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受贿后未及时退还,但在案发前退还了,是否构成受贿
受贿后未及时退还,但在案发前退还了,是否构成受贿应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占有赃物的故意。司法实践中,对被动受贿的情形,特别是事先没有约定的受贿人,主观上一开始是没有非法占有赃款故意的,收受他人财物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迅速把财物退还行贿人。
在案发前,司法机关未传讯时退回财物的,推定其主观上没有产生占有的故意,不作为受贿罪论处。如果已经案发,嫌疑人被传讯后退赃,则是一种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以图掩盖受贿事实的行为,应推定其主观上已具备了非法占有赃物的故意,以受贿罪定罪处罚为宜。
根据《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条第一款:“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
(1)受贿后退还期限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受贿的处罚 :
第一条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贪污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较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一)贪污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防疫、社会捐助等特定款物的;
(二)曾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受过党纪、行政处分的;
(三)曾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追究的;
(四)赃款赃物用于非法活动的;
(五)拒不交待赃款赃物去向或者拒不配合追缴工作,致使无法追缴的;
(六)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受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具有前款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较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一)多次索贿的;
(二)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
(三)为他人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
第二条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受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三条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贪污数额在一百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依法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受贿数额在一百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依法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四条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可以判处死刑。
2. 法律规定收受礼品礼金多长时间退不算受贿
如果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的礼金,直接构成受贿罪,如果是收受他人的礼金只专有为他人谋取利属益才成立受贿罪。
如果上述情形已经完成,那么已经构成受贿罪,退还礼金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事后退赃,可以减轻处罚。
一般国家工作人员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己劳动为他人提供某种服务,从而获得报酬不成立受贿。成立受贿关键就在于是否利用职务便利索取财物或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某利益。
3. 受贿后退还是否构成犯罪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及时 ”不仅限于当时当刻,如果主观上有归还或者上交的意思,但因为客观方面的原因未能立即归还或者上交,在客观障碍消除后立即归还或者上交的,同样应当理解为“及时”。
行为人虽未及时退还或者上交,但在收受财物后至案发前的期间内主动退还或者上交的。此种情形可以简称为“主动退还”。在该情形下,行为人在接受财物时存在受贿的故意,但经过一定时间段后,因主客观原因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自己主动退还或者上交收受的财物。从法理分析,行为人既具有受贿的故意,又具有受贿的行为,且犯罪过程已经完成,因此,应当构成受贿罪(既遂),至于后面的退还行为,应当视为犯罪后的“退赃”,可以作为处罚时的量刑情节,但不能改变已然犯罪的性质。
对于“主动退还”情形,可以结合收受财物的时间长短、数额大小以及是否牟利等具体情况,选择适用不以犯罪论处,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主动退还”一般不会影响构成犯罪,但在少数情况下,行为人虽然接受财物时存在受贿故意,但在较短时间内即出现悔悟,且未为对方谋取利益即主动退还财物,情节显者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不以犯罪论处。如某公职人员收受他人财物回家后,经家属规劝或者自己权衡利害得失,旋即将财物退还。这种情形,就不应以犯罪论处。
望采纳,谢谢!
