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测谎

成果测谎

发布时间:2021-09-26 23:57:00

1. 那个预言2020年地球有灾难,并通过测谎仪的男孩,如今去哪了

天文地理是一门有意思的科学,很多小孩子都对它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少年,他出生于公元78年,公元88年才10岁的他就能“五经贯六艺”,有过目能诵的本领,他有非常多的爱好,特别喜欢的是科学,小小的他就能读懂:“北斗指东,天下皆春,北斗指南,天下皆夏,北斗之西,天下皆秋,北斗指北,天下皆冬”的真正含义,他还用少年的眼光绘制了一副星象图。

有人想通过之前的线索找到这个男孩,却再也打听不到他的消息了,那个曾经预言过地球的小男孩从此变得无影无踪。

2. 大学毕业论文,怎么修改可以躲过防抄袭软件啊,哪个高手能帮忙改下最好呀.

躲过防抄袭软件密诏大全:

密招一:改写

这招躲避“论文测谎仪”的方法听起来有些笨,但却很“实用”。“不是论文不能抄,要看你会抄不会抄!”(很经典的一句话)

东拼西凑其实并没有过时,关键在于要仔细,不能露出马脚。首先在不同的资料当中找到我需要的东西,然后把每句话变变句式,换换说法,加一些解释性的扩充,略作增删,最后把这些部分组织到一起,论文就大功告成了。虽然繁琐一点,但是最后出炉的论文,绝对就像去韩国做了整容手术,焕然一新!再牛的论文测谎仪见到这论文,估计也只会叫好了。

多加参考书目,把脚注一通乱加,那就是双重保险了!”有的时候,东拼西凑出一大段话,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改写更好,就干脆给这段话原封不动地加上一个引号,然后再给这段话编一个相应的脚注。首先,‘引用’部分不算作抄袭,论文测谎仪’会自动剔除;其次,老师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检查我的每个脚注是否真实。这样一来,我的抄袭怎么可能被发现呢?当然,这个是有点风险地。

密招二:翻译

要抄,就不能留下任何痕迹。这个方法更加繁琐,但也更加保险,那就是翻译。跨语言的论文测谎仪貌似还没有研发出来。那就赶紧行动吧,不然过几年就没机会了。广泛查阅外文资料,挑出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按照一定框架合在一起,一篇拼凑的英文论文就诞生啦!再把它翻译成中文,毕业论文不就有着落了吗?爷就是抄袭的,论文测谎仪你能把我咋地?

这种方法对英语水平有很高要求,不过,英语一般的同学也有自己的“门道”。有些同学付钱给学校里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请他们对自己的“双语论文”全程把关。“很多学校的墙上贴着这种小广告,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人操刀论文,价格也不菲,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密招三:取巧

改写也好,翻译也罢,都是体力活。一万字的论文,如果字字改写,句句翻译,恐怕论文没写完,已经是人比黄花瘦,华发上鬓头了。理工科学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为“理工科的论文,变变数据图表啊,变变操作环节啊,就可以变成自己的东西了,论文测谎仪根本查不出来”。理工科的个人成果要好出一些,数据不一样,画图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自己写个软件,下载一个源代码,然后根据需要加以修改,就能把代码变成自己的啦!最后用自己的框架搭建起来,毕业设计就完成了。

密招四:Google新用

如果说以上所有同学的“反反抄袭”密招都还在大家的理解范围之内的话,那么这种“反反抄袭”法,则让人瞠目结舌,以为自己遇到了火星人。

这种方法,命名为“Google法”。“所谓‘Google法’,就是找一篇现成的论文,把论文的每一段都用Google在线翻译成英文,然后将翻译好的英文用Google在线翻译全部转回中文。猛地看上去,跟原文差不多;可是仔细一看,其实每句话都不一样!只要自己再把少量的语病改一改,就大功告成了。”

提交论文之前,上淘宝网,有很多卖家会提供论文检测服务!卖家也持有类似的论文测谎仪软件,通过卖家可以查看自己的论文有哪些破绽,再把露出马脚的部分精心修改。这样一来,把毕业论文交上去,就不会有什么风险了。有很多同学都准备这样做,花钱买个放心呗!

免费的防抄袭软件你可以去附件资料中找。

3. 请问现在人类可以用什么手段大概地探知一个人的思维想法

多参量心理测试仪,就像天平一样,精确地测量着人的心理变化痕迹的深浅,使无形的、看不到的东西变为有形、看得到而且能量化。而只有当它们应用于公安、司法、检察、海关部门时才俗称之为“测谎仪”。

追溯:从脉搏甄测开始

测谎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希腊医师埃拉西斯图特(Erasistrautus)最先注意到用脉搏甄测谎言。他为叙利亚王子阿泰尔克斯把脉,传言王子与年轻漂亮的继母斯瑞尔德娜爱斯坠入了爱河,王子为此变得消瘦而憔悴,国王以为王子得了可怕的疾病。埃拉西斯图特边与王子谈论王后的美德边为他把脉,之后,告诉国王王子没有生病,只是试图隐藏对王后的强烈感情而已。

早在189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朗布罗梭就最先开始使用原始的“测谎仪”从事犯罪侦查工作了。他所应用的“测谎仪”称之为“水力脉搏记录仪”。

1921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市警察局的拉森组装了一台可记录血压、脉搏振幅与呼吸模式相关变化的便携仪器。约翰·拉森从 1921年到1925年做了很多测谎测试。他的仪器现在被放在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斯学会。30年代,拉森的助手基勒研制了新型的基勒测谎仪,皮肤电阻作为第三通道增设到基勒测谎仪中。这是第一台能把呼吸、皮肤电阻、和心脏反应都组合在一个比较单元的测谎仪,并申请了专利,在美国军方、警方推广应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谎仪。

今天的测谎仪和远古的脉搏测试可谓一脉相承,只是更复杂、更精确、更系统化而已。

聚焦:测谎仪测什么?

