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民族的传统科技成果

民族的传统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3 21:02:10

1. 中国古代史科技成就

一、天文学
1、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2、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3、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
4、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5、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二、数学
1、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2、出入相补原理
3、割圆术和圆周率
4、刘徽割圆术
5、中国剩余定理
6、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7、内插法和垛积术
8、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学
1、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2、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3、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4、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5、四化学和化工
6、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7、火药和火药武器
8、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9、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10、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五、地理学
1、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2、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3、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4、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5、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6、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7、中国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8、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学
1、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2、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3、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4、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农学
1、中国古代几部重要农书
2、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3、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4、茶
5、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八、医药学
1、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2、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3、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4、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5、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驱
7、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九、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十、纺织
1、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2、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3、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4、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十一、冶金铸造
1、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2、炼钢技术
3、湿法冶金的起源——胆铜法
4、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十二、机械
1、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2、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国古代各种车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4、水运仪象台
十三、建筑
1、雄伟的万里长城
2、中国古桥成就
3、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长安城
4、辉煌灿烂的故宫建筑
5、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6、中国古代高层砖石建筑——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2、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
十五、军事技术
1、中国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

十六、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国古代科学上的贡献
2、藏族医学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4、美丽精致的壮布和壮锦
5、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

2. 求 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论文和资料 越多越好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齐民要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中国的传统经济文化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有的尚保存在现存少数民族之中,如藏医、蒙族的天文学等,比较容易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已融化到华夏族或汉族科技文化的历史成果中,这就不那么容易能看得见、摸得着了。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后者从历史的尘封中剔发出来,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估量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后者是更为困难、也更有意义的任务。

《齐民要术》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经典,它产生汉族传统的活动中心——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它的作者贾思勰是汉族人。但它的内容不但包含了汉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汉族以外许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过这个典型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数民族育种和引种的成就

《齐民要术》卷十为“五谷、果蓏、菜茹中非中国物产者”,所谓“中国”是指黄河流域中下游汉族传统活动中心。因此,该卷所列将近二百种植物,除部分重复的以外,都应视为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为线索,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首先驯化或引种的作物[1] 。其实《齐民要术》前四卷论述种植业的有关篇章中,也包含不少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仅根据其名称或记述即能确知产于少数民族地区。例如,我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泛称为“胡”。而《齐民要术》中产于“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种就有十几个。
一是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物和由这些少数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种。例如,“戎菽”就是东北民族驯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术》引《尔雅》曰:“戎叔之谓荏菽。” 今本《尔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称。郭璞注《尔雅》谓“戎菽”即胡豆。孙炎、樊光、犍为舍人、李巡也认为是胡豆。按《逸周书�6�1王会解》说周成王时北方民族的贡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6�1戒》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东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动在燕国之北。可见,“戎菽”是山戎族驯化和培育的一个大豆品系,人们着眼于山戎的族属,把“戎菽”称为“胡豆”。类似的还有产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矩豆”和、从高丽引进的“高丽豆”。《要术》又记载了也泛称为“胡豆”的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杂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驯化的,《要术》记载了不少水稻品种就是出在南方,如《要术》引《广志》:“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这里的“南方”指岭南,“蝉鸣稻”就是岭南越人选育的早熟水稻品种。“盖下白稻”是我国迄今首见的再生稻,从其“正月种,五月获”看,也应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蔬菜,有被称为“楚葵”的芹菜,被称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称“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还有产于西部地区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则是胡人种植的用作调料的蔬菜,中原人况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产中原,传至少数民族地区并育成新的品种的。如粟黍是中原华夏族先民所驯化的,传到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育成适应各地风土条件的品种,《要术》中有“胡谷”、“胡秫”、“辽东赤粱”、“白蛮黍”等记载。葵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枣是原产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果,《要术》中所记“胡葵”、“胡桃”[3] 、“羌李”、“氐枣”、“西王母枣”[4] 等,当系这些蔬菜和果树传到胡地后育成的新品种。又有在少数民族地区辗转传播形成新品种的。如“柰”(绵苹果)原产我国新疆地区,东传首先到达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河西走廊已成为柰的中心产区,并育成“冬成柰”——一种体大味美的绵苹果新品种。

