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要成果
(一)找矿成果的总貌
根据《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提供的史料,物探或物探为主与化探综合发现及扩大的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床549处,其中金属矿465处,非金属矿84处。
物探曾在铁等54种金属、非金属矿上进行过工作,大量工作且效果较好的矿种是铁、铜、铅锌、铬、镍、锡、钨、钼等金属矿,以及石墨、硫铁矿、磷矿、金刚石和各种盐类矿等非金属矿,在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和稀有金属矿方面工作较少且效果也不如化探。物探、化探及物探化探综合方法的找矿效果见下表(表3-1)。
(二)重要的成果
下面所引用的数据及事例主要根据《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所列物探发现矿床是指经物探或以物探为主与化探共同工作后发现、圈出主矿带或主矿体,为确定其是否为大、中型矿床提供了依据,而非仅发现矿化点或矿点,还不能确定其规模者。扩大是经物探工作后矿床由小型升为中型或由中型升为大型者。
1.铁矿(含钒钛磁铁矿)
寻找铁矿是物探最有效果且工作量最多的工作,几乎磁性铁矿上均曾采用过物探方法。物探发现的大、中型矿164处(大型46处),另扩大者62处(其中大型25处)。在矿区的详查、勘探中圈定矿体、研究产状、发现打丢的盲矿等方面工作也十分出色。最为知名的例子,如辽宁鞍山-本溪地区(特大型)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特大型),四川西昌地区特大型钒钛磁铁矿田,湖北大冶地区铁矿田,河北迁安-滦县及武安-沙河铁矿田,山西五台山地区铁矿,江苏南京梅山铁矿,安徽庐江罗河、大包庄、龙桥铁矿和马鞍山地区的铁矿田,福建龙岩马坑铁矿,山东莱芜地区铁矿田、淄河铁矿,河南舞阳、许昌铁矿,湖南祁东铁矿,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陕西柞水大西沟铁矿,新疆哈密天湖、磁海等铁矿。其中一些矿床的发现和储量扩大物探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第四系覆盖区的找矿和深部盲矿的发现,全靠磁法为主的物探,个别使用了重力、电剖面及电测深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期,井中磁测在找深部盲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实例十分普遍),研究复杂和弱磁异常的技术进步为找深部矿和形体复杂的矿提供了有效方法。在验证异常中走过一些弯路,积累了不少经验。磁法定量推断磁性铁矿的埋深、倾向、大体形态十分有效,早期主要用垂直、水平磁秤得到磁异常场的向量,可确定矿体顶部位置及埋深,后期多使用特征点等解析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则多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定量反演,有时可给出矿的截面形态。磁法用于其他磁性矿的效果也与铁矿同。
表3-1找矿效果表
注:黑色金属矿中的铁矿和铀矿系按矿床数统计。
2.铬铁矿
在大多数找铬矿的地质项目中,物探均开展了工作。最主要的工作是用磁法发现覆盖区的超基性岩,并圈定和划分岩相,一些地区还用重力和电法研究其产状。早期物探主要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以及全国有超基性岩的地区圈定岩体工作。进入20世纪60年代,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的日趋完善、成熟,在直接找铬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物探在直接发现和圈定铬矿方面还是起到了作用,共发现和扩大矿床6处,其中小型2处。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新疆托里鲸鱼铬矿,早在1959年就以磁法发现了可能为岩体引起的磁异常,直到1962年才用磁法详细圈定;1963年用高精度重力圈出了可能为铬矿引起的重力异常,当年验证见到铬矿体。这是我国物探首次找到的隐伏铬矿。而后,陆续在西藏安多东巧和依拉山铬矿,甘肃肃北大道尔吉铬矿,西藏曲松罗布莎、香嘎山铬矿用重力和磁法开展了工作,除详细圈定岩体外还圈出了若干矿体群,为扩大储量起到了作用。在内蒙古进行了大量铬矿物探工作,圈定岩体效果好,但因致密铬矿少而小,重力找矿效果不佳。在方法上,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方法得到发展和完善,并达很高水平;还试用过电法和磁法直接找铬矿;井中无线电波等方法也曾试用过。
3.锰矿
物探寻找锰矿的工作并不多,收入《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的仅有四处(两处为发现,两处属扩大)。湖南洞口江口锰矿系1972~1974年由磁法发现,湖南彬县玛瑙山铁锰多金属矿为1957年由磁法、自电发现,山西晋城上村锰菱铁矿是1965年经电测深、激电工作后扩大,福建连城锰矿经多年(1965~1980年)工作后用激电扩大了规模。
4.铜矿(含铜镍矿、铜钼矿、铜钴矿、铜多金属矿)
