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显微镜使用年限

显微镜使用年限

发布时间:2021-05-15 17:19:08

⑴ 关于长时间用显微镜,对眼睛有伤害吗

理论上没有依据,建议多次眼科检查。
但是还有一说:如果你所说的使用显微镜是直接从物镜中看并大部分时间处于较暗环境下的话对眼睛伤害还是很大的。
眼睛疲劳 预防护理 1.注意光线,太暗的灯光使眼睛容易疲劳,使用能提供明暗对比的柔和灯光较佳 2.每二至三个小时连续使用计算机,应将眼睛移开计算机十至十五分钟,让眼睛休息 3.减弱屏幕的光线,让屏幕的亮度降低,可避免疲劳 4.将计算机套上全黑的厚纸板,使屏幕光线可以降到很低 5.闭眼休息,是消除眼睛疲劳的好方法 6.将毛巾浸入茶里,用来敷眼十至十五分钟,可消除眼睛疲劳 7.将双手摩擦生热,再盖住眼睛,勿压迫双眼,深缓地呼吸,有助于消除眼睛疲劳 8.眨眼三百下,有助于清洁眼睛同时达到按摩效果

⑵ 显微镜的发明时间距今多少年了

罗伯特·虎克
======================
罗伯特·虎克(r.hooke,1635~1702)英国物理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和光学等各个领域均取得成就,是物理学中虎克定律的发现者。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蚤、虱和霉菌等生物,并把观察、研究成果记录下来写成《显微谱志》一书,于1665年出版。书中还绘有他看到的软木薄片图,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室,他把这些小室称为“cell”(细胞)当时他认为,这些细胞与动物血管有类似的作用,在生活时有液体在其中流动以运输养料。事实上,他当时观察到的只是木栓死细胞的细胞壁。但是,虎克在《显微图志》中对细胞的描绘,是人类对生物细胞的首次发现和观察记录。

⑶ 最早的显微镜诞生在什么时候。

很难说谁发明的最早的显微镜。首先可以确定是最早的显微镜是光学显微镜。

公元前2000年,中国人用水管等材料制作水镜观察细微世界。

传说13世纪,英国炼金术士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而后被软禁致死。

更通常的说法是在1590年,荷兰眼镜制造商Hans Janssen和他的儿子Zacharias Janssen制作了第一台复合显微镜。但这一说法是Zacharias Janssen在17世纪中期(16xx年)自己宣称的,而这一时间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Zacharias Janssen本人被证实是在1590年前后出生。

另一个宣称发明了显微镜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1610年,伽利略开始利用望远镜近距离观察昆虫肢体,并在次基础上发展出复式显微镜。 1624年伽利略在猞猁学院( Accademia dei Lincei ,或音译为“林琴学院”)展示了该显微镜,并在次年由该学院的院士乔凡尼·法布尔(Giovanni Faber)正式将其命名为“microscope(显微镜)”(即“望远镜”的反义词)。因此, 伽利略的显微镜应该是第一台被称作“显微镜”的显微镜。

在1650年代,身为布商的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凭借对放大镜的爱好及对玻璃加工程序的掌握,手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现代光学显微镜结构的复式显微镜。随后将其应用到生物学观察中,纪录观察肌纤维、细菌、精虫、微血管中血流,建立了微生物学,因此也被认为是现代光学显微镜的鼻祖,因为自此显微镜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到科学研究中。他的一生当中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至少25种不同类型的显微镜。

容易与列文虎克混淆的是,1665年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根据英国皇家学会一位院士的资料设计了一台复杂的复合显微镜,第一次成功观察到“细胞”并命名。

另外,也有的地方把“惠更斯目镜”当作现代显微镜出现的标志。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另一个荷兰人,在17世纪后期开发出具有色差矫正的双透镜目镜系统--“惠更斯目镜”,是光学显微镜的重大进步。

⑷ 长时间使用光学显微镜会坏吗

光源的灯泡是有一定的寿命的,长时间使用后建议更换灯泡,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显微镜镜片损坏,其他部分基本不会有影响。

⑸ 长时间看显微镜会损害视力吗

看显微镜对视力有影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长时间看显微镜造成眼疲劳会影响视力的。要注意调节视力,看事物经常远近交替,注意用眼卫生,适当做些眼保健操对保护视力有一定帮助。

⑹ 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时间是二十世纪几十年代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是一种比光学显微镜更精密的观察仪器,由于使用高速运动的内电子束容代替可见光作为光源,分辨能力更高、放大倍率范围更宽.我国70年代末研制的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已经达到80万倍.
故选:A