测谎实际上是通过向被测试者通过皮肤电阻、呼吸波和脉搏波(血压)三项主要参量来测量人们的心理变化。

皮肤电阻,是反映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变化的最有效、最敏感的生理参数,它通过测量人手心发汗的程度了解人心理紧张状态的变化。反应幅度大,灵敏度高,不易受大脑皮层意识的直接抑制,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并得到普遍承认的心理测试指标。

呼吸波,是反映人心理变化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人紧张时,呼吸会下意识地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深呼吸、屏气、呼吸节律加快或变慢等。当大脑皮层兴奋性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呼吸波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自己意识不到的。

脉搏波(血压),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广泛地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下丘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部位,是对机体各内脏机能进行整合的较高级部位,在发怒、恐惧等情绪反应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紧张状态和情绪的变化, 会相应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事实上,人在心理紧张时,心脏脉搏输出量增加,心律加快,使脉搏波的收缩压上升。另外,人的紧张心理对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带来影响,使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脉搏波的舒张压上升。这些在图谱上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不象影视作品中所给我们的概念一样,测谎仪并不是在测试谎言,它实际上只是在记录真实的心理变化痕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武伯欣给了测谎仪这样一个定位。“测谎技术原理来自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首次发现的一种人类生理现象。即人的心理反应将会被人体内的生理变化所显示。举个例子,如果你经历了一些恐怖的事情,通常你会感到一种很不舒服的寒意,不自觉地冒冷汗,或者声音和肌肉不由自主地颤抖等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由你内心察觉到的危险所引起的。 如果有人问及你是否犯有某些错误行为的问题,而你又的确犯过,你会禁不住回想起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此时,如果你承认, 你将受到惩罚,如果你否认,就是在说谎, 使你冒着被揭穿的危险。在测谎过程中,危险的是你的身体将出卖你。”

测谎是人机结合的一种活动,测试程序第一步就是测试问题的设计,它决定着能否得到被测试对象关于测试问题所作回答的真实性的准确结论。

在正式测试之前,测谎员要以非审讯的方式与被测试人进行谈话,他会提出一些问题以扩大来自测试对象方面的信息。在测前谈话中,测谎员要向测谎对象作出明确的表述,使其思考在测试过程中将被问及的问题。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测谎问题的设计。测谎员的能力决定着测谎问题的选择和能否明确表述。这关系到被测试对象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肯定,也关系到能否使测试对象感觉到问题的压力。

在测试过程中,所有的测试问题都要求测试对象认真考虑,以确保他能用“是”与“不是”回答每一个问题。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测谎员将进行三至五组独立的测试, 每一组都包含着相同的问题,但是在设计上有所不同。测谎员的目的是通过使用一些假设的问题强化测试对象对主题问题和陪衬问题反应上的区别。

然后开始正式测试,血压或脉博可用标准的血压计测量,它同医生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办法基本相似。呼吸方式则利用两条分别围系于胸部和腹部的带子,通过监测和记录测试人的呼吸所带来的伸缩力的变化进行测量。皮肤电阻被称作GSR(Galvanic skin response),是在被测试人的皮肤上放置二个电极(通常是在二个不相毗连的手指上进行),测量人通过计算机测谎系统监测和记录被测试人在测谎过程中皮肤电阻的变化。测谎仪的记录笔在测谎图表上描记出被测试人的心理变化曲线。在计算机屏幕上和测谎图表上显示并描记的四条曲线中,有两条为呼吸方式描记,一条用于描记GSR,一条表示血压和脉博,称为心电描记。完成测谎之后,测谎员将对这四条曲线进行研究和分析, 并作出测谎结论。

整个测谎过程看似简单,真正的功夫全部凝聚在测谎结束后的分析中。

传承:心理测试在中国

中国测谎仪的发展史非常短暂,1990年,国家科技成果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的一项旨在帮助射击运动员心理测试训练的仪器闯入了公安部科技司官员的眼睛里。原来,这项仪器的功能和原理竟然和国外文献上记载的“测谎仪”惊人地相似。熟悉射击运动的人都知道,在射击比赛中,心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无怪乎悉尼奥运会我国射击运动员陶璐娜获得金牌后第一个要感谢的是她的心理辅导专家。当时受国家体委委托,自动化研究所研制了我国第一台(PG-1的前身)多参量心理测试仪,不少射击名将都曾是这种仪器最早的使用者之一。

发展到今天,中国的测谎仪目前处于何种境地?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心理测试中心培训部宋立波工程师,宋老师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生产心理测试仪的公司为数不多,只有包括北京同方神火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公大九鼎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中科院心理测试中心在内的六家单位,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从技术手段上来讲,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技术水平基本可以和国际接轨,比如中科院研制的PG系列,北京同方神火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LY型6导测谎系统、TH型6导测谎系统和SPS-4000型4导测谎系统,其中的TH型软件包括了自动评分系统,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北京公大九鼎心理咨询中心推出的PGA99型心理测试仪减少了外部旋钮,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4. 傅根跃的科研成果

