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27

成果27

发布时间:2021-09-29 01:29:20

『壹』 李润霞的研究成果

1.《从超越的飞翔到回归的停泊——透视洛夫诗歌的思想内涵》,《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与研究》199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11期转载。
2.《反传统:后新诗潮的语言实验》,《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3.《历史与诉说历史——从电影<鸦片战争>看谢晋的历史观》,《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从消解走向逍遥的无地彷徨——20世纪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思》,《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
5.《“潜在写作”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0期转载。
6.《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江汉论坛》2001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2期转载。
7.《灵魂守望者的泣血之作——读散文集<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写作》2001年第3期。《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安徽文学》2002年第2期转载。
8.《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9.《一片诗心在爱心——论韦娅诗歌的创作主题》,《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全文收入《呼唤月光》一书,【香港】21世纪人文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0.《中国新诗研究的一个新高度》,《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20日。
11.《从潜流到激流——博士论文内容提要》,《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12.《热闹散漫的生命眉批与仪态万方的文化解析——近二十年大陆女性散文扫描》,【香港】《香江文坛》2002年第8期。
13.《近二十年的南开诗歌写作》,【日本】《蓝·BLUE》2002年第3期。
14.《一个诗人与一个时代——论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芙蓉》2003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5期转载。
15.《“年代诗丛”出版的深意与第三代诗人的归途》,《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2期。
16.《朦胧诗:一代人与一代诗的崛起》,《文艺评论》2003年第5期。
17.《历史与生命的长歌——论李瑛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创作》,《江汉论坛》2003年第9期。
《文学与文化》2003年第四辑。《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1期转载。
18.《纪弦<你的名字>赏析》,《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5期。
19.《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赏析》,《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6期。
20.《灾难与爱情——重读<倾城之恋>》,《青春阅读》2003年第9期。
21.《谈中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天津教育》2003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5期转载。
22.《<扎根>:一个“四不像”的东西——韩东访谈》,载《天津青年报》2003年9月21日。
22.《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诗兽——论黄翔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日本】《蓝·BLUE》2004年第2期。
全文收入《见证》一书,【美国】纽约柯捷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3.《在喧嚣中寻找诗歌的路标》,《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期转载。
24.《颓废的纪念与青春的薄奠——论多多“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日本】《蓝·BLUE》2004年第3期。
25.《关注边缘,重写诗史——从“文革地下诗歌”的概念谈起》,《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2期转载。
26.《渎神者的判决书——根子诗歌<三月与末日>赏析》,《扬子江诗刊》2004年第6期。
27.《新诗的“维新”与传统的“魔咒”》,《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6期转载。
28.《<绿衣人>:绝对的真实,绝对的虚构——王旭烽访谈》,《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1期。
29.《诗与哲学的起点——郑敏访谈》,《新诗评论》2005年第1期(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革命诗风中的另类诗意——论文革时期上海诗人群的诗歌创作》,【日本】《蓝·BLUE》2005年第1期。
31.《回归家园中的守望灵魂——论王英琦近十年的散文精神》,《南都学坛》2005年第2期。
32.《当代诗歌编选中的问题与方法——关于<朦胧诗新编>的讨论综述》,《南方文坛》2005年第2期。
33.《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8期转载。
34.《历史关结点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1辑(创刊号),巴蜀书社2005年版。
35.《细读根子诗歌作品》,《诗探索》(理论卷)2005年第1辑。
36.《平淡诗意中的历史追忆——解读于坚诗歌<纯棉的母亲>》,《诗探索》(作品卷)2005年第2辑。
37.《辛笛<风景>解析》,《海子<春天,十个海子>解析》,《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4期。
38.《论“白洋淀诗群”的文化特征》,《南开学报》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转载。
39.《中国新诗史写作的问题与方法》,《文学前沿》第10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0.《闻一多<也许——葬歌>导读》,《蔡其矫<川江号子>导读》,《诗刊》2005年第7期。
41.《站在民刊<今天>的起跑线上——重论朦胧诗的崛起》,【日本】《蓝·BLUE》2005年第4期。
42.《“文革”后民刊与新时期诗歌运动——以《启蒙》与《今天》为例》,《新诗评论》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3.《一个刊物与一场诗歌运动——论朦胧诗潮中的民刊<今天>》,《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4.《颓废的纪念与青春的薄奠——论多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2006年12月。
45.《现世生活的末日寓言——根子诗歌<致生活>赏析》,《名作欣赏》2007年第5期。
46.《2005-2006新诗纪事》,《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5月版。