⑺ 显微镜什么时期发明的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⑻ 电子显微镜诞生于多少年

电子显微镜首先由Knoll 及Ruska 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后来在1939 年由西门子公司开始批量生产 以下是电镜的几个重要发展讨论材料科学中的几次突破性进展。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把1986 年物理奖的一半颁发给E. Ruska 时的赞词是:“为了他在电子光学基础研究方面的贡献和设计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上半句是指Ruska 在Knoll 指导下,从1928 年起他在柏林高压电机系高工实验室做的副博士论文工作中,从事阴极射线的聚焦研究。他先用一个磁透镜聚焦得出金属网的13 倍放大像,后来用双透镜得出1714 倍的放大像[1 ,2 ] ,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电子显微成像。下半句是指他在1930 - 1933 年间在西门子公司与Von Borries 一起研制电子显微镜,引入极靴及投影镜,最后得出放大12 ,000 倍的像,分辨率超过光学显微镜,宣告第一台电镜的诞生(关于电镜的研制经过,见文献[ 3 - 8 ]) 。注意,这个赞词中回避了“发明”电子显微镜这个字眼,这不是一时马虎,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西门子公司的M.Rüdenberg 已在1931 年5 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国的专利局提出用磁透镜或静电透镜制造电子显微镜的专利申请(这是第一次出现电子显微镜这个名词) ,并分别于1932 年12月和1936 年10 月获得法、美专利局的批准(德国专利局在当年5 月30 日收到申请)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于1930年在Brüche 领导下开始研究静电透镜成像,并在1931 年11月获得涂上氧化物的灯丝的发射电子像。在AEG公司的反对下,Rüdenberg 的两个电镜专利申请直到战后才在1953年和1954 年获得西德专利局批准。从专利优先角度来看,Rüdenberg 应是电镜的发明人。Rüdenberg 是一位著名的电子物理学家,除了在西门子公司任科技部总工程师,还兼任柏林高工电机系教授。无论在学识、经验和远见方面都很强。但是他从来没做过磁透镜成像工作, 他的专利申请全凭理论推测得出。据Rüdenberg 及他儿子事后说,1930 年他的另一个儿子得了小儿麻痹症,这是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受到分辨率的限制,光学显微镜对此无能为力。Rüdenberg 为此曾想到用X射线或电子束制造分辨率更高的显微镜[8] 。但是,他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在电镜界也不知名。对于Rüdenberg 的电镜专利申请,Ruska 及Knoll 是有看法的。因为在1931 年5 月里,Rüdenberg 的助手M. Steenbeck曾去Knoll 的实验室参观,了解到Ruska 的实验结果,并且看到了Knoll 将在6 月4 日做的有关Ruska 工作的学术报告手稿,题目是“阴极射线示波器的设计及新结构的原理”,在他们的第一篇论文中也没提到电子显微镜。就在Knoll 的6 月4 日学术报告的前几天,Rüdenberg 代表西门子公司在5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国的专利局提出了电子显微镜的专利申请。因此Knoll 和Ruska 产生一些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关于电镜发明权的争执没有继续下去。首先,Rüdenberg 在希特勒开始迫害犹太人后于1936 年移居英国,两年后去美,接着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其次,Ruska 与Von Borries 在1937 年2 月开始加入西门子公司从事电镜开发工作,在1939 年制造出第一台分辨率为7 纳米、放大倍率为3 万倍的商品电镜。他俩与Rüenberg 先后属于一个公司(专利权主要属于西门子公司) 不便争论发明权问题。再就是二次世界大战随后爆发,战事的紧迫性掩盖了这种争议。此外,除了Knoll-Ruska 与Rüdenberg 争发明电镜的优先权外,西门子与AEG两大公司也在争论不休,为了平息这些争论当时德国的最高学术团体普鲁士科学院在1941年7 月3 日将莱布尼兹银质奖颁发给了AEG 公司的Brüche ,Mahl 及Boersch 和西门子公司Knoll ,Ruska ,Von Borries 及Von Ardenne ,结果是皆大欢喜。战后,Steenbeck 在前苏联工作直到1956 年7 月才回到东德。那时,Knoll 也从美国回到西德,他仍念念不忘Steenbeck 曾在Rüdenberg 申请专利前去他的实验室参观一事,因此在1960 年10 月17 日写了一封信给Steenbeck ,希望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Steenbeck 在11 月8 日的复信中承认了他在参观后向Rüdenberg 做了汇报,并说“Rüdenberg 的(专利:译者加) 申请肯定是我访问你的结果,也肯定是从我的见闻中得到的启迪”[5 ] 。Steenbeck 的信一公布后,公众舆论一下都倾向Ruska一边,Ruska 也在研制出电镜五十年后得到诺贝尔奖。但是,Ruska 一直不以电镜发明人自居, 而只是说自己是“Urheber”(引路人) 。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做的诺贝尔演讲的标题是“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与电子显微学”[4]报告中未用“发明”这个词, 也没提到Rüdenberg。尽管如此, 虽然老Rüdenberg 过世,他的两个儿子在美国还是不断宣传他们父亲在电子物理方面的造诣及远见[8 ] 。一再说,在他父亲提出电子显微镜这个概念之前,Knoll 及Ruska 一直是在讲阴极射线示波器(如文献1 的题目) 。德国AEG公司的Brüche等也不服气,认为电镜的诞生不是Ruska 一个人的功劳。看来,Knoll 及Ruska 埋头实验,就事论事,发现了新现象后没有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起初他们的认识仍然局限于阴极射线管的聚焦现象,看不到它的普遍和深远意义。1925 年de Broglie 指出电子的粒子和波动双重性理论,1927 年Thompson 在英国及Davisson 和Germer 在美国同时发现电子衍射现象,在这之后,利用电子成像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Knoll 及Ruska 在从事阴极射线聚焦工作时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当Houtermans 向Ruska 提出电子的波动性后,Ruska“先是大为失望,以为分辨率将又一次受到波动性的限制。但是,很快我又兴奋起来,因为根据de Broglie方程,我计算出电子的波长比光波要小5 个数量级”[3 ] 。Rüdenberg 是理论家,在电镜界似乎无人知晓,但是他在受到实验家的启发后,立刻想到利用电磁透镜制造电子显微镜,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只是他拣了一个便宜,又不肯承认从实践中得到启发。尽管他参加了Knoll 在1931 年的报告会,坐在第一排,但讨论中一言不发,也不透露他已于一周前递交了电镜的专利申请。可见他城府很深,居心不良。但是他毕竟棋高一著,首先认识到可以用电磁透镜成像制造电子显微镜,而电子显微镜这个名称也首先出现在他的专利申请中。从这个事件也可以看出在科学研究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开辟了直接观察原子的途径,早在几十年前就应得诺贝尔奖,由于有上述瓜葛,直到五十年后,所有其它有争议的人都已过世,才颁发给理应得此殊荣而又硕果仅存在的Ruska。Ruska 得奖后两年也就逝世了,幸亏他长寿,不然也就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了。Ruska 毕生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研制和生产工作,但不但在实验室中研制成功第一台分辨率超过光学显微镜的电镜,并且亲自参加商品电镜的设计及制造工作。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又回到西门子公司,在1954 年生产出带有电子衍射功能的电镜Elmiskop ,采用双聚光镜以减小电子束照射面积和试样升温,使用冷阱以减少试样污染等,甚受用户欢迎,英国剑桥大学几年内就购置8 台这种电镜。Hirsch 等就是使用这种型号的电镜在1955~1956 年间观察到金属薄膜中的位错运动,证明位错理论的正确。在这之后,电镜在材料科学中应用才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在全世界普遍开展起来,后来,Ruska 到马普学会Fritz2Haber 研究所任所长(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厄任第一任所长) ,主管电子光学和电子显微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直到退休。象Ruska 自己承认的那样,他是一个工程师,理论造诣不高,但是他以一种少有的执著精神,在战争破坏、经费无着、人手短缺等情况下,在电镜技术方面不断创新,终于获得很伟大的成就。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是当之无愧的!

