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博士毕业:当大学教师或进入科研院所,差距有多大
博士毕业主要的就业去向有去高校当老师、做博后、去研究所、去企业、走定向选调,其中去高校当老师是大多数博士的选择,其他方向的人相对较少但是也还是有人选择。比如重庆2019年定向选调结果中就有几位博士生成功录取!那么这几个选择各有什么好处呢?
1.去高校当老师。
⑵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什么那么差成果为什么那么少诺贝尔科学奖只有一个
中国本来起步就晚了,我们属于比较保守的一个民族。给你讲个简单的故事,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其实是一个原理,但是中国就把他看作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动的脑筋只给予了称赞,而国外就通过现象然后更深入的思考把他变成了一个理论。国内的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很多都还在逆向开发,我们有自己的长处但是你想来个震惊世界的新发现尤其是学术方面的还是任重道远。
⑶ 不同学科的科研有什么差异
有很大很大的差异,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不同,虽然可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们的本质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且研究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
⑷ 我国目前科技取得了哪些成就 与发达国家有哪些差距
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⑸ 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有:
1、科技进步主体错位
在我国传统科技体制下,政府是科技进步的唯一主体,企业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仅仅是科技成果的被动受体。这种政府主导型科技进步机制的最大缺陷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严重不足,科技进步缺乏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这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科技发展严重滞后的根本性原因。
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开始向独立的经济主体和市场主体转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所增强。但是,迄今为止,从总体上看,政府主导型科技进步机制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企业作为科技进步主体的地位仍未真正确立。
2、科技成果的推广扩散能力较差
技术扩散是指一项创新在最初的商业之后的继续利用,它包括别的创新者使用采纳这项创新,也包括原来的创新者扩大它的用途。技术扩散对提高新技术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它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科技体制改革滞后,我国科技成果与生产环节相脱节,科技成果的扩散能力较差,大批有实际经济价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许多科技成果长期停留在样品、展品或礼品阶段,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很低。
3、全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人员数量较少
目前,我国每万人中科技人员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的总体素质也不高,全国科技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很小。
我国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处于生产第一线的企业科技人员太少,在工业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更少。目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约178.5万人,从事技术开发的不足36万人,平均每个企业只有5人。
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办法: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国家科技奖励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坚持对外开放等。
2、中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多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⑹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通过多种途径转化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依然存在成果转化率低、中试环节薄弱、风险投资机构不完善等问题。
(一)科技成果多,但成果转化率偏低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直接的综合性指标。但目前该指标缺乏一致的统计口径和明确的计算方法。在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中,存在着科技成果应用率、推广率、转化率等多种概念,不仅名称多样,而且统计方法不尽一致。目前相对一致的观点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超过4万项,但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平均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王顺兵,2011)。全国平均水平专利实施率仅为30%,高等院校中七成以上的专利,包括许多原创型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施(王顺兵,2011)。
从近年来公开发布的科技统计数据看,2004年以来,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则表现出波动特征,变化不明显。通过对比国内外技术合同成交额,发现国内技术合同平均交易额仍远低于国外引进技术合同的平均交易额,进一步证实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的现实。然而,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危害是花费高昂的代价。国家花费大量经费支持的研发,成果并未得到充分应用,而是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但造成投资-收益严重偏低的局面,也不利于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本国核心技术研发,限制了国内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另外,还往往由于引进技术不适应国情等原因,使引进的技术无法发挥有效作用,造成盲目引进技术、浪费国家财力的结果。
(二)中试环节薄弱
科技成果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改造而获得的具有理论、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但从根本上来讲仍是知识形态表现的生产力,需要通过中试进行筛选、验证、改进、完善实验室成果或理论成果,消除各种不确定性才能解决知识形态的隐性生产力与产业化的现实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图4-5)。另外,在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实现转化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需要中试环节的放大、检验、试制、试销,解决在成果研发阶段考虑不到或不全的问题,为实现产业化铺平道路。可以说,成果由试验室进入中试放大试验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缺失,全国每年列入中试的重大成果不到全年重大成果的5%,科研单位和企业也因为中试放大的风险性而不愿意承担中试工作。研究者以完成科研成果为目标,忽略了对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企业则希望拿到成熟的技术投入生产,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将实验室成果直接进入工厂生产,使很多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工厂开工中暴露,最终导致成果转化以失败告终。
(三)风险投资机构不完善
风险投资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成为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短缺的最关键、最有效的手段。我国虽然早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发展风险投资,如198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我国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1992年深圳风险投资基金成立,然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总体来说还是在起步阶段,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与完善,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还比不上周边的一些国家,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万金荣,2006)。综合考察目前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靠风险投资的不足5%。可以说,风险投资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因素。此外,由于风险投资意识薄弱,缺乏风险防范机制,不少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导致部分企业倾向于短平快的项目开发,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极少有人问津;对一些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项目,银行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传统的商业银行运行的基本原则是经营的安全性,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突出的三个特点就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由于资金的投入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中试阶段,需求量很大,传统的商业银行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资金的需求。金融机构贷款对科技活动支持作用与国外相比相距甚远。民间资本由于没有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很少。总体上看,风险投资机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运行环境不完备,成为我国风险投资资金匮乏、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图4-5 中试环节示意图
⑺ 《nature》和《science》主刊与其子刊的档次差距
《nature》和《science》的主刊定位为兼顾学术期刊和科学杂志,涵盖了所有学科,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nature》和《science》的子刊偏向某一专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研究。
主刊与其子刊的档次差距在于影响力或者影响因子:
1、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31.477。nature影响因子为40.137(17年数据)。
2、Nature Geoscience是Nature08年创刊的地球科学子刊,14年影响因子10.39,这个地球科学,尤其是地质类有影响力的一区专业期刊里面是很有含金量的。即使是Nature主刊,如果只考虑地球科学方面的文章的话,影响因子也很难超过15。
3、Nature Communcations是2010年创刊的新子刊,宗旨跟Nature主刊比较一致,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为12.353。
4、通过IF比较,某些子刊类的review甚至高于主刊,但综合来看,主刊比其子刊更有影响力,也更难发文章。
Nature系列刊物有三类:综述性期刊,对重要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评论;研究类期刊,以发表原创性研究报告为主;临床医学类期刊,对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做出权威性解释,并促进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临床实践。截止2018年1月14日下午,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包括Nature本身以Nature打头的期刊已经52个,其中子刊为51个!
