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董中的行话墨不过千年是什么意思
在古董里出现没的文物古迹,一般墨汁的保存年限不会超过千年,所以出现了新鲜的墨迹,就属于假的古董
⑵ 请问物品多少年才算古董啊谢谢
古董的年限没有规定的,个人理解,就目前来说,八十年代东西的就已经算是古董了。但是想成为文物,国际上一般是一百年以前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文物。
1956年的二分硬币,价格在二十元左右。
⑶ 什么时期的文物允许交易
一般情况下,唐朝以前的不允许,而且凡是国家一级文物的全部不能被允许买卖。
根据专《文物拍卖管理属暂行规定》中第十二条规定可知:第十二条 下列文物不得作为文物拍卖标的:
1、依照法律应当上交国家的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
2、依照法律应当移交文物行政部门的文物,包括国家各级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犯罪活动中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
3、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拣选的文物;
4、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
5、国有文物购销经营单位收存的珍贵文物;
6、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
7、物主处分权有争议的文物;
8、其它依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流通的文物。第十六条 国家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珍贵文物拥有优先购买权。 国家文物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拍卖企业对拍卖标的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定向拍卖,竞买人范围限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
⑷ 古董是规定几年以前才算是古董呢
没人规定,昨天的物件就是今天就是古董,只要自己乐意。
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在这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 因为古董可以作为一种玩物,所以后来我们也称之为"古玩"。
基本解释
1. 珍贵罕见的古物。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可早十年光景,把那家缘过活金银珠翠,古董翫器……典尽卖绝,都使得无了也。”《水浒传》第六六回:“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 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姜少汀》:“ 杭人姜少汀者,贩卖古董於苏州。”鲁迅《伪自由书·逃的辩护》:“但我们想一想罢:不是连语言历史研究所里没有性命的古董都在搬家了么?”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案上放着笔墨画砚,磁器古董,都极其古雅而精致。”
2. 谓希奇少见。 王统照 《银龙集·刀柄》:“说起来真有点古董。原来是替…催饷的副官要人。”
3. 比喻过时的事物、迂腐守旧的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古董先生谁似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 巴金 《家》三:“说到英文,读了这几年…总是那些老古董。” 李劼人 《天魔舞》第九章:“偏我们先生是个古董,硬不肯。”
⑸ 古玩收藏方面,所说的,这东西有几十年的时间,指的是多久,是指五六十年代,还是七八十年代。
1.虚指,并不固复定!
其意为这东西不是近制一二十年的东西!
2.很可能三十年往上!
3.一般有眼光,有条件的人,三十年前的东西都收,只是价格低!称为预收藏!
所以,说这些东西也有几十年了,意味着,有一定收藏价值了!但我要不要收,或我要不要卖则是另回事了!
4.婑婉之辞,减缓拥有者的心理压力!以免拥有者与鉴定者产生误会而有对抗情绪!
具体哪种情况,根据实际判定!
