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法中的诉讼期限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诉来讼期限主要来源于民法中源的基础理论——时效问题。尤其是在物权法中时效问题尤其突出,因为在国外时候一个理论叫取得时效,但是我们国家没有这个理论,而我们的诉讼时效虽然不是取得时效,但是可以部分的起到那个理论的作用。
一、由于我国没有取得时效,那么诉讼时效的出现部分的弥补了这个理论缺失的危害,明确了物权等重要权利关系变动的时效问题。
二、诉讼时效能够有效的督促当事人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举个例子,债权中假如债权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张自己的权利,那么法定债权就灭失了,转为自然债权。这时除非债务人自己想要还债,不然法律不会再保护债权人的权利)
三、诉讼时效的规定也有利于司法资源的节约,因为时间越长越是浪费司法资源,因为要主张司法效率。
㈡ 民法中,期限是怎么确定的。
法定,是抄法律铭文规定的,例如一般民事诉讼时效的期间为2年
指定,是由受诉法院指定,例如法院指定民事诉讼的举证期限不少于30日
约定,是由双方当事人约定并经法院同意的期限,例如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举证的期限,并经法院同意。
㈢ 民法,附期限法律行为
属于附条件的,延缓条件,肯定条件。
附条件的,条件是否成就不确定;附期限的,所约定的事实必然发生。
若条件成就时合同生效,所附条件为延缓条件,即延缓了合同的生效时间。
肯定条件,好理解,事实是肯定的。回国是个肯定的事实,不回国是个否定的事实,如果约定不回国把房子租给你,那就是否定条件了。
㈣ 诉讼时效的概念和意义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权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如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且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权利,法院不得依照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受理支持其诉讼请求。
一般诉讼时效
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表明,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 [1] (现《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的内容已失效,已经开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该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表明,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从2017年10月1日起为3年。
特别诉讼时效
特殊时效优于普通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殊时效规定的,适用特殊时效,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一、短期时效。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根据2018年7月18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民法总则施行后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 这表明,《民法总则》实施后,短期诉讼时效的四种情形适用《民法总则》中三年诉讼时效的规定。
二、长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国家赔偿法》关于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2年。
《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保险法》受益人请求保险人出钱的时效为5年。
三、最长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
㈤ 民法中条件和期限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特别规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是否成就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法律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62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意义在于通过附条件,把当事人的动机反映到法律行为中,使其具有法律的意义,使法律行为的实施更好地满足当事人的需要。“条件”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产生和消灭的未来不确定的事实。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期限,是指当事人以将来客观确定到来的事实,作为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所谓附期限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设定一定的期限,并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根据的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和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一样,都是为了
控制未来的风险而采取的限制法律行为效力的做法。所附的条件和期限实际上都是对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的约定。
区别:1.条件是不确定的偶然性事实,期限是确定的必然性事实。
(1)时期确定,到来不确定,为条件。例如“60大寿送电视一台”,60岁虽确定,但人之寿命不可测,是否能活到60岁不可知,具有偶发性。
(2)时期不确定,到来也不确定,为条件。如“司法考试通过之日”,能否考得上,已属不确定,至于哪一年考得上,则更加不确定,故显然属于条件。
2.条件之事实成就与否是不确定的,期限是肯定会到来的。
(1)时期确定,事实的发生也确定,如“今年9月9日”,是期限。
(2)时期不确定,到来确定,为期限。例如“临终时将物送给你”,何时死虽难预料,但人必有一死,死期终会到来。
㈥ 民事诉讼规定期间的意义主要有哪几点
1. 财产保全:
(1)诉讼财产保全:情况紧急的,48小时内作出裁定;
(2)诉前: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申请人应当在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15日内起诉。涉外诉前财产保全后,应当在30日内起诉。
2. 一审:
(1)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2)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交答辩状;涉外民诉中,在我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应在30日内提交(被告可以申请延期,是否准许,法院决定)。
(3)合议庭确定后,应当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
(4)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前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公开审理的,应当同时公告。
(5)当庭宣判的,应当在10日内发送判决书;
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6)普通程序的审限:(涉外案件的审限不受限制)
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
还需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7)简易程序的审限: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注:审限:是指从立案的次日起至裁判宣告、调解书送达之日止的期间。
但公告期间、鉴定期间、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以及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期间不应计算在内。
3. 二审:
(1)上诉期限:
不服一审判决,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不服一审裁定,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涉外民诉中,在我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的上诉期限为30日,(可以申请延长,是否准许,法院决定。)
