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矿产勘查成果

矿产勘查成果

发布时间:2021-10-12 22:05:27

❶ 矿产勘查的发展阶段与启示

回顾100多年来矿产勘查的发展可以看出,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和探索着某种模式或指导思想,以期实现矿产勘查的战略目的,客观上形成了矿产勘查的若干发展阶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出发,对这些阶段的划分与描述不尽一致。我们根据有关资料的综合,大致地将其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勘探——“找矿人”(1841~1900年)

在早期的勘探阶段,找矿人在广阔的原野上行走(例如带着狗),试图发现矿化的踪迹。这相当于现代的踏勘,他们主要依据地表矿化露头进行找矿,其中地表氧化带便成为当时矿产勘查的最有利的标志之一。例如,在澳大利亚,由于风化层较厚,次生富集十分强烈,因此寻找次生氧化带成为这一阶段的最佳找矿方式。这一阶段的地质找矿具有较大的偶然性。但这一时期发现的大矿床,后来都经开发成为重要成矿带。

第二阶段:发展——“传统”找矿(1901~1944年)

在这一阶段,基本持续上一阶段的水平,主要依据地表露头找矿。虽然开始了少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工作,但勘查者主要依据其经验和地表露头,地表的地质填图已经得到了重视,对裸露区多次反复地地质填图,以期发现地表的矿化,地质填图成为此阶段矿产勘查的主要手段。总体来说,从19世纪末到1944年,整个阶段可称为“传统找矿”的时代。

第三阶段:成矿理论的发展——理论勘查(1945~1972年)

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普遍加强了矿产勘查活动。在这一阶段,新的矿床理论影响着同类矿床的勘查与发现。最初,最重要的是花岗岩成矿理论,几乎所有矿床都归结于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的;即便对于那些未见到花岗岩的矿床,人们则大胆设想深部存在“隐伏的花岗岩岩基”,或者认为是“远程成矿作用”的结果。后来,人们认识到许多矿床是受地层控制的,是在花岗岩以前形成的,于是便提出了海底喷气、火山成因、层控等成矿理论。这些理论受到重视后,随之发现了大批新矿床,如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含铀砾岩,“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砂岩铀矿”,“含铜页岩”等。在这一阶段,在矿区周围主要开展半区域性的地质填图工作,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促使化探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地球物理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与成熟。

第四阶段:高技术发展与勘查——科学找矿阶段(1973至现在)

在第三阶段后期,在矿床发现速度加快的同时,矿产勘查费用的缩减、金属价格的下跌,使得许多公司都放弃了对贱金属矿床的勘查。1976年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Cu-Au-U矿床发现以后,促使很多公司重新对勘查产生了兴趣。但在这一阶段,找矿难度明显加大,勘查者面临着找隐伏矿的新任务,它既需要现代高新技术,又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我们将现代矿产勘查称为高技术勘查——科学找矿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全球构造和大陆岩石圈研究的发展,以及地球体系概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将成矿作用置于岩石圈、地壳、整个地球乃至宇-地体系的发展与演化过程中来考虑。

在划分上述阶段的同时,有两个基本事实是耐人寻味的。

一、所发现矿床的数量与矿床勘查阶段的对应关系

P.拉兹尼卡(1997)对世界上337个巨型和超巨型矿床的发现时间作了统计分析(图2-1)。从图2-1可以看出,1945年以前发现的矿床共169个,占总数的50%,其后发现的矿床为168个,也只占50%。若与上述阶段划分相对照,并用不同阶段拥有的找矿理论和技术手段相对应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找矿阶段以前和以后,所发现的巨型矿床在数量上是相当的。不过,1945年以后随着找矿理论的更新和深化、技术手段的进步,矿床发现的速率增大了。同时也应该看到,1985年以后所发现矿床的数量相对地明显减少了。

图2-1 世界上337个巨型矿床和超巨型矿床的发现随时间变化的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图

(引自P.Laznica,1997)

图2-2 世界上12种金属巨型矿床和超巨型矿床的发现随时间变化的频率图

(引自P.Laznica,1997)

P.拉兹尼卡(1997)还对12种金属的巨型矿床的发现数量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图2-2)。从图2-2可见,若仍以1945年为界,Sn、Pb、Hg、Ag以及Zn等人类较早使用的有色金属,在此前发现的数量较大,所占百分比较高;Au矿床的发现数目是逐渐增高的,1945年前后百分比最大,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降低后,于20世纪80年代又呈高峰;Al、U、Be、Ni(Mo)矿的发现高峰均出现于1945年之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金属被人类开发利用较晚有关,与找矿理论和技术发展亦有密切关系;人类最早使用的Cu矿,其发现数目基本上是随时间而增多的。值得注意的是,按照P.拉兹尼卡的预测,1985年以后,所有12种金属矿床的发现数目(百分比)都将是降低的。

