理論而言。
「對……問題做規定」搭配不當,因為我們不說「規定問題」,只能說「對……事項做規定」。所以句子應改為:
文件對經濟領域中的一些問題,從理論上和政策上做了詳細的(分析)和深刻的說明。
❺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若干問題思考
壹基金地震救助情況通報
5月15日,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舉行"5.12四川地震救助情況通報會,通報會在萬豪酒店免費提供的場地舉行。
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蘇菊香女士,中國紅十字會「博愛大使」、壹基金發起人李連傑先生分別發表講話,表達對災區人民的問候和祝福,號召全社會積極參與到救災的行動中來。
壹基金三天募款2405萬元
通報會上,壹基金執行主席周惟彥女士首先發布了最新籌款總額,截止到5月15日上午12:00,壹基金共募集救災善款:2405萬元,其中,來自個人的捐款:1385萬元,來自企業的捐款:1020萬元。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壹基金第一時間撥款100萬元人民幣支援災區。
同時,壹基金聯合其合作夥伴騰訊網、搜狐網、淘寶網,發起網上募捐活動。騰訊網和淘寶網,各自利用其網上支付平台財付通和支付寶,為廣大網友提供最快捷便利的捐款渠道,立即得到網友的積極響應,1塊錢、10塊錢、100塊錢……,金額雖然不同但捐款人的愛心卻是一樣的,騰訊網的財付通在24小時內,就收到超過100萬元的網友捐款,數萬網友的心匯聚在一起,很多網友還自發的在網上轉發活動信息,號召更多的人參與。
隨後,空中網、天涯網、MTV中國、51.com、快錢、滬江網等諸多網站及iRadio聯播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都市之聲也陸續加入到此活動中,利用各自的平台呼籲大家參與。截止到15日,已經有數十萬人通過網路捐款,8億多網友通過各網站密切關注壹基金對災區的救助。
壹基金的合作夥伴們也行動起來,紛紛捐款。5月12日,騰訊公益基金率先捐款100萬元人民幣,成為第一個捐款的合作夥伴。隨後,淘寶網、俏江南飲食文化有限公司、華茂素拉潘酒店發展有限公司等也分別進行捐款。此次壹基金募集到的所有善款將直接進入中國紅十字會壹基金專屬賬戶,全部用於救助四川地震災區。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將為此次壹基金地震災害救援行動做專項審計,並全程跟蹤款項使用和物資發放,確保公開透明。
1+1+1=1,我們是個大家庭,人人參與公益慈善的理念,再次得到強有力的證明。正是基於對壹基金理念的認同,對壹基金專業度的信任,才使得壹基金能夠迅速凝聚廣大壹家人的愛心,能夠對災區進行快速援助。
最新行動:17日李連傑帶首批物資飛赴成都
從5月12日地震發生開始,壹基金即始終密切關注災情發展,每天都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在前方災區的救援隊保持聯絡,了解最新情況。李連傑與正在前方災區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郭長江更是保持熱線互動,每天都有好幾通電話往來。
隨著前方救援工作的深入,損失情況的不斷統計,災區人民缺乏帳篷、被褥、食品、飲用水、葯物等生活、醫療基本保障物資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據悉,這些物資在四川周邊省市已經出現了脫銷的情況。壹基金發起新一輪的募集號召,號召全國各地廣大企業捐贈物資。目前災區主要需求的基本保障物資有:帳篷、棉被、方便食品、飲用水等。壹基金號召願意奉獻愛心的企業,自行購買全新物資進行捐贈,壹基金協助企業捐到當地紅十字會進行下發,並監督發放過程。
均瑤集團吉祥航空特別提供航空支持,將為壹基金每天提供貨倉量用於將物資從上海發到成都。
5月17日,壹基金發起人李連傑將與第一批物資一同飛往成都,將物資直接送到當地紅十字會,下發給災區。同時代表壹基金全體家人,代表數十萬捐款人,將家人們的顆顆愛心傳遞給災區人民。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員也將隨行,監督全過程。
