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玻璃钢的使用年限
玻璃钢是以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树脂作为基体材料的一种增强塑料。是增强塑料范畴内的制品,基体材容料存在着自然老化和燃烧的问题。但世界上经过60多年,中国经过30多年的研究,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增强材料加偶联剂处理,使用50年,弯曲度可保持在64-46%,拉伸度保留率在71.2%,如再配加防老剂,防老化性能更好;玻璃钢基体中加入阻燃剂和采用阻燃性树脂再加入阻燃剂,氧指数可达34-36,完全满足发酵设备的阻燃防火要求。玻璃钢作为一种新的功能材料,由于其所用原材料的价格较高,一般说来,玻璃钢设备的价格高于碳钢设备和一些塑料设备,而低于不锈钢和其它一些有色金属设备.但由于玻璃钢重量轻、耐腐蚀性好、使用寿命长、维修少等优点,其安装、使用费用和综合造价底;而且对于部分使用条件复杂或苛刻的设备,可以采用各取所长的办法,如加热盘管用不锈或钛材,内衬热塑料等,以达到既拥有优良性能又可降低造价的目的。
所以一个合格的玻璃钢制品的寿命也得30年以上。
希望对您有帮助。
㈡ 什么时候被称为铁器时代
考古学名词,是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铁器时代是丹麦考古学家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于1836年提出的三时代系统(Three-age System)的最后的主要时期,三时代系统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世界上
最早锻造出铁器的是赫梯王国,距今约3400年。从上世纪70年代在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得知,中国在商代中期已经开始用铁,但属于稀有之物。西周晚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器,进入铁铜石并用的时代(或称为早期铁器时代),河南三门峡虢国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能够证明西周晚期我国已有人工冶炼的铁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公元前2世纪,也就是秦汉时期,完全进入铁器时代。中国冶铁业出现的时间虽晚于西亚和欧洲等地,但发展迅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铁器的使用,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到清末洋务运动时,中国进入机器时代。
㈢ 中国铁矿时间分布
一、不同时代的铁矿床类型
我国的铁矿床从太古宙一直到新生代均有生成,但不同时代的铁矿床类型具有明显特点(图9-2)。
图9-2 不同时代铁矿床类型统计图
从图9-2可以看出,沉积变质型铁矿主要形成于早前寒武纪的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其他时代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很少。这可能与地球早期大气缺氧的特殊气候条件有关。由于铁为变价元素,二价铁易溶,而三价铁难溶。因此,只有在25亿年前大气缺氧的环境下,才有可能有大量二价铁在海水中溶解富集,为成矿创造条件。8亿年左右的地球雪球事件也导致大气短时缺氧,为中、新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成矿提供有利条件。
岩浆型铁矿主要集中于中、新元古代和晚古生代两个时期,以后者为主。前者以17亿年左右的大庙式铁矿为代表,后者以攀西地区的攀枝花式铁矿为代表。
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除早前寒武纪和第四纪外,其他时代均有分布,但以中生代占绝对优势,这与我国印支期、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形成了著名的大冶式、邯邢式、莱芜式、黄岗式、马坑式等众多的矽卡岩型铁矿。
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以新疆天山地区产于石炭纪海相火山岩中的雅满苏式及阿尔泰地区产于泥盆系中的蒙库式铁矿为代表;部分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于中新元古代,以云南的大红山式海相沉积型铁矿为代表。
陆相火山岩型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以燕山期为主,主要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宁芜、庐枞等陆相火山岩盆地,以宁芜式、庐枞式玢岩铁矿为代表。
海相沉积型铁矿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主要是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的产于泥盆系地层中的宁乡式铁矿;部分海相沉积型铁矿形成于中新元古代,主要是我国北方新元古代的宣龙式铁矿。在中生代也有少量海相沉积型铁矿分布。
