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滕王阁是什么时候建的
永徽四年(653)。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李渊之子元婴于永徽四年(653)都督洪州(今南昌市)时,数百年间都是无以复加的仿中国古典建筑的巅峰代表之作。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曾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
现今的滕王阁,极具宋代楼阁建筑的窈窕多姿。1985年重建。自古至今,已是第29次重建之阁了。据说依照的是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只有对《营造法式》研究精透的梁思成,才能使之承继宋式建筑的风格,并使这座新阁的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
(1)泉州灯州商业城年限扩展阅读:
滕王阁的布局:
滕王阁净高57.5米,共九层,典型的宋代楼阁“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层皆有回廊可俯瞰赣江景色,南北有回廊连接着“压江”“挹翠”两个辅亭。
滕王阁为何一再毁而再造,皆因在古代一直是被人们看作吉祥风水建筑的。有一首著名的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在这里,“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
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南昌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❷ 为什么泉州叫刺桐城
刺桐城雅号趣谈
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当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刺桐,是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廓时种的,泉州也因此得了个雅号:刺桐城。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 否则反是。 所以刺桐又名“瑞桐”。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
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刺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的一侧,已补种了一些刺桐树,愿关心刺桐的泉州游客,切莫忘记到那里,一睹它的丰采!
❸ 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看一个时期是否强盛,可以纵观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中国5000年历史看其全面得属唐朝,是中国古代的全盛时期。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因汉唐文治武功皆较为出色而被称为汉唐盛世,又因唐朝的政治、文化、制度等继承于隋朝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于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极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落,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疆域辽阔,是版图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今日中国疆界的范围。 唐朝借由羁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等民族,还征调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丽,并且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体制。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的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❹ 泉州有什么别称
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当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刺桐,是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廓时种的,泉州也因此得了个雅号:刺桐城。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否则反是。所以刺桐又名“瑞桐”。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 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刺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的一侧,已补种了一些刺桐树,愿关心刺桐的泉州游客,切莫忘记到那里,一睹它的丰采! 此生活小博士信息来自〖胶南信息港〗
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歌
1,《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白话文释义: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西洲曲》南北朝: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白话文释义: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3,《陇头歌辞三首》南北朝:佚名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白话文释义:陇山的流水,流离了山下。想着我孤身一个人,翩然走在空旷的野外。早上从欣城出发,晚上睡在陇山。冻得说不出话来,舌头都卷进了喉咙里。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遥望着秦川,心肝都要断绝了。
4,《子夜歌》南北朝:佚名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
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驻箸不能食,蹇蹇步闱里。投琼著局上,终日走博子。
郎为傍人取,负侬非一事。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年少当及时,嗟跎日就老。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
绿揽迮题锦,双裙今复开。已许腰中带,谁共解罗衣。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
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
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忆子腹糜烂,肝肠尺寸断。
道近不得数,遂致盛寒违。不见东流水。何时复西归。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亿。
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
举酒待相劝,酒还杯亦空。愿因微觞会,心感色亦同。
夜觉百思缠,忧叹涕流襟。徒怀倾筐情,郎谁明侬心。
侬年不及时,其於作乖离。素不如浮萍,转动春风移。
夜长不得眠,转侧听更鼓。无故欢相逢,使侬肝肠苦。
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三唤不一应,有何比松柏?
念爱情慊慊,倾倒无所惜。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气清明月朗,夜与君共嬉。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
惊风急素柯,白日渐微蒙。郎怀幽闺性,侬亦恃春容。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人各既畴匹,我志独乖违。风吹冬帘起,许时寒薄飞。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初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回头批栉脱,转觉薄志疏。
寝食不相忘,同坐复俱起。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口朱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朝日照绮钱,光风动纨素。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白话文释义:我在日落时分出门,反复斟酌着如何打扮。我把自己打扮的很艳丽,身上的香气飘出很远。我身上带着香气、装扮艳丽,一路上悄悄地行走不敢让别人看见,终于见到了情郎。
可解为第一首为男子所说:我在日落时出门,见到了你,容貌美丽,芳香盈路,第二首是女子应答:芳香是身上的香囊发出来的,你夸我漂亮我实在不敢当,天可怜见,使我遇到了你。
我以前从来不把头发梳起来,长长地披在肩上,伸到情郎腿上,那时的我十分美丽可爱。自从与爱人离别,我的梳妆盒不再打开,头发乱了也不敢去打理,香粉落下来撒在旧衣服上。
我不能与情郎相见,那么愁苦地思念着他啊,终于得到了千里之外他的消息,就像玉林和石阙的私语,我们两个一样的思念着彼此而伤心。
见到情郎我十分欢喜,容颜也因此而美丽起来,我想要和他结为夫妻。就像织机没有横竖的丝线,织不出布匹。好像我们刚刚相识得时候,两颗心都是一样的渴望彼此。把丝线放入织机,哪里还愁织不出布匹呢?