二、矿产勘查的成本不断增大,“效益”减小

据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提供的资料,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勘查金属矿床花费每加元所获得的金属价值总体来说是波浪式下降的(图2-3)。20世纪50年代初期,找矿的经济效益最好,花费1加元便可得到400加元的矿产值。到了整个80年代找矿的经济效益最差,并达到20世纪的最低点;到了80年代晚期虽然略有增加,但仍然属最低的时期,大约每花费1加元可获得40加元的矿产值,只有50年代初期的十分之一。以贱金属矿床为例,1955~1985年间每发现一个矿床的平均费用为21900万加元,比1955~1978年的11100美元,大致增长了2倍多。这虽然是加拿大的情况,但亦可透视出世界矿产勘查“经济效益”变化的总趋势。

图2-3 按1987~1991年平均不变价格计算花费每1加元发现金属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矿产勘查的效果(发现矿床的数量和质量、勘查工作的成本效益)并不与矿产勘查阶段的演进(主要是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发展)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矿产勘查战略的合理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必然是与当时的地质-找矿环境和形势、所面临的主要找矿任务和难题、所拥有的找矿理论和技术相联系的,很难、也不应该依其出现的先后论其“好”与“坏”,“先进”与“落后”;能解决矿产勘查所面临的难题,取得当时条件下的显著找矿成果,应是评价“矿产勘查战略”的主要标志。

❷ 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通过地质勘查行业百万职工共同努力,矿产勘查工作获得高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不仅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还为以后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是有喜有忧、喜忧相伴、日趋严峻的形势。

(一)矿产资源形势喜的表现

1.地质勘查高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42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以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快的速度在飞跃发展。单位时间内所获矿产勘查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也是先进水平。改革开放期间,在前30年基础上,地质找矿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10年中探明储量的矿种由132种增加到149种,新增了17种矿产。

(2)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在45种主要矿产当中有40种矿产都新增加了数量不等的探明储量,如石油增加101%,天然气增加123%,煤矿增加47%,铅锌矿增加40%,金矿增加93%,银矿增加80%,磷矿增加43%,硫铁矿增加53%,高岭土矿增加17%。

(3)发现了一大批矿产地。据不完全统计,10年内发现重要的大中型矿产地1450多处。其中重要的新疆塔里木盆地,经地矿、石油两个部门队伍的共同努力,现已证实是一个大型的油气田;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东海、南海、渤海油田勘查也有一系列突破;陕西、内蒙古地区的神府-东胜煤田,探明储量达2300多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铅、锌矿产勘查方面,如云南金顶铅锌矿、甘肃厂坝地区铅锌矿、河北蔡家营铅锌矿、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都被证实为特大型和大型铅锌矿;铜矿方面,如江西德兴铜矿、永平铜矿、城门山铜矿、武山铜矿、银山铜矿等五大铜矿新增储量达800多万吨,为在江西建设大型铜基地准备了充实的资源条件;新疆、福建在铜矿勘查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闽西紫金山铜矿和新疆阿舍勒铜矿均经勘查证实为大型铜矿;湖南柿竹园钨矿和河南栾川钼矿、黑龙江石墨矿、云南和贵州的磷矿、广东高岭土矿都有新的成果;金矿勘查在老区和新区都有一系列重大进展,除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几个老区外,陕西、广东、贵州、广西、云南、河北、新疆等许多省、区在金矿方面都有相当的远景。

10年间在找矿方面的丰硕成果,不仅基本满足了这10年的需要,而且为后10年的经济建设准备了一定的资源基础。

由于找矿取得丰硕成果,加上后续产业职工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矿业生产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1991年的原煤产量达10.8亿吨,居世界首位;铁矿石产量1991年达1.76万吨,钢产量1991年突破7000万吨大关,达7057万吨,居世界第3位;石油产量1991年达1.39亿吨,居世界第5位;化学矿产品近10多年也有迅速发展,总量达16亿多吨,是1977年前28年总和的1.5倍,1991年磷矿产量达2035万吨,居世界第3位,硫铁矿产量1335万吨,居世界第4位,化肥产量居世界第3位;有色金属产量也由原来在世界上占第7位跃居第4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建材非金属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从1979~1989这10年间,建材非金属矿产品平均递增率达10%以上,水泥产量1991年达2.43亿吨,平板玻璃8596万标准箱,均居世界首位。

2.我国矿产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经过40多年全国百万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发现了这么多的矿产,但并不是所有矿产都已经找出来了。据各方面专家多年研究和预测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除富铁矿资源总的格局大体已定外,其他矿产都还有相当潜力。如煤矿,探明储量为9000多亿吨,而预测资源量从地表向下1500~2000米深范围之内,约有43000亿~51000亿吨。

石油、天然气方面,在我国西部地区和海域均有较大的远景,东部老油田也有一定潜力可挖,在我国碳酸盐岩地区找油也存在相当远景。世界上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区占沉积岩总面积的20%,而其中的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产量占60%以上。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沉积盆地面积的1/3以上,而目前我国除塔里木盆地外,在这类地层中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探明的储量不到油气总储量的5%。当然,中国情况和其他国家情况不尽相同,但毕竟是值得深入研究与认真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再以金属、非金属矿产来看,世界上这类矿产不仅有相当大的比重产于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而且其中有一大批世界级规模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而我国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找到的矿床要少得多,规模也相对要小得多。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探索的一个领域。非金属矿的潜力就更大了。正由于还有相当的资源潜力,所以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资源方面还有一定的物质保证条件。

