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烏拉圭回合的成果
烏拉圭回合有關貨物的談判可以分為兩個內容,一是關於關稅減讓的談判;二是關於規則的談判。
1)在關稅減讓方面,發達成員對品的關稅減讓幅度達40%,即加權平均稅率從6.3%減為3.8%;發達成員承諾關稅減讓的稅目占其全部稅目的93%,佔全部額的84%,其中承諾減讓到零的關稅稅目的比例由烏拉圭回合前的21%增長到32%,涉及的額從20%增長為44%;15%以上的高峰稅率比例由23%下降為12%,涉及額為5%,主要為紡織品和鞋;從關稅約束水平方面分析,發達成員承諾關稅約束的稅目由78%上升為99%,涉及的額由94%增長為99%。
發展中成員的關稅減讓水平低於發達成員,加權平均稅率由15.3%減為12.3%。從約束關稅范圍上分析,發展中成員稅目約束比例由21%上升為71%,涉及的額由13%增長為61%。大部分發展中成員在烏拉圭回合後全面約束了關稅,如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韓國、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約束關稅的比例在90%左右。
品關稅的實施期為從1995年1月1日起5年內完成。
無論發達成員還是發展中成員,均全面約束了農產品關稅,並承諾進一步減讓,農產品減讓從1995年1月1日開始,發達成員的實施期為6年,發展中成員的實施期為10年,但部分發展中成員也承諾6年的實施期。
對於發達成員,從減讓幅度上看,發達成員總體關稅的削減幅度在37%左右,發展中成員平均減讓幅度在24%左右。
2)在制定規則方面,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協議主要分為四組。第一組括《1994年關稅與總協定》(簡稱GATT1994),它是對原來的《關稅與總協定》(簡稱GATT1947)的修改版本,和如何諒解和減讓表的《1994年關稅與總協定馬拉喀什議定書》。第二組括兩項主要協議,主要目的是將農產品和紡織品與服裝納入到正常的規則管轄之下。第三組括《技術性》、《海關估價》、《裝運前檢疫》、《原產地規則》、《進口許可程序》、《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和《與有關的措施》等7項協議,第四組括《保障措施》、《反傾銷協議》、《補貼與反補貼》三項補救措施協議。 過去關稅與總協定只涉及貨物領域,服務不屬於關稅與總協定多邊體制的管轄范圍,因此,許多國家在服務領域採取了不少保護措施,明顯制約了國際服務的發展。為了推動服務的自由化,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發達國家提出將服務業市場准入問題作為談判的重點,經過8年的討價還價,最後簽署了《服務總協定》(英文縮寫GATS),並於世界組織成立的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
《GATS》將服務業分為12個部門160個分部門。在12個部門中,有涉及律師、會計、審計、計算機硬體安裝和軟體服務的專業服務部門;與郵政、電信、電傳和郵件有關的服務;建築與工程服務;括批發在內的商業分銷服務;不同層次的教育服務;保護環境的服務;括保險與銀行業務的金融服務;以及醫療、旅遊、娛樂、文化和體育服務、服務及其他服務等。《GATS》將服務分為四種形式:一是服務的跨境交付和服務產品的跨境流動,如律師咨詢、電信服務等;二是境外消費,這主要涉及旅遊、教育和醫療;三是以商業存在(跨境設立商業或專業機構)形式提供服務,例如建商店、飯店、律師事務所、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提供的服務;四是自然人臨時流動提供的服務,括演出、講學和行醫等。
《GATS》的一般義務括最惠國待遇、透明度原則、逐步自由化承諾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更多參與。與貨物不同的是,服務的最惠國待遇不但給予服務本身,而且要給予服務的提供者。至於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原則在《GATS》中不是作為普遍義務,而是作為具體承諾,與各具體部門的開放相聯系,經過談判才承擔的義務。這種將一般性義務與具體承諾的義務區分開來的做法,是《GATS》一個十分重要特點。《GATS》還認識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在發展中國家更多參與原則中體現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考慮:第一,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服務的發展要給予自由准入的優先權;第二,允許發展中國家對服務業的適當保護,使其服務業的開放享有一定的靈活性;第三,發展中國家開放服務時可以設置條件。烏拉圭回合在服務領域取得的成果,是自1948年關稅與總協定生效以來,多邊體制在單一部門取得的最重要進展。 知識產權是個人或單位基於智力創造性活動的成果所產生的權利。與貨物中的有形物質相比,知識產權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資產,它括專利權、商標權、版權和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地域性,即一個國家的法律給予知識產權的保護權在本國范圍內有效,在別的國家不產生效力。為了便於一個國家的自然人或法人的知識產權在國外也能夠取得法律保護,世界各國通過簽訂雙邊或多邊條約,逐步建立起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范圍的擴大和技術開發的突飛猛進,有關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協定已不適應新的需要,同時還由於知識產權與國際的發展關系日益密切,關稅與總協定便將與有關的知識產權納入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之中。
