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国地质学会2008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中国地质学会2008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30 10:49:27

A. 最近中石化哪个分公司荣获中国地质学会两项大奖

你好,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和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评选结果,勘探分公司完成的“涪陵地区页岩气勘探项目”和“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及选区研究”分别荣获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和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勘探分公司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荣获两项大奖的单位。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B.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一)西藏发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项目来源: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93);国家“973项目”课题(编号:2011CB403103);青藏专项优选项目(编号: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兴、孙兴国、陈红旗、王勤、李彦波、卫鲁杰、李玉彬、丁帅、王艺云、杨超、段吉琳、杨欢欢、张志、宋俊龙、高柯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地质五队、成都理工大学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与斑岩成矿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发现了众多的超大型矿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级铜金矿床。我国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浅部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为主,深部以斑岩型铜金矿为主。

2011年以来,增生造山成矿系统中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突破研究分别获得青藏专项优选项目、地调项目工作项目、中铝资源勘查项目、国家“973”项目的资助。

研究内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矿带是否存在与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②多龙矿集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保存条件;③荣那铜金矿床类型厘定和找矿突破。

取得新进展如下:

1.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龙南荣那矿段)发现超大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基本查明其矿体地质特征

铁格龙南荣那矿段铜(金银)矿床是2013年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取得重大突破的铜(金银)矿,该矿床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所特有的矿物组合、蚀变组合和矿化特征,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其现已控制的资源规模及推测的资源潜力远比紫金山铜金矿大(张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刘羽等,2011)。

荣那矿段矿体总体呈北东向分布,控制矿体北东延长超过1200米,南东—北西向约800米,中部钻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矿体(矿体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矿体总体向北缓倾斜,剖面上为中间厚向外变薄的趋势,呈一漏斗状。

走向上、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矿体,矿床规模有待进一步确定,有望实现超大型矿床规模。矿体Cu平均品位大于0.5%,伴生金银,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吨左右,伴生银平均品位在2克/吨左右。矿石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发育星散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石,矿石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从浅部至深部,铜蓝、蓝辉铜矿大量发育,交代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和黝铜矿。铜矿物的含量: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总体含量在3%~35%之间,在矿体中上部发育,上部黄铁矿呈星点状,浸染状;中下部黄铁矿呈脉状,个别脉体厚达20厘米以上,黄铁矿多发育在硅化脉、粘土脉体的边缘或中心,表面发育溶蚀孔。显微鉴定表明,黄铁矿形成早于所有铜矿物。主要脉石矿物有明矾石、地开石、绢云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矿物等。在浅部发育条带状、层纹状、皮壳状、不规则状明矾石、地开石,这在斑岩成矿系统中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常可见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荣那矿区24号勘探线地质、蚀变及矿化分布图

地开石(正交偏光)

明矾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兴趣的是,矿石中发育大量铜蓝、蓝辉铜矿交代其他硫化物现象,甚至在深达1100米孔深的矿石中也十分发育,此种产状的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传统意义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带的产物,还是浅成低温条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这关乎对传统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矿理论的挑战,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产学研”机制和商业性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矿床地质模型、估算了资源量,开展了矿床深边部及外围找矿预测,预测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可以找到类似的矿床类型,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1)指导中铝资源制定勘查质量监控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按照N43-101和国家行业规范进行勘查评价,研究工作全程参与,并指导勘查评价。

(2)在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发现孔洞状、块状、条带状的石英、玉髓等,显示深部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体和斑岩型矿体,为企业勘查评价指明方向。

(3)采用Micromine软件,估算了铁格龙南荣那矿床铜金银资源量,铜金属量528.6万吨,平均品位0.55%;金金属量74.8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1115.0吨,平均品位1.17克/吨。其中,工业矿的含量为:铜金属量451.1万吨,平均品位0.64%;金金属量59.1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881.2吨,平均品位1.24克/吨。为一些矿业公司独立技术报告的完成和科学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3.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1)科学新认识:荣那斑岩矿化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化,K1m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形成于成矿后,盖在已经遭受浅剥蚀的矿体之上,起到保存矿体的作用,导致高硫型矿体未被剥蚀。

(2)找矿新发现:发现多龙矿集区存在斑岩型+角砾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的“三位一体”矿体组合,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发现硅帽,为区域找矿指明方向,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3)勘查新思路:为高光谱蚀变组合寻找浅部找矿标志;为大功率激电确定矿化强度;为国际标准进行勘查质量监督;形成基于“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优化勘查部署。

(4)找矿新突破:铁格龙南荣那矿段从一个小矿点到500余万吨铜的超大型矿床,短短一年达到详查程度,并提交了基于N43-101标准的独立技术报告。

硫砷铜矿的能谱图(硫砷铜矿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矿物)

注释: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铜矿

明矾石的能谱图(明矾石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蚀变矿物)

注释: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矾石

4.结论

(1)荣那铜(金、银)矿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具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中浅部为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深部过渡为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在斑岩矿化之上。

(2)该矿床类型的发现及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结束了西藏至今没有发现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历史,对区域找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矿床是西藏地区发现的首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从矿床的矿石特征及矿体规模来看,与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规模比紫金山还要大得多。

(3)矿体规模巨大,矿石具明矾石、地开石蚀变组合,黄铁矿的含量在3%~35%之间,铜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特别是铜蓝和蓝辉铜矿在孔深1100多米处大量发育,从矿物组合分析,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低温热液成矿阶段的产物,推断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银)矿体。

(4)外围寻找该类矿床潜力巨大,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将是下一步找矿突破的重点地区。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和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在尕尔勤矿区发现的多孔状石英(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顶部的硅帽)

(二)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

项目来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叶天竺、杨毅恒、陈建平、丁建华、孙莉、阴江宁、唐攀科、牛翠祎、汪新庆、丛源、娄德波、李楠、商朋强、李景朝、齐帅军、白万成、张莹、王春艳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矿产预测评价是整个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落脚点,该项目经过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矿产预测评价“五统一”的指导原则,通过技术理论研发、方法示范、技术培训、多层次指导、成果验收、成果汇总等,确保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顺利进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地质条件,以我国特有的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依托GIS技术,研发了以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矿产预测全流程信息方法技术;以省级预测成果为基础,完成了全国22种重要矿产的资源预测评价,初步摸清了资源潜力;在资源潜力预测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成矿带划分了找矿远景预测区,提出了找矿工作部署建议。主体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矿产预测理论框架