持續關註:制定全盤計劃? 將組織義工分批赴災區
此次四川汶川縣7.8級地震屬於嚴重的地震災害,大量的救援和災後重建工作將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災區的援助需要不斷地投入人力物力。
根據壹基金的專業介紹:重大自然災難發生後,一般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心。第一階段是災難發生後的前7天,工作重心是緊急救援,搶救生命,目前四川地震的救援工作還處在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的工作重心是防止爆發大面積的疫情和災後心理危機干預;第三個階段則主要是災後重建。這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從救助的組織到籌款都需要專業的運作。
壹基金的專業團隊已經預見到後期災後重建部分,可能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已經開始制定全盤計劃,包括針對災後重建的籌款計劃、如何推廣宣傳、組織義工前往災區的計劃等,壹基金已經做好長期作戰的准備,將對此次地震保持持續的關注。
由壹基金工作人員組成的第一個小分隊,已經於15日抵達成都。他們除了將在那裡負責接應物資並協助當地紅會進行下發,他們更重要的工作還是搜集災區的第一手信息資料,為後續一系列救援計劃做好准備。
壹基金計劃定期組織義工赴災區救援團分批分時段前往各地災區,加入救援和災後重建工作,為災區人民盡一份力。
壹基金將繼續秉持對每一位捐款人負責的態度,所有善款使用、物資發放的報告,壹基金都會定期向社會大眾公布,確保每一個捐款人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捐款用在了哪裡,不辜負每一個家人的愛心。
壹基金始終倡導「1+1+1=1」這一人人參與公益慈善的理念。希望通過壹家人長期持續的努力,能夠幫災區人民早日脫離困境,重建家園。
❻ 1983年6月初在常州市聯合召開經濟體制改革若干理論問題討論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次會抄議主要討論理論經襲濟學家林子力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蔣一葦的兩篇論文。
在這次討論會上,湯永安、張東桂介紹了常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和經驗,受到與會者的重視。在討論會上,從事政治經濟學、現實經濟學和戰略經濟學研究的同志都認為:當前的經濟的理論研究亟需同經濟改革的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對不同觀點的爭論,也必須經過經濟實踐的檢驗,以驗證其是否正確。
❼ 國際價值的國際價值論的若干理論問題
筆者在學習研究名和統一、木下悅二等教授關於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的有關觀點時,與他們的爭論中得到如下結論:在國際間價值法則的修正上,我將國際間價值法則的修正看成是價值法則的國際貫徹形式;在國際價值的認識上,我排除了將國際價值看成是國民勞動的交換比率或國民價值相互間的國際價值關系的見解,而將國際價值規定為,持有世界勞動這樣的社會實體的概念;在世界勞動方面,我否認了世界勞動的國民勞動交換比率學說或國際價值關系學說,而將世界勞動規定為承擔世界性的或國際社會性的再生產的勞動,將其作為以國際交換為媒介的國際分工體系的諸環節;關於國際等價交換與國際不等價交換,我特別批判了將國際不等價交換看作是在國際間的不等勞動量交換的觀點,指出國際不等價交換是不等的價值的交換,把國際等價交換理解為依照國際價值的交換;關於國際間的貨幣相對價值的差異,特別是關於有爭議的貨幣的相對價值方面,我認為,在貨幣價值不變的前提下,國際間貨幣的相對價值的差異是國民的差異;關於國際價格(又稱國際市場價格,世界市場價格)的形成,我以世界市場競爭為媒介,引導了國際個別價值在國際市場價值上的均等化的理論。
