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测量水深
最原始的方法,用一根长绳子栓上重物(石头之类的),抛入想测量位置感觉已经触底,拉上绳子测量入水绳子的长度
② 水深测量的简介
江河湖泊也需进行水深测量。其程序为:测量前确定测区范围和测图比例尺、设计图幅、准备图板和展绘控制点、布设测深线和验潮站以及确定验流点和水文站的位置;测量船沿预定的测深线连续测深,并按一定间隔进行测深点定位,同时进行水位观测,确定礁石、沉船等各种航行障碍物的准确位置,探清最浅水深及其延伸范围,并进行底质调查、测定流速和流向以及收集水温及盐度等资料;最后对水深测量的原始资料进行各项改正,并检查成果质量以及绘制成果图。
③ 水深测量的深度测量
为连续测得水深,必须选择适当的测深线间隔和方向。测深线间隔一般取为图上 1厘米。探测航行障碍物时,应适当缩小测深线间隔或放大测图比例尺。测深线方向一般与等深线垂直。港湾地区的测深线方向应垂直于港湾或水道的轴线。沿岸测量中,测深线的布设,在岬端处应成辐射状,在锯齿形岸线处应与岸线总方向成45°。水底平坦开阔的水域,测深线方向可视工作方便选择。江河上可根据河宽和流速,布设横向、斜向或综合的测深线。
测量水深所使用的工具和仪器一般有测深杆、水砣(测深锤)和回声测深仪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70年代又使用了遥感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受海水的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测量深度仍受到一定限制。
为评定水深测量成果的精度,测区内应适当布设检查线。检查线与测深线相交处两次测得的深度之差不能超过规范的要求。另外,还须检查与邻图拼接处相对应水深的符合程度。对其中相差较大或存在系统误差的深度点,要找出引起误差的原因,一般海底平坦处着重从测深方面检查,在海底地貌变化较大处,着重从测深点定位方面检查,作出正确结论,适当处理。
测得水深后,必须进行水位改正。就是把在瞬时水面上测得的深度归算到由深度基准面起算的深度。当深度点处的瞬时水面与验潮站在同一瞬时的水面高差不超过20厘米时,用该站的潮位观测资料进行水位改正;若高差超过20厘米,则用水位分带法进行改正,即在满足水位改正精度的条件下,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验潮站的潮位观测资料,用图解内插(或计算)的方法,把测区分成若干个带(区),求出各带(区)的潮位资料,进行分带(区)改正。近海测量中,可用模拟法进行水位改正。
④ 水深测量方法有哪四种
全站仪,水准仪都不具备测量水深的功能,一般的做法是先测出水面高程,然后再直接量取水深度(可以使用5米塔尺或者别的有刻度的杆来量),这个坑明显是人为挖掘的,深度很不规律,而且也不大,没有必要进入其中去量深度,在岸边用5米塔尺伸个3-4米量一个深度,四周都量一下,基本就可以确定了
⑤ 水深测量在工程测量中有什么用途它包括哪些内容
1、目的:探测和研究海底地貌,并准确而完善的反映出来;探测出海中的航行障碍物,最后绘制水深图。
2、任务:为设计施工单位、保证舰艇安全航行、建立档案、科学研究提供水深图。
二、水深测量的特点
1、对象的不可见性。由于海底地形的不可见性,增加了测量的难度。
2、测量的运动性。由于测量时船在运动,水也在运动,因而增加了测量的不确定性。
三、水深测量的特殊要求
1、无法选择特征点。在测量地形时,我们可以选择便于表示地形地貌的特征点,因而可以准确的反映地形。但在测量水深时只能布设一定数量的测深线和测点,用它们来反映海底的地形。于是要求布设合理的测线与测点,这样才能又快又准的反映海底地形。
2、同步性:水深测量是要测出一点的三个坐标。因此要求密切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得的平面位置和水深数据属于同一个点。
3、水面不断运动,造成了测得的水深只是瞬时水深。它包括了水面的变化,必须对其进行改正。
4、水上作业的安全问题更为重要。
主要包括平面定位(目前主要依靠GPS差分定位)、水深测量(主要靠回声测深仪包括单频单波束,双频单波束,单频多波束等)、水位观测(利用验潮站来消除水位变化的影响)、内业计算(一般通过软件自动完成)、成图(软件、绘图仪)
⑥ 水深测量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哪些
水深测量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单波束测深、多波束回声测深、机载激光测深。
水深测量测线一般布设为直线,又称测深线。测深线分为主测深线和检查线两类。
⑦ 怎样测量水的深度
一般用一条绳子绑上重物,掉到水里面,等重物沉到水底,量下绳子有多少长,就可以知道水的深度了,不过在海上不一样。长久以来,海员们用“测深索”来估测海洋的深度。他们把一根已知长度的绳索放下海,直到绳上的重物触到海底,根据绳索的长度就知道海洋的深度。但这种方法速度很慢而且很不可靠。因为当重物随着不断下降的绳索进入海洋深处,很难判断它是否已触到海底以及这时的绳索是否是绷紧的。
