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贸考试题
1.保障措施分为临时保障措施和最终保障措施。
2.临时保障措施是指在有明确证据表明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将对国内产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害的紧急情况下,进口国与成员国之间可不经磋商而作出初裁决定,并采取临时性保障措施。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自临时保障措施决定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不得超过200天,并且此期限计入保障措施总期限。临时保障措施采取提高关税的形式,如果事后调查不能证实进口激增对国内有关产业已经造成损害的,已征收的临时关税应当予以退还。
3.最终保障措施可以采取提高关税、数量限制等形式。但保障措施应当限于防止、补救严重损害并便利调整国内产业所必要的范围内。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4年,再此基础上如果继续采取保障措施则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即对于防止或者补救严重损害仍有必要;有证据表明相关国内产业正在进行调整;已经履行有关对外通知、磋商的义务;延长后的措施不严于延长前的措施。保障措施全部实施期限(包括临时保障措施期限)不得超过10年。
4.根据《保障措施协议》第2条的规定,一个成员方要实施保障措施应符合以下条件:1.已经确定一种产品正以较快增长的数量进入其领土,这里的数量增长包括绝对数量的增加和相对于进口国国内生产的增加。2.由于上述进口的增加,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有造成严重损害的威胁。根据《保障措施协议》第4条的规定,所谓“严重损害”是指对国内产业的一种重大的全面损害;所谓“严重损害威胁”是指严重损害即将发生的情形;所谓“国内产业”是指一个成员方境内作为一个整体从事相同或直接竞争性产品生产的生产者或者其相同或竞争性产品加起来的总和构成该类产品国内生产的主要部分的生产者。3.有关产品进口增加与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保障措施应不分来源地适用于某项进口产品,不能对不同来源的产品有歧视性待遇。
5.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针对的是价格歧视这种不公平贸易行为,保障措施针对的则是进口产品激增的情况。
Ⅱ GATT保障措施的概念是什么
指当不可预见的发展导致一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以致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依据《1994年GATT》,进口成员方可以在非歧视原则的基础上对该产品的进口实施限制。
保障措施是成员政府在正常贸易条件下维护本国国内产业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设置该措施的目的在于使成员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具有一定灵活性,以便其在特殊情况出现时免除其在有关WTO协定中应当承担的义务,从而对已造成的严重损害进行补救或避免严重损害之威胁可能产生的后果。
(2)保障措施一般实施期限扩展阅读:
保障措施的实施
1、保障措施实施方式主要有提高关税,实行关税配额以及数量限制等。但保障措施应在防止或救济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必要限度内。
2、保障措施实施期限一般不应超过4年。如果需要以保障措施防止损害或救济受损害产业,或有证据证明该产业正在进行调整,则可延长实施期限。但保障措施实施的全部期限(包括临时保障措施)不得超过10年。
3、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的条件是进口当局只能初步裁定进口急剧增加已经或正在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不得超过200天;临时保障措施应以关税形式为主;成员在实施临时保障措施前应通知保障措施委员会,在采取该措施后应尽可能与各利害关系方进行磋商。
Ⅲ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区别
第三,依据的国际规则不同:
反倾销制度:1994GATT第6条WTlO《反倾销协议》;
反补贴制度:1994GATT第6条WTO《补贴和反补贴协议》;
保障措施制度:1994GATT第19条WTO《保障措施协议》;
第四,实施范围不同:
反倾销制度:属于歧视性的,即仅对特定国家的特定产品反倾销;
反补贴制度:发球歧视性的,即仅对特定国家的特定产品实施反补贴;
保障措施制度:属于非歧视性的,应对所有国家出口的同一种产品都实施保障;
第五,发起调查不同:
反倾销制度:必须有国内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的;
反补贴制度:申请必须有国内企业和企业联合体的;
保障措施制度:申请可以有企事业申请,也可以在没有企业申请时由政府直接进行调查;
Ⅳ 两反一保的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为某一WTO成员为保护国内某一产业免遭因进口量大幅增长带来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而采取的在必要限度内的贸易救济措施。特别保障措施(以下称“特保”)是指从中国入世之日起12年内,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所必须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
一国对其他国家实施保障措施须具备三个条件:
(1)期进口明显激增;
(2)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
(3)进口增长与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保障措施是非歧视性的,只针对一正在进口的产品,不考虑该产品来源何成员方;而“特保”措施是歧视性的,专门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其次,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的实施期限不同。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不得超过4年,特殊情况可延长,但保障措施的全部实施期,包括任何临时措施的实施期,不得超过8年;而“特保”措施在中国加入WTO的12年内,成员方可以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对中国进口产品实施限制措施。
与反倾销相比,“特保”措施的门槛低、弹性大,易实施,只要进口国认为来自中国的产品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即可能启动“特保”措施。自2002年5月西班牙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国柑橘罐头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申请以来,我国已进入遭遇“特保”的多发期。机电、纺织等行业先后遭遇了美国、欧盟等国家发起的多起“特保”调查,对我国一些行业的出口构成了严重阻碍。在发起“特保”措施的国家中,美国发起“特保”的势头猛烈,先后对我国出口的轴承传动器、缝纫机针、座椅升降装置和针织布、胸衣、袍服三大类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