1. Fen Xu , Yang C. Luo, Genyue Fu , Kang Lee. Children's and al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ying and truth-telling.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9. Volume 18 Issue 4, P307 - 322
2. Haiyan Wu, Xiaoqing Hu, Genyue Fu (2009)Does willingness affect the N2-P3 effect of deceptive and honest responses? Neuroscience Letters, 467(2):63-66
3. Heyman, G. D.,Fu, G., Monica A.& Lee, K.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ume 27, Number 4, November 2009 , P 875-890
4. 2009年 测谎的 ERP 研究进展与趋势 《中国临床心理学》2009年第17卷第2期 P194-196 (胡晓晴,傅根跃)
5. 2009年 幽默加工的脑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第17卷第1期 P112–117(伍海燕 傅根跃 臧燕红)
6. 2009年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17卷第1期 P118–125 (胡晓晴 傅根跃 施臻彦)
7. 2009年GKT原理的卡片测试范式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9,32 (1) :173 – 175 (傅根跃 马艳 丁晓攀)
8. Fu, G., Evans, A. D., Wang, L., & Lee, K. (2008). Lying in the name of the collective good: A developmental study. Developmental Science, 11(4), 495-503.
9. Heyman, G. D.,Fu, G., & Lee, K.. (2008). Reasoning about the disclosure of success and failure to friends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4), 908-918
10. 2008年 儿童对心理特质信息来源的评价 《心理科学》2008,31(3):754-758 (丁晓攀 傅根跃)
11. 2008年 GKT原理的模拟犯罪测试范式实验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6卷第5期 P481-484 (傅根跃 马艳 丁晓攀)
12. 2008年 GKT测谎模式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6卷第1期 P106-109 (傅根跃 马艳 丁晓攀)
13. 2008年,视错动觉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21(1):70-72 (丁晓攀 俞秀梅 马剑虹 胡华敏 傅根跃)
14. Gail D. Heyman, Genyue Fu & Kang Lee Evaluating Claims People Make about Themselves:The Development of Skepticism Child Development 2007 Vol. 78, No.2, 367-375
15. Genyue Fu, Fen Xu, Catherine Ann Cameron, Gail Heyman & Kang Le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Choices, Categoriza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ruths and 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vol 43, No.2, 278-293
16. Genyue Fu& Kang Lee. Social Grooming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Emergence of flattery behavior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2 (2007), pp 255–265
17. 2007年 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述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04期 第32卷(总第151期):30-34 (傅根跃 王丽)
18. 2007年 不同奖励条件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影响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年 Z1期 (傅根跃 王丽)
19. 2007年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4期:15-21(王玲凤 傅根跃)
20. 2006年假想的道德两难条件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抉择心理科学2006年32卷5期P1049-1052(傅根跃王玲凤)
21. 2006年测谎中皮肤电反应的认知效应初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14卷3期P286-288,291(陈昌凯傅根跃倪晓峰杨持光)
22. 2006年儿童对有关心理特质的自我报告信息的评价心理科学2006年29卷2期P392-394(傅根跃丁晓攀)
23. 2006年孤独症相关脑机制的研究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2期P56-61(孙永珍傅根跃)
24. 2005年 为集体或个人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心理科学,2005年 28卷 4期 P859-862(傅根跃 王玲凤)
25. 2005年,测谎问题中的“情绪成分”对皮肤电反应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Vol.13,第3期321-323页(傅根跃,陈昌凯,缪伟,倪晓峰)
26. 2004年, 犯罪知识测试(GKT)测谎模式及其变式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Vol.12,第4期410-413页(傅根跃,马艳,缪伟)
27. 2004,唐氏综合症患者的语言与短时记忆特点研究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四期:13-16。(赛燕燕,傅根跃)
28. 2004,学校教育对小学生性别刻板印象发展的影响与塑造,外国中小学教育,第二期:36-39(马艳,傅根跃)
29. 2003,幼儿面子谎行为和面子意识研究,心理科学,Vol. 26, No.6 : 1039-1042(傅根跃 孙永珍)
30. 2003, 我国孤独症研究的现状,中国特殊教育, 2003-10-1, 2003 年第5期P81- 84(孙永珍 傅根跃)
31. 2003, 儿童疼痛应对问卷的初步编制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第九期P568-569(谢敏芳 傅根跃)
32. 2003,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的认知,心理科学,Vol. 26, No.4,(王玲凤 傅根跃)
33. 2003,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Vol.11 No.2:128-129(王玲凤 傅根跃)
34. 2003,6岁儿童面子谎及其熟悉度与权威效应初探,应用心理学,Vol.9 No.1:24-28,(傅根跃 蒋培丽)
35. 2003,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心理科学进展, Vol.11 No.1:108-115。(傅根跃 陈昌凯)
36. 2003,画人智力测验研究报告,在孟庆茂、车宏生、冯伯麟编:第四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心理与教育测量展望》,116-126,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傅根跃)
37. 2003,画人智力测验适用性的初步研究,在孟庆茂、车宏生、冯伯麟编:第四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心理与教育测量展望》,370-383,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朱倩云,傅根跃)
38. 2002,威廉斯综合症及其研究现状,应用心理学,Vol.8 No.4 P56-60(赛燕燕、傅根跃、赵正言)
39. 2002,小学儿童集体主义意识研究,心理科学,Vol.245 No.5:612-613(傅根跃 陈昌凯 胡优君)
40. 2002, 画人智力测验方法的应用价值 , 浙江预防医学 , 2002 年08期 P50-52(杨仁志,傅根跃)
41. 2002,画 人 智 力 测 验的城乡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Vol.10 No.1:54-55(朱倩云,傅根跃)
42. 2001,Chinese and Canadian Alts’ Categ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ie- and Truth-Telling about Pro-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32 No.6:740-746(SSCI收录,第一作者)
43. 2001,Taiwan and Mainland Chinese and Canadian Children’s Categ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ie- and Truth-Telling: A Modesty Effect,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19:525-542(SSCI收录,第三作者)
44. 2001,小学儿童谦虚行为的发展研究,应用心理学,Vol.7 No.1:19-24(傅根跃 陈伟伟)
45. 2001,一个团体投射测验的介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Vol.9 No.4:303-306(郭洪芹 傅根跃)
46. 2001,成人依恋问卷(AAQ31)的初步试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Vol.9 No.3:190-192(李菲茗 傅根跃)
47. 2000, 小 学 儿 童 对 谦 虚 的 道 德 评 价,心 理 科学,Vol. 23, No.5:581-585(傅根跃 陈伟伟)
48. 2000, 弱 智 儿 童 语 言 障 碍 调 查,应 用心 理 学2000. 12 Vol 6 (1) P70-75 (傅根跃)
49. 2000,Taiwanese, Mainland Chinese and Canadian children’s and alts’concepts and moral evaluations of lie- and truth-telling: The modesty effect,XVIth Biennial Meetings of ISSBD。(第三作者)
50. 2000,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XVIth Biennial Meetings of ISSBD。(第一作者)
51. 2000,Chinese Children’s Concept and Moral Evaluations of Lie- and Truth-Telling,XVIth Biennial Meetings of ISSBD。(第二作者)

5. 怎么一次性通过论文查重,有啥技巧

翻译外文法

在写论文之前大家一般都会去查阅与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查阅文献资料时,不一定要国内的资料,可以借助工具到国外找资料,论文查重系统收录的比对资源基本上都是国内的,所以用国外的文献资料更容易通过查重一些。大家在用的时候,将这些外文翻译成中文,再简单修改一下,理顺下语言逻辑,这样就可以了。