⑹ 国家规定古董不允许买卖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的,给予行政外罚:
(一)在地下、内水、领海及其他场所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或者罚款,并追缴其非法所得的文物;
倒卖文物罪,是指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情节严重的行为。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以牟利为目的。行为人不具有故意的心理不构成本罪,还必须同时具有牟利的目的,才能构成本罪。对于那些确实既无牟利目的,也无行使目的,而纯粹因为个人兴趣的,不以犯罪论处。此外,对于不知是禁止买卖的文物而买卖的,也不以犯罪论处。
二、处罚
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首先放羊的人从他的本意上看是不是故意知道文物还要卖,还是不知道是文物,才能定罪(最低的处罚应该是没收所得并警告或处罚、拘役)。
购买人的本意是买回来是要保护文物还是牟取暴利,如果参加完鉴宝节目以后,人家要是捐给国家了呢??那就没罪,而且还有奖励。
私买现象肯定是存在,在拍卖行或文物店里卖得审批的,根本不让卖,但是只能在国内流通,出国肯定不行。
⑺ 怎样鉴别古董的年限
判定古董的年限要从多方面来判断:包括器型的时代特征、用料的年代特点、表面氧化磨损情况、工艺的技术发展情况等,非一时能学会的。
⑻ 文物古董都是有年份的东西,多久的物品才能算文物古董
很多人对古董的这个界限其实也还是很不明了的,就好像是绝缘体和非绝缘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人认为开国前的东西就是古董,因为国家的政体都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和使用的东西都发生了变化。
也有的人认为一百年前的民国时期的东西就算是古董了,还有的人认为是以150年为分界的,一百五十年前的东西就算是古董,之后的价值就不大,答案都是很不一样的,对于这个都是比较抽象的。
很多古董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美,做工越精美的古董。它所拥有的价值也是越高的,还有的古董就算不精美也是很有价值的,比如说某个著名的古人就经常使用它,像诸葛亮的扇子,看上去好像也没什么很特别的地方,但是这位历史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还有某个英雄用过的剑,这些都可以算作是古董的。
那就有人会有疑问了,很多人的长辈的家里都会有老式的缝纫机,那这算不算是古董呢?这就要分类别了。
在1980年时,我们国家就有了第一台缝纫机,不过是从美国引进来的,如果是这台,那肯定就是古董了,很值钱,但是其他的也要看产家和年龄的,没有50年以上是算不上古董的。
⑼ 想知道关于古董的买卖年限
参加鉴宝,让更多的人知道,要是值两千就卖1999,不用着急,有好货还怕烂手里吗
⑽ 多少年的是文物
http://www.chinacov.com/bbs/vew2.asp?Num=1548497055&No=745567055
文物的定义
在中国,“文物”二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以上所说的“文、物”原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不同。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所指已是前代遗物了。北宋中叶 (11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明代和清初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间 (18世纪) 又开始使用“古玩”一词。这些不同的名称,涵义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中华民国时期,古物的概念和包括的内容比过去广泛。1930年 (民国十九年) 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说明其概念已远远超出过去所称“古物”、“古董”的范围。
20世纪30年代中,“文物”一词又重被使用。1935年北平市政府编辑出版了《旧都文物略》,同年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修整古代建筑的 “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这里“文物”的概念已包括了不可移动的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以及后来的国务院所颁布的一系列有关保护文物的法规,都沿用了“文物”一词。直到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才把“文物”一词及其所包括的内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范围实际上包括了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在年代上已不仅限于古代,而是包括了近、现代,直到当代。
世界各国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各有其通常使用的名称,但尚无概括所有类别文物的统称。欧洲在17世纪英文和法文中都使用 Antique一词,此词一说源于拉丁文ante,原意是古代的,从前的。另一说则认为英文这个字是直接来源于法文,开始作为名词使用时,主要是指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物,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泛指各个时代的艺术品,其词义接近于中国所谓的古物、古董。日文所说的 “有形文化财”, 近似于中国所指的文物,但其涵义和范围又不尽相同。在国际社会,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一些有关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中,一般把文物称作为“文化财产 (Cultural Property)”或者“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二者所指的内容并不是等同的。从公约所列举的具体内容来看,前者是指可以移动的文物,后者是指不可移动的文物。埃及使用的阿拉伯文侴|(单数),啋|(复数)一词,与中国所称文物的概念是基本相同的。1983年埃及颁布的《埃及文物保护法》规定,在埃及国土上出现的或与其历史有联系的,凡一百年以前的,包括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实物,都属于文物 (侴|)。同时,还规定在一百年以内的有价值的实物,可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建议指定为文物。
关于文物的年代下限,在国际上起初曾定为1830年,起源于1930年美国的关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凡1830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免税。以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文物的年代下限。后来美国在1966年通过了新的关税条例,又规定“自免税进口报单提出之日起,凡一百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予免税进口。因而目前按国际上一般惯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但是也有的国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另作规定,如希腊就把1450年作为文物的年代下限。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