物探寻找铜矿效果仅次于寻找铁矿。物探及以物探为主共发现大、中型矿床55处(大型21处),扩大为大、中型矿床9处(大型5处)。在大量的铜矿勘查工作中,物探往往是圈定矿体、确定产状,以及追索矿体走向。较重要的矿床,例如辽宁红透山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大型)是1956~1958年磁法、化探、电法发现,安徽西马鞍山矽卡岩型铜矿(中~大型)是1958~1960年磁法发现,江西武山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59~1963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湖北铜绿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大型)是1953~1959年磁法发现,江西永平矽卡岩型(或沉积改造型)铜矿(大型)是1965~1966年磁法发现,湖南七宝山沉积热液叠加型铜、多金属矿(大型)是1958~1966年磁法发现,广东石荨矽卡岩型铜矿(大型)是1960年磁法及化探发现,青海铜峪沟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铜矿(大型)是1958~195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青海德尔尼岩浆岩型铜钴矿(大型)是1965年自电、磁法发现,吉林红旗岭和赤柏松岩浆岩型铜镍矿(大型)分别是1959年和1970~1971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西藏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的主盲矿体(大型)是1967~1972年磁法、电法发现,新疆喀拉通克岩浆岩型铜镍矿(大型)是1978~1980年磁法、电法发现,新疆阿舍勒火山沉积-喷气型铜、多金属矿(大型)是1984~1985年电法、磁法发现,新疆小热泉子火山热液型铜矿(中型)是1993~1995年重力发现,云南大平掌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中—大型)是1997年电法圈定了主矿体,新疆哈密土屋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96~1998年激电圈出矿化带发现。另外一些铜矿经物探工作发现盲矿或找到主矿体从而扩大为大型矿,如江西城门山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59~1962年重力、磁法及化探发现了二、四矿带,甘肃金川岩浆岩型铜镍矿的Ⅲ、Ⅳ号矿是1959~1961年磁法、电法发现,四川李伍沉积变质热液改造铜矿(大型)是1965~1966年充电法圈出了主盲矿体。
由于不少铜矿具有磁性,所以磁法找矿效果较好,且有不少铜矿是在为找铁矿中发现的。电法找非磁性矿的效果较明显,特别是激电法。对于浅部块状硫化物矿自电也有效;这种矿有露头时,充电法效果也好。几种井中物探方法找盲矿及研究矿体形态效果也较好。早期物探以直接找矿为主,而后在找深部矿时,直接与间接找矿并举,异常研究重视了综合方法运用。电法找铜、多金属矿等矿床时的解释,主要是定性、定平面位置,对产状能有所判断,对矿的顶部埋深也可半定量或定量给予一定精度的推断,但均不如磁法对磁性矿的推断精度。对于良导或高极化的矿体,用测深类电法时能给出较好的反演断面。
5.铅锌矿(含铅锌、多金属矿)
物探寻找铅锌矿效果较好,次于寻找铜矿效果。物探及以物探为主共发现大、中型矿33处(大型15处),扩大为大、中型矿18处(大型9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湖南黄沙坪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54~1955年自电、磁法发现;青海锡铁山火山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大型)是1957~1958年自电、电阻率法发现,广东大宝山沉积改造型铅锌、多金属矿(大型)是1956~1958年自电及化探发现,甘肃小铁山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大型)是1953~1956年自电、电阻率法发现(1993~1996年电磁法又发现深达800m层厚17.7m的富矿),河北蔡家营火山-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77~1980年激电发现,河北北岔沟门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89~1995年激电及化探发现主矿体,福建梅仙矽卡岩型铅锌矿(大型)是1972~1992年磁法及化探发现,内蒙古甲生盘沉积变质型铅锌矿(大型)是1970~1972年磁法发现,新疆可可塔勒火山喷气-沉积型铅锌矿(大型)是1985~1986年自电、激电及化探发现。
另外还有一些矿,例如内蒙古白音诺尔、孟思陶力盖铅锌矿等,江苏栖霞山铅锌矿,湖南李梅铅锌矿,陕西西成铅锌矿田等均经物探工作而扩大为大型或增加较大的储量。
铅锌矿类型较多,热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有的还是铁锌矿。因此,磁法效果也较好;但主要使用的还是电法,早期自电曾取得不错的效果。
6.锡、钨、钼、锑、汞等多金属矿