3.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1986年3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六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由于《矿产资源法》的颁布与实施,矿产勘查、开采补登记工作基本结束,做到依法勘查、依法开采,矿业秩序已基本好转。以降低采矿贫化率、提高开采回收率和选冶回收率为内容的“三率”指标,已纳入考核矿山企业指标之内进行考核。所有这些,对于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矿产资源形势忧的表现

一忧后备探明储量不足。据专家们论证,按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来看,在45种主要矿产中目前已有10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要求。其中15种支柱性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铀、铁、铝土、铜、铅、锌、金、磷、硫、钾盐、钠盐、水泥原料)中,目前有6种(石油、天然气、铜、钾盐、煤、铁)存在后备探明储量不足,或地质工作程度不够。此外,还有铬铁矿、钴、铂、银、锰、金刚石、天然碱等矿产,目前探明储量也不能保证“八五”和“九五”的需要。若不从现在起切实加强矿产勘查工作,争取地质找矿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再探明一大批后备矿产储量,则到20世纪末,45种主要矿产中约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鉴于找矿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且随着易找矿的不断被发现,找矿难度将逐步增大,找矿成功率必将进一步降低;加上矿产勘查有很长的周期性,一般一个大矿自发现之日到提交勘探报告需要5~10年或更多一些时间,矿山建设到形成生产能力还要5~10年时间,而发现一个大矿需要的时间则更长,世界上一些大矿不少是经过10~20年不断探索之后才发现的,我国塔北大油田,也是在经过地质和石油部门20多年地质勘查工作之后,才于1984年取得重大突破的。所以,现在的地质勘查工作,实际上主要是为21世纪初叶作准备的。因此,若不从现在起,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那么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可能出现“无米之炊”或“等米下锅”的严重局面。

二忧部分老矿山接替资源不足。由于探明后备资源不足,不仅制约着矿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影响到现有老矿山生产的维持。目前,我国已有一批重要矿山的生产进入中晚期,资源逐渐枯竭,生产能力相应消失。预计全国煤矿在20世纪90年代将报废生产能力约1.9亿吨,东部地区在2020年前将有20个大型矿山报废;全国有色金属矿“七五”期间已有42个坑口闭坑,消失年产金属10万吨生产能力,预计“八五”期间还将有31个坑口闭坑,消失10万吨金属生产能力;到2000年时,铜、铅、锌矿山生产能力将消失40%;全国大中型黑色金属矿山预计“八五”期间将消失采矿能力1800万吨;到2000年时,现有铁、锰矿山生产能力将消失10%。资源后备储量不足还直接影响矿山城市的社会稳定。辽宁阜新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近年来矿井陆续闭坑,待业人员逐年增加,预计不到10年将有占矿务局1/3的6万名煤矿工人待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全国有矿业城镇300座,今后一个时期都会陆续面临类似的问题。

三忧资源浪费大。一是开发中的浪费。一些地区乱采滥挖现象仍然存在。1990年,全国生产煤炭10.8亿吨,消耗储量匡算约40亿吨。统配煤矿的矿井回采率约50%~60%,而乡镇集体煤矿及某些地方国营煤矿回采率只有10%~15%,许多小煤矿回收率仅10%,即采1吨,丢9吨。对综合矿实行单打一开采也造成了很大浪费,据对1845个综合矿山调查,50%的矿山有益伴生矿产利用率在25%以下,只有2%的矿山综合回收率达75%以上;在400个大中型矿山中有75%的矿山没有回收或没有很好回收伴生矿产。加上整个开发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限制与影响,采收率比较低。由于以上多种原因,造成资源总回收率很低。据1984年对全国3498个矿山的统计,资源总回收率仅30%左右,70%的资源白白丢掉。与世界水平相比,资源总回收率低20%以上。可见,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浪费是很惊人的。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靠过量消耗资源发展经济(资源耗竭型)的道路。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从1957~1988年,我国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8.6倍,而同期消耗的能源增长了16倍,生铁增长26.3倍,钢材增长29.5倍,水泥增长54.8倍。另据1985年的材料,我国每1万美元的国民收入,消耗能源20.5吨标准煤,为美国的2.6倍、日本的5倍、原联邦德国的10倍;每1亿美元国民收入,消耗铜、铝、铅、锌4种主要有色金属,为发达国家的2倍。此外,资源二次回收利用率也很低。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很低的,大部分的水用了一次就排走了。由上可见,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浪费也是很大的,这也加剧了日趋严峻的资源形势。

总之,矿产勘查成绩巨大,但国家经济建设对资源需求更多,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❸ 主要矿种勘查成果——铜

新发现矿产地42处(图18),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145处(图19)。新增查明资源储量(333及以上)308.5万吨。

图19 2006年铜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个数及勘查程度结构图

西藏驱龙斑岩型铜矿区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共控制铜资源量790万吨,平均品位0.496%;伴生资源量钼50万吨、银5932吨。

云南中甸地区钻孔控制斑岩型厚大铜矿体,查明矿体厚度550~801米(未揭穿矿体),铜品位0.50%,整个矿体控制长2200米、宽600米,可新增铜资源量50万吨以上。