在前期国家支撑项目和“863”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动力学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为支撑的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发展了三个预测理论、三个基本预测流程和三个基本预测成果的矿产预测框架,提出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以多岛弧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开展以成矿动力学为基础建造构造编图,构建扎实的成矿构造环境预测基础;以成矿系列矿产预测类型为纲,建立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以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方法为指导,开展靶区(最小预测区)圈定和未发现资源量估算。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软件培训班(西部)

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项目验收会议

本次预测由于一轮、二轮区划和矿产预测方法积累,特别是赵鹏大、陈毓川、王世称、李裕伟、朱裕生等国内知名专家长期实践总结预测方法,使得预测评价一开始就有顶层设计,保证了全国预测一盘棋和成果汇总的一致性。

2.矿产预测方法

结合具体矿产预测实践,矿产预测方法创新很多。编制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23种矿产预测方法工作指南、预测资源量估算方法、MRAS矿产预测方法、矿产预测成果汇总方法等技术文档。先后在地学前缘、吉林大学、地质通报、地质学刊等刊物出版预测方法成果。主体预测成果创新是地质预测方面创新,特别是成矿系列指导下矿床模型系统的定量预测方法。

(1)成矿系列在矿产预测全面应用。在前人成矿系列“缺位预测”等理论预测的基础上,全面地将成矿系列理论在矿产预测类型划分、预测工作区圈定、预测模型建立、综合预测区预测成果汇总等进行系统应用和发展。真正做到理论预测与集体实际信息资料预测结合在一起。

(2)以成矿系列关键成矿地质作用为基础,总结了六大矿产预测方法类型。包括沉积矿产预测方法、侵入岩体型预测方法、岩浆热液型矿产预测方法、层控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变质矿产预测方法、综合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等。它们在基础编图、预测要素提取、定量预测方法等有明显不同。这样使预测有可靠地质基础,又有方法指导性和普适性。

(3)矿产预测类型是本次预测纲领。借鉴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模型,我们总结了23种矿产77个全国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础上,以成矿系列矿床式为基础,划分了近千个地区矿产预测类型,以此为基础,开展预测工作区划分、预测模型建立、预测要素图编制等工作。

(4)开展矿床模型地质体参数法新方法研究,并全面应用。应用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将成矿地质体、矿床、成矿地质异常作为整体,改进和发展了地质体积参数法。研究了控制资源潜力关键要素,认为成矿系统规模越大,矿床资源潜力越大。通过已知矿床系统的参数进行类比,预测未发现的矿产资源及其潜力。

(5)提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图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预测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制方法及模型,认为只有建立好综合编图模型,有可能使预测要素图能够充分利用物、化、遥综合信息。

(6)提出了资源量三维立体预测方法。尽管本次没有进行系统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深部地质钻探资料等进行预测方面有一的定进展。如资源量估算过程中我们重点设计了预测地质体深度参数。对于该参数我们设计了7种确定依据,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矿地质体参数等。

3.计算机矿产预测全面应用

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应用是本次预测评价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础数据都建立在GIS上空间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数据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在本次预测评价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质数据成矿信息提取和综合。协助地质专家进行最小预测靶区圈定和资源量估算。如果没有计算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那么完成25种矿产预测这项繁杂工程是不可想象的。同时预测成果数字化将为今后常态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础数据。

4.全国23个矿种预测成果

全国重要矿种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是在省级和大区重要矿产总量预测成果的基础上,从全国的层面进行了汇总,并划分了全国层次的3级预测区。其主要内容包括,从全国层面上,按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测资源量、不同深度预测资源量、不同地质可靠程度预测资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预测资源量针对铁、铝土、铜、铅锌、钨、锡、钼、稀土、金、银、锑、锰、铬铁矿、镍、菱镁矿、锂、钾盐、磷、硫、萤石、重晶石和硼矿等23个矿种进行了汇总,并对重要3级预测区进行了评述。经过对全国23个矿种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全国重要矿种的查明资源储量,以及预测资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征如表所示:

我国23个矿种预测区资源量统计表

续表

5.人才培养

通过多年项目技术培训和实际工作,培养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大批矿产预测年轻人员。这些年轻地质矿产预测人员既懂成矿规律、矿产预测,又懂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该项目的博士、硕士近50人,全国培养的预测评价人员近500人,为以后矿产区划常态化提供人才保障。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C. 中国变质岩石学周年回顾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引言

1949年以前,中国变质岩石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即使有一些变质岩方面的著述,也是偏重于变质地层学方面的。但从一些早期研究,如1941年程裕淇《西康道孚附近之古生代晚期喷出岩及其变质》(中国地质学会志21卷1期),1944年彭琪瑞与朱夏《西康富林附近之震旦纪前火山岩系及侵入岩》(中国地质学会志24,1~2期),1945以后重要的研究工作,如1948年陈梦熊《甘肃中部皋兰系变质岩之初步观察》和宋叔和《甘肃皋兰杂岩之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学会志28卷,2/4期),明显看出当年变质岩石学研究与矿产勘查密切结合的趋势。

另外,此一时期变质构造岩的研究也已经引入,例如,1946何作霖《山西五台结晶片岩之岩组研究及其在构造上之意义》王嘉荫《衡山花岗闪长岩中石英脉之岩组分析》(均见中国地质学会志26卷),便是代表作。

1949年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百废待兴,变质岩石学也获得迅速发展的机遇。60年来完善了变质岩石学学科的建设,开拓了研究领域,深化了研究内容,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促进了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本文试图对1949~2009年这60多年来变质岩石学的进展作一简要回顾。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8)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变质岩石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得到蓬勃的发展。在铁矿找矿方面,李春昱、沈其韩等在鞍山的找矿勘探获得进展,《辽宁鞍山樱桃园至眼前山铁矿地质》专著于1958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程裕淇等领导的对湖北大冶-鄂城等地的铁矿勘探综合形成了“对于勘探中国铁矿问题的初步意见”(1953,《地质学报》33卷2期),黄懿、裴荣富等“论大冶式铁矿”(1957,《地质学报》37卷2期)。在铜矿方面,李希勣等“云南东川铜矿地质”(1953,《地质学报》33卷2期),宋叔和“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1955,学报35卷1期),以及基于中条山铜矿的普查王植发表的“中条山式斑岩铜矿”(1957,学报37卷)等,都是很有影响的论文。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一系列基础地质问题摆在面前:鞍山式条带状铁矿的成因,涉及华北前寒武纪发展的认识;大冶矽卡岩型铁矿,涉及矽卡岩成因及岩浆热液成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的勘探,引出细碧-角斑岩的发育与区域构造的认识问题。