烏拉圭回合知識產權談判組於1991年12月提出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英文縮寫TRIPs)。該協議經過討論修改後,在烏拉圭回合結束之際被各國接受而成為正式協議。該協議明確了知識產權國際法律保護的目標和動機;擴大了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加強了相關的保護措施;強化了對仿冒和盜版的防止和處罰;協議強調對反競爭行為和歪曲的控制;協議規定了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特殊待遇的過渡期安排;最後協議還規定了與有關的知識產權機構的職責,以及相互之間合作的安排。知識產權協定是烏拉圭回合一攬子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世界組織成員都受其規則的約束。 突破原有的議題,根據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達成《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通過建立貿易組織,取代「1947年關貿總協定」,完善和加強了多邊貿易體制,為執行「烏拉圭回合」談判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是「烏拉圭回合」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
Ⅱ 烏拉圭回合談判是怎麼回事
烏拉圭回合 1986年月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城舉行了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決定進行一場旨在全面改革多邊貿易體制的新一輪談判,故命名為「烏拉圭回合」談判。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貿易談判,歷時7年半,於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結束。談判幾乎涉及所有貿易,從牙刷到遊艇,從銀行到電信,從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療。參加方從最初的103個,增至談判結束時的125個。 談判的結果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均降稅1/3,發達國家工業製成品平均關稅水平降為3.6%左右。農產品和紡織品重新回到關貿總協定貿易自由化的軌道。創立了WTO並將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延伸至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達成了《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修改和完善了解決爭端的規則,其中有些措施是立即實施的。談判以簽署烏拉圭回合一攬子協議方式告終,協議對WTO成員均適用。 非歧視進行貿易是WTO的基石,是各國間實現平等貿易的重要保證,也是避免貿易歧視和摩擦的重要基礎,它主要通過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加以體現。 根據WTO協議,各國一般不得在其貿易夥伴之間造成歧視。如果給予某一國一項特殊優惠,例如針對其某項產品徵收更低的關稅,也必須給予其他所有WTO成員同樣的待遇。這就是最惠國待遇原則。該原則非常重要,是為了保障各國都能平等對待WTO每個成員。 這一原則也允許一些例外。例如,某地區的幾個國家可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不適用於來自集團外的產品。或者,一國可對來自特定國家的被認為是進行了不公平貿易的產品設置壁壘。對於服務貿易,允許在少數情況下採取歧視性做法,但協議只允許根據嚴格的條件實施這種例外。
Ⅲ 關於知識產權保護范圍
上面已經回答了關於知識產權的問題,我回答下經營權: 企業的經營權是指董事會及經理人員代表公司法人經營業務的權利。而國有企業的經營權是指企業對國家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和依法處分的權利。所以說,所謂經營權是指企業的經營者掌握對企業法人財產的佔有、使用和依法處置的權利。 所以說,所謂經營權是指企業的經營者掌握對企業法人財產的佔有、使用和依法處置的權利。企業的經營只有擁有了企業法人財產的經營權之後,才能根據市場的需要獨立做出企業的經營決策,自主的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及時適應市場的變化的所有權的一種權能。與所有權相比,經營權少了一個收益的權利.。不變更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性質,依法佔有、支配和使用所有者的生產資料和商品的權利。 經營權在通常的情況下,屬於所有者本人,但也可根據法律、行政命令和依照所有者的意志轉移給他人,這種轉移是合法的,應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企業經營權的內容較為廣泛,牽涉到生產、供應、銷售和人力、財力、物力等諸多的方面和問題。概括地說,全民所有制企業在服從國家計劃和統一管理,保證國家利益或國家所得的前提下擁有的主要經營權有:①生產經營方式的選擇權,即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有權選擇靈活多樣的生產經營方式;②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決策權和指揮權,即在完成國家計劃的前提下,有權自主安排企業的產供銷活動;③自有資金的自主使用權,即根據國家對企業留利使用的有關規定,有權作出機動靈活的使用安排;④人事權,即有權依照規定任免、聘用和選舉本企業的工作人員;⑤資產運用權,即有權運用企業擁有的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⑥工資、獎勵形式決定權,即在執行國家統一規定的工資標准、工資地區類別和一些必須全國統一的津貼制度的條件下,有權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工資,有權對獎勵基金自主分配;⑦聯合經營權,即在不改變企業的所有制形式的前提下,有權參與和組織跨部門、跨地區的聯合經營或企業集團;⑧用工權,即有權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自行決定用工辦法;⑨產品的部分定價權,即在國家有關價格政策的管理和指導下,對非國家統一定價的產品,企業有權依據市場供求狀況,自行確定產品銷售價格。
