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
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② 请问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救助站急 在线等
“救助”和“临时救济”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据规定,对于“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予以救助。而对于因财物被偷、被抢、被骗,务工不着,探亲不遇等原因而生活困难,不属《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予以临时救济。但许多人误以为救助站的救助对象是一切困难群众,遭遇各种困难的人员都要求救助站为其解决困难。为此,救助站负责人建议,应尽快制定临时救济管理办法。
询问是救助站甄别求助人员是否属救助对象的主要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救助站没有相应的调查权,仅通过询问方式,很难核实来站求助人员所答情况的真伪。
此外,有关实施细则规定,受助人员自愿离开救助站,不得限制,而未成年人离开救助站则须经救助站同意。但是受助人员经常有虚报年龄的情况,部分看似成年实为儿童的人员虚报为成年人,出站后又不返乡,父母找上门时,救助站就会被追究不作为的法律后果;但如不让其出站又会违反自愿救助、自由离站的原则。
第十条求助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救助管理站不予提供救助并告知其理由,已经提供救助的应当立即终止救助:
(一)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细则》(注:指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应予救助情形的;
(二)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的除外);
(三)进站前患有危重并精神并传染病或外表有上述病情体征;
(四)求助人身上有明显伤痕,但本人拒绝说明情况;
(五)求助人提供的情况明显矛盾并有欺诈行为;
(六)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
(七)受助人员不事先告知救助管理站而擅自离站的;
(八)受助人员救助期满,无正当理由不愿离站的。
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
第十三条救助管理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具体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报主管民政部门批准并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管理站的,应该事先告知,救助管理站应及时办理离站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对离站时间超过一个月,确实无法查明其亲属家庭住址或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籍所在地或住所地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救助管理站应及时报告主管民政部门,主管民政部门应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将其妥善安置。
对上述人员中当地确有困难无法落实安置的,经所在地级市民政部门同意,属粤东市、县救助的,可送省杨村救助管理站;其他市、县救助的,可送省良教救助安置中心安置;属未成年人的,可送省樟木头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安置。
③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行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
(1)收容遣送办法存在一定的弊端。过去大批“三证”不全的进城民工被当作流浪乞讨人员强制收容遣送,侵犯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合法权利。将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救助,维护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的正当权利。 (2)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福利职能,而这种救助又以自愿为前提,体现了国家对公民自由的尊重。从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进步。 |
④ 救助站对救助对象的救助期限是多久
根据民政部《城市着流浪乞讨员救助管理办实施细则》第二条城市着流浪乞讨员指自身力解决食宿亲友投靠享受城市低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城市流浪乞讨度员虽流浪乞讨行具备前款规定情形属于救助象(楷体) 新《办》要求求助者身份进行甄别市救助站每都要面首要复杂难题 据市救助站工作员介绍按照规定要询问求助者姓名、龄、户口所、住所、身份证、近亲属等系列详细资料根据每所提供资料进行核实 难题二:求助者口述难辨真假 据解自实施新《办》市救助站寻求帮助求助者共1191市救助站努力其1089获救助工作员付量血 实际操作由于量信息均自于求助者本口述情况难核实例些求助员刻意编造虚假姓名意隐匿真实情况;少求助员家庭住址处于外省偏远山区导致救助员查考都定程度加甄别救助象难度 市救助站位工作员给记者举例前久位自称江西某打工者站求助想要张返乡车票救助站其提供情况进行核实电打派所派所复查外派所声称前段间北京救助站曾经查询该情况救助站立刻重新询问打工者打工者报安徽省名救助站再进行核实派所亦称查 救助站工作员认事蹊跷便该打工者进行说服教育打工者说实原安徽省某北京打工迟迟没找工作便北京市救助站求助拿张火车票慎票丢失于通扒火车津津想同式再拿张火车票 救助站工作员告诉记者类情况经遇核实情况工作员要打十电即便未必能够彻底核实 难题三:何杜绝重复救助骗助 由于核实求助象口述情况存定困难容易现些重复救助或骗助现象据介绍前久街引导工作(注:引导工作指救助站工作员街主向流浪员或乞讨员讲解救助站性质情况愿意接受救助工作员便其送救助站)救助站工作员意外发现11名引导求助者竟4张熟悉面孔 