青海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普查,发现13个铜矿体、8个钼矿体,其中3个铜矿体、2个钼矿体估算资源量(333+334)铜46.2万吨、钼12.5万吨,铜平均品位0.34%。

安徽南陵县姚家岭铜铅锌矿普查,在矿区东部完成钻探6695米(9个钻孔,6个见矿),开辟了铜陵矿集区东段和南陵盆地交接地带找矿新区,并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矿石品位铜0.91%~2.76%、锌2.4%~3.0%、金3.4~30克/吨,新增铜铅锌资源量(333)超过20万吨。

❹ 铜矿资源勘查成果

西昆仑铜矿勘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在喀什地区的叶城县、莎车县、泽普县、塔吉克自治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区的阿克陶县、乌恰县一带开展工作,进行群众报矿、踏勘和路线地质找矿,工作粗略而简单,形成了一些矿点检查报告。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集中于乌恰、阿克陶等地区,工作程度以踏勘、矿点检查以及普查为主,少量详查、勘探,这一阶段勘查成果丰硕,评价了盖孜特格里曼苏(小型)、花园(小型)、库地(矿点)、木吉卡拉洞(矿点)等铜矿床,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铜矿勘查资料。如:《新疆阿克陶县盖孜特格里曼苏铜矿普查检查报告》、《新疆乌恰县花园铜矿床最终总结地质报告》、《新疆叶城县库地磁铁矿--黄铜矿矿点检查报告》、《阿克陶县木吉卡拉洞铜矿踏勘小结》。

进入80年代,由于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不佳,铜矿的勘查没有新的投入,仅开展了一些铜矿资源的综合研究工作。矿产勘查已由以铜为主转向以多金属为主,同时还评价了一批非金属矿产。形成了一些以铜为主的多金属普查报告和综合研究报告,如《新疆阿克陶县群1∶5万以铁、铜为主区域调查地质报告(1980年)》和《新疆阿克陶县卡拉玛铜矿金、银踏勘简报》及《新疆阿克陶县卡拉玛铜矿金银补充采样地质报告》等。

进入2000年后,市场对铜矿资源的需求日趋旺盛,铜矿勘查又逐步兴起,但铜矿勘查仅限于商业性投资,规模较小。这期间形成新疆阿克陶县沙子沟铜矿普查、新疆乌恰县花园铜矿普查、新疆阿克陶县托卡依铜矿普查、新疆阿克陶县土根曼苏铜矿普查地质报告、新疆乌恰县杨树沟铜矿普查报告、新疆乌恰县萨哈尔铜矿普查报告、新疆乌恰县杨叶铜矿普查报告、新疆阿克陶县卡拉库里铜矿普查报告、新疆乌恰县压根铜矿普查报告、新疆乌恰县沙里拜铜矿普查报告、新疆阿克陶县希伦口铜矿生产地质报告、新疆乌恰县萨热塔什西段铜矿普查报告等一大批旨在取得采矿合法手续为目的地质勘查工作,仅在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补充少量工作以满足地质报告的要求。本时期地质工作仅采用简单地质填图、探槽工程及化学样采样工作,手段单一工作综合性不足,深部及成矿机理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

表3-1 西昆仑成矿带铜矿分布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❺ 主要矿种勘查成果——铁

新发现矿产地115处(图16),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190处(图17)。

图16 2008年铁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数量结构图(单位:处)

图17 2008年铁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个数及勘查程度结构图

青海省格尔木市尕林格铁矿普查,获得铁矿石资源量(333)以上1.15亿吨,其中,新增资源量(333)0.25亿吨。

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铁矿接替资源勘查,探获平均品位约45%的富铁矿0.4亿吨。