『贰』 取得主要成果

1)针对松散含水层水文地质特点和不同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技术特点、使用条件,并通过在华北(北京潮白河、河北石家庄西马庄、河北保定清苑等)、西北(格尔木地区)和东北(黑龙江林甸地区等)等松散地层的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研究,分别建立了不同尺度下、不同埋深含水层空间结构精细探测的物探方法最佳组合技术方案。

2)通过国内外水文测井求取水文地质参数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求取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体系,编制了水文地质测井参数计算系统软件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同时开展了复电阻率新技术估算水力传导系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取得明显效果,为利用物探技术求取水文地质参数提供了新的手段。

3)通过大量的野外数据试验和理论研究,以先进的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为核心分别建立了采用不同的地球物理参数预测松散含水层含水量的预测模型,即除了采用含水层空间几何参数(厚度、埋深等)外,分别利用电阻率与激电参数、电阻率与弹性参数预测含水量的模型;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预测理论与体系;编制了松散含水层含水量物探方法预测系统软件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4)通过对常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预测单井涌水量的技术方法,编制了地球物理测井单井涌水量预测系统软件,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5)对建立的预测系统,通过在北京潮白河水源地、石家庄西马庄水源地和内蒙古河套平原五原县水源地等3个重点水源地的含水量预测结果与抽水试验数据对比,预测精度小于27%。达到了研究预期,形成了一种实用的新技术。同时,为了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在北京潮白河水源地建立公益性科研成果落地示范基地1个。

『叁』 章锦河的代表成果

⒈章锦河,陆林.中国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分析.地理科学,2003,23⑷.
⒉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⑵,105-109.
⒊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地理学报,2004,59⑸.
⒋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⑴:99-108.
⒌章锦河,陆林,凌善金.基于形象驱动的园林旅游规划.规划师,2004,20⑼:58-61.
⒍章锦河,张捷,李娜,梁玥琳,刘泽华.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地理研究,2005,24⑵.
⒎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地理科学,2005,25⑵.
⒏章锦河,张捷,梁玥林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5⑸.
⒐章锦河,张捷.观光旅游地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概念、测度与特征.经济地理,2005,12-16.
⒑ZHANG,Jie,ZHANG,Jin-he,et al. Plac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in tourist vernacular township.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XⅨ congress international assocation of empirical aesthetics. Edited by Hana Gottesdiener & Jean-Christophe Vilatte.2006.9.
⒒章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环经济与大别山生态旅游开发.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7.509-512.
⒓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06,⑹.
⒔章锦河,张捷.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⑵:90-96.
⒕章锦河,李佳佳,陈冬冬.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30⑹:712-717.
⒖章锦河,张捷,王群.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研究.地理研究,2008,27⑵:449-458.
⒗章锦河.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生态学报,2008,28⑹:2764-2773.
⒘章锦河.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成熟与完善,旅游学刊,2008,23⑻:9-10.
⒙陆林,章锦河著.旅游形象设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⒚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旅游环境影响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4
⒛章锦河,洪娟.《旅游市场营销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2

『肆』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7年,有哪些成就让你振奋

我觉的最让我们感到振奋和自豪的成就就是“两弹一星”,这让贫弱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它们的研制成果也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战无不胜的,是打不垮的,我们在高端科研方面都能通过自力更生创造奇迹,其他方面更是如此。