没有见到情郎之前辗转相思,想要与他结为夫妻,见到他以后,我像春天的蚕一样容易感动生情,相思又重新生起。今夜和爱人离别,何时才能相会?那个日子就好像明灯照着空空的棋盘,结束的时间还很远。
自从我与情郎离别,每天都长吁短叹。好像那黄檗(一种落叶乔木)丛生成林,我苦闷的心思也一样层叠反复。我在山上每天思念他,终于与他相见,其中流离辛苦多么艰难啊!我早上想着他从前门出去,晚上想着他从后面的边回来。
我有那么多的话对他说,想对他微笑,他却不在,我只能悄悄地想着他。我在北窗边靠着枕头躺卧,他来了我就十分高兴,我急切地想要见他,不知道他我在一起的时间还能到几时?
我想到这里,停下筷子吃不进饭。我每天下棋,聊以打发相思之情。
然而他却与他身边的人结为夫妻,负了我一片痴心。我打开门不上锁,你也没有来看我的意思。哎,趁着年少的时候,要及时与情郎结婚,要不然等来等去都老了。你若是不信我的话,不妨看看那经霜的野草吧。
我穿着锦衣双裙,不知道那腰上的带子,谁来解开。我常担心他有了贰心,如今果然移情别恋。那干枯的鱼儿总是生活在浑浊的水中,与清水无缘。
他一发愁我也伤心,他一开怀我就欢喜。我这么爱他,我们的感情却像那连理树,生出了另一条根。我感叹他初时殷勤,后来冷落,那许多的珠宝首饰,他都给了别人。
与他离别后,我终日以泪洗面,思念着他十分伤心。我想他想得肝肠寸断。我一直等着他归来,却总是失望。你看那东流的水呦,什么时候能流回西边来呢?
谁心中相思不唱歌,谁饿了的时候不吃饭呢?日薄西山我倚在门口,心中惆怅不已。
早上,我穿起裙子却没有系好带子,草草地描上眉便走到窗前。衣裳在风中飞扬,刚把窗子开了一点,便被那春风吹得心里抱怨。我端起酒杯想要饮下,酒杯却已经空了。我希望能和他相约对饮,心中这样想着便在脸上表现出来。
晚上,我心中思绪万千,悲伤地叹息哭泣。我空怀着一腔痴情,他却哪里知晓我的心意?时间越长,他就与我越远。我们的感情好像浮萍,春风一吹就走远了。
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我辗转反侧听着更鼓。不期然与他相逢,我心中更是悲苦。
爱人他从何处来?脸上带着忧虑的神色。唤他好多次也不回答,是什么原因让你给他如此沉默?我想着爱慕之情,心中不满足,想要吐出全部的心声,却不知如何是好,拿着厚厚的帘子遮住自己,谁知道我的心思?
那时,天气晴朗月儿明亮,我在夜里与他嬉戏,他唱着美妙的歌曲,我说着芬芳的词句。迅疾的风吹动野草,阳光渐渐亮起,你那么温柔,我也面含春色。
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抬头看见那明月多么明亮。我似乎听到模糊的声音在呼唤我,我轻轻地回应着。别人都筹备着成亲的礼物,只有我心中不喜,风吹起厚厚的冬帘,你是否还记得,你对我许下诺言时,也是这样一个寒冷的夜里?
我想念你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你却犹犹豫豫。你的感情就好像雾中模糊的芙蓉花一样看不清楚,我的感情像是北极星一样,千万年都不变。你的心却像白日的太阳,早上那个还在东边,晚上就到了西边。
我思念着你,搬到你家附近和你做邻居。桐树生长在前门,来回出入都能看到梧桐树子。我送信给你,你也不来,从此我不再出门。那金铜做成的芙蓉,哪里能结出莲子来呢?