物探找锡、钨、钼矿效果较好,工作也较多;但次于找铜、铅锌矿的效果。锑、汞等矿物探工作少,效果也差一些。物探及物探与化探综合共发现大、中型矿31处(大型13处),扩大为大、中型的7处(大型2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内蒙古黄岗矽卡岩型锡、铁矿(大型)是1964~1965年磁法发现,内蒙古大井次火山热液型锡银多金属矿(大型)是1983~1986年激电、电磁法、重力、磁法、化探等多种方法发现并不断扩大,江西香炉山类矽卡岩型钨矿(大型)是1967~197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江西曾家垅矽卡岩型锡矿(大型)是1966~1968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江西阳储岭斑岩-角砾岩简型钨、钼矿(大型)是1971~1977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河南夜长坪斑岩型钼、钨矿(大型)是1973~1974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湖南界牌岭高、中温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大型)是1977~1982年化探、激电发现,广西芒场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大型)是1964~1984年磁法及化探发现,云南个旧外围几个锡石-多金属硫化物型锡多金属矿区(大型)是1957~1965年电测深、电剖面、磁法等方法研究隐伏岩体及构造后发现的盲矿,甘肃西和崖湾沉积再造型锑矿(大型)是1959年电法及化探发现。
另外还有的矿,如重庆兴隆锶矿(大型),江西驼背山锑矿(中型)是通过X荧光法和电法扩大了储量。
由于矿种和矿床类型多且复杂,物探所用的方法也很不相同,主要还是磁法和电法。对钨、锡、钼矿是以磁法为主要方法,锑、汞矿以电法为主,在找矿中均要与化探综合使用。有时物探是检查化探异常和在化探圈定的矿化地段找深部矿。
7.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
物探寻找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的效果不如寻找有色金属矿,总的工作规模也较小。基本上是属于间接找矿,有些可以直接圈定矿的范围、确定产状。虽然如此,物探及物探、化探综合在发现和扩大储量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有71处。
金矿。大部分系统的金矿物探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进行的,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物探在金矿上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化探异常,个别情况在覆盖区追索矿化带或含矿构造、地层等。物探及物探化探综合在发现某些金矿和扩大规模方面还起到了重要作用,发现大、中型金矿38处(大型17处),扩大为大、中型金矿11处(大型6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辽宁猫岭蚀变岩型金矿是1986~1987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内蒙古红花沟混合热液型金矿是1957~1962年磁法、电法发现,吉林小西南岔富硫化物型金(铜)矿是1967~1975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黑龙江金厂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是1965~1980年激电、磁法及化探发现,安徽马山高中温热液型金矿是1964~1971年磁法发现,山东胶东新城、河东、马塘、寺庄、东季、仓上等焦家式金矿床是1967~1979年电法、磁法发现,河南老湾、银洞坡蚀变构造岩型和热液型金矿是1974~197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湖北鸡冠咀、鸡笼山矽卡岩型金、铜矿是1961~1980年磁法、重力、电法及化探发现。
银矿(含规模较大的伴生银矿)。以找银矿为专门目的的物探工作很少,多是在综合找矿中,主要是找铅锌矿中发现银矿。物探化探综合发现和扩大为大、中型银矿18处。例如,山西刁泉矽卡岩型银、铜矿是1972~1990年磁法、电法、化探发现,内蒙古额仁陶勒盖热液型银矿是1986~1987年激电法发现,吉林山门低温热液型银矿是1981~1985年激电法、化探发现,河南破山热液型银矿是1957~1979年激电、磁法、化探发现。在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上用自电、激电等方法找到盲矿,扩大了规模。山西灵丘小青沟-流砂沟银、锰多金属矿是1986~1989年化探、激电发现。
铂(钯)矿(含铂镍矿)。我国铂(钯)矿少,物探在这类矿上工作更少。物探在寻找这类矿中有4处发挥了找矿作用。用磁法圈定可能含铂(钯)或铂(镍)的超基性岩体,进行间接找矿。在黑龙江五星铂(钯)矿、河南湖阳铂(镍)矿、四川杨柳坪铂(镍)矿、云南金宝山铂(钯)矿的发现、扩大方面发挥了作用。
8.稀有和稀土矿
物探在稀有和稀土矿上进行的工作不多。单独由物探发现及扩大者有6处,物探与化探共同发现的有2处。
铌钽矿。物探在铌钽矿上工作很少,曾在江苏苏州善安浜铌钽矿、江西横峰黄山铌钽矿用磁法、重力、电法圈花岗岩体及其某些特定部位(如隆起部位、接触部位等),起到间接找矿作用。
稀土、稀有矿。物探曾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特大型铌-稀土-铁矿上工作,主要作用是用磁法、重力发现深部盲矿体(与稀土矿共生的铁矿)。湖北竹山高垭铌稀土矿及内蒙古札鲁特旗“801”稀有、稀土矿均为放射性法发现。