『伍』 池昌海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论文:
1·《谈谈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区别》 《修辞学习》,1990年第1期。
2·《谈谈修辞学的研究角度》 《修辞学研究》(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
3·《“吃”语言与“吃”文化》 《杭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1期。
4·《“吃”语符列与其负载的文化信息》 《宏观语言学》(英国),1992年第1期。
5·《广告创作中对传统文化非精华部分的渲扬》 《中国广告》,1994年第1期。
6·《社交障碍及克服障碍的途径》(译文) 《修辞学习》,1994年第1期。
7·《新闻标题实现简练表达的语言途径》,《’94语言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8·《徐迟散文语言分析》 《杭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9·《相声包袱与语用“预设”“含义”虚假》 《修辞学习》,1996年第3期。
10·《修辞的文化浸染与修辞研究的文化视角》 《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
11·《相声民族特色藉以实现的符号途径》 《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2·《相声包袱的构拟与语用合作原则的偏离》 《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3.《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 《杭州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
14.《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 《浙江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15.“洋名”综论 《’98语言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杭师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17.孔子的修辞观 《浙江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18.《史记》中具礼制价值的“死”义词语的语用选择的复杂性及其原因《修辞学习》,2000年第1期。
19.孔子的儒学修辞思想 《古汉语研究》, 2000年4期。
20.《史记》的修辞艺术与传统等级伦理文化 《 继承与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1.恰似一颗青橄榄,欲嚼欲啖涩难耐 《修辞学习》, 2001年5期。
22.《史记》同义词特殊修辞作用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23.《史记》中“死”义词语语义与分布特征分析 《汉语史学报》, 2002年第1期。
24.贬佛语汇与汉民族传统宗教心理关系论 《 语言与文化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5.二十年征婚启事语体特征变化分析 《修辞学习》, 2003年第1期。
26.二十年来征婚启事特征变项语言运用变化调查报告 《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3年第1期。
27.《史记》中副词“弗”功能特征分析 《古汉语研究》, 2003年第4期。
28.《史记》中副词“弗”修辞功能的计量分析 《修辞学习》, 2004年第1期。
29.托形格略析 (合作) 《修辞学习》, 2004年第5期。
30《史记》中助动词“可”、“可以”语法功能差异初探 《语言研究》, 2004年第2期。
31.温州话重叠动词分析 (合作) 《 浙江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32.当前杭州市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调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
33.常识与责任:传媒使用方言现象的语言学考察 《中国传媒报告》, 2005年第1期。
34.大陆征婚启事二十年来语言运用变化分析 《语言文字学研究》(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5年。
35.(S)+V得+NP+VP句语义指向与歧义分析 (合作)《 汉语语言学探索》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36.先秦儒家修辞思想的特点论析 《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37.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合作) 《江南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
38.《周易》的话语思想 《浙江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
39.《左传》名词活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0.在学科范式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 《社会科学报》(上海),2009年6月4日。
41.框架、概念和关联——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略谈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42.从述谓差异看“春秋笔法” 《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43.新论《诗经》中“兴”的特点与类型 《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4. 孟子的修辞思想 《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45.《春秋》笔法:句义成分关联与限定成分增添示褒贬 《福建师大学报》,2011年第2期。
46. 回指的修辞制约及其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1期。
(二)著作与教材
1·《汉字人机两用字典》(参编)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95年。
2·《汉语语言学》(参编)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3.《语言的逻辑分析》(参译) 杭州大学出版社 , 1998年。
4.《现代汉语通论》(参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1/2007年。
5.《史记》同义词研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6.《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2009年。
(该书被评为:浙江省2009年度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教材)
7.《现代语言学导论》(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2007年。
(该书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汉语研究新探》(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9.《陈望道全集》(10卷,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先秦儒家修辞要论》(著) 中华书局,2012年。

