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帶一路」中哪些產品或行業最有商機
從央企參與「一帶一路」共建的產業布局來看,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和能源領域。實內際上,從「一帶容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布的聯合公報以及達成的成果來看,「一帶一路」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全方位的。比如,從合作舉措來看,其中的第三項規定,加強創新合作,支持電子商務、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科技園區等領域的創新行動計劃,鼓勵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同時,加強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模式交流。
2. 「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大數據服務平台建設啟動了嗎
近日,在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版系列活動上,北權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與中國知識產權運營聯盟就共同研發建設「一帶一路」大數據服務平台簽署了合作協議。
本次簽約是雙方依據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就如何共同研發建設「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大數據服務平台進行的有益探索,有助於在未來更有效地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致力於服務國家經濟和金融發展及「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合作共贏的目的。
3. 中國打造知識產權一帶一路了嗎
3月25日據報道,中國正在積累專利等知識產權,正在邁向在產業實力方面超越日美歐的「知識產權強國」,其舞台是本國市場以及 「一帶一路」構想的沿線國家。
2017年3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認定索尼移動通信(中國)公司的便攜終端侵害了中國通信技術公司西電捷通的專利,要求索尼停止銷售相關產品並支付約900萬元賠償金。
索尼被判定侵權的專利是被稱為WAPI的中國自主無線LAN標准。專利申請代理人劉昕表示,中國政府將WAPI定為國家標准,要求便攜終端必須採用。
日美歐韓等的通信設備一般採用國際電信聯盟(ITU)規定的國際標准。而在中國,必須另外適配國家標准,還要向中國企業支付專利授權費,因此日本企業在競爭上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已是「專利申請大國」。2016年專利申請達到133萬件,全球份額超過4成,是當之無愧的首位。此前居首位的日本則逐年減少,2016年僅為31萬件。至於各種知識產權訴訟,中國每年達到13萬件,日本僅為約500件,完全無法相比。
中國企業正加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申請專利。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2017年中國在印度申請2724件,在俄羅斯申請1354件,在越南申請279件,較2012年分別增至2~3倍。在新加坡申請643件,增至近4倍,在法國申請144件,增至近3倍。
日本的新干線車輛和中國高鐵車輛
但是,在稱得上是國策的交通基礎設施出口方面,生產商川崎重工業並未在海外申請重要的新干線相關專利。結果,在其技術轉讓對象中國高鐵企業自2010年前後起作為強有力競爭對手崛起時,川重無法藉助專利為武器來對抗。
由於日本企業大量申請的專利包含很多應在工廠內保密的製造技術,日本政府2007年前後警告產業界減少申請。但企業反應遲緩,技術通過專利公開信息流向了中國和韓國的企業。不得不說日本政府和企業行動不協調,存在疏忽。
日本前專利廳長官荒井壽光表示,「10年前,中國政府相關人士曾向我們請教知識產權政策,他們謙虛地學習了日本」。黑瀨斷言稱,「如今關於知識產權,日本應該學習中國」。如果日本不正視現實、採取根本性舉措,彼此的差異將進一步擴大。
4. 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專利申請增長多少
2017年,第一來屆「一帶一路」國際源合作高峰論壇在京順利召開,國家知識產權局代表中國政府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簽署加強「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協議,初步建立「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常態化機制。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進行統計,2017 年,中國在其他沿線國家專利申請公開量排名前十的產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是專利申請公開涉及最多的產業,申請公開量遠高於其他行業。
5. 如何理解中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起因,方式,前景
一路一帶」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在經濟層面上,「一帶一路」的戰略目的有兩大層次:近期著眼於「基建產能輸出+資源輸入」,遠期著眼於「商貿文化互通,區域共同繁榮」。基於以上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梳理出國內產業發展的五大主題機遇:
一、「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
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將率先直接受益於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將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吞吐量將明顯提升。連雲港至鹿特丹港聯通的新歐亞大陸橋,將強化其在國際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中國也將全力打造與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東盟地區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方式:海上——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連起來;內河——中國出資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打造黃金水道;公路——南(寧)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經開通,東南亞正在形成兩橫兩縱的公路通道;鐵路——中國計劃以昆明和南寧為起點,建設泛東南亞鐵路聯系東南亞陸路國家。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走出去」,也將帶動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及整機生產等產業增長。