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经允许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算侵权吗
未经允许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算侵权,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一、隐私权的概念回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答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二、隐私权的特征
1. 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的秘密(实际上即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所具有的有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本质属性;
2. 隐私权的客体包括个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
3. 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三、隐私权的内容
1. 个人生活安宁权。
2.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
3. 个人通讯秘密权。
4. 个人隐私使用权
㈡ 关于起诉侵犯个人隐私权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及有关司法解释,隐私利益是受法律明确保护的一项人格利益,因此构成侵害隐私利益的,行为人就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我国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停止侵害
受害人对于正在发生的侵害,如加害人正在宣扬传播受害人的隐私资料、侵入受害人的私生活领域等,可以请求停止侵害,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等。
(2)赔礼道歉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规定,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
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
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3)赔偿损失
隐私权的赔偿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二是对受害人因隐私权受到侵害而产生的其他损失进行赔偿,主要指财产损失。
法律适用上应类推适用《民法通则》第120 条的规定,侵害隐私利益的民事责任方式,应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侵害他人隐私,造成财产损失的,应按照全部赔偿原则,予以全部赔偿。侵害他人隐私,致他人精神损害,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抚慰金赔偿。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数额,根据侵害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侵害人的得利情况,侵害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受诉法院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予以酌定。
㈢ 私人信息被别人发朋友圈,我要怎么起诉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多次发送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或者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同时,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现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您的姓名、照片、聊天信息、手机号码、微信号码等个人信息且带有转发悬赏性质的情况的,根据以上法律规定,首先您可以选择进行报案,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核实,待查询到对方的相关身份信息后,依法进行处理,同时,您通过公安机关获取到对方的身份资料后,仍然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具状起诉进行维权。起诉个人的需要准备民事起诉状、原被告的身份材料、相关侵权的证据材料,一式二份递交给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维权。诉讼前,注意收集保留相关证据,作为起诉方有举证证明受到侵权及损害的义务,举证不能的话,需要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以上建议供您参考。
㈣ 我是被告家人,我的个人信息也在起诉书里,户口属性变成被盘查人员,这样算侵权吗
你母亲因为民事纠纷被告,作为子女的个人信息,法院在执行阶段也可以调查,主要是解决是否转移财产问题。否则,不会被法院查证的。
㈤ 公安机关不给侵权人详细个人信息可不可以起诉公安机关
不可以起诉公安机关,可以向法院起诉侵权人,申请法院调取,或者委托律师去调取。
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侵害个人信息的法律是怎样规定的
具体的可能有侵犯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等,法条散见于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之中。
㈦ 原告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被告的个人信息算不算侵权
原告为了诉讼,必须获得被告的出生日期、住址等自然状况,如果是这些信息,那么不能认定为侵权。
㈧ 网络个人信息侵权纠纷如何解决
你好,一个网络纠纷案件的审理,由于网络用户的不确定性,最难办的要数起诉难问题。最高院对此类案件进行规定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严格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针对网络侵权可能出现的起诉难问题,《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规定:
1、诉讼程序上,允许原告仅起诉网络用户或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第3条规定:“原告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起诉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确原告起诉后,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和原告的请求责令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权的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以方便原告起诉。
《规定》第 4条规定:“原告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涉嫌侵权的信息系网络用户发布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请求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责令网络服务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够确定涉嫌侵权的网络用户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信息。”
(2)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知道”侵权的认定问题。目前,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内容、社区和商务高度结合的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认定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知道”,需要更加慎重。如果司法裁判中认定的标准过严,会造成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过重,可能会使网络服务提供者自我审查过严,经营负担加大,进而影响合法信息的自由传播,不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如果司法裁判中的标准过宽,则会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怠于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放纵甚至主动实施侵权行为。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