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甘满堂的文章
1
甘满堂
简介
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
甘满堂
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
2主要教育背景
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
“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
“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
3主持的研究课题
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
2、2003. 9.—2004.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
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
4、2004.2—2004.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
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
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
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
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
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
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
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
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
13、2010.11—2012.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2.5万美元。
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
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
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
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
4获奖情况
学术成果类
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个人荣誉类
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
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
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
5教学改革项目
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
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
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
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
6著作情况
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
7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学术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
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
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
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
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
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
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
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
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
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
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
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
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
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
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
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
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
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
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
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
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
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
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
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
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41.《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
4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
43.《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
44.《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
45.《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
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7.《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8.《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
49.《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
50.《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1.《“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
52.《“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3.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
54.《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
55.《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
56.《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
57.《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8.《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
59.《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
60.《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
61.《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
62.《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3.《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64.《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
(二)文集论文
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
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
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7.《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
8.《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
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
10.《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11.《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三)报纸论文
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
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
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
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
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
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
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
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
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
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
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
15.《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
16.《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
(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
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
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
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
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
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
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
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
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
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
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
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
8教学改革论文
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
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
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
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
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② 有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原著
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这里有个之三可以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634967.html
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一-分析,微观
这学期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首先网络搜索其人,介绍如下:祖籍,先后就读于青浦朱家角珠溪一中心,青浦城厢二中心。1952年毕业于青浦初级中学,1960毕业于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孙绍振如是说》、《文学创作论》、《孙绍振默文集》(三卷)、《论变异》、《幽默五十法》、《美女危险论——孙绍振幽默散文选)等。《文学创作论》获福建省10年优秀成果奖、台湾祁枫文学奖、全国写作学会一等奖,《美的结构》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扫了一眼目录,便直奔本书《自序》,读之,实乃不凡。佩服孙老师的胆识,勇气,他确实说前人所未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这和数理化或者英语课程不同,课本上那些难点、疑点,如果教师不加阐释,学生不可能凭着自发的感性理解悟透彻。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也光荣得多。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这样的教师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极少数,但据我多年观察,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我在问自己是不是反复推敲文本,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领悟。
试问大学中文系教授,让你们去教中学语文,在微观分析中,有多大把握能保证超越中学水准?请问古典文学的教授,有多少能把“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春风似剪刀”、“草色遥看近却无”、“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妙处说得令人心服口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究竟好在哪里?讲了多少年了,还是古典诗话中那些印象式语言。中学课堂要的是货真价实的、系统的分析,而不是玄妙的、空洞的赞美。请问美学教授,如果学生反映《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很不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有多少人能够当场点出这是什么样的美学问题?有谁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回答学生的疑问:薛宝钗、繁漪、周朴园是坏人吗?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长期限于反映“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矛盾”,谁能从中看出文学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桎梏?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郁达夫《故都的秋》里生命走向衰亡的美,应该如何应对?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学教师感到无从分析,你能告诉他们,从哪里发现矛盾?祥林嫂之死为什么没有凶手?《祝福》中的那个“我”为什么有负疚之感?对于小说是否多余,该如何阐释?为什么鲁迅在给傅斯年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很幼稚,在艺术上不该这样的”?为什么又最喜欢《孔乙己》?那么《孔乙己》在艺术上成熟在哪里?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于学习法语的转变,是可信的吗?过一天,他又故态复萌,又讨厌起法语语法来了,怎么办?在《项链》中,发现借来的项链是假的,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把真项链换回来,弥补经济上的损失?这不是更加“环环紧扣”吗?为什么《皇帝的新装》中的人物没有个性?《愚公移山》中的智叟是真正实事求是的,有智慧的,而蛮干的,正是愚公。应不应该给智叟平反?对于“愚”和“智”的转化又该如何分析?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用两节文字介绍长妈妈的名字,不是多余吗?为什么主张尽可能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的鲁迅,这样浪费篇幅?等等等等。
要解决这些微观的问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过硬功夫的特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体验。在这样的尖端上,教授的头衔并不能保证任何优势。 微观分析的幼稚和粗暴,策源地乃在大学课堂,长期流毒中小学,遂成顽症。大学教授们应该感到惭愧,感到脸红,感到无地自容才是。但是,现实却是,悲天悯人的教授们一个个活得很滋润。这是为什么?大学的学院体制庇护了他们。学院式的评估体系,把文本的微观分析当作“小儿科”。其实,这是愚昧。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经济科学,乃至于管理科学,微观分析都绝不是“小儿科”,而是“大学问”。美国声名赫赫的MBA,那些最名牌院校(如哈佛、西北大学)的教学,就是以个案分析为主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都可以省略。
宏观的基础研究和具体部门的应用研究,是根结连理的。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互相促进。研究宇宙以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大学问。研究一粒沙,从中看到整个世界;研究一滴水,从中看到大海;研究果子狸的病毒,从中找到克制SARS之道;研究果蝇,从中追寻长生之途,也是大学问。研究大脑血管,并不见得比研究乌贼鱼更高贵。宏观有宏观的难度和局限,微观有微观的难度和局限。二者不可偏废。但是,当前最缺乏的,可能还是微观的。当然,我并不想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大学教授,中学自有中学的问题。
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本是由来已久的顽症,却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借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之机,找到了合法的避难所,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蜒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
从做学问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以宏观的理论建构为基础,把握了普遍的原理,然后高屋建瓴,在必要的时候,再作有限的个案的具体分析;另一种方法则是,在对宏观理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以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发展理论,甚至颠覆权威理论。走这条路的人似乎比较少,在中国几乎是绝无仅有。但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者,都是以文本分析起家的。这个办法比较艰苦,有点手工业方式。但是,也有它的优越性,就是它的基础比较雄厚。以这样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概括起来的理论,其可靠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可观。
什么叫细微解读,今天才算见了。我相信读了这本书,我也一定会做到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于细微处发现美妙的风景。
③ 张向前的主要获奖
独立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10
独立获中国人才研究会第四届人事人才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11
获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授予优秀论文二等奖,2012,排名第一
独立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第五届全国人事人才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
获国家商务部授予2012∕2013年度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2013,排名第一