4. 受贿几年后主动退还 是否构成受贿罪
受贿几年后主动退脏,一样构成受贿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受贿罪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及公私财物所有权。
5. 受贿认罪后,家属怎样退还受贿的钱,什么时间退
对于受贿犯罪案件,如果家属想代为退赃的,可以直接向侦查机关--检察院进行退赃,也可以在到了审理阶段后,向法院进行退赃。不过,如有可能,建议尽量在侦查阶段退赃,这样,如果犯罪情节本身较轻的,还可以尽早为当事人取保候审创造条件,争取由侦查机关予以取保候审。对于退赃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只要在法院判决之前退赃的,都可以由法院予以从轻处罚,但是如果越早退赃的,原则上来讲对当事人越有利。根据《刑法》规定,如果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如果有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如有法律相关问题,可上家律网免费咨询。
6. 及时、主动退还受贿款 多长时间退不违法
已经贪污,即便是及时、主动退回受贿款,一样是违法犯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四)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7. 受贿款提前多长时间退回法律不与追究
只要是行贿受贿的款项,一经收取并满足犯罪构成要件的,一定会予以追究。但根据犯罪情节、犯罪数额、主观态度、退赃、自首等情节,可能会免于刑事处罚,或者不起诉。
8. 受贿认罪后,家属怎样退还受贿的钱,什么时间退还
1、对于受贿犯罪案件,如果家属想代为退赃的,可以直接向侦查机关--检察院进行退赃,也可以在到了审理阶段后,向法院进行退赃。不过,如有可能,建议尽量在侦查阶段退赃,这样,如果犯罪情节本身较轻的,还可以尽早为当事人取保候审创造条件,争取由侦查机关予以取保候审。
2、对于退赃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只要在法院判决之前退赃的,都可以由法院予以从轻处罚,但是如果越早退赃的,原则上来讲对当事人越有利。根据《刑法》规定,如果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如果有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
《刑法》
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犯贪污罪的处罚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二)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第一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9. 多长时间内的主动退了受贿的赃款法律会认定无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可以写一篇理论文章。2007年两高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条第一款规定“收受钱财后,及时退还和上交的,不是受贿”,第二款规定“收受钱财后,由于自身或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或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和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
该《意见》没有规定收受钱财后多长时间内退还钱物才属于“及时”、才能不构成受贿罪,从颁布至今没有其他司法解释对此作进一步规定,也没有哪一个指导案例对此进行过界定。这的确属于一个司法操作性很强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刑期长短,而且对有的案件还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审判机关、犯罪嫌疑人、以及还没有案发的潜在受贿人都希望能有一个清晰的时间标准,好方便行事,但由于受贿后退还钱物的情形各异,而受贿人退还的主观方面只能依靠客观行为进行推断,并且如果规定一个确定的时间则客观上可能会造成收受钱财后“等待观望”的不利局面,因此无法制定统一的时间标准,只能由司法机关根据退还钱物的具体情形进行个案认定。
关于“及时退还”的理论著述和目前国内的刑事判决,对多长时间属于“及时“的问题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目前学界对于这个期限的观点有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以及在检察院立案之前都算等多个观点,这些观点都缺乏法律依据。其中一个月的期限是有点根据的,这是借鉴了《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不得赠送和接受礼品的规定》:对接受的礼品必须在一个月内交出并上交。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和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的通知》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涉外活动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金和有价证券,必须在一个月内全部交出并上缴。一个月是政府部门对干部上交所收受礼品的时间期限,这也是求证刑事诉讼中贿赂犯罪退还钱物所能找到的唯一的可参照规定。
对于“及时”的认定,即使是在司法机关也有不同的认识,曾有一审法院认定为属于及时退还,但检察院提起抗诉,二审认定不属于及时退还,又重新改判的刑事判例,这印证了受贿罪案发前”及时退还”认定上的难度。
一、理解“及时”,首先应当明确的法律问题是,《意见》第九条第一款的立法本意在于受贿人缺乏受贿的主观故意。这是目前学理和司法实践中比较统一的观点。
