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约定担保期限超过两年

约定担保期限超过两年

发布时间:2021-07-30 19:49:37

① 约定的保证期间能否超过二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2条第2款规定“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届满之日起二年”。司法者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解释,主要考虑的是保证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保证期间的这种约定,不同于根本没有约定。如果完全视为没有约定,从而适用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起六个月的规定,这对债权人未免有所不公。但如果完全认定此种约定的效力,必然造成当事人以事先的约定排除适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的结果,使保证人处于一种随时可能承担责任的不确定状态,所以司法解释规定出现此种保证期间的约定,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二年。[1] 从前述司法解释及司法者的解释本意来看,似乎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不能超过二年,否则可能排除适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但笔者认为约定的保证期间可以超过二年,并且超过二年不意味排除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理由有三,分析如下: 一、从保证期间的性质来看,保证期间是指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存续期间,如果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没有依法主张权利,则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担保法》及其解释明确规定保证期间作为保证合同一项重要条款可以由双方当事人约定,只有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才适用法律规定,并且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所以若保证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了保证期间,即使超过二年,只要明确,就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意。同时,保证期间的性质表明其不同于诉讼时效,故不受诉讼时效理论的约束。《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为二年,如果说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二年,可能出现排除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那么对于适用特殊诉讼时效(如一年)的个案,即使约定的保证期间不超过二年,同样不能避免与诉讼时效相冲突的情形。所以从保证期间的性质来看,约定的保证期间只要明确就可以超过二年。 二、从保证期间与主债务诉讼时效、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关系来看,保证之债为债权人、债务人、保证人三个独立民事主体所为的法律行为所引起的,保证合同从属于主合同,主合同的效力决定保证合同的效力。因此主债务诉讼时效、保证期间、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对保证责任的承担起着不同的法律作用。根据该《解释》的规定,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计算须以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依法向债务人(一般保证情况下)或保证人(连带责任保证情况下)主张了权利为前提,也就是说,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是在保证期间作用完结时开始计算的。因此当事人对保证期间约定的长短不影响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复杂的是保证期间与主债务诉讼时效之间的关系,由于不同的保证方式,债权人在保证期间主张权利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与主债务诉讼时效的关系也就不一样。 1、在一般保证情形下,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即: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因此一般保证人的保证责任自始至终处于从属地位,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主张权利的方式就是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所以在一般保证情形下,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就会同时受到两种期间的约束,一个是主债务诉讼时效,一个是约定的保证期间。诉讼时效在民法上属于强制性规范,民事主体无权自行协议取消诉讼时效的适用,不得变更时效期间及其计算方法。而保证期间又是法律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的。假设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二年,就可能出现债权人在主债务诉讼时效内未行使权利,但仍在约定的保证期间内的情形。此时债权人丧失了法院对其主债权的保护,即无法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若允许保证人以此抗辩,那约定的保证期间便失去了法律意义,实质上也侵害了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行使。笔者认为,保证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保证期间的约定超过二年,就应预见到可能出现对超过诉讼时效的主债务保证的情形,既然双方对保证责任存续期间达成了合意,就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约定。而且法律规定的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情形。如《担保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保证人不得行使先诉抗辩权的三种情形,其中第三种情形就是保证人以书面形式放弃前款规定的权利,所以当约定的保证期间超出主债务诉讼时效时,就应视为保证人放弃了主债务诉讼时效届满后的先诉抗辩权,债权人可以直接向保证人主张权利。这样即使在一般保证情形下,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主债务诉讼时效,并不排除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同时也尊重了当事人对保证期间的约定,保障了债权人对保证人的权利。 2、在连带责任保证情形下,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根据《担保法》的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主张权利的方式就是直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因此在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连带保证人与债务人处于同一法律地位,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保证期间与主债务诉讼时效相对独立,当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债权人享有选择权,或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或向保证人主张权利。债权人如在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内未向债务人行使权利,消灭的仅是对债务人的胜诉权,而不影响债权人对保证人的权利。保证责任是否承担仅受保证期间的约束,债权人只要在保证期间向保证人主张了权利,保证人就应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也完成了其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计算。因此连带责任保证合同中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二年与主债务诉讼时效并不相冲突,当然就不排除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三、从具体司法解释条文来看,《解释》第35条规定:“保证人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提供保证的,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一解释实质上是针对一般保证方式而言的。因为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并不从属于主债务诉讼时效。只要保证债务没有超过诉讼时效,连带保证人就不能因时效而免责。因此连带保证人不享有以主债务超过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的权利。而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保证人可以因主债务超过诉讼时效进行抗辩。因此《解释》明确规定保证人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提供保证的,视为放弃先诉抗辩权,法律对此不予干涉,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一解释充分体现了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同时,对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尊重。当一般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期间超过二年时,就应当预见到可能出现对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提供保证的情形,对于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应由保证人来承担。所以在一般保证中,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二年,视为保证人放弃了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产生的抗辩权。这与该条司法解释精神是相一致的。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一般保证形式,还是连带责任保证,只要双方约定明确,保证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可以超过二年,而且并不排斥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这样不仅符合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而且提示保证人在提供保证时须慎重,对自己行使权利的行为应有完全的预见,并承担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当然,若考虑到维护法律关系的稳定,防止保证人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对保证期间作出强制性的最长期限的规定也是有必要的,但到底以几年为限最合适,有待实践进一步论证。

② 本合同保证期间为主债权的清偿期届满之日起两年,求详解

保证期间也就是债权人可以以请求保证人履行保证债务的有效期间。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对保证期间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1、承担责任者

