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做挑战杯比赛时,请一老师作指导老师,他给了一个课题,后来他的指导很少,我又找了其他老师指导。现在
呵呵呵,你自己做的有些不妥,做课题不能今天找这个,明天就去找那个!我认为你之前的老师的做法很正常啊,也是很正确的做法!给你个好点子已经算是为你做好了一半的工作,我支持你之前的老师!你们现在不要谈维权,如果真算的话,是你们侵权了!
2. 我是一名大学生,老师让我们在学院里做一个社团,最终目标是做“挑战杯”,先期应该做什么
1、团队组成的目标
2、团队的服务宗旨
3. 大学生当挑战杯指导老师有证书吗奖励是和成员一样的吗
有证书,和团员一起。
在全国教学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等比赛获最高奖的教师,可获奖励50万元。
这一奖励被列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单项奖励实施办法(修订)》(下称“办法”)。其中规定,将最高奖励奖金50万元授予教学成果、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以及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等六类项目中获国家级最高级别奖的教师。
《办法》同时对重点专业或专业群、优秀教育案例、以及其他政府及教育部门颁发的奖项获得个人和集体提供奖励。包括对重点专业(群)类、精品(示范)课程类、专业(群)资源库类、教学团队类、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类,实践(训)基地,教育案例类,最高奖励5万元;对指导学生竞赛奖项目,最高奖励3万元;对由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颁发的其他奖项,最高奖励2万元等。
4. 挑战杯获奖有用么
挑战杯获奖有用,通过该赛事已经产生了不少人才。
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
竞赛意义:
1、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着增强。
2、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挑战杯
5. 想搞挑战杯,怎么才能让老师给项目你做呢
1.找自己比较熟悉的老师,需要找有一定经验的老师,而且有时间、愿意带你的老师;
2.老师一般只把项目给让自己放心的学生,所以要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诚意;
3.如果找不到老师给项目,就找前几届关系好的学长学姐,问他们是否有项目,可以继续使用;
4.前面几个方法都不行的话,就自己找项目了,一般化工、城建、物理方面等理工科的学生会有一些比较好的项目,学习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分析的同学可以找这些专业的同学联合起来做挑战杯。
6. 关于挑战杯选老师的问题~谢谢赐教
我也正在参加挑战杯,选择一个合适的指导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多努力点就找他了,一句话,主动点!
7. 请问挑战杯创业大赛一个项目可以有几个指导老师一个项目三个指导老师可以吗
只能有一位指导老师。
大赛以院校为单位进行报名,由一名指导老师和四名在校学生组成参赛团队。所有参赛人员一经报名,不得更换。
大赛分为:校内选拔赛、省市预选赛、区域半决赛以及全国总决赛四段赛事。其中,校内选拔赛由各参赛院校自行组织;省市预选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组织,并根据竞赛晋级规则选出优胜团队晋级区域半决赛;区域半决赛决胜团队将晋级全国总决赛。总决赛将根据综合成绩排名,分别颁发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队伍将进入“创业之星”争夺赛,冠军将获得10万元创业基金。
(7)挑战杯学生用老师成果扩展阅读
1、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承办高校所在的省政府
2、承办单位
每届由一所高校承办,需要向主办单位申办、答辩。
3、大赛规则
大赛以“电子对抗系统”和“ERP管理软件”为竞赛平台,以创业计划书为基础,并由教育部相关领导、高校专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评审团点评及网友投票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判。
4、赛前培训
需要参加赛前培训的院校可填写培训申请表上报大赛组委会当地报名处,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赛前培训。
8. 大学生挑战杯是根据已有成果申报的吗
大学生挑战杯是根据已有成果申报的。
竞赛的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9. 在这么多届挑战杯大赛中,有多少的学生作品真正被用于实践中了对学生的真实锻炼是什么
学生还在学习阶段,是思维火花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有很多想法将它记录下来,参加大赛。虽然最后不一定被用于实践中,但是却能很好的保持一种思考的习惯。
到了毕业后良好的思维方式及具有工作经验,两者结合,可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