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世界版權公約規定的版權保護期

世界版權公約規定的版權保護期

發布時間:2020-12-30 04:32:39

A. 《世界版權公約》對作者的權利規定與伯爾尼公約有什麼不同

1.
《世界版權公約》規定的保護期限比《伯爾尼公約短》。前者對一般作品保護25年,後者50年。
2.
.《伯爾尼公約》規定締約國法律向其他成員國作品提供的保護具有追溯力。《世界版權公約》無溯及力規定。
3.
.《伯爾尼公約》確立了對版權的自動保護原則,而《世界版權公約》則實行附條件的自動保護原則。

B. 著作權制度國際化與地域性保護的關系是什麼

著作權屬於知識產權的一類,你提的問題涉及到著作權的特徵這方面的內容,著作權的國際化與地域性是不矛盾的。
一、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某一國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知識產權,只在該國領域內發生法律效力。根據《巴黎公約》《世界版權公約》規定,地域性特點,是指在一個國家依法授予的權利,僅在該國法律管轄的范內有效,對其他國家沒有任何約束力,外國對其不承擔保護的義務。

二、知識產權制度的國際化是指世界各國知識產權制度在實質內容和申請審批程度上逐步簡化一致和統一,日趨國際化。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知識產權特徵還有無形性和易傳播性),一方面使得本國產生的智力成果在國外不能取得當然的保護;另一方面,由於傳播媒體、通訊工具的迅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量的智力成果十分容易越過國界而進入他國。如果不對這些智力成果進行有效的國際保護,勢必會影響、阻礙國際貿易及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正常交流與合作。知識產權制度的國際化發展,反映了科技和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正因為如此,1883年世界各國就在巴黎締結了《保護工業權巴黎公約》,並於1884年正式生效。我國於1985年3月19日正式加入了《巴黎公約》。此外,我國目前已加入的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性公約還包括:《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專利合作條約》等。
順便提一下如何取得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的問題.

著作權一般是自動產生的。作品完成後,不必向外國辦理任何手續,就可以根據有關原則獲得有關國家的著作權法保護。

C. 關於《世界版權公約》和《伯爾尼公約》所保護的知識產權主體,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B
<<世界版權公約來>>將作者自和其他版權所有人列為了同等地位的保護主體。《伯爾尼公約》將作者列為第一保護主體,保護其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在內的專有權利。
其實題乾的提法個人也覺得有點問題,不能說是僅限於,應當說從保護的順位或者保護主體的地位的高低來說。。。。用「僅限於」的提法,覺得有點不準確。。。

D. 《世界版權公約》中有哪些特有的內容

《世界版權公約》對國民待遇原則、版權獨立性原則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等規定與《伯爾尼公約》基本相同,該公約特有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
(1)附條件的自動保護原則。依《世界版權公約》第3條第1款的規定,受保護的作品只要具備一定形式,便可在其他公約成員國自動受到保護,而不必履行任何登記注冊之類的手續。公約所說的具備一定的形式,是指在作品的版權頁上必須標有三項內客:其一是版權標記(文字作品用「C」,錄製品可用「R」或「C」);其二是首次出版的年份;其三是版權所有人的姓名。這一規定實際上是《伯爾尼公約》與《泛美版權公約》妥協的產物。

(2)版權的保護期。該公約只規定了對作者經濟權利保護的基本內容,沒有提到保護作者的精神權利問題,因而版權的保護期只涉及經濟權利。依公約規定,版權的保護期一般不得少於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25年或者作品發表後25年;攝影作品和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不得少於l0年。

(3)無追溯力原則。該公約第7條規定:「本公約不適用於當公約對某成員國生效時,已永久進入該國公有領域的那些作品或作品中的權利。」這一條與《伯爾尼公約》第18條第1款正相反。對於一部作品是否受保護,《世界版權公約》不是看作品在來源國的狀態,而是看它在受保護國的狀態。