面现象杨建勋颇奈自深入思考 救助站养懒汉我要杜绝重复救助或骗助现象发面要求救助站工作员具备高度责任丰富经验另面需要全建立计算机中国络平台要工作员中国查获知全各相关信息既及快捷易错定程度解决重复救助骗助问题杨建勋说 难题四:痴呆难安置 3月18记者市救助站采访恰看名似乎些痴呆者送救助站求助面情况杨建勋些奈何:何妥善安置、未及残疾些特殊群救助站目前痛难题 据介绍久前患痴呆症刘娘与家失散民警送救助站帮助找家工作员想尽办直说清自基本情况救助站筹莫展幸家及找救助站刘娘接走 杨建勋表示找刘娘家说十侥幸实际送市救助站走失痴呆症患者提供明确资料查找亲属十困难外些居住贫困区孤寡般没直系亲属即使查家庭址其接走市救助站能做能给政府发函请政府协调关部门解决发函解决问题市救助站能派护送家市救助站毕竟力、财力限市救助站说压力 难题五:救助特殊群左右两难 记者翻看津市救助站求助受理情况登记册发现青壮受助者需救助站提供食宿或张车票便安全离救助功率几乎百百孤寡、未、残疾等特殊群救助相要难些特殊群往往查找容易送难口十畅期市救助站压力十巨据粗略统计津市救助站西青站目前滞留未、残疾、50至60名左右 外按照规定救助站救助期限般超10据报道某市救助管理站些属于特殊群受助者受助间已达两月尽管按照关规定特殊情况需要延报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所谓特殊情况些特殊群说种普遍情况往越越受助者期滞留救助站内种情况仅使救助站难承受同悖于救助临性规定 难题六:何救助职业乞丐 记者前采访午救助站工作员要其部门工作员起流浪乞讨员比较集进行引导 能收获杨建勋表示目前街些‘职业乞丐’于我虽救助却鲜领情 据介绍久前塘沽救助管理站流救助车发现名身穿服装孩低跪路边身前摆放着张写悲惨身世求助信休证明信说位孩16岁 救助站工作员随其接救助站面众问孩始终缄默语经耐说服工作孩终于口道实情原今已经22岁已婚并育4岁孩与丈夫发口角遂离家外闲逛花30元钱购买套求助信休证明津赚钱孩拒绝救助站送家帮助 何拒绝救助 据市救助站工作员介绍街乞丐应救助重点群些职业乞丐往往都愿救助站究其原主要三点 首先职业乞丐每都定收入甚至收入菲愿放弃财源救助家 其职业乞丐早已经习惯流浪乞讨自由宁街乞讨愿进救助站 第三救助站流浪乞讨员救助应中国性临救助些临救助能解决些流浪乞讨员根本问题些职业乞丐家乡比较贫困些乞讨员即使助返乡能谋再乞讨所些乞讨员认与其折腾干脆拒绝救助直街乞讨 事实像津救助管理站遇尴尬其城市救助站或或少遇关专家指救助流浪乞讨员项巨社工程仅救助站努力远远够应该受全社共 -- 紫霞游戏平台您解答
⑤ 救助站,入住救助站,能住几天
救助站(Relief stations)是指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站。
时限: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救助站已经实施救助或者救助期满,受助人员应当离开救助站。对无正当理由不愿离站的受助人员,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入住条件: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发生临时性困难,如被偷、被骗、被抢、务工不着等,无力返乡出示本人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有效证件。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
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
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
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三)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四)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五)随身物品的情况。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有关情况,及时与受助人员的家属以及受助人员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该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
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应当终止救助。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
受助人员擅自离开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⑥ 多长时间流浪才能被称为流浪乞讨人员并接受救助
长时间在外流浪,并且是残疾人。最少在三年以上在外乞讨。这样的人才可以接受救助。
⑦ 救助站怎么救助
根据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楷体)
新《办法》要求对求助者的身份进行甄别,这成为市救助站每天都要面对的最为首要也是最复杂的难题。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按照规定,要询问求助者的姓名、年龄、户口所在地、住所地、身份证、近亲属等一系列详细资料,而后根据每个人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
难题二:求助者口述难辨真假
据了解,自实施新《办法》以后,来市救助站寻求帮助的求助者共有1191人,在市救助站的努力下,其中的1089人获得了救助,但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大量信息均是来自于求助者本人的口述,很多情况难以得到核实。例如,有些求助人员刻意编造虚假姓名,有意隐匿真实情况;还有不少求助人员家庭住址多处于外省偏远山区,导致救助人员无从查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甄别救助对象的难度。
市救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一位自称江西某地的打工者到站里求助,想要一张返乡车票,救助站对其提供的情况进行核实。然而,电话打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的回复是查无此人。此外当地派出所还声称,前一段时间,北京救助站也曾经查询过该人情况。救助站立刻重新询问打工者,打工者又报了安徽省的一个地名。救助站再次对此进行核实,当地派出所亦称查无此人。