Ⅳ 什麼是"烏拉圭回合"
烏拉圭回合 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舉行的第8次多邊貿易談判,因在烏拉圭舉行而得名。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前7次談判大大降低了各締約國的關稅,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1950~1970年期間世界貿易年平均增長率高達8.1%,是本世紀發展最快的時期。但從70年代開始,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以政府補貼、雙邊數量限制、市場瓜分和各種非關稅壁壘為特徵的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嚴重。為了遏制貿易保護主義,1986年9月15~20日在烏拉圭埃斯特角城舉行的締約國部長級特別會議上決定發起這一次多邊貿易談判。它是8次談判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次談判,有74個國家(地區)參加,18個國家和21個國家組織派觀察員列席,分為「貨物貿易談判」和「勞務貿易談判」兩部分。除了繼續解決傳統的關稅問題外,還增加了許多新的談判內容。主要是:(1)第一次將勞務貿易列入談判;(2)重點解決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問題;(3)使多年來背離總協定精神的農產品、紡織品和服裝等「灰色區」商品貿易回到自由貿易的原則上來;(4)改善總協定本身的機制。
背景:1986年9月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城舉行了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決定進行一場旨在全面改革多邊貿易體制的新一輪談判,故命名為「烏拉圭回合」談判。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貿易談判,歷時7年半,於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結束。談判幾乎涉及所有貿易,從牙刷到遊艇,從銀行到電信,從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療。參加方從最初的103個,增至談判結束時的125個。
談判的結果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均降稅1/3,發達國家工業製成品平均關稅水平降為3.6%左右。農產品和紡織品重新回到關貿總協定貿易自由化的軌道。創立了WTO並將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延伸至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達成了《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修改和完善了解決爭端的規則,其中有些措施是立即實施的。談判以簽署烏拉圭回合一攬子協議方式告終,協議對WTO成員均適用
Ⅳ 烏拉圭回合的最後談判
烏拉圭回合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主持下的第八輪多邊談判,也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最後回一輪談判。從1986年答9月談判的啟動到1994年4月最終協議的簽署歷時8年。參加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國家和地區從最初的103個,增加到1993年底的117個和1994年4月談判結束時的128個。此次多邊談判的主要成果:一是強化了多邊體制,特別是將農產品和紡織品納入到自由化的軌道,並加強了爭端解決機制。二是進一步改善了貨物和服務業市場准入的條件,關稅水平進一步下降,通過這輪談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均降稅1/3,發達國家製成品平均關稅稅率降為3.5%左右。同時通過談判達成了服務貿易總協定,與有關的措施和與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三是建立了世界貿易組織。
Ⅵ 烏拉圭回合的成果有哪些
烏拉圭回合協議帶來的全球性福利收益究竟有多大?該回合的哪些方面具有數量上的最重要意義?發展中國家是如何受到該回合影響的?該回合是否會使一些國家或地區蒙受損失?如果會,原因何在?在統計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我們的研究(見專欄)發現,從總體上講,全世界都會因烏拉圭回合同意進行的改革而極大地受益:在短期內每年的受益額約為960億美元,長期內的受益額則為1710億美元。但短期收益集中於發達國家,尤其是日本、歐洲聯盟(EU)和美國。
這種情況反映的現實是,工業國,尤其是美國和EU,在烏拉圭回合中作出了最大的讓步。換句話說,這些國家正在修訂從它們喪失的福利這方面講代價極為高昂的政策,其中最顯著是扭曲性的農業政策和通過多種纖維協定(MFA)提出的紡織品和成衣進口配額保護政策。相反,根據烏拉圭回合協議,發展中國家減少農業扭曲的程度比較低(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減少生產補貼也是重要的),而且不限制MFA項下的進口。唯一普遍的例外是,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降低製成品保護的程度更大,因為就平均而言,後者目前在這個領域的保護程度較低。