河北省滦南县马城铁矿地质详查。可新增铁矿石资源量(334)约8亿吨;长凝铁矿普查,可新增铁矿石资源量(334)3亿吨以上。

辽宁桥头铁矿可新增铁矿石资源量(332+333)17亿吨,平均品位31.33%。

安徽泥河铁矿基本完成矿区勘探,目前控制铁矿石资源储量1.2亿吨以上。

山东省兖州市颜店地区铁矿普查,在千米之下探获厚大铁矿体,破解多年来的磁异常之谜,目前颜店矿段已控制铁矿石资源量10亿吨。

❻ 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巨大成就是矿产勘查者长期奋斗的结果

纵观我国近80年来地质事业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创业史。在这期间,前40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政治黑暗,经济凋零,民不聊生,地质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全国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仅800余人,其中地质科技人员不到300人。地质技术装备也十分缺乏和落后。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技术条件下,地质工作者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历尽艰辛,坚持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8种,先后发现了白云鄂博和攀枝花铁矿、玉门老君庙油田、淮南煤田等一批重要矿产地。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光明的前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开始把地质工作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后)成立了地质部,各工业部门也相继建立了地质机构,从此我国地质工作进入了大转变、大发展时期。“一五”期间,围绕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重点地开始了矿产普查勘探工作,提交了一批可供工业设计开采的储量和勘探报告。不但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初期对矿产资源的需要,也为大规模地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打下了基础。1956年以后,为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展开了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勘探工作,开始全面地有计划地探索祖国的地下宝藏。经过42年来的发展,到目前地矿部门职工总数已达4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20%。全国地勘行业职工总数达110万人,其中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职工将近76万人,主要开展能源矿产地质、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地质工作,专业工种比较配套,技术装备和施工手段比较齐全。40年来,经过广大矿产勘查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发现矿产171种,近20万处矿产地(点),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59种。世界上目前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已均有发现。我国已知的重要矿产中有煤、钨、锡、钼、铋、铜、锑、铅、锌、汞、铁、钒、钛、稀土、硫、磷、石棉、石墨、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0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于世界前列,有的则占绝对优势。还查明地下水资源量8700亿万立方米/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配套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45种主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3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矿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全国已建成国有矿山8000多座,乡镇个体矿山23万多处。其中有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矿产基地,如大庆、胜利油田,东海、塔里木即将成为新的重要接替基地;四川攀枝花和内蒙古白云鄂博钢铁工业基地,江西、山西、安徽、甘肃等地的有色金属基地;大同、两淮、神府-东胜煤田等等,都是以矿产勘查工作为先导发展起来的。伴随着一系列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开发,形成了300多个以采掘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城市。从而为我国立足本国资源为主,自力更生地在我国建立独立的而不是依赖于别国的经济体系创造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地质勘查工作的进展不仅基本保证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准备了一定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

在这期间,虽然经历了“大跃进”时期出现的地质工作简单化的困难,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灾难,也经历了某些国家的歧视和封锁。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广大地矿工作者,坚信社会主义,献身地质事业,克服种种困难,推动矿产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奠基作用。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没有矿产勘查工作者的长期奋斗,就没有蓬勃发展的矿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也就不能立足我国资源为主、自力更生地在我国建立独立的而不是依赖于别国的经济体系。

❼ 矿产勘查

(1)勘查投资持续增长

201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1220.4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社会投资1021.6亿元,占地质勘查投资的83.7%;财政投资198.8亿元,占16.3%(图2-12)。近年来,财政投资在全国地质勘查投资中所占比重略有上升。

我国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747.2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部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61.2%;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473.2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部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38.8%。近年来油气矿产地质勘查费所占比重持续下降,非油气矿产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图2-13)。在非油气矿产勘查中,社会资金投入274.4亿元,同比增长3.2%,所占比重为58.0%,比上年减少2个百分点。

图2-13 我国油气矿产及非油气矿产勘查投资变化

专栏7 国家将加强公益性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2012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调查中心”)揭牌成立。作为我国唯一的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专业队伍,油气调查中心承担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管理以及勘查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油气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性服务。

油气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油气资源需求增长迅猛,而国内油气供给增长缓慢,利用国外油气资源面临诸多挑战,油气资源供给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强调要立足国内,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

目标与方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支撑国家油气资源管理、引领国家油气资源调查、促进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科学建设业务体系。

在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方面,油气调查中心将开展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以及相关综合研究;开展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相关国际合作与交流。

油气调查中心主要承担国家油气地质调查综合研究与工作部署研究,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引进、示范与推广,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研制,以及海洋地质战略研究、工作部署研究和综合研究等工作。

(2)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

初步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度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共15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52处,中型矿产地102处。从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按矿种统计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53处,铁矿24处,钼矿18处,金矿18处,磷矿13处,锌矿10处,银矿9处,铅矿7处,铝土矿6处,铜矿5处,锡矿4处,钨矿2处,锑矿和硫铁矿各1处。2012年度我国18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有17种矿产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钾盐没有勘查增减。与2011年比较,石油、天然气、铁矿、锌矿、铝土矿、钨矿、锡矿、银矿、稀土矿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有所增长,而煤炭、铜矿、铅矿、钼矿、锑矿、金矿、硫铁矿和磷矿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有所下降。

从各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情况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5.21亿吨,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16亿立方米,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勘查增加557.3亿吨,铁矿勘查增加37.3亿吨,铜矿勘查增加319.2万吨,铅矿勘查增加338.7万吨,锌矿勘查增加642.7万吨,铝土矿勘查增加2.1亿吨,钨矿勘查增加84.1万吨,锡矿勘查增加53.4万吨,钼矿勘查增加171.0万吨,锑矿勘查增加16.4万吨,金矿勘查增加518.3吨,银矿勘查增加12517.6吨,磷矿勘查增加9.6亿吨(表2-1)。从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贵州和吉林等地区。

表2-1 2012年度全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勘查新增统计表

注:石油、天然气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专栏8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

2012年2月,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在全国启动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全国工商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通知》等文件,有效调动了多方面参与地质找矿的积极性。

3月,四部委共同组建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4月,为加快推进整装勘查,评估了第一批47片整装勘查区项目实施情况,跟踪汇总勘查进展与成果。此外,遴选确定了第二批31片整装勘查区,组织相关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整装勘查区实施方案,暂停受理整装勘查区内矿业权空白区的新立探矿权采矿权申请。目前,第二批新设整装勘查区整装勘查方案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已全部通过审批。

12月,为确保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年目标的实现,国土资源部第28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了2013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部署。明确提出,找矿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矿产、紧缺资源和“三稀”矿产;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区片,除78片整装勘查区外,还要加强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调查评价。

