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什么
1、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
2、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3、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等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4、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1)丰勋成果扩展阅读: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意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Ⅱ 形容取得了丰富成果的词有哪些
形容取得了丰富成果的词有哪些。
硕果累累,功绩卓著,丰功伟绩,春华秋实。
满意请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Ⅲ 陶渊明的成就有哪些
诗人陶渊明的主要成就
田园诗
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咏怀诗
以及叙写时事的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Ⅳ 丰功伟绩(词解)
天堑:指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壕沟.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永垂不朽: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Ⅳ 成绩,效果显著 写词语
丰功伟绩
卓有成效
春华秋实
开花结果
开花结实
开基立业
劳苦功高
立竿见影
马到成功
旗开得胜
事半功百
事半功倍
行之有效
成果显著
功勋卓越
成绩斐然
成效显著
成绩卓著
Ⅵ 中国有哪些许多丰功伟绩的事迹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2、汉武帝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
3、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4、郑和
郑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5、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
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始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郑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玄烨
Ⅶ 霍金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霍金在物理上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有三大成就,分别是无边界宇宙理论,灰洞理论,奇性定理。
1、无边界宇宙理论。
这是霍金在80 年代初创立,他认为时空是有限而无界,而宇宙是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靠上帝在宇宙最初开始时给予推动力,可以单凭物理定律所决定,完全将人类既有认知,即是上帝为宇宙赋予生命、事物的定理改写。
至于量子宇宙学的主要预言之一,是关于宇宙结构的起源,很久年前宇宙背景辐射探测者对太空背景温度起伏的观察,证实了这个预言。
2、灰洞理论。
“灰洞”理论认为,物质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时间以后,又会被重新释放到宇宙中。他在论文中承认,自己最初有关视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光线其实是可以穿越视界的。当光线逃离黑洞核心时,它的运动就像人在跑步机上奔跑一样,慢慢地通过向外辐射而收缩。
“经典黑洞理论认为,任何物质和辐射都不能逃离黑洞,而量子力学理论表明,能量和信息是可以从黑洞中逃离出来的。”
霍金同时指出,对于这种逃离过程的解释需要一个能够将重力和其他基本力成功融合的理论。在过去近一百年间,物理学界没有人曾试图解释这一过程。
3、奇性定理。
霍金跟物理学家罗杰潘洛斯共同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有效,而宇宙间的物质分布满足非常一般的条件,那么宇宙时空就会有奇点存在,而在奇点处,经典物理的定律就会失效。
虽然爱因斯坦否认过奇点的存在,不过在霍金和罗杰潘洛斯合作研究的奇性定理,表明了对引力量子化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7)丰勋成果扩展阅读:
霍金同样以敢说著称,从“地球毁灭说”到“外星人不好惹”,从“大脑可独立于人体存在”到“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这位“预言帝”的论断总是那么惊世骇俗。
从《银翼杀手》到《人工智能》,人类对人工智能(AI)发展的忧虑频繁体现在大银幕上。而“AI”这个听起来酷酷的词,也让人感觉亦幻亦魔。霍金曾多次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应谨慎发展,否则人类智慧或将被其超越。
事实上,霍金并不否认人工智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他本人也是此类科技的受益者之一。由于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霍金需要利用一台机器与外界交流。
受智能手机输入法启发,美英两家科技公司合作,为霍金量身定制了一款打字软件,使这位科学家“说话”的速度提升了一倍。这种软件利用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可“猜测”使用者的思维,推荐下一个可能用到的字词。
2014年12月,霍金坦陈人工智能的初步发展已证明了其有用性,但他担心这类技术最终会发展出与人类智慧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机器,“到时它可能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则受制于生物进化速度,无法与其竞争,最终被超越。”
相比于人工智能威胁人类,“地球毁灭论”更加惊悚。“末日说”其实并不新鲜,但出自霍金这样一位重量级科学家之口,那就不得不认真思量了。更何况,霍老还给地球寿命加了一个明确的期限——1000年。
2012年,霍金在70岁生日前夕参加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谈及有关世界末日的问题时,霍金表示,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00年内,地球会因某场大灾难而毁灭,比如核战争或者温室效应。
霍金所说的灾难,包括战争、资源殆尽、人口过剩等等,他认为这些都是正在膨胀的威胁。对于人类社会和地球的“健康状况”,霍金的确不那么有信心。他说,人类基因中携带“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地球掠夺日盛,地球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
因此,他认为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能将赌注押在一个星球上,人类社会在未来灾难中得以逃脱的唯一机会不在地球,而应该在太空中。
在科学界,时间旅行一度被认为是“歪理邪说”。“过去因为担心有人会把‘怪人’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我对这个问题常常避而不谈。但现在,我不再那么谨小慎微了。”
霍金说,他对时间痴迷已久,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会去拜访风华正茂的玛丽莲·梦露,或是造访将望远镜转向宇宙的伽利略。或许,还会走到宇宙的尽头,破解整个宇宙湮灭之谜。
不只是美好幻想,霍金还从科学角度分析了未来实现时间旅行的现实问题。
他认为,时光机的关键是第四维。他说,一切物体都有时间以及空间的长度,时间旅行意味着我们要经过第四维。如何才能穿越第四维通道?霍金说,“虫洞”(wormhole)提供了一种可能。
虫洞又称时空洞,被认为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霍金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小孔或裂缝,这种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时间,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和空隙。比分子、原子还要小的空隙被称作“量子泡沫”,而虫洞就存在于“量子泡沫”中。
霍金说,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能够捕获某一个虫洞,并将它放大到足以使人类甚至宇宙飞船从中穿过。
霍金在21岁时就患上了罕见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全身肌肉逐渐萎缩,只有几根手指能够活动,后来连说话也只能依靠特制的声音合成装置。但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宇宙和黑洞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果,赢得了全球科学界的尊敬。
有媒体称,霍金一直是在用“残存的肢体”来表达这颗“世界最聪明大脑”里的所思所想。为避免日渐衰弱的身体将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永久“封存”,也有人在研究脑神经设备,试图帮助这颗“最强大脑”绕开身体的局限,直接与外界沟通。
而关于大脑与身体的关系,霍金也有自己的思考。他曾在2013年对英国《卫报》记者表示,他笃信人的大脑是可以不依附于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而思维就像储存在大脑中的一段程序,可以被复制。霍金说:“大脑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台计算机,而我们可以将其中的‘程序’复制到电脑里面,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斯蒂芬·威廉·霍金
Ⅷ 钱三强事迹和成就(简介)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2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的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54年2月,钱三强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他首先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筹建学部。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他主持起草了筹组学部有关文件。同时,主持拟订了《学部暂行组织条例》。科学院各学部成立后,在制订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学术领导,以及团结院内外科学家,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科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