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糾紛和家庭共有財產糾紛案例

物權糾紛和家庭共有財產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0-12-29 17:06:37

『壹』 提一個物權法的案例問題

1.房子的產權還是房主的,因為不動產所有權以轉移登記為要件。
小明只能起訴房主返還房款和違約責任。
2.房子產權歸小明,理由同上。公司可以要求小明承擔違約責任。

『貳』 是關於物權法的案例分析,麻煩把相關的法律條款和相關依據寫出來,越詳細越好。

此案例中乙經原所有人甲同意借用甲的山牆搭建房屋且一直使用,乙享有回使用權或說享有用益物權,答在房屋產權發生轉移後即丙擁有此房產後,丙是無權要求乙拆除房屋的,但丙作為所有權人是可以要求乙支付合理的使用費用的,在乙的房屋倒塌或重建時丙可以主張權利不讓乙繼續使用其山牆。

『叄』 物權法案例分析與答案

1、可以在同一財產上設定2項抵押,合法。
2、2家銀行都享有受償權。只不過先辦理抵押登記的銀行有優先受償權。
客體就是那300平米的土地使用權。

『肆』 物權法案例

你好,本案中乙的行為構成善意取得,乙在善意即不知甲不是鴿子的所有權人的回不知情的情況下,以正常的市答場價格購買了此鴿子,並已完成交付,因為此鴿子屬於動產 ,動產的所有權轉移以交付為要件,因此,鴿子的所有權已經轉移給乙,乙構成善意取得,因此,丙無權向乙主張返還鴿子。
丙可以向甲追償,主張自己的權利,要求甲賠償其所受損失。另外,甲對鴿子進行治療、喂養,直至痊癒,屬於無因管理,甲在賠償丙的損失之後可以要求丙支付其撿到鴿子後對鴿子的治療喂養、費用。

『伍』 求解關於物權法定與物權公示的一則法律案例,案例見問題補充。

你好。
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抄時設立襲,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1】乙律師抗辯:要求認定甲、丙之間的合同屬於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地役權未設立。 乙律師需要證明丙為惡意,即明知乙與甲之間有地役權合同。
如果丙的惡意證明不了,那麼乙律師只能主張甲違約,要求甲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
【2】丙律師抗辯:甲、乙之間的抵押權合同未經登記不得對抗不知情的丙。因為甲、丙之間的地役權設立。丙可以修建高於60米的房屋。
【3】甲律師抗辯:主張情勢變更,要求解除與乙的合同。甲律師須證明2年間,地價飛漲,當初訂立的合同繼續履行將對甲利益造成重大損失,顯失公平。

【請採納為滿意回答。謝謝!】

『陸』 民法物權法案例

個人認為:(1)留置自行車合法,修理人提供了服務,但是王某拒不履行給付義回務,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答益可以留置自行車。若王某給支付50元則不能留置摩托車,留置是基於同一個法律關系產生的。在該案例中,修理自行車和修理摩托車是兩個法律關系。(2)修理自行車只需付20元,若修理人履行了相關的義務可以變賣自行車,但是所得款項僅以償還修理費為限,超出部分應返還王某。(3)若王某不履行相關義務,可以通過訴訟解決,但是考慮法律、時間成本問題,協商解決。

『柒』 什麼是物權糾紛 用益物權糾紛典型案例 物權請求權及

對於用益物權比如你借用他人的自行車,那麼你就享有對該自行車的使用權,這版就是你的權利。
對於權擔保物權比如你向你朋友借1萬元錢,你朋友要求你提供擔保,那麼你說以你的房子來設定抵押,那麼這時你朋友對你房子享有抵押權。

『捌』 債權和物權的案例

一:丙可以向乙請求交付A物。因此時甲和丙達成合意 可以約定交付方式為版指示交付權 甲將對乙的物上返還請求權讓與了丙。二:甲可以向丁請求返還原物 因為物權的追及效力 丙不能請求丁返還原物 因為債權是相對的 丙對甲的債權不能指向丁三:乙的主張沒有道理。債權轉讓已經通知了乙。對乙已經發生了效力。 乙只能向丙清償債務,乙已經對甲的清償構成不當得利。四:首先我們討論存摺持有人甲和丙之間的法律關系 丙竊取存摺民法意義上侵犯了甲的物權 刑法上也構成盜竊罪,盜取信用卡等又提取進款的仍然按盜竊罪論處。 甲和乙銀行之間,乙構成違約,因為乙銀行有為甲保存存款不得給其他人兌付的義務。甲和乙發生債的關系。 乙和丙之間:構成不當得利。因為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五:三個合同都有效,因為債權和物權是有獨立性的。三個債權(合同)是可以共存的,如果是普通標的物,那麼履行誰的合同由甲決定,因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則。 商品房買賣另論。甲就不履行的另外倆個合同構成違約,要承擔違約責任。