一年来,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一系列重要战果。全国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超过15亿吨,为历史上第三个新增储量高峰;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为历年探明储量最高水平。除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明显增加之外,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勘查也取得积极进展。煤炭勘查仅新疆两个煤田就查明资源量近1100亿吨。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营初步查明一个世界级超大型砂岩型铀矿。铁矿勘查也取得重要进展,鞍本地区新增资源储量22亿吨,攀西地区新增资源储量12亿吨。云南普朗、西藏多龙、福建紫金山、新疆阿舍勒等地铜矿勘查取得新进展,全国累计新增资源储量700多万吨,河南、贵州、广西铝土矿勘查累计新增矿石量近4亿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年目标确定的18个矿种,有16个已经可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5.2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0次超过10亿吨的年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盆地有5个,分别是:鄂尔多斯盆地5.24亿吨,渤海海域3.13亿吨,渤海湾盆地1.92亿吨,松辽盆地1.11亿吨,准噶尔盆地1.08亿吨,

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16亿立方米,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盆地有:鄂尔多斯盆地3458.05亿立方米,四川盆地3440.74亿立方米,塔里木盆地1567.36亿立方米,莺歌海盆地530.91亿立方米。

煤炭勘查增加资源储量557.30亿吨。新发现煤炭大型矿产地29处,中型矿产地24处,合计53处。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40亿吨的新发现煤炭矿产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汉水泉勘查区(117.4亿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石头梅勘查区(47.4亿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库木苏勘查区(43.7亿吨)。

铁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37.3亿吨。新发现铁矿大型矿产地6处,中型矿产地18处,合计24处。新发现大型铁矿产地:辽宁省鞍山市陈台沟铁矿区(10.4亿吨)。

铜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319.2万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1处,中型矿产地4处,合计5处。新发现大型铜矿产地:云南省迪庆普朗铜矿区勘探报告56.7万吨。

金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518.3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矿产地15处,合计18处。新发现大型金矿产地:山东玲珑金矿田水旺庄矿区(60.3吨);新疆富蕴县卡拉麦里1号金矿普查(31.9吨);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30.0吨)。

磷矿勘查增加资源储量9.6亿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磷矿产地10处,合计13处。新发现大型磷矿产地:四川雷波县小沟磷矿区(3.7亿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杨家扁矿区(0.7亿吨);云南寻甸没租哨磷矿区北段(0.7亿吨)。

❽ 矿产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尽管我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从总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约束并未因此而缓解,有些还越来越突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矿产勘查领域形成了一整套通过国家行政体系配置资源、保障资源供给的体制,形成了矿产勘查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大的地质工作框架体系内混合封闭运行、与矿业脱节的运行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新体制,但其中矿产勘查体制的改革成为建立地质工作新体制的重点和难点。受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转型难度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勘查登记、矿业权交易活跃与资源增储缓慢并存,在旺盛的需求条件下,却没有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繁荣景象。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形成背离和反差,反映出矿产勘查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或规范的问题。

2.3.1 矿产勘查的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国内矿产勘查的发展赶不上矿业发展的需要,矿业的发展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1 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下降,大宗紧缺矿产资源储量保障程度下降

近几年我国资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矿产品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主要原材料市场供不应求,几乎所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价格急剧上涨,贸易逆差迅猛扩大。例如,2006年,我国矿产品及其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 07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7.58%。2007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升至4 9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占到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2.7%。

近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增两减”的新特点:即矿产品消费迅速增长,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大宗紧缺矿产新增资源储量赶不上消耗资源储量,导致保有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主要矿山产能减少,供需矛盾加剧。1999年以来,我国石油、钢和铜的产量增长远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其中,消费量年增长与产量年增长之比:石油为5倍以上,铜近3倍。同期,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则有所减少,铁矿石资源储量到2004年一直下降,铜矿的资源储量增加缓慢。可见,矿产需求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量的增长,生产量的增长又超过了资源量的增长。以铁矿石为例,到2010年、2020年我国铁矿石的预测需求量分别为11亿吨和13亿吨,铁矿石进口量分别为5亿吨和6亿吨,但到2004年这些数字均被突破,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矿产储量增长赶不上矿产储量消耗,甚至出现保有资源储量负增长。

2.3.1.2 矿产勘查特别是对非能源固体矿产的风险勘查投入增长缓慢

虽然这几年矿产勘查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社会投入比重不断上升,但据统计分析,真正对非能源固体矿产的风险勘查资金不多,增长缓慢。在矿产勘查投入方面,矿产勘查的资金投入占矿业总产值的比例偏低。

2.3.1.3 新发现矿产地(矿点)总体呈减少趋势,重大突破不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勘查中的钻探工作量大幅减少,每年的新发现矿产地也相应呈现减少的趋势,2002年以后略有回升的趋势(图2.34)。

