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虛擬財產目前有沒有受到法律保護還有如果有受到法律的保護,請問是受到哪種法律的保護
一般來說法律在原抄則上是予以保護的,襲但事實上沒有明確的條文確定該如何保護。因為這一般涉及到幾個問題:你怎麼證明這個賬號是你的(雖然很多網站都要求填寫個人信息,但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這些個人信息全是真的的沒有多少。)其次,這個虛擬財產的價值怎麼去認定,或者說它是否真的有價值。等等,當然,你的積分如果是用人民幣充值的話,那你就不用用虛擬資產的保護來處理問題了,這樣會比較困難。你直接以充值的人民幣的數額來要求返還,可能會容易的多。
② 虛擬財產能否能作為知識產權保護
當然。馬雲的阿里吧吧就是一個例子。
③ 電子商務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內容虛擬財產如果要得到現有法律的保護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您好!
1.電子商務,就是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的商業貿易,是傳統市場的延展。版
2.知識產權,指權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主要包括: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商業秘密。
3.那麼電子商務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基本可以理解為在電子商務中出現的銷售假冒他人商標的產品、銷售盜版碟和書籍、銷售未經權利人許可的專利產品等問題。
其實法律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並不因電子商務的興起而有大的不同,至於需要滿足的條件,作品一旦創作完成便自動收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專利的保護一般以專利的申請授權為前提,商標權則以商標的使用或注冊為前提。
④ 商標屬於虛擬財產么
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三大部分,除此之外還包括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內布圖設計、植容物新品種等。商標權是一種財產權,自然具有資產的屬性,屬於無形資產。
商標對企業有非常重要,其價值甚至遠遠超過了有形資產。與有形的固定資產會出現損耗和折舊不同,商標這類無形資產將隨著企業知名度的提高、產品銷量的打開逐年上升。
⑤ 虛擬財產權利是債權還是物權
《民法總則》第五章為「民事權利」,其中第條至第126條規定了「自然人」依據「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條文附後)。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五章民事權利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條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第一百一十四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一百一十五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一百一十七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第一百一十八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 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第一百一十九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二十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第一百二十三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第一百二十四條自然人依法享有繼承權。 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可以依法繼承。 第一百二十五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 第一百二十六條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 第一百二十七條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二十八條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二十九條民事權利可以依據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第一百三十條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干涉。 第一百三十一條民事主體行使權利時,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和當事人約定的義務。 第一百三十二條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⑥ 財產和財富的區別是什麼
一、定義不同
1、財產
指擁有的金錢、物資、房屋、土地等物質財產。國家財產、私人財產,具有金錢價值、並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的總稱。
(6)知識產權和虛擬財產的區別擴展閱讀:
廣義財富的具體表現:
1、50年代的「財富」是激情:中華兒女們豪情澎湃、高歌猛進,金錢是多餘的羈絆
2、70年代的「財富」是斗爭:斗出一片火紅的天,金錢是一種鍛煉覺悟的戰場
3、80年代的「財富」是變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金錢擠進了發展的硬道理
