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字测绘成果与测绘成果有何不同
数字测绘成果以数字形式的,如数据库形式的地形图,一般测绘成果如纸质的
㈡ 测绘成果提交所需资料
房产测绘成果备案须提交的资料
一、商品房项目预测成果备案
1
、房屋建筑面积预测绘成果报告书、电子文档;
2
、经审查批准的全套建筑施工图和电子图各一套;
3
、宁波市施工图审查备案证明;
4
、共有公用面积分摊彩图;
5
、经人防部门备案的人防建设方案;
6
、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校验原件);
7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
8
、有关商品房预售方案;
9
、其他应提交的相关资料。
二、商品房项目实测成果备案
1
、宁波市房产测绘成果备案申请表;
2
、扩初会议纪要复印件(校验原件);
3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复印件(校验原件);
4
、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复印件(校验原件);
5
、地名办门牌编号图原件;
6
、地名使用批准书复印件(校验原件);
7
、人防部门出具的人防区域划分图原件;
8
、建筑竣工图及电子文档;
9
、交警部门出具的地下室汽车位验收意见原件;
10
、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校验原件);
11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书复印件(校验原件);
12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成果报告书及电子文档;
13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委托合同复印件(校验原件);
14
、其他应提交的相关资料。
三、新建房(单位或个人)测绘成果备案
1
、宁波市房产测绘成果备案申请表;
2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红线图复印件(校验原件);
3
、建筑竣工图;
4
、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校验原件);
5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书复印件(校验原件);
6
、地名办出具的门牌坐落证明复印件(校验原件);
7
、人防部门出具的人防区域划分图(专指有地下室工程的建筑)复印件(校验原件);
8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成果报告书原件及电子文档;
9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委托合同或协议复印件(校验原件);
10
、其他应提交的相关资料。
四、改扩建项目测绘成果备案
1
、宁波市房产测绘成果备案申请表;
2
、已领取的房屋所有权证复印件及土地证复印件(校验原件);
3
、扩建、改建、翻建项目工程规划许可证及红线图复印件(校验原件);
4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书复印件(校验原件);
5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成果报告书原件及电子文档;
6
、其他应提交的相关资料。
五、商业、办公用房权属分割项目测绘成果备案
1
、宁波市房产测绘成果备案申请表;
2
、已领取的房屋所有权证及土地证复印件(校验原件);
3
、土地部门分割联系单原件;
4
、消防部门意见原件;
5
、原设计施工图或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的分割平面图原件;
6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成果报告书原件及电子文档;
7
、其它应提交的相关资料
㈢ 测绘数据库 是什么
测绘成果集合成数字产品!对以后的数字化地球,地理信息,GPS包括RS都是很有帮助的,属于基础建设
㈣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哪些测绘成果
山东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文字成果
1、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设计书
2、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及数据库建设工作报告
3、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4、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及数据库建设质量检查报告
图件成果
1、地籍图分幅接合表
2、村庄地籍图
3、宗地图
调查及登记表册成果
1、土地权属面积统计表: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未确权登记宗地(含有争议宗地)及国有土地权属面积统计表(县、乡、村三级)。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包括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村辖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
3、土地登记资料成果:土地登记申请表及有关权源文件,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申请审核情况公告(存根和照片),土地登记卡、归户卡、土地证书签收簿,宗地图(界线相邻各方签字盖章)、坐标册等资料。
数据成果
1、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原始记录
2、控制点及界址点成果表
3、面积成果表、面积统计表、面积计算的原始资料
4、宗地面积汇总表
5、村庄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数据库成果
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地籍调查数据、登记数据等。