救助站工作人员认为事有蹊跷,便对该打工者进行了说服教育,最后打工者说了实话。原来他是安徽省某地人,去北京打工后迟迟没有找到工作,他便去北京市救助站求助,从那里拿到了一张火车票。但他不慎将票丢失,于是就通过扒火车到了天津。到了天津,他想以同样的方式再拿一张火车票。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类情况他们经常会遇到,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情况,工作人员要打十多个电话,但即便这样也未必能够彻底核实。
难题三:如何杜绝重复救助和骗助
由于核实求助对象的口述情况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容易出现一些重复救助或骗助的现象。据介绍,在前不久的一次街头引导工作中(注:引导工作指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街头,主动向流浪人员或乞讨人员讲解救助站的性质和情况,如有人愿意接受救助,工作人员便将其送回救助站),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意外发现,在11名被引导的求助者中,竟有4张熟悉的面孔。
面对这一现象,杨建勋颇感无奈,但他也有自己深入的思考。
“救助站不是养懒汉的地方,我们要杜绝重复救助或骗助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求救助站工作人员具备高度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在全国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平台,只要工作人员上网一查,就可以获知全国各地的相关信息,既及时快捷,又不易出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重复救助和骗助的问题。”杨建勋如是说。
难题四:痴呆老人难以安置
3月18日,记者在市救助站采访时,恰好看到一名似乎有些老年痴呆的老者被送到救助站求助。面对这一情况,杨建勋有些无可奈何:“如何妥善安置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残疾人这些特殊人群是救助站目前最为头痛的难题。”
据介绍,不久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刘大娘与家人失散,后被民警送到救助站。为了帮助老人找到家,工作人员想尽了办法,但老人一直无法说清自己的基本情况。正在救助站一筹莫展中,幸好老人的家人及时找到救助站,将刘大娘接走。
杨建勋表示,找到刘大娘的家人可以说十分侥幸。实际上,被送到市救助站的走失老人大多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无法提供明确的个人资料,查找亲属十分困难。此外,还有一些居住在贫困地区的孤寡老人,他们一般没有直系亲属,即使查到家庭地址也无人将其接走。市救助站能做的只能是给当地政府发函,请当地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如果发函也解决不了问题,市救助站就只能派人护送老人回家了。但市救助站毕竟人力、财力有限,这对市救助站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
难题五:救助特殊人群左右两难
记者翻看了天津市救助站求助受理情况的登记册,发现青壮年受助者大多只需救助站提供一天的食宿或一张车票,便可安全离去,救助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而对孤寡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救助相对要难得多。这些特殊人群往往查找容易送出难,“出口”十分不畅,如此长期下去,市救助站的压力十分巨大。据粗略统计,天津市救助站西青分站目前滞留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在50至60名左右。
此外,按照规定,救助站的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然而据报道,某市救助管理站里的一些属于特殊人群的受助者,有的受助时间已达两个月以上。尽管按照有关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但所谓“特殊情况”对那些特殊人群来说就是一种“普遍情况”。长此以往,将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受助者长期滞留在救助站内。这种情况不仅将使救助站难以承受,同时也有悖于救助的“临时性”规定。
难题六:如何救助“职业乞丐”
记者前去采访的当天下午,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还要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到流浪乞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引导。
“可能不会有什么收获,”杨建勋表示,“目前街上有一些‘职业乞丐’,对于他们我们虽有心救助,但却鲜有人领情。”
据介绍,不久前,塘沽救助管理站流动救助车发现一名身穿学生服装的女孩低头跪在路边,在她身前摆放着一张写有悲惨身世的“求助信”和“休学证明”,信上说这位女孩16岁。
救助站工作人员随后将其接回救助站,但面对众人的问话,女孩始终缄默不语。经过耐心的说服工作,女孩终于开口道出实情。原来她今年已经22岁了,已婚并育有一个4岁的孩子,因与丈夫发生口角,遂离家在外闲逛。后来她花了30元钱,购买了一套“求助信”和“休学证明”,然后就到天津“赚钱”来了。女孩拒绝了救助站送她回家的帮助。
他们为何拒绝救助?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街头乞丐应当是救助的重点人群,但那些“职业乞丐”往往都不愿到救助站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职业乞丐”每天都有一定的“收入”,有人甚至“收入不菲”,他们当然不愿放弃这个财源而被救助回家。
其次,很多“职业乞丐”早已经习惯流浪乞讨的自由生活,因此他们宁可街头乞讨,也不愿进救助站。