9.非金属矿
非金属矿种类很多,物探在找矿中起发现或扩大作用的矿种不多。按发现数目依次排是硫铁矿、石墨、金伯利岩、磷矿、盐矿、石膏、钾盐、芒硝矿、硼矿、蛇纹石(滑石)。其他如膨润土、硅灰石、萤石、石棉、水晶、高岭土、云母、砷(铜)矿、石灰石矿等仅有一二个矿床。物探共发现或扩大的非金属矿床为85处。当然,在详查、勘探中用物探圈矿体、测井划矿层等方面的作用有许多,难以数量化。
在硫铁矿、石墨矿上物探可以直接发现或圈定矿体,其他一些非金属矿上主要是间接找矿。物探在非金属矿上的找矿效果较寻找贵金属矿要好。
硫铁矿。物探发现和扩大的大、中型矿28处。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磁法和电法,特别是自电法。较重要的矿床如内蒙古甲生盘、霍格气等沉积变质型硫铁矿是20世纪60~70年代磁法及化探发现,安徽何家小岭火山岩型硫铁矿是1957~1961年磁法发现,安徽马山火山喷发-热液型硫铁矿是1953~1954年磁法、自电发现,江西铁山矽卡岩型硫矿是1960~1968年磁法发现。
石墨矿。物探发现和扩大的大、中型矿床8处,主要用电法。例如,黑龙江云山石墨矿(磁法、自电),山东臧格庄石墨矿(电法)。
金伯利岩。物探发现或圈出7个岩管、1个岩脉。在辽宁瓦房店主要用磁法圈出30号、42号、50号岩管,山东蒙阴圈出1号、28号、31号、33号岩管和30号岩脉。在山东郯城用电法为找金刚石砂矿圈出了可能含砂矿的范围。
磷矿。磷矿类型多,所用的物探方法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共发现或扩大矿床6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河北承德罗锅子磷矿上用磁法和井中磁测找磷铁矿盲矿,河北涿鹿矾山、承德头沟、马营磷矿均是用磁法找磷铁矿或含磷辉石岩,江苏锦屏沉积变质型磷矿上是用重力圈含矿层位,福建洋墩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磷矿是用磁法、放射性法发现的。
盐类矿(含钾盐矿)。因属沉积类型矿,不论是否含钾,主要采用的是重力和电测深法圈盆地,研究盆地构造和圈出可能含盐的部位;测井划出盐层及钾盐层位。重要的矿床,例如安徽定远东兴盐矿,湖南衡阳盆地盐类矿,江苏金坛盐矿,四川盐源井沟盐矿,云南富民者北盐(芒硝矿)及云南江域钾盐、岩盐矿,西藏贡觉油札盐矿等。近年航空γ能谱圈出了新疆罗布泊罗北钾盐矿。
石膏矿。属沉积类型矿,多数是在找煤或找石油中发现。物探用电法,个别还用重力圈石膏田范围及含膏层位,测井划层位。物探工作过并发挥了作用的矿床有河北隆饶双碑石膏矿,湖北当阳高店子石膏矿,湖南临澧合口和歇驾山石膏矿。
芒硝矿。属沉积类型矿,往往在找油气中发现。重力或地震圈含矿层,测井划层位。物探在江苏洪泽-淮阳无水芒硝矿,四川新津金华钙芒硝矿上工作并圈定了矿层范围。
硼矿。因硼矿中的矿石有硼镁铁矿物,在这类矿上磁法及化探找矿效果好,测井划层位。物探在辽宁宽甸砖庙沟硼矿,湖南常宁七里坪-场市硼矿上发挥了作用。
蛇纹石矿。因属基性、超基性岩中含矿,所以磁法的圈矿效果好。例如,江苏赣榆岗尚,福建莆田长基和建阳崇雒北坜的蛇纹石矿。
其他非金属矿上物探工作少,但在有些矿上(如石棉、云母、水晶、萤石矿)的找矿效果较明显。主要使用电法,在石棉、硅灰石矿上采用磁法,在萤石矿上还用测井划矿层。
10.物探在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详查及勘探中的作用
物探在发现和扩大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作用已如前述,而在矿床发现后的详查及勘探中使用物探进行工作,成果也十分显著。主要工作任务是用地面物探方法详细圈定矿体的平面展布及形态,了解矿体的埋深、截面形态、下延及矿体间是否相连等;用井中物探方法探查孔底及孔旁盲矿;有时还可用测井方法划分钻孔岩性及矿层。
在这类工作中要求物探的定量解释能达到地质工作的需要。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磁法,成功的实例也多为磁性矿产的勘查,电法(主要是充电法、电测深法及电剖面法)、重力法也有成功的实例,但均较磁法为少。
例如,用充电法在不同矿体露头上充电,解决了青海德尔尼铜钴矿床中多个矿体间是否相连的问题;用中间梯度激电法圈定了云南思茅大平掌铜矿矿体的平面分布,据此合理布置了详查钻孔;用井中三分量磁测及电阻率测井在新疆富蕴喀拉通克铜镍矿区圈定了富矿体及井旁盲矿,有效地指导了钻探;安徽庐江何家大岭铁矿曾根据已知钻孔地质和物性资料,对实测磁异常计算过矿体截面,后经补充勘探表明反演成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区的铁矿,在详查、勘探中均根据井中磁测找到了盲矿,使矿产详勘工作受益;在四川红格钒钛铁矿的勘探中根据磁化率测井求得全铁含量,解决了钻孔岩心采取率不高的问题,并得到全国储委的认可[1]。
『贰』 成果和想法到底哪个重要
都重要,不经过想法得到的成果是经不起推敲的。
『叁』 其实努不努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能力负担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是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果
其实这样说很多人是不会赞成的,虽然说很多时候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成功肯定是要努力的,虽然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基本上也就不会成功。