改动措辞法

我们在找这些文献资料时,尽可能多找一些,这样选择的余地更大,论文前后的衔接也会更顺畅一些。在放入论文中时,不要不加修改直接就用,即使你是找了很多不同文章拼凑起来的,这样重复率也会很高。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修改,比如改动原来的句式、替换关键词和表达方式等。

利用翻译软件

如果有些内容确实很好,想用到论文中,但是网上很多重复内容,没办法直接用,我们可以找一个翻译相对准确的软件,把这部分重复内容放进去翻译成其他语言,比如英语、日语等等都行,然后再把这些翻译过来的内容翻译回中文,最后通读一遍,对不够通顺或者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如果重复率还是比较高,可以再多翻译几次。

转换图片法

我们还可以通过将重复内容转换成图片的方式来降低重复率,在将文字转换成图片时,要注意整篇论文的字数,防止论文字数不达标,因为系统只能统计到非图片形式的文字。网上很多论文查重系统是无法识别图片上的文字的,也就无法检测出重复率,即使是知网vip5.3系统,也无法完全识别出图片中的文字。

原创法

这个方法就不用多说了,论文原创度提上去了,重复率自然就降下来了,便能够快速通过论文查重。

6. 卡斯帕·温伯格的成就

《福布斯》主席(1993-2006)
《福布斯》杂志出版商(1989-93)
外国情报咨询委员会(1988-90)
美国国防部长(1981-87)
柏克德副总统和总法律顾问(1975-80)
美国健康教育福利部(US Secretary of Health, Ecation, and Welfare)部长((1973-75)
美国董事、管理和预算办公室(1972-73)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1970-72)
加利福尼亚洲的官方财务总监(1968-70)
加州众议院议员(1952-58)
《旧金山纪事报》智囊团评论家
柏克德董事会成员
百事可乐董事会成员
伊朗军售门
妨碍国会
作出虚假陈述
被总统乔治·布什赦免(1992.12.24)
青铜星章
“总统自由奖”奖章(1987)
国际安全领袖奖(1982)
大英帝国的骑士(1988.2)
波西米亚的种植园
福布斯总统竞选委员会(Forbes 2000)①
乔治·艾伦的朋友
肯尼迪中心受托人(过去)
当代研究学会(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理事会成员
国家公共利益法律中心董事会
美国新世纪工程
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
美国年轻一代基金受托人委员会(Young America's Foundation Board of Trustees)
φβΚ社会(Phi Beta Kappa Society)
哈佛大学(The Harvard Crimson)
通过测谎仪测试(1992.5)
葬礼:理查德·尼克松(1994)
葬礼:罗纳德·里根(2004)
犹太血统
①这里是指Steve Forbes' Presidential campaign committee,不要与福布斯富豪榜混淆。

7. 公安利用测谎仪骗供他们说测谎仪是精确无误的我伩以为真我说了两句火是我点的瞎话

首先你得确定火是不是你点的,你说的是不是瞎话,其次测谎仪测谎原理具有一定科学性,虽然不能当证据使用,最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不是仅靠口供就可以确定犯罪事实的,法院也不是孤证就可以定罪的,没有犯罪就说没有犯罪,犯了就如实交代,不要赌气说违心的话。

8. 什么是论文测谎仪

这是有关它的新闻 应该对你有帮助 呵呵

什么是论文测谎仪?

浙江大学发生的“贺海波论文剽窃事件”一度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浙江大学再次明确表态: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查清一起,处理一起。而贺海波本人也已被解除聘用合同。

尽管这件论文剽窃事件最终得到处理,然而,从整个事件被发现的过程看,发现某人论文存在剽窃嫌疑的预防机制并不存在。只有先发现,然后才能再谈查清与处理。

2008年年底,一种名叫“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软件在经过近两年攻关后研制成功并在高校等科研单位推广使用。 这一消息,早已在高校应届毕业学生中间传播,他们形象地为它取名“测谎仪”。

这个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范围涵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工具书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等。只要将任意一篇文章与对比资源库中的文献进行比对,这套系统便能检测出哪些词句或者段落跟以往的论文有雷同之处,甚至详细到了哪些字跟以往的论文有雷同之处。根据总复制比的不同,系统会用不同的颜色反映。这套系统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文献,可供高校检测学位论文和已发表的论文,并支持各高校自建比对库。

目前,这套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同方知网共同研制的学术“测谎仪”,已在国内高校推广。而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自主研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软件,目前已在全国20多所高校院系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两个版本的测谎系统由于对比库不完全相同,一篇被检测论文的抄袭率结果也可能存在偏差。

近来,高校毕业生进入最后答辩期,在已经推广使用学术论文检测系统的高校,学生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段时间总有消息传来,谁的论文被检测出超过30%,那意味着论文答辩被推迟,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也要相应延迟。”化名孙晓的一位高校本科生告诉记者,30%是他们学校界定是否抄袭的检测上限。

据了解,检测系统会将文献综述部分、正常引用部分自动剔除,剩余部分只要有10%相似,就将视为抄袭。但一些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都将10%的标准调至30%。

悄然蔓延的“生意”

据武汉当地的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院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启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武汉大学的一纸通知引起了一些学生的紧张,有人甚至开起了如何应对反剽窃系统的“研讨会”,研究如何从论文行文、引文规范等技术层面上规避该系统。有学生提出了反“反剽窃”的“杀手锏”:将论文由文字格式转为图片格式。

就在学生们动用“聪明才智”想办法骗过“测谎仪”的检测时,网络上一种专门帮助学生检测其论文是否过关的服务已经悄然诞生。在淘宝网,键入“学术论文检测”,即可搜索到卖家提供的检测服务,服务的收费从10元到90元不等。

在一家店铺记者看到,店家提供的产品只有两种——学术论文检测和下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论文网站的各类论文。从卖家的交易记录显示,这家注册开店不到3个月的店铺,已经做成了近200笔生意。而在买家使用“论文检测”软件后的评价中,一位注册名为“粉怒的兔子”的买家表示,“跟学校测的有3%~5%的误差,还是准的。介绍了几个同学来测了”。

记者在与卖家的交流中了解到,这种软件之所以会与学校检测产生误差,是因为资料库在不断更新,如果使用检测比学校稍早几天,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该店主再三叮嘱记者,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学校正在使用哪个系统,系统不同,意味着对比库不同,因此得出的检测结论也会差别较大。