第三,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为应急性的临时救助,但这些临时救助不能解决那些流浪乞讨人员的根本问题。因为一些“职业乞丐”的家乡比较贫困,这些乞讨人员即使被助返乡,也可能会为了谋生再次出来乞讨。所以这些乞讨人员认为,与其这样折腾,还不如干脆拒绝救助,一直在街头乞讨。
事实上,像天津救助管理站遇到的尴尬,其他城市的救助站也或多或少地遇到了。有关专家指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仅有救助站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共
-- 紫霞游戏平台为您解答
⑧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有哪些条件及原则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解决其基本困难的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遵循自愿、无偿、公开救助的原则。求助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救助站不予提供救助,并告知理由:
①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救助条件;
②拒不提供个人情况;
③进站前患有危重病、精神病、传染病、求助人身上有明显损伤,但本人拒绝说明。
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进站手续:
求助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①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②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③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④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⑤随身物品的情况。
(8)流浪乞讨救助期限扩展阅读: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八条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
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⑨ 国家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什么等救助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
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⑩ 请各位仁兄忙解释一下救助站的救助范围包括有哪些谢谢本人需要援助!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二条《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第三条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三)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四)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五)随身物品的情况。
(10)流浪乞讨救助期限扩展阅读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十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有关情况,及时与受助人员的家属以及受助人员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该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
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一条受助人员返回常住户口所在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时没有交通费的,由救助站发给乘车(船)凭证,铁道、公路、水运等运输单位验证后准予搭乘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救助站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受助人员的亲属及前往地的有关组织、所在单位。
第十二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对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人,救助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对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但可以查明其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人,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
第十五条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置。
第十六条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
受助人员擅自离开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七条救助站已经实施救助或者救助期满,受助人员应当离开救助站。对无正当理由不愿离站的受助人员,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八条受助人员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乡级、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讨;对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责令其履行抚养、赡养义务;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