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運營、設備製造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標准、技術、裝備、服務和交通運輸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走出去」。中國的港口有用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經驗,鐵路建設「走出去」給其他基礎設施類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樣板。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存在強烈的建設大港口的需求,我們認為這些領域的優質企業存在建設和運營「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鐵路建設方面,突破國家界限的「歐亞鐵路網計劃」,也會刺激鐵路建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有意向的鐵路工程已達到0.5萬公里,和歐亞鐵路網的8.1萬公里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巨大的空間。而且中國依靠壓倒性技術和成本優勢,將成為鐵路建設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產業鏈」主題:包含建築業(建築及基礎設施工程),裝備製造業(設備及配套類裝備製造),基建材料(鋼鐵、建材、有色等)。
從需求端來看,「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於財政緊張的原因,基建投資支出不足,普遍呈現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鐵路里程等指標均遠低於我國,亞洲和非洲的沿線國家較中國分別有10%和20%的城鎮化提升空間,而中國在自身城鎮化過程中累積的大量經驗和產能可以對外輸出。從國內來看,西北部區域各省區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國均屬後列,新疆、青海、甘肅躋身倒數5位,寧夏、陝西居於中後段水平,為實現「一帶一路」各國間的基建對接,中國西北部的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網路等基建領域投資需求很有空間。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台階,我國建築業及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基建輸出」能夠大幅緩解我國建築業、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我國參與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國加大對外開展基建投資業務的戰略構想。根據總體基建投入約佔GDP的5%估算,「一帶一路」沿線對基建的需求或達到每年1.05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承包完成額2013年僅為0.14萬億美元,僅占其中的13%。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形成合力,未來我國建築業和製造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大幅加快,海外市場廣闊的產業擴張前景將逐漸打開。
在「一路一帶」的戰略政策支持下,對外工程承包施工企業「走出去」能形成較大的出口拉動,有效對沖國內需求端的下滑,從而帶動整個「基建產業鏈」。目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國內經濟也面臨艱難轉型。目前貿易環境下,追求出口增長容易引起的諸多摩擦和矛盾,而對外投資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用對外投資啟動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選擇,利用施工企業輸出方式能帶動國內設計、咨詢、製造、材料、勞務、金融、保險、服務等多行業的輸出,對沖國內需求端下滑。不同於外貿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業「走出去」方式有效帶動的是中國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如機電產品,符合國家產業升級的目標。
三、「能源建設」主題:包括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電站建設、電力設備等。
拓展新的油氣資源進口途徑是「一帶一路」緊迫的戰略目標。近幾年我國對油氣資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國的油氣資源進口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海陸運輸,獲取途徑較為單一,能源安全較易受到威脅,拓展新的油氣資源進口途徑十分緊迫。
「能源建設」主題之下,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戰略,將直接利好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與西部新疆接壤的中亞國家油氣資源極為豐富,是僅次於中東的第二個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目前我國從中亞及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量佔比仍然偏低,天然氣近幾年從中亞的進口量在不斷攀升,但隨著天然氣的普及,國內需求量的快速增長,通過新疆從中亞的進口量仍將持續增加。
未來,為滿足新增進口量的輸送需求,新疆將建設多條能源管道,包括: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西氣東輸三線、四線、五線工程,輪南-吐魯番、伊寧-霍爾果斯等干線及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等,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輸油管道、天然氣的輸送管道、電網以及道路運輸等,這些領域必然迎來進一步的利好。加強與沿線國家能源資源開發合作,鼓勵重化工產業加大對礦產資源富集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較旺的沿線國家投資,實現開采、冶煉、加工一體化發展,推動上下游產業鏈融合。
需求面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電力消費水平極低,發展空間巨大。根據2013年的電力消費統計數據來看,「一帶一路」沿線非OECD國家的人均年電力消費量僅僅約為1655.52KWH,而同期OECD國家的人均年電力消費量約為7579.49KWH,前者僅僅為後者的21.84%左右,因此單從電力消費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的非OECD國家的未來電力消費水平將會有極大的增長空間,伴隨著電力消費量的增加,必然會帶動這些國家的電力投資,從而帶來巨大的電氣設備需求。