三是原产外国的作物或品种,首先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后再引进中原,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产南部非洲热带草原的芝麻,首先传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5] ,再由西北地区传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称。西汉以来已在中原地区种植,我国从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术》:“《汉书》,张骞使外国得胡麻。” 沈括《梦溪笔谈》说:“胡麻直是今油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与此相类的还有起源印度北部、锡金等地的胡瓜(黄瓜)[6] ,起源地中海、里海地区的葡萄,从安息(今伊朗)传来的安石榴等。原产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爱的调料[7] ,胡荽与游牧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一同传入中原,《要术》中有种胡荽专篇,是一种获利颇丰商品性生产。小麦是原产西亚冬雨区的越年生作物,通过中国西部新疆河湟一线传到中原。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传播中,产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麦”和类似大麦的“�麦”,见于《要术》所引《广志》。又,《要术》引《西京杂记》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据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国梨和西洋梨自然杂交的产物”[8] 。这样说来,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区的结晶。

从以上情况看,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一种是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种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前一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后一种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数民族为中介。总之,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少数民族都为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该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齐民要术》中一个特定范围(1—4卷)内抽取出来的,它没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于没有在名字或直接记述中反映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暂时把它们舍弃了[9] 。因此,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极不全面的。事实上《齐民要术》所记述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多半或出产于少数民族地区,或与少数民族有这样那样的瓜葛。但是,即使这样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经说明了不少问题,那么,少数民族对中华农业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和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二、少数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原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许多发源于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带来了北方牧区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国科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齐民要术》中有明显的反映。

