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權利人濫用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

權利人濫用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

發布時間:2020-12-29 04:42:43

知識產權領域的不正當競爭

天哪,這是論文高手啊,專業槍手吧~~~~

⑵ 我國相關立法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包括以下四種:
1、商品假冒行為。包括商品主體混同行為,表現為三種情形:(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還包括商品虛假標示行為,也表現為三種情形:(1)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2)偽造產地,對商品原產地、商品來源或出處進行虛假表示;(3)對商品質量做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2、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或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導致用戶和消費者誤認的行為。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3、侵犯商業秘密。是指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
4、商業誹謗行為。是指經營者採取捏造、散步虛偽事實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行詆毀、貶低,以削弱其競爭實力的行為。具體手段包括刊登對比性廣告或聲明性公告等,貶低競爭對手聲譽;唆使或收買某些人,以客戶或消費者名義進行投訴,敗壞競爭對手聲譽;通過商業會議或發布商業信息的方式,對競爭對手的質量進行詆毀等。

⑶ 為何制止不正當競爭屬於知識產權的一個內容(答對給分)

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保護知識產權、維回護公平競爭和規范市場答秩序的重要法律。該法施行以來,人民法院審理了一大批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有效地保護了知名商品、商業秘密和商業信譽等知識產權,規范了市場秩序。

⑷ 知識產權領域不正當競爭有哪些表現

1、採取賄賂或變來相賄賂等手段推銷商品源或采購商品,如採用各種形式的帳外回扣和獎金等方式推銷商品或采購商品。
2、弄虛做假,進行商業欺詐。如假冒名牌商品、以次充好、虛假宣傳、摻雜使假、從事虛假的有獎銷售等非法營銷。
3、搭售商品,將緊俏商品與滯銷商品搭配銷售等。
4、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如強迫交換對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條件,限制購買者的購買選擇,用行政等手段限制商品流通等。
5、編造和散布有損於競爭者的商業信譽和產品信譽的不實信息,損害競爭者形象和利益。
6、侵犯其它經營者的商業秘密。
7、為排擠競爭對手而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商品。
8、串通投標,有組織地抬高標價或壓低標價,或者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以及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等等。

⑸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的關系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調整在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知識產權法是指因調整知識產權的歸屬、行使、管理和保護等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二者的聯系:
(一)都是旨在維護市場經濟充分競爭方面的法律
(二)都既有私法規范,也有公法規范;既有實體法規范,也有程序法規范。
(三)兩法在商標權保護方面有交叉的部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混淆行為其中一條是商標混淆,與商標法的混淆有相同的規定)

三、二者的區別:
(一)雖然都體現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質,但反不正當競爭法體現的是國家對市場不當競爭的干預,因此屬於經濟法部門法;而知識產權法中的公法規范和程序法規范都是為確認和保護知識產權這一私權服務的,不佔主導地位,因此屬於民法部門法。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以社會為本位,防止過度競爭對社會整體利益帶來的損害。知識產權法是以個人為本位,防止他人對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進行侵害。
(三)反不正當競爭法僅由國內規范組成,而知識產權法有國內規范與國際條約組成。
(四)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適用程序不同。知識產權法有專門的機關,如商標委員會、專利委員會。
(五)知識產權法的技術性規范比較多,反不正當競爭法比較少技術性規范。

⑹ 公司涉及知識產權及不正當競爭方面的法律問題

乙公司在國外抄有外觀和實用新襲型專利嗎?如果有,那乙公司在那個國家是可以申請維權的,如果沒有就比較麻煩了。如果有,建議乙公司在國內也要申請相應的專利,當然還要看具體情況。專利、商標都是按地域保護的,你要維護在當事國的利益就必須取得當事國的相應權利。
同時,你剛才說到,你們的產品是需要取得生產許可證的,那如果你們有相應的證據,完全可以向當地管轄機關舉報丙公司的。
進一步可私信。