图2.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矿产勘查新发现矿示意图

2.3.1.4 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吃老本”的现象,风险勘查比较薄弱

目前的探矿权设置多是建立在原先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成果基础上的,依托过去已做过勘查工作、有相当基础的项目,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90年代发现的矿产异常点或矿点,真正从事风险勘查的投入还不多,用于找矿空白地区的风险勘查或是普查的非常少。虽有很大成效,但多数属于“吃老本”的类型,投资者看重的是矿产勘查成果开发的收益,对高风险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过程并不热心。在基础地质工作较低的新区开展工作投资大、风险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工作十分薄弱。

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看,对资源的强劲需求还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资源开发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仅靠过去留下的家底是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如何鼓励、促进适当规模的资金投向新矿产地的勘查,是关系到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2.3.1.5 老矿山资源危机,接替资源紧张

我国大部分主要生产矿山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据有关方面预测,其中铁矿20年内实际生产能力将消失54%,九大有色金属基地产能下降:到2010年铅锌、钨、锡矿将下降61%~74%,铜也将明显下降。重要矿产剩余可采储量总体减少。如云南个旧锡矿,累计探明储量200万吨,经长期大量开采,目前矿山基础储量仅剩30.3万吨,仅够开采5年。矿山资源危机、接替资源紧张的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

2.3.1.6 矿产勘查资本不足

矿产勘查资本是勘查生产活动的最重要的要素和推动力。随着地勘体制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国家资本大量退出了矿产勘查领域后,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管理和历史的惯性等原因,市场勘查资本没有同步跟进,留下的一小部分开展公益性矿产调查(如地质大调查矿产调查评价、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远不足以承担推进和拉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使命。国家资本退出矿产勘查后,社会资本投入明显不足,造成了矿产勘查资本的缺位。此外,矿业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矿产勘查的风险资金只能靠直接投资方式筹集,间接筹集方式根本没有启动。

2.3.2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难以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要

包括矿产调查评价在内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是矿产勘查前期阶段的地质工作,是必须由政府承担的旨在降低后续商业矿产勘查风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地质工作。但目前公益性地质工作无论规模还是提供的信息资料内容都难以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2.1 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西部地区工作程度很低

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工作,全国地质填图工作的基本比例尺已经达到1∶2.4万(个别州为1∶10万),工作程度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将地质、矿产、水、生物、测绘、地震等各个专业的数据集成在一起,形成国家层面的电子“地图集”,向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与国际上相比,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较低,特别是西部地区仍然很低,质量缺乏保障。西部地区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到“十五”末才基本完成,中比例尺物化遥工作程度还很低,极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全国1∶5万地质调查只完成国土面积的18.8%,西部地区主要成矿区带大部分地区没有开展目前经济建设和资源评价急需的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西部一大批矿化异常和远景区尚待进行查证和初步评价。

2.3.2.2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难以满足国家需求

由于经费不足,“十五”时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未能在重点成矿区带系统全面地展开。全国系统的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尚没有全面地部署工作,目前以地质大调查为主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力度,难于满足摸清我国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家底、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要。例如,油气和煤层气资源调查工作,“十五”期间仅安排了综合研究和战略性研究工作,全国尚没有开展油砂、油页岩、地热等非常规能源的调查评价。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部署零星,进展缓慢。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是提供找矿基础信息的重要基础工作,但从1995年以来,全国1∶5万化探部署很少,进展十分缓慢。重点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2004年才开始部署。

2.3.2.3 公益性地质调查资金不足

1999年,通过扎实的需求分析和精心论证,国土资源部组织全国专家提出了12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新形势下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国家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规划和部署。《纲要》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测算大调查需要总经费280亿元,但实际批复的经费只有120亿元(每年10亿元)。由于大调查实际投入资金的总量与《纲要》目标的概算资金有很大的差距,《纲要》中提出的许多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难以全面部署开展。在“十五”期间,作为全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计划——地质大调查专项计划只能根据每年8.5亿的资金进行部署安排,难以满足尽快提高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程度的总体目标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需求逐渐增大,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开发,特别是对当前中央要求尽快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保障程度的战略任务,对公益性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渗透领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而使一些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无法部署安排,一些工作进展缓慢。例如,受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中比例尺区域物化探进展速度严重滞后于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工作。到目前为止,中比例尺区域物化探工作严重滞后于地质找矿的需求。我国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还有约430万平方千米空白,1∶20万航空物探还有约400万平方千米空白,1∶20万区域化探还有约200余万平方千米空白;区域物化探工作中异常查证程度较低。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工作程度极低,进展极其缓慢。开展我国独特的大陆地壳深部的探测工作,不仅在深层次上对解决深部资源、地质环境的重大理论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地球新理论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物价上涨和工作成本不断提高造成一些工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地质调查面积性工作经费投入仍然沿用20世纪末的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面积性调查和样品测试费执行标准较低,制约了项目测试的投入,影响了项目工作的质量。

2.3.2.4 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的能力亟待加强

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尤其缺乏从事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员,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进度参差不齐。这支队伍大多是为了承担大调查工作,从各属地化地勘单位分离出来的,队伍建设受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有些省级地质调查机构建设已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大部分没有做实,全国2/3的地质调查院处于非实体或半实体状态。

地质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装备落后。西方大国和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就普遍采用直升机进入人烟稀少和难进入地区进行地质调查,而我国进入这些地区开展地质调查,至今仍然靠的是简陋的装备,甚至是肩扛马驮。