所以说一个人还是必须要努力的,这样离成功也会进一步,也不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和人生的道路上留下遗憾。
『肆』 快乐重要,还是成果重要
不到两岁就要学习啊?太早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不如家长多用用心,在日常生活教孩子一些简单的知识和道理,没有必要非得上什么早教。
『伍』 为什么要奖励成果、目标,而不是一味苦干
“你如果不能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做完你的工作,那么,不是你被分配的工作太多,就是你的能力不够。”这是美国一家工厂主管杰夫的工作哲学。他每天下班之后5分钟,绕着工厂走,将任何还在工作的人撵回家。然而,在他担任主管的三年内,工厂以最快的速度运转,产量很高,工作纪律也相当好。
他的继任者朱利克斯对工作的看法正相反:假如你真想把工作做好,8小时的工作时间确实不够。另外,任何下班时间一到就走的人也不可能有奉献精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员工们早来晚走,但上班先喝一杯咖啡,再聊天,中午半小时的午餐变成了一个半小时的马拉松式午餐,离下班半小时大家就无心工作了。结果,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产量开始下降。
实践证明:杰夫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他迫使员工有成果、目标导向。人人都知道必须在8小时内把事情办好,因此,员工都修成了高效率的工作习惯,但朱利克斯却把成果、目标导向变成了时间导向。一旦奖励给了工作时间长、看起来忙忙碌碌的人,员工们就会浪费时间,以填满冗长的工作时间。我国的企业也有这种状况。由于长期的舆论导向、传统的观念,已使不少领导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只要上班早来晚走、上班忙忙碌碌的员工就是个好员工,却很少有人关注他的工作成果是否突出。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有因为他们忙碌而不是因为他的工作成果而给他们奖励的倾向。因为临时性、突击性任务,忙碌、加班加点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在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中,那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不可思议的。这实际上是以什么为奖励依据的问题,是成果?还是忙碌的表现?答案是清楚的,必须以成果作为奖励的标准、依据,而不是奖励他们忙碌、表现出奉献、工作过量的样子。奖励成果,你才能得到成果。
下边是几个改变忙碌现象、追求成果的小策略:
(1)将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
根据员工的特点、素质进行科学的安排,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对能力、训练欠缺的人,如果想要他们做根本做不来的工作,将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2)界定每份工作的范围和量化的指标。
每位员工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范围了解的很清楚,否则他们可能重复劳动、白费力气。同时科学地核定工作量,既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
(3)让每个人了解他的工作对整体工作有何贡献。
这有两点理由:一是员工明白了工作意义的重要性,会提高士气。二是了解自己工作有贡献的员工,一般不会浪费时间。
(4)对事倍功半的员工。
要给予关注。他们可能养成了不良的工作习惯,可以用关怀的方式告诉他,你希望看到他们以最少的时间和努力,做出最好的工作。你所奖励的是成果,而不是汗水、冗长的时间。
(5)每天保持一段宁静的时刻来筹划。
要求每位员工每天抽出半小时,用来独自思考、反省和计划。要求他们利用这宁静的时刻思量工作目标及达成目标的方式、手段。每天周详地考虑,可以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忙碌。
(6)不做唯程序主义者。
有些事情需要灵活掌握,不必刻板,步步按程序办,这是官僚主义的通病。
(7)假如员工做完工作,就让他们回家。
假如工作性质允许的话,员工完成了工作,为什么还要绑住他们呢?留下,他们只会学到如何浪费时间、为别人制造问题。做完工就走,这也是一种奖励有效率员工的好方式。出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
『陆』 一。为什么发表的成果对科学家来说很重要
很高兴为您解答!
那是对自己长期以来努力的结果的肯定,还有这些科研成果很可能震撼世纪或者对人类有着巨大贡献。
『柒』 过程和成果哪个重要啊...
有人觉得过程重要,有人觉得成果重要。个人觉得成果吧,虽然你很努力的在做,可是最终人家只想知道的只有成果,过程怎么样,对别人来说反正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只有在有了成果以后,才会体现你过程的价值。
『捌』 什么叫成果思维呢