㈤ 测绘及数据库建设人员具体做什么
测绘及数据库建设人员主要是根据已有的测绘成果资料建立mdb数据,能直观反应各种地理属性和其他属性,方便于数据的综合管理和调用。
㈥ 通过什么方法可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系统联系起来
这要看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测绘成果。
1.如果是纸质地图就需要先进行扫描,扫描成TIFF格式或者JPG格式,然后在GIS软件(例如ArcGIS、MapGIS、R2V等都可以进行数字化)中进行数字化,然后就可以在GIS软件中进行相应的分析操作了,同样要是你有的是JPG格式的图片,方法一样。
2.如果你所说的测绘成果指的是CAD之类的文件(dwg格式或者dxf格式)那就更好办了,都转成DXF格式,在大多数GIS软件中都能进行格式转换,直接将你所有的格式转换成GIS软件可以进行操作的格式。
摄影测量跟地理信息系统联系非常密切,几乎所有的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以上的专业都要开摄影测量课程。不管你所说的测绘成果是什么格式的文件,只要是测绘这方面的,都可以在GIS软件中应用,只是过程难易的问题。
只能说这些了,不明白的话,请将你的问题说明的更详细些,我可以帮你解答。
㈦ 省域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构建
管相荣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郑州 450016)
摘 要:为了满足大区域控制点综合管理时针对多领域的需求,实现数据的共享所面临的坐标系统、属性结构、投影带、行政辖区、影像重叠区等问题,采用省域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建立的案例分析,省域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存储了控制点的属性、空间位置、图形图像等多项信息,叠合了行政辖区、原始影像、接合图表、投影带等信息,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关键词:省域 控制点 GPS 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
0 引 言
为确保“2010 年全国耕地面积不少于 18 亿亩(1.2 亿 hm2)的红线”,国家已经启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力求建立“四级联动、上下互通”、“高保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和农业大省,土地总面积约16.7 万 km2,2007 年人均耕地面积 813.4 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家严控耕地面积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摸清土地家底、有效集约管理土地资源尤为重要。近年来,河南省运用先进的“3S”技术和通信技术,已经开展了多项土地资源监测、地籍调查方面的研究。全国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遥感项目”)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先导,旨在为其提供宝贵的经验。河南省作为项目试点之一,2005 年以 GPS 实测点为控制数据,影像数据均采用SPOT 5 遥感影像,对平顶山、许昌、漯河、安阳四个地市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精度满足要求。2007 年项目在全省铺开,布设控制点数达上千个,按照《SPOT 5_2.5 m 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技术规定》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的要求,对影像处理必须精确,影像纠正控制点是土地信息提取的关键所在,如何综合管理这些控制点数据十分必要;同时,就我国 GPS控制网而言,GPS A B C 级点布设达上万个,而以此为基准的下一级 GPS 控制点将更多,对其进行分板机统筹管理也势在必行。
影像纠正控制点的获取途径有两种:一种是 GPS 实测,另一种是从大于等于调查底图比例尺的已有图件上采集。遥感项目河南试点控制数据均为 GPS 实测点,省域控制点管理包括 GPS 实测点和图形图像控制点,涉及跨省域、投影带、属性结构设定、编号、叠加分析、条件查询、图形查询、精度评定、点位分布联测略图等问题,有必要根据实际的工作底图情况,建立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实现控制点位置信息、属性信息、图形图像信息的统一管理,力图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1 控制点基础信息获取
1.1 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
项目控制点布设的工作底图是 SPOT 5_2.5 m 遥感影像,河南省域涉及 80 多景 SPOT 5 影像,受卫星数据获取周期的影响,影像是分批次提供的,为保证项目进度,控制点的布设采用先来先选的原则分批次进行。选取要求有:
(1)选取影像清晰、易于判别、交通便利的明显特征点,如影像特征明显的农村道路交叉路口,并读取概略经纬度;
(2)均匀分布,控制区域大于工作区范围,每景控制点数不少于 25 个,山区适当增加;
(3)边缘选点,相邻影像重叠区不少于 2 个同名公共点;
(4)模糊定位、圈定范围,为便于精确定位点的灵活性,采用 800 像素 ×800 像素的正方形选框,外业测量时可以在此选框内灵活定点,一般要求选框中间点位优先选用;
(5)内业选点难以测量时,可适当在该点附近重新选点,外业要作详细记录。
项目区覆盖多景影像,为的是选点均匀,公共点布局合理,在选取某景影像控制点时应同时参照相邻景,单景保证四角有点,其间三角形布点。控制点编号采用××××××_××××××_××,第一个“_”前为控制点所在景号,第一、第二个“_”之间为控制点所在影像的时相,共 6 位,采用年月日格式,第二个“_”后为控制点所在影像内序号,如 273280_061101_10, 表示景号为 273280、时相为 2006 年 11 月 1 日的影像上的第 10 个控制点,另外在测量成果表中增加测量编号和标准编号,测量编号是控制点布设实时编号,对应外业测量表中的序号,标准编号则按 1∶1 万标准图幅为基准,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编号,如I49G030050, 以求更好地管理和应用控制点基础资料,为此我们设计了控制点测量成果表。