无论中央还是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专业人才结构都不尽合理,公益性地质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目前从事野外工作的35岁以下的人员严重短缺,出现断层。公益性地质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待遇不高,野外一线人员严重不足。公益性地质队伍中人才缺乏、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管理、经营、后勤服务人员相对较多。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既能从事研究又能胜任野外调查工作的人员较少。

2.3.3 矿业权市场存在诸多问题

矿业秩序混乱。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由于管理权限的规定、利益上分配不均和管理不严格,各级政府部门对矿业权的管理目标不尽一致,事实上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利益上的互相博弈现象,占而不探、以采代探现象比较普遍。

探矿权门槛较低。目前,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对探矿权人的资质没有基本的技术要求,有偿使用制度不尽完善。如中央一级的规定对矿业权使用费、勘查最低投入标准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成不变,至今还沿用十年前的标准,与勘查阶段也没有直接联系,对最低勘查登记区块规定得不科学,不符合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的一般规律。加上探矿权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和规范,容易导致圈占地盘、占而不探的局面,极不适应矿业权市场的发展。

对矿业权在理论上有不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矿产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其关系有不同认识;对探矿权的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问题主管部门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认识不一致。各地在运作探矿权的出让和招拍挂方面程序复杂、环节多,也不一致,执法监督有待加强。在矿业权运作上,以矿业权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重一级市场,轻二级市场。

2.3.4 科技研发不能满足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要

我国应用的矿产勘查的技术装备总体上比较落后。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大多从国外引进,多数研究处于模仿或引进研究阶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调查技术较少。除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以外,我国大多数勘查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处于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地球物理、遥感的关键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难以达到一流水平。固体矿产勘查中使用的钻探设备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小口径取心钻探设备型号,对新的成熟的钻探技术使用不多。国外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用汽车钻、直升机用于难进入地区勘查,而我国这方面还十分薄弱。缺少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政策措施,影响了新方法新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例如“十五”期间,运用在国家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中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比较落后,亟待更新;评价技术方法手段较单一,缺乏多种手段的相互配合与验证,影响了资源调查评价的效果。

服务于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的原始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对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支撑能力不够,科研与勘查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成矿有关的关键理论问题和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研究等方面不够深入。我国一直没有产生在世界上被普遍接受的重要成矿理论。

2.3.5 地质勘查人才流失、队伍老化十分严重

地质人才短缺正在成为地质工作实现大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一方面,受前几年地质工作不景气等原因的影响,人才流失严重,老一代地质人才逐步离退,另一方面,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能从事野外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少,人才断层已经出现。特别是技术骨干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地勘工作的发展。当前国有地勘单位“新招收毕业生难、留住人才难”成为普遍现象。随着地质工作任务的增加,地质人才普遍缺乏,特别是缺乏直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骨干人才,许多地勘单位为解燃眉之急,只能返聘离退休地质人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地质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不足、骨干缺乏,而且结构严重失衡,中青年地质骨干人才数量少,物化探、测量和钻探等专业的技术力量极缺,技能型人才也比较缺乏,从事野外一线的高级地质人才十分短缺。

2.3.6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服务能力不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提供资料服务12375份次,按年工作日250天计算,每天平均服务量50份次,提供各类基础地学数据与数字图件服务15200幅次(折合成1∶20万图幅)。2007年提供资料服务20190份次,每天平均服务量81份次。从以往地质调查成果服务对象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地质资料馆的主要用户仍是专业地质调查工作人员,与社会需求和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面向其他产业部门和公众的服务远远不够。

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低,到2007年底只完成20%的馆藏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和服务进展缓慢。地质调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地质资料信息、图书档案、博物展览等社会公益服务工作亟待提升和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了解地球资源与环境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对地质资料的提炼与加工,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地学产品与科普产品。

❾ 主要矿种勘查成果——金

新发现矿产地73处(图31),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174处(图32)。

图31 2007年金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数量结构图(单位:处)

图32 2007年金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个数及勘查程度结构图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详查,提交金(333)金属资源量42.7吨;(334)资源量40.0吨,阳山矿带(332+333+334)总资源量达308.1吨。

陕西省镇安县东沟金矿详查,获得金(331+332+333)资源量81.05吨,伴生银金属量104.87吨。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水泉沟—大南山二长岩杂岩体东部金矿地质普查,已控制金(333)资源量21.3吨。

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矿区及外围岩金普查,新增(333)资源量11.6吨,累计探获(333)资源量63.41吨,已达特大型规模。

山东省莱州市新立矿区村西矿段金矿勘探,探明金(333及以上)资源储量32.67吨。

甘肃省岷县寨上金矿普查,新增金(333+334)资源量30.52吨,累计(333+334)资源量达74.71吨,属特大型金矿床。

江西省德兴市杨家湾金矿普查,发现并查明6条金矿(化)体,可新增金(333+334)资源量8.0吨,具大型以上远景。

青海省泽库县瓦勒根金矿IV矿带详查及全区普查,可新增金资源量18.8吨,预计全面勘查后,瓦勒根金矿将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阅读全文

与矿产勘查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