陆相沉积型铁矿很少,主要形成于中生代,部分为晚古生代,与陆相沉积环境有关,代表性矿床为山西式、綦江式铁矿等。
现代风化沉积型铁矿形成于第四纪表生环境,数量多,但多为铁帽等铁矿或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氧化露头,工业意义不大。
从时间演化来看,太古宙—古元古代是我国铁矿的最主要形成期,但矿床类型单一,基本上全为沉积变质型铁矿;中、新元古代铁矿类型增多,除沉积变质型外,出现了岩浆型(大庙式铁矿)、海相火山岩型(大红山式铁矿)、海相沉积型(宣龙式铁矿),还有少量矽卡岩型铁矿;早古生代铁矿类型、数量及查明资源储量均较次要;晚古生代是我国铁矿成矿的又一重要时期,以攀枝花式岩浆型铁矿和宁乡式海相沉积型铁矿最为重要;中生代铁矿以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为主,与我国中生代克拉通活化、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代表性矿床为邯邢式、大冶式、宁芜式矽卡岩型铁矿和宁芜式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为代表;第四纪形成现代风化沉积型铁矿。
二、不同时代的铁矿规模
按不同时代统计的铁矿床规模如图9-3所示。
大型铁矿床数以太古宙—古元古代最多,达58个,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查明资源储量也最多,达290.62亿吨;其次为晚古生代,达20个,主要为攀枝花式岩浆型铁矿床,查明资源储量达108.09亿吨;中生代的大型铁矿也较多,达18个,主要为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查明资源储量达41.80亿吨;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型铁矿床较少,第四纪没有大型铁矿床。
中型铁矿床的时代分布规律与大型矿床类似,也以太古宙—古元古代最多,其次是晚古生代、中生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第四纪较少。
小型铁矿床以中生代最多,主要为矽卡岩型和热液型铁矿床;其次为太古宙—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晚古生代(以海相沉积型铁矿床为主);第四纪几乎全为小型,为现代风化沉积型铁矿床;早古生代、中—新元古代小型矿床较少。
总体而言,矿床总数以中生代最多,占32%,但其查明资源储量列第三位,占15%;太古宙—古元古代、晚古生代的矿床数分列第二、三位,分别占27%和20%,但其查明资源储量列第—、二位,分布为占55%和22%(图9-4),这与太古宙—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和晚古生代攀枝花式岩浆型铁矿大型铁矿较多、而中生代矽卡岩型铁矿中小型铁矿较多有关。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第四纪的矿床数和查明资源储量均较少。
图9-3 不同时代铁矿床规模统计图
图9-4 不同时代铁矿床及查明资源储量比例图
三、不同时代的铁矿石类型
不同时代铁矿石类型图9-4、9-5所示。
矿石类型以磁铁矿石为主的铁矿床太古宙—古元古代最多,达520个,查明资源储量最大,达322.45亿吨;其次为中生代,矿床数为494个,查明资源储量68.95亿吨。
钒钛磁铁矿石产于岩浆型铁矿中,以晚古生代的攀枝花式岩浆型铁矿床数量最多,查明资源储量最大;其次为中—新元古代的大庙式岩浆型铁矿和中生代的岩浆型铁矿。
菱铁矿石产于沉积型铁矿中,主要是晚古生代的大西沟式海相沉积型铁矿床和中生代的陆相沉积型铁矿。
赤铁矿石、镜铁矿石、褐铁矿石、混合铁矿石形成于氧化环境,以三价铁为主,在各个时代均有产出,但总体上时代偏新,矿床数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和第四纪为多,查明资源储量以晚古生代宁乡式海相沉积型赤铁矿石为大。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查明资源储量较大可能与惠民铁矿床等的混合铁矿石量较大有关。
总体而言,铁矿石类型以磁铁矿石为主,其次是钒钛磁铁矿石和“红铁矿石”(赤铁矿石、镜铁矿石、褐铁矿石、混合铁矿石),菱铁矿石较次要。
图9-5 不同时代铁矿石类型统计图
㈣ 中国的铁矿资源还能开采多少年
中国铝业(行情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海燕9月22日在“第13届世界铝业大会”上称, “目前中国的铝土矿占全球储量不到2%,但是现在的开采量占全球的10%,”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国内的铝土矿只够开采10年。
2001年以来,国内的铝产量年增速为28%,高于全球同行业10个百分点,且未来2~3年中,中国还将释放出约250万吨的铝加工产能,丁海燕建议“投资者应更加冷静,应考虑市场的良性循环”。
根据行业规律,通常每2.5吨铝土矿可生产1吨氧化铝、2吨氧化铝生产1吨电解铝,未来2~3年新增的这250万吨的年铝加工能力,就意味着可能将需要1250万吨铝土矿。
国内铝冶炼行业可能在未来面临严峻的资源压力。澳大利亚开普氧化铝公司首席执行官Paul Messenger博士认为目前中国的进口氧化铝依存度为34%。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市场营销执行董事Sergey Belskiy22日在该会议上称,目前中国的铝土矿进口依存度为43%。但《中国工业报》今年3月25日的一篇报道测算称:“我国铝资源的进口依赖程度为60%。”