science旗下刊物有Science Advance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Signaling;Science Immunology;Science Robotics。
nature的论文不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学贡献”,还必须“令交叉学科的读者感兴趣”。science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科学》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
同一篇文章可以同时发子刊主刊。
科技论文基本以3种形式出现在《nature》和《science》:
(1)学术论文:《Nature》:Articale;《Science》:Research articale;
(2)研究报道:《Nature》:Letter;《Science》:Report;
(3)通讯:《Nature》:Correspondence;《Science》:Letter。
两刊的一个重要差别是《Science》允许参考文献中在参考文献号下列出一个以上的文献,同时也允许在参考文献下加入简要注解说明等。这2点在《Nature》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同一类文章形式中,《Science》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⑻ 中国科研成果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诺贝尔奖举世瞩目,虽然已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华裔科学奖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但人们常常会展开这样的联想:在推动人类大步前行的自然科学领域,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提到国内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短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原创性成果的缺失。“事实上,我国发表的文章数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原创性成果与美英德日差距还很大。”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表示。他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对基础研究的原创性重视不够,评价过度重视量的考核(包括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等),这对我国科研产生了不健康的压力,也导致在一些地方,课题组偏重于建立越来越大的团队,相关学术带头人能真正用于科研创新的时间却非常少。纠偏的方法是要回归基础研究的本质,更看重原创思想和原创观点。
施郁则表示:“需要建设为科研而科研的文化,需要更多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为驱动的科学工作者,大学和科研院所需要更多地以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中心,需要更多对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普遍的关怀,包括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让他们能够有好的环境,从而潜心于科学研究。”
同时,人们也普遍认为,传统教育观念对国内青年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形成了很大的束缚,用饶毅曾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是,“儿童习惯背书,成人热衷注经,生怕离经叛道”,这种无形的束缚,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除了“原创性成果的缺失”,接受采访的一些专家还表示,我国科学研究还存在“对基础研究的应用前景重视不够”的问题。他们认为,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流行的说法是基础研究应该是自由探索,不能讲应用,但是,如果我们去重温美国现代科技政策白皮书的鼻祖——《科学,无止境的前沿》,其实美国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即基础研究是科学资本,创造新知识是为新应用、新产品、新过程提供源头。美国政府支持的科学研究绝大部分是基础研究,是和其经济、国民健康乃至军事直接或者间接地密切相关的,如美国的生物学研究一直和医药健康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紧密结合。德国的化学研究,也是和德国一流的、庞大的化学品制造业紧密结合的。诺贝尔奖承认的大部分研究,也恰恰是这类对人类生活和文明有重要和重大影响的研究。同时,回归应用前景,也能避免我国简单地用文章的数量类指标来评价基础研究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发明——预防老年痴呆、照亮“21世纪”等,都是应用性很强的发明。
此外,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王鸿飞在“赛先生”上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撰文阐述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有趣之处:“明明是几个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背景的人,发明的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的激光物理技术,居然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横跨物理、化学和生物,反映的是现代科学的交叉。”
“现代科学从来都是相互交叉的,简单的学科分类和标签往往会让人产生误解。在国内,学科的分类和内容相当的老旧、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现代科学前沿发展中学科高度交叉的需要,而且常常误导公众对科学的了解。比如说,国内有多少大学的化学系能够把激光和化学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科学前沿的认识也常常标签化和表面化,难以看到学科知识与技术,以及基础研究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王鸿飞表示。
如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国家提到了战略高度。而近年来,我国在提升科技创新方面也做了许多政策性的努力。
不断出台的政策受到了科学界的欢迎。张善端表示:“我国的科技发展政策契合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些领域的个别突破,我们需要的是所有领域的全面推进。能够为我国工业化增强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就应该是国家政策、人才和资金优先支持的方向。只有从全球工业制造的大国转变为强国,我国才算实现了现代化。”
政策的不断出台、科研环境的不断改善固然可喜,但要靠近诺贝尔奖,施郁说:“还需为科研而科研、受好奇心驱动的科研人员不断增多,健康的系统更好地运转。”
“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科技的发展已逐渐由模仿、跟随、改进走到全面创新。在当前阶段,没有必要过度追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只要有一群人静心研究20年,国家和企业给予持续支持,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早晚的事。”张善端说。
-中国教育报
⑼ 「专利」和「科研成果」之间的差别是越来越小了吗
作者:王琨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6504496/answer/340164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说我的观点,我赞同这个题目下的大部分答案。很多专业人士都明确了专利和科研成果并非同一类概念,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差别大”或“差别小”。对此我的看法与大家相同。
但是问题的提出,却很值得探讨:为什么题主会认为“专利”和“科研成果”可以直接类比?题主错了吗?“专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别”真的不能放在一起比吗?
