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材积配分法是什么
(volume alloting method)
(李海文)
将全林中一部分所划定的林木生长至伐期时的材积总和,等量分配于经理期的各年,作为每年材积收获量的方法。自出现区划轮伐法以来,在实践中发觉以面积为标准的区划轮伐法,各年的材积收获变动甚大,为求得年伐材积的稳定和保证永续利用,至18世纪中叶提出以材积为标准的材积配分法,它是继区划轮伐法后收获量调整方法的发展。
材积配分法有代表性的是贝克曼(J.G.Beckmann)法(1759)和虎夫奈(L.Hufnagl)法(1895)。
贝克曼法
将全部林木按直径大小分为成材木和未成材木两部分,然后,计算未成材的林木生长到成材木所需的年限,这段为经理期。在经理期间只采伐成材木。成材木按林地生产力等级高低,划分为1.0%、1.5%、2.0%、2.5%等生长率等级。计算各生长率等级成材木在经理期间的生长量,将各生长量加上现有材积,为经理期间的总收获量,其每年的平均额即为标准年伐量。贝克曼提出的材积配分法,必须要较精确测定蓄积量和推算生长量,在实际应用时较为复杂,如测定与推算不准确,就不能保证稳定的永续收获。所以此法提出后,实用价值不大,只不过有些历史意义而已。
虎夫奈法
将全部林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1/2轮伐期年数以上林龄的林分,另一部分为1/2轮伐期年数以下的林分,只将前一部分林木作为轮伐期前半期收获量调整的对象。确定材积收获量的公式如下:
式中 E为轮伐期前半期每年收获量材积;u为轮伐期;V为u/2年以上林分总材积;F为u/2年以上林分总面积;Z为每公顷平均生长量。上述公式的指导思想,在1/2轮伐期间采完现有u/2年以上林分的总材积和生长量,并期望实现材积收获均衡的永续作业。虎夫奈提出的材积配分法适用于林分面积按龄级分配比较均匀的森林,虎夫奈法的经理期是1/2轮伐期年数,一般每隔10年要重新改算一次。
材积配分法按材积计算收获量,它必须较准确测定蓄积量和生长量,因而测定工作量大,技术上也比较复杂,并且只能保证一定时期内收获量的稳定。尽管如此,材积配分法是在森林经理史上首次提出以材积结合生长量来进行的森林收获量调整方法。
⑵ 平分法是什么
(frame work)
(李海文)
把轮伐期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分期,将全林材积或面积平分于各分期,以分期来控制和调整收获量的方法。又叫分期法。按其发展过程,分为材积平分法、面积平分法和折衷平分法。
材积平分法
1795年德国林学家哈尔提希(G.L.Hartig)提出材积平分法。其特点是把轮伐期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分期,将全林材积平分于各分期,以分期来控制与调整收获量。材积平分法的主导思想是实现轮伐期内材积收获的永续均衡利用。材积平分法的要点如下:①将经营范围内大面积森林划分为作业级,确定各作业级的轮伐期。哈尔提希提出的经营目的是培育大径材乔林纯林。各作业级的轮伐期:松为120年,橡为180年,水青冈为150年。将各轮伐期再分为若干分期,每个分期年限为20~30年,一个分期也即为一个龄级期。②各作业级按分期数将森林区划为分区,每个分区约为50公顷。分区内按不同年龄和林相区划为小班,并调查其组成、年龄、疏密度、地位级等因子。③以分区或小班为单位,根据林木年龄、生长情况和地理位置,确定其所属分期。列入第一分期的是年龄最大的林分,年龄最小的列入最后采伐。④按各树种的收获计算各分区或小班的材积及至伐期时的材积生长量,合计后即为各分期的收获量。⑤统计各分期之收获量,按材积平分法要求,要使各分期收获量相等。如未达此要求,则调整各分期的收获量,将收获量过多或不足的分期适当减去或增加,调整至各分期收获量均等为止。调整时要重新计算变动分期的小班生长量。⑥调整至各分期收获量大致相等,即为各分期的预定收获量,将这个预定收获量按分期年数分配,就是各分期的标准年伐量。
19世纪初,材积平分法对森林经理永续均衡理论的发展曾起到推动作用,但它存在着一系列的缺点:①按这种方法不能改善作业级的林分按龄级分配。②材积平分法为了各分期的收获量均等,而将一些林分从一个分期改变至另一个分期,这种采伐期改变会造成生长量的损失。③按材积平分法安排了几十年至上百年以上的森林利用量,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缺少严密的科学性。要预测和规划上百年的森林收获量,要是不考虑经济与技术上的发展与变化,显然是不现实的。材积平分法产生于18世纪末,它并不适用当前的林业生产实践,但这方法的某些技术要点在当代的森林经理方法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面积平分法