丁海燕22日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提问时认为,目前国内铝土矿存在过度开采问题,中国政府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开采铝土矿,借此来缓解未来的铝土矿供应压力,避免出现目前国内钢铁企业过度受制于境外铁矿石企业的尴尬局面。
但是,即使国内铝加工企业有心要到境外收购或控制铝土矿资源,近期内也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因为目前国际铝价大幅下跌,并逼近亏损线(22日15时价格为16985元/吨)。
“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判断,近期铝价跌破14000元/吨指日可待,其原因是目前国内需求持续低迷且难有起色,产能严重过剩加上库存激增。”上海东证期货公司副总经理马俊峰2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援引该公司分析师晨晖的研判结果称,原材料铝土矿价格居高不下,电力价格趋升,铝价下跌,国内铝行业提前过冬。
晨晖的研判称,目前国内的铝库存总量已达80万吨(包括交割库的19.3万吨),预计年底可达到150万吨。上海地区的铝库存通常只有8万吨左右,但是现在已经高达27万吨,国内其他铝仓库也早已没有库容。
晨晖认为,过去几年,在基本金属普遍上涨4~8倍的背景下,铝未能乘商品大牛市的东风,表现欠佳,涨幅非常有限,但基本金属价格的巨幅上涨吸引了大量新建项目上马,目前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周期,中国经济步入调整的格局下,铝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奥运之后,做铝期货多头的都亏了,于是很多人转而做铝空头,随即大赚。”马俊峰说,如果铝价跌破14000元/吨,国内铝冶炼行业将出现大面积亏损。
㈤ 中国使用最早和时间最长的铸币
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我国最上的原始货币主要是“货贝”。这种贝 生于南海。夏商时期,特别是商代,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贸易活动相当发达。出现了商业和商人,开始使用货币进行买卖。“贝”——便 我国最早的货币之一。
铜币
金属货币由贱金属到贵金属的演变。货币金属最初是贱金属,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在中国最早推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用铜作为金属货币了.
贱金属与初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相适应的,但后来存在货币材料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争夺原材料的问题,而且由于价值量的降低,不适应大宗交易。
随着贵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于是币材由铜向银和金过渡。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根据历史推算年代,铜币使用的历史时间最久远。
㈥ 铁器最早在中国的什么时期出现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冶炼铁器是: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冶炼铁条
由于该文物2009年才出土,当时只发布了简报,完整的考古文章2014年才发表,故知名度较低。后经清华大学及牛津仪器公司检测,铁条由“块炼渗碳钢”锻打而成,是冶炼金属。同时碳14检测显示两块铁条年代分别为——3090年前、3075年前;理论误差不超过35年。但由于铁条锈蚀严重,一块铁条内部完全锈蚀,另一块铁条尚存部分残铁。所以实际误差可能较大。对此,研究人员又对墓主人骸骨及墓葬其他文物进行了碳14检测,最终认定该墓葬及铁条的年代为3510年前~3310年前之间(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该文物不仅打破了此前由铁刃铜钺(北京市平谷县出土)保持的“中国最古老铁器”的记录,同时也打破了由西周虢国玉柄铁剑保持的“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的记录,意义重大。
㈦ 硬币的年份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发行了四套硬币,第一套是新中国发行的1955年版流通金属分币,其面额有1分、2分、5分。从1955年至1992年,我国共发行这三种面值的硬分币75枚。1955年版硬币其材质均为铝镁合金。随着我国集币热潮的高涨,硬分币渐成集币者手中的宠儿,其价格日益见涨。目前,整套全新硬分币的售价已从1990年的几百元上涨为3000元以上。部分年份的硬分币发行量非常稀少,只作为旅游纪念品(精装)卖给国外游客,基本上不在国内流通,故现在已踪迹难觅,其价格自然不斐,如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币,号称硬分币“五大天王”,每枚收藏价格都在200元以上,因而成为集币者梦寐以求、备受追捧的“珍品”,因为罕见,所以目前收藏市场上见有伪币,收藏者应谨慎。
