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郭守敬在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郭守敬(1231年—1316年)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数学、水利工程和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尤其在天文研究和天文仪器的制造方面享誉世界,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1977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又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的祖父郭荣是一位精通数学和水利的学者,对少年时代的郭守敬影响很大。
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界,探索事物的奥秘,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他的祖父与当时的几位大学者刘秉忠、张文谦等都是好朋友,还送郭守敬到他们手下去学习。20岁时,郭守敬就在水利方面初显才华。
郭守敬32岁那年,张文谦欣赏他的才能,郑重地将他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召见时,郭守敬提出六项发展华北平原水利的新建议,大受忽必烈的赞赏,被任命为水利官员,跟随张文谦到西北地区,修复了河套灌区上的许多古渠,使当地农业生产大获丰收。他后来官至工部郎中,成为元朝政府主管水利的主要官员,主持了京杭大运河的修复通航等重大工程。
郭守敬在主持水利工程时,经常要测量地形高低。经过研究,他以海平面为基准,比较了大都与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这是我国地理学上最早形成和运用“海拔”概念测地形的实例。
早在元朝统一全国之前,刘秉忠就提出应当修改历法,因为辽、金以来沿用的《大明历》年代久远,误差渐大。后来,忽必烈接受了这个建议,于1276年设立专门机构太史局来修订历法,并派张文谦、王恂和郭守敬等主持此事。
为了准确地观测天象,郭守敬首先动手研制天文仪器。他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在整个修订历法的过程中,郭守敬先后创制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景符、日月食仪、定时仪等十几种精巧的天文仪器。据《元史》记载,郭守敬研制的天文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1279年,由郭守敬设计主持,在大都城东南修建了一座观测天象的“灵台”,这是当时世界上设备最完善的天文台。
郭守敬用自己研制的仪器,在天文观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例如,他重新测定了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度33分5秒3,比以往认为的24度精确了不少;还测出了前人未命名的恒星1000余颗,使记录的星数从1464颗增加到2500颗,并编制了星表,而欧洲在14世纪文艺复兴前,仅测得1022颗。由此可见,郭守敬的天文观测业绩在当时确实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至元十八年(1281年),郭守敬等人经多年辛劳编成的《授时历》正式颁布。新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圈的实际时间相比,仅差26秒。这与现在各国通用的格利哥里历数值相同,但却早了300余年。因为这部历法的节气推算比较准确,对农业生产帮助很大,所以很快就被中国的一些近邻国家所采用。
郭守敬的科学成绩还有很多。他的著作有14种,共100多卷,可惜至今大都已失传。但郭守敬所取得的那些杰出成就,使他的英名永远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册上闪耀着光辉。
② 郭守敬在科学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是元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天文仪器的制造,同时,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古代集市图因为辽金以来的《大明历》已经使用很久了,误差越来越大,因此,忽必烈决定设局改定历法,命当时著名学者许衡、王恂、郭守敬负责这件事。郭守敬认为,要想制定精确的新历,必须首先制造和改制天文仪器。制造天文仪器是郭守敬在科学上取得的第一项成绩。
首先,郭守敬制造了简仪。简仪比以前所用的浑仪简单方便,但设计精确,刻度最小分格达到1/36度,观察结果也自然准确了许多。为了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食,郭守敬还设计了仰仪。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圭表是观察日中影长变化以决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天文仪器。郭守敬改革后的圭表,使观察的误差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景符是定影像的仪器。景符和圭表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观察太阳、星星和月亮。
利用这些仪器观察、测量所取得的成就,是郭守敬在天文学研究上的第二大成就。经过大规模地观察,他不仅测定了各观察点的纬度与夏至日昼夜长短,还测定出黄赤交角为29°90′(合今23°33′53″),这个数字与当时实际交角有极小的误差,但这被认为是科学上的一大进步。
在实际观察与天文研究的基础上,郭守敬等人编制出了著名的《授时历》。《授时历》采用的是一年为365.2425日这一观察研究数据,这个数据比地球实际上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仅差26秒。当时这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授时历》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郭守敬也有光辉的成就。这集中体现在他负责修建疏通的大都至通州的运河,极大地方便了南北的漕运。此外,郭守敬在数学方面也有成就,写了一些专著,可惜现在这些著作都失传了。
郭守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亲自从事科学实验,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十分勤奋,直到八十六岁去世时,他也没有中断自己的研究。
③ 郭守敬简介,做过什么贡献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修订历法,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郭守敬于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生于顺德府的邢台县(今河北邢台)。郭守敬父亲的情况史传未载,有可能是早逝。他是由祖父郭荣抚养成人的。
西夏治水:中统三年(1262年),因时任左丞的张文谦的推荐,郭守敬在开平府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他面陈关于水利的建议六条,每奏一事,忽必烈都点头称是,对他颇为赞赏。
④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1、数学:郭守敬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主要有:废除上元积年,以万分为日法,发明正确的处理三次差内插法方法,发明弧矢割圆术。
2、光学:郭守敬在创造的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中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原理,这在中国光学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
3、水利学:郭守敬率领民工开挖、疏浚原有河道,修堤建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复了长达四百余里的唐来渠和长达二百五十余里的汉延渠以及正渠十余条、大小支渠六十八条,同时更立闸坝,以有效控制进渠水量,圆满完成了疏浚修复河渠的任务。
4、天文学: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
5、地理学: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北京)和汴梁(今河南开封)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
(4)郭守敬的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郭守敬的一生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科学活动中,他精心观察客观事物的特点,从中掌据它们的发展规律;他能很好地发现和总结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从具体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提高;他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使自已的科学研究事业逐渐趋于完善。