主讲《组织行为与领导力》获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2014,排名第一
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排名第一
独立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八届福建省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提名奖,2011
独立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六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5
独立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社科联、福建省人事厅联合授予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2010
独立获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13
获中国人才研究会授予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2010,排名第一
独立获华侨大学优秀教材三等奖1项,2010
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2009)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1项,2009,排名第一
获福建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09,排名第一
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2013,排名第一
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6项,2013,排名第一
独立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2011
独立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5项,2011
独立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2008
独立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08
独立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2项,2008
独立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授予优秀建言三等奖1项,2011
独立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授予优秀建言优秀奖3项,2011
获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授予2012年度全省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
获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授予2011年度全省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2012
获华侨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9,排名第一
获华侨大学精品课程“组织行为学”1项,2010,排名第一
获华侨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9,排名第二
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授予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排名第一
获福建省公务员局授予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2009,排名第二
独立获福建省公务员局授予优秀论文优秀奖1项,2009
独立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授予优秀建言二等奖,2010
独立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授予优秀建言优秀奖,2010
获福建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论文特等奖1项,2009,排名第一
获福建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2009,排名第一
独立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2007
入选福建省优秀青年人才人选,2007
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2011
独立获国际管理学会授予“杰出人力资源管理奖”,2007
独立获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农业厅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联合授予优秀论文奖,2007
独立获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社科联、福建省人事厅联合授予第四届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名奖共5名)
独立获福建省科学界联合会授予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7
独立获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事厅、农业厅授予优秀论文奖,2007
独立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授予联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论文奖1项,2005
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授予联校优秀论文奖1项,排名第一,2007
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授予联校优秀论文奖1项,排名第一,2001
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优秀成果,排名第一,2006
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
获泉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共10名),2006
获泉州市新长征突击手,2006
获国立华侨大学教学优秀特别奖,2007
获国立华侨大学科研优秀特别奖,2006
获国立华侨大学科研优秀特别奖,2005
获国立华侨大学科研优秀特别奖,2003
获国立华侨大学优秀科技园丁,2006
获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届科研优秀特别奖,2001
获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首届教学优秀特别奖,2005
获华侨大学首届研究生优秀特别奖,2001
近年来,另参加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获各级学会论文奖多项。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科技作品”、“管理者挑战赛”等获一二三等奖10余项。
④ 邓力平的主要奖项
《美国加拿大税制改革比较研究》,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
“当前应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管理的可兑换”,福建省三届社科成果三等奖,1996
《中国对外贸易的经营和管理》,福建省四届社科成果三等奖,2000
“优化税制理论与西方税收新动向”,厦门市四届社科成果一等奖,2000
“金融风险与深化改革”,厦门市四届社科成果一等奖,2000
《经济全球化,WTO与现代税收发展》,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
“WTO与SEA:兼论中国入世后特殊经济区的发展”,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
“经济全球化,WTO与我国税制改革”,中国国际税收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
“经济全球化,WTO、中国SEA”,厦门市第六届社科专著二等奖,2005.8
“世贸组织与特殊经济区”,厦门市第六届社科专著荣誉奖,2005.8
“国际税收竞争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科成果二等奖,2005.11
“不对称信息和税收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福建省第六届社科成果三等奖,2005.11
⑤ 王光明的获奖荣誉
(一)国家或全国性:①中国政府广播奖文艺类一等奖(《世纪的爱心》,(1996 ),②中国作家协会1992年度庄重文文学奖(《灵魂的探险》等,1992年),③中国政府广播奖文艺类二等奖(《郭风和他的散文诗》,1994年),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艰难的指向》,1993年),⑤第五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三等奖(《中外散文诗精品赏析》,1991年),⑥1997年度“文艺争鸣奖”(《讲述问题的意义》,1998年)⑦第二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优秀论文奖(《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2005年),⑧中国散文诗90年“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散文诗的世界》等,2007年)。
(二)省市级:①福建省第二届文学作品奖(《散文诗六十年》,1985),②福建省第三届文学作品奖(《谢冕和他的诗歌批评》,1987),③福建省第一届(1978-1987)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散文诗的世界》,1988年),④福建省第二届(1988-1992)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灵魂的探险》,1994年),⑤福建省第三届(1993-1994)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艰难的指向》,1998年),⑥华东地区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生命与生命的对话》,1995年),⑦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2005年)。此外,还曾获省级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多种。
主要荣誉称号: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5年),②“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985年),③“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④“福建省优秀专家”(1997年),⑤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7年)。