本論文在世界勞動、國際價值、國際市場價值等問題的論爭方面,加入了新的考察,力求使論點更加明確化。論爭將在對宇野派世界經濟論批判上展開,但不言及其具體見解。 眾所周知,宇野派世界經濟論放棄了對體現本質特徵的世界經濟法則和原理的闡明,是從宇野宏藏的論文《世界經濟論的方法和目標》中開始的。宇野認為,經濟學要從理論上解釋支配商品經濟社會的經濟法則,就必須從商品經濟形態本身是從根本上支配我們的經濟生活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作為其研究的基本對象,而不能以資本主義社會成立的前提條件的國際商品交換作為對象,也不能以共同體與共同體之間所進行的商品交換的關系作為其對象。宇野認為,對於經濟生活來說後兩者僅是外部性質的,也即部分性、補充性,無法成為必然法則的根據。這就是國際價值論的難點所在。
宇野教授在此論述前,在他的論文《用「原理論」、「階段論」、「現狀分析」所闡明的關於經濟學的方法》中,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體系的篇別構成與上向法(即現象到本質的歸納法)的關聯是不明顯的。但宇野一面迴避了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一面又主張在僅限於《資本論》的篇別構成來說,是以《商品》為起始、以《諸階級》為終止,僅以此他認為馬克思完成了「原理的系統化」。由此,原來在國家以後的3項目,即國家、外國貿易、世界市場或在「國家形式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總括」,「生產的國際關系」、「世界市場與恐慌」是以上向法為基礎而展開的這個視角,也是對於世界經濟論而言最為重要的這個視角,在宇野教授的研究里從一開始就欠缺了。
對於宇野的「國際價值論的難點」,木下持批判的立場:第一,我們的研究不是把共同體以及包含共同體之間的商品交換的外國貿易作為對象,而是將資本主義之下的外國貿易作為研究對象;第二,我們並非為了研究制約商品經濟社會的一般法則而選擇了外國貿易,而是為了研究資本主義之下制約外國貿易的法則;第三,即使把《原理論》看成是已經完結了的,遺留下的各領域的研究都是階段論,現狀分析的對象,那麼,這一原理的展開並非沒有意義。但是,對於木下教授的批判方法也有慎重探討的必要。這是因為木下教授拒絕承認先前的宇野教授的共同體間交換,或作為歷史前提的國際交換,而將「資本主義之下的外國貿易」,「制約資本主義之下的外國貿易的法則」選取作為自己的外國貿易論的對象,從這里很突然地講到國際價值論的研究,極為簡單地引導出了「不論在什麼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起支配作用的前提。」我無法苟同木下教授的這個見解。筆者的國際價值論研究的推進方法的特點與木下教授不同。筆者是在世界勞動的這一基石上,逐次把握國際價值、國際市場價值和國際市場價格的。因此,世界經濟論的對象,不能僅僅停留在作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導致的外國貿易上,而其對象是世界市場,而世界市場是世界勞動這一概念及依此而成立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前資本主義的、還有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同時並存的世界市場。用一句話概括地說,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支配了的世界市場。
宇野教授的「國際價值論的難點」,其本意是把現實的國際經濟看成包括從「只顯示極為低度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地區」到「已達到極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復雜並且異質的各種要素。同時,若以19世紀中葉的英國國際經濟關系為例,那就決不可以說是「與國內的資本主義關系同樣的資本主義化了的東西」了。而是包含「與只能顯現極為低度的商品經濟的發展的東洋各國的關系」,還有與「某種程度資本主義化了的西歐各國的關系」。