3. 求 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论文和资料 越多越好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齐民要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中国的传统经济文化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有的尚保存在现存少数民族之中,如藏医、蒙族的天文学等,比较容易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已融化到华夏族或汉族科技文化的历史成果中,这就不那么容易能看得见、摸得着了。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后者从历史的尘封中剔发出来,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估量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后者是更为困难、也更有意义的任务。 《齐民要术》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经典,它产生汉族传统的活动中心——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它的作者贾思勰是汉族人。但它的内容不但包含了汉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汉族以外许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过这个典型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 少数民族育种和引种的成就 《齐民要术》卷十为“五谷、果蓏、菜茹中非中国物产者”,所谓“中国”是指黄河流域中下游汉族传统活动中心。因此,该卷所列将近二百种植物,除部分重复的以外,都应视为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我曾以此为线索,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首先驯化或引种的作物[1] 。其实《齐民要术》前四卷论述种植业的有关篇章中,也包含不少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仅根据其名称或记述即能确知产于少数民族地区。例如,我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泛称为“胡”。而《齐民要术》中产于“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种就有十几个。 一是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物和由这些少数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种。例如,“戎菽”就是东北民族驯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要术》引《尔雅》曰:“戎叔之谓荏菽。” 今本《尔雅》作“戎菽”,“菽”是大豆的古称。郭璞注《尔雅》谓“戎菽”即胡豆。孙炎、樊光、犍为舍人、李巡也认为是胡豆。按《逸周书王会解》说周成王时北方民族的贡品中有“山戎戎菽”。《管子戒》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山戎是东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动在燕国之北。可见,“戎菽”是山戎族驯化和培育的一个大豆品系,人们着眼于山戎的族属,把“戎菽”称为“胡豆”。类似的还有产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矩豆”和、从高丽引进的“高丽豆”。《要术》又记载了也泛称为“胡豆”的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杂豆[2] 。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驯化的,《要术》记载了不少水稻品种就是出在南方,如《要术》引《广志》:“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这里的“南方”指岭南,“蝉鸣稻”就是岭南越人选育的早熟水稻品种。“盖下白稻”是我国迄今首见的再生稻,从其“正月种,五月获”看,也应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蔬菜,有被称为“楚葵”的芹菜,被称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亦称“胡蒜”)“南夷之姜”等。此外,还有产于西部地区的“胡椒”、苜蓿等。“胡芹”则是胡人种植的用作调料的蔬菜,中原人况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产中原,传至少数民族地区并育成新的品种的。如粟黍是中原华夏族先民所驯化的,传到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育成适应各地风土条件的品种,《要术》中有“胡谷”、“胡秫”、“辽东赤粱”、“白蛮黍”等记载。葵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枣是原产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果,《要术》中所记“胡葵”、“胡桃”[3] 、“羌李”、“氐枣”、“西王母枣”[4] 等,当系这些蔬菜和果树传到胡地后育成的新品种。又有在少数民族地区辗转传播形成新品种的。如“柰”(绵苹果)原产我国新疆地区,东传首先到达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河西走廊已成为柰的中心产区,并育成“冬成柰”——一种体大味美的绵苹果新品种。 三是原产外国的作物或品种,首先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后再引进中原,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产南部非洲热带草原的芝麻,首先传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5] ,再由西北地区传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称。西汉以来已在中原地区种植,我国从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要术》:“《汉书》,张骞使外国得胡麻。” 沈括《梦溪笔谈》说:“胡麻直是今油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与此相类的还有起源印度北部、锡金等地的胡瓜(黄瓜)[6] ,起源地中海、里海地区的葡萄,从安息(今伊朗)传来的安石榴等。原产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的胡荽(芫荽),是西北部游牧人喜爱的调料[7] ,胡荽与游牧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一同传入中原,《要术》中有种胡荽专篇,是一种获利颇丰商品性生产。小麦是原产西亚冬雨区的越年生作物,通过中国西部新疆河湟一线传到中原。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传播中,产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麦”和类似大麦的“ 麦”,见于《要术》所引《广志》。又,《要术》引《西京杂记》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据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国梨和西洋梨自然杂交的产物”[8] 。这样说来,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区的结晶。 从以上情况看,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一种是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种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前一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后一种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数民族为中介。总之,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少数民族都为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该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齐民要术》中一个特定范围(1—4卷)内抽取出来的,它没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1—4中,有些材料由于没有在名字或直接记述中反映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暂时把它们舍弃了[9] 。因此,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极不全面的。事实上《齐民要术》所记述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多半或出产于少数民族地区,或与少数民族有这样那样的瓜葛。但是,即使这样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经说明了不少问题,那么,少数民族对中华农业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和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二、少数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原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许多发源于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带来了北方牧区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国科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齐民要术》中有明显的反映。

4.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有哪些

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隋唐时期:

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4)民族的传统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

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宋元时期:

①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③金代的卢沟桥闻名中外。

④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4)明清时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约八十万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誉为“蒯鲁班”。北京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宫城又称紫禁城。北京城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钟楼、鼓楼位于城北。宫城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相配,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

5. 中国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先给你一些关于古代的科技成就的吧!
一、天文学
1、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2、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3、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
4、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5、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二、数学
1、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2、出入相补原理
3、割圆术和圆周率
4、刘徽割圆术
5、中国剩余定理
6、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7、内插法和垛积术
8、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学
1、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2、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3、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4、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5、四化学和化工
6、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7、火药和火药武器
8、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9、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10、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五、地理学
1、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2、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3、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4、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5、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6、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7、中国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8、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学
1、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2、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3、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4、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农学
1、中国古代几部重要农书
2、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3、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4、茶
5、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八、医药学
1、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2、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3、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4、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5、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驱
7、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九、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十、纺织
1、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2、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3、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4、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十一、冶金铸造
1、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2、炼钢技术
3、湿法冶金的起源——胆铜法
4、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十二、机械
1、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2、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国古代各种车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4、水运仪象台

十三、建筑
1、雄伟的万里长城
2、中国古桥成就
3、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长安城
4、辉煌灿烂的故宫建筑
5、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6、中国古代高层砖石建筑——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2、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

十五、军事技术
1、中国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

十六、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国古代科学上的贡献
2、藏族医学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4、美丽精致的壮布和壮锦
5、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

这有新中国的: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4.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览举行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二)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1. 从经济常识看: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2) 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举的大量科技成果与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3) 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