考虑到项目区山区、丘陵、平原均有分布,不同地形都选取检查点,在布点时类同控制点选取,只是在影像正射纠正时根据参与运算与否才设定其是控制点或是检查点。三种地形特征检查点可以从不同地形下分析控制点精度,对于布点较为困难的山区,可以打破单景的局限,采用区域布点检查法。
以国家 C 级 GPS 大地控制点为基准,采用静态方式同步进行观测,3 套 GPS 接收机为一组,观测时段长度为 45 min,卫星高度角≥ 15°,有效卫星总数≥ 4 个,作业员现场填写外业测量记录表,测队队员定时进行业内汇合,整个省域全部控制点测量耗时近 1 年,共完成 1454 个控制点的测量。
项目共布设 13 个测区,外业实地测量均采用环形布点形成一个整体的 GPS 控制网,各测区以不同的颜色表示,控制点间平均距离约 13 km,点位序号是项目区需要测量的纠正控制点测量编号,不足 4 位的前加“P”表示,前面加“C”的点则表示已有的 C 级 GPS 控制点。
1.2 控制点坐标及投影带的设置
控制点有 4 套坐标系统:西安 1980 坐标、北京 1954 坐标、WGS84 坐标、概略经纬度及高程。
项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3 度分带、1985 国家高程基准、北京 1954 坐标系。河南省域跨越 37、38、39 带,测量的坐标数据存在 3 套数据,通常构建数据库时坐标系统的中央经线为114°,即 38 带。为确保整个省域建库数据为统一的坐标系统,就应把 37 带、39 带内的控制点进行换算,一般采用高斯投影、反算公式间接换带计算。现在把 37 带、39 带的控制点坐标换算成 38 带,见表 1。实测测量时,可通过仪器设置或基于坐标换带公式原理开发的专用软件换算。
表1 GPS 控制点 3 度分带相邻带坐标换算对应表(河南省)
续表
1.3 属性结构设定
为便于管理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并为后续国土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因此尽可能详述控制点的属性信息。表 2 是设定的控制点库表结构。
表2 控制点文件属性结构一览表
属性结构设定的特色:
(1)3 套编号系统(标准编号、景内编号、测量编号)。标准编号是所有 GPS 实测控制点选取完毕后,为便于管理,以 1∶1 万标准图幅为底图采用“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原则重新编号,命名采用“1∶1 万标准图幅号 _ 图幅内序号”;景内编号则是就单景而言,景号 _ 时相 _ 景内序号命名;测量编号则是在项目实施中实际工作选点编号,作为控制点成果表整理及入库的依据。
(2) 4 套坐标数据(北京 1954 坐标、西安 1980 坐标、WGS84、概略经纬度)。概略经纬度可以对控制点在实地测量前进行模糊定位,此外也为了后期插叙的需要,例如,对一景现实性影像,通过幅宽经纬度可查询到其间大致所覆盖的控制点信息,减少了选点、测点等重复性工作。
(3)挂接点位影像、图形及实地信息。控制点影像库不仅有点的属性描述,也有点位图形和实测信息,使控制点信息更加丰富。
(4)与权属库、接合图表、影像范围图叠合,便于查看控制点的区域型分布、与影像及图幅间的关系。
1.4 与遥感影像的套合
控制点是遥感影像定位的基本参照信息,已知工作区的 DEM 和影像控制点坐标信息,就可以对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和投影差改正,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构建土地利用数据库,此亦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前期业内工作。通常,我们是先在原始影像上布设控制点,测量其坐标信息,然后影像处理,即影像选取点、点定位影像的工作模式。但建立河南省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后,对省域内任意工作区的影像,即没有投影和平面坐标信息的现时性影像,可以通过影像头文件找其所包含的控制点信息,避免了重复选点、测点。
控制点影像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套合、叠加查询分析,需要两者间存在恒定的某种信息。控制点是地球上的固定点,SPOT 5 遥感影像的头文件里显示影像获取时间及影像的经纬度坐标(大地坐标),为避免大地坐标与高斯平面坐标转换时的误差影响影像处理精度,目前只能通过两者的经纬度坐标,对影像包括的控制点信息进行模糊查询,然后再准确定位点。在 MapGIS 平台中,可以通过影像的经纬度坐标将其范围框直接定位到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平面坐标工程上,很直观地查看三者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1 控制点、影像、行政区空间关系图
2 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构建
经过“布点、测点”后,在 ERDAS 软件的 LPS 模块里对控制点进行严格的精度检查,只有满足精度要求后才可入库,具体流程如图 2 所示。同时设定了数据库文件的组织(表 3)。基于上述数据库建设思路,在 MapGIS 平台上构建了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如图 3 所示。
图2 GPS 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建库流程
图3 河南省 GPS 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
表3 GPS 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文件
3 结 论