前寒武纪地质方面,王曰伦领导的五台山地质队,结合铁矿普查,对五台山五台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该队名义提出“五台山五台纪地层的新见”(1952,学报32卷),提供了五台山五台群地层剖面,对该区前寒武纪的认识刷新了Belly Willis等人“Research in China”一书对五台山的概略认识。大致与此同时,赵宗溥(1954)发表“中国前寒武纪地层问题”(学报,第34卷)。

1956~1957马杏垣教授领导的北京地质学院师生对五台山进行了系统的1:5万地质调查,较全面研究了五台山的地质构造,并且厘定了该区的地质构造发展历史,为研究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时期(1958~1978)

为了满足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发展的要求,1958年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之外,普遍开展了1:20万的区域地质测量和矿产普查工作,为全国地质矿产情况的了解奠定了基础。其中高校的地质院系师生贡献很大。

以北京地质学院为例,马杏垣教授领导的湖北大队,池际尚教授领导的山东大队,赵鹏大教授领导的福建大队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山东大队为例,1958年起与山东省地质厅合作组建山东区域地质测量第一大队,对山东西部泰安、新泰等8幅开展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959年开始向西扩大至肥城、济宁,向东扩至掖县、日照、胶南共14幅。1961年有8幅通过部级验收。通过多年的工作,对泰山群进行了详细研究,从中识别出新泰雁领关组和山草峪火山沉积变质岩系,揭示了胶东与鲁西在地质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在鲁西,寒武系之下还有一层晚前寒武纪的土门组,不整合于泰山群变质基底之上,这就深化了对郯庐断裂的认识,指出沂沭断裂带的存在。这些实际资料成为日后研究山东省区域地质的基础。

在北京地区,陈光远、王仁民研究了密云铁矿成因。王仁民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密云群麻粒岩中的多相变质作用,有关论文于1963年11月在北京地质学院召开的中国第一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该会议论文集 1964年出版。

与此同时,在董申保教授领导下,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对东北和胶东地区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变质建造的概念,强调混合演化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深入论述花岗岩的成因等,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地质学家和矿床地质学家。1964贺同兴等合作编写的《变质岩石学》作为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出版,在国内使用甚广。

20世纪60年代在程裕淇、王曰伦的领导下,首次对中国前寒武纪地层进行了总结性研究,编制出1:300万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图及矿产图,1963年以程裕淇为首编纂的《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出版,成为变质岩发育区研究工作的指南。

四、改革开放(1979~2009)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中国科技界带来了春天,地质行业也不例外。大家奋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86年董申保、沈其韩院士主编的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问世,总结了我国各地区各时代变质岩的分布,系统总结了中国变质作用及其演化。该成果反映了我国变质地质研究的新水平,具里程碑意义,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关注。由于同位素年代学技术的发展,过去有争议的岩群,都获得更准确的定年。在鞍山和冀东的一些老变质岩发育区,相继借助锆石U-Pb法获得35亿年以上的变质年龄,为早前寒武纪古陆核的存在,提供了信息。

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兴起,拓宽了变质岩石学研究的领域,使人们认识到变质压力大于2.5GPa的条件下岩石的变质作用,很好地揭示了岩石从地表俯冲到地幔深度而后迅速折返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大别-苏鲁成为国际上研究超高压变质的热点之一。1995年夏,国际榴辉岩野外工作会议在大别山召开。1998年国际科学钻探计划在青岛召开学术会议,为中国实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选址。在以许志琴院士为首的科学团队努力下,2001年6月25日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科钻一井”开钻,历时5年,钻井深度5185m,是全球大陆科学钻探中深度最大的全取心钻井,钻孔的岩石资料以及伴随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全套资料已陆续发表。近年来超高压变质研究正向着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迈进,在深度上,联系到碰撞造山作用,认识到板块俯冲的深度可以到达地幔200km(Ye et al.,2000);在广度上,超高压研究重点有西移的趋势。张立飞等在天山的超高压变质带的系统工作,利用白云石变成菱镁矿+文石的反应推断大陆沉积物深俯冲150km,提出变质禁区的新认识,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在变质岩成因方面,我国学者也有突出表现。吴春明博士近年来所进行的关于变质作用温压计的新探索,特别是泥质岩变质压力计方面的成果,已被国际权威教科书(Kurt Bucher & Rodney Grapes,2011,Petrogenesis of Metamorphic Rocks(8thed),Springer)所引用。

超高压变质是一种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这几年国内集中注意了超高压变质,超高温变质却少有报道。所谓超高温是指变质温度高达850℃以上,以出现假蓝宝石、大隅石、刚玉等高温矿物为特征。国内过去曾报道东北麻山群出现一例,后来湖北黄陵背斜也有过报道,值得进一步发掘,应在现有高温麻粒岩-孔兹岩发育区中详细追索。

撞击变质作用也是一种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是地外天体陨击地球所引发的瞬时高温和动态高压所导致的变质作用。世界上目前已经确定的陨石坑大致170多个,我国学者经过数十年努力,目前已经确认的陨石坑有两个:一是海南白沙,王道经于1992年发现,陨击作用发生于距今70万年前,坑径3800m;另一是辽宁岫岩,陈鸣于2007年报道,陨击作用年龄距今5万年,坑径1800m。后在陨石坑中心实施科学钻探,终孔深度307m,获得比较系统的地层、地质和岩石学资料,可供进一步研究。

混合岩化作用是大陆地壳岩石在深部高温部分熔融的产物,是一种介于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之间的变质作用,因而也是一种极端的变质作用。以往在解释混合岩化现象时往往注意其交代作用的形迹,以致交代成因说一度盛行。挽近期的地质岩石学研究主张熔融作用是混合岩化的主要机制(Sawyer and Brown,2008)。这一点已经被许多混合岩的包体中出现熔体残余以及花岗岩熔融实验所证实。但是,部分熔融的天然标本则尚未见报道。