事實上,有些發展中國家在短期內將因烏拉圭回合而成為凈受損者。這些損失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影響。第一,減少EU和歐洲自由貿易協定(EFTA)成員國和美國的農業補貼造成了某些國家貿易條件的惡化。第二,MFA自由化將造成某些發展中國家的損失。因為取消MFA的配額將降低所有向OECD國家出口商品的出口企業的價格(即所謂實現配額租金),而效率不太高的發展中國家服裝出口企業將喪失一些市場份額。
為了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相對地位,它們應做的就是通過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和其他扭曲來限制自我承受的成本。烏拉圭回合之後的世界呈現出一種更加開放的全球貿易環境。發展中國家單方面的關稅減讓和其他扭曲的降低,將使發展中國家基於比較優勢的生產和出口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出口擴大亦不太可能受到全球保護主義的阻礙。此外,幾乎所有在短期內蒙受損失的國家都可望在長期內實現收入水平提高。這說明,所有國家至少都有可能因烏拉圭回合而受益。
研究成果
烏拉圭回合是一份復雜的協議,它包括:
●製成品的關稅減讓;
●農業非關稅壁壘的關稅化,降低農業保護程度的具有約束力的承諾;
●減少農業出口和生產補貼;
●取消紡織品與成衣的自願出口限制(VERs),取消MFA。
●機構和規章變革,如創建世界貿易組織(WTO)和保護措施,以及反傾銷和反傾銷關稅措施。
●若干新內容,如與貿易相關的投資措施(TRIMs),知識產權中與貿易相關的方面(TRIPs),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
●涉及面更大的其他內容,如政府采購。
我們的研究評估了上述前四個方面的變化。在烏拉圭回合帶來的其他方面變化產生了附加收益(或可能是成本)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研究成果可能低估(或高估)了烏拉圭回合的收益。
研究成果表明,全世界總的來說每年能獲得大約960億美元的收益,而且以美元計值的收益主要集中於發達國家,尤其是EU、日本和美國,這三家每年因變革而分別獲益390億、170億和130億美元(見表1)。但有些較小的國家也受益匪淺:馬來西亞的收益為GDP的3.3%,新加坡和泰國的收益約為各自GDP的2.1%,韓國和菲律賓的比例均為1.6%。
由於我們的模型是現有模型中地理離散程度最高的,因此我們得出了其他模型沒有包括的若干國家和地區的結果。一方面,雖然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能因烏拉圭回合受益,但預計也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短期內會受到一些損失,或不盈不虧。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每年將損失GDP的約0.2%,對中東和北非國家而言,略微有些負面影響(損失GDP的0.1%)。另一方面,Francois等人的研究發現,非洲和中東地區綜合而論是受益於烏拉圭回合的,其主要原因在於烏拉圭回合降低了製造業的保護,這對貿易條件產生了有益的影響。總的來說,雖然發展中國家受益於烏拉圭回合的程度要低於工業國,但如果我們只考慮製造業保護程度的下降,情況就會相反,因為就平均而言工業國在這個領域的保護程度較低。與這些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根據協議減少農業扭曲的程度較低(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減少生產補貼也是重要的),也不限制MFA項下的進口。
MFA改革。實際上,EU成員國和美國等國曾利用MFA項下的進口配額來保護國內的生產者,預計它們將因取消MFA而受益、而發展中國家總的來說估計將會蒙受損失。形成這種格局的原因如下:取消進口配額的國家可獲得更多的進口貨物,這將降低消費者支付的進口貨物價格(由此獲得配額租金)。此外,這些國家在將其生產性資源轉入它們擁有比較優勢的部門時,還將獲得效率收益。象日本這類根據MFA不限制進口的純進口國,將因取消MFA而蒙受損失,原因是它們的貿易條件惡化了。凈出口國將其銷售轉向以前受到限制的市場,如EU市場和美國市場,這種銷售轉移提高了如日本這類市場的物價。
在凈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情況是不同的。效率最高的供應商一般也能獲益,但獲益的多寡差異極大。這些出口國因在以前受配額限制市場上的貿易條件惡化而蒙受損失,但在以前不受限制的市場——如日本市場——上,它們因貿易條件得到了改善並從中獲益,它們把更具生產力的資源轉用於享有比較優勢的紡織品和成衣部門,因而獲得了效率收益。發展中國家中絕大多數邊際效率低的供貨商將由於失去了配額租金而蒙受損失;在長期內,它們還會把市場份額丟失給發展中國家中效率較高的供貨商。如果不改變其競爭性的話,福利和市場份額的損失在長期內就會增加。
農業改革。我們這份研究的顯著特點就是把農業改革的整體分解為三個主要的部分(見表2):出口補貼,生產補貼,以及進口保護。
降低農業出口補貼將會為EU帶來115億美元的福利收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獲益不多,其他國家則會蒙受損失。這一部分的農業改革是「糧食凈進口國」所擔心的,預計它們的貿易條件將會惡化。
在生產補貼方面,研究報告包括的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多少都有一些農業生產補貼。在某些情況下,如中東的穀物和韓國的稻穀,雖然補貼的對象產量不高,但補貼額卻極高。因此,減少這種生產扭曲會有益於絕大多數國家,但也有幾個小麥和非稻穀穀物的純進口國和地區會蒙受損失(如日本、韓國、墨西哥、新加坡、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國台灣省)。EU再次獲得了巨大的收益,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的收益次之,但比前者要小得多。