『陆』 郗志群的主要成果

《北京史百年论著资料索引》,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历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历史文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北京西城文化史》(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
《南锣鼓巷史话》(主编),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
《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 1.《李自成故乡考察记》(第二作者),《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2. 《关于<水经注疏>始撰起因及时间的探讨》,《文献》1995年第3期。
3. 《最近十年水经注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5期。
4. 《<汉书食货志上>补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5. 《八十年来(1915—1995)杨守敬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2期。
6. 《杨守敬学术浅识》,《光明日报·史学版》1997年8月14日。
7. 《论杨守敬版本目录学的成就与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
8. 《杨守敬致罗振玉一封信考释》,《文献》1998年第4期。
9. 《杨守敬版本目录学著述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一辑,1999年。
10. 《杨守敬传略》(上、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5期。
11. 《建国50年来北京书店业的发展与回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12. 《大古城遗址的现状及历史考察》(第二作者),《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2期。
13. 《北京史教学体系的优化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教研究》2001年第3、4合刊。
14. 《河北大古城遗址1999年考察报告》(第二作者),《考古》2001年第11期。
15.《<水经注疏>版本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6. 《杨守敬藏书中的和刻本及其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7.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举人朱卷谈起》,《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8. 《1915-1916年京兆地方自治述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2003年12月。
19. 《“人文奥运”与北京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普及状况调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0. 《京师八旗都统衙门の设置及び现状调查》,(日)满族史研究第2期,2003年5月。
21. 《2002年度妙峰山春香庙会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22. 《八旗都统衙门建置沿革考》,《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二辑,2004年9月。
23.《试论五代前期幽州的军事与战争》,《北京文博》2006年第1期。
24. 《“东富西贵”并不专指东城西城》,《北京青年报·原声讲堂》2006年12月15日。
25. 《“东富西贵”探微——兼论“东富”与漕运的关系》,《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
26. 《“东富西贵”的由来与异说》,《北京日报》第19版《理论周刊·文史》2007年5月4日。
27. 《(康熙)宛平县志版本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28. 《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战争频发的原因及特点》,《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9. 《建设“北京史”精品课程的过程与体会》,《走向教育创新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0. 《崇南商贾文化初探》,《前线》2008年第11期。
31. 《八旗值月旗、值年旗の设立とその机能》,(日)《满族史研究》第7号,2009年1月。
32. 《解读:不一样的南锣鼓巷》,《前线》2009年第2期。
33. 《平津战役中的平郊战场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4. 《北平和平解放中知识分子的作用》,《北京党史》2009年第2期。
35. 《北京古代的著名战争》,《北京历史文化漫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36. 《读<(康熙)顺天府志>校注本》,《书品》2010年第一辑。
37. 《简论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变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2期。
38. 《行礼、联谊与庆贺:团拜礼俗初探》,《历史教学》2010年第2期。
39. 《建国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0日第7版。
40. 《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研究》,《北京的文化名片——什刹海》,中华书局,2010年。
41. 《南锣鼓巷的历史沿革及地理特色》,《北京社会科学普及讲座集萃》,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
42. 《北京坛庙建筑与文化价值》,《前线》2011年第4期。
43. 《金代“细军”探微》,(日)《中国史学》第二十一卷,2011年10月。
44. 《<(康熙)宛平县志>价值初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2期。
45. 《“西涯”再考》,《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46. 《前门:百肆天街之变迁》,《前线》2012年第5期。
47. 《民国北京灾荒灾赈及其启示》,《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5期。
48. 《构建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的调查及设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

教学科研立项
1. “20世纪北京图书市场的发展与研究”(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项目(1999—2001)。
2. “北京战争史研究”(主持人01BJBLS017),北京“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01—2005)。
3. “中华大典·经济典”(参加),“十一五”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2006-2009)。
4. “观海堂书目整理与研究”(主持人07BZS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
5. “北京军事地理研究”(主持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07年)。
6. “北京乡土历史的教育与传播”(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项目(2008—2009)
7. “《北京史教程》”(主持人),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重点项目(2009年)。
8. “海淀历史文化研究”(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年)。
9. “关于构建什刹海大博物馆的思考”(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联项目(2012年)。
10.“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设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任子课题“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国际比较”主持人。
11. “明清皇家坛庙文献整理和研究”(主持人13LSA002),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3年)。

『柒』 中国航天有什么成果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捌』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书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哈达门沟和金厂沟梁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矿床进行重点解剖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查明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时代,进行成矿机制分析。在单个矿床解剖的基础上,对两个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本书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矿)时代方面

通过精确的成岩(矿)年龄测定,在哈达门沟金矿区,获得沙德盖岩体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1.6±2.1 Ma,西沙德盖岩体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2.9±0.82 Ma;获得哈达门沟金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86.6±6.1 Ma,金成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早泥盆世;矿区北部西沙德盖钼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6.4±3.3 Ma,钼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在金厂沟梁金矿区,获得对面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加权平均年龄140.86±0.71 Ma~142.65±0.44 Ma,对面沟细粒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138.7±1.2 Ma,西台子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26.8±0.87 Ma,金厂沟梁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58.6±1.6 Ma~261.61±0.94 Ma,矿区石英斑岩脉锆石LA-ICP MS谐和年龄为154.68±0.45 Ma。与矿脉相互穿插的黑云粗安斑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于成矿年龄,矿区南部对面沟铜钼矿化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31.45±0.93 Ma,西矿区深部钼矿化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244.7±2.5 Ma,加权平均年龄243.5±1.3 Ma。

2.稳定同位素方面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区δ34S变化于-21.7‰~5.4‰之间,极差为27.1‰,说明硫来源的复杂性,平均值为-10.6‰,表现出亏损重硫的特点,结合区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认为这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一套孔兹岩系,本身富32S,哈达门沟成矿流体中硫继承了这套太古宙地层中硫的同位素特点,并混有深部含矿流体的硫,所以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流体和变质地层。金厂沟梁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2.8‰~-0.6‰之间,极差为2.2‰,平均值为-1.61‰,长皋沟金矿区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1.5‰~1.2‰之间,极差为2.7‰,平均值为-0.15‰,二道沟金矿区含金硫化物δ34S变化于-0.7‰~2.3‰之间,极差为3‰,平均值为-0.08‰,三者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极差范围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点。