2004年意大利 Bernado Cesare 在西班牙东南的新近纪火山岩省(Neogene Volcanic Province,NVP)的英安岩成分火山喷发岩石中发现了变质沉积岩的包体,具无石英矿物组合:石榴子石+斜长石+黑云母+矽线石+石墨+玻璃质±堇青石±钾长石±尖晶石,据包体岩石化学成分[大约 SiO244%,Al2O331%,FeO(全铁)10%]应用温压计求得平衡温度为850℃±50℃,压力为(5~7)×108Pa,相当于麻粒岩相。所以该岩石原岩应是炭质泥质岩经深熔作用抽提了40%~60%(wB)的花岗岩,并被基性岩浆混染,成为英安岩成分。作为部分熔融产物的玻璃质出现在石榴子石变斑晶的核部,亦可出现在黑云母边缘受到溶蚀的部分甚至出现于岩石内一些强干性组分两侧的压力影中或沿面理分布,说明玻璃质形成于岩石发生深变质阶段,是麻粒岩相变质阶段部分熔融的产物,纯因火山喷发将其带到地表迅速淬火冷却遂成玻璃态出现。以上的发现,加深了对岩石深熔作用的理解。

联系“十二五”规划,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矿产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温总理于(2011年9年2日)在地质矿产部视察工作时指出:地质勘查是技术密集型,需要科技进步来推动,开展基础和前沿的研究,要加强成矿理论、找矿方法研究和开展技术革新。结合当前地质科技发展现状,今后地质科学研究应当更加结合实际。变质岩与多种矿产资源,包括金属、非金属,都有密切的联系。仅以与极低级变质(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有关的成岩作用(diagenesis)与近变质作用(anchimeta-morphism)的划分来说,这一技术对于在泥岩、页岩中选定合适的核废料放置区段,以利环境保护,就起很大作用,它还可以决定碳氢能源资源的配置。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系统测定沉积岩中伊利石结晶度,可以构绘油气田的远景,是一项很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一些生产部门正在进行中。

对于变质岩石本身,在变质共生分析方面,运用拓扑学原理提高变质岩成因分析的水平,是一项理论水平很高的工作,应用面很广,目前从事此项研究的人还不多,有待推广和提高。我们期待未来十年变质岩石学各方面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沈其韩.著作目录.岩石学报,2011,27(4):1246~1252

[2]王仁民等.古岩求索录.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2~15

[3]游振东.五十年来的中国变质岩石学.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44~152

[4]Sawyer E Wand Brown Meds.Working with Migmatites Short Course Series V 38 Quebec.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2008,37~55

[5]Bucher K,Grapes R.Petrogenesis of Metamorphic Rocks 8thedition.Heidelberg Spinger:2011,118,182

[6]游振东,刘嵘.陨石撞击作用研究现状与前景.地质力学学报,2008,24(1):22~32

[7]Frey M and Robinson D.Low-Grade Metamorphism Blackwell Science,1999,9

D. 外围找矿评价成果

在对冰达坂金矿床的地质地化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察汉诺尔、博霍特、萨日达拉东支沟和西支沟等四个靶区进行了评价。

在察汉诺尔靶区发现并圈定了41号金矿体,获科研预测储量2.56t;

在博霍特靶区发现了金矿化带,并圈定了31号金矿体,求得科研预测储量9.994t,为一中型金矿床规模;

在萨日达拉东支沟靶区圈定了51、52、53、54号金矿体,求得科研预测储量4.106t。

在萨日达拉西支沟靶区圈定了61号金矿体,求得科研预测储量18.66t。

冰达坂金矿及外围靶区现已获科研预测储量达63.495t。其中冰达坂金矿床、萨日达拉金矿均已达大型金矿床规模,博霍特金矿床已达到中型金矿床规模。从而肯定了冰达坂金矿及外围靶区已构成一个金矿的大型后备基地。

E.  地质找矿的重大进展

1)全球矿产资源潜力大,新发现的巨型矿床多

从1984~1994年的统计资料看,发现了不少重要矿床,尤其是能源矿产、金、铜、铅、锌、稀有金属矿和金刚石等,还发现了不少超大型矿床,这说明全球矿产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同时,从这10年新发现的矿床可以看出,它们有5个特点。①油气在新区、老区均有发现,尤其是在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发现较多,而且发现海上油气田越来越多,且深度加大。包括结晶岩在内的基底油气藏和盐下油气藏这种新圈闭类型的油气在各地的发现也不少,扩大了油气勘查的思路和领域。②多数金属矿床是在已知矿带、矿区、矿田范围内,甚至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和旁侧发现,这一方面说明成矿区带的找矿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按成矿区带布署找矿工作始终是发现新矿的多、快、好、省的途径。③新区域找矿效果明显,新识别出的智利马理昆加金矿带,加拿大西北地区和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斑岩铜金矿区等,均是通过区域系统勘查和多种方法配合突破的。说明全球仍有许多未被认识的矿化集中区,因此全球发现大矿的潜力还很大,而且机会也多。④新发现矿床的主要类型有:不整合型铀矿、砂岩铀矿、绿岩带金矿、卡林型金矿、火山岩区浅成热液型金银矿、斑岩铜金矿、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喷气沉积型铅锌矿、碱性岩型稀有金属矿、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等,说明这些已知的类型仍是找矿的主要对象。⑤30届国际地质大会对海洋矿产资源前景的研究很关注,如铁锰结核、多金属结核、富钴锰结壳,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含铂钴结壳、磷块岩和潜力巨大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等均具有广阔的远景。

2)矿产勘查的新思路,找矿的新线索

(1)“经验模型”与“概念(理论)模型”(施俊法等,1996)。在矿产预测工作中,一直存在着所谓“经验模型”与“概念(理论)模型”之争。80年代末,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以Woodal为代表的矿产勘查哲学。指出当概念的和经验的证据相印证、理论与实际观察有力地证实是可信时,就可能发现新矿床,例如奥林匹克坝Cu-Au-U矿床。这两类模型的信息成分在不同程度上互相参杂,经验模型的发展将修正和扩充概念模型,而概念模型则可以指导经验模型的应用与解释,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在经验和理论的勘查战略中,资料(信息)获取是第一性的,对于勘查者来说,无论何时最重要的是客观地收集与矿化有关的各种信息,早期依据野外露头找到大量的矿床。70年代以来,随着露头矿和易识别矿的减少,地质学家更加注意成矿理论和概念(理论)模型,从而促进了找矿工作,也发现了一些矿床。但从根本上讲,概念(理论)找矿这种思路,最终要依靠经验数据来达到找矿目的。因此,概念(理论)找矿实质上是一种间接找矿方法。80年代以来,现代勘查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现代找矿已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找矿”阶段。信息找矿本质上也是一种直接找矿,它主要依靠经验信息,尤其是物质信息,进行靶区优选。在实施过程中,它将经验模型与概念模型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符合矿产勘查的总趋势。