控制点作为基础地理数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南省域共布设 1000 多个实测控制点,历时近 1 年,耗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建立旨在实现信息共享,避免资源浪费,为国土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尤其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河南工作区,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对调查底图制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省域型控制点图形图像的建立也为大区域多数量控制点数据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点滴参照。当然也有未涉及的内容,如不同等级控制点的管理、控制点的三维布局再现等。
参 考 文 献
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
苏小霞,李英成.2006.全国多级多分辨率图形图像控制点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展望[J]. 遥感技术与应用,21(3):265~230
王之卓.1990.摄影测量原理(英文版)[M].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曾福年,赵翠玲.2006.图像控制点库的建立及应用方法探讨[C].2006 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张继贤,马瑞金.2000.图形图像控制点库及应用[J]. 测绘通报(1):15~17
(原载《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 年第 2 期)
㈧ 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建库技术方法研究
潘振祥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郑州 450016)
摘 要:本文通过开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SPOT5)处理及建库技术方法研究和探索,制定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和《省级基于遥感影像 1∶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制作了覆盖河南全省的 1∶1 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建立了河南省基于 SPOT 5 的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库和基于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全国土地利用二次调查基础底图制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土地资源 卫星影像 遥感 数据库 像控点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得到了突破性进展,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执法监察、土地变更调查以及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等方面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河南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项目任务,项目组提出了利用 GPS 外业静态实测坐标作为影像数据校正的控制资料,制定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和《省级基于遥感影像 1∶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并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制定了切合河南实际的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同时,通过项目开展,制作了覆盖河南全省的 SPOT 5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并建立了河南省基于 SPOT 5的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为土地利用二次调查基础底图制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
(1)多源遥感信息相结合。选取最佳波段组合的多光谱影像与高分辨率全色影像融合,生产具有高分辨率空间信息和丰富光谱信息的融合影像。
(2)GPS 像控点、基础图件(数据库)和 DEM 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GPS 像控点,同时利用 1∶5 万 DEM 对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
(3)人机交互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以人机交互解译为主,进行土地分类信息提取。
(4)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对提取的地类图斑信息进行外业验证,对在室内不确定的地类图斑,进行外业实地调查。
2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建立
为保证像控点选取精度,首先在 2.5 m 分辨率的全色影像上,按照像控点选取的技术要求,每景均匀选取了 25 个像控点,并对像控点进行了全外业 GPS 静态测量,在 MapGIS 平台下编辑像控点属性结构,建立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并将像控点外业测量成果表以图片方式保存在属性表中。如图1所示。
图1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示意图
2.1 GPS 像控点选取
为保证像控点外业测量精度,像控点选取时,点位分布要相对均匀,特征明显,交通便利,数量足够,尽可能在全色影像上选取,尽量避开高压线、大面积水域等干扰因素。
为提高外业测量效率,将选取的待测像控点制作成“像控点外业测量成果表”,成果表包括像控点编号、点位及放大的示意图、WGS84、1954 北京、1980 年西安三套坐标和点位说明等内容。