(2)二审审限(涉外案件的审限不受限制):
对于判决上诉的:
a.应当在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b.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本院院长批准;
对于裁定上诉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4. 特别程序:
(1)审限:
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30日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本院院长批准;
受理选民资格案件后,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
(2)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的公告期限:
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1年。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公告期间为3个月。
(3)财产认领的公告期间为1年。
5. 再审程序:
(1)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此2年自判决书、裁定发生法律效力次日起计算。)
2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
(2)再审案件:
按照一审或二审程序审理的,适用民诉法规定的一审、二审的审限;
审限自决定再审、提审的裁定之日起起算;
指令再审的,自下级法院接到指令再审裁定的次日起计算。
注:法院主动再审,检察院抗诉再审没有时间限制。只有当事人申请再审有上述时间限制。
6. 支付令:
(1)法院受理申请后,申请成立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5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申请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驳回。
(2)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7. 公示催告:
(1)法院受理申请,应当同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并在3日内发出公告;
(2)公示催告的期间,由法院根据情况决定,但不得少于60日。
8. 申请执行的期限:
(1)申请执行的期限是2年(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文书的中止、中断规定。)
(2)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天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天计算,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9. 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
(1) 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应当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2) 法院应当在受理撤销裁决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撤销裁决或者驳回申请的裁定,但因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而中止。
10.公告送达的公告期:
(1) 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2) 对在境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公告送达的,自公告发出之日起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
㈦ 民法为何规定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209
我觉得人们在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对将来的情况无法预见,所以附条件和附期限避免不希望的情况发生,以满足人们能实现他们的目的。
民法基于私法自治原则,设立了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制度,以更好地实现人们为法律行为的目的。
㈧ 期间在民法上的意义是什么啊 试述 谢谢!
您好!
期间是指期日与期日之间的时间长度,分为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法定期间是由法律规定的,不得变更。由司法机关依职权决定或裁定的,称指定期间。
民法中常见的期间有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
诉讼时效:所谓的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胜诉权的法律制度。根据时间的长短和适用范围的不同,诉讼时效可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除斥期间: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例如《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的二个月内不作出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这里的二个月就是除斥期间。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㈨ 期限的法律含义
依《民法通则》规定的精神,期限分为法定、指定和约定三种。比如,合同约定借款于1988年10月30日返还,则债权人的请求权在该年的10月30日以前不发生效力,而到了10月30日,债权人的请求权和债务人的还款义务均于此确定之日同时发生效力。期限通常可以附加于法律行为,称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附期限合同的期限,指当事人约定的作为合同生效或终止的条件的时间。
附期限合同期限的特征:
①是将来肯定发生的事实;
②是“能”的期限,而不是不能的期限。
③是约定期限,而不是法定期限、指定期限。
期限的种类:
①生效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来时才发生
②终止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来时消灭
固定收益证券的期限(maturity)
对于固定收益证券,所借金额全部返还的时间长度,也就是到清偿全部借款为止的时间长度。
民法中的期限是指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时间,分为期间和日期。期间是指从某一特定的时间到另一特定的点所经过的时间。它是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如1995年5月1日到1996年5月1日即是一个期间。期日,是指不可分割的一定时间。它是时间的某以特定的点,如1996年10月1日即是一个星期日。期间是时间某一动态的阶段,即期日与期日之间的间隔时间;期日则是时间的某一静态的点。
期限可以有法律规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裁判确定,还可以由双方当事人约定,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由当事人一方依法指定。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期限一旦确定之后,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
民法上的期限对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1)决定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享有和消灭的时间。如自然人出生之日,即是其享有法定民事权利能力之时;智力健全的自然人成年之日,即是其享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之时;自然人死亡之日,即是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终止之时。法人成立之日,即是其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终止之时。(2)决定某些事实的推定时间。如失踪宣告和死亡宣告中失踪人失踪时间的推定。(3)决定权利的取得和丧失时间。如专利权取得的时间、所有权丧失的时间等。(4)权力的行使和义务履行的期限。如使用商标专用权的期限、合同义务履行的期限等。(5)决定法律关系的效力的期限。如合同的有效期限、支票的有效期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