最初的时候,我们关系亲密,但之后却一日不如一日。我日复一日地憔悴,渐渐地心灰意冷。我时时刻刻忘不了你,无论吃饭睡觉,还是坐卧行走。可是那美丽的芙蓉和莲藕,哪个也不与莲子(我)相配。
怀着爱意想要进去,却带着羞怯不肯踏足。嫣红的嘴唇唱出艳丽的歌曲,晶莹纤细的手指弹出美妙的乐章。早上的太阳照着窗户,微风吹动洁白的丝绸。美人巧笑倩兮、情侣心有灵犀,美人开怀地笑着、娥眉飞扬。
5、《子夜四时歌·冬歌》南朝民歌:佚名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白话文释义:明天早上驿站的使者就要出发了,(女子)连夜赶制出一件征袍。素手使着针,已经感到很冷,更何况剪刀?做好的衣服要寄去很远的地方,什么时侯才能到临洮?
❻ 泉州历代大事年表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唐天成五年间(907~930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在南安招贤里建福清寺,居高丽僧元衲。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翰林学士韩偓入闽,隐居南安丰州。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丰州龙兴寺,葬于葵山。后梁贞明二年(916年)◆闽王王审知以材木浮海至泉州,在开元寺内西侧七层木塔,号无量寿塔,俗称西塔。南宋淳熙间(1174~1189年)改造砖塔。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晋江人陈逖登寅科进士第一名,为泉州第一个状元。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晋江人黄仁颖登丁亥科进士第一名。后唐间(928~934年)◆晋江县吴公筑土坝御海潮,资尽而功不成。乡人继承其志,建成六里陂引水工程,迂回曲折40多里,“上承九十九溪,下润数万亩良田”。时为晋江县最大水利工程。◆八月,闽王王延曦在泉州崇阳门东南(今南俊巷承天寺内)铸“永隆通宝”铁钱币。后晋天福九年(944年)◆三月,朱文进弑王延曦,自为闽主,以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十一月,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永春人)杀黄绍颇,立王延政从子王继勋为泉州刺史。◆十二月,朱文进发兵2万攻泉州,被留从效歼灭于城北双阳瞻迹岭。后晋开运二年、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三月,泉州刺史王继勋立开元寺内尊胜陀罗尼经幢,勒记泉州设有“专客务”、“海路都指挥使”、“榷利院”管理海外贸易。◆五月,留从效废泉州刺史王继勋,自领军府事,称漳、泉二州留后,率兵大破福州兵李弘义。南唐以留从效为泉州刺史。留氏治泉十七年,勤俭养民,大力发展生产及海外贸易,大得民情。◆同年,留从效于泉州子城内筑衙城,又对泉州唐城重加版筑,辟七城门,城高1丈8尺,周长20里,称为罗城。环城遍植刺桐,故泉州港亦称刺桐港,名闻遐迩。后汉乾二年、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为泉州清源军,以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漳)等州观察使。后周广顺二年、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泉州招庆院僧静、筠两禅师合著《祖堂集》,为现存禅宗最古的灯录。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南禅寺(其址乃留从效之南园)。宋淳化二年(991年)改为寿宁寺,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❼ 中国古代街市出现于什么时期
集市,即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古代也叫“墟市”、“集墟”。“集”含“人与物相聚会”之意。到集市买卖称“上集”、“赶集”,到集上随便看看称“逛集”、“赶闲集”。陕南称赶集为“赶场”。
墟集的起源很早,《周礼·地官·遗人》有“五十里有市”的记载。早期墟集上的交易大都是小生产者之间的品种调剂和余缺调剂,即使用价值的交换,并常采取直接交换形式。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奴隶社会。中国《周易·系辞》已有“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
隋唐时代,市场的营业时间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定,每天早晚随着官吏的管制而开闭。到了宋朝,出现了名叫“晓市”的早市,主要用来抒缓当时夜市的人流问题。后来晓市逐渐成为潮流,与夜市齐名。晓市限制也和夜市一样少,因此受时人欢迎。
隋唐时代,市场的营业时间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定,每天早晚随着官吏的管制而开闭。到了晚唐,长安崇仁坊开始出现夜市,并逐渐发展到洛阳、开封、扬州等大城市,有时也见于海边。
《唐会要》卷86《市》记载:“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长安志》卷八: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尽夜喧呼,灯火不绝。”
王建《夜看扬州市》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升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张籍《送南客》诗:“夜市连铜柱,巢居属象州。”