但是,他从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经验,敢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实干,所以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⑤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方面
郭守敬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出了《授时历》为了编历,他一直就创制和改进了高表、候极仪、简仪、浑天象、立运仪、景符、仰仪、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而且费时很久。
结果在研究完成之后,现在为了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表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让这颗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不仅是这本历法,在太史令王恂去世之后,郭守敬接管太史院,有编了《推步》、《立成》、《仪象法式》等书。
(5)郭守敬的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郭守敬是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科学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卓越的,郭守敬从事科学研究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更是反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郭守敬的一生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科学活动中,他精心观察客观事物的特点,从中掌据它们的发展规律;他能很好地发现和总结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从具体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提高;他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使自已的科学研究事业逐渐趋于完善。
但是,他从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经验,敢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实干,所以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⑥ 郭守敬发明了什么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郭守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显露出了科学才能。那时他得到了一幅“莲花漏图”。他对图样作了精细的研究,居然摸清了制作方法。莲花漏是一种计时器,是北宋科学搜索家燕肃在古代漏壶的基础上改进创制的。这器具由好几个部分配制而成。上面有几个漏水的水壶。这几个水壶的水面高度配置得经常不变。水面高度不变,往下漏水的速度也就保持均匀。水流速度保持均匀了,那就在一定时间内漏下的水量一定不变,不会忽多忽少。这样,就可以从漏下的水量指示出时间来了。燕肃留下的莲花漏图,就画着这样的一整套器具。配制这套器具的原理不很浅显。燕肃所画的图,构造也不很简单。仅仅依据一幅图就想掌握莲花漏的制造方法和原理,对一般成年学者来说也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年纪才十几岁的郭守敬居然把它弄得一清二楚,这就足以证明郭守敬确是一个能够刻苦钻研的少年。在邢台县的北郊,有一座石桥。金元战争的时候,这座桥被破坏了,桥身陷在泥淖里。日子一久,竞没有人说得清它的所在了。郭守敬查勘了河道上下游的地形,对旧桥基就有了一个估计。根据他的指点,居然一下子就挖出了这久被埋没的桥基。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惊讶。石桥修复后,当时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元好问还特意为此写过一篇碑文。这时候,年青的郭守敬已经能对地理现象作颇为细致的观察了。那一年,他刚刚20岁。郭荣为了让他孙儿开阔眼界,得到深造,曾把郭守敬送到自己的同乡老友刘秉忠门下去学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当时他为父亲守丧,在张有读书。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更重要的是,郭守敬在他那儿结识了一位好朋友王恂。王恂比郭守敬小四五岁,后来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这一对好朋友后来在天文历法工作中亲密合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具体查看 http://ke..com/view/6089.htm#4,谢谢观看,
⑦ 科学家郭守敬主要贡献在什么方面
郭守敬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出了《授时历》为了编历,他一直就创制和改进了高表、候极仪、简仪、浑天象、立运仪、景符、仰仪、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而且费时很久。
郭守敬主要贡献在哪个方面
1天文学家郭守敬生平
郭守敬自幼就继承了祖父郭荣的家学,致力于攻研算学、天文、水利等方面的东西。左丞张文谦推荐郭守敬,让他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这才有了机会向忽必烈陈述水利建议六条,讲完之后忽必烈非常赞同,郭守敬即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
郭守敬在西夏治水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元朝很多的水利方面的问题都是郭守敬解决的。在元朝有很多的仪器都是金朝时留下了的,导致计时不准确和破损。忽必烈就让郭守敬将这些仪器进行改造。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其实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出了《授时历》为了编历,他一直就创制和改进了高表、候极仪、简仪、浑天象、立运仪、景符、仰仪、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而且费时很久。结果在研究完成之后,现在为了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表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让这颗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不仅是这本历法,在太史令王恂去世之后,郭守敬接管太史院,有编了《推步》、《立成》、《仪象法式》等书。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唐、宋时,曹士等试作改变。《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2郭守敬做过什么贡献
1、郭守敬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
2、郭守敬在创造的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中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原理,这在中国光学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
3、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他所从事和领导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其中较为知名的即为四海测验。
4、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北京市)和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
5、郭守敬为完成《授时历》工作创制了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仪器,四件可携至野外观测用的仪器,其名载于齐履谦所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分别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十二种(但史书记载中合计仪器总数为十三件,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⑧ 你知道郭守敬的科学成就都有哪些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其它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
⑨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9)郭守敬的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