在使用过该店检测服务的买家评价中,绝大部分人都给与了“好评”,有不少人甚至明确表示,会介绍同学来。

而在另外一家提供此类服务的店铺,店主链接的博客中,很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提供的检测系统——武大ROST论文检测系统与大部分高校使用的CNKI检测系统的不同之处:CNKI的文献库覆盖2000万篇文献,我们覆盖了188亿个网页和490万篇论文文献,所以我们针对网络信息内容检测会比较全面。CNKI只给出一个总的相似度,并没有详细的抄袭位置的显示。我们的系统会给出一个详细的检测报告,能够显示每一文本段与现有文献的相似度,描红显示高相似文字部分,并且有专用的阅读器,可以方便地查看检测结果,并定位到你的论文的相似度较高的位置,方便用户进行修改。

在博客留言中,基本都是用过此软件的人对博主的感谢:感谢你们!感谢了,我(论文)也过了。谢谢,俺也终于过了……

技术与诚信的较量

尽管“学术论文测谎仪”在部分高校使用之前,就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但这个系统在高校的推广使用,的确引起不少学生的震动。过往,学生们拷贝加粘贴的论文,在仪器面前还是露出了马脚。从上面使用人最终的使用评价和留言能够看出,那句如释重负的感谢中透出怎样的侥幸。

然而,当局者在探讨如何“检测”与“反检测”的技术问题时,抄袭本身所折射出的诚信本质问题,却在喧嚣的技术讨论中被忽视。

近几年,因为论文抄袭而被取消学位的新闻屡见报端。而新华网针对论文抄袭事件的调查显示,44.25%的投票者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屡见不鲜”,24.28%的投票者在评价此事的社会影响时选择了“不抄白不抄,大家都这样”。

“不抄白不抄”的心态,在整个学术生态陷入危机的背景下,很容易理解。

“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滑坡、学术生态失范等现象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驱动。” 贵阳学院院长龚振黔说。

利益,对于科研单位和诸如贺海波这样的大学老师来说,意味着经费和职称,对于那些要毕业的高校学生来说,意味着学位和证书。采访中,有学生表示,既然很多大学老师都会抄袭剽窃,为师不尊,还要来要求我们?更何况,目前严酷的就业压力下,实习和就业才是最关键的,相较而言,没有太多价值的毕业论文既无法帮助就业,大部分学生也没有条件去做更多的调查研究,写出货真价实的论文。

沈阳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老师的论文中的确存在“学术原罪”,经过50万篇论文的抽样发现,老师的论文抄袭量非常大,抄袭的人非常多,严重抄袭的人也不少。这就是说,如果都揭露出来,会不亚于一场运动。沈阳表示,今后反剽窃软件推广后,学界抄袭现象依然不容乐观。只是会抄得更加隐蔽,更加辛苦而已。

不少高校老师在肯定论文检测系统的作用后,对它未来的实际功用和沈阳一样,并不乐观。事实上,检测系统只能起到一个提醒和防止的作用,根本还是要提高学术人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觉悟。针对大学生,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与学术道德意识,这也是杜绝以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以同样不诚信的手段获取利益的预防教育。

沈阳介绍,在国外的大学里面,学生平常的作业和小论文如果是抄的,被发现都会被退学,更不用说是答辩的论文了。国外对学者的要求非常高,这就是国内和国外的学术廉耻心以及整体学术环境的区别。技术只能跟着人走。来源:工人日报(本报记者 李瑾)