1804年德国林学家柯塔(H.V.Cotta)综合区划轮伐法和材积平分法,提出面积平分法。面积平分法的主要特点是,把轮伐期按龄级年数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分期,然后将作业级(见森林经营类型)范围的林地面积平分于各分期,用面积代替材积进行收获量调整。因面积平分法较材积平分法简便易行,19世纪时在德国被广泛采用,并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得到推广应用。
面积平分法的要点如下:①同材积平分法一样,将经营范围内的大面积森林划分为作业级,分别作业级确定轮伐期,将各作业级的轮伐期再按龄级年数分为若干分期。②将森林用人工区划方式区划为面积相同(15公顷左右)的林班。林班下按年龄与林相差别区划为小班,对每个小班测定其调查因子,编制调查卡片。③按各林班林分的平均年龄与林木状态,并考虑将来龄级的空间配置,确定各林班所属分期。通常,将成熟林和急需采伐的林分列为第一分期,而幼龄林列入最后分期,其他龄级的林分安排在中间分期。④合计各分期的面积。每个分期的面积应基本相等。如不相等,再调整各分期的面积使之接近相等。各分期的面积要近于
式中 F为作业级面积;u为轮伐期;n为一个龄级期的年数。面积平分法的基本点是要求轮伐期内年伐面积相等,经过一个轮伐期之后,调整成为空间上分布合理,且各龄级的面积相等的森林。换言之,面积平分法是要求通过采伐与更新将森林导向为林分空间配置合理,各龄级面积相等的法正状态。⑤对列入第一分期的林班,准确测定各小班的材积和到达分期中央年生长量,两者合计即为林班的材积收获量。第一分期各林班的收获量合计就是预定收获量。将此预定收获量按分期年数分配即是标准年伐量。⑥柯塔认为,总经营方案要根据各轮伐期的经营要求来考虑,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分期的采伐顺序和第一分期的采伐方案;并提出经过5年或10年,最迟到20年要重新测定材积与生长量,确定下一分期的材积收获。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森林经理复查。
面积平分法与区划轮伐法和材积平分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面积平分法继承了区划轮伐法中按面积控制伐区和材积平分法按分期调整收获量的特点。从林业经营要求看,按面积控制调整收获量具有可靠、稳定的基础。②面积平分法简单方便,易于实施。在区划林班基础上划定伐区,控制伐区方向和配置龄级分布顺序,保证在空间上按一定规划要求具体落实。③面积平分法间接以林地面积进行收获调整,但对第一分期的各小班仍需计算材积收获量,从而保证在当前一个分期内森林利用量的稳定与均衡。④经过一个轮伐期以后,调整为严格永续作业的森林结构状态。
面积平分法的缺点是:①作业级内各分期林分的采伐时间按林班控制与确定,同一林班内不同年龄的各个小班的林分都在同一时期内进行采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未成熟林分遭到不合理的提前采伐,而另一部分采伐顺序排列在轮伐期后期的林班,当其中一些林分轮到采伐时已生长到过熟林阶段。面积平分法这种机械、硬性的采伐顺序安排,不仅在经营上不能因林制宜,而且在经济上也造成损失。②柯塔在萨克逊林区试验面积平分法时,采取伐区式皆伐作业和人工更新方式,采伐后形成针叶纯林。这种林分削弱了抗风、防火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并造成土壤灰化和地力衰退。
折衷平分法
19世纪初,柯塔综合面积平分法与材积平分法之长处,提出折衷平分法。其目的是期望在轮伐期内实现林木材积的均衡利用和到下一轮伐期间实现法正龄级分配和排列。