2. 从哲学常识看:

(1)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

(3) 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从政治常识看:

(1) 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

济的发展。赞同199| 评论

6. 你还知道哪些科技文化成果是由少数名族人民创造的

这个很多啊:
医学方面:藏医,苗医气角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哈萨克医冻伤特殊疗法——蒙法
育种引种方面:有200多种,很多植物的名称带有“胡”字,与少数民族历史沿革有很大关系
畜牧业方面:驯养,配种等方面成就突出
建筑方面:中国大地上很多宫殿、楼阁园林、桥梁、塔幢、寺庙、墓葬等等都是少数民族的杰作
主要名人:图安明,我国清代著名的数学家,测绘学家及天文历法学家.
李四光,著名的地质学家
郑和,航海家
鲁明善,农学家

7.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

先给你一些关于古代的科技成就的吧!
一、天文学
1、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2、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3、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
4、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5、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二、数学
1、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2、出入相补原理
3、割圆术和圆周率
4、刘徽割圆术
5、中国剩余定理
6、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7、内插法和垛积术
8、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学
1、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2、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3、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4、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5、四化学和化工
6、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7、火药和火药武器
8、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9、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10、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五、地理学
1、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2、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3、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4、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5、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6、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7、中国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8、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学
1、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2、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3、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4、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农学
1、中国古代几部重要农书
2、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3、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4、茶
5、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八、医药学
1、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2、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3、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4、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5、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驱
7、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九、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十、纺织
1、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2、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3、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4、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十一、冶金铸造
1、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2、炼钢技术
3、湿法冶金的起源——胆铜法
4、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十二、机械
1、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2、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国古代各种车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4、水运仪象台

十三、建筑
1、雄伟的万里长城
2、中国古桥成就
3、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长安城
4、辉煌灿烂的故宫建筑
5、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6、中国古代高层砖石建筑——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2、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

十五、军事技术
1、中国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

十六、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国古代科学上的贡献
2、藏族医学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4、美丽精致的壮布和壮锦
5、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

8. 南北朝民族融合游牧民族带来哪些科技成果

前面的五个是历史书都找的找得着的,后面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根据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80619 给你缩减出来的。

其一,整顿吏治。
北魏太和八年(484),北魏政府颁布诏书,“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并且“遣使者巡行天下,纠守宰之不法”,使得
“食禄者跼蹐(jújí,恐惧),赇(qiú,贿赂)谒之路殆绝”(《魏书》)。

其二,颁均田令。
北魏太和九年(485),又颁行均田令,“均给天下民
田”,均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等。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它有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役和征发徭役。少数民族中有的民
户也成了均田农民,有利于这些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直到唐朝中期才失却它的作用。

其三,迁都洛阳。
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把
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这有利于接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继续进行改革,同时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还避开了柔然的威胁。

其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都之后,魏孝文帝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提倡与汉族通婚,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5.文学自觉: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如《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进行论述。(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的起源和演变。《文心雕龙》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6.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1)建筑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
成就。但由于佛教的传入,其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即佛教建筑,特别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层的佛塔。随之而来的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使我
国在石窟、佛像、壁画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

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战术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骑兵战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汉末东汉初,骑兵开始装备高马鞍,增加了骑乘的舒适度。西晋,马镫开始应用于骑乘。十六国时期骑兵装备双马镫。高马鞍和双马镫的应用导致了骑兵战术的新变化,使得重装骑兵成为可能。正面攻击、中央突破和长途奔袭的骑兵战术

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另一把长46.5cm的铁刀出现云形护手,柄部有圆銎,可接长柄。又如此时的盾,从出土的持盾武士俑及敦煌壁画来看,此时的盾形以长方形大盾为主,中有脊棱,盾面正中饰以兽头饰,背面按有支架。另外,此时疾病最大的进步是马蹬的发明和马鞍的完备。

(2)鲜卑马具的制作走过了时代的前列。再如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的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使得马槊在这时盛行一时。从辽宁出土的此时的鲜卑族墓中的马蹬,及有关武士俑来看,此时是出现马蹬,使得骑兵功效得到长足发展,但此时基本为三角形单蹬

