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全球科技新成果

全球科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3 19:28:03

⑴ 目前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是什么

你听说过复用空气来推动汽车吗?这制可是一件新鲜的事,在国际汽车界的汽车族谱里是找不到的,是完完全全的一种另类汽车,但事情总是在变化的,近十年来,在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墨西哥、南非一些非汽车界的工程师,热心于研制空气汽车,并已经取得近乎实用性试验阶段,达到令人感叹的进步!
据说,空气汽车最高时速已达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为6秒,行车距离230公里或12小时,在加气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钟,售价大约在6-7万港币。现在,mdi已设立设计工作室,利用电脑,改进外观设计,适应时尚需求。
空气发动机是空气汽车的关键部件,从外观上看近似一种直列的小型内燃机,它有曲轴、活塞、阀门、进气管,排气管、定时皮带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则。

⑵ 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人造肌肉
研究人造肌肉的工作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最近的10年里才取得了较大发展,因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心研制出了特种聚合体和智能材料。未来人类很有可能看到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和最强大的仿生胳膊进行较量。
●耳朵看世界
莱斯利·凯博士设计出一种声纳装置,这种装置能释放出超声波,还能发现其他物体和障碍物发出的反射。数据接着被转化成一连串能够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在频率上与远处物体发出的声音相对应。经过少许的培训,人类大脑似乎能下意识地将这些声音转化为空间想像。
●神经转化
一位澳大利亚程序设计员开发出一套系统。根据这套系统,遭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疾病折磨的人今后可以不再受到自身残疾的限制,只要通过神经信号的提示便能与别人沟通。另一位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人机联结界面:一个人可以利用皮肤表面电极接收神经信号,然后在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后,便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两位科学家合作后,这套系统被称为神经转化技术。
●仿生心脏
同位移植人工心脏
CATO
是一种能全面模仿人类心脏的装置,由血液室
心室
、阀
瓣膜
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特殊致动装置组成。
●修复手套
“修复手套”是一种植入了能模仿人手生物力学的特殊致动器和传感器的装置。机械手研究实验室设计“修复手套”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具有人工肌肉的“外衣”。这种“外衣”能够帮助人体重新运动。全世界的科学家、程序设计员、发明者都在开发复制、替代人体结构或者帮助人体的创新技术。

⑶ 有关全球最新科技成果的资料

世界最新巅峰科技成果公布——关于人类灵魂的研究

(1)人类有没有灵魂?
假设:如果有,根据物质一定有质量的学说,也就有重量,重量=质量x9.8(9.8是地球重力加速度)
实验过程:
一个将死之人,在断气前称重—断气后称重=138克
为什么会少了138克?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灵魂离开了肉体。
结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重量虽小,能量却极大,人体离开这个物质,生命即刻结束。

(2)人既然有灵魂,那么,人死之后,灵魂在做什么?

美国灵魂研究所经过多年实验,认为:人死之后,人的灵魂会以一种“波”的形式,以原先储存的能量,继续独立工作,继续着这人生前的行为。当前,该研究所正在致力于这种“波”长的转换实验,旨在将这种人类不能用肉眼看得到的波,通过波长转化器,转换成人类能够直接观看的波。到那时,人们就可以看到死人在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做什么。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商机,试想:那个死者的亲属不想知道死者死后在做什么?亲属只要花钱,就可以让灵魂波长转换商,将亡故的亲人的波进行转换,做成光盘,拿回家放映即可。推论:灵魂随之时间的延长,他储存的能量也在不断减少,放出的波信号,也在逐渐衰减,直至最后的消亡。

(3)人死之后,大脑是否仍然在工作?
俄罗斯公布了前苏联对刚刚死亡的科学家沃尔克夫斯基的死后脑工作情况的报告。沃尔克夫斯基刚刚停止呼吸,实验人员立刻在他身上接通了脑工作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弯弯曲曲、点点划划地记录下了他所有的信号,直至三天之后,记录仪在纸上跑了直线,宣告接收信号结束。
经过专家组的潜心研究,最后解开了信号的内容。原来是他生前一直致力于航天事业