(4)與《伯爾尼公約》的關系。《世界版權公約》的產生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在《伯爾尼公約》和《泛美版權公約》之間達成某種程度的平衡和協調。兩個公約在許多方面是近似的,甚至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間也有顯著的差異。《世界版權公約》與《伯爾尼公約》相比,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該公約要求符合一定形式才能取得版權,而沒有實行自動保護原則;第二,版權保護期比較短。為了處理好與《伯爾尼公約》的關系,《世界版權公約》第l7條規定,本公約不影響已經參加了《伯爾尼公約》的國家的成員國資格,已經參加《伯爾尼公約》的,可以再參加《世界版權公約》,但不得因此而退出《伯爾尼公約》,否則,其作品在《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內將不受《世界版權公約》的保護。

E. 作品的版權保護是作者死後50年嗎

著作權的保護期為50年,從作者死後開始計算,到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為止。作者生前著作權受合法保護。

在我國,著作權是從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的,人身權利中除了發表權外沒有期限限制,發表權一經行使即窮竭,如果在作者死後50年內不發表,就不再保護。財產權利的保護期限是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如果作品創作完成後50年未發表的,不再保護;

另外,法人和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的作品以及電影、電視、錄像作品和攝影作品和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保護期都是作品首次發表之日起50年,創作完成50年內不發表就不再保護。軟體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為25年,截止於軟體首次發表後第25年的12月31日。保護期滿前,軟體著作權人可以向軟體登記管理機構申請續展25年,但保護期最長不超過50年。

(5)世界版權公約規定的版權保護期擴展閱讀:

版權保護期限的分類:

(1)一般作品,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共同作品應以共同作者中最後去世的作者為准。

(2)電影作品,自公映後50年。如攝制完成後50年內未公映,自作品攝制完成後50年期滿。

(3)匿名或假名作品,為其合法向公眾發表之日起50年。如公眾知道作者身份,適用一般作品。

(4)攝影作品及實用藝術品,為自該作品完成時算起25年。

上述保護期限,是各國應保護的最短期限。可規定更長的保護期限。

F. 為什麼要有版權

《世界版權公約》(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是關於作品保護的國際性公約,於1952年9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下在日內瓦簽定,1955年9月16日生效。1971年7月修訂,修訂後的公約於1974年7月10日生效。公約不允許締約國對某些條款予以保留。該公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管理,成員國不必交納會費。1992年10月30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該公約保護的作品版權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和學術三個方面。維持了國民待遇和獨立保護的原則。對要求版權保護須履行一定手續的國家,《世界版權公約》規定,只要在作品上標有「C」(英文「版權Copyright」一詞的第一個字母)符號並註明版權所有者姓名、初版年份,即認為履行了手續。

公約由7條實體條文與14條行政條文組成。核心為關於C條款的規定,即作品受到國際保護的要件規定為:在作品各復制本的適當地方印上作者姓名,初版發行年月,同時標有C這樣一種符號。一個締約國對其他締約國的作品,只要符合這一規定,即承認其著作權。公約的主要內容有:

1、受保護作品范圍。對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給予充分有效的保護,各締約國自行決定保護范圍。

2、非自動保護原則。要求在出版的作品上有一定版權標記,即必須加註「版權保留」標記方予保護。

3、保護期。對作品的保護期限定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25年或作品首次發表之後25年。

4、無追溯力規定。該公約未明示保護作者的身份權,不具有追溯力。

5、以國民待遇為原則。公約對國民待遇的規定比《伯爾尼公約》要簡單得多。但總的講,也是兼顧作者國籍與作品國籍。公約第2條以及1971年的兩個議定書中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可歸納如下:成員國國民的已出版作品,不論在何地出版,均在各成員國內享有該國國民已出版的作品的同等保護;凡在成員國中首次出版第一版的作品,不論作者是否系成員國國民,均享有各成員國給予本國國民已出版的作品同樣的保護;成員國國民的未出版的作品,在每個成員國中均享有該國給予本國國民未出版的作品同樣的保護。這里指的「國民」,也可以包括居住在成員國的外籍居民。