Ⅳ 什么是WTO中的“特别保障措施”且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条件是什么
什么是WTO中的“特别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利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Transitional Proct-specific Safeguard Mechanism)针对来自特定成员的进口产品采取的措施,即在WTO体制下,在特定的过渡期内,进口国政府为防止来源于特定成员国的进口产品对本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而实施的限制性保障措施。 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条件是什么? 199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三十条中规定:“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据此,国务院于1997年3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规定。同年12月,我国对从美国、加拿大、韩国进口的新闻纸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
2001年11月26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并于2002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为我国加入WTO后,更好地行使WTO成员权利,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创造了条件。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共27起(其中2002、2003年两年间立案15起,占总数的56%),保障措施调查1起。对反倾销调查已作出肯定性终裁18起,无损害裁定2起,终止调查1起,正在进行调查的案件6起。在18起已作出肯定性终裁的案件中,已有到期复审案件1起,年度复审案件1起。对保障措施调查做出了五类钢铁产品使中国产业严重受损的终裁决定。
2004年4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外贸法》进一步完善了对外贸易救济制度,规定国家根据对外贸易调查结果,可以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对外贸易救济措施。修订后的《外贸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四条分别规定了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的决定,三项《条例》均已经修订后公布。修订后的《条例》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由此,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法律规定更加完善,内容更加明了具体,操作性更强。 “一般保障措施”是什么? 当某类商品进口量剧增,对我国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威胁或损害时,按照WTO有关规则。可以启动一般保障措施,即在与有实质利益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磋商后,在一定时期内提高该项商品的进口关税或采取数量限制措施,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不受损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规定,有明确证据表明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在不采取临时保障措施将对国内产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害的紧急情况下,可以作出初裁决定,并采取临时保障措施。临时保障措施采取提高关税的形式。终裁决定确定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可以提高关税、数量限制等形式,针对正在进口的产品实施,不区分产品来源国家或地区。其中采取提高关税形式的,由外经贸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建议作出决定,由外经贸部予以公告。 特别保障措施与一般保障措施的区别 一是原则依据不同。《保障措施协议》第2.2条规定,保障措施应针对一正在进口的产品实施,而不考虑其来源。而据《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某一 WTO成员可只对中国的进口产品提起特别保障调查。显然,这一原则构成了《关贸总协定》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所遵循的非歧视性原则的一个例外。 二是实施条件不同。根据《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一W TO成员只需在我国产品对其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市场扰乱”的情况下,即可针对中国进口产品提起特别保障调查。此处的“市场扰乱” 应在下列情况下存在:一项产品的进口快速增长(无论是绝对增长还是相对增长),构成进口国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遭受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美国轴承传动器特保措施案来看,美国调查机关即围绕中国轴承传动器的进口是否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展开调查。与一般保障措施的损害判定标准———严重损害相比,显然特别保障措施的门槛低了许多。 三是实施期限不同。通常情况下,一般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不得超过4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8年,发展中国家的实施期限则最长可为10 年。《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6条对特别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则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唯一可以作为参考的是“一WTO成员只能在防止和补救市场扰乱所必需的时限内根据本条采取措施”这一弹性条款。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特别保障措施,还是一般保障措施,其临时措施的期限均为“不得超过200天”。 四是措施的后果不同。在进口相对增长的情况下,对一般保障措施而言,受影响成员方可以及时针对实施该措施的WTO成员的贸易中止实施GATT1994 项下实质相当的减让或义务;对特别保障措施而言,只有在该措施实施满2年以后,中国才有权针对实施该措施的WTO成员的贸易中止实施GATT1994项下实质相当的减让或义务。在进口绝对增长的情况下,一般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的措施后果则是一致的,即在该措施实施的前3内不得针对实施该措施的WTO成员的贸易中止实施GATT1994项下实质相当的减让或义务。