⑷ 世界上最领先的科技成果都有哪些

网上搜的,不全,一样对你有帮助

在浙江乌镇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增添了一项重磅环节:15项全球最新科技成果在16日集体发布。其中一些堪称颠覆性的行业突破。

15项世界领先科技成果

特斯拉增强型自动辅助驾驶(特斯拉电动汽车公司)

IBM Watson 2016(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以飞天开放平台为基础的大规模分布式高可用电子商务交易处理平台(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卡巴斯基工控安全平台2016(卡巴斯基实验室)

量子通讯技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微软Hololens混合现实全息眼镜(微软)

Transistor Density Increase by 1000X(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网络大脑(北京网络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三星复合生物信号处理器(三星电子)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SAP工业4.0互联网制造解决方案(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

微信生态创新(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华为麒麟960手机SoC芯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Qualcomm 5G NR(新空口)原型系统和试验平台(美国高通公司)

一秒12万笔账不出错

“‘双11’这天,24小时内1207亿元的购物背后,是我们的飞天技术平台在支撑。”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今年我们创造了一个纪录,电子交易系统支撑了每秒钟17.5万笔交易订单和12万笔支付,零错误。”

张勇说,阿里巴巴发明的异地双活技术,使系统面对巨大人流安然无恙。

网络总裁张亚勤说,他们研发的网络大脑,目前已包含了海量数据,包括搜索的、有行为的、定位的、交易的数据,可打造个性化的知识图谱、商业逻辑和用户画像。网络大脑还是全球目前最大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包含万亿级的参数,千亿级的特征训练和千亿级不同的模型,以及几十万台服务器。

VR眼镜带你上火星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播放了一段视频,戴上眼镜的用户看到实景和虚景贴合呈现,并可以操纵虚景。家里的用户,可以跟千里外的人共享图像,做出虚拟标记,好把家里的下水管卸下来。

⑸ 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

天津威欧斯公司早在非典爆发之前就向专利审批部门递交了隐形液体手套的可行性专利报告,充分显示出威欧斯公司在科研领域的前瞻性眼光。之后爆发的非典疫情让人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珍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随之也被深刻地改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而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双手的健康问题就尤其引人注目。天津威欧斯公司及时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市场商机,以创新性手部卫生新概念,汇集国内外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倾力推出具有良好抗菌润肤功能的隐形液体手套。 隐形液体手套是天津威欧斯公司采用 国内外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经过多年潜心研制的一款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绿色环保护肤用品,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ZL03150232.6,ZL200510133674.X,ZL200710059270.X )。本产品由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活性材料制成,该活性材料也是至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唯一一类具有抗菌抑菌功能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此外,本产品还富含多种天然成分,如维他命 E , TCC 抗菌剂等,可持续、安全、稳定的杀灭各种接触性病菌、真菌、支原体、传染病和残留物,杀菌率高达 99.98% ,明显改善人体皮肤本身的抗菌力,并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本产品还能够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深层滋润皮肤,持久有效的去除皮肤表层附着的油污垢。因此,本产品即可作为日常生活的化妆品用,也可用作医疗保健用品。使用时,本产品可在人体表面形成双层可生物降解的液体保护膜,可抵御多种有害物质及污垢的侵袭,抑菌去油有效时间长达 10-24 小时。使用结束后,用水冲洗,即可“脱”除。既方便快捷,又绿色环保。 隐形液体手套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煤矿、石油化工、油漆、机械维修、金融、电讯、学校、网吧、餐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在人们上学、上班、娱乐、点钞之前或工作、商旅之中,如果使用了本产品,都可达到消毒、杀菌等防护作用。 隐形液体手套不仅能除油护手,有效抗菌、抑菌、抵抗病毒入侵,而且具有良好的气体通透性,使用中不影响手部皮肤呼吸,手感舒适顺畅。本产品还具有极佳的肌肤亲和性,涂抹在手部后, 1 分钟即可自然风干成膜,成膜后紧贴手部皮肤,不影响手部灵活,没有异样感觉,工作、学习均不受影响;独特的皮肤修复功能,能促进手部皮肤细微创伤的自我修复,并能够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隐形液体手套使用简便,使用时挤出 1-2ml 均匀涂抹在双手上, 1 分钟后自然风干即可进行工作。工作之后,用清水洗手即可。需要特别提示的是:使用中接触水后需重新“穿戴”,以保持效果