折衷平分法的要点如下:①和面积平分法相同,将森林划分为作业级,确定各作业级的轮伐期,并按龄级期年限再划为若干分期。②将森林区划为林班(15公顷左右)与小班,测定各小班的调查因子。③按面积平分法要求,根据各林班林分平均年龄和林分状态,并考虑未来林分的排列位置,确定各林班所属分期。各分期的面积接近u/F×n。这部分内容称为面积经理方案。④在面积经理方案基础上,按材积平分法确定分期的材积收获,一般只确定第一、二两个分期的材积预定方案。具体方法上,将第一分期(Ⅰ)又划分为前半期(Ⅰ1)和后半期(Ⅰ2),以林班、小班为单位确定各分期的采伐材积和面积,并使Ⅰ1和Ⅰ2的材积收获相等。Ⅰ1与Ⅰ2收获量合计应等于第二分期(Ⅱ)的材积收获。这部分所编方案称材积预定方案。⑤将面积经理方案和材积收获方案合并即为轮伐期主要施业方案的内容。
对折衷法的评价:①折衷平分法吸取了材积、面积两平分法的长处,在期望实现材积永续均衡收获的同时,又实现各龄级面积分配的法正状态。②面积平分法为了谋求林分空间分布的法正状态,要求严格遵循法正龄级排列秩序。而折衷平分法,则更注重各小班林分的特点,容许林分排列的灵活性。③折衷平分法要求第一、二分期材积收获均等(Ⅰ1=Ⅰ2,Ⅰ1+Ⅰ2=Ⅱ),而同时要求各分期的面积分配也均等。在现实中,这两种要求在收获调整时同时实现是有困难的,往往在两者之中需要在某方面做出让步。由于折衷平分法有一定灵活性,方法的指导思想有其进步之处,所以19世纪在德国曾广泛应用。
⑶ 桉树要几年才可以卖一次
按正常经营管理,一般桉树第一轮伐期为4年,第二轮伐期为3年,第三轮伐版期为4年,第三权轮伐期采伐后可以用机械或药物处理树桩,重新更新。按照4+3+3=10,但是租地合同最好是12年,因为要预留出经营管理中万一出现自然灾害林木恢复生长的时间和采伐办证等一些缓冲时间。
⑷ 轮伐期是什么
(rotation period)
(陈伯贤)
在一个森林经营单位内,对符合一定目的要求的成熟林分进行采伐后,通过森林更新、培育,直到再次采伐所需的期间。它是森林经营单位内实现永续利用的时间指标,表示培育符合目的林木的林业生产周期,属于森林经营上的概念,一般用于以森林利用为目标的同龄林皆伐作业和其他伐区式作业。
轮伐期的概念
以往,各国学者对轮伐期的概念曾有不同见解:一种认为轮伐期是年龄的概念,是“作业级的法正采伐龄”;“等于永续作业级各林分的平均伐期龄”。这一观点把轮伐期与采伐龄、平均伐期龄等同起来。另一种认为轮伐期是期间、周期的概念,是“对可实行永续作业的作业级全部林分采伐一遍,又回到最初的采伐区再次采伐所经过的期间”;“一个林分从成立开始到可以结合更新进行采伐为止,所经过的期间”;“伐除现有作业级所有森林小班,并重新采回到原来伐后而又成为成熟林分小班所需的期间”;“从采伐成熟林分到下一次再度采伐同一林分为止的整个林业生产周期”等。具有这种见解的学者居多数。以上两种对轮伐期的见解虽有不同,但都建立在对同龄林皆伐作业或伐区式作业的基础上。而日本吉田正男却主张对择伐作业亦有成立轮伐期的必要,认为轮伐期是连年采伐作业级的全林分(伐区式作业)或全树木(择伐作业)采伐一遍所需的期间。这种见解没有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采用主伐年龄概念,60年代初推广了永续利用原则和轮伐制,提出“以场定居,以场轮伐”,在生产上开始应用轮伐期这一概念和技术指标。在应用中,轮伐期不是年龄的概念,而是包括森林更新在内的整个林业生产周期,用下式表示:
轮伐期=主伐年龄±更新期
式中所指的主伐年龄(也称伐期龄),只是年龄的概念,不是周期的概念,它不能全面地体现森林永续的目标。只有在主伐年龄的基础上考虑到更新期,轮伐期才具有调整经营单位内以森林永续生产为目标的实际意义。森林更新有三种情况,即:伐前更新、及时更新和伐后更新。当采用伐前更新时,则轮伐期等于主伐年龄减更新期,轮伐期小于主伐年龄;当采用伐后更新时,则轮伐期等于主伐年龄加更新期,轮伐期大于主伐年龄。只有当采伐后能及时更新时(即无更新期),主伐年龄才能等于轮伐期,即轮伐期等于主伐年龄。因此,不能把轮伐期与主伐年龄混为一谈,但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轮伐期的确定