(2)矿床的继承性、亲缘性及其找矿思路。长期以来,在矿床研究领域里,人们特别注意矿床与岩石性质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找矿勘探。60年代以来,谢家荣(1963)提出:任何一个旋回中都可能发生再生矿床,包括沉积矿床及风化剥蚀矿床在内。到了80年代,从这一思路进一步发展出如下概念:金属区是指在岩石圈中某一种或几种成矿元素丰度较高的地区。矿床的亲缘性是指在某一种或几种金属元素丰度较高的一部分岩石圈中形成深部同源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该类金属元素的矿床。矿床的继承性是指较老的矿质经过后期的活化、迁移、富集形成较年轻的矿床,如在某一地区发现了某一时代某一类型的矿床,应当继续在这个地区根据有利于这种金属富集的成矿地质作用,进一步寻找是否还有其它时代、其它类型的(内生的、外生的或变更的)同一矿种的矿床。由此开辟了区域找矿的另一思路(Chen Tingyu,1989)。

(3)找矿的新线索。矿产勘查面临着寻找深部矿、隐伏矿和难识别矿,许多传统的理论和思路已受到挑战。近年来在金属矿产勘查实践中引发出来一些新的找矿思路,为寻找新矿床提供了新线索:①寻找隐伏斑岩铜矿和金矿的热液系统模式,例如在火山岩区许多斑岩铜矿系统高部位多发育有浅成热液贵金属矿脉,它们发育在上部泥化蚀变带内,是斑岩铜矿系统上部火山岩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组成火山岩区的热液系统;②指导寻找深部隐伏金矿的思路,例如美国卡林金矿带不断发现隐伏的大金矿,为具类似地质条件产出微细浸染状金矿的地区进一步找矿指明方向,此外,含金剪切带的概念也为寻找深部金矿提供理论依据;③沿着“派生矿”轨迹找矿的新思维,例如奥林匹克坝矿床是其上部阿德雷德沉积铜矿(赞比亚型)的原始物质来源,阿德雷德铜矿是奥林匹克坝矿床的“派生矿”,这为在铜带的基底岩石中找到类似的奥林匹克坝型矿床提供了新的思路。

F.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昆明地质勘查院这个单位怎么样主要是做什么项目的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成立于1962年,是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直属驻滇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路702号(原茨坝路12号)。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是一支技术实力强、找矿成果显著、技术全面、管理规范、队伍素质过硬的专业地勘队伍。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开发、研究和社会咨询服务,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测量等专业领域服务,岩矿水土化验与鉴定、岩矿鉴定与测试及机械加工、汽车配件生产。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矿产勘查、岩心钻探(坑探)施工、岩矿测试与鉴定、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测绘、地质灾害评估等资质。
2012年1月通过中国方圆标志认证中心的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现下属五个经营实体及控股公司,分别为:昆明冶地矿业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昆明通晟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地质勘查院岩土工程总公司、昆明地质勘查院地质矿产院、昆明地质勘查院测试中心;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7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47%。
昆明院自成立以来,先后完成有色、黑色、非金属矿勘查项目200多项,获部级找矿成果奖三项,发现了全国有名的云南鹤庆锰矿、峨山化念铁矿、富宁格档金矿等矿床;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机井施工、岩土治理等领域共完成250多项工程,获部级优秀工程勘察奖两项,省级优良工程奖1项;2006年昆明地质勘查院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地质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抗旱找水先进集体”,被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授予“抗旱打井突击队先进集体”。2018年完成的云南省盈江县大石坡发现超大型红柱石矿项目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G. 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中国地质学会周年点滴回顾

浦庆余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有许多往事值得回顾和纪念。作为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的专业委员兼职副秘书长8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专职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学会工作人员,更有许多话要说,为中国地质学会更加符合“由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的原则,尽一份责任。特选择会员、理事会和会章三个问题,作些点滴回顾和粗浅分析,以求教诸会员。

一、一份会员名录的启示

1948年2月,中国地质学会刊印了一份会员名录,编者按语写道:

本会理事会于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决议:“会员会友未履行其义务两年者,本会认为自动退会,并在南京中央日报刊登广告催交会费,至年终尚未交纳最近二年以上之会费者即作退会论。如继续履行义务,当随时恢复其会籍。”兹本会已于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报通知此项决议;此次会员录即遵照前项决议编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纳会费满二年致未编入此次新会员录内之会员会友,一俟补交会费,即随时恢复其会籍(永久会员当然不在此列)。

当年,执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届年会通过的《中国地质学会章程》,该章程规定学会宗旨是“以促成地质学及其他地质学有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规定会费标准会员每年5元,会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纳50元者为永久会员,团体会员每年400~600元。

抗战期间,我国一些院校、研究机关大多迁往西南后方,中国地质学会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重庆。那时虽然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很差,学术活动却接连不断。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院校、研究机构迁回原地,中国地质学会也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那时,有的会员就职单位有变动,有的出国深造或去国他就。在这个背景下,学会理事会于1946年11月作出决议,进行会员重新登记。把交纳会费作为重新登记的重要条件。

这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录”中,公布了重新登记后的会员总数为486人,其中创立会员19人,刘季辰是1922年学会成立后第一批入会的会员,这里误记为创立会员,创立会员应有26人,重新登记者实际18人。还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们是赵汝钧、丁文江、王绍文和葛利普,其余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麦美德,尚未重新登记不知何故。永久会员有357人,通信会员28人,荣誉会员1人,还有会友96人,机关(团体)会员44个。此外已故会员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创始会员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大力支持者张轶欧,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先后被土匪杀害的赵亚曾、许德祐、陈康和马以思,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地学系早期的系主任郑厚怀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学教授朱森等。

重新登记的486名会员中,按从事的学科或专业划分,地质学412人,地理学46人,土壤学11人,动物学2人,测量学4人,植物学4人,地球物理学5人,考古学1人,人类学1人。也就是说,与地质学相关之学科者有74人,占会员总数的15%强。体现了学科交叉,各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国地质学会人气的旺盛,有较强的亲和力。