4、90年代的「財富」是組合:忙碌發展的中國在創造、在變革、在試驗、在組合各種被解放的元素們,金錢是組合品的標志。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說過:真正的財富=觀念+時間,成功者知道一百個失敗的原因同時知道一個成功的方法,失敗者知道一百個失敗的原因卻不知道一個成功的方法。
⑦ 虛擬貨幣和虛擬財產的區別
虛擬貨幣和虛擬財產的區別:
虛擬貨幣是指非真實的貨幣。知名的虛擬貨幣如網路公司的專網路幣、騰訊屬公司的Q幣,Q點、盛大公司的點券,新浪推出的微幣(用於微游戲、新浪讀書等),俠義元寶(用於俠義道游戲),紋銀(用於碧雪情天游戲),2013年流行的數字貨幣有,比特幣、萊特幣、無限幣、誇克幣、澤塔幣、燒烤幣、便士幣(外網)、隱形金條、紅幣、質數幣。目前全世界發行有上百種數字貨幣。圈內流行"比特金、萊特銀、無限銅、便士鋁"的傳說。
所謂虛擬資產,是指已經發生的費用或損失,但由於企業缺乏承受能力而暫時掛列為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等資產項目。
利用虛擬資產作為"蓄水池",不及時確認、少攤銷或不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也是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的慣用手法。它們的借口包括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地方財政部門的批示等。
⑧ 虛擬財產的研究現狀
美國
早在1998年11月24日,美國加州高等法院就發布禁令,禁止三個Intel的離職員工發送抨擊Intel的郵件。被告是Intel的離職員工,在遭到解僱後,從1996年12月到1998年9月先後5—7次發大量郵件給Intel的數萬員工,抗議Intel對員工的不公正待遇和剝削。案件引起了激烈的辯論。被告宣稱其擁有憲法所保障的權利,可以接觸Intel的電子郵件系統,他寄發郵件的行為屬於勞動爭端中的合法行為;而原告則認為被告的行為結果是不清自來的大量郵件Spam。法官審理認為,Intel職工的電子郵件地址並沒有對外公開,Intel的電子郵件系統也並非公共論壇,因此被告不具有憲法賦予的接觸權利。雖然郵件內容屬於勞動爭端,但是寄送方式已構成非法侵入他人動產的侵權行為,因此頒發了禁令。可見,在Intel訴其離職員工案中,法官是把Intel員工電子信箱和Intel電子郵件系統當作動產加以保護的,可見,網路系統本身也構成財產,侵入該網路系統,就構成非法侵入動產。
美國另外一個判例則有所不同。在美國有「垃圾郵件大王」之稱的華萊士(Wallace)是一家促銷公司的所有人。他主持開發了電子郵件快速發送軟體,並向很多ISP的用戶散發過商業廣告性質的電子郵件,而且有時盜用ISP的名義(通過改變回郵地址即可),造成用戶抱怨不已。美國大腳公司(BigfootPartnersLtd.)和大地連線公司(Earth-linkNetworkInc.)分別在紐約聯邦法院和加州洛杉磯高等法院對華萊士提起訴訟。法院審理後,紐約聯邦法院做出裁決,要求華萊士將大腳公司及其客戶的電子郵件地址從他的網路中清除,如果華萊士或其代理人再向大腳公司的用戶散發垃圾電子郵件或盜用該公司的名義發出這類郵件,華萊士及其代理人每天將要繳納一萬美元的罰金;同時,洛杉磯高等法院也做出了判決,禁止華萊士向大地連線公司的用戶發送任何垃圾郵件,華萊士向受害用戶書面道歉,保證如再有類似行為發生,將會被判罰一百萬美元。而洛杉磯高等法院的判決根據是有關禁止非法穿越私人領地的法律,也就是說,洛杉磯高等法院把電子信箱和電子郵件系統當作了私人領地來保護。
以上兩個案例中,法官通過解釋相關法律、擴展現有法律的適用范圍,都是把電子信箱及電子郵件系統作為傳統的「物」來保護。
日本
日本相關法律明確規定,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具有獨立的財產價值。
韓國
在韓國,由於其網路游戲較為發達,相關問題也較早較多,現實中網路犯罪日趨增加。這些現象促使有關部門開始正視「虛擬財產」的歸屬問題,並明確規定,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外在於服務商而具有獨立的財產價值,虛擬財產的性質與銀行帳號中的財產本質上並無差別。可見,韓國把虛擬財產等同於一種「電子貨幣」,具有物的屬性。
中國台灣地區
對於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中國台灣地區在刑法中做了相關規定。台灣地區通過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增設了第 358 條及第 359 條,這兩條均可適用於偷盜賬號的行為。第 358 條規定,無故輸入他人賬號密碼 、破解使用計算機之保護措施或利用計算機系統之漏洞,而入侵他人之計算機或其他相關設備者,處 3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科或並科 10萬元以下罰金。第359條規定,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計算機或其它相關設備之電磁記錄,以致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以 5年以下有期徒、拘役或科或並科 20 萬元以上罰金。隨後,台灣地區「法務部 」為解決網路游戲中竊盜虛擬財產案件的定性問題,在 2001年 11月 23 日作出 ( 90)法檢決字第039030號函釋,認為 :「線上游戲之賬號角色及寶物資料,均系以電磁記錄之方式儲存於游戲伺服器,游戲賬號所有人對於角色及寶物之電磁記錄擁有支配權,可任意處分或移轉角色及寶物,又上述角色及寶物雖為虛擬,然於現實世界中均有一定之財產價值,玩家可通過網路拍賣或交換,與現實世界之財物並無不同,故線上游戲之角色及寶物似無不得作為刑法之盜竊罪或詐欺罪保護客體之理由。」又台灣「刑法」第220條第3項中規定:「稱電磁記錄,指以電子、磁性或其他無法以人之知覺直接認識之方式所製成之記錄,而供電腦處理之用者。」根據台灣「刑法」規定,電磁記錄屬於「以文書論」的范疇,具有某種物的屬性。因此,網路游戲中的虛擬「寶物」、電子信箱、OICQ號碼等等都是電磁記錄。這就從法律上肯定了玩家在游戲中所擁有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的財產價值,並將虛擬財產作為「物」進行保護。 1、商品說:迴避將其進行歸類,直接認為虛擬財產作為一種商品應予以法律保護。