在确定主伐年龄时,应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森林成熟,必须依据各森林经营单位内的森林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林种和经营目的),以及经济、生物、自然、技术等条件而定。一般对用材林以数量成熟和工艺成熟为主要依据;薪炭林以数量成熟和更新成熟为主要依据;防护林以各种目的的防护成熟为依据。此外,还有以森林总收益最大、土地纯收获最高、森林纯收益最多以及林利最高等作为确定成熟和主伐年龄的基础的。当经营单位内包括几种树种,或更新树种所占面积大小不同时,确定主伐年龄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以经营单位内主要树种或优势树种为准;另一种采用平均成熟龄。计算平均成熟龄又有两种方法:①各树种按各不同成熟龄进行主伐时,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平均成熟龄;Aa、Ab、为各更新树种成熟龄;a、b、c为各更新树种计划的面积比例。②各树种按一个平均成熟龄主伐时,计算公式为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的平均成熟龄(即主伐年龄),加上更新期,即得经营单位的轮伐期。但确定轮伐期,除以主伐年龄和更新期为主要依据外,还要结合经营单位内的林分按龄级的结构情况、林分病虫害及卫生情况、土地生产力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各经营单位的轮伐期确定之后,可以用面积加权,进一步求算林场、林业局或更大范围的轮伐期。这种轮伐期称之为平均轮伐期或综合轮伐期。
轮伐期的作用
轮伐期对调整采伐量与生长量、蓄积量之间的关系,调整年龄结构和材种结构,计算采伐量和间伐量,确定抚育采伐方式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轮伐期愈短,采伐比或利用率(P=轮伐期/200)愈大,在相同面积的林地上年产量愈高,但在相同条件下,短轮伐期不利于蓄积量的积累及培育大径材种;轮伐期愈长,所包含的龄级愈多,所积累的蓄积量愈大,蓄积量的质量愈高,但长轮伐期要注意林分生长质量和木材工艺价值的降低问题。因此,确定合理的轮伐期是充分合理、及时利用森林资源,调整、改造经营单位内的林分结构,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重大经营决策问题,也是森林经理的核心问题。最合理的轮伐期,才能使经营单位内的森林资源保持最完善的年龄结构、最高的生长量和最大的蓄积量,也才能增大采伐量,永续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它是计算标准年伐面积、年伐蓄积,预测和调整经营单位内龄级分配,以及把经营单位导向目标状态的重要林学技术经济指标和基础。
轮伐期一经确定,不能轻易变更,要相对稳定。但由于国民经济需材种类的改变,以及森林经营水平和营林技术水平的提高,轮伐期可相应调整。总的趋势是向缩短方向发展。
⑸ 轮伐期和择伐周期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主要是轮伐期是用于同龄林,择伐周期是用于异龄林经营中;轮伐期是由成熟内龄和更新期组成,并且它与经容营措施的安排、永续利用相关、对木材收获的影响和企业的年伐量有关,择伐周期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径级择伐、生长率和采伐强度确定,它与择伐强度、树种特性、经营水平和立地条件有关。
⑹ 什么叫林木的轮伐期杨树的轮伐期如何
林木轮伐来期也就是主伐年龄,源指同一类型森林达到成熟而进行主伐的年龄。林业上一般树种达到成材,进行主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轮伐期很长。与其它树种比较,杨树的轮伐期要短很多。在集约栽培条件下,人工选育的杨树栽培品种生长快,成材早,大大缩短了轮伐期。培育造纸用的杨树小径纸浆材,轮伐期可缩短到3-5 年;培育杨树中径材,轮伐期可缩短到6-8年;培育制胶合板用的杨树大径材,轮伐期可缩短到 10 – 12 年。
⑺ 什么是森林调整及轮伐期
森林调整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主要对现实林采取适宜的调整措施,使其形成符合永续利用的内状态。
轮伐期容是表示林业生产期间或生产周期的一种方式。它表示林木经过正常的生长发育到达可以采伐利用为止所需时间。也就是为了实现永续利用伐尽整个经营单位内全部成熟林分后,可以再次采伐成熟林分的间隔期。或者说是采伐完经营单位全体一遍所需要的时间。它表示这种采伐--更新--培育--再采伐--再更新--再培育,进行周而复始,长期经营,永续利用的生产周期。
黄晶
⑻ 生产性生物资产如何确定,牡丹花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年限为多少