2.2 GPS 像控点外业施测
像控点外业测量采用附合路线法,各像控点平均间距约 13 km,像控点与 C 级 GPS 控制点组成 GPS 控制网。GPS 像控点外业测量利用河南省 C 级 GPS 控制网成果的三套数据(分别为WGS 84、1954 北京和 1980 年西安坐标)作为起算数据,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采用静态方式同步进行观测,三台套 GPS 接收机为一组,观测时段长度不少于 45 分钟,卫星高度角≥ 15°,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4 个。测量数据采用南方测绘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平差处理并进行高程拟合,最后解算出像控点基于三套坐标系统的三套数据和拟合高程。
2.3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以河南省 1∶50 万地理底图作为工作底图,输入像控点空间坐标,并采集像控点属性与图形信息,建立数学基准统一的像控点图形图像文件。像控点图形图像信息,除像控点所具有的地理坐标信息之外,还包括与待纠正影像相关的特征地物的纹理信息、分辨率信息等。
3 影像数据处理
影像数据处理包括卫星影像全色数据与多光谱数据的配准、融合和影像数据正射校正、镶嵌及正射影像图(DOM)的制作等。本项目所使用到的 SPOT 5 数据是由视宝公司提供的 1A 级数据,只经过了探测器的均衡化处理,为了进行多元数据的复合,制作正射影像图,必须对图像进行正射校正,建立地理坐标。影像数据处理技术流程如图 2 所示。
图2 影像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3.1 影像配准
本项目使用的单景多光谱数据与全色数据是同步接收到的,其图形的几何相关性较好,多光谱数据与全色配准难度小、精度高,因此采用相对配准的方法,SPOT 5 多光谱数据波段组合采用 XS2(红)、XS3(绿)、XS1(蓝)形式,影像重采样间隔为 2.5 m,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以景为配准单元,以 SPOT 5 全色数据为配准基础,均匀选取配准控制点,对接收侧视角较大,地势起伏对配准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相应增加控制点密度,将 SPOT 5 多光谱数据与之精确配准,并随机选择配准后全色与多光谱数据上的同名点进行检查,以确保数据的配准精度。
3.2 影像融合
图像融合处理采用最基本的乘积组合算法直接对两种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合成,融合后图像则采用直方图调整、USM 锐化、彩色平衡、色度饱和度调整和反差增强等手段,以使整景影像色彩均匀、明暗程度适中、清晰,增强专题信息,特别是加强纹理信息。
3.3 影像正射校正
影像正射校正采用 ERDAS 的 LPS 正射模块,利用 SPOT 5 物理模型,每景 25 个像控点均匀分布于整景影像,各相邻景影像重叠区有 2 个以上共用点。正射校正以实测点和 1∶5 万 DEM为校正基础,以景为单元,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正射校正,采样间隔为 2.5 m。
3.4 影像镶嵌
影像镶嵌采用 ERDAS 的 LPS 正射模块中批量处理模块,相邻两幅影像,均采集了两个以上共用点,大大提高了影像镶嵌精度。为验证镶嵌精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在其镶嵌区随机选择 25 个以上检查点进行镶嵌精度检查。
3.5 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采用 Image Info 工具,按照 1∶1 万标准分幅进行裁切,覆盖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图幅整饰依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利用MapGIS 数据库平台,按照 1954 北京坐标系、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的生成 1∶1 万标准分幅图幅整饰。
4 创新成果
项目组在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下,结合项目进展和土地管理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结项目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
(1)影像校正控制点 GPS 外业实测数据作为影像校正控制资料,改变了以往利用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库)作为控制资料的传统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影像校正精度,节省了项目投入经费。
覆盖河南全省 1∶1 万标准分幅地形图共计 6565 幅,而实有地形图仅 5600 余幅,项目组在征求部课题组同意的前提下,提出采用 GPS 外业实测控制点作为影像校正控制资料的思路。基于这一思路,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论证,制定了 GPS 外业测量技术要求,并对覆盖全省的每景 SPOT 5 卫星影像相对均匀地选取了 25 个控制点,相邻景影像不少于 2 个共用控制点的原则,全省共选取影像校正控制点 1421 个,GPS 大地控制 C 级点 94 个。根据影像数据接收时间和项目进度,共分 13 个测区,对所有控制点采用附和路线法进行了静态测量,分别计算出各控制点和检查点的 WGS84、1954 北京和 1980 年西安三套坐标。
(2)河南省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建立,为今后河南全省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卫片执法监察等提供了技术保障。
为使外业测量成果长期保存和今后使用,项目组在项目任务之外,在 MapGIS 平台上,基于河南省 1∶50 万地理底图,建立了 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满足 SPOT 5_2.5 m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校正精度要求,同时为今后河南全省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卫片执法检查、矿山环境监测等奠定了基础。