没有受贿故意,也就不符合刑法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当然不构成犯罪。这包括当场即予以拒绝,或当场就明确表示自己会退还,只是由于客观情形因素,而没能在当场就让行贿人带回行贿钱物的。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收受钱物的犯罪故意,则无论在多长时间内退还钱物,理论上均不应构成受贿犯罪。但这此种情形下犯罪故意有无的证明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主观的东西只能借助于处在的行为事实来推定,行为迟延,就为难以充分地证明主观的有无,比如,如果时间过长,如3个月或6个月后才退还,如果不能证明另有客观的阻却事由存在,就难以让法官相信。在笔者检索到案例中,有超过9个月才退还,并且退还是在案发前就已完成的,就被认为不属于“及时退还”,仍然构成受贿罪。
退还财物的行为人主观是否有受贿故意,可以综合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认定:
1、收受行为和退还行为在通常意义上是否都已经完结,各自独立存在。
如果收受行为和退还行为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就比较容易证明受贿人主观上不具有受贿故意,如行贿当场即已明确表示拒收,其后也多次坚持叫行贿人把钱物拿回去,这个过程如果一直处于持续状态中,就表明行为人在主观上不具有受贿的主观故意,即使隔了一段时期,但只要能够证明中间有正当的阻却事实客观存在,也不应当影响认定。相反,如果过了通常的合理期限,在这个合理期限内受贿人有机会完成退还行为而没有完成,在通常意义上已经造成行贿和退还两个行为各自已经独立存在,收受和退还中间完全隔断,不存在关联性,此时,如果过了较长时间才退还的,即使不存在被迫退还的情形,也会不被认定为“及时退还”。
2、退还钱财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如意思表示不是半推半就的,而是一贯坚决的,就可以认定其确有拒绝接受财物的真实意思表示。
3、有无客观的持续不断地退还行为。在合理期限内,如行贿人与受贿人又有接触机会,受贿人有机会完成退还而不退还的,,就难以被认定为“及时退还”。如持续反复多次、态度坚决催促对方取回财物,或通过自己的家人去退还的,就可以认定行为人有退交财物的行为。
4、是否存在无法退还的客观阻却事由。实践中有时也会遇到行为人确实无受贿的故意,但因类似民法上的“不可抗力”等客观事由,导致行为人退还财物一时完成不了的,在该原因消失后又完成退还的,也应当认定为“及时退还”。
二、理解“及时“,应先排除掉不需要考虑的退还情形,包括《意见》第九条第二款中的索贿和被迫退还,共四种退还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
1、索贿的,即使退还,也不影响认定为受贿罪。
索贿的退还不能引用《意见》第九条,不享有这个优待,这比较容易理解。其一,索贿行为已经充分证明了受贿人的主观故意和主观恶性,收受钱财犯罪即为既遂,这没有争议,因此即便退还,也属于对赃款的处置,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其二,《意见》第九条根本没有提到索贿问题,只讲到“收受”贿赂的情形,直接把索贿的退还排除在外了。
2、被迫退还的,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即第九条第二款“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
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因为东窗事发或者因为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揭发、被查处,或者听闻有关部门将要查处其问题时,匆匆将贿赂退还,此为掩饰犯罪或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不得不退还,则不能认定为“及时退还”,会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此时的退还只是一种退赃方式。此类情况在认定时,查处某一事项和某一人的消息的来源和证据,有的容易证明,但属于机密的内部消息的,则难以提供证据证明。
3、被迫退还还有另外两种情形,即使退还,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
其一、因未实现对方要求而主动退还。
收受他人财物后,如未达到对方的要求,或没有实现给对方的承诺,行贿人自动地将财物退还给行贿人。对此种退还行为的性质,一般认为,行为人虽然退还了他人的财物,但收受他人财物之后已经构成受贿既遂,其退还行为只是既遂后的一种表现,不影响受贿的认定。
其二、行贿人“过河拆桥”型退还。由于请托人对谋取利益的情况不满,或者为了报复,在目的达到后,又以举报为名向受贿人索回钱财的,此种退还,也已经构成既遂,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
10. 受贿后退款,是否还有罪
要看详细的情形及原因,无法一概而论。原则上,收受钱财后,及时退还和上交的,不是受贿。
九、关于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问题
1、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
2、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
该《意见》没有规定收受钱财后多长时间内退还钱物才属于“及时”、才能不构成受贿罪,从颁布至今没有其他司法解释对此作进一步规定,也没有哪一个指导案例对此进行过界定。这的确属于一个司法操作性很强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刑期长短,而且对有的案件还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审判机关、犯罪嫌疑人、以及还没有案发的潜在受贿人都希望能有一个清晰的时间标准,好方便行事,但由于受贿后退还钱物的情形各异,而受贿人退还的主观方面只能依靠客观行为进行推断,并且如果规定一个确定的时间则客观上可能会造成收受钱财后“等待观望”的不利局面,因此无法制定统一的时间标准,只能由司法机关根据退还钱物的具体情形进行个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