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轉讓合同

物權轉讓合同

發布時間:2020-12-30 06:22:05

A. 物權法前,不動產轉讓生效的要件是什麼

主要是由《民法通則》、《合同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土地管理法》以及《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等調整。
但是,對於不動產轉讓效力的問題,主要依靠的是民法不動產轉讓理論,動產以交付、不動產以登記為准。只是未在法條里明確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
同時,對於合同轉讓,合同效力與物權效力還不是一回事。根據《合同法》,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就是說合同本身只要符合法律規定,成立時即生效,但是,對於涉及不動產轉讓的情形,即便是轉讓合同生效,不辦理權屬登記,並不意味著物權所有權發生轉讓的效力。比如,一房兩賣的情形,一房兩賣,兩個合同均有效,但一方已辦理過戶手續,則房屋所有權轉移,則另一方可主張賣方違約,即是基於合同本身合法有效。
合同的效力與所有權轉移並非一個概念,在動產轉讓的情形,已經轉讓所有權即發生轉移,不動產卻並非如此。申明這一點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分析,供參考。

附參考:

《物權法》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三十三條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民法通則》
第七十二條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第三十六條 房地產轉讓、抵押,當事人應當依照本法第五章的規定辦理權屬登記。

第六十條 國家實行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登記發證制度。

《土地管理法》
第十一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國務院確定。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二條 依法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應當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三條 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B. 通過無效合同轉讓的物權能否發生相應的效力

通過抄無效合同轉讓的襲物權不能發生相應的效力。
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五十七條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獨立存在的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的效力。
第五十八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C. 物權法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

「合同成立時生效」指的是合同(債權),即以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為內容的合同;「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生效」,指的是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指的是物權本身的變動,而這是物權合同(債權)得到履行的結果。

D. 物權轉讓公告,產權交易合同以哪個為准

物權公告是告知行為,並沒有交易效力,當以產權交易合同為准。

E. 上面 說的意思是轉讓合同是合同 物權是物權嗎 還不登記就轉讓生效獲得物權 那股權質押 登記是要件嗎

或生效)是通過股份轉讓合同(即債權意思表示一致)並履行一定方式(交付或登記)以致產生股權變動的效力,因此股權轉讓變更登記實際是物權變動效力的問題,其本質為物權變動。

F. 物權法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

「合同成立時生效」指的是合同(債權),即以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為內容的內合同;「自記容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生效」,指的是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指的是物權本身的變動,而這是物權合同(債權)得到履行的結果。

G. 有產權有爭議的不動產轉讓合同怎麼交稅

一般情況下,只要來合同源雙方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合同系雙方自願簽訂,並且出賣方有權出賣該不動產的,則自雙方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後,合同即生效(雙方另有約定合同生效條件的除外)。
但是,合同的生效並不表明不動產產權的轉移。根據《物權法》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也就是說在沒有進行產權變更登記之前,不動產產權不發生轉移;只有在雙方進行了產權變更登記,產權才真正發生轉移。
《物權法》
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H.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其生效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回有規定或者答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十五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8)物權轉讓合同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十條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在預告登記後,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

I. 轉讓合同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合同無效的五種情形

一、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二、合同無效五種情形解讀:

(1)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之規定,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詐人因欺詐行為發生錯誤認識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礎上產生的。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的規定,所謂脅迫,是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相對方作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也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謂惡意串通,是指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串通一氣,共同實施訂方合同的民事行為,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損害的違法行為。

惡意串通而訂立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是:

1、當事人在主觀上具有惡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為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而故意為之。

2、當事人之間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連、勾通,使當事人之間在行為的動機、目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上達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實現。在實現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後,當事人約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實施該種合同行為。

3、雙方當事人串通實施的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結果,應當是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法律並不禁止當事人在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中獲得利益。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謀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時候,法律就要進行干預。

惡意串通所訂立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條規定的一般的絕對無效合同的原則處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條的規定,將雙方當事人因該合同所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或者返還集體或者個人。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也稱為隱匿行為,是指當事人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其真實的非法目的,或者實施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內容上是非法的行為。