6、作者享有的經濟權利包括復制權、公演權、廣播權和翻譯權;翻譯,或是享受與一般著作權同樣的保護,或是發行7年後按法定許諾制度處理,二者任擇其一。

7、如與伯爾尼公約的條款發生沖突時,服從伯爾尼公約;如與美洲國家之間已經簽定或以後將要簽定的雙邊或多邊協定的條款發生沖突時,則對參加世界版權公約的拉丁美洲國家適用最新簽定的協定或公約;除上述情況外,各國之間已經達成的協定,如與世界版權公約發生沖突時則服從世界版權公約。

公約並不對作者的精神權利(或稱「人身權」)提供一般保護,只是在其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條款」內,含有禁止篡改他人作品,以及作者有權收回已進入市場的作品等相當於保護精神權利的規定。

G. 沒有著作權保護內容的國際公約

《知識產權協定》是第一個明確與國際貿易相聯系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並在回巴黎公約答、伯爾尼公約等公約的基礎上,第一次將版權、專利、商標等幾乎所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融為一體。《世界版權公約》當然裡面有版權保護內容。所以只有《伯爾尼公約》沒有著作權保護內容,他是關於商標的。

H. 3. 《世界版權公約》規定的版權保護期是( )

A. 不少於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後的25年

I. 2.《保護文學作品伯爾尼公約》規定的版權保護期是多久

作品的保護期限,公約針對不同的作品作了不同的規定: 對於一般文學藝術作品而內言,公約給予容的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後五十年。這個期限為作品保護的最低期限。 對於電影作品,是指從作品公映後五十年期滿,如果作品攝制完成後五十年內未公開放映,那麼這一作品受保護的期限自作品攝制完後五十年期滿。 對於匿名作品(沒有署名的作品)和署筆名的作品,其保護期為作品發表之日起五十年。 如果不署名或署筆名的作品在發表之後五十年內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對其作品的保護期便適用第(1)條的規定。 對於攝影作品和實用美術作品的保護期由各國法律自行規定,但最短期限不能少於作品完成後的二十五年。 對於合作作品,也適用上述各有關規定,但作者死後的保護期應從最後一位作者死亡時算起。 對於有的成員國規定了比上述期限短的保護期,公約作了變通規定,即以1928年6月2日羅馬修訂文本為界,如在此文本簽署有效時的本國法律已經作了規定,該國有權保留這種期限。

J. 版權的國際保護的《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

在多邊協定中,影響最大的是上述《伯爾尼公約》和195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下簽內訂的《世界版權容公約》。在80年代初,前者有76個成員國,後者有78個成員國,但其中有40多個國家是交叉的。美國、蘇聯分別於1954年和1973年參加了《世界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的規定比較具體、詳細,規定作品享有版權不依賴於任何手續(如注冊登記、繳納樣本等);規定的保護期也較長,並有追溯效力。《世界版權公約》則容許有手續,規定的保護期較短,沒有追溯效力。《伯爾尼公約》以西歐國家為主,《世界版權公約》則具有較大的普遍性。
此外,還有一些區域性和專業性的多邊協定。美洲國家前後訂立過7個版權公約,其中有6個是區域性的,但在美國和其他一些美洲國家參加《世界版權公約》後,這些公約實際上已不起作用。歐洲國家之間訂有《交換節目和電視影片協定》(1958)、《保護電視播放協定》(1960)、《防止國境外的電台廣播的歐洲公約》(1965)。專業性的多邊協定有1961年簽訂的《保護表演者、唱片錄制者和廣播組織國際公約》、1974年的《人造衛星播送載有節目信號公約》等。

閱讀全文

與世界版權公約規定的版權保護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