、生物资产的评估方法概述
1、成本法
成本法计算公式如下:
评估价值=基准日重置价值(相关成本)-有形损耗-无形损耗
A 外购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
B 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1)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包括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2)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3)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包括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4)水产养殖的动物和植物的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肥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C 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1)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2)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
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林产品成本,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方法,将其账面价值结转为农、林产品成本,收获之后的农产品评估,企业
⑼ 利率r发生变化,最优轮伐期会怎样变化
单位时间材积生长量较大,综合利润最高。就像养殖业确定养殖周期一样,可以使林业企业种植风险最小,单位时间收益最高,种植周期最合理,避免浪费时间和加大成本。
⑽ 区划轮伐法是什么
(division into annual coupes)
(李海文)
将经营范围内的森林面积按轮伐期的年数区划为相等的年伐面积,每年顺序采伐各年度伐区上林木的方法,又叫区划面积法或面积配分法。它的收获单位是面积,经理期为一个轮伐期。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收获量调整方法。14世纪德国就采用这种方法经营森林,随后又在欧洲其他国家推广应用,一直延用至18世纪为材积配分法及平分法所代替。区划轮伐法提出轮伐和森林永续作业的思想,为科学经营林业迈出了第一步。
区划轮伐法又分为单纯区划轮伐法和比例区划轮伐法两种。①单纯区划轮伐法:这种方法是不考虑林地生产力的差异,将森林面积按轮伐期年数划分为相等数量的伐区,按划定的伐区顺序作为预定每年的采伐地点和采伐面积。在划分伐区时,要考虑林分的生态特性和防止风害的要求,考虑地形特点和林道网的配置。通常,伐区形状是采用直角带状,它便于护林和森林更新工作,也便于在成熟林和近熟林进行放牧管理。②比例区划轮伐法:区划伐区时,考虑林地生产力的高低,按不同林地生产力所占比例,调节和确定各年度的伐区面积。
区划轮伐法如按所排列的采伐顺序进行采伐,经过一个轮伐期后,可将现实森林调整为近似法正状态的森林。区划轮伐法的缺点:①它只考虑经营面积,按面积来控制各年度的收获量。由于各林分在年龄、树种组成与立地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各年度即使有相等的采伐面积,也不能保证年伐蓄积相同。因此,按面积控制收获量,必然会引起年伐蓄积的不平衡。②伐区按既定的排列顺序进行采伐,各林分在采伐时带有强制性和不合理性,可能一部分林分未达到成熟就遭采伐,而一部分成过熟林则因列入轮伐期后期的伐区,延期采伐而使蓄积量和生长量受到损失。③在采伐方式上,区划轮伐法也带有强制性,同一伐区不考虑林分树种组成的生态特性而采取同一种采伐方式。总之,不论是单纯区划轮伐法或比例区划轮伐法,从现代森林经营观点看,都是属于粗放和不完善的收获量调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