9. 吴丹红的学术成果

《法律与权利》(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担6万字;
《证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担30万字;
《刑事司法大趋势》(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担8万字;
《证据法学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简明证据法学》(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合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担12万字;
《新世纪的证据法》,独译,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娃娃屋谋杀案》,独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
《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特免权制度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比较检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国刑事名案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律的侧面》,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证据法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9年9月版。
《证据法学》,(参编,孙维萍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释义和适用》,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刑事证据新规定释义》,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刑法与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即将出版。 《新刑诉法对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赣南审判》1998年第4期,0.5万字;
《再探控权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反思》(获院论文大赛二等奖),《盾鸣》1998年第5期,0.5万字;
《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初探》(获“华为杯”电子商务征文三等奖),载《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报》第20卷1期,0.6万字;
《为陪审制度辩护》(该文获校论文大赛一等奖),《青年法学》2000年秋季号,0.7万字;
《举证时限的理论思考与立法构想》,载《南京师大学报》(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1.2万字;
《美国规制诱惑侦查的法理评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0.7万字;
《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简化改革刍议》,《人民法院报》2001年7月21日第3版,0.4万字;
《论诱惑侦查》,载《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1.3万字;
《共犯口供证明力浅论》,载《人民检察》(核心)2001年第8期,0.5万字;
《透视证人拒证权的价值理念》,载《律师世界》2001年第9期,0.5万字;
《论共犯口供的证明力》,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0.6万字;
《证人证言的形式问题反思--以庭审改革为切入点》,载《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0.6万字;
《诱惑侦查初探》,载《公安大学学报》(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书报复印中心《法学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转载,0.6万字;
《“零口供”与沉默权》,《检察新时代》2002年第2期;
《品格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9万字;
《证人资格问题重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0.7万字;
《儿童作证问题之研讨》,载《政法论丛》(核心)2003年第1期,0.8万字;
《论英美法上的意见证据》,载《律师世界》2003年第3期,0.7万字;
《证人权利保障论纲》,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1.6万字;
《证人保护制度探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0.8万字;
《“陷阱取证”的法律思考》,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师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1.9万字;
《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探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2期,0.9万字;
《一体化下的欧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报》2003年5月26日B2版;
《证人作证的实现方式》,《山东大学法律评论》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万字;
《刑讯逼供案的举证责任》,载《法律适用》(核心)2003年第7期,0.9万字;
《英美恢复性司法述评》,载《中国监狱法学刊》(核心)2003年第6期,0.7万字;
《刑事普通程序简易审中的证据问题》,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0.8万字;
《证人制度的实证分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1.1万字;
《传闻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1.9万字;
《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进程》载《诉讼法论丛》第九卷(权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转载,1.9万字;
《证人补偿制度研究》,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万字;
《证人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2.2万字;
《欧美恢复性司法典型案例评价》,载《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0.9万字;
《证人制度改革纵横谈》,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九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0.8万字;
《欧盟检察发展趋势与中国检察制度改革》,载《人民检察》(核心)2005年第2期,0.7万字;
《特免权的中国命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1.7万字;
《法治视野下的卧底侦查》,载《法治论丛》2005年的4期,1.2万字;
《角色、情境与社会容忍——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刑讯逼供》,载《中外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3.3万字;
《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学》,载《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万字;
《刑事诉讼中的律师保密义务》,载《刑事法评论》(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2万字;
《司法场景中的证人作证》,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1.2万字;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以法院处理刑讯逼供为例》,载《现代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4万字;
《证据法学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样本与中国现实之间》,载《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0.7万字;
《证据法的批判与建构》,载《环球法律评论》(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万字;
《中国式陪审的省察》,载《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1.5万字;
《传闻法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94期(2007年5月);
《举报人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载《法治论坛》2007年第3期;
《证据法学的启蒙》,载《证据科学》2007年(第15卷)第1、2期;
68. 《力量博弈下的刑讯逼供》,载《华中法律评论》第三卷(2008年12月版);
《民事诉讼中的测谎》,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交叉询问制度的中国问题》,载《证据学论坛》第14卷,2008年12月版;
《传统诉讼文化新解》,载《西部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
《证据法上的理论迷局》,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
《中国证据立法的理想与现实》,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明》,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理念嬗变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载《理论视野》2010年第8期; 《喧嚣中的前进:年终评点司法界》,《湖北法制报》2002年1月22日第15版;
《儿童作证,不是一纸规定那么简单》,《检察日报》2002年12月6日第3版;《切莫盲从误用测谎技术》,《检察日报》2003年1月15日第3版;
《“诱惑侦查”须严格控制》,《检察日报》2003年1月24日第3版;
《偷拍、偷录的困惑》,《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4日B2版;
《面对司法的媒体监督》,《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7日B2版;
《亟待规定证人的三种权利》,《检察日报》2003年2月28日第3版;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不应叫停》,《检察日报》2003年3月28日第3版;
《弘扬法学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报》2003年4月14日B2版;
《卧底侦查需要法律规则》,《检察日报》2003年6月6日第3版;
《与学术亲密接触》,《法学家茶座》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国的诱惑侦查》,《检察纵横》2003年第6期;
《追究涉嫌伪证证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如何保障认罪口供的自愿性和真实性》,《检察日报》2003年10月30日第3版,0.4万字;
《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中具有调查权》,《检察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3版,0.4万字;
《如何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检察日报》2004年1月8日第3版;
《欧盟检察制度有了新发展》,《检察日报》2004年5月26日第3版;
《证据学研究的“三维世界”》,《证据学论坛》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卡拉能否永远OK?》,载《方圆法治》2005年第5期;
《路的制度与制度的路》,《方圆法治》2005年第 2期;
《道德与法律缝隙下的公私概念》,《方圆法治》2005年第 4期;
《维权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圆法治》2005年第15期;
《“大义灭亲”文化与法律思维》,《方圆法治》2005年第 7期;
《事实·错案·证据》,《方圆法治》2005年第 8期;
《科技利刃下的隐私权》,《方圆法治》2005年第 10期;
《提倡酷刑的童话》,《法学家茶座》第九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于细微处见法治》,载《中国妇女报》2005年12月20日;
《道德的善行与责任的缺位》,《方圆法治》2005年第 11期;
《证人为什么不出庭?》,《法制日报》2006年1月5日第10版;
《受贿案件不宜诱惑侦查》,《方圆法治》2006年第 3期;
《为什么不能实行毒品“合法化”》,《检察日报》2006年1月9日第3版;
《丛林正义与司法正义》,《法制日报》2006年1月26日第11版;
《顺从暴力与顺应权力》,《方圆法治》2005年第 13期;
《证据立法呼声缘何归于沉寂?》,《检察日报》2006年2月13日第12版;
《破案率的神话》,载《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28日第6版;
《司法的悖论与尴尬》,《方圆法治》2005年第 14期;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圆法治》2006年第5期;
《第二个辛普森——程序法治视野下的罗伯特杀妻案》,《方圆法治》2006年第6期;
《到底为什么而争论》,《检察日报》2006年4月10日第3版;
《诱惑侦查:既然实际采用,就该立法规制》,《检察日报》2006年3月20日,0.5万字;
《让律师走出保密义务的困局》,《检察日报》2006年5月8日第3版;
《警察的素质》,《方圆法治》2005年第 16期;
《闲话“以保创收”》,《法制早报》2006年6月5日;
《变迁中的法学研究方法》,《检察日报》2006年6月19日第3版;
《谁来监督监督者?》,《方圆法治》2005年第 17期;
《小广告治理中的法治忧思》,《法制早报》2006年7月9日;
《事实的“罗生门”》,《检察日报》2006年7月24日第3版;
《法律移植中的“捆绑性”》,《法制早报》2006年7月24日;
《毒品“合法化”的乌托邦》,《方圆法治》2005年第 19期;
《亲历庭审台湾“第一女婿”》,《方圆法治》2006年第15期;
《大学的开放与限制》,《法制早报》2006年8月20日;
《错案何以挥之不去?》,《法制早报》2006年8月28日;
《律师的天堂与地狱》,《方圆法治》2005年第 21期;