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

2、享有权利

一般保证的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3、保证之债

一般保证的保证保证之债的期间则属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在债权人提起诉讼和申请仲裁后该保证之债则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关规定。

连带责任保证包括几种情况:

第一, 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的履行期;视为此时当事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直接适用法定保证期 间,即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第二, 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短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 后6个月,应视为6个月;

第三, 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长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2年,从其约定;

第四, 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在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 6个月至2年,从其约定;

第五, 当事人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视为无约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2)约定担保期限超过两年扩展阅读:

与一般保证的异同

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是以放弃先诉抗辩权为前提的。因此,是否具有先诉抗辩权,是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的最重要区别;保证人代被保证人承担债务,则是两种保证的相同之处。

当一般保证人放弃先诉抗辩权或不得行使先诉抗辩权时,一般保证实际也就转变成了连带责任保证。我国担保法第十九条还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实践中,由于大量保证合同条款、内容笼统,保证承诺书过于简单,加之出具保证的当事人法制观念不强,难以做到文字严谨,所以出现保证责任约定不明确的相当多。

比如有的仅在担保单位栏内加盖公章、只写保证偿还或写承担保证责任等,有的法院将其推断为一般保证,有的法院则将其视为连带责任保证,审判实践中的掌握很不一致。

根据担保法规定和当前审判实践中掌握的基本原则,对保证当出现理解不一致时,应当作对债权人有利的解释,也就是说,当保证责任约定不明时,应当将这种模糊的保证认定为连带责任保证,以更加有利于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③ 担保超过两年

根据《担保法解释》第32条规定,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但对于保证期间能否超过两年,没有规定,但是实践中可以超过2年。

④ 担保人,担保期限是两年,过了两年是不是就不用承担责任了。

是的,约定的担保期限是两年,那么,到了约定的担保期限后版,就免除担保责任了权。
担保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⑤ 担保贷款到期后过了两年,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合同中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的期限执行,没有约定的,按以下的规定执行:
关于担保期限,我国《担保法》规定:
第二十五条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担保法司法解释》:
第三十二条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
第三十三条主合同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⑥ 关于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两年诉讼时效是否有效的答复

保证期间最长2年,超过无效。

⑦ 保证期间可以约定最长多少年呀

法律对最长担保时效并没有作规定,只是规定了没有约定保证期间时保证期间的处理,一般担保时效最长可以是主债务履行期满届满。

保证期根据保证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保证未约定保证责任的,自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6个月,如果保证期间约定为:保证责任至主债务本息结清时至,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此时是两年。

保证期间原则上由保证合同的当事人自由约定。从合同关系自身来讲,合同及其法律所保护的是当事人之间的信赖与期待,实现意思自治的理念,这同样适用于保证合同。《担保法》第15条:保证期间的约定作为保证合同的一个基本条款,当合同没有确定或确定不明确时,按合同漏洞的补充原则由法律加以补正。

(7)约定担保期限超过两年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对签订的最高额担保合同实行台账管理,将担保人、担保期限、担保金额等内容予以详细登记,确认贷款合同的法律有效性及程序合法性,避免在最高限额下出现细节瑕疵危害保证法律效力。

2、在具体操作中,对每笔适用该最高额保证下的借款业务进行记录,防止超额、超担保期限的借款业务发生。

3、发放最高额保证合同下的贷款金额不要过于分散,借款到期日要确定在最高额保证合同到期日附近,多考虑采取一笔发放、分期收回的方式,避免与最高额保证合同到期日相差过远的情况发生。

⑧ 当事人可否约定保证期间为债权到期日起2年以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2条第2款规定“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届满之日起二年”。司法者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解释,主要考虑的是保证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保证期间的这种约定,不同于根本没有约定。如果完全视为没有约定,从而适用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起六个月的规定,这对债权人未免有所不公。但如果完全认定此种约定的效力,必然造成当事人以事先的约定排除适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的结果,使保证人处于一种随时可能承担责任的不确定状态,所以司法解释规定出现此种保证期间的约定,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二年。[1] 从前述司法解释及司法者的解释本意来看,似乎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不能超过二年,否则可能排除适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但笔者认为约定的保证期间可以超过二年,并且超过二年不意味排除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理由有三,分析如下: 一、从保证期间的性质来看,保证期间是指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存续期间,如果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没有依法主张权利,则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担保法》及其解释明确规定保证期间作为保证合同一项重要条款可以由双方当事人约定,只有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才适用法律规定,并且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所以若保证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了保证期间,即使超过二年,只要明确,就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意。同时,保证期间的性质表明其不同于诉讼时效,故不受诉讼时效理论的约束。《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为二年,如果说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二年,可能出现排除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那么对于适用特殊诉讼时效(如一年)的个案,即使约定的保证期间不超过二年,同样不能避免与诉讼时效相冲突的情形。所以从保证期间的性质来看,约定的保证期间只要明确就可以超过二年。 二、从保证期间与主债务诉讼时效、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关系来看,保证之债为债权人、债务人、保证人三个独立民事主体所为的法律行为所引起的,保证合同从属于主合同,主合同的效力决定保证合同的效力。因此主债务诉讼时效、保证期间、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对保证责任的承担起着不同的法律作用。根据该《解释》的规定,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计算须以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依法向债务人(一般保证情况下)或保证人(连带责任保证情况下)主张了权利为前提,也就是说,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是在保证期间作用完结时开始计算的。因此当事人对保证期间约定的长短不影响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复杂的是保证期间与主债务诉讼时效之间的关系,由于不同的保证方式,债权人在保证期间主张权利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与主债务诉讼时效的关系也就不一样。

阅读全文

与约定担保期限超过两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