⑺ 知識產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與聯系

1、立法目的。
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反對經營者出於競爭的目的,違反市場交易中誠實信用的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攫取他人競爭優勢的行為。因此,它首先保護的是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善意經營者的利益,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公平競爭。
反壟斷法則是從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出發,目的是保證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者,以便使交易對手和消費者在市場上有選擇商品的權利。根據反壟斷法的理論,只有當市場上出現了壟斷或者壟斷趨勢的時候,政府方可干預市場,干預的目的是降低市場集中度,調整市場結構。因此,概括地說,反壟斷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自由競爭,目的是保障企業有自由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提高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
2、規制對象。
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關注市場上企業間的相互競爭行為,目的是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
反壟斷法關注的則是競爭者之間的協調行為,目的是防止市場上形成排除競爭或者嚴重限制競爭的局面。
因此,一個違反了反壟斷法的行為,例如競爭者之間商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因為這個行為沒有損害任何競爭者的利益,從而不會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另一方面,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如假冒商標或假冒專利,這些行為因為不會影響市場競爭結構,不會減少市場上競爭者的數目,反壟斷法也不會把它們視為是違法行為。
當然,反壟斷法中也有一些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范,特別是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例如禁止這種企業實施搭售行為或者價格歧視行為等。然而,反壟斷法制止這些行為不是出於這些行為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當然這些行為是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的),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會加強行為人已經取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惡化市場上的競爭條件。因此,反壟斷法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則只是針對那些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大企業。

⑻ 請懂知識產權、專利權、商業秘密保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專業人士幫忙解答,專業律師優先解答,謝謝!

您好!我從事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也曾參與過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所以很能理解版的想法和初衷,目權前我國並沒有行之有效的商業秘密保護措施,在此我僅提供一些我的建議:1.在與投資人進行商談項目的時候,首先可以找專業人士寫一份商業秘密保護的合同書,讓對方簽署;必要的時候可以將談話內容採用錄音的方式錄下來,即在發生糾紛的時候,錄音和合同可以作為證據使用;2.對設計的網站和構思請專業的知識產權代理機構評估,找出可以申請專利的要點,一般網站類多數可以採用模塊的方式進行撰寫,可以申請方法類專利,或者特定的一些技術也可以申請專利;3.對網站的名字,Logo等可以申請商標進行保護;4.將作出的網站或系統,申請版權登記,即保護你的樣式設計和源代碼。

⑼ 請高手解釋一下知識產權法中關於「商業機密」「其他智慧成果」「制止不正當競爭」三個問題。謝謝!

商業機密(Trade Secrecy),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它屬於任何形式與種類之金融,商業,科學,技術,經濟,或工程方面的資訊,其中包括專利權,計劃書,出版物,程序設計,配方,密碼等。它可能是有形的或無形的資訊,可以由多種設備或文檔或經驗組成,或其儲存及收集的方式均可以被視為商業機密。 它存在於擁有者的主觀定義而並非實際的元素組合,也並非所有的組合元素需要保密。 商業保密法實質上提供了與排他性權利(例如專利權和著作權)保護法不同的保護,它的主要保護范圍在於保護商業機密,反間諜行為,和反不公平競爭行為。 作為商業機密的兩個重要前提是:必須證明資訊所有人已經提交保密申請並該信息具有商業價值或潛在的商業價值,第二是申請者已經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來防止信息的泄露,收購和未經同意的使用。 不同的國際組織對商業機密的定義也不相同,例如TRIPS對其定義為:a) 非實體或裝置的配置和組裝部件,通常理解為在一定環境下可能容易理解的處理一定問題的信息;b)具有商業價值;c)有合理的預防措施來保障在合法情況下對其信息的保護。

⑽ 什麼是不正當競爭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哪些

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攏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這里所說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組織和個人。
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反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有三種
一、商業假冒行為
是指經營者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故意在自己生產、經營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上做與他人之商業標記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業標記,使其生產、經營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與被假冒之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混同,或者明示或暗示自己生產、經營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與被假冒之經營存在某種聯系,欺騙消費者,誤導消費者購買。
包括商業主體混同行為,商品虛假標識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對商業假冒行為做了規定。
二、虛假宣傳行為
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做與實際情況不服的虛假宣傳,導致用戶和消費者誤認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對虛假宣傳行為做了明確規定。
三、商業誹謗行為
指經營者採用捏造、散布虛假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進行詆毀、貶低,以削弱其競爭實力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對商業誹謗行為做了明確規定。

閱讀全文

與權利人濫用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