《在台北亲历呛扁现场》,《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法学院是怎样炼成的》,《方圆法治》2006年第17期;
《个案请示制度的“熄灯号”》,《检察日报》2006年9月18日第3版;
《致命的“常情断案”》,《法制早报》2006年9月18日;
《百分之百的背后》,《方圆法治》2005年第 24期;
《美丽与哀愁:感受台湾地区法律的脉动》,《法制早报》2006年9月25日;
《中国证据法学第一人》,载《法学家茶座》第1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证据相对主义》,《检察日报》2006年10月23日第3版;
《法学经济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报》2006年10月30日;
《法庭之上谁最大?》,《检察日报》2006年11月20日第3版;
《法律的一厢情愿》,《检察日报》2006年12月11日第3版;
《动物的法律权利》,《检察日报》2007年2月5日第3版;
《宝岛司法掠影》,《法学家茶座》第1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禁鞭令的开禁与安宁权》,《方圆法治》2007年3月上期;
《排队文明与中国法治》,《方圆法治》2007年3月下期;
《道路通向哪里》,《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
《怎能用“电脑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报》2007年4月15日;
《侧面看法律》,《检察日报》2007年4月16日第3版;
《以小说讲授法庭科学》,《方圆法治》2007年4月下期;
《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不是神明在审判——电影〈十二怒汉〉中的证明问题》,《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下期;
《从发现真实到价值多元》,《检察日报》2007年6月18日(4748期);
《错位的权利保障》,《人民法院报》2007年6月26日第5版;
《打击官员的“真”文凭》,《清风》2007年第3期;
《杀光所有的律师?》《晟典律师评论》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鸡肋:中国式陪审》,《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
《保护举报人是检察机关的义务》,《法制日报》2007年8月5日第1版;
《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检察日报》2007年8月13日(4804期);
《“纸馅包子”背后的真问题》,《方圆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
《尘封的检察制度史》,《法学家茶座》第1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纸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个问题》,《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21日。
《法庭上的心理学家》,《法制日报》2007年8月26日第15版。
《司法改革的软件与硬件》,《检察日报》2007年9月4日(4826期)。
《预防腐败犯罪需警惕当代韦小宝》,《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
《关于恢复性司法的一个反思》,《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26日第5版。
《千万别来念法律?》,《方圆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
《法学何以成为科学》,《检察日报》2007年10月8日。
《我的师父石仲朱》,《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8日“法学院”第13版;
《在台大法学院听课》,《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8日“法学院”第21版;
《网络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报》2007年10月21日;
《中国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圆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
《韦式贪官与反腐利器》,《检察日报》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
《聂树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证人是靠不住的》,载《人民检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
《证据理论的一个侧身》,载《方圆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
《科学证据的迷雾》,《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1日第3版;
《真的“假文凭”与假的“真文凭”》,《检察日报》2007年12月7日(4913期);
《追问手术签字制度》,《法制日报》2007年12月9日第2版;
《华南虎”真假辩:一场精彩的民间审判》,《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0日第3版;
《司法制度的选择有惯性作用?》,《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3版;
《个人所得税的公众期待》,《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3日;《新华日报》2007年12月24日A3版转载。
《科学证据一定是科学的吗》,《检察日报》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让个税回归“劫富济贫”的本来面目》,《检察日报》2008年1月1日第3版;
《电信运营商能推个一干二净?》,《检察日报》2008年1月11日第3版;
《刑事证据规定能带来什么》,《法制日报》2008年1月27日第2版;
《我永远不能说真话的遗憾》,《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
《这是一个谎言盛行的年代吗》,《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
《一定要重复漫长的观念更新进程吗》,《检察日报》2008年3月17日;
《历史的另一张面孔》,《检察日报》2008年3月21日;
《“许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权困局》,《检察日报》2008年4月4日;
《刑讯逼供与角色扮演》,《人民检察》2008年第9期(5月)。
《法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载《检察日报》2008年6月26日。
《诉讼的游戏规则》,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31日;
《奥运会报道要尊重运动员隐私权》,载《法制日报》2008年8月17日。
《“引诱性执法”是否具有正当性》,载《解放日报》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微软的“正版秀”》,载《法人》2008年第11期。
《勿让诚信体系破产》,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阳光》,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期;
《“鞭炮门”事件:公务员的年后第一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3期;
《网络反腐的民间力量》,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证时代的正义》,载《检察日报》2009年2月19日。
《为什么又是矿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为何期盼3·15》,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6期;
《又见公捕公判》,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7期;
《刑法的愚人节》,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的“潜规则”》,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9期。
《惩罚性赔偿有多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0期。
《如果没有口供》,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1期。
《冷眼旁观破案率》,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2期。
《戴着镣铐的舞者》,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3期。
《刑罚的“实报实销”》,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3期。
《不自愿的自愿》,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4期。
《法官和律师的角色》,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5期。
《测不出的真相》,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审为何不开庭》,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7期。
《刑事司法中的“躲猫猫”》,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夹缝中的证人》,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19期。
《职务犯罪的“零容忍”》,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9期;
《侦查的司法控制》,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0期。
《“钓鱼式执法”暴露出的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
《公开审判的阴影》,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样思考?》,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1期;
《从行人社会到汽车社会》,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3期;
《法制的传统和移植》,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5期;
《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措施遏制刑讯逼供》,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5期;
《制度的纠错系统》,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7期;
《诉讼的时间之殇》,载《方圆法治》2010年第9期;
《罗彩霞案为何久拖不审?》,载《人民日报》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义木桶的短板》,载《方圆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
《在法律与人情之间》,载《方圆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
《司法能见度》,载《方圆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
《如何给“张竞”公平的通道》,载《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
《让诉讼成为真正的诉讼》,载《方圆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
《骗子狂欢是一种社会病》,载《羊城晚报》2010年8月29日;
《见识刑事诉讼的潜规则》,载《改革内参》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交叉询问制度碰到中国障碍》,载《改革内参》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捐款为何不是义务》,载《方圆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
《法治离我们有多远》,载《方圆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
《避风港与红旗》,载《方圆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参与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证人制度研究”,合著《证人制度研究》,已经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5月,参与欧盟-中国司法合作项目“欧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趋势》已经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12月,参与美国福特基金项目“反酷刑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核心期刊;
200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资助项目“证人制度比较研究”,已经提交报告;
2006年,参与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证据法学研究”项目,相关成果已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2007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已经完成。
2007年5月-10月,参与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起草,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完成。
2007年10月起,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证据法学》,已完成。
2007年11月起,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课题“检察制度比较研究”,已完成。
2008年4月起,独自承担中国政法大学校级课题“证据法学的启蒙”,进行中。
2008年8月起,独自承担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度科研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民事诉讼中测谎结论运用之实证研究”,已完成;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证据立法问题研究》(08JC820046),进行中。
2010年6月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进行中。

