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刑事诉讼的被告举证期限为几天(相应法规是什么)
你这个问题有问题。
因为在刑事诉讼中,根据无罪推定的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回告人主张自己答无罪,不负举证责任,司法机关不能因为其对无罪主张举证不能或举证不足,使其承担有罪的裁判后果。
但在实践中对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一定程度的举证责任的例外规定。但是在这种案件中,司法机关应首先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被追诉人是国家工作人员,其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明责任仅限于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否则要承担刑事责任。
另,你想问的是不是行政诉讼的被告的举证期限。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7月24日)
第一条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哼十三条_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❷ 民法的 举证期限届满,和 提交答辩状,都是在什么时间
一、《民法》中举证期限是由法院决定,一审不少于十五天,二审不少于十天,当事人可以申请延长。提交答辩状是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
《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该条第2款又规定:“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二、关于刑事诉讼的举证期限,法律未像民事诉讼中明确规定,造成公诉人可以随意补充证据,补强庭审中己方不利的证据。因为没有规定具体举证期限,无论在一审、二审要记住能交的证据尽量交,能提前交的不要拖到开庭时才交,刑事案件不存在新证据问题,只要是证据二审都可以提交,不像民事诉讼那样受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辩护人认为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提交的,有权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2)刑事举证期限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
第一百二十七条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当事人未提出管辖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第一百九十二条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
❸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举证期限是多久
【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版组织的为六个权月。前款规定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❹ 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没有举证期限的限制如果有,相关的规定有哪些
一般程序,不考虑特殊案件、不考虑申请延期提交证据,按刑诉法解释的规定
人民法院专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属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当事人
通知被告人、辩护人于开庭五日前提供出庭作证的身份、住址、通讯处明确的证人、鉴定人名单及不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名单和拟当庭宣读、出示的证据复印件、照片;
也就是说最短的举证期限只有5天,最长的因为要在1个半月内宣判,所以,最长举证期限是39天?
❺ 为什么刑事诉讼中不存在举证期限的限制而民事诉讼中有
刑事诉讼法目前对当事人提供证据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例如在侦查阶内段就没有规定犯罪嫌容疑人如何提供证据,之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自证其罪的义务,也没有证明其没有犯罪的义务,其实实践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辩解中,说自己不在现场或犯罪行为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讲出或出示有关证据的,但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时间,本人认为犯罪嫌疑人及其委托的辩护人可以随时提交证据证明犯罪行为不是自己所为的证据或其他证明自己不犯罪的证据。在审查起诉过程中也应该是这样。
❻ 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后如何确定举证期限
原告:黄某。
被告:郑某、黄大、黄二、黄三。
原告黄某诉称,其受雇于被告郑某当采石工,在装车时受伤,特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郑某赔偿其经济损失。审理中,市人民法院认为原告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与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经法院行使释明权后,原告变更了诉讼请求,并要求追加黄大、黄二、黄三作为本案的共同被告。据此,法院决定将本案由原来的简易程序转变为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并依法组成合议庭,通知黄大、黄二、黄三作为本案共同被告参加诉讼。由于《证据规定》中明确规定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或法院追加当事人的,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鉴于程序已转换及原告黄某和被告郑某在简易程序中享有15日的举证期限的事实,法院遂决定再给予原告黄某和被告郑某15日的举证期限,给予被告黄大、黄二、黄三30日的举证期限。
依法分析
举证期限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如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的法律后果的制度。之所以在诉讼上存在着举证期限制度的必要性,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对纠纷解决的迫切性所决定的。采用诉诸司法审判的方式意味着当事人将其争端寄托于司法公力救济。如果不能及时得确定的裁判,那么不但将影响当事人正常的经济活动或生活秩序,而且将影响诉讼价值本身以及社会公众对司法程序的信赖和期望。本案主要涉及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后应如何指定举证期限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不涉及简易程序中法院应如何指定举证期限和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关系这两个方面。
《证据规定》第81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本解释中第32条(在答辩期内提出书面答辩)、第33条第3款(指定举证期限不少于30日)和第79条(裁判文书中对证据的采纳要说明理由)规定的限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文书样式(试行)》(以下简称《文书样式》)中关于“举证通知书”的格式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和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不受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10日的限制,但必须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由于《证据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指定举证期限没有上限和下限的明确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如何确定简易程序的举证期限,各地法院的做法不一。从指定三至五日到十几日不等,但一般不会超过15日,有的则一律根据答辩期指定15日。2003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简易程序规定》)第22条规定:“……当事人当庭举证有困难的,举证期限由当事人协商决定,但最长不得超过15日;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因此,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时,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举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日,如超过15日,则意味着当事人协商决定的举证期限将得不到人民法院的认可。但上述规定只是对当事人协商决定的举证期限作出限制,对于当事人协商不成时,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是否也不得超过15日上述规定并没有给予明确。结合《证据规定》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可以不受“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的限制,以及《简易程序规定》第7条“……被告要求书面答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提交答辩状的期限和开庭的具体日期告知各方当事人,并向当事人说明逾期举证以及拒不到庭的法律后果……”的规定,我们认为,在简易程序中,被告的答辩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一定是法定的期限15日。至于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的长短,应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参照《简易程序规定》第22条中对当事人协商决定的举证期限的限制,由法院指定的答辩期和举证期限最长也不要超过15日,这是由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节约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所决定的,否则,将有违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本旨。