唐宋时期,墟集有很大发展,交易内容也有变化。如王建《汴洛即事》诗:“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赋书》:“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一,熙宁十年四月乙巳诏:“戎泸州沿边地分,……去州县远,或无可取买食用盐茶农具。人户愿于本地方兴置草市,招集人户住坐作业。”这时的墟集已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没有商人涉足其间的墟集,一种是有商人涉足,甚至开设固定店肆的墟集。后一种有的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吴船录》载:鄂渚“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92;甚盛,列肆如栉,酒墟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
到了宋朝,乾德三年(965年),取消了三更以后禁夜市的规定,《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至徽宗政和、宣和年间尤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州桥夜市:“夜市北州桥又盛百倍,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都人谓之‘里头’”,《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一条,说:“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熬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开封甚至因而出现了从五更营业到天亮的“鬼市”,如“潘楼……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其他城市的夜市也逐渐普及,《成都志》记:“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室书斋彻五更”。张仲殊《望江南》写道:“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可谓习沿至今,夜市仍盛。“暮鼓晨钟”与夜市有一定的联系,在夜禁的时候,敲钟为早晨营业的时间,敲鼓为实行夜禁的标志。
夜市最早出现于盛唐,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各种小贩、货郎叫卖,更增添了城市的热闹气氛。
草市,指中国宋朝开始在各城市城墙范围之外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大都位于水路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因为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初系是买卖草料的市集,所以命名草市。
草市的前身是唐朝坊市制度下乡村的定期集市。到宋朝,部分集市逐渐发展成为居民点,甚至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与城墙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乃至超过。至今,一些城市如成都等还有“草市”地名。
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期间,开始将这些草市视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同乡村地区加以区别。此后,这些草市逐渐融入附近城市,发展成为城外的镇。
唐王建《汴路即事诗》草市迎江货,津桥对海商。陆游《村居诗》草市寒沽酒,江城夜捣衣。范大成诗:远寻草市估新酒,牢闭篷窗理旧书。
明清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墟集又有进一步发展,南方较北方尤盛。有人据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广东六省27个州县地方志统计,清代从康熙到光绪年间,墟集增加的州县有21个,1个县无增减,2个县各减2集,共有820个集。墟集的集期,有每旬开二三次的,有三四天开一次的。
明清以来有集期加频的趋势。如直隶广宗县,并非商业发达之区,清同治时有8个集,除城集每旬开5次、件只集每旬开2次外,余6集都是每旬4次;这样,每旬共开31集,平均每日约开3集。南方如苏州府长山县,明嘉庆时有23个集,集间距离近者只一里。墟集增多,集期加频,商贩利用错开的集期,逐日赶场,这就形成了一个基层的商品流通网络。如清道光《辰溪县志》所称:“邑中墟场,远近商贾搬运粮食、衣布、牲畜、杂货,具以日中辏集。”
有些集市每天开集,即日日集,有棚屋货架等固定设施,有坐商、铺户、牙行等。这种集市又常有专业化倾向,如杭嘉湖地区即形成丝市、棉市、布市、茶市等。尚有一些每年定期举行的专业性集市,如直隶安国的药市,河南鄢陵县西关的农器会等。这种日日集和专业集市,成为墟集流通网络中较高的形式,它们已成为初级产品的集散市场。其中一些地处水陆交通方便的,就会向流通网络更高一个层次发展,就是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明弘治年间尚为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嘉靖年间始成市集,当时为多日集,居民增至百家,并开始以绫绸为业。明清是乡村集市发展﹑繁荣时期。除岭南地区仍称为“墟市”外,其它地区多称为“市”或“集”。
江南地区乡村集市的发展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弘治间,上海县有十一个市。市的所在地的居民多数在一百户至三百户之间,个别的市有五百户至一千户。除了商品生产及交易外,茶肆酒楼也大量出现,市镇生活的寄生性日渐增大。市之较大且繁荣者,往往不在镇之下。吴县月城市,因地处阊门内,成为“各省商贾所集之处”。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市渐渐向专业化转变,吴江县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某些市还发展为镇,以丝织业著名的盛泽镇,明初为一小村落,嘉靖间“始称为市”。明末清初,盛泽已成为吴江县第一大镇。这些分布广泛的市成为仅次于镇的地区性商业中心,并与镇一起初步构成区域性的市镇体系。岭南地区的墟市出现了一些“逐日市”和专业化的墟市。北方地区则以定期集市为主,其繁华程度逊于江南。清代以后,尽管某些市衰落,但总的趋势是仍在发展。
❽ 泉州 刺桐的由来
由来:
相传五代时的节度使为了扩建泉州的城廓,曾经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生长得花繁叶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泉州也因此而名闻海内外。因此,刺桐花成为了泉州的一种标志,被定为泉州市花。它的寓意是:红红火火,吉祥富贵,充满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泉州人爱刺桐花,把它作为“瑞木”,历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不少吟诵刺桐花的佳句,有诗云:“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军欲烧空。”可见刺桐开花时的壮丽景象。在泉州城的开元寺和华侨大厦等处,栽有不少刺桐花,美丽的泉州城掩映在刺桐的绿叶红花之中。
刺桐花是历史名城福建省泉州市的市花。早在中世纪,泉州就以刺桐城而驰名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泉州市依山面海,风光如画,被古人盛赞为“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早在6世纪的南朝,泉州就已经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得要港口。
(8)泉州灯州商业城年限扩展阅读:
泉州刺桐城的由来:
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树,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城,福建泉州的雅号。自秦至初唐,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晋安郡、南安郡、丰州、武荣州地。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开元六年(718年)州治由南安县迁至今泉州市地。后12年建城郭。五代时节度使刘从效扩城,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唐五代时,泉州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非常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代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泉州其他别称的由来:
1、鲤城
泉州别名鲤城,这是尽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鲤城,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
泉州只有像样的城郭,除却早期的衙城外,始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7年),距今一千多年了。但那时的泉州城,规模只有三里左右,称“子城”。其范围北至北鼓楼(今公共体育场)、南至南鼓楼(今花巷口)、东至东鼓楼(今南俊巷口)、西至西鼓楼(今会通巷口),是南唐节度使王审知建的。
到了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规模一下子从三里增加到二十里,称“罗城”。这是泉州的第二个城郭。
泉州的第三个城郭,是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4年),郡守游九功建的,但他没有改动旧城,而是在罗城以南靠近晋江的地方,筑起一道四百三十八丈的长墙,以保护当时大量来华经商的外国人,称“翼城”。
至于将泉州连成形似鲤鱼的大城,却是元朝的事。元至正二年(公元1353年),监都契立玉“扩罗就翼”,就是把罗城南城墙拆掉,将城区扩大到翼城,并把它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周围三十里的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鲤鱼城到了这时,才算形成。
2、温陵
泉州古时候也叫温陵,所以在一些古建筑物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路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门楣上有“温陵古地”,市东街蔡巷有“温陵书院”,等等。
根据泉州地方文献所记,说是因为南宋时代,理学家朱熹来泉州城北,种竹建亭,在这里讲学。这时正是冬天,在泉州天气却很暖和。朱熹很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据说“温陵”名称就是从这时开始。
但后来人们在泉州市郊九日山东峰上发现有一个高大的宋代摩崖石刻,字体粗壮有力。石刻内容大意是:有一个叫祖夷仲的提点刑狱(管理狱讼的官吏,北宋淳化时所设)巡按温陵……这时是元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元”是北宋哲宗赵煦年号。
它距朱熹生长的时代南宋,相距百余年。这个石刻说明在北宋时,泉州就已经出现了“温陵”的名称了。《泉州府志》的唐代人物传记中,已有“温陵官员”一说,这又说明了比北宋还早的唐朝,泉州已经见到“温陵”的称号了。
温陵,不言而喻,是指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而言的,即气候温和,地属丘陵。
❾ 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在报纸上印刷相片的
1.17O2年-3月11日英国出现第一份日报--《The Daily Courant》(直至1735年)
2. 17O6年-伦敦第一份晚报开始发行--《The Evening Post》
3.1871年-出现第一份刊登图片的报纸(采用半色调)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编号为sn56的那份进奏院状,就是唐朝的报纸,同时也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报纸和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