因此,宇野教授把包含各種復雜並且異質的要素的世界經濟一旦從經濟學原理的考察中排除出去,殘留下來的研究方法不是把世界經濟論以「階段論」為基礎來考察,就是將其看作為「現狀分析」的對象,二者必擇其一了。這樣一來,以至於宇野教授跨出的第一步竟然是主張:如果不對資本主義在世界上的發展作歷史性的定規,世界經濟的具體分析是無法對此做出什麼規定的。那麼,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問世界經濟的真正研究對象是什麼,那就是「世界農業問題」。但是,在關於世界經濟論的對象乃至課題方面,就是在宇野派內部也產生了爭論。比如,馬場宏二認為世界經濟論的對象是存在於「世界市場與恐慌」上。但是,不論是「世界市場與恐慌」,還是「世界農業問題」,都是通過對世界經濟原理的放棄而得到的。為此,他們之間的對立只不過是表面上的。
無論如何,宇野派經濟論的基本特徵很明顯地在於他們主張,現實的世界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史的發展階段上的程度不同,並且由於多多少少包含了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關系,而無法達到對世界經濟的法則的闡明。可是,現實的世界經濟的全體就連一次都沒有被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純化這樣的事本身是許多人都了解的。世界經濟的內部殘存著前資本主義社會的關系的這一事實,正如下面所示,與宇野教授的主張正好相反,在對世界經濟的法則進行闡明即國際價值論的研究上沒有任何障礙。 在阿明和伊曼紐爾的最新研究中,他們將全球看成世界資本主義系統和世界系統。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勞動的世界性這一特點。
在由相互獨立經營的各國國民和不同地域的單獨勞動所構成的總體中,包括了非常多樣化的生產方式,並且惟一地藉助國際交換來形成國際分工體制。在這種背景下,這些相互獨立的勞動就成為了世界勞動。世界勞動這個概念不僅指資本主義的工資勞動,而且以世界市場為媒介而成為國際分工體制的「貢納式生產方式」和奴隸制或者「再版農奴制」的勞動也屬於世界勞動。因此將世界勞動的存在只局限於有無勞動力的國際轉移這種屢屢曲解世界勞動的含義的觀點是錯誤的。專門從事於勞動力國際轉移方面研究的游仲勛教授認為,通過勞動力的國際轉移,世界勞動這一概念才得以成立。主張國際價值就是價值的國際性形式的木原行雄教授認為,若勞動力的國際性轉移不存在,世界勞動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因此,普遍認為,木原教授關於勞動力的國際轉移及國際價值之間的關系的論述有一個極大的誤解。勞動力不在國際間轉移並不會影響世界勞動的成立,而只會導致國際間價值規律的修正。
對世界勞動的諸多誤解,其原因在於將勞動的世界性看作是直接的東西。然而,這種世界性與社會勞動的社會性一樣,並不是直接的東西,而是只有通過世界市場的國際交換才能表現出來間接的東西。也就是事實所證明的那樣,它不是勞動本身的交換,而是只能藉助勞動生產資料的交換、使各國國民的個人勞動成為世界總勞動的一部分。將作為國際價值實體的世界勞動規定為擔負世界的及國際社會再生產的勞動,具體把握它作為以國際交換為媒介所成為的國際分工體制的環節這一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下面進入對世界勞動與國際價值的關系問題上,我們以視世界勞動為國際價值實體的西德派的國際價值論為線索進行討論。 西德派國際價值論研究的代表者之K.布休,對於世界勞動與國際價值之間的關系,明確地闡述了如下見解。假設在當今國際市場上存在著由生產力發展所決定的不同發展水平的A、B、C三國之間的相互對立。假如A國是最發達的國家,勞動強度最大,從國際性水平來看,其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力也最高。又假如B國是中等水平國家,C國是發展最落後國家。將國際價值的價值實體稱為「世界勞動」。則有A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代表2個世界勞動日,B國1個國民勞動日代表1個國民勞動日,而C國1個國民勞動日只代表1/2個世界勞動日。若進一步將一般等價物引入其國民及國際形式的勞動日,可得到以下等式:
A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個國民通貨單位=2個世界勞動日=2個國際貨幣單位
B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個國民通貨單位=1個世界勞動日=1個國際貨幣單位
C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個國民通貨單位:1/2個世界勞動日=1/2個國際貨幣單位
A國的1個國民通貨單位=B國的2個國民通貨單位=C國的4個國民通貨單位。
布休沿著《資本論》第1卷第20章的敘述,對勞動的生產性以及強度、國際價值,並對作為其實體的世界勞動,國民的以及國民通貨為形式的價值表現,及其等式做了論述。這里先言及伊曼紐爾的「不平等交換」理論。就是把國際間的「工資的不平等」看成是國際間「交換的不平等」,也就是不平等交換的原因。對此,最初進行尖銳批判的是比利時的曼德爾。他問,以不平等交換為基礎的價值的喪失或獲得是從哪裡產生的呢?他說馬克思對此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那就是在國際貿易里應用一般的勞動價值學說而得到。資本主義的不平等交換最終歸結到不等勞動量的交換。其次,西德的C.諾伊茲斯認為,與國際價值相關的,生產力高的國家比生產力低的國家生產更多的價值,其勞動是更高生產力的勞動。在世界市場上就算是進行了不等的國民勞動的交換也不能說是進行了不等價值的交換。
布休接納了這些見解,並做了如下的論述。「不平等交換的內容不應該作為不等價交換來理解,而只應作為不等勞動量交換來理解」。也就是說,布休不是站在法國學派的以「不等價交換」來理解這「不平等交換」概念的,而是站在「不等勞動量交換」即國際榨取的角度。那麼,他先前的見解,只不過是把「不等勞動量交換」作為馬克思的國際價值命題的一個例題來解答。但是他的例題解答是否正確呢?
馬克思的國際價值命題中重要的是,資本主義如果在某一國家相對發達,那麼這個國家的勞動生產力,勞動強度都要比國際水平高。就是說,在同等的勞動時間里生產不等的國際價值量。在此必須正確把握同等時間和不等價值的對比關系。但布休理解為原因在於A國的勞動強度高,他忽略了生產力這一方面。西德學派的西格爾補充了他的不足。她對布休的模型進行了類推,假定商品X在A國使用了1/2個勞動日,在B國使用了1個勞動日,在C國使用了2個勞動日,而國際貨幣的價值對應於1個世界勞動日。在這些假定之下,可以把馬克思的論述用以下的等式表現出來:
A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2X=2個世界勞動日=2個國際貨幣單位
B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X=1個世界勞動日=1個國際貨幣單位
C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2個X=1/2個世界勞動日=1/2個國際貨幣單位。
這樣西格爾導入了商品X的生產量的概念,從而將布休的模型具體化了。但是遺憾的是在此之後斯格爾卻將她的理論推導到了錯誤的方向。因此,無論是布休還是西格爾,他們忽略了世界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規定。他們的確多少把握了作為國際價值實體的國際勞動,但是並沒有從本質上理解國際價值量的規定是如何依據國際勞動來進行的。A,B,C三國並不是生產了由同樣的勞動時間構成的等同於1個國民勞動日的100馬克的價值,而是比如說在A國以300馬克,B國以200馬克,C國以100馬克生產了不同的國際價值量。這是因為在1個國民勞動日里同樣種類的商品在A國生產了30個,在 B國生產了20個,在C國生產了10個,並在國際市場上以同一價格,即1個商品以10馬克銷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只是因為在世界市場里,商品的價值是由世界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在世界市場,國際價值規定是貫徹的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國民價值都被國際價值所解消。