⑼ 有延长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寿命方法吗

☆ 防潮:显微镜所处的环境是干燥的,相对湿度的不得高于60%。☆ 防尘:必须经常保持显微镜的清洁,不使用显微镜时用防尘罩盖起来。☆ 防腐蚀:显微镜不能和具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放在一起。如硫酸、盐酸、强碱等。☆ 防热:防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热胀冷缩引起镜片的开胶与脱落。这几点如果你都做好了,金相显微镜的寿命一般都比较长的,有一些专业的方法你可以去中国仪器超市的网站免费咨询在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专业研发生产这个的

⑽ 扫描电子显微镜多长时间厂家要维护保养

  1. 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2年Ruska发明了以电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电子束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目前TEM的分辨力可达0.2nm。透射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用电子束作光源,用电磁场作透镜。另外,由于电子束的穿透力很弱,因此用于电镜的标本须制成厚度约50nm左右的超薄切片。这种切片需要用超薄切片机(ultramicrotome)制作。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可达近百万倍、由电子照明系统、电磁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等5部分构成。

  2. 2.扫描电子显微镜

  3.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用来观察标本的表面结构。其工作原理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的多少与电子束入射角有关,也就是说与样品的表面结构有关,次级电子由探测体收集,并在那里被闪烁器转变为光信号,再经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转变为电信号来控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图像为立体形象,反映了标本的表面结构。为了使标本表面发射出次级电子,标本在固定、脱水后,要喷涂上一层重金属微粒,重金属在电子束的轰击下发出次级电子信号。

  4. 目前扫描电镜的分辨力为6~10nm,人眼能够区别荧光屏上两个相距0.2mm的光点,则扫描电镜的最大有效放大倍率为0.2mm/10nm=20000X。

阅读全文

与显微镜使用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花湖 浏览:480
永乐票务投诉 浏览:951
龙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浏览:186
兴国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131
开封出租车投诉电话是多少 浏览:101
甘肃省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浏览:612
马鞍山父子身份 浏览:192
观通杭州知识产权 浏览:10
认缴资本期限 浏览:855
黑龙江企业培训师证书查询 浏览:16
投资被骗报案有期限吗 浏览:199
江苏哲力知识产权招聘 浏览:186
温州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浏览:54
英树创造101投票 浏览:596
农业银行卡有效期怎么看 浏览:194
中威客车侵权 浏览:831
佛山市联信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368
相邻权纠纷民事起诉状 浏览:526
兵团心理咨询师证书查询 浏览:863
徐州金连春合同纠纷 浏览: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