会员中还有少部分外国人。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就有三位外国人,他们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学家Grabau A.W.,农商部顾问、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质与考古学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学校地质学教师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学任教的美国地理学家Barbour G.P.,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Berkey C.P.,日本东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早板一郎等入会。1948年重新登记时安特生和那林已经回瑞典,巴尔博已回美国,早板一郎在台湾大学任教,德日进已回法国,梭颇已回美国,他们也都重新登记为我国地质学会会员。反映这些曾在中国任职的地质学家对中国的感情,也说明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起就是向世界开放的学术团体。

在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灏和朱家骅两人,翁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朱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刊印名录时翁已下野,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南京解放后,1949年7月29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决定:会员翁文灏、朱家骅两人被列为战犯,停止其权利和义务,会员录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灏回来后,特别是毛泽东同志肯定其为爱国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后,没有恢复他的会员权利和义务。

抗战胜利后,有一批从事地质地理工作的年轻学者和应届毕业生出国留学,在国内时有的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有的是会友,可能是通讯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别的缘故,除了池际尚、周明镇、谢觉民、李璞、马杏垣、杨怀仁外,其他人没有重新登记。值得称颂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池、周、李、马、杨和涂光炽、张炳熹等先后回到祖国大陆。谢觉民和杨怀仁是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谢觉民没有回来,后来成为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1980年后与我国地理界经常进行学术交流。

在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在解放战争后期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翁文灏虽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长,担任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他对蒋介石不满,千方百计要摆脱蒋介石,但由于被列为战犯,又不敢留在大陆,转展香港、法国,终于在1951年回到祖国大陆。丁骕和张其昀任浙江大学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骕因担任过国民党重庆党部书记,张其昀时任国民党浙江大学区党部书记,前者去了美国,后者去了台湾。张其昀到台湾后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后任“总统府资政”。他后来在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在台湾有很大影响。

1929年2月14日第六届年会上通过的会章规定:“国外之地质学者或古生物学者对于中国地质有所合作或有所贡献者得为本会通讯会员。”之后陆续发展通讯会员。这次重新登记的通讯会员28人。国籍有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法国、奥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国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职。

重新登记的会员中有1948年被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朱家骅、杨钟健和黄汲清。后来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当时还是会友,被台湾“中央研究院”聘为院士的有3人。

重新登记的机关(团体)会员有44个,除了当时我国三大地质机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以外,还有资源委员会,四川、台湾、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质调查所,资源委员会所管辖的一些矿业公司、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一些官民联办的矿业公司、国防部测量局、北京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和清华大学。

从这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名录,我们可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中国地质学会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它的性质是群众性的,属非政府组织,所谓自愿组成,指的是成立时有发起者,即创始会员,会员自愿入会,自动退会,进出自由,要尽义务,交纳会费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中国地质学会号称有多少万会员,却不交纳会费,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国很久都没有联系,不知谁入会了,谁退会了。所谓的会员是虚位,是“被会员”。谁当理事了,谁当理事长了,就办个会员证。团体与政党不一样,但也得像个样子,有点规矩才是,须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其次,中国地质学会在当时有很大的吸引力,从会员结构上体现了以促成地质学及与其他地质学有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有46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竺可桢1922年就加入中国地质学会,他也是中国地理学会创始人,1948年还重新在中国地质学会登记。地理学者中有地貌学者加入中国地质学会,如果是学科接近的话,那么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者与地质学的关系就比较远了,如胡焕庸、张其昀、谢觉民、张印堂、陈正祥、周立三、钟功甫、薛贻源、洪思齐、严重敏等。研究动物学的张春霖、寿振黄,研究人类学的吴定良,研究植物学的胡先骕、侯学煜也都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第三,这份名录的编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职务多高、年龄大小和专业,也不论在中国地质学会中的职务如何。只列何时入会,何年成为永久会员,以及当时服务于哪个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众面前的只是会籍、会龄的区别。

1980年初,李春昱曾说1948年由他经手将学会的8000美元请美国友人存在美国的银行。我1985年到学会工作,在1994年听说此事,向学会有关人士询问此事,据时任专职副秘书长的何世沅说,当时请李春昱把详情写了下来,隔段时间找不到了,再请李春昱写了详情,李很不高兴,但还是写了。何世沅说,这张纸也找不到了,那时李春昱已去世。我问过程裕淇,他说听李说过,程裕淇还记得那个美国人是位女士,他还记得她的名字,他把这位美国友人的名字写了下来。后来,新任专职副秘书长王弭力把南京会所和美国存款的事认真办了,南京会所要回来了,存款一事没有确切信息,没有办成。1948年学会哪有这么多钱,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会员重新登记时交的会费。

二、一份历届学会领导机构名录的思考

我根据历届理事会名单,整理了一份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至今历届理事会职员名单。从这份名录并结合中国地质学会的实际工作情况,可以得知中国地质学会治理结构的变化,从中能够获得学会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及今后如何改革的启示。

从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到1952年,共27届理事会的任期基本为1年,至多跨2个年度。理事人数从数人到十数人,第八届及以前设副理事长2人,第九届至第三十一届不设副理事长,第二十一届至第二十六届,增设监事会。理事会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书记)和会计等分工。也就是说,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评议会)是名正言顺地在理事。理事长,一般不连任。这是比较合理而又高效的学会治理结构。

从第二十九届(1954~1956)理事会开始,理事会任期延长至4~6年,第三十一届理事会(1962~1979)因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从这年开始到1971年,被作为“裴多菲”俱乐部受到冲击。至1972年因对外关系需要,恢复以中国地质学会名义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理事人数急增,如第三十一届44人,从第三十二届到目前的第四十届,增至100多人,这一时期从第二十七届(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连任了6届的理事长,长达20年。这对于学术团体来说,是不正常的状态,与民间学术团体的治理结构出入较大。这一时期取消了理事会的会计,由挂靠单位的会计代行会计工作。鉴于不收会费,经费由挂靠单位和中国科协支持,经费账目也不必向会员公布。这一时期,开始(1950、1951)因秘书长孙云铸工作在北京大学地质系,该系学生游振东和何锡麟协助秘书长工作。1952年开始设专职职员。第三十一届理事会开始设专职编辑组成《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编辑部。也就是说学会有了办事机构,理事会开始摆脱办理学会之事。