对这几个问题我倒想多说几句。以下略开脑洞,长文预警。
1.与专利放在一起比的,是什么科研成果?
好几位答主都对这个问题作了阐述,其实我的观点也没太大区别:既然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客体是符合三性的“技术方案”,那么我们其实可以相对简单的(不那么精确的)认为,专利法保护的内容,或曰专利权的核心内容就是“技术创新成果”。
所以,我认为在本题下讨论与“专利”相比的“科研成果”,应该被限定在“技术创新成果”。或者有时候,会被另一个大些的名词所覆盖:科技创新。
2.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觉,专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别越来越小呢?
当我们明确了这里说的“科研成果”指的是“技术创新成果”(或不精确的说成“科技创新”甚至“创新”)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这两个概念会被放到一起比了。想想近些年,咱们国家的媒体上都在宣传什么呢?
比如十八大报告怎么说的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再比如国内最大最著名的高新区,中关村,它平时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宣传的呢?今年8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干脆就等了一篇题为“中关村:专利铸就创新之美”的文章。
看到没有?国内现在只要宣传创新,总要把专利捎上,而由于更早些年一说创新就要提科研成果的习惯,久而久之,“专利”和“科研成果”(其实是技术创新成果)这两个词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好基友”了。放到一起去比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3.“专利”和“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专业人士都说过了,“专利”实际上指的是“专利权”是一种权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权利呢?实际上,“专利权”通俗的理解,是一种为了鼓励做出发明创造的人更开放的实施自己的发明创造,以便新技术更好的造福大众(而不是发明人自己藏起来),从而赋予发明人在一定时间期限内禁止别人实施自己的发明创造的一种权利。有点绕哈,其实就可以简单理解成:用有时间期限、有地域限制的垄断权,换取特定技术在未来的长期自由使用。
明确了专利权的意义,我们就知道,其实专利就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
权利化有什么好处呢?很明显,如果有人侵犯我的专利权,我可以告他了,可以要求赔偿(不申请专利的话,很多时候别人仿了白仿,你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受法律保护啊)。或者我可以把我的专利权进行许可,收取许可费(高通不就是这么干的嘛,全球智能手机厂商恨不得被它收专利许可费收了个遍……楼上小米的徐伟峰估计对此更清楚哈。),转让、做专利权质押贷款……总之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了专利以后,就好比一个人原本光着身子,现在穿上了衣服,自然看上去更像回事了对吧。根据申请专利的技巧和规模之不同,可能有些人穿上了运动服,有些人穿的就西服革履,还有些人没准还加上涂脂抹粉名牌包包了(比如相关联的几项技术搞专利组合,几家企业一起构建专利池)。顶不济了,企业经营不善破产了还能把专利买一大笔钱,两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北电和摩托罗拉移动,前者6000件专利卖了45亿美元,而后者把自己和自己持有的大约2万件专利打包卖给谷歌125亿美元,然后谷歌留下其中大部分专利之后,又把它和剩下的大约2000件专利29亿美元卖给了联想(原来联想才是真爱……)可见现在有些专利是多么值钱。
好啦,我们说专利首先把技术创新成果固化为权利,那么刚才举的几个例子就说明了第二个要点:权利有助于把创新成果更好的转化为利润。
所以,受到利润哺育的专利权人,通常来说会做什么事?理想状态下,他会像高通一样重复这么一个“开展技术创新研究—获得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获得权利—以专利权帮助实现更高利润—投入更多力量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的良性循环。对吧?所以说,第三个问题有答案了,原来“专利”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关系,叫做“我是你的衣服你是我的肉,你撑着我来我护着你”,它们真的是一对好基友呢!
你说说,这么好的关系,尽管它俩种族不同,但真爱是不该被种族隔离的!为了真爱,是不是在它俩宣称“我们的差别越来越小了”的时候,默默的给它们祝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