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盗取人家成果,无劳而获形容哪个生肖
谜底:老鼠。 老鼠偷别人的东西不劳而获。
㈡ 为什么人总是会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呢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贪念,希望不劳而获。但是也因为有这种人的存在,所以认真做事的人就会无论做好任何事情,他都会想要去占位己有,有时人性是很恐怖的,也是很自私的。
所以在别人偷取自己果实之前,先偷他的!
㈢ 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古代有哪些名人是靠抄袭借鉴别人的著作而成功的
《史记》被质疑为司马迁“剽窃”的
《史记》和太史公司马迁在中国无人不晓,但就是这样伟大的著作和人物,也没逃出“剽窃”的阴影。
有专家考证说,早在东汉初期问世的《汉书·司马迁传》中已经明确指出,《史记》是司马迁剪裁和整编了西汉国家图书馆藏资料中的《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前人著作,有的是摘叙其事,有的是全用其文,却都不注明出处。
有人指出,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的末尾,几乎全抄贾谊的《过秦论》,但却在有些段落的行文过程中,却署成了“司马迁、贾谊曰”,好家伙,本来是人家贾谊一人写的,现在成了贾谊和太史公的合著!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种行为有点不可原谅。
牛顿和莱布尼兹互指对方“剽窃”
1699年,瑞士人丢里埃给英国皇家学会寄去文章,声称牛顿最早发明了微积分,而莱布尼兹可能是剽窃者。莱布尼兹立刻在杂志上进行反驳,并也攻击牛顿剽窃自己的发明。但是,他有口难辩,直到莱布尼兹去世,这一争论也没有得出结论。
这一事件闹得整个欧洲学术界沸沸扬扬,德英两国,甚至英国和欧洲大陆学术界的关系紧张,两个人在数学界的拥护者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互不来往。
用了300年的时间调查和求证后,现在的结论是,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二人各自独立完成的,但并不是由他们发明的。但是,其中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需要澄清。譬如,他们二人曾经通过信;莱布尼兹曾经到过伦敦,等等。牛顿还利用自己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便利,组织亲信,成立专门委员会,甚至偷偷地修改调查报告,把剽窃的罪名强加在莱布尼兹头上。
爱因斯坦相对论被指是“剽窃”
很多人都认为,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于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但有的国际史学专家认为,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剽窃了德国大数学家达维德-希尔伯特的大量研究成果。
这些史学家的论据是,爱因斯坦在酝酿广义相对论的8年中,曾经常求教于德国大数学家达维德。希尔伯特,而希尔伯特曾于1915年11月20日将他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要点归纳在一份手稿里,递交给了普鲁士科学院,比爱因斯坦发表论文的时间早了5天。于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就有了剽窃的嫌疑。
这一争论也旷日持久,最新的进展是, 1997年11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德国麦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国波士顿大学3名历史学家撰文指出,爱因斯坦并未剽窃希尔伯特的成果,倒是希尔伯特剽窃了爱因斯坦的成果。(来源辽沈晚报)
㈣ 吴常信你盗窃别人的科研成果有意思吗
盗窃1000—3000元构成犯罪。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盗窃犯罪“数额较大”标准。
1000元至3000元是《司法解释》中确定的盗窃罪的起始数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治安状况,在这个区间内确定自己的数额。比如,河北省盗窃“数额较大”确定的是2000元。
以2011年5月为时间点,盗窃犯罪有明显的修改变化。
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对盗窃罪进行了修改。修正前,对于盗窃罪只处罚2种情况:1.盗窃数额较大;2.多次盗窃(1年内入户盗窃或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修正后,对于盗窃罪则处罚5种情况:1.盗窃数额较大;2.多次盗窃(2年内盗窃3次以上);3.入户盗窃;4.携带凶器盗窃;5.扒窃。第2、3、4、5项没有数额要求,也就是说没有偷到财物,仍然构成犯罪。并且,虽然“数额较大”有明确的标准,比如河北省的2000元,但如果符合规定的情形,犯罪数额可以减半为1000元,这些情形比如,曾因盗窃被处罚过、组织未年成人盗窃、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在医院盗窃病人或亲属财产等等。
为什么盗窃屡禁不止?