中国地质学会历届理事会职员名单表

续表

续表

从第一届至第三十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和秘书长都由地质学家担任,第二十八届至第三十一届理事长李四光虽是政府的地质部长,但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第三十一届的秘书长朱效成虽是司局级行政干部,但他在他们这个层次的行政干部中,学习地质学的成效是比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质学的管理干部。从第三十四届(1988~1993)理事会开始理事长就开始由挂靠单位地质部、地质矿产部至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开始先后任理事长的几位部长和副部长虽然是学地质,从事过地质工作,但是以他们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和学识,是当不了理事长的,是部长的身份才当得了理事长。从理事长人选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学会的治理结构已偏离了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性质。常务理事会例会的举行也与国家行政机关的部长办公会议同一模式,有人戏称“将地矿部部长办公会议搬到地质学会来了。”有段时间,为了减少层次,因繁就简,将常务理事会议与秘书长会议合并召开,名为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后来也被一位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的地矿部副部长否掉了,说常务理事与副秘书长是两个层次的,不能一起开会,以后就变更为常务理事会决定,秘书长会议落实工作。在行政部门看来理事长、副理事长与常务理事基本上是部级,副部级和司局级干部,副秘书长基本是处级干部,只有前者可作决定,后者的任务是将决定落实到实处。在一起开会觉得不成体统。这又是将国家机关的行政级别带到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的会长(理事长)应由著名科学家担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则更佳,这是国际惯例。1979年以后,全国性学会迅速增加,且有部门分割的趋势,这是利益所向。这既有积极意义,也隐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学会由本部门的行政领导,如国务院有关部、委、局的首长担任会长。1980年后期,国务院明文规定,行政领导不得担任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的领导职务,这是正确的。但是留下一条尾巴,说若的确需要,应报国务院批准。实际上这项规定是对已经担任学会、协会领导职务的行政领导的一种限制,而不是为了扩大。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1979~1983)、第三十三届(1983~1988)理事长先后由黄汲清和程裕淇担任,以前几届的理事长李四光虽是地质部部长,但他毕竟还是著名地质学家。以后换届除黄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没有合适的著名地质学家。再说,李四光担任理事长时,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何长工在学会并无职务,只是先后由具有地质背景的副部长宋应和学部委员、副部长许杰担任学会常务理事;黄汲清担任理事长时,地质部党组书记、部长孙大光也未在学会担任职务,只有副部长邹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长中的一位副理事长。程裕淇担任理事长的阶段,夏国治副部长担任副理事长(当时有9位副理事长)。1988年以后的6任理事长都是地矿部或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理事长,而且有的并无学习或从事地质工作的背景,由于部长又是部里的党组书记,工作很忙,还要有一位副部长或副部级干部担任常务副理事长。这样做,名义上是加强领导,实际上是学术团体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义上是争取部里的支持,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理解;说是经过国务院审批,实际上你报上去了,能不批吗?理由总是可以找到的。

三、几份会章的回顾

中国地质学会章程是中国地质学会性质、宗旨、任务、行为规范的约定,是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指导和自我约束,可以说是学会的根本大法。中国地质学会章程从1922年成立起到现在经过十多次的修改。

中国地质学会的名称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条就写明了的,已经有90年的历史。学会的宗旨1922年章程规定为“促成地质学及其关系学科之进步”。这一宗旨的叙述既简洁又明了,这一记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几个章程和简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却修改为“团结全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学术技术经验,谋地质知识之提高与应用,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为经济建设服务”。其实学会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机构,至于“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政治任务。1953年,毛泽东在《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一文中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期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1954年的会章规定的宗旨是根据这种精神修改的。

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会会议赞成谢家荣的提议,取消永久会员,这样就在没有经过会员代表大会票决的情况下剥夺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会员并得到学会承诺的权利。

1957年的会章对学会宗旨修改为:“团结全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科学技术经验,开展学术讨论,努力使我国地质科学迅速达到世界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中提出“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并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次修改会章,对学会宗旨的表述是根据这些原则而进行的。

再一次修改会章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3月18~31日,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当时重提四个现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会章总则包括第一条表明中国地质学会的性质是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第二条表明中国地质学会的任务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团结广大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地质战线出成果、出人才,为地质科学技术迅速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在21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作出贡献”;第三条是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各种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自由讨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和检验经验。显然这条是总结“文革”及以前的经验教训,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背景下,写进会章的。1983年会章只作文字修改,内容与1979年会章基本相同。

1988年会章与1979年和1983年会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荐人才和改革的内容外,其他基本相同,这是因为此时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科协设立了青年科技奖,学会和全国地质部门的改革正在进行中。

1993年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制定的会章,第二条明确为宗旨,是这样陈述的:“本会宗旨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作风,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是由于中国科协提出了“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协精神,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提出了两个促进。此前,1991年民政部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科协于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国性学会组织通则,是按照《条例》和《通则》的要求,总则应概括为三个内容,一为本会性质,二为宗旨,三为任务,进行修改的。

1997年会章与1993年会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条本会性质,增加了中国地质学会“是发展地质科学的社会力量”“代表中国地质界参加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及其下属组织”。这样,就明确了中国地质学会在发展科学中的社会地位,对自己的职责作了限定。实际上,中国地质学会从来就是代表中国地质界参加国际地科联的活动,只是因为在北京举办第30届地质大会非常成功,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这里作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条宗旨增写了“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放在1993年会章的两个促进之间。这里的“成长”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质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进成为两院院士和中国地质学家走向世界,如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有关职务,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主持人,等等。

2000年的会章是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国务院颁布的修订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重新登记时,根据民政部提供的《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修订的,总则增加了中国地质学会的英文名称,增添了“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范”的内容,明确了“民主办会”的原则。将原会章中的“任务”作为“第二章”业务范围载明。整个会章的章、条均按《范本》重新调整。特别是载明“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以及挂靠部门国土资源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即认了三个上级管理单位。

2006年会章按1997年和2000年会章中总则第三条宗旨的四个促进,增加了第五个促进“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历年会章的变化,除了上述原则、宗旨以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变化,例如“任务”或“业务范围”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22年只说有一种刊物,名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9年会章有“本会得设奖章或奖金,以奖励地质学之有贡献者”,1942年会章增写了出版物有西文会志和中文地质论评。1954年会章专设一章“学术活动”另一章“刊物”,1957年会章增加了“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1979年会章专列“主要任务”一章列举了7项,1983年会章的“任务”一章,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仍为7项。以后几次修改会章大体都是这样改动。又如,关于会员,历年也有变化。