由於這些國家國內製造業比較薄弱,「一帶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國家電氣設備嚴重依賴進口。上述國家的總體進口比例約為56.73%,按照此比例並且結合「一帶一路」涉及地區的未來投資趨勢計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間,「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非OECD國家大約有年均1396.06億美元或更多的電氣設備進口需求,今後我國的電力企業有可能會分享這個巨大的海外市場。
供給面來看,現階段我國電氣設備的產能嚴重過剩。2013年,我國發電設備產量約1.2億千瓦,約佔全球總量的60%,而我國的年均裝機水平只有5000萬-6000萬千瓦,產能嚴重過剩,因此我國的電氣設備企業有「出海」消化這些過剩產能的迫切性。
我國電氣設備的技術水平在諸多領域都已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國的水電項目及設備在國際上是極具競爭力的,全球的水電工程中大約有80%是中國企業建設的。在光伏市場方面,我國的太陽能電池產品的轉換率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並且出口組件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60%。
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漸展開,我國電氣設備走出去的步伐將進一步的加快,我國的電氣設備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非OECD國家市場上佔有40%左右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可期的。照此比例計算,我國電氣設備企業2014-2020年期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總額將可能達到約984.35億美元/年左右,這將使我國的電氣設備企業大幅受益。例如根據印度電氣電子製造商協會的統計,中國的電氣設備在2012年已經佔有了整個印度電氣設備市場的44.92%的份額,而且據印度電力部統計,2012年到2017年,印度已開工建設的裝機容量為7.6萬兆瓦,其中超過六成的設備可能由中國製造商提供。
四、「通商」主題:商貿與文化產業
長期來看,道路聯通、貿易聯通中同樣伴隨著文化溝通,「絲綢之路」自古是文化交匯的體現,其交流合作的內容涵蓋了文化、旅遊、教育等人文活動。培育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可以積極推進特色服務貿易,發展現代服務貿易。人員的流動還會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特殊旅遊產品、文化產品、民俗風情、旅遊線路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旅遊企業可以開展旅遊管理協作、旅遊業務合作、旅遊包機航線、旅遊投資貿易、旅遊服務采購。
從政策支持方面來看,文化旅遊產業也將伴隨著「一帶一路」整體戰略的推進而迎來新的增長空間。「絲綢之路」是中國旅遊最古老而且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是「美麗中國」國家旅遊形象的重要支撐。國家旅遊局將2015年中國旅遊主題年確定為「美麗中國—2015中國絲綢之路旅遊年」 。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產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民族品牌的旅遊企業做大做強」;要「推動區域旅遊一體化,完善國內國際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建立互聯互通的旅遊交通、信息和服務網路,加強區域性客源互送,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遊合作體」。
五、「信息產業」主題:抓住各國經濟的數字化趨勢,加快我國信息產品和服務走出去
「互聯互通」是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由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組成,還包括互聯網、通訊網、物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深度互通會對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對中國通信行業,特別是像華為、中興和信威等已經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礎設施提供商來說,構成重大利好。
中國通信設備產業作為「走出去」戰略的先行者,在全球五大電信系統設備廠商中已佔據兩席,華為的銷售收入已經超過愛立信躍居第一。目前華為海外收入佔比已超過70%,中興海外收入佔比達到50%,烽火也有10%的收入來自海外,中國電信系統設備廠商的全球競爭力,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的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回想中國企業的第一輪「走出去」,華為、中興和信威等公司,受益於國務院扶持優勢裝備出口的優惠政策,相繼獲得國家開發銀行數百億元規模的買方信貸融資支持,從而在非洲、拉美、東歐等新興國家市場拓展中占據優勢;現在中國企業迎來第二輪「走出去」的戰略機遇,一方面,全球經濟的數字化趨勢意味著「一帶一路」國家存在持續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增長空間;另一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融資機構必然會積極對海外信息基礎設施進行融資,這可以更加直接地關聯到對中國設備的需求。中興、華為等已經實施「走出去」戰略並取得良好海外布局的排頭兵,以及ICT領域其他已經開始海外拓展的公司都將迎來重大產業機遇。
6. 2017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高層論壇有哪些亮點
4月20日,據媒體報道,以"創新時代:知識產權保護"為主題的2017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高層論壇在京拉開帷幕。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幹事王彬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版權局)副局長周慧琳等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志敏出席並主持主論壇。
國家有關部委領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代表、相關國家政府機構官員、有關國家駐華使館官員和知識產權專員、國內外知名企業代表、行業協會代表、專家學者近500人參加主論壇。
7.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展示了哪些成果
推進戰略對接,密切政策溝通。
深化項目合作,促進設施聯通。內
擴大產容業投資,實現貿易暢通。
加強金融合作,促進資金融通。
增強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