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盗窃都是“小偷小摸”,如果犯罪数额不大、没有前科劣迹、认罪悔罪、退赃退赔的,不会判很重的刑,比如判拘役、缓刑甚至单处罚金,嫌疑人很快就会回归社会,但这些人很多没有一技之长,又吃不得苦,并且因为被判过刑很多单位对他们又是“拒之门外”的,久而久之,“旧病复发”,重操旧业,“二进宫”、“三进宫”、“四进宫”的大有人在,导致这部分人“破罐破摔”,恶性循环。因此,这是一个涉及打击惩治、预防教育、拒绝歧视、培训技能、群防群治的综合性问题,而且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㈤ 职务剽窃:利用职务便利,窃取别人成果!
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的行为,不仅违背学术道德,而且涉嫌违规违法,对科研及学术生态的破坏力可想而知。正因如此,这一行为被公众及业内人士视为科技进步的障碍、影响学术生态健康发展的"毒瘤"。各级各地及相关部门也对此也祭出不同手段,为的是将这一"毒瘤"铲除。
关于"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由科学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计入学术诚信档案"的规定,在惩治科技领域抄袭剽窃之风方面又前进了一步,这有利于保护科技成果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当地科技领域学术风气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为当地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的氛围。
但是,笔者却觉得,对于抄袭剽窃科学技术成果的行为,仅仅给予相应责任人如此处分的话,未免显得有些力度过轻。
首先,从抄袭剽窃科学技术成果责任人的主观动机来看,显然是为了使自己获得科研经费、科研表彰等利益,可以说是为了一己之私;其次,从使用的手段来看,"抄袭"、"剽窃"本质上"偷"与"盗"并无多大异处;再次从其导致的结果看,一方面造成了科技成果所有人的经济、学术等损失,另一方面则破坏了大的学术生态。诸多要件表明,抄袭剽窃科学技术成果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甚至是涉嫌犯罪。所以,除了道德谴责之外,还必须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追责。
可以想见,如果仅靠《条例》中规定的手段给予相应责任人处分的话,确有"鞭子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之嫌,这会使抄袭剽窃者感到不痛不痒,长此以往,不仅不会刹住抄袭剽窃之风,而且还会使一些投机取巧者认为,剽窃抄袭付出的违法本太低,仍然可以我行我素,可以变着法子行抄袭剽窃之实;而对于科技成果所有者的损害,这其中也没有任何补偿措施,这显然没有实现保护科技进步成果的最终目的。
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根除抄袭剽窃科学技术成果的行为,尤其应寄希望于法律之重罚。感觉对抄袭剽窃科学技术成果的行为处理处罚的规定,都显得不够劲道。这让我们意识到,进一步健全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加大处理处罚抄袭剽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的力度提供法律依据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应将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起来考量和使用;应形成执法合力。尤其是,公安、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等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对抄袭剽窃科技成果的行为进行"合力讨伐"。
总而言之,对于抄袭剽窃这一不良行为,应采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共同对其"夹击",如此才能达到"除根"之目的。
㈥ 如何解决有些人盗窃别人劳动成果的问题
假设是生活自己认识的朋友,能做出这种行为的话对方已经不把你放在朋友的范畴了,如果对方没有利用价值撕破脸即可。
㈦ 盗用他人成果的成语是什么
欺世盗名qīshìdàomíng
[释义] 欺:欺骗;世人:指当时的人。欺骗世回人;窃取名誉答。
[语出]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正音] 世;不能读作“sì”。
[辨形] 名;不能写作“明”。
[近义] 盗名欺世 欺世惑众
[反义] 名副其实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㈧ 盗取别人的现成成果的成语
.鹊巢鸠占:比喻强占别人的成果,享受现成的意思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搬用别人的经验,方法及言论
㈨ 求一则关于偷窃别人劳动成果的哲理笑话故事
记得儿子刚出生的那天,护士把儿子从产房抱出来。初为人父那叫一个激动啊,急忙接过儿子,嘴里还习惯性说着:来,叔叔抱一下,乖…周围立刻一片沉寂
㈩ 为什么偷盗别人的成果
是很多人没有羞耻心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