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最长诉讼时效的问题
1、有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这项规定,是因为《民法通则》第137条同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由此可见,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与最长时效期间规定并不冲突。
从审判实践看,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属于"冷条款",即属于很少被适用的条款。
在计算诉讼时效的时候,如果20年以上的时间内都不知道权利被侵害,这时候才适用20年的最长时效规定。
2、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消灭的是胜诉权,并不消灭实体权利。
这是说如果时效届满,原告起诉到法院,被告提出超过时效期间,那么法院会判决原告因超过诉讼时效而败诉。
但是,如果如果时效届满,原告起诉到法院,被告未提及时效的问题,那么法院该即按照实体法上的具体规定进行判决。
由此可见,诉讼时效是程序性权利。
❷ 民事诉讼案件最长时间是多长超过时限应去找谁
民事诉讼案件最长时间是20年。
超过最长诉讼时效的,则失去胜诉权。
❸ 最长诉讼时效和长期诉讼时效的区别
最长诉讼时效是民事诉讼中关系权利人胜诉权是否丧失产生争议较多的一个议题。最长诉讼时效是指时效期间为20年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不能随便诉告。这是关于最长诉讼时效的规定。
长期诉讼时效这个概念是没有的,不知道朋友你说的是哪个意思啊。
❹ 关于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最长的诉讼时效意思就是时效期间为20年的诉讼时效。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这样规定主要是出于证据方面的保全、取得的困难度而考虑,因为时间久了对于证据的取得、保全等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人民法院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条规定与一年、两年的诉讼时效时间并不冲突,因为一些侵权案件它的性质不同,它赋予诉权人追诉的时间也会不 一样,但都是为了促使诉权人尽快行使他的诉权以便及早维护自身的权益。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消灭的是胜诉权,意思就是指你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即你的实体权利并没有消灭,你仍然享有诉权),但人民法院会驳回你的诉讼请求,也即你丧失的是一种基于起诉可期待得到的权利。
❺ 一般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有什么不同
“时效”一词,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都能碰上,但含义不同。刑事诉讼中称“追诉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追诉期限的,就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民事诉讼中称“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民事诉讼中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的法定期限。超过了诉讼时效,虽可提起诉讼,但所主张的权利则不受法律保护。诉讼时效分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一般诉讼时效是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诉讼时效。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享有民事权利的人在知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的二年之内,就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后,其民事权利将不受法律保护。特殊诉讼时效是针对某些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所规定的时效期间,分短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了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的四种情况:
⑴身体受到伤害请求赔偿的;
⑵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⑶延付或拒付租金的;⑷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了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时开始计算,即使权利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人民法院也只在二十年的期限内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