⑹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纳米电子学。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 们发现,传统上以硅为基础的电路存在极限。于是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极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学物质组合来制造出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的装置。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IBM公司和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别在纳米电子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国IBM公司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批纳米碳管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的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则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这些成就为制造体积更小、运算更快、功能更强的电脑铺平了道路。《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评价说,开发新一代分子电脑也许还需许多年,研究人员面临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路”,但“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科学》杂志称,纳米电子学是世界电脑业的未来,新技术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无疑会实现新的飞跃。 多项生物科学入选 处于第二位的是对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RNA仅仅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信使”。前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特定的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今年,分子生物学家发现RNAi在老鼠和人体细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动”。此外,生物学家还发现有关“信使RNA”(mRNA)生产过程的许多新信息,以及RNA与蛋白质间的关系。 基因测序是又一亮点,名列第四位。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001年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此外,科学家们还破译了60多种生物的基因密码。 排名第六的是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于临床医学的“智能炸弹”式药物。它可以对付导致癌症的某些明确生化缺陷,使人类征服癌症病魔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类药物中的一种被命名为“格力维克”,是某种白血病的克星,今年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并开始上市。 环境科学受关注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的揭开名列第三。科学家早就从理论上推断,在太阳核心的热核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种质量极小,没有电性,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然而实测到的太阳中微子的数目远远小于理论值,大量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踪之谜”。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证实了1998年一些科学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实上没有失踪,只是在游离太阳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从一种形态(如电子中微子)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如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据专家称,这一最新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超导研究取得新进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材料,超过了此前金属化合物创下的超导临界温度。美国科学家将氯仿和溴仿搀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从零下221摄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摄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名列第八。“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高度重视,有3位科学家因此而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两个法国研究小组首次制造出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锂、钾的凝聚态也在今年获得。 令人瞩目的是,《科学》杂志今年首次对环境科学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排名第九与第十位的成就都与环境科学有关。 名列第九位的是,国际气候变化专家调查组正式宣布,过去50年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很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确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树木等植物吸收,转化成其它形态的化合物,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过程。过去,美国研究人员在沉降程度问题上曾有极大分歧,而2001年,美国两个一直“顶牛”的科研小组终于通过对大气和陆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观测而达成一致,找出确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后百年中将可能放慢。

⑺ 哪个网站会发布全球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近年来中国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新创制成功,传统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1 14:46 5.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平均增速高达27.0%,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22亿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8亿美元,是2002年的3.5倍,优化了贸易结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4.3万亿和3.6万亿;聚集了全国一半数量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孵化器,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国的1/3;区内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2600;区内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8520.5亿元,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25891.8亿元,工业总产值21873.2亿元,工业增加值5021.6亿元,出口创汇967亿美元。

7.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00万人,成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国家。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1 14:46 9.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大学、科研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达到2134.5亿元,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的71.1%,开发的重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民营科技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发展为2006年的15万家。高等院校现有研究开发人员22.7万人,取得了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家蚕基因组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订了102项间科技合作协议,签订了1000多项部门间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中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国际对地观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人类肝脏蛋白质组、国际科技合作等等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中国科学家、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拓展,人员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便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迄今为止,中国已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06位科学家在国际。