铅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计算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变化范围较大,表明铅不是在单一的铀、钍-铅系统中演化的,而是多阶段的,铅同位素的组成并非是正常铅,而是混合铅。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投点比较分散,表明哈达门沟金矿床铅来源的复杂性。金厂沟梁、二道沟、常皋沟三个矿区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参数均相似,说明它们成矿作用有着相同的过程。参数变化范围很小,说明铅来源单一。在铅构造模式图上,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投在地幔铅演化曲线和下地壳铅演化曲线之间,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地幔和下地壳。

氢-氧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金矿脉的δ18O‰在3.80‰~5.20‰之间,平均4.49‰,柳坝沟金矿脉δ18O‰在4.22‰~4.32‰之间,平均4.27‰,将结果投入δ18OH-δD图上,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变质水附近,说明哈达门沟金矿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和部分变质热液,后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厂沟梁金矿脉的δ18O‰在2.2‰~7.8‰之间,平均4.9‰,δD为-108‰~62.4‰,平均-86‰,二道沟金矿脉δ18O‰在7.4‰~7.9‰之间,平均7.6‰,δD为-110.9‰~-97.8‰,平均103.1‰,长皋沟金矿脉样仅有一件,δ18O‰为7.7‰,δD为-81.3‰,将结果投入δ18O-δD图上,三个矿区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下方,说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个样品投入变质水范围,说明流体继承了变质流体的性质。

3.流体包裹体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石英脉成矿温度在160~300℃范围内,成矿温度集中在200~280℃之间,平均236℃;盐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间,平均盐度9.80%NaCleq;密度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间,平均0.86 g/cm3;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对应静岩深度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静水深度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组分阴离子以Cl-和 为主,还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Na>K,含少量Mg2+

金厂沟梁含金石英脉成矿均一温度范围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间,平均294℃;盐度范围为0.18%~8.81%NaCleq,平均盐度3.79%NaCleq;密度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间,平均0.75g/cm3;成矿压力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对应静岩深度为(0.63~3.65)km,平均2.61 km,静水深度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液相组分中阴离子以Cl-和 为主,少量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少量Mg2+。对面沟铜钼矿754中段含矿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4℃~424℃,平均315℃,盐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对面沟铜钼矿床成矿压力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1.63~11.89 km,平均6.28km,静岩深度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钼矿化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315℃~393℃,平均356℃,盐度范围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间,平均0.66g/cm3。钼矿化石英脉成矿压力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静岩深度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矿机制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床形成机制:在泥盆纪早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这种伸展背景引发山前大断裂的活动,深部富钾含矿流体沿山前大断裂上升,在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在大断裂的次级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这种金钼组合型的矿床,后期有经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热液活动的叠加和改造,表现出本区成矿年龄多样性的特点。

金厂沟梁金矿床形成机制:燕山晚期,中国东部发生过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作用,这种减薄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陆壳,尤其是下地壳的重熔活化,发生了强烈的岩浆作用,并且导致壳-幔物质发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对面沟花岗闪长岩浆,在侵入过程中,从深部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岩浆期后,深部含矿流体的大量积聚,在岩浆热和流体压力驱动下,小部分进入先成岩体断裂,迁移富集沉淀成矿,如长皋沟金矿的形成;其余大量含矿流体,与地下水、变质水混合,并在运移过程中萃取高丰度变质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金流体,随物化条件改变,在合适空间发生沉淀成矿,最终形成现今这样的矿床,如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床。

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分别代表华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哈达门沟金矿床代表华北克拉通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的产物,而金厂沟梁代表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玖』 试验成果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通过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搞清了注入的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系统分析了注入井、采出井动态变化特征。

1.应用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

为搞清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温度、压力变化情况,在正常注入的情况下,录取了井筒内的压力、温度梯度资料。从测试结果看,液态CO2大约在1300m开始气化,气化后放热使温度梯度增大,压力梯度减小。井底压力为29.5MPa,折算井筒中液态CO2平均比重(相对密度)为0.89;井底温度63.8℃,比油层温度低22℃左右(图6-21)。