成果思维,简单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成果,而是有了预设成果,才去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求一切从成果出发,没有好的成果,多少理由和借口都是徒劳。比如说,有一家工厂,外面有6个厂家帮它做生产加工,于是这家工厂的品控部部长安排时间去外面那6家工厂检测质量。
到了晚上回来,他却看到本厂出现了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他就都会跑去找总经理,说:“经理,你看今天我出去了一天,本厂就出现问题了。”是不是很熟悉?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获得肯定,这位部长的潜台词很明显:我在的时候,能保证没有质量问题;我不在,他们就会出事。
总经理说:“这个品控部是不是你管?无论本厂还是外厂,都是你管的,是不是?不管你出不出去,本厂发生了问题,是不是你的问题?”部长无言以对。
后来,每当他要出去外场检测质量时,便会事先进行规划,自己出去了,留下空档,该由谁接替工作;和生产部达成怎样的共识,对品质有怎样的要求;下达怎样的今日计划,如何按照计划生产;晚上回来,再进行检查。
成果必须是对企业有价值的,它不等于任务,不等于努力,不等于付出,更不等于苦劳。众所周知,有句老话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讲的就是一个人,他做了一件事,不管这件事有没有做成,只要他有这份心,也付出行动了,似乎就是值得被肯定的。但是,在企业中,这种想法往往难以立足。
(8)成果不重要扩展阅读:
站在成果思维的角度,如果自己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就不应该去帮忙别人的工作。因为自己的工作关联到很多岗位,没做好,大家都会受影响。去帮忙了,万一没帮到,别人还要重做,更浪费时间。何况帮的那个人,也是公司花钱请来的,他理应做好本职工作。
如果忙不过来,需要人帮忙,他可以向上层反映,上层便会对他重视:是哪里忙不过来?是管理问题还是流程问题?是不是设备和工具需要改良?是不是真的一个人完不成,确实需要再加一个人?等等。如此,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有成果思维在里面,价值就会出来,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做同一件事,思维方式改变了,就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好比一条路,你可以走路,可以骑车,还可以开车,不同交通工具速度就会不同。就算是面对很常见的事,只要激发思考,换种思维,说不定就有更好的效果。
『玖』 成果的主要意义
本次研究立足于寻找煤炭接替资源,创新划分了鲁西北隐伏区构造单元,系统建立了各构造单元煤系地层序列,分析了其特征,研究了赋煤规律,科学预测了煤炭资源潜力,取得的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1)对地层划分研究的意义。鲁西北地区为第四系覆盖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地层序列建立难。本项目对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序列的划分研究填补了本地区的研究空白,大幅度提高了地层研究程度,对于正确认识坳陷区与隆起区的地层对比和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面认识华北板块组成提供了资料基础。本项目在一些地区识别出部分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则修正了部分传统认识误区。
2)对大地构造划分演化的意义。本项目将基底构造单元与上叠构造单元分别划分,充分考虑构造单元的叠加、复合关系,改变了以往仅考虑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的构造单元划分思路。高级别构造单元与山东省和全国构造单元划分保持一致,有利于区域大地构造对比研究。低级别构造单元划分与油田构造单元划分相统一,有利于地质部门与油田部门的研究相协调。新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既具有全国划分对比意义,又突出了本地区特点,大大提高了地质构造演化认识水平。
3)对煤炭资源勘查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强度逐年增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地质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新的煤炭发现难度越来越大,许多矿山成为危机矿山。因此开展深部找矿,寻找新的接替资源迫在眉睫。本项目开拓了鲁西北煤炭找矿新空间,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和目标,对于指导找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经济意义。本项目成果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预测资源总量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可供近期勘查的预测资源量潜在价值近50亿元人民币。今后应用本成果开展深部找矿,必将取得令人振奋的新成果,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拾』 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