对于深海的研究始于一艘科研船HMS挑战者号,它是由英国战舰改装成的。1872年12月首航,任务是“全面了解海洋”。挑战者号对全球的海洋作了首次全面的研究。这艘蒸汽帆船穿越了除北冰洋以外的所有大洋。它载着273名船员和6名科学家航行了68890英里。在威维利·汤姆森爵士的带领下,考察了所有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物理和生物因素。
船上所有人员共作了492次水深测量和133次取样工作。每次测量,他们都费力地把系有重物的绳索放入海中。最后,测得马里亚纳海沟深约27000英尺,证明了海洋比人们想象中要深得多。同时,他们还掘取了洋底的~沉积物~标本,以供进一步研究并发现新的物种。
尽管这次航行带回了丰富的数据(航行报告足足有50卷),人类对于海底的认识却仍是肤浅的。广阔的海底世界又岂是靠一次一次的测量就能够完全了解的呢。这之后,航行越来越多,资料一点一点慢慢地积累起来。
1920年,由于一项技术上的突破,人们可以借助声波来探测海底。通过电子回声探测器(后被称作声纳),人们可以进行精确的深度测量。回声探测器装在船上,可测得一次声波脉冲传到海底并反射所需的时间。把这个时间除以二,再乘以声音在海水中的平均速度(每秒4925英尺)就得到海洋的深度。把连续的回声波绘制下来,就可以大致了解海底的情况。
1922年,U.S.S.斯图尔特号第一次使用这项新技术,作了900次~回声~测量。接着,德国流星探索号把自然海洋学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从1925年到1927年,它十四次穿越南大西洋,搜集了70000多次水深测量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海底是崎岖不平的。
现在,科学家们采取另一种方法--太空卫星来了解海底情况。卫星上装有~测高仪~,通过雷达来测量海洋的准确深度。由于洋底的万有引力不同,这一深度会有所不同。大洋中脊、海山、海沟等造成地壳密度不同,因而对海面的引力也不同。计算机就利用这些数据来推测海底的情况。
⑧ 水深数据是怎样的
我们通常所指的水深,是指水面到水底的垂直距离而言。但是在海道测量中因为海面受潮汐、海流、风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处于动荡不定的状态之中,尤其是受潮汐的影响,海面随时在升降中,高潮和低潮之差,小的一二米,大的一二十米。因此,海道测量外业测得的水深只是当时当地的瞬时深度。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测得的水深是不一样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测得的水深无法进行对比。为了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不同地点的水深有一个可比性,必须确定一个统一的基准面,这就是海道测量学中的深度基准面。这个基准面,在无潮海(即潮汐很小的海,如波罗的海),通常以平均海面作为深度基准面。在有潮海,因为潮汐较大,如果用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面,高潮时此面被淹没,低潮时露出;如果以此为基准面,则低潮时的实际水深小于海图上的水深,如此时按海图上的水深航行,船就可能要触礁、搁浅,对航行很不安全。因此,在海道测量中,常以略低于低潮面的一个面作为基准面。这样对航海就安全多了。所以,海道测量测得的水深数据,必须归算为深度基准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而不是通常说的水面到水底的垂直距离。
⑨ 码头前沿水深测量应该多长时间测一次
1、目的:探测和研究海底地貌,并准确而完善的反映出来;探测出海中的航行障碍物,最后绘制水深图。2、任务:为设计施工单位、保证舰艇安全航行、建立档案、科学研究提供水深图。二、水深测量的特点1、对象的不可见性。由于海底地形的不可见性,增加了测量的难度。2、测量的运动性。由于测量时船在运动,水也在运动,因而增加了测量的不确定性。三、水深测量的特殊要求1、无法选择特征点。在测量地形时,我们可以选择便于表示地形地貌的特征点,因而可以准确的反映地形。但在测量水深时只能布设一定数量的测深线和测点,用它们来反映海底的地形。于是要求布设合理的测线与测点,这样才能又快又准的反映海底地形。2、同步性:水深测量是要测出一点的三个坐标。因此要求密切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得的平面位置和水深数据属于同一个点。3、水面不断运动,造成了测得的水深只是瞬时水深。它包括了水面的变化,必须对其进行改正。4、水上作业的安全问题更为重要。主要包括平面定位(目前主要依靠GPS差分定位)、水深测量(主要靠回声测深仪包括单频单波束,双频单波束,单频多波束等)、水位观测(利用验潮站来消除水位变化的影响)、内业计算(一般通过软件自动完成)、成图(软件、绘图仪)
⑩ 电器外壳防护等级IP68的检测要求:水深及时间的要求标准是多少
防护检测,科标检测可以做检测,专业的检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