在降低農產品的進口保護方面,兩個主要的受益國是日本與韓國,由於這兩國的農業保護程度極高,因此這並不令人吃驚。農業保護程度較高的其他地區也會受益。在這方面EU有損失,因為我們假設EU會維持其出口和農業生產補貼。所以,EU因世界上其他國家降低了進口保護而實現的出口增長將惡化其業已付出高昂代價的出口形勢。
綜合所有影響,EU因補貼的減少而從農業改革一攬子計劃中獲益280億美元以上。日本因降低了其進口的高保護而受益。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損失很小,考慮到食品凈進口國的損失,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蒙受全面損失這個事實是令人驚異的。其原因在於,絕大多數地區通過減少了自己的生產補貼而有所獲益,而且盡管它們總的來說是食品進口國,但大多數國家還是出口某些食品的。很明顯,各國如果希望避免來自烏拉圭回合這個部分的損失,那麼它們就應減少農業生產補貼。
動態影響。盡管人們經常描繪貿易自由化和烏拉圭回合的動態效益,但它們不過是一種估測。我們的研究估測了這些影響,認為在烏拉圭回合引發的初始變革之後,應設立一個時間充裕的調整時期,以使各國的資本存量能重新調整到理想的「穩定狀態」水平。由此產生的計算結果可能會高估長期新古典增長模型的潛在福利收益,因為它沒有考慮為實現較高的資本存量而喪失的消費;由於這個模型沒有找到內源的增長影響——如提高生產力和創新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它可能低估長期收益。
我們的長期和穩定狀態的模型運算結果列於表1。它與短期模型的明顯差異在於烏拉圭回合產生的全球性福利收益從960億美元上升到了1710億美元,這幾乎為全球GDP的半個百分點。使用這種方法得出的發展中國家的收益是令人吃驚的——它們從占所有發展中國家GDP的0.4%上升到了1.2%。此外,中東和北非,以及東歐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俄羅斯,還有前蘇聯的其他共和國等,目前預計要有所收益了。
與其他模型的比較
除我們的模型之外,還有兩個其他的通用模型,也可用於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締約方在烏拉圭回合中同意的實際變動:Francois的GATT/WTO工作組,McDonald和Nordstrm;以及Hertel,Martin,Yanagishima,以及使用GTAP(全球貿易分析計劃)模型的Dimaranan(見專欄)。在世界銀行組織的「烏拉圭回合與發展中國家」(1995年1月18—20日在華盛頓舉行)會議上,提交了我方所有三個模型對烏拉圭回合所創收益的估測值。如果存在著估測值的巨大差異,它們可以得以解釋。的確,由於統計的邊際誤差,最突出的就是我們有能力解釋這些差異的原因,解釋總效益中廣泛的一致性和各部分內容相對重要性的原因。
在他們早期的一個模型中,GATT秘書處估計烏拉圭回合創造的年收益約等於5100億美元。這是通過預測至2005年的世界經濟(屆時,所有烏拉圭回合的變革都已實施)而得出的過高的估計,考慮到2005年時世界經濟將大幅度增長,因此關稅和出口補貼的同比例削減,以及作為GDP百分比表示的同一比例收益,就會產生更多的美元絕對收益。即盡管GATT研究報告估計的烏拉圭回合收益從百分比上講與我們研究報告的長期估計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前者的美元值卻高得多,其原因在於實行關稅和出口補貼削減的經濟規模。GATT/WTO的報告作者在後來世界銀行會議文件中,與我們同樣以1992年的經濟為根據,估計了烏拉圭回合各項變化的影響;在其穩定狀態下規模的收益遞增模型中,他們獲得的收益估計為1930億美元,而不是5100億美元。不論是用2005年還是用1992年作為模型的基年都無優劣之分,但當估計值是以美元而不是佔GDP的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時,記住估計值所用年份就變得重要了。
關於烏拉圭回合的影響,以前也曾發表過一些研究報告,包括 Goldin,Knudsen和van der Mensbrugghe使用RUNs模型完成的研究報告。總的來說,以前的估計值是根據關稅和補貼的假設削減公式求出的。這些削減值過於樂觀,對發展中國家尤甚。後來,這些修訂了其福利估計值的作者又將其下調,因為烏拉圭回合的成果要明顯低於人們的預期。
GATT/WTO工作組作出的1930億美元的估計與我們的1710億美元的估計具有可比性,因為雙方在獲得這些估計時使用的模型,都對烏拉圭回合進行了長期穩定狀態下規模的收益遞增的估價。在這些作者規模的收益遞增模型的靜態和短期版本中,他們獲得了每年990億美元的估計收益,而我們的估計值為960億美元。即在我們這兩個模型中,考慮了動態或穩定狀態的影響,就會把烏拉圭回合的估計收益提高大約一倍。彈性較低的模型變數導出了這兩個模型較低的估計收益,但考慮到烏拉圭回合的措施要在10年中實施,因此我們不報導來自低彈性版本的估計值。
Hertel等人估計,烏拉圭回合帶來的全球性收益大約為2580億美元。由於它們沒有反映動態、穩定狀態或規模的收益遞增的影響,因此與模型進行適當比較的是我方靜態的規模的收益不變模型。但他們的估計是根據2005年的世界作出的,對1992年以後世界的預測大約使美元估計值翻了一番。即使對未來預測進行了調整,Hertel等人的估計值也依然比我們的高。這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他們預測MFA配額的增長速度要低於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因此取消MFA的收益要略高於用我方模型計算出的收益;而且它們的彈性也略高些(但這是可能的)。
我方估計值與GATT/WTO和GTAP工作組估計值的殘留差額並不大。本文各處強調的主題對各個模型都是類似的。尤其是所有模型都說明,開放最徹底的國家獲益最多。在可以調整資本存量時,可以預計收益在長期內會更高,企業和消費者對價格變化(由彈性表明)的反應也會擴大。
影響