『玖』 什麼是同案不同判

一、案情相同,但是當事人舉證不同

這種情況在一些集團訴訟中經常出現,同樣的案情,有的當事人或是本身具有較高的法律素養,或是聘請了專業的法律服務人員,故能較好地完成舉證,訴訟請求獲得支持。但有的訴訟當事人既不具備專業知識,也未聘請專業法律服務人員,僅憑一腔熱血和樸素的「有理走遍天下」的理念即來起訴,導致舉證不能,進而導致敗訴。這時候敗訴的當事人往往會氣沖沖的質問法官:「我們是一樣的案子,為什麼他贏了,我輸了?」如果這時判後答疑工作做的不到位,當事人的憤怒情緒就會得到更大的渲染,甚至會引發輿論對司法的圍攻,引發民眾對司法的懷疑和猜測,即影響司法的公信力。

二、參與決定裁判結果的人員認識不一

這里需要對裁判結果的誕生過程進行一個解釋。目前的制度體系情況下,對於大多數法院而言,要做出一個判決,除獨任法官、合議庭出具意見之外,仍需要向庭領導、院領導匯報,共同研究決定,有的案件還需要經審判委員會討論來決定裁判結果。所以裁判文書中都會寫「本院認為」,而不是「本法官認為」,體現的正式一種集體決議的精神,「本法官認為」這種頗顯自信的表達方式在英美法系較為常見。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有關裁判權的改革問題已經提上日程,並且已經有了試點。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不實行判例制度,之前的判例並不對之後的裁判構成約束。所以司法實踐中,即使是同類型的案件,在上述的討論過程中,不同的參加合議、討論、研究的人員,由於法律適用、事實認定上觀念不同,尤其是自由裁量權上的標准不同,得出不同的結論也就不足為奇。而這時很難說哪個案件是錯案,但是說都正確似乎也總是覺得底氣不足。這種現象甚至可以說是成文法國家司法裁判的一種痼疾,因為司法裁判的過程,是一個對事實進行認定,對法律進行解釋的過程,整個過程中都存在著主觀的自由裁量,認識不統一在所難免。

三、法官認識的階段性

在裁判結果的形成過程中,即使是同樣的參與討論、研究決定的人員,也會因為對某類案件的認識的逐步深入與透徹而導致觀點與觀念上的變化,導致新的裁判結論不同於之前已經形成的裁判結論。這種情形在新類型案件尤為常見。

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方面當然是由於法官知識體系、法官自身素質等主管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人的認識階段性、局限性的客觀規律。遇到可能發生這種情形的案件,應極力做到「慎斷」,若仍無法避免,經仔細研究討論,如果確實可以認定之前的裁判錯誤,應當啟動再審程序予以糾正。糾錯程序本身也是司法公正的一種保障。

四、法律的變遷與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

雖然早在201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就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法律體系雖已形成,但是並未長成,構成法律體系的各部門法仍在隨著活躍的社會實踐不斷變遷和充實,法律體系內之間的沖突仍舊屢見不鮮。

以《物權法》為例,《物權法》出台後,由於對物權公示性的強調,以及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認定,就導致了許多案件在案情類似的情況下,在《物權法》頒布前後得到的裁判結論大相徑庭。《物權法》中確立的物權理念與《婚姻法》中夫妻共同財產等條文在物權認定上的沖突一直都存在爭議。另外,法律和司法解釋之間的不一致也頗為常見。以上種種情形,導致司法者在適用法律上的選擇性更強,進而為裁判結果的不統一創造了條件。

在上述的分析中,第一、第四項如果釋明得當、充分,當事人和公眾較為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第二種、第三種情形的過分蔓延,會使得當事人認為訴訟是一種射幸行為,與法律的可預見性的屬性不符。而遺憾的是第二、第三種情形似乎是導致「同案不同判」最多的情形,嚴重影響了司法的嚴肅性與公信力。這也就使得「統一裁判尺度」這個課題有了其存在的價值和長久的生命力。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地方各級法院已經在大力度地推進相關工作,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已經開始發布指導案例,來統一同類案件裁判標准。另一方面,司法公開的逐步途徑,比如文書上網工作,也會使得裁判者感到壓力所在,更加「慎斷」。輔之以各高級法院的「指導意見」、「會議紀要」,希望在多舉並措的情況下,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可以進一步減少,司法的公信得以進一步的樹立。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法院)

閱讀全文

與物權糾紛和家庭共有財產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