Ⅵ 保障措施的实施程序
调查程序提出首先由法定资格的人提出申请。调查申请由全部产量或其产量占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总量主要比重的国内产业提出,或由成员方政府提起。该申请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书的内容应主要说明:进口产品急剧增加所造成的国内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有关当局受理该申请、审查并决定立案后,展开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证据,评估所有相关因素,并确认进口急剧增加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的具体规则要求是:向所有利害关系方做出适当的公告,举行公开听证会,给予进口商、出口商及其他利害关系方提供适当机会以陈述证据和看法,并对其他利害关系方陈述做出答复。调查结束后,有关当局应公布调查报告,列明对一切相关事实和法律问题的调查结果,以及做出的合理结论。 《1994年GATT》第19条第2款规定,实施保障措施的成员应“尽可能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成员全体,以便成员全体及与该项产品的出口由重大利害关系的成员,有机会与其就拟采取的行动进行协商”。协议第12条做出了详细、系统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WTO的透明度原则。
第一,通知。实施保障措施成员应将有关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调查过程、调查结论和实施或延长实施保障措施决定立即通知保障措施委员会(Committee on Safeguard)。通知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和具体,包括:相关证据,涉及的产品,拟采取措施及其时间和逐步放宽表等。并且,货物贸易理事会或保障措施委员会在必要时可以请求实施保障措施的成员提供补充材料。
第二,磋商。有关成员应将保障措施内容与方法或临时保障措施进行磋商,交换意见,并达成谅解。磋商结果应及时经保障措施委员会通知货物贸易理事会。
此外,协议要求,成员应将涉及保障措施的法律、规章和行政程序及时通知保障措施委员会。而且,任何成员若认为某一成员未如此作为,可将有关情况通知该委员会。当然,协议也同时要求,关于该通知的规定,并非要求任何成员公开有损其法律实施或违背其公共利益或危害其特定企业合法商业利益的秘密资料。 进口当局在调查、确认了进口急剧增加、原因及后果,并履行通知与磋商义务后,进口成员政府即可采取保障措施。
第一,保障措施实施方式。保障措施实施方式主要有:提高关税,实行关税配额以及数量限制等。但保障措施应在防止或救济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必要限度内。
鉴于非关税措施对国际贸易的扭曲作用较大,协议第5条对实施数量限制和配额措施做了限制规定,即实施数量限制,不得使进口数量低于过去三个有代表性年份的平均进口水平,除非进口方有正当理由表明有必要采用与此不同的进口水平。在实施配额限制时,进口方应与有利害关系的出口方就配额分配进行磋商。若磋商未果,则进口方应基于出口方前一有代表年份的进口份额进行分配,除非在保障措施委员会主持磋商中证明,不按该方法进行分配时有正当理由的。
第二,保障措施实施期限。协议要求,保障措施实施期限一般不应超过4年。如果需要以保障措施防止损害或救济受损害产业,或有证据证明该产业正在进行调整,则可延长实施期限。但保障措施实施的全部期限(包括临时保障措施)不得超过10年。
第三,临时保障措施。协议规定,在紧急状况下,如果迟延采取措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进口方可不经磋商而采取临时保障措施。该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的条件是:①进口当局只能初步裁定进口急剧增加已经或正在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方可采取临时保障措施;②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不得超过200天,且该期限计入保障措施总期限内;③临时保障措施应以关税形式为主。如果随后的调查不能证实进口急剧增加对国内产业已造成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则征收的关税应迅速退还;④成员在实施临时保障措施前应通知保障措施委员会,在采取该措施后应尽可能与各利害关系方进行磋商。
Ⅶ 工作实施方案中保障措施应涉及哪些方面
工作实施方案中保障措施应涉及:调查、通知与磋商、保障措施实施等方面。
调查程序提出首先由法定资格的人提出申请。调查申请由全部产量或其产量占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总量主要比重的国内产业提出,或由成员方政府提起。该申请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书的内容应主要说明:进口产品急剧增加所造成的国内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有关当局受理该申请、审查并决定立案后,展开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证据,评估所有相关因素,并确认进口急剧增加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的具体规则要求是:向所有利害关系方做出适当的公告,举行公开听证会,给予进口商、出口商及其他利害关系方提供适当机会以陈述证据和看法,并对其他利害关系方陈述做出答复。调查结束后,有关当局应公布调查报告,列明对一切相关事实和法律问题的调查结果,以及做出的合理结论。
(7)保障措施一般实施期限扩展阅读
保障措施的实施必须在防止或补救损害所必需的程度和时间内。如果保障措施适用期限预计超过1年,进口方在该期限内应依固定时间间隔逐步放宽该措施;若实施期限超过3年,进口方应进行中期审查,根据审查结果撤消或加快放宽该措施。
在该延长期内保障措施不得比最初适用更加严格,且应继续放宽。若对同一进口产品再次适用保障措施,则:一般情况下,两次之间应有不短于第一次实施期限,至少为2年的间隔。
若适用期为少于或等于180天,且在该实施日前的5年内,未对同类产品实施两次以上保障措施,则该措施实施之日起1年后,可再次实施,期限最多为180天。
保障措施的实施应遵循无歧视原则,对所有同类进口产品应一视同仁。即,根据协议规定,不能只对某一成员的进口产品实施保障措施,而应对其他成员的同类产品大开绿灯。因此,“不问产品来源”实际上就是无歧视原则或最惠国待遇原则在保障措施方面措辞的具体化。
Ⅷ “项目实施的具体措施”和“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的区别是什么
“项目实施的具体措施”和“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实践方法一个是监督方法。
1、“项目实施的具体措施”中主要讲述和运用项目在实施中的方法和项目实施中的管理和实践在于详细的表述。
2、“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中主要讲述在于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最低保证机制和验收检疫要求等规定。
在根本上,两个条款y有种根本上的区别,在如今这个法治社会,在很多的专业和项目上,虽然没有专门的细致上的法律,但是会有自己专业项目的规章制度来维持和运营该项目的持续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