图6-21 压力、压力梯度曲线

2005年4月,对注气井进行了压力降落试井,累计关井576h,压力从29.85MPa下降到28.95MPa,压降速度为0.0016MPa/h。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和均质径向流油藏模型解释的结果见表6-30。两种解释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井筒储存系数很大,油藏渗透率很低((1.26~1.28)×10-3μm2),属特低渗透油藏。表皮系数低于-5.9,说明注入的CO2对近井地带地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表6-30 注入井芳188-138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2.注气压力较低、油层吸气能力较强

未压裂的芳188-138注气井自2004年7月以来,平均日注液态CO220~40t;注入压力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由2004年7月的13.0MPa下降到2007年的10.5~11.0MPa。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2口见气较早的井(芳190-136,芳190-140井)气油比上升,注气井注入压力下降幅度有所加快,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未压裂的注气井在日注液态CO220~40t(相当于日注水40~70m3)的情况下,比州2试验区压裂投注的注水井(平均日注水30m3左右)注入压力低5MPa左右。

另外,从州2试验区注水井与芳48注气试验区注气井霍尔曲线对比情况看(图6-22),未压裂的注气井注入能力是压裂投注注水井的4.8倍。可见,扶杨油层注气压力较低,吸气能力较强。

图6-22 州2与芳48试验区霍尔曲线对比

3.采出井见到较为明显的注气效果

试验区于2002年12月投产,截至2007年底累计注气20674t(0.413PV),累计注采比为2.93;累积产油9690t,采出程度6.09%,采油速度0.90%;综合含水7.0%。

(1)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油井见效快

由于CO2具有黏度和密度小的特点,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注气井和采油井间压力分布与注水驱高渗透油藏类似,注气井和采油井井底压力损失小,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大,从而使特低渗透油藏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试验区正常注气后,大致3个月左右,渗透率相对较高的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陆续见到注气效果,日产油稳中有升。而与之邻近的州2注水开发试验区自投产以来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未见到受效显示。如芳190-136井,2004年8月开始受效,日产油上升,到2005年7月上升到最高点2.5t/d,随后受见气影响,产量逐渐下降(图6-23)。

图6-23 芳190-136井日产油曲线

(2)产量恢复程度较高

试验区5口油井中,芳188-137井未压裂直接投产,初期日产量0.02t,其余4口井均为压裂投产,见效后产量恢复程度为44.1%~71.0%(表6-31)。2006年1月试验区产量恢复到最高,日产量达8.3t,产量恢复程度达61%。注气累计增加原油占总产量的57.8%。

表6-31 芳48试验区见效情况分析

受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高达1.89%,平均采油强度0.25t/d·m,是相邻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分析油井受效较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气驱控制程度高(100%),试验区只选取了主力层(FⅠ7)注气,该层为分布稳定的河道砂体,连通较好,气驱控制程度高达100%;二是注入速度高,2004年7月以来,试验区注入速度保持在0.15~0.18PV/a,使油井见到了较好的气驱效果。

(3)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规律递减

根据试验区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以来的实际产量(图6-24),进行拟合求解,得出试验区日产油量呈双曲递减规律,递减指数2.371,R=0.998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式中:qt为开始递减第t月时日产量;qi为递减前日产油;Di为初始递减率。

图6-24 实际日产油与计算日产油对比

(4)见气井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

2005年4~6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整体试井,芳190-136和芳190-140井关井末点压力分别为11.6和13.1MPa,明显高于其余3口井(表6-32)。由于这两口井为试验区的主要见效井,随着油井见气后地层压力上升;芳188-137井尽管井距较近,但由于该井未压裂,且受效较差,压力恢复曲线表现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特征;关井15d最高压力仅3.6MPa。

表6-32 注气试验井组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二)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1.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

2006年5月,以室内实验为基础,优选了性能稳定的F6气体为示踪剂,并进行了矿场试验,监测结果见表6-33。从表中可以看出,注入气体向芳190-140井推进速度最快(5.45m/d),芳190-136井次之(3.13m/d),芳188-137井较慢(0.99m/d),芳187-138井未见气,芳190-138井见气较晚,未检测到示踪剂。

表6-33 芳188-138井注气气体示踪剂(F6)监测结果

从示踪剂峰值看,芳190-140井最高(20792μg/m3),芳190-136井次之(256μg/m3),芳188-137井尽管见到示踪剂最早,但峰值最低(61μg/m3),表明注入的示踪剂优先向渗透率较高的芳190-140井运移,其次为190-136井和188-137井。示踪剂峰值高低与储层物性和气油比高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微地震气驱前缘监测技术