當事人實施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當事人在行為的外在表現形式上,並不是違反法律的。但是這個形式並不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圖,而是通過這樣的合法形式,來掩蓋和達到其真實的非法目的。因此,對於這種隱匿行為,應當區分其外在形式與真實意圖,准確認定當事人所實施的合同行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的合同,應當具備下列要件:

1、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須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禁止的;

2、合同的當事人具有規避法律的故意;三是當事人為規避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採用了合法的形式對非法目的進行了掩蓋。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規無明確規定,但合同又明顯地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時,可以適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條款確認合同無效。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約目的、訂約內容都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合同法解釋》第4條明確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的合同,當事人在主觀上是故意所為,還是過失所致,均則非所問。只要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則就確認該合同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8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

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這條規定是合同效力待定的規定,若權利人不予追認(不同意),則該處分合同應為無效。

林x欣明知該轉讓房屋是朱xx與林xx共同共有,仍與林xx簽訂房屋轉讓合同不屬於善意。所謂善意,在民法上主要是指明知與否的主觀狀態。在行為人不知動產或不動產不屬於讓與人所有的情況下,可以認定其主觀為善意,如果明知則應認為惡意。在房屋交易關系中,該明知的時間點應從開始簽訂房屋轉讓合同至辦理轉讓登記手續時。如果受讓人明知該房屋不是登記簿上記載的人所有,該登記簿上記載的人無處分權,仍與之訂立房屋轉讓合同,說明該受讓人主觀上是惡意的,這種明知是他人之物仍與之交易轉讓的行為,與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相悖,不屬於善意,所取得的利益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本案轉讓的房屋在建造時,是由林x欣出面操持打理,房產證也是由林x欣一手辦理的,且林x欣是朱xx的內弟、林xx的親弟,其對朱xx家的情況和該土地房屋的權屬很清楚,即其明知該土地房屋是朱xx夫妻共同共有的,其若要購買該房屋應徵得朱xx夫妻共同同意,或者在林xx出讓該房屋時,林x欣應問朱xx是否同意轉讓,最好是朱xx也要在該轉讓協議上簽名。但是,該轉讓房屋合同是在未取得朱xx的同意下,林x欣與林xx在林xx單位簽訂的,其行為不能構成善意,盡管林x欣支付了合理的價款,甚至辦理了房屋轉讓登記手續,也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房地產法》第38條第4項規定:「共有房地產,未經其他共有人書面同意的,不得轉讓」。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物權法》「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違反《房地產法》該項規定的轉讓合同效力取決於房地產的共有狀況。

若是共同共有或轉讓人所佔份額不足三分之二的按份共有的房地產,則根據《合同法》第51條之規定,該轉讓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轉讓人之外的共有人拒絕追認轉讓合同將導致轉讓合同自始無效。

若是轉讓人佔三分之以上份額的按份共有的房地產且共有人之間就該房地產的處分無特別約定,則根據《物權法》第97條的規定,該轉讓合同有效。

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在《物權法》第97條、《合同法》第51條、《房地產法》第38條之間司法適用上優先順序的問題,應優先適用物權法。參見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0)深中法民第450號民事判決的判詞:「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在於被上訴人(指王某甲)未經案外人王某乙的同意向上訴人出售涉案房產的行為是否構成無權處分。我國物權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上述法律規定,本案中被上訴人作為涉案房產99%份額的產權人,無須經過1%份額的產權人王某乙的同意即可對房產進行處分,故被上訴人未經王某乙的同意出售涉案房產的行為並不構成無權處分。由於我國物權法已經對佔三分之二以上份額的按份共有人可以對共有不動產進行處分的問題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原審判決認定被上訴人的行為構成無權處分並以涉案合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為由認定其無效,適用法律欠妥,本院對此予以糾正。」廣東高院就該問題持有不同意見,《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2009年度廣東省法院民事審判工作若干具體問題分析的報告》(載《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總第41集)中稱:「至於未經其他共有人書面同意轉讓共有房地產的,屬於無權處分行為,根據《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只有經其他共有人事後追認或轉讓人事後取得共有房地產全部產權的,轉讓合同才能認定有效,否則應認定無效。」。

閱讀全文

與物權轉讓合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