⑻ 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快,越新的越好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有许多进展,在高能物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有了最适合粲粒子物理能区工作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装置了超高能乳胶室,获得了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粒子物理的层子模型和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以及涛子质量的标定等成就。

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低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铀元素锎等。此外还建造了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同步辐射装置、同位素分离器、受控核聚变装置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科学研究设备以及大口径反光望远镜、太阳磁场望远镜、13.7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氢原子钟等天文仪器。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数理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标准算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暖云降水理论、地球内核旋转稍快的发现,生命科学领域的牛胰岛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蛋白质功能基因的修饰、水稻基因物理图谱,还有彗星和小行星的发现、准晶体的发现、澄江化石群等古动植物化石的发现,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研究、古气候和古新星研究、黄河探源、雅鲁藏布江探险以及南极和北极的考察等方面都有众多收获。

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掌握高技术的能力。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掌握了制造原子弹、氢弹 、核发电和核辐射等核技术以及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各种用途的人造地球卫星乃至宇宙飞船的技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有10亿次巨型机、千万次向量机。数百万次超小型机以及曙光1号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并行机,发展了时态逻辑语言、汉字语言信息处理系统、汉语语文转换系统等软件系统,研制了中文智能接口和高密度信息贮存装置,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错原理和量子隐形态实验可喜的进展。

在激光技术方面我们研制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装置、半导体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1.35微米半导体激光器等激光系统并掌握了高速光导纤维通信技术。独创的双离子束外延机、3微米集成电路工艺的突破以及核工业机器人、六维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的制造和6000米水下机器人探海实验成功,代表了我们在精密制造方面的进步。

在生物技术方面,玉米和大豆的固氮、抗虫棉花、基因工程疫苗、试管婴儿和试管羊、人类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和高等动物克隆等生物技术成绩斐然。材料科学方面,高温超导体材料和纳米材料、高性能固体推进料、非线性晶体和激光晶体等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就。

在技术科学方面还有复式燃烧理论、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冷压状态方程、齿轮动态整体误差理论、非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等有影响的理论成果。

工程方面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大型设备的制造能力上,中国已能制造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17.5万千瓦低水头发电机组、50万千瓦高压输变电设备、200吨级电渣重熔炉、1.5万吨涤纶拉丝设备、24万吨尿素生产、30万吨合成氨设备、1000万吨级露天采矿设备 。

武汉和南京的长江大桥、长江葛洲坝和黄河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以及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代表了桥梁和水坝的建设能力,万吨级巨轮、运7客机、高速公路建设和火车提速表现了交通运输方面的进展。

大庆油田的成功开发充分显示了中国自力更生方针的力量,喷气纺纱、合成橡胶表现了吸收和创新技术的能力。

农业进步的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经达到35%,在良种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进展巨大。籼型杂交水稻、鲁棉1号棉花、铁丰1号和东农36号大豆和小麦等良种的推广对农作物增产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来农作物品种更换了四、五次,每次都增产20%~30%,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复种指数提高了25%。

在医药卫生领域,显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诊断显示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向导药物和抗体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进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场,在中医药方面也有针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药以及抗疟疾青蒿素药物的成绩,在计划生育和人口理论方面的成功令世界瞩目。

⑼ 求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影响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
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是推动经
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
它们中有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
夺目的光辉。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
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
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
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
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
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
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
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
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
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
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
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
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
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
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
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
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
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
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
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
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
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
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
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
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
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
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
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
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
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
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
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
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
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
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
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
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
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
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
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
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
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
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
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
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
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
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
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
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
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
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
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
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
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
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
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法论上
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精确和最优的
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术:
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
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
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
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
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
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
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
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
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
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
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
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劳
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
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
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
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
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
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
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
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
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
(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
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
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
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
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
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
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
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
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
(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
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
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
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
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
地利用生物资

阅读全文

与全球科技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