微地震法气驱前缘监测技术基于地球物理、岩石力学、信号处理及震波传输等理论和油田生产实际情况,通过监测注气引起微裂缝重新开启及造成新的微裂缝时产生的微震波,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一步确定监测井的气驱前缘、注入气波及范围和优势注气方向,为注气方案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8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图6-25),结合该井的注入数据及测井等资料,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CO2气驱存在主、次流两个方向,主流方向呈东南164.6°及西南260.8°两个走向,次流方向略呈北偏东43.3°走向。

二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形状呈不规则的“Y”字型,分析气驱前缘形态主要受该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注入CO2气推进速度不均匀,在东南及西南方向CO2气推进速度较快,在北西及北偏东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次之;而其他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相对较慢。

三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积约为7.6×104m2

四是芳190-140井和芳190-136井位于CO2气驱前缘的两个主流方向上,为主要见效井;芳188-137井为次要见效井,因为CO2气驱前缘向前发展的趋势明显且已接近该井;芳187-138井处在气驱前缘的次流方向上,但由于该井距气驱前缘相对较远,受效也不明显;芳190-138井的方向气驱前缘推进较慢,未见到注气效果。

3.脉冲注气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通过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搞清了扶杨油层非均质特征。为防止CO2气大量突破后造成资源浪费,改善注气驱油效果,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了脉冲注气方案(注气时关突破井,停注时突破井恢复生产)为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

设计了6套方案,考虑了不同的注入速度、注入量和脉冲周期(表6-34)。

图6-25 微地震测试结果

表6-34 脉冲注气方案设计参数

注:5∶2表示关生产井注气5个月,然后停注采油2个月。

从各方案预测的开发指标(表6-35)可以看出,脉冲注气开发效果主要与注气速度、注气量及脉冲持续时间有关。综合考虑,持续高速度大排量脉冲注气效果较好。

表6-35 脉冲注气开发指标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方案预测指标,采出程度最高的是方案F106,交替周期为6个月(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因此优选方案F106(注气速度为40t/d,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为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优选结果,2006年开展了脉冲注气试验,先后分3个段塞注入液态CO25239t。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注气压力略有下降。2006年脉冲注气后,前面两个段塞,日注气量在37t左右,注气压力稳定在12.5MPa左右;最后一个段塞注入时,注气压力下降到11.5MPa,下降了1.0MPa。说明注气井有较强的吸气能力,井组之间有较好的连通关系,停注期间采出井开井,恢复注气后注气压力有所下降。

二是见气井开井后,气油比下降,CO2利用率明显提高。以芳190-136井为例(图6-26),该井2006年5月因出气量大关井,焖井一段时间后,于2006年9月恢复生产。气油比由465m3/m3下降到130m3/m3。之后持续生产,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7年4月份的337m3/m3,比见气高峰期低210m3/m3。表明通过脉冲注气减小了注采压差,改变了地层流体的液流方向,使见气井出气量大幅度减小,降低了气油比,提高了CO2利用率。

图6-26 芳190-136井气油比变化曲线

另外,为进一步减少油井生产过程中造成的CO2损失,对油井开井制度进行了优化。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情况见图6-27,关井3d后恢复生产1d的产量最高。优选确定了关3d开井1d的生产工作制度,平均日产油1.0t左右。其余3口见气井与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也执行了关3d开井1d的工作制度。

图6-27 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产量变化曲线

可见,通过脉冲注气和油井生产制度优化,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三)气油比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芳48断块为非混相驱

1.气油比分析技术

气油比是评价注气驱油效果和效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由于芳48注气井组产量低,无法现场测试生产气油比。因此,我们通过对采出气的组分变化分析,对生产气油比进行了估算,在现场得到较好应用。

设原始气油比为GOR1,目前气油比为GOR2,CO2气未突破时地面气组成为y1i,其中CO2的摩尔含量为y1CO2,注入CO2气组成为y2i,CO2摩尔含量为y2CO2。设地面条件下气的摩尔体积为M(mol/m3)。那么未突破时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1m3;CO2突破后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2m3。采出气的摩尔数分别为:GOR1/M;GOR2/M。突破后的气相当于未突破时的气混入了一定量的CO2气,那么对采出1m3油来考虑,见气前后采出气中的非CO2气组分的摩尔量是相等的,因此有: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因此气突破后的气油比GOR2为: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利用该公式计算了芳188-137井、芳190-136井、芳190-138井、芳190-140井的气油比,2007年底,4口井的气油比在117~273m3/m3(表6-36)。