从1955年1992年,新中国发行了75枚流通金属分币中,1分币28种,其中1960年、1965年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发行1分硬币。2分币27种,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发行2分硬币。5分币20种,其中1958年至1973年,1975年、1977年均未发行5分硬币。由于发行数量及其流通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年份的硬币已很难找到,其收藏价值升值潜力均不可低估。有关收藏投资人士认为,在具体操作时不必刻意追求“珍品”,宜选择那些发行量较小,正常流通渠道中不太多见,但收集起来又比较容易的品种。如1955年、1957年、1992年的1分和1959年、1992年的2分这种较为稀罕的品种,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对于那些发行量较大的品种,若是全品相收集,也可有所收获。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从1993至2000年,国家又发行了8套精装硬币,内装1、2、5分,1、5角,1元硬币各1枚。其中的1、2、5分硬币不参与市场流通,是专供收藏用的,应该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并且有可能成为钱币中的珍品。
第二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80年4月发行的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面值的金属硬币,配合第三套纸币流通。其中角币的材质为铜锌合金,元币材质为铜镍合金。这套硬币从1980年至1986年共七种不同的版别,每年4枚,计28枚。其中,1982年、1984年、1986年的硬币最为稀少,收藏价值较高。其他年份的硬币在市面上也已不多见,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第三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6月发行的1991版1角、5角、1元三种面值的流通金属硬币,配合第四套纸币流通。其材质分别为铝镁合金、铜锌合金、钢芯镀镍,其中1994年的1元硬币较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币图谱》把这枚1元硬币列为两星级。
第四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制版的1角、5角和1元硬币,是配合第五套纸币流通的辅币。其材质分别为铝镁合金、铜锌合金、钢芯镀镍。
综上,比较有收藏价值的是:1、硬分币五大天王,即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2、不参与流通的1993年至2000年1分2分5分计24枚。3、1980年至1986年各年份1角2角5角和1元(俗称长城币),计28枚。4、1994年1元硬币
此外,帮你在网上找了价格表,仅供参考:
中国硬分币价格表参考
年份 1分币 2分币 5分币
1955 30.00 未发行 30.00
1956 10.00 6.00 8.00
1957 60.00 未发行 10.00
1958 10.00 未发行 未发行
1959 4.00 1.00 未发行
1960 未发行 2.00 未发行
1961 1.00 2.00 未发行
1962 未发行 2.00 未发行
1963 4.00 2.00 未发行
1964 2.00 3.00 未发行
1965-1970 未发行 未发行 未发行
1971 1.00 未发行 未发行
1972 2.00 未发行 未发行
1973 1.00 未发行 未发行
1974 1.00 1.00 1.00
1975 1.00 1.00 未发行
1976 2.00 0.20 0.50
1977 0.20 0.20 未发行
1978 0.50 0.20 未发行
1979 1.00 0.50 350.00
1980 1.00 400.00 400.00
1981 1500.00 1.00 1200.00
1982 0.30 0.30 1.00
1983 0.30 1.00 0.50
1984 3.00 0.30 0.50
1985 0.50 0.30 0.50
1986 0.50 0.30 0.20
1987 0.30 0.20 0.30
1988 未发行 0.20 0.30
1989 未发行 0.50 0.30
1990 未发行 0.50 0.30
1991 2.00 1.50 0.50
1992 60.00 60.00 2.00
㈧ 贵金属休市时间
国内贵金属休市时间 一般是:
周六04:00以后,周日全天休市
周一00;00--06:00休市
周二至周五04:00--06:00休市
国外的贵金属休市时间:
周六04:30以后,周日全天休市
周一00;00--06:00休市
㈨ 常见金属元素开采年限
计算的结果非常惊人,从2000年算起,最常用矿物资源的大致情况如下:
20年以内“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4类:铂族金属(0年,因我国没有独立的铂族金属矿,该资源完全依赖进口);金矿,(岩金7年,但砂金可采35年);锑矿(8年);饰面石材(8年);萤石矿(9年);铬铁矿(14年);原油(15年);铅矿(16年);锰矿(16年,这是按国外数据,我国数据为79年);银矿(17年,若不考虑“伴生矿”,那么静态指标为12年);滑石(18年,为年开采390万吨;若174万吨年产,则为42年);锌矿(19年);石墨(19年);锡矿(20年)。
20-5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8类:硼矿(21年);石膏矿(21年,这是按照国际上的数据,按国内数据为224年);铜矿(29年);镍矿(30年);重晶石(35年);天然气(40年);水泥石灰岩(46年)钼矿(48年)。
50-1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0类:钨矿(51年);高岭土(53年);玻璃硅质原料(57年);锶矿(66年);硫矿(67年);金刚石(67年,这其实没有意义,中国金刚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钛铁砂(70年);铁矿(81年);钴矿(84年);石棉(93年)。
100-2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4类:硅灰石(127年);铝土矿(141年);菱镁矿(148年);煤(200年)。
200-3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3类:磷矿(216年);膨润土(243年);硅藻土(295年)。
300年以上“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5类:耐火粘土(321年);钾盐(345年);稀土矿(380年);芒硝(2205年);钠盐矿(3749年)。
可以看出,今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多种矿物资源的耗竭,已经只有数十年和百余年光景,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百年乃至千年之远。目前的常用矿物,只有2种的使用年限超过了“千秋”,还没有一种能够达到“万代”。为了改革以来的20几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丧失了千秋万代。
在“地球村”的时代,中国或许还可以获得世界其他地方的矿产资源?
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幻。世界的矿物资源情况,也绝不可乐。就世界范围的矿藏的“静态指标”情况,我的计算如下:
50年内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金刚石(6年);铅(10年);银(16年);金(18年);石膏(21年);锌(22年);石墨(22年);锑(24年);硫(24年);铜(26年);重晶石(26年);硼(38年);石油(40年);钼(42年);锡(44年);镍(46年)。50-1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天然气(64年);钨(64年);磷(79年);钛(95年);锰(97年)。100-2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铀(110年);石棉(126年);铁(150年)钴(166年);铝(192年)。200-3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铂族金属(206年);滑石(208年,在中国还可开采19年);膨润土(216年);煤炭(226年);钒(233年);锂(242年);铬(257年)。还可以开采300年以上有:钾盐(316年);硅藻土(396年);硅灰石(495年);高岭土(519年);稀土金属(1265年);天然碱(2189年)。
这样一来,我们便真的可以“大吃一惊”了。从20世纪末算起,上述全球39种重要的矿产资源静态储量的耗竭,竟也是这样“近在眼前”!从上面可以看出:
50年内走向耗竭的就有16种。
100年内走向耗竭的有16+5=21种。
200年内走向耗竭的有21+5=26种。
㈩ 金属货币时期是否可以理解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
春秋之前一般都是用贝币或者干脆是以物易物,但也有少量的金属货币。北宋出现的交子是最早的纸币,但这并不意味着金属货币就退出使用了,就现在还有1元的硬币呢。那年代,交子最开始是再四川流行,然后推广到全国。宋的货币基本都是铁钱,很重,而宋商品经济发达,所以使得纸币发展出来。在之后的历朝也是发行纸币的,不过,不是太愿意用,特别是明,使用的是铜,重量轻了,而且,那年头纸币没有控制,纯粹是想怎么发就怎么发,信誉度不行,所以一般民间使用都是白银或者铜钱————明朝,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白银都在中国。 还有补充一点,电视剧都是脑残,一张银票随便就几百万的面额,纯粹吹牛逼了,清政府乾隆后期一年收入才二千多万两白银,你个人随便就拿了好几张几百万的银票,你觉得可能吗? 那年头银票发行额到50两就是很牛逼了,一般都是几两而已(皇帝赏赐功臣额外单独印刷的不算,那种市面也不流通)。
纯手打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