這種論述是無視世界市場作為復合市場的獨自性。世界市場的獨自性,就是關於世界市場和國內市場、世界勞動和國民勞動、國際價值和國民價值的獨自的並存方式而言的。國民勞動與世界勞動二者的關系,即布休所說的存在於「世界勞動的位階」當中。也就是說,各國民的勞動,根據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階段,從上到下形成位階,從而構成世界勞動總體。國際價值和國民價值也一樣是這樣的關系。在國內市場形成的社會價值同個別價值的關系,在世界市場,通過這一位階,以獨自的方法,國際價值和國民個別價值的關系就成立了。但是,各式各樣的國際個別價值如何均等化為同一的國際價值或是國際市場價值呢?這就是下面要探討的關於世界市場的競爭問題。 法國學派在考察國際價值的時候,以資本的國際移動性和勞動非移動性為前提,以國際生產價格的形成來闡明利潤率的國際均等化。在闡明國際價格的形成時,他們是通過國際市場價值論,即市場價值論的國際性應用來達到的。我們先來認識柯爾邁和追隨他的德意志派國際市場價值論的根本缺陷。
柯爾邁在他有名的論文《卡爾·馬克思的國際價值論》中認為,國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大量一般生產條件所決定,國際市場價值是參加該商品國際貿易的所有國民生產各個階段的國際價值的加權平均。他認為這是國際市場上價值法則的第2個修正。與國內價值由大量支配規定所決定這一觀點相對,他認為國際市場價值是由加權平均規定所決定的。但是無論是大量支配規定還是加權平均都是有關於市場價值的規定,不能說前者就是屬於國內,後者就屬於國際間。而且柯爾邁把對這種規定的變更,在稱為國際價值法則的兩個修改的名下進行了。也就是根據他所論述的,如果第二項修正是和國民生產性有關的話,那第一項的修正就是和國民的強度有關。他們的國際市場中價值法則作用的第一項修正是指,國際價值並非由大量支配式的強度為基礎,而是以最重要的國民強度的加權平均為基礎形成的。這里可以看出對於大量支配規定和加權平均規定的任意解釋及其修改都是錯誤的。
C·諾伊茲斯接受了柯爾邁的加權平均的觀點,但與他不同的是,她並不把加權平均規定看成是國際間價值法則的修改,而是認為與世界勞動有關。她認為取代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為問題關鍵的是世界勞動這個范疇,它是作為國際水準下國民資本的勞動生產性的程度和強度的位階加權平均,適用於在世界市場上交換各種商品。她說,「世界勞動沒有必要和世界市場上交換的各種商品的大量生產條件相一致」。可以看出,這是對於大量支配規定的否定,對於加權平均規定的肯定。加權平均的規定與世界勞動相關聯,這比柯爾邁的定義更加不確定。和諾伊茲斯有同樣見解的格拉里奇古認為:在國民強度及生產程度的加權平均基礎上的國際價值及世界市場價值的成立,使國際價值和世界市場價值間的交換產生,一方面,平均以上的生產性及強度的國民資本帶來了特別的剩餘價值,另一方面,平均以下的生產性和強度的國民資本不能實現其剩餘價值的一部分。這里也同樣把加權平均規定與世界勞動結合起來理解。
但諾伊茲斯和格拉里奇古所說的加權平均規定到底是什麼呢?他們並不把加權平均規定看為國際市場價值的規定,他們只不過把國民強度及生產性等級的加權平均,即把世界勞動的范疇作為問題提出而已。即使是將國際市場價值通過加權平均來理解的柯爾邁也沒有對國際市場價值有進一步的深入考察。諾伊茲斯和格拉里奇古就更是如此了。在他們看來,在馬克思的論述當中,可以看為是世界均等化的只有商品的價格和利率。與此相對應,利潤率、勞動報酬、地租都沒有世界的平均化。但是,如果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這些已均等化的或沒有均等化的都會各自以規定的大小列入資本家的計算。
然而,與伊曼紐爾、帕格瓦等的「由於資本的國際流動性所導致的直接利潤率的國際均等化和國際生產價格的形成」的見解不同。布休批判說以國際資本運動今天的水平來看,不應當主張一般的國際利潤率的實際存在,這也是柯爾邁和曼德爾等的見解。格拉里奇古否認利潤率的國際均等化和國際生產價格的成立,在國民各利潤率和國民各生產價格的相互關系中推導出國際價格的形成,這點是應肯定的。但他一味依據柯爾邁的看法,將之理解為依據在世界市場並存並連結在一起的國民諸生產價格,以及國民諸利潤率的加權平均的定義是不正確的。在柯爾邁和格拉里奇古的見解中,什麼都和加權平均規定相聯系,甚至成為對這種規定的濫用。這種規定必須作為下述國際勞動價值的規定來加以正確把握。