一个国家有三部分的组织,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国家的行政职能,由选民选举产生,是为选民服务的公务机关;二为企业,它以赢利为目的,同时为公民生产和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政府维护公民的权利,企业有自己的私利。中间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赢利的组织。学术团体是第三种组织中的一分子。它从政府“批发”服务,廉价或无价提供给公民。作为学术性团体,有别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也有别于企业的研发部门。它的业务范围是很明确的。早期的中国地质学会会章规定的“以促进地质学及其关系学科之进步为宗旨”既明确又简洁,也好记。后来的会章几经修改,增加了许多,实际上是这一宗旨的细化,或具体化,为什么“促进”原来是两个,后来增加到三个、四个和五个促进,越是具体,越是不全面,要不断补充。而且由此具体化反倒不确切。例如,1957年会章中说要“从事学术研究”,这应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任务。1983年会章中提出积极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实际上学会在咨询服务上不具优势,至于把“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作为宗旨写进会章没有必要,一是这种要求是每个个人、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业甚至政党都应做到的起码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应如此;二是这个要求是义务、是责任、是共识、是常理,不是属于宗旨的范畴。

会章要简单明了,要有个性,既要有规范,也要有灵活性;既要便于记忆,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个好的会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

以上对一份会员名录、一份历届理事会主要领导名单和历届中国地质学会会章,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是很肤浅的,可能存在错误。但其目的是为了中国地质学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组织特点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起到补充和协调的作用。

H. 第三部分 人才举荐及成果评选

人才 举荐及成果评选 TALENTS RECOMMENDATION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人才举荐及成果评选 TALENTS RECOMMENDATION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人才培养和举荐工作继续取得新成绩,一批优秀人才和成果脱颖而出,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评选第六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12月21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召开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会议,对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候选人进行终评。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候选材料进行了认真审阅、集中评议,经无记名投票,产生了第六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共15名。

获奖者是从全国各地勘行业部门、单位推荐的70余名候选人中,本着严格把关、公平公正、德才兼备、优中选优的原则,经过初评、公示、终评程序评选产生的,分别在各自领域为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地质调查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

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

2013年1月14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行业专家、院士召开评审会议,评选产生了2012年度全行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排名不分先后):

◆发现最古老的基干四足动物——奇异东生鱼

◆我国不同季风区古气候演化差异及成因机制研究

◆福建缺煤省基于滑脱构造理论的深部煤炭资源研究

◆彭水区块页岩气勘探项目

◆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2008ZX05002)

◆高成熟老探区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持续增储

◆冀东青龙山一长凝一带铁矿调查

◆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技术研究

◆贵州省黔东锰矿富集区深部大型一超大型锰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

◆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排名不分先后):

◆成都气田马井什邡区块侏罗系蓬莱镇组三段气藏天然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勘探与发现

◆哈拉哈塘超深层间岩溶碳酸盐岩大油田的发现

◆延川南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

◆西藏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成矿机理及找矿评价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浩尧尔忽洞金矿东、西矿段详查项目

◆广西德保县足荣扶晚矿区( 陇汤矿段、老坡矿段、 岜意屯矿段、孟屯矿段) 锰矿详查

◆河北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南区深部普查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煤田 (-800~-1500米)煤普查

◆河南省沿黄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普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多渠道举荐秀项优目和人才,为优秀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开展了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推荐工作。杨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侯增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郭旭升(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当选。其中,杨华获得“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12月14日,三位获奖者在颁奖大会上接受了表彰。

中国地质学会还开展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工作。经学会初审后向国土资源部推荐,其中,1项荣获一等奖,4项荣获二等奖,获奖比例再创新高。

6月7日,中国地质学会在京举行了“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孙枢院士、邱中建院士为由中国地质学会推荐的荣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第三届至第七届获得者代表颁发证书和奖金,朱立新秘书长介绍了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推荐评选情况。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I. 在矿产地质和找矿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和新经验

(1)在阿尔泰地区古元古代地层中发现了阿克吐拜克金矿床,开创了该区前寒武系中找金矿的先河,这一发现必将推动阿尔泰金矿事业的大发展。

(2)经充分对比研究,将哈巴河县赛都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带延伸到布尔津河边的山前地带——阿克别依提地区,确定了7个矿化蚀变体,经兄弟单位在2号矿化体上的工程查证,区内韧性剪切带及矿化蚀变特征均与赛都金矿一致,并圈出了金矿体,表明该地段地表矿化蚀变体为金矿体的反映。

(3)经过对昆贵铜矿的研究和查证,总结了铁热克提式铜矿成矿模式,指出哈巴河群的沉积地层中铜的高背景值为铜矿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矿质,奥陶纪—志留纪的火山活动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大陆处于伸展裂解的构造背景,围绕火山喷发中心,地壳中处于拉伸状态,使火山热液沿火山通道及火山通道周围的裂隙上升,火山热液不仅其本身含有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它对周围地层(褶皱基底)中的矿质起到萃取作用,使地层中的铜、金进入火山热液,上升到浅构造层次的有利部位,由于温、压的降低,使矿质得以沉淀,形成矿床。

(4)提出了构造异常区(带)在阿尔泰地区无论对金矿或铜矿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北北西向斜跨断裂、区域性断裂带的拐折部位、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分支断裂控矿都十分显著。如多拉纳萨依金矿,阿舍勒铜矿等都处于北西向构造带的北北西或南北向构造异常区。目前艾梅尔、铁热克提等矿区都在这样的构造异常区,应加大工作力度。

(5)对品位特别不均匀的金矿体,创造性地应用多种取样方法和多种测试分析方法,如捡块、刻线、刻槽、剥层和全巷法等取样方法,化学分析、人工重砂和混汞等分析测试方法相互支撑和相互检验,为全面肯定阿克吐拜克岩金矿床做出了贡献。

(6)根据阿尔泰晚古生代火山岩铜矿床的发育特征,提出了寻找同时代具有成因和空间联系的斑岩铜矿和斑岩铜金矿的可能性,其首选地区应该是阿舍勒铜矿外围。

J. 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属于省部级奖项吗

中国地质学会是于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
其挂靠单位才是省部级,所以比省部级要低,非常遗憾。

阅读全文

与中国地质学会2008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