(3)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大区域整体正射校正和镶嵌处理技术的探索,为影像数据批处理技术的推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由于本次试点项目涉及的范围广、影像处理工作量大,因此,项目组在保证影像纠正精度的前提下,为提高工作效率,探索和使用了遥感影像专业处理软件 ERDAS 的 LPS 模块提供的大区域整体正射纠正和影像镶嵌处理功能,达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鉴于本次试点项目所使用的影像数据均为同步接收的 SPOT 5 多光谱与全色数据,其图形的几何相关性较好,多光谱数据与全色配准难度小、精度高,因此,影像数据处理采用先单景融合、后大区域整体正射校正、最后进行大区域镶嵌配准的技术流程进行影像处理。
正射纠正采用 ERDAS 的 LPS 批量正射模块。纠正采用 SPOT 5 物理模型,控制点均匀分布于整景影像,每景控制点个数为 25 个,各相邻影像重叠区有 2 个以上共用点。正射纠正以 GPS外业实测控制点和预处理的河南省 1∶5 万 DEM 为纠正基础 , 对 SPOT 5 融合数据进行批量纠正,采样间隔为 2.5 m。影像镶嵌采用的是 ERDAS 的 LPS 批处理模块,由于各相邻景影像均采集了两个以上的共用点,大大提高了影像镶嵌精度。
(4)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体系的制定,为国家和省级快速掌握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项目组根据部课题组要求及国家和省土地管理工作需要,结合 SPOT 5 卫星影像光谱特征和纹理信息,经充分研究和论证,制定了切合河南实际、满足“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试点项目需要的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该标准中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3 个大类,耕地、园林地、其他农用地、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10 个二级类,此外,根据个别地类特点,又分别从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中单独划分出公路林带、农业水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水面和黄河滩地等 5 个三级类,分类标准与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协调、一致,符合国土资源土地分类标准体系。
(5)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为国家和省土地宏观管理提供了现势性较强的土地利用电子数据,为国内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依据。
考虑到国家和省级土地宏观管理的需要,根据项目制定的“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结合中地公司 MapGIS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框架结构,项目组在 MapGIS 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和《基于遥感影像 1∶1 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并在标准中明确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分类、文件命名规则、数据分层格式及要求等,保证了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的一致性及数据库建设质量,为国家和省提供了翔实的土地利用现势数据。
5 结 语
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先进,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将遥感影像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如何在影像数据处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力和财力投入已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在科研与生产过程中,提出的采用 GPS 外业实测控制点作为影像校正控制资料、GPS 像控点图形图像数据建库及基于国家和省级土地管理需要而提出的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进行了较好的诠释,为今后同类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 考 文 献
常庆瑞,等.2004.遥感技术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述彭,等.1998.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党安荣,等.2003.ERDAS IMAGING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汤国安,等.2004.遥感数字影像处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徐柏清.1988.正射投影技术与影像地图[M].北京:测绘出版社
尤淑撑,刘顺喜.2002.GPS 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5):1~3
张继贤,等.2000.图形图像控制点库及应用[J].测绘通报(1)
(原载《测绘通报》2008 年第 10 期)
㈨ 测绘成果保密的特征
(一)测绘成果涉及的国家秘密事项是客观存在的实物