表6-36 4口见气井2007年底气油比计算结果

2.芳48断块非混相特征分析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混相驱的驱油效率远高于非混相驱,而注气开采的驱油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驱替压力。只有当驱替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时才能达到混相驱替。也就是说,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应用的界限就是最小混相压力。我国多数油田由于原油性质较差,达不到混相条件,只能是非混相驱替。在矿场实际过程中可通过气油比的变化特征判断混相或非混相驱替。

非混相驱替过程中,注入孔隙体积与气油比的关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气油比变化不明显,第三阶段气油比急剧上升。即气体突破前,气油比基本不变。突破后,气油比有所增大,但由于建立了油气混合带,随之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台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气油比才迅速增大(图6-28)。也就是说,在气油比迅速上升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性台阶。图6-28所对应的实验压力为20.6MPa,比混相压力(29MPa)低8.4MPa,为非混相驱替。

图6-28 芳48非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变化曲线

混相驱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则明显不同。由于混相驱替建立的油气混合带较窄,因此,采出端见气后,气油比迅速上升(图6-29),中间没有明显的过渡带。图6-29对应的实验压力为50MPa,比混相压力(29MPa)高21MPa,为典型的混相驱。

图6-29 芳48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曲线

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为芳48试验区的混相特征分析提供了依据。

试验区见气较早的芳190-136井的气油比变化曲线见图6-26。该井于2005年3月见气,之后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6年8月气油比达到最高(600m3/m3左右),这期间共注气11500t,折算地下体积0.23PV,后期由于采取脉冲注气使气油比明显下降。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判断标准,芳48试验区为典型的非混相驱。

(四)腐蚀状况监测表明,地面及井下管柱无明显腐蚀,满足了开发需要

2006年9月,开展了注气试验区腐蚀现状调查研究。对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线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并对这2口井安装了腐蚀试验试片。另外,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了J55钢腐蚀试验试片,进行井下腐蚀状况监测,取得了以下认识:

1.地面管道无明显腐蚀现象

从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道直管段及弯头部分剖开后的外观情况看,管道基本完好,内表面无蚀坑、破损、裂纹等现象,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2006年9月28日在这2口井的地面管线内部放置20#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除去表层油污后,仍可见金属光泽,试片表面无蚀坑、破损等现象,在试验期内腐蚀挂片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

2.井下试片腐蚀现象不明显

2006年9月28日,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J55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也未见腐蚀现象发生。

3.腐蚀速率评价

芳48断块注气试验井组现场腐蚀试验分析结果见表6-37。地面和井下试片均未见明显腐蚀,介质腐蚀性等级为低级,平均腐蚀速率为0.0028~0.0032mm/a。

表6-37 芳48断块典型介质现场腐蚀试验结果

分析芳48注气试验区地面及井下管柱腐蚀较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油井含水率低。芳188-137井、芳190-138井基本不含水,芳190-140井含水也在10%以下,这是试验井腐蚀较弱的主要原因;二是试验周期短,对腐蚀试验效果有一定影响。

(五)结论及认识

1)CO2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作为一项难采储量动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室内实验测得扶杨油层最小混相压力为29MPa,比原始地层压力(20.4MPa)高8.6MPa,结合现场试验气油比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芳48断块CO2驱油为非混相驱。

3)室内可行性评价实验和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研究,较好地指导了试验方案优化设计,矿场试验表明,方案符合程度较高。

4)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井筒中CO2的相态分布特征;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揭示了扶杨油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5)脉冲注气结合油井工作制度优化能够有效解决因储层非均质性强引起的油井受效不均衡,提高了CO2利用率;CO2吞吐作为注气驱油的一项引效措施,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6)注CO2驱油实现了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的有效动用,主要表现在油井见效快、产量恢复程度高,见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是同类型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递减。

7)适合CO2驱油的撬装注气装置、KQ65-35-FF注入井井口、油管防腐和油井防气工艺技术,基本满足了试验区开发需要。

8)油藏深部封窜技术抑制了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可作为提高注入气波及体积、改善注气开发效果的储备技术。

阅读全文

与成果27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