10. 《别对我说谎》(Lie to me)里的辩谎专家真的有存在吗

呵呵,我在一篇文章里见到过这种的访谈哦,拿出来给你参考下:
问: 你能像电视剧里一样轻松的辨别说谎者吗?答: 绝对不能!!这不是那么简单,事实上鉴别说谎者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就像该片顾问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欺骗的一系列实验的负责人)与其他研究人员多次重申的那样:人类能辨别说谎的几率比五五成的运气好不了多少,你甚至可以直接丢硬币。

问: 那那些所谓能猜透人心的巫师级人物呢?答: 与其说运用黑魔法的“巫师”(Wizards),不如说他们是运用了科学的观察手段和经验。不过这些所谓的“巫师”确实比一般人能更有效的辨别说谎者(如果68%的正确率另你满意的话)。不过一万四千个测试者中只有少于三十个能有这种“能力”。

但问题在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这种“人肉测谎”能力。不过即使是这些“巫师”,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极少有用武之地。美国有多达一万七千个不同的警署,成千上万的人同时被审问。你不能指望每个地方都有个“巫师”去帮你做测谎分析。第一,你没有那么多“巫师”。第二,这也不经济实惠。

我还听说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被认证为“巫师”或是至少做一下那个测试(Wizards Test)。不过这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像一个IQ测试,给你一个分数而已。

我告诫我的学生们和那些给我发邮件的人,即使是通过了实验室测试的“巫师”,警局工作并不如此纯净。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审问是在大街上进行的:车辆停靠处,机场入口,有人存在的情况下,危险且吵闹,或者是昏暗灯光下。这与安静的,无吵杂的实验室环境是非常不同的,你很难集中精力。

问: 那文化因素在测谎中占的比例有多少呢?答: 好问题!《别对我说谎》似乎没有考虑到文化因素以及它对测谎的影响,当然很多正统科学研究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美籍黑人和很多拉丁美洲的居民生来被教育,面对权威人士时要低头或避开其目光以显示他们的尊重或忏悔。这些权威人士包括父母,长辈,和警察。我每周都要收到好几封关于眼神的回避是撒谎的象征一类的邮件。虽然很多人相信如此,但实际上,在我和其他很多研究人员看来,变态的说谎者甚至会比常人有更多的眼神接触,而不是回避。

有此误解的并不仅是热播电视剧。我曾经与一位肢体语言学家交流过,这个不熟悉文化因素对测谎的影响,推崇“实验室至上”的家伙也认为皱鼻往往被看做是反感或厌恶的象征。但是,我建议他要小心,因为对于加勒比族的居民,尤其是来自古巴,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共和国,甚至是如今的迈阿密的人,皱鼻的意思往往是“我能帮你些什么吗”或者是“你需要些什么”,与反感毫无任何关系!当然他以前从没听说过这种解释,并且理直气壮地不予理睬。但当我带着他去向波罗黎各学生求证,并得到学生们的确认后,他大为吃惊。

问: 那轻蔑呢,这总该是说谎的暗示了吧。答: 不对。对于说谎,从来就没有一个单一的指标,而轻蔑也从来就不是说谎的暗示。就像我在《 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 》(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和在新书《欺骗的线索》( Clues to Deceit )中,引用我的朋友、肢体语言研究学家马克?弗兰克(Mark Frank)博士所言,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匹诺曹现象”,没有哪一个单独的现象是说谎的象征。有人可能会争辩,明明电视剧里说了,“轻蔑的话绝对是说了谎”。

但答案依旧是,不对。

没错,罪犯或其他有罪的人在被审问时往往表现出轻蔑。但是,作为一个警局官员,如果你走入一个不属于你管辖的区域,即使是无辜人员对你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轻蔑。简单来说,轻蔑不是因为他们有罪或想要冒犯你,而是因为他们蔑视你作为官员的职业或者你所代表的机构。

在拉丁美洲,当被地位,教育或社会等级比自己低的人询问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诚实的,高地位的人也会表示出轻蔑。我甚至看到过变态的自恋者对审问中所有的问题都表现出轻蔑。这是因为在他们眼中,所有人都不如自己。因此,我警告那些仅仅从轻蔑就判断对方为说谎者的人们,这种判断是完全毫无根据的。

问: 那面部表情和微表情呢,它们总算是可靠的象征了吧?答: 不,从来都没有这个说法!它们的确准确的传达了某些感受,属于心理不适的生理流露,但这并不代表这种心理不适就一定是说谎。但问题是,这些负面情绪从何而来呢?显然如果他们对某些问题表示出了明显的不适,这些问题就是审问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但你不能就这么假设这种不适源于说谎,或捏造事实。

我曾写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妇女在审问过程中显得很不安,但最终,她被证明诚实。这是因为停车计时器快到头了,因此她一直在担心她的车是否会被贴上罚单,而不是由于她在撒谎。这里,这些表情是由于心理的不适而不是说谎。

问: 你说从来就没有象征着说谎的行为,那怎么写的《欺骗的线索》呢?答: 我这么写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意识到多数研究人员都只是禁锢在20个左右的他们认为与说谎相关的行为中。并且,即使是研究人员也仅仅关注面部表情,而忽略肢体语言,更别说是门外汉了。

研究人员总是喜欢重复鼓吹其他研究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却从不试着去探寻真实世界和实验室研究的不同。我有着三十年丰富的行为学研究经验,有过上万名测试者,我希望与读者共享领导、辨别和刑事侦查领域中相当实用的两百多个行为。

在这里我希望将从脚趾到发尖的身体每一个角落的行为组合到一起,来解释说谎行为,或是“舒适/不适”模型。抚摸中会有其独特的暗示,弹手指也是。甚至是收腹或是抬脚趾。我希望这些能为那些想在法庭上获取信息或指认罪犯的人提供一个简易向导。同时,我最最期待的是,在阅读了这些行为的实际用处或是新鉴定的行为后,研究人员能走出他们的小圈子,全方位的研究这两百多种行为。

问: 我能从事测谎方面的职业吗?答: 不能。

但无论是哪种职业,看到人们所忽视的能力和正确的处理手段才是成功的关键。没错,犯罪侦查员能从此项技能和其他科学研究获益,但与其聚焦于说谎,不如学习学习如何大致地读懂人们的内心。无论如何,除了测谎,世界上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在商业还是革新上,观察都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请关注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吧。法国化学家巴斯特(Louis Pasteur)说过,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阅读全文

与成果测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