(3)弩:魏晋以后重装骑兵出现,弩向着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重型弩弓发展,有神弩,万钧弩等名词,用绞车张开发射。所使用的箭也很长大,与长矛相似,每一射“辄洞穿三四人”。

(4)镞:这时的箭镞,大都是用钢制成,特别讲求穿甲力,《晋书》载:“刘曜武力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子。”又“赫连勃勃以阿利性尤造五兵之器,精锐又甚,射甲不入,即斩弓人”。从出土实物来看,这时的箭镞,除了原有的菱形镞,还出现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平头镞等形制。

(5)戟本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兵器,而甲骑具装的兴起,与西晋以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分不开,而鲜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戟被槊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利事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动荡分裂,水利事业受到影响,总的来说,成就不如两汉。但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的水利事业则较两汉有所发展。

两晋、南北朝的纺织业

自两晋以降,北人南徙者甚多,由于他们习于罗纨绮縠等丝织服物,桑蚕业也随之南移,并促进了南朝丝织业的发展。南朝各朝都置有少府,下设平准掌织染,大力生产各种丝织品。丹阳有斗场锦署,无疑是官设纺织手工业。此种机织技工是刘裕灭姚秦后由“平关右迁其百工”而来。其后,锦署成为南朝官府手工业常设纺织机构,制作王室服物。

南朝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宋时“丝绵布帛之饶,衣复天下”。当时使用三国时发展起来的一蹑鼓动数综的较先进的机织技术,织造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很快。南北朝时,棉布已广泛流行。高昌为产棉区,其都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的哈喇和卓。

魏晋时,南京以染黑著称,所染黑色丝绸质量相当高,一般平民穿不起,大部为有钱人享用。晋代南京秦淮河南有乌衣巷,据称住在这里的贵族子弟及军士都穿黑色绸衣。南京出产的黑绸直到近代仍驰名中外。

冶炼

北方人口和技术南迁,使南方地区的矿冶业进一步发展。西晋在安徽贵池和湖北武昌设梅根、和塘两冶。东晋在江南诸郡县设冶令和丞。《晋书·庾亮传》记邓岳在广州“大开鼓铸,诸夷因此知造兵器”,所用技术是由浙江会稽郡传去的。南朝时,建康有左右冶,尚方有东西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上虞谢平和尚方匠师黄文庆号称中国绝手。

9. 中华民族在近些年来还获得了哪些举世目睹的科技成果

中华民族近年来得到了很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卫星的放飞,高铁,飞机。

10. 询问: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一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二数学

中国古代的数学名著简介

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出入相补原理

割圆术和圆周率

刘徽割圆术

中国剩余定理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内插法和垛积术

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学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四化学和化工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火药和火药武器

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五地学

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中国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学

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农学

中国古代几部重要农书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八医药学

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免疫法的先驱

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九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十纺织

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十一冶金铸造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炼钢技术

湿法冶金的起源——胆铜法

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十二机械

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中国古代各种车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水运仪象台

十三建筑

雄伟的万里长城

中国古桥成就

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长安城

辉煌灿烂的故宫建筑

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高层砖石建筑——嵩岳寺塔和其他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

十五军事技术

中国古代的兵器成就

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

十六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

蒙古族在我国古代科学上的贡献

藏族医学的成就

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美丽精致的壮布和壮锦

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

http://cache..com/c?word=%D6%D0%B9%FA%3B%B9%C5%B4%FA%3B%BF%C6%BC%BC%3B%CE%C4%BB%AF%3B%B3%C9%BE%CD&url=http%3A//www%2Ewhite%2Dcollar%2Enet/02%2Dlib/01%2Dzg/03%2D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D7%A8%CC%E2%C0%E0/%CE%C4%BB%AF/%D6%D0%B9%FA%B9%C5%B4%FA%BF%C6%BC%BC%B3%C9%BE%CD/Basic/EBookLib/JXCKS/TS011100/&b=0&a=1&user=

阅读全文

与民族的传统科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