虛擬財產可以和現實中的貨幣互相聯系,因此網路虛擬財產從某種程度上說具備商品的一般屬性,既有價值,又有使用價值,完全符合作為商品的標准,進而也理應得到與現實生活中的財產同等的保護。比如在網路游戲《傳奇》中,擁有眾多職業玩家,他們以游戲為生,付出勞動,靠網上練級獲取裝備,然後以網上獲得的裝備換取現實中的貨幣,並以此作為收入來源。
2、物權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虛擬財產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最有代表性的是台灣「法務部」關於該問題曾作出的「法務部」90法檢決字第039030號函,確定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財物和賬戶都屬存在於伺服器的「電磁紀錄」,而「電磁紀錄」在刑法詐欺及盜竊罪中均可看作「動產」視為私人財產的一部分。
3、知識產權說
該學說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它應屬於開發商的智力成果,應列為知識產權中的著作權范疇。也就是說,對於開發者,應作為知識產權中的著作權來對待;對於玩家,則屬於著作權的使用權,玩家購買或通過過關斬將獲取,並非獲取對這些數據的獨占權和所有權,而是獲取了對虛擬武器的使用權。另一種觀點將虛擬財產認定為是玩家的創造性智力結果,認為玩家在游戲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伴隨著智力性的勞動投入,因此可以把虛擬財產權利作為知識產權。
4、債權性權利說
該觀點從游戲運營商與玩家是一種服務合同關系的關系出發,認為虛擬財產的本質是一種債權性權利,是應該受到法律保護的。他們認為在這種服務合同關系中,游戲本身和游戲中的各種附助功能都是運營商提供服務的一部分,這是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的法律關系。服務提供者提供符合法定或約定的質量、要求、數量、期限等的服務,玩家接受服務並支付對應款項,游戲運營商和玩家是不存在所有權交易關系的,游戲提供者也不是以轉移游戲及游戲中的附助功能的所有權為目的,玩家購買游戲中的裝備和物品目的也是在游戲中的運用,對相關裝備的控制也就標志著有權利享受運營商提供的相關服務。所以,這個價格是服務行為的價格,而不是所謂「物」的價格,所有權是物的交易的前提,也是物的交易的結果,這是物的交易的實質,而服務交易中的交易是行為。因此,游戲中虛擬財物的丟失,玩家對游戲環境下的財產和物品主張所有權是沒有法律依據的,而如果根據雙方的服務合同約定主張運營商違約是完全會得到支持的,對於游戲中虛擬財物的交易,也是對運營商服務行為請求權的交易,而不是物的所有權的交易。
5、無形財產說
該觀點認為,盡管虛擬財產的存在形式可能只是保存在伺服器上的一串字元或一些數據,而不是一個實體的事物,但虛擬財產和現實中的貨幣可以互相聯系,從某種程度上就具備了商品的一般屬性,既有價值,又有使用價值,作為無形財產應受到法律的保護。這也為李宏晨案中法院的判決所認可,法院認為「關於丟失裝備的價值,雖然虛擬裝備是無形的,且存在於特殊的網路游戲環境中,但並不影響虛擬物品作為無形財產的一種獲得法律上的適當評價和救濟。」
⑨ 法律上的財產的概念是什麼與物的概念有何不同
樓主問的很深奧啊,這個案件有很強的理論背景。這個問題涉及對財產的界定(是內有價值的,還是容虛擬代號),對運營商,開發商的界定和工作定位,涉及到對賬號的密保手段,建議你去網上搜學者的專業論文來看,在此不好說清楚。樓上幾位說的也有道理。以下是個人意見:
1、目前民法對虛擬財產沒有明確界定,個人覺得一樓的說法有道理,趨勢是做為物來界定
2、傾向於違約,參考一般的商業服務,比如賣給你一個蘋果,結果是壞的,賣方就違約了;如果你可以把蘋果拿去賣賺五元錢,結果因為壞了賣不成,損害了預期利益的獲得,又是侵權(僅做一個思路)個人傾向於違約。
3、第三人,你沒說清楚是什麼第三人,可能是侵權吧。
(1)財產應該是有權屬的,而物不一定有權屬。如空氣是物,但不是某個人的財產。(2)財產是從權利的角度而言,物是從自然屬性而言。半塊磚頭,沒人要,就不是財產(從通常意義而言,不是指絕對沒人要),但它是物。(3)財產是法學或經濟學的定義,物是個哲學上的定義,近似於「存在」
⑩ 虛擬財產是不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
回答你的問題,首先要知道「知識產權的定義」。
知識產權---認被為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意譯,最早於17世紀中期法國學者卡普佐夫提出,他將「一切來自知識活動的權利」,概括為「知識產權」。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物的所有權的一種特殊的權利范疇。
盡管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要想達成一個為人普遍接受的知識產權概念仍然非常困難。目前,對於知識產權概念的界定主要採用兩種表達方式:一是列舉式的界定方法,二是概括式(抽象主義)的界定方法。
目前,知識產權的范圍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商號權、發明權、發現權、著作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地理標志權、商業秘密權、反不正當競爭權。
知識產權最本質的特徵就是----- 客體的非物質性。知識產權客體的非物質性,是指知識產權的客體沒有物質性的實際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態,不佔有一定的空間。
虛擬財產,比如Q幣、游戲裝備等,雖然從表面上看,是抓不到、摸不著的,但實際上它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它是現實世界的貨幣,在網路世界的存在形式;換句話說,就是改變了形態的貨幣,以一種看似虛無的方式存在於網路中。
虛擬財產的本質,是物質、是貨幣。
所以虛擬財產不屬於知識產權的范圍,當然也就不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