2.6.1 主要成果
本专题通过对区内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特别是区内几条地学断面的丰富资料,以及近年来所开展的一些深部地球物理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成果包括:
(1)对区内岩石圈Ⅲ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对各单元以及它们的分界断裂的面貌和特征进行了总结。
(2)岩石圈结构的不均一性是导致区内构造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区内各单元地壳的结构、厚度以及组成均有所不同,其下上地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外力———主要是南侧板块的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目前所见到的盆山地貌结构。
(3)地壳以及岩石圈结构的形成是地质历史时期内长期作用的产物,不能脱离历史来讨论。从本区来讲,晚二叠世以后,统一的大陆块体开始形成。全区的构造体制从板块构造格局向盆山构造格局转化。经历了近2亿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褶皱隆升—夷平均一化—沉降堆积的过程,才形成现代的盆山构造格局。
(4)从本区内最主要的天山山脉的构造面貌来看,晚二叠世以后两侧陆壳块体的碰撞,但是在这里缺少中新生代的岩浆活动,结合其地壳的构造形式以及准噶尔板块向南俯冲的可能,表明天山的形成机制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有着重大的区别。这正是本区岩石圈构造运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5)本区以发育重要的大型盆地为特色。但这些盆地由于其所处的构造位置不同,发展的历史也有所不同。其根本原因则是其下的地壳以至上地幔的结构有所不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它具有薄壳厚幔的特点,地温梯度低,地壳刚性大,这决定了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内陆盆地,在构造运动中它以传递应力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
2.6.2 存在问题
(1)由于本区地域广阔,总面积近200万km2。在区内,虽然过去进行了一些身边地质的调查,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于这样广大的区域来讲,工作程度实在太低,和本项目的东部地区比较起来差得太远。因此,对本区岩石圈结构的研究,只能是在已有资料基础上进行总结和综合分析。在本区目前以地学断面为主干,结合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研究。但在区内目前尚无可供利用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的资料。因此在地壳以下的部分,就无法进行编图或其他研究。在本专题的设计中,原拟将已有的地学断面资料和区域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综合起来,编制出本区的三维立体图像,以表达岩石圈的空间状态。目前工作的进展情况表明,这一设想实现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地学断面上表达了地壳不同层圈的厚度以及成分组成的某些特征(尽管表示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不同),而层析成像所表现的不同层圈的速度分布和对比,简言之是高速体和低速体的分布状态。两者如何联系以构成一幅空间的图像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有可能实现。
(2)岩石圈地球化学的研究对深入了解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可以提供许多深部物质组成的有关信息,因此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在本区,新生代的岩浆活动非常少见。目前,在新疆的西南天山、昆仑山北部、北祁连等地有零星的新生代火山岩外,其他地区均尚无相关报道。在天山、北山和昆仑等地均以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为主。这方面,固然反映了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地壳的一些状态,但对认识现代地壳的物质组成毕竟还有一些差别。因此,进一步开展本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对了解本区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其发展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