《证据规定》中对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是否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没有规定,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在简易程序已指定的举证期限的基础上补至30日。理由是《证据规定》中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案件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时,只要给足30日的举证期限即可。二是重新指定30日。因为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是审理案件的两种不同程序,由于两者在审理程序和审判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在简易程序转换违普通程序后,已经进行的简易程序并不全部有效,故法院在适用新的审理程序后,应按照《证据规定》第33条第3款的规定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若认为当事人已经完成举证,则程序的转换与举证期限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就没必要再次主动为当事人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还不充分或当事人以有新证据提供提出申请,则再指定一定的举证期限。
《证据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5条关于“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的规定,在第33条中规定了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指定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属于民事诉讼期间制度,依据其确定方式可以分为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所谓“法定举证期间”是指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法律规定的相对明确的举证有限期限。这种法定期间的确定通常是以特定诉讼阶段的终结为界限,以在该阶段中产生特定的诉讼效果为标志,其法律特征表明在法定的审限内具有相对的时间范畴,而无具体确切的日期。“指定举证期间”是基于“法定举证期限”而产生的,故在时间范畴上应从属于法定举证期间,它是人民法院或法官根据个案实际而自由裁量决定的,是根据案件审理的客观需要,或当事人一方因法律准许的特殊原因而需补证或提出新的证据而从事的一种职务、职权或职能行为。由于《证据规定》允许法院认可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举证期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举证期限又具有任意期间的性质。法院在确定举证期限时,既要注重诉讼经常的紧凑和快速,又绝不能损害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应在兼顾公正和效率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确定。《证据规定》第33条第3款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规定:“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这是为了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证据权利,对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情形作出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当案件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时,在当事人未就举证期限协商一致且经人民法院认可的情况下,法院必须为当事人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在这个问题上法官没有自由裁量的权力,至于应当如何指定举证期限,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1)转为普通程序时,原指定的举证期限已经届满。由于案件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时所经过的程序均为有效,当事人在简易程序中所享有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因此,法院在重新指定举证期限时应当将当事人在简易程序中已经享有的举证期限一同考虑进去,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限连同在简易程序中指定的举证期限累加不得少于30日,而不必一律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如果当事人在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难以收集和提供证据,那么当事人还可以行使举证期限延长的申请权,这样既维护了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又提高了诉讼效率。本案就是基于上述考虑来确定程序转换后当事人的举证期限的。(2)转为普通程序时,原指定的举证期限尚未届满。由于是在原指定的举证期限内转换程序,故只要在已经经过的举证期限上直接将举证期限延长至不少于30日即可。如原来指定的举证期限是7月1日至7月10日,如果在7月8日决定转换程序,则在“程序转换通知书”中直接将举证期限届满时间确定为8月1日即可。
本案在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时,又同时涉及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法院追加当事人参加诉讼两个问题,应当如何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证据规定》第35条第2款以及《文书样式》规定的“程序转换通知书”和“因追加当事人或第三人参加诉讼变更举证期限通知书”格式中均明确规定以上三种情况出现时,均应重新指定举证期限,但对举证期限的上限和下限均无明确规定,特别是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时,应如何确定举证期限则无涉及。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分别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并通知各方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法官没有自由裁量的权力。第二,根据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是否涉及事实基础的变化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对于被追加的当事人应当给予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对于原当事人则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限累加不得少于30日,但应注意给予各方当事人的举证期限应当一致,不能有的给予30日,有的给予35日,否则,容易让当事人产生不公正的感觉,这同样也有违背程序公正的要求。
技巧提示
证据文书样式之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人民法院
通知书
(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字第××号
×××:
你方与××××(对方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案由)纠纷一案,×××(提出变更诉讼请求或反诉的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已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可根据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的具体情况填写。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情形的,应当表述为“×××经本院告知已变更诉讼请求”)。
你方应当于××××年××月××日前向本院提交证据。逾期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年××月××日
(院印)
说明:
①本通知书适用于《证据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和第三十五条的情形。
②本通知书送达双方当事人。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法律高手》
❼ 刑事案法院要求检察院调取证据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
1、现在法院一般不来主动调查取证,源如果是在调查取证,应该是有一方向法院提出了申请并且得到法院的许可,在案卷中应该可以看到申请书。
2、调查取证的申请要在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届满前七天提出,调查取证的时间计算在法院的审理期限之内。对于一审案件,普通程序的审理期限是六个月,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是三个月。
3、你们起诉才两个星期,还没有过举证期限。开庭前会给你们传票或者通知,有什么补充的证据你们也还可以在举证期限之内向法庭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