测绘成果是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空间位置、大小、形状和属性的客观反映,测绘成果保密的关键是一部分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大小、形状、空间位置及其属性需要保密,例如军事设施的空间位置、大小、形状和属性需要保密,有些政治设施、经济设施、科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设施等的空间位置、大小、形状、属性需要保密,决定了相应的测绘成果必须保密。这些特定的设施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测绘成果涉及的国家秘密事项是客观存在的实物。
(二)测绘成果涉及的国家秘密事项具有广泛性
无论国家或者地区的测绘成果,都是对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自然地理要索和地表人工设施的空间位置、大小、形状和属性的客观反映。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不仅分布广泛,其数量也是十分浩大的。根据《保密法》的规定,国家事务中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为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等都属于国家秘密,这些国家秘密的相当一部分都会通过测绘手段,真实地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测绘成果上。因此,测绘成果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具有广泛性。
(三)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数量大,涉及面广
截至2008年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了40万人,地理信息市场总规模达到600亿元,地理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测绘成果的数量巨大,其中大部分属于国家秘密。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重力测量系境的控制点数量至少有100多万点的数据,国家1:1万至1:10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数据库和城市1:500,1:1000,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图及数据库以及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信息、数据库等,都涉及国家秘密,与这些测绘成果直接接触的人员数量是相当大的,这些人员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非常广。
(四)测绘成果涉及的国家秘密事项保密时间长
测绘成果涉及的国家秘密要素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质实体,这些物质实体一般情况下都会长期存在着,即使由于各种人为和不可抗力使这些物质实体不存在了,也会由此而产生新的保密内容。特别是各类测绘系统的点位和数据,始终是测定保密要素的空间位置、大小、形状的依据。因此,除国家有变更密级或解密的规定外,测绘成果的保密期限都是长期的,需要长久保存。
(五)测绘成果不同于其他文件、档案等保密资料
测绘成果一经提供出去,便由使用单位自行使用、保存和销毁,与其他带有密级的文件、档案等秘密资料不同。其他带有密级的文件、档案、音像等资料一般都采取登记借阅的方式,借阅完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因此,对提供和使用测绘成果的单位和人员都要有特殊的要求,以防止泄露国家秘密的事件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为此《测绘法》明确规定,对外提供测绘成果,必须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测绘主管部门批准。
㈩ 地籍测绘成果内容
在地籍测量中使用过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以及测量完成的控制点、界址点、面积、地籍图等和相应的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验收书、协议书等都应归入地籍测绘成果,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
(一)控制点及界址点
用于布设和加密地籍控制网的起始控制点、完成的地籍控制网的各等级控制点(包括图根点)、各类界址点以及绘制的相应点的点之记均应归入地籍测绘成果。
(二)地籍图及宗地图
完成的各类图件,包括基本(分幅)地籍图、宗地图、农村居民地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在测绘过程中使用和形成的中间成果(如地形图、宗地草图、地籍草图、界址点分布图、控制网布设图等)均属于测绘成果,归入地籍图册。
(三)地籍簿册
地籍簿册是按地块进行土地基本信息综合反映汇总的表册,主要包含了用表册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法律状态、利用、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文字描述,如地籍调查表、各种相关文件等。地籍簿册要适时修编,以保证现势与正确性。
(四)地籍数据库的建立
地籍数据库包含了所有的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要素,如面积册、界址点坐标册、房地产评价数据等。
将地籍测量的各种数据,如权属界线、界址点坐标、地面附着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相关的地形要素,通过输入设备输入计算机,成为在地籍管理中可以使用的数据源。这是地籍数据库建立的第一步:数据采集。第二步:将数字化了的地籍测绘成果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有序的排列、分类、赋予属性,成为便于查询和检索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