⑥ 潘懋元的获奖情况
潘懋元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2001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潘懋元等:《高等教育学》,于1987年4月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研项目优秀奖,于1987年10月10日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教育学优秀奖,于1988年1月27日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于1989年9月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潘懋元、罗杞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于1987年10月获中国杨贤江基金会荣誉奖。潘懋元等:《杨贤江教育文集》,于1987年10月获中国杨贤江基金会荣誉奖。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1989年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专著一等奖。潘懋元、邬大光:《中国发展地区性高等教育的理论探讨》,1990年12月获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潘懋元:1991年4月22日获厦门“建文资深教师奖励金”。潘懋元:《正确对待商品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1991年获光明日报社等单位评选的优秀高教论文奖。潘懋元: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潘懋元:《市场经济冲击与高等教育抉择》,1993年8月23日获福建省高教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993年12月24日获中国高教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潘懋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1995年10月获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一等奖。潘懋元:1995年获优秀博士生导师。潘懋元等:《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1996年12月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潘懋元:《高等教育改革与市场经济》,1996年获国家教委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潘懋元等:《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1998年1月15日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潘懋元等:《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到21世纪》,2009年获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荣誉奖。潘懋元等:《学术沙龙:情理交融中的人才培养实践》,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⑦ 请问福建省什么学校有哲学本科
当然啦,厦门大学就有哲学系,有本科。
厦门大学哲学系
厦门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2年,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学术传统,先后有张颐、朱谦之、邓以蛰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此任教。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哲学系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的哲学教学与研究重镇。
哲学系现有本科哲学专业,含哲学班以及国学基地实验班;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其博士点、硕士点涵盖八个二级学科专业,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还设有哲学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等。
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0%,副教授占35%。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哲学系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5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2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奖4项;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多项,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哲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中国现代哲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还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
哲学本科专业培养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党政与新闻宣传工作、政策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同时也为党政部门和工商企业届输送富有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本科毕业生可免试或通过考试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或到各级党政部门、文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管理、文秘和其他工作,或到高等院校从事哲学或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可到工商企业从事管理、策划、文秘、公关、营销等工作。哲学系的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其中许多已经成为蜚声中外的教授、研究员、出版家、中高级领导干部和工商界精英。
国学班。主要课程有:国学入门、经学通论、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文字音韵与训诂、版本目录与校勘、《诗经》研读、《四书》研读、《周易》研读、老庄研读、《左传》研读、《史记》研读、禅宗研读、管理哲学、中国管理思想史、儒道管理哲学、兵家与企业管理、中国古代诗词、文献精读与写作等等。
国学班通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系统教育,培养熟练掌握国学基本典籍、基础知识和现代知识体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较高学术水平,能够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政府等部门从事国学研究、教学以及文化交流、文博管理、编辑出版的专门人才。成绩优秀者可免试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成为本、硕、博连读的后备人选。
给个链接:http://phi.xmu.e.cn/
⑧ 马重奇的荣誉奖励:
1. 1995年论文《清代吴人南曲分部考》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 1996年度荣获福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3. 1997年度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4. 1998年专著《漳州方言研究》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5. 2000年专著《汉语音韵学论稿》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6. 2002年11月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7. 2002年8月荣获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
8. 2003年专著《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9. 2005年编著《福建人学习普通话指南》获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0. 2005年专著《清代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研究》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1. 2006年专著《清代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研究》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12. 2007年12月获“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13. 2009年《汉语史系列课程的传承与创新》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4. 2009年专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5. 2010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16. 2010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
17. 2011年1月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考试考务工作突出贡献奖”。
18. 2013年专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获教育部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19. 2013年专著《明清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 2013年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
⑨ 2020年1月福建社会科学研究院招聘是否需要面试面试考核什么内容
面试考核