國際價值是與世界市場中交換的各個商品相關的價值規定,與此相對的國際市場價值是有關世界市場中交換的同一生產部分的商品總量的價值規定。說國際市場價值是國際價值的現實化和具體化的產物不僅是因為這是由世界市場的競爭所致,還因為價值規定適用同一類的商品量全部。國際市場價值是作為不斷變化的國際價格的平均價格或和國際個別價值的均等化形成,由各國際個別價值的加權平均所規定的。只要這種價值規定是關於存在於市場中的同種商品的總量的規定,加權平均規定是不可能成為問題的。
以上是國際市場價值規定的一般抽象,當國際的社會需要量成為具體的現實的國際市場價值規定的問題實質時,一味反復上述的加權平均規定是絲毫不能解決問題的,即筆者所提出的「市場價值在國際間適用的最大的難題」,這也是木下悅二在批判吉村正晴和松井等的見解時所提出的。此外,涉谷對木下學說加以補充,從競爭的角度批判市場價值論的國際應用。但涉谷的這種批判是基於對市場價值論的國際應用誤解的基礎上所造成的。市場價值並不是關於各個商品的價值規定,它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商品量全體的價值規定。因此,這種市場價值規定的國際應用並不是在只由各國的貿易資本組成的一個部門中適用,而是必須適用於同一生產部門的各國民的商品量全體。必須認識到不僅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各國的貿易資本,同一部門的各國國內目前未參加國際交換的資本,也同樣參加了這個國際市場價值形成的運動中。 在日本的國際價值爭論中,不僅有圍繞著國際價值論研究的基本問題的爭論,比如國際間價值法則的修正、國際價值、世界勞動、國際等價交換及不等價交換、國際間貨幣相對價值的差異,國際市場價值等。還有圍繞著國際榨取、基軸產業、國民生產性、貿易超過利潤的源泉等問題。這些問題存在激烈的意見對立。如果將日本的國際價值研究加以區分,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名和、松井、吉村等為代表的國際價值實體肯定學派,另一個則是以木下、行澤、木原等為代表的國際價值實體否定學派。此外,還有不屬於這兩個派別的中間派,有的中間派別對世界勞動加以肯定,卻對國際價值和國際市場價值加以否定;而有的中間派對國際價值和國際市場價值持積極的觀點,但對世界勞動持完全消極的態度。筆者的態度當然屬於第一學派。但筆者也並非認同第一學派中的所有理論。
在結尾處還想指出一個問題。筆者曾在信用理論研究會編輯的《信用理論研究入門》一書中執筆了《圍繞多國籍企業與資本輸出問題》一文。在執筆過程中,我認識到國際價值論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即在作為資本積累論的國際應用問題上的資本輸出論和在現代資本輸出分析中的國際分工論的視點上,應用國際價值論而構成資本輸出的一般理論等,將是國際價值論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
❽ 昆蟲記主要內容集中在( )問題上,收錄一些回憶往事的( )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 )
昆蟲學 傳記性 議論
❾ 理論力學 若干問題
不行,力偶和力是兩個不同的力素,不能混為一談(等效、平衡、相互表示等等專)
不可屬以,原因同上
看情況,只要兩力等值、同向、共線就可以,但你題中應該不符合,看你的圖吧
看情況,只要兩力等值、反向、共線就可以,看你的圖吧
後面兩問對照圖就行
❿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若干核心觀念理論的解讀》
十月金秋,我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課程象兩年前的今月,那是你我分別三十年後的第一次相聚。記得見面時最令我吃驚的是你的容貌,簡直是變了一個人。頭發幾乎被霜華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