我們對烏拉圭回合數量化影響的評估說明,雖然在短期內會產生一些受損者,但從長期看,幾乎所有國家都會獲益,單方面的自由化(關稅和生產扭曲的自由化)也可以實施,從而保證所有地區獲益。事實上,我們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所作的額外估計確認,如果該地區各國允許其出口商利用烏拉圭回合之後的環境所帶來的出口良機,那麼它們也能極大地獲益。
Ⅶ 烏拉圭回合的主要內容
1、主要內容
①貨物方面
烏拉圭回合有關貨物的談判可以分為兩個內容,一是關於關稅減讓的談判;二是關於規則的談判。
②服務方面
過去關稅與總協定只涉及貨物領域,服務不屬於關稅與總協定多邊體制的管轄范圍,因此,許多國家在服務領域採取了不少保護措施,明顯制約了國際服務的發展。為了推動服務的自由化,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發達國家提出將服務業市場准入問題作為談判的重點,經過8年的討價還價,最後簽署了《服務總協定》(英文縮寫GATS),並於世界組織成立的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
③知識產權方面
烏拉圭回合知識產權談判組於1991年12月提出了《關於與相關的知識產權括對冒牌貨的協議》(英文縮寫TRIPs)。該協議經過討論修改後,在烏拉圭回合結束之際被各國接受而成為正式協議。該協議明確了知識產權國際法律保護的目標和動機;擴大了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加強了相關的保護措施;強化了對仿冒和盜版的防止和處罰;協議強調對反競爭行為和歪曲的控制;協議規定了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特殊待遇的過渡期安排;最後協議還規定了與有關的知識產權機構的職責,以及相互之間合作的安排。知識產權協定是烏拉圭回合一攬子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世界組織成員都受其規則的約束。
④多邊貿易體制
突破原有的議題,根據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達成《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通過建立貿易組織,取代「1947年關貿總協定」,完善和加強了多邊貿易體制,為執行「烏拉圭回合」談判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是「烏拉圭回合」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
2、簡述
1986年9月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城舉行了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決定進行一場旨在全面改革多邊貿易體制的新一輪談判,故命名為「烏拉圭回合」談判。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貿易談判,歷時7年半,於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結束。談判幾乎涉及所有貿易,從牙刷到遊艇,從銀行到電信,從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療。參加方從最初的103個,增至談判結束時的123個
Ⅷ WTO對知識產權的規定
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也涉及了知識產權問題。從理論上講,關貿總協定的國民待遇(第條)、最愚國待遇(第1條)、透明度(第10條)及利益的喪失或損害(第23條),都可以適用於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關貿總協定中直接提及知識產權的條款和內容很有限,只有原產地標記(第9條),要求締約方制止濫用原產地標記的行為;為收支平衡目的使用配額,不得違反知識產權法律(第12條第3款、第18條第10款);一般例外(第20條第4款)規定,保護知識產權的措施應當是非歧視的。可以說,知識產權保護在關貿總協定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則。
關貿總協定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是假冒商品貿易。關於這個問題的談判在東京回合時就開始了,美國曾就此提出過一個守則草案,但未能害成協議。假冒商品貿易的議題就在1982年11月首次列入關貿總協定的議程,部長們要求理事會決定在關貿總協定框架下對假冒商品貿易採取聯合行動是否合適;如果合適,應採取怎樣的行動。1985年,理事會設立的專家組得出結論:假冒商品貿易越來越嚴重,應當採取多邊行動。但對關貿總協定是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適當場所,各方爭議很大,為此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截然相反的兩個陣營。
以美國、瑞士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張,應將知識產權列入多邊談判的議題。美國代表甚至提出,如果不將知識產權作為新議題,美國將拒絕參加第八輪談判。另外,發達國家還主張,應制訂保護所有知識產權的標准,並且必須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
Ⅸ 烏拉圭回合的特點及其後果
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果
烏拉圭回合中市場准入談判大大地改善了這一局面。該回合所取得的結果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1、各成員承諾對工業品關稅進行減讓的幅度大大高於東京回合。
2、通過達成紡織品與服裝的協議,各國一致同意在2005年1月1日前的10年內,逐步取消原先在多種纖維協議下維持的數量限制。
3、農業協議建立了一個框架,使農產品貿易逐步置於關貿總協定的紀律之下,並促使該領域的貿易自由化。
4、積極參與談判的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均削減了工業品和農產品的關稅。
5、對發達國家幾乎所有的關稅進行了約束,使之不再提高;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關稅約束的比例也有相當大的提高。
6、通過信息技術協議的協商,規定了逐步削減大約400種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烏拉圭回合的締結進一步推動了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發展趨勢與我國的對策
作者:陳繼勇 等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7010033560
尺寸:小32開
印張:15.75
印次:2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1-8-1
頁數:486
字數:386000
印刷時間:2001/08/01
版次:1
定價:28元 當當價:23.8元
折扣:85折
推薦給朋友>>
該圖書已被瀏覽了 160次 共有顧客評論0條
內容提要:
本書作為教育部「九五」重點社科基金規劃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歷時四年時間才得以完成。全書共十一章,第一章回顧了關貿總協定的產生與發展、烏拉圭回談判及世貿組織創立的歷程;第二至四章主要介紹了世貿組織的基本內容,包括世貿組織的有關協議及其管轄范圍,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與運行機制,世貿組織的作用與發展趨勢等;第五章分析了世貿組織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第六章回顧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並對「入世」前景作了展望;第七至十一章主要闡述「入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具體包括對中國經濟體制的影響、對中國主要行業的影響、對中國市場體系發育的影響、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外匯管理的影響。
作者簡介:
目錄:
第一章 世界貿易組織的創立
第一節 關貿總協定的產生與發展
一、關貿總協定的產生
二、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
三、關貿總協定歷次多邊貿易談判
四、關貿總協定的發展
第二節 烏拉圭回合談判
一、烏拉圭回合談判發動的背景
二、烏拉圭回合談判的議題
三、烏拉圭回合談判的進程
四、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特點
五、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影響
第三節 世界貿易組織的創立
一、創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必要性
二、世界貿易組織的創立
第二章 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協議及其管轄范圍
第一節 世界貿易組織協議
一、前言
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
三、世界貿易組織的范圍
四、世界貿易組織的職能
五、世界貿易組織的機構
六、世界貿易組織同其他組織的關系
七、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及總幹事
八、預算及費用的分攤
九、世界貿易組織的地位
十、世界貿易組織的決策機制
十一、修改
十二、創始成員方
十三、新成員的加入
十四、特定成員方之間多邊與諸邊貿易協議的互不適用
十五、接愛、生效及存放
十六、退出
十七、其他規定
第二節 貨物貿易協議
一、「回歸」自由貿易體制的多邊貨物貿易協議
二、進一步限制非關稅壁壘的多邊貨物貿易協議
三、推進公平競爭的多邊貨物貿易協議
第三節 服務貿易總協定
一、《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目標
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范圍
三、《服務貿易總協定》設立的義務
四、《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爭端解決機制
五、服務貿易自由化領域的三項分協議
第四節 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一、普遍義務和基本原則
二、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和使用的標准
三、知識產權的取得、維持及相關程序
四、爭端預防及解決
……
第三章 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運行與機制
第四章 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及發展趨勢
第五章 世界貿易組織與發展中國家經濟
第六章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及其前景
第七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經濟體制的影響與對策
第八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主要行業的影響與對策
第九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市場體系的影響與對策
第十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企業的影響與對策
第十一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外匯管理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Ⅹ 烏拉圭回合失敗原因
1.烏拉圭回合的背景
關貿總協定自年1月1日臨時生效後先後舉行過七輪多邊貿易談判[1]。經過多次削減關稅,關稅加權平均降低28%左右,減稅商品涉及到l0萬左右的稅目。到第七輪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減稅協議實施完畢,發達國家工業製成品關稅加權平均降至5%左右的水平。事實證明,關稅的降低和削減為國際貿易自由化和戰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關貿總協定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以美元為支柱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特別是在受到兩次 「石油危機」的猛烈沖擊後,世界經濟進入低速而不確定的時期,發達國家的傳統工業相繼走下坡路。在國際貿易領域則出現了以非關稅措施為主要手段的保護主義。這種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出現及其泛濫,嚴重地惡化了國際經濟貿易環境,使30多年來推行的關貿總協定的原則和規則遭到嚴重侵蝕。對此,許多國家都非常擔心。關貿總協定總幹事鄧克爾遂委託七位著名專家研究對策。經過較長時間的悉心研究,他們寫出了一份長篇報告,提出了十五項建議。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一定要發動新的一輪多邊貿易談判,而且越早舉行越好。為制止和扭轉貿易保護主義對國際貿易的扭曲,維護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進一步推動關貿總協定目標的實現,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穩定和具有可預見性的國際貿易體制,以促進增長和發展,關貿總協定在作了較充分准備的情況下,於1986年9月在烏拉圭埃斯特角城舉行部長級特別締約國大會,發表了《部長宣言》,正式決定發動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
2.烏拉圭回合的主要議題為實現《部長宣言》的目標,
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共建立15個議題談判組。按性質共分為三類:(1)有關貿易進一步自由化的議題包括關稅、非關稅措施、熱帶產品、自然資源產品、紡織品、農產品。(2)
為加強和改善關貿總協定規章的議題包括關貿總協定條款、保障條款、多邊貿易談判協議與安排、補貼和反補貼措施、爭端解決以及貿總協定體制運行。(3)新擴大的議題包括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服務貿易。前14個議題都與關貿總協定的現行條例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在貨物貿易談判組指導下分別進行談判,服務貿易則與關貿總協定的現行條款完全沒有聯系,是一個新增加的內容。貨物貿易的談判與服務貿易的談判是平行地進行的。兩者不掛鉤,沒有交叉。
3.烏拉圭回合的進程
「烏拉圭回合」如果從1986年7月決定發動之時算起,到1993年12月達成協議,馬拉松式談判持續了7年多。在關貿總協定46年歷史上確實是史無前例的。然而,人們不應由此簡單地得出結論說,它表明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之間的經濟矛盾已經越來越鬧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誠然,由於1989-1991年世界大局的變動,西方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競爭在日漸加劇,矛盾變得比以前更加錯綜復雜。計劃4年內完成的烏拉圭回合由於談判領域太多,且要兼顧各國不同利益,因而困難重重,矛盾尖銳。特別是美國和歐共體在農業貿易談判上互不讓步,影響了整個關貿總協定談判的進展,被迫三次延期,難以達成協議。第一次延期是在1990年底。根據《部長宣言》和有關決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應在1990年12月3日的部長會議上宣告結束,但因歐、美在農業補貼上的立場相去甚遠,會議以失敗告終。談判被迫延期。
第二次延期是在1991年底。關貿總協定總幹事鄧克爾於1991年底提出了《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最後文件草案》,該文件針對涉及淡判全局進程的農產品貿易關鍵問題,提出一個妥協方案,得到了大多數談判代表的肯定。他們認為,該方案首次概括了烏拉圭回合5年來在14個談判領域中取得的進展,是本回合最後階段談判的一個「現實的」基礎。但關於農業問題的條文遭到了歐共體的反對。並認為該方案就「整體而言是不平衡的」,「需要認真完善」,「有關農業的部分是不能接受的」,「必須加以修改」。談判又告擱淺。第三次延期是在1992年4月下旬。1992年2月10日美國總統布希向歐共體委員會主席德洛爾傳遞一封信,表示美國不準備完全接受歐共體擬議的共同農業政策改革計劃中對農民的全部直接補貼支付納入關貿總協定提出的削減內部補貼,也被稱之為「綠匣子」的范疇內。而直接補貼支付正是歐共體共同農業政策改革的關鍵,因此,歐共體堅持必須把對農民的全部直接補貼支付納入此「綠匣子」的范疇內,並拒絕美國企圖將它自由的「差價補貼」也納入此范疇內。歐共體認為,美國的考慮「有損於」歐共體共同政策改革計劃的實施。因此,歐共體「不能接受」此考慮。3月下旬德國總理科爾訪美,希望打破歐、美在農業談判上的僵局。但德國不願得罪法國,更不願意損害德、法在歐共體中的軸心作用,反而強調美國及所有有關國家做出妥協是「極為重要的」。此後,烏拉圭回合談判一直無法復會,再度陷入了僵局。
但烏拉圭回合[3]在主要貿易大國的相互妥協下最終於1993年12月15日由新任總幹事薩瑟蘭一錘定音,宣告「烏拉圭回合」談判終於達成協議,成功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