根据福建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有关规定,此次招聘采取面试考核的方式确定拟聘人选。面试采取现场陈述、学术报告、现场提问等形式,主要测试岗位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面试情况,按招聘岗位拟聘人数与报名人数1:1的比例确定考核对象,通过查阅档案、个别谈话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对应聘人员进行全面考察了解,依据考察结果择优聘用。
面试考核时间另行通知。
⑩ 蔡雪峰的所获奖励
1.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国家教育部 2007.8
2.国家级精品课程(专科) 排名第一 国家教育部 2005.12
3.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2009.2
4.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 排名第三 国家教育部 1989.12
5.部级音像教材二等奖 排名第一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2001.7 1.福建省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福建省教育厅 2006.7
2.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厅 2005.1
3.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厅 2009.3
4.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厅 2001.1
5.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排名第一 福建省人民政府2007.12
6.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排名第三 福建省教育厅 2001.1
7.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排名第六 福建省教育厅 2009.9
8.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负责人 福建省总工会 2007.4
9.福建省优秀网络课程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厅 2003.12
10.清华大学优秀访问学者 (个人) 清华大学 2004.7
11.福建省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 (个人) 福建省人事厅和福建省建设厅
教研、科研 序号 课题名称 项目
来源 课题
负责人 参加人员 获奖情况
或发表刊物 1 国家级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教育部 蔡雪峰 张建勋、周继忠、毕贤顺、蔡建平、欧智菁等 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 建筑施工技术
(高职高专) 国家教育部 蔡雪峰 周继忠、蔡建平、张敦、聂小龙等 2005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 3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子课题 国家教育部 蔡雪峰 张建勋、周继忠、蔡建平、庄金平等 4 建筑施工立体化教学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林渭滨、郑屹峰等 2005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5 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蔡雪峰 周继忠、张建勋、庄金平、张士元、聂小龙、郑永乾等 2009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6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张建勋、毕贤顺、蔡建平、庄金平、欧智箐、张士元、郑永乾等 2007年评为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7 土木工程综合实践中心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张建勋、毕贤顺、周继忠、蔡建平、欧智箐等 2007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 建筑施工--桩基工程施工与质量事故处理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林渭滨、郑屹峰等 2004.7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9 建筑桩基系列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林渭滨、郑屹峰等 2003年获省级优秀网络课程和优秀多媒体课件 10 建筑工程施工辅助系列录象片制作与应用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郑居焕等 2001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1 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福建省教育厅 陈文哲 陈孝慧、包秋燕、刘国买、李建兴、蔡雪峰等 2009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2 探索专业领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福建省教育厅 张建勋 陈卫华、蔡雪峰等 2001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3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软件研究与开发(生产教学两用软件) 福建省人民政府 蔡雪峰 周继忠等 200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4 土木工程专业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庄金平、张士元等 2008年获福建工程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 15 建筑工程施工辅助系列录象片音像教材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林渭滨等 2001年获中国建设教育技术委员会音像教材二等奖 16 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新设想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2001年获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式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7 数字化教材研究与应用 教研论文 蔡雪峰 赵湘慧 2009年1月中国大学教学 18 土木工程施工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教研论文 蔡雪峰 周继忠、庄金平、郑屹峰、聂小龙 2008年10月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19 土木工程施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教研论文 周继忠 蔡雪峰、聂小龙 2008年10月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 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教育中作用及培养途径 教研论文 蔡雪峰 毛红兵 2005年3月中国大学教学 2.蔡雪峰教授近年来承担学术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科研经费 所起作用 大跨结构模板支撑安全系统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 福建省发改委技术开发项目
(闽发改[2007]877号) 2007.9-2010.9 150万 主持人 钢管支撑体系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人才培养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GY-Z0813 2007.12-2010.12 8万 主持人 超高超重结构GMT环保型建筑模板支撑体系技术研发与应用 福建省省科技重点项目
(2007H0001(省科技厅) 2007.7-2009.12 15万 主持人 非线性在超高大跨结构模板支撑技术与安全设计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福建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E0710001)(省科技厅) 2006.12-2009.12 6.5万 主持人 绿色钢构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及服务海西建设平台 福建省服务海峡西岸建设重点项目 2008.12-20012.12 920万 主持人 福建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信息交互系统研究 福建省住宅和城乡建设厅(闽建科[2010]16号) 2010-2011.1 20万 主持人 大跨结构模板支撑体系计算研究 福建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科研基金项目(GY-H0707) 2007.10-2008.10 8万 主持人 福建东南造船厂轮船下水架承载能力预测 福建东南造船厂(横向课题)
E1000029 2008.6-2009.3 9万 主持人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厅
JB07136 2007.1-2009.12 0.6万 主持人 大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厅
JA06029 2006.11-2009.12 0.75万 主持人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06-2009 1万 主持人 脚手架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厅资助省属高校项目(2007F50005) 2007.07-2009.10 4万 第二 基于非傅立叶热传导的微、纳米尺度绝缘层力学性能分析 福建省青年人才项目
(2007F301050044) 2007.07-2010.10 6万 第二 混凝土剪力墙的耐火性能和抗火设计方法研究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JA08172) 2008.10-2011.09 1万 第二 火灾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力学性能的研究 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GY-Z0855) 2008.10-2010.09 6万 第二 脚手架